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大总统-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身为举人的康有为在光绪十七年拜访宋骁飞,没有受到赏识,便又南下去拜访了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也是务实之人,康有为亦不受待见,便愤而回家乡南海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兜售他托古改制的大同理想。

    在讲学之余,康有为写出两本“异端邪说”的奇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指出,《周礼》、《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都是为王莽推行“新政”服务的,因此都是“伪经”。这跟某些五毛“砖家”的嘴脸一样,宣布西方的一切理论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然后什么民主、自由,都是假的。言下之意,这些书大家都别读了!读什么书呢?当然是我康有为的先进著作呀!

    于是,康有为接着推出了皇皇巨著《孔子改制考》,在这本书中。老康成了孔子的代言人,孔子成了供康有为任意打扮的花姑娘。他动不动就孔子曰“人人生而平等”,读书人一看。就知道康有为这是雷死人不偿命,孔子最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人人平等”岂不是无君无父?孔圣人怎么会说出这种混账话?

    所以,这两本书在广州出版后,康有为一炮走红!南海的乡绅地主受不了,纷纷赶到万木草堂打砸,跳起脚来骂康有为大逆不道。带人去刨老康家的祖坟!

    康有为在家乡实在呆不下去了,决定去北京碰碰运气。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被儒家禁锢了好几千年,突然跳出一个半桶水的康有为,也会觉得新鲜,他在北京恍如丧家之犬,也有一些思想开明的官员同情他,救济他。康有为便按照资助银子数量的多寡,“分封”这些救济他的人为“贤人”、“大贤人”。

    康有为在结识了珍妃的表兄后。托他给帝师翁同龢写了一封毛遂自荐信,介绍维新变法。翁同龢一看,这康有为的书法不错呀,大有汉魏六朝碑学之遗风。甚为欣赏。加上康有为在托古改制中,加入了 ;开矿、设厂、修铁路等务实的内容,翁同龢也似懂非懂。

    当然。最让翁同龢心动的,是康有为在信中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富强可驾万国。”

    这足以吹破母牛屁股的“三年可自立富强”骗不了熟悉国情的宋骁飞,忽悠不了老谋深算的张之洞,但翁同龢从来没搞过实际洋务,以为修铁路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一年可以来个万儿八千里,此时翁同龢已年过花甲,对他来说,这牛皮吹得很有吸引力,毕竟,再活二三十年没把握,再活三年,在有生之年看到大清国自立富强,正是翁同龢梦寐以求的。

    翁同龢心想,李鸿章办了二三十年洋务没办到的事;他和康有为或许变法三年就能做到,这对李鸿章来说,该是多沉重的打击?于是兴冲冲跑到乾清宫去找光绪皇帝,对二十出头的光绪说:“康有为之才,过为师百倍,请皇上举国以听。”

    在光绪皇帝眼中,翁同龢那是才华盖世,康有为之才百倍于他,那肯定是大清国的救星呀,加上光绪皇帝没有实际从政经验,一听三年能自立强国,跟宋骁飞说的二三十年相比,时间大大缩短,于是马上决定下诏接见康有为。

    翁同龢赶忙罢手阻止,“康有为现在还是举人,按照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员皇帝不许召见,为师已经请康有为入幕僚,今秋科举,为师是主考,一定让康有为中进士,到时候皇上你再封他为四品官,即可召见。”

    康有为当了翁同龢的幕僚,积极筹备变法事宜,这期间编撰了《日本变政考》和《俄大彼得变政记》两本书,介绍日本和俄国变法维新的经验,还结识了刑部主事杨深秀、刘光第,内阁中书杨锐等帝党大臣。当年九月,康有为提前中进士,光绪皇帝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后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

    康有为敬献了《日本变政考》和《俄大彼得变政记》两本书,这两本书的内容,又是经过康有为精挑细选的,光绪皇帝看了脊梁骨直冒冷汗,感觉不马上变法,大清国就要完了,赶忙求教康有为:“如何变法?”

    康有为胸有成竹地说:“宜变法律和官制为先,比如裁撤六部。”

    六部始于隋唐,是封建王朝中央行政机构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也是整个清朝官制的基础,光绪皇帝从四岁登基开始,就被六部的老头吵得耳朵起茧,康有为一开口,就要把六部撤掉,光绪皇帝很欣赏康有为的勇气,让他继续说。

    康有为便提了四条更大胆的建议:

    第一条、设参谋部。仿效日本设立最高军事领导机关,由光绪皇帝亲自掌握,选天下虎贲甲士,不二心之臣,上亲披甲胄而统之。

    第二条、改变年号。把年号改为维新元年。以新天下耳目。

    第三条、变更服制,易旧党心志。

    第四条、迁都上海。理由是北京暮气太沉。只有迁都上海,才有利于变法。

    光绪皇帝果然是太年轻。这么无聊的假大空建议,竟然“皆以为然”。

    第一条建议:九门提督、禁军都是慈禧太后的人,天下之兵一半在李鸿章手里,李鸿章虽支持变法,但是不是支持光绪皇帝的二心之臣,难说!第二条,改变年号,可不是闹着玩的,古代只有发生重大变故或换皇帝才变更年号。第三条。没事换衣服干嘛?换一身衣服就能改变人心?幼稚!第四条更是了不得,且不说迁都上海会不会万事大吉,光是三宫六院,文武百官,得再造几个紫禁城才够住呀?修一个颐和园就花费上千万两白银,国库就空了,迁都上海得花多少钱呀?天下黎民百姓不揭竿而起才怪呢!

    不过,光绪皇帝总算没忘了慈禧太后还没死,觉得变法这么大的事。还是得“亲爸爸”支持才行。光绪皇帝此时的脑袋已经被康有为和翁同龢的“三年可自立富强”的牛皮吹得“发热高烧”了,他觉得自己亲政都快四五年了,还当个傀儡皇帝没意思,现在有翁同龢、康有为等一帮人支持。应该努力向“亲爸爸”争取一下权力。不过光绪皇帝太胆小,不敢直接去找慈禧太后说这事,他召见了当时军机处的领班大臣。庆亲王奕劻,让他转告慈禧:“朕要变法维新了。太后若仍不给朕事权,朕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庆亲王奕劻跑到颐和园,把这话原封不动转告慈禧太后。

    那日秋光多明媚,昆明湖上水波不兴,慈禧太后正抱着一只白色卷毛贵妇犬,眯着眼睛坐在湖边一张藤椅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听隆裕皇后诉苦:“光绪皇帝的魂都给珍妃那小妖女给勾走了,老佛爷你就不管管?”

    慈禧太后一听奕劻说光绪皇帝以退位来要挟自己,她想起了当年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也是这么做的,大怒,站起身把手中的贵妇犬狠狠摔在地上,可怜那宠物犬脑袋撞在一硬邦邦的石头上,惨叫两声,气绝身亡,慈禧满脸怒色,道:“变法维新,哀家不是已命人在山东做了吗?皇上为何如此迫不及待?你去转告皇上,他不愿坐此位,哀家还早不愿他坐之!”

    身后站着的李莲英得了隆裕皇后的指使,趁机道:“老佛爷息怒,气坏了身子可不值当!最近,宫里关于皇上维新变法的事,也传得沸沸扬扬。据说这个康有为是通过珍妃的表兄见了翁同龢,才蛊惑了皇上。”

    虽然自己也是后宫的女人,但慈禧太后掌权后,对后宫干政保持着极大的警惕和厌恶,一听这变法维新,竟然还跟珍妃有关,气得浑身发抖,坐上十六人礼轿,带李莲英、隆裕皇后和一群太监宫女直奔光绪皇帝的住处——紫禁城的养心殿,去找珍妃算账。

    慈禧太后没让太监禀报,怒气冲冲带一行人浩浩荡荡进了养心殿,进了蠡斯门,慈禧太后远远看见光绪皇帝和珍妃俩人在假山下的方亭里你侬我侬,珍妃侧着身子,坐在光绪皇帝的大腿上嘻笑。光绪皇帝手拿一粒深紫色的葡萄,剥了皮往珍妃张开的嘴里送。

    光绪皇帝和珍妃两人没注意到慈禧太后已立在方亭之外,直到李莲英高声叫道:“老佛爷驾到!”

    珍妃吓坏了,赶紧从光绪皇帝的大腿上站起,过来跪安,光绪皇帝也赶忙下跪行礼:“儿臣给亲爸爸请安。”

    慈禧太后本就不喜欢珍妃,今日撞见珍妃竟然坐光绪皇帝大腿上,一肚子气没地方出,当即怒斥珍妃:“你身为贵妃,行为举止如此轻佻,成何体统!拖下去杖打二十!”

    不管光绪皇帝如何求饶,慈禧就是不松口,李莲英命两太监把珍妃架出去,打得小屁股血肉模糊才拖回来,慈禧还不解气,立即发布懿旨,革去珍妃的贵妃头衔,从正一品的贵妃直降为六品贵人。

    然后,慈禧太后厉声质问珍妃:“哀家听人说,你最近还常在皇上面前妄议政事?”

    按照清朝祖制,后宫干政是杀头的大罪,光绪皇帝一听慈禧太后如此发问,感觉珍妃小命难保,吓得一屁股瘫坐到地上。(未完待续。。)
第十章 自掘坟墓(一更求订阅)
    ps: ; ;求订阅支持正版

    就在年轻的光绪皇帝孤立无援时,帝师翁同龢和军机处领班大臣庆亲王奕劻带领帝党群臣赶到养心殿。

    慈禧太后这才收敛了一下脾气,示意光绪皇帝和各位臣工就列。坐定之后,慈禧太后扫视了一下群臣,最后目光落在翁同龢身上,道:“哀家在处理后宫之事,大学士也想插手吗?”

    翁同龢此时得到了庆亲王奕劻的支持,正义凛然道:“不敢。举荐康有为变法,乃是老夫之见,与珍妃娘娘无关。如今外患已深,列强欺我太盛,瓜分大清的意图昭然若揭,依大清国祖训,‘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皇上奋发图强,太后理宜全力支持他明定国是,变法自强。”

    庆亲王奕劻等大臣也纷纷进言,苦苦相劝,慈禧太后一看,知道变法强国已是大势所趋,在群臣中有了“根基”,便喝了一口李莲英送上的叁茶道:“哀家有说过不支持变法强国了吗?哀家现在质问珍妃的是她有没有跟皇上妄议政事,皇上,有还是没有呀?”

    光绪皇帝知道自己身边有一些太监是太后心腹,监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他不敢说谎,头上直冒冷汗,唯唯诺诺道:“曾说过一两句,不过都是朕主动询问……”

    光绪皇帝解释的话还没说完,慈禧太后就有点不耐烦了,既然皇上已经承认珍妃说过一两句政事,那就行了,慈禧下令:“珍妃妄议朝政,掌嘴三十,以儆效尤。”

    李莲英马上命太监上前照办,可怜如花似玉的珍妃屁股刚被杖打二十。现在又被“啪啪”掌嘴三十,嘴角流血,昏了过去。慈禧这才让人把她抬下去找太医医治。

    慈禧当着光绪皇帝和翁同龢的面教训珍妃,就是想让群臣知道,这紫禁城里谁说了算。光绪皇帝眼睁睁看到心爱的女人转眼间被打得血肉模糊,愤恨地流下眼泪,面如死灰,取下头上的黄龙帽,真准备不干了,慈禧太后这才妥协。同意让他去变法。

    不久,光绪皇帝下令,任命康有为当工部主事,更加快了变法步伐。一时间,康有为在京城声名大噪。很多中间派都投到翁同龢门下,参与变法维新。帝党的势力迅速膨胀。只有李鸿章、宋骁飞、张之洞等务实的洋务派清醒地意识到问题。刻意同他们保持距离,宋骁飞甚至对李鸿章预言:“这次变法维新,过于仓促虚空,恐怕难超过百日。”

    1892年,也即光绪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颁布“诏定国是”,正式开始变法,因为这一年是壬辰年,又称“壬辰变法”。比历史上的“戊戌变法”提前了整整六年,这一次变法的主角是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杨深秀、内阁中书杨锐、刑部主事刘光第,康有为二十五岁的弟弟康广仁也从广东南海赶来北京帮忙。

    刚开始两个月,光绪皇帝颁布了雪花般多的新令,让各省修铁路,办洋务,试探慈禧太后的态度,只是小打小闹,这些举措在慈禧太后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七月十四日,光绪皇帝试着扔了一颗手榴弹:他开始改革官制,裁撤了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等六个闲散衙门,相当于一下子撤掉了六个中央直属机关,改革力度空前,慈禧太后依然没有吭声,在颐和园里悠闲地看昆明湖的日出日落,帝党欢呼雀跃。

    这时,六部九卿的守旧官员坐不住了,因为有谣言,下一步光绪皇帝和翁同龢、康有为他们就要裁撤六部九卿,设立鬼子衙门。整个京师惶恐,守旧的老臣排着队到颐和园找慈禧太后告状,说现在朝中只有一个臣子能承皇上的意,那就是翁同龢。

    慈禧太后安慰群臣说:“你们暂且回去,哀家马上下一道懿旨,收回二品以上大臣的任命和裁撤权,这样你们这些朝中大员就可安心回家睡觉了。”

    慈禧太后没想到,她的懿旨刚发,五天后,光绪皇帝和翁同龢就给她扔了一颗炸弹!七月十九日,光绪皇帝未请示慈禧太后,就下了圣旨,罢免了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六名高官,理由是他们不执行皇帝的维新旨意。

    这六名高官都是一二品大员,光绪皇帝这么做,是翁同龢和康有为的主意,杀一儆百,一下子罢免六位高官,多威风,皇帝的威严马上就会被树起!而且这样一来,慈禧太后那道要求二品以上官员由她处理的懿旨就成了一纸空文,相当于给了慈禧太后一耳光。

    慈禧太后不愧是搞政变出身的,她这时竟然还不还手,若无其事在颐和园吃斋念佛,面对那些找她哭诉的大臣,也令其“暂且忍耐”!

    翁同龢和康有为一看,这老太后不敢吭声,肯定是被我们变法的气势吓倒了,现在全国上下,无不为我们的变法维新叫好,光绪皇帝学英语的新闻,还登上《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泰西各国公使也积极支持光绪皇帝变法。他们一鼓作气,给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后党”扔了一颗“原子弹”:开始朝李鸿章下手了!搞倒李鸿章,翁同龢等这一天,已经等了近三十年,想得都快发疯了!

    七月二十二日,光绪皇帝在翁同龢的大力怂恿下,下诏罢免李鸿章总理衙门总署大臣之职。

    宋骁飞听说后,电报给李鸿章:“恩师稍等半月,翁同龢已在自掘坟墓!”

    翁同龢的想法,是先罢免李鸿章总理衙门总署大臣之职,如果慈禧太后不吭声,他就接着怂恿光绪皇帝罢免李鸿章北洋通商大臣之职,如果慈禧太后依然不说话,就建议光绪皇帝罢免李鸿章直隶总督和大学士的职务,让李鸿章告老还乡!

    不过,这一切,只是翁同龢做的春秋大梦而已,正如他和康有为“变法三年让中国自立富强”的乌托邦之梦一样!

    变法维新动到李鸿章头上,已经触及了慈禧太后忍无可忍的底线,老太太开始发飙了,一天连发三道懿旨反击,第一道:翁同龢开缺回籍,永不叙用!第二道:把荣禄从西安调回北京,任九门提督和步军统领,兼管禁军!第三道:把宋骁飞的北洋新军调回天津,九月亲自去阅操!

    李鸿章看到这三道懿旨,心里明白,宋骁飞一语成谶,这是慈禧太后要废掉光绪皇帝的前奏了!他赶紧发电报让宋骁飞把七千北洋新军从济南调回天津,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大战,就要开始!(未完待续。。)
第十一章 废黜光绪(上)
    ps: ; ;二更求订阅,支持正版

    慈禧太后发布懿旨,搞的是突然袭击,光绪皇帝措手不及,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第一道懿旨送到时,正是翁同龢六十二岁的寿辰,光绪皇帝正在养心殿的大殿给老师过生日,文武百官大半来捧场,翁同龢也因为革去了李鸿章的总署衙门大臣一职心情大好,“终于出了心中一口恶气”。朝中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趁机大贬李鸿章,马屁拍得翁同龢得意忘形,他正准备给大家分寿面,李莲英带两个太监闯入大殿,说:“老佛爷懿旨到,翁同龢接旨!”

    以前慈禧太后每年都会给翁同龢送寿礼,翁同龢刚开始以为李莲英今日来也是例行公事,赶忙笑脸相迎,“啪啪”一甩官袖,下跪接旨。

    李莲英高声宣布慈禧太后的旨意:“翁同龢身为帝师,本应鞠躬尽瘁,辅佐幼君。不想妖言惑众,扰乱朝纲,着即日起,逐出毓秀宫,开缺回乡,永不叙用!”

    翁同龢听到“永不叙用”这四个字,如五雷轰顶,上次饿死几百万灾民,慈禧太后也只是让他回家反省三年,这次是永不叙用,他知道自己的前途毁了。

    殿里的大臣们听到“永不叙用”,纷纷摇头,茶水凉了,当即走了一半。

    光绪皇帝懵了,问李莲英:“你是不是念错字了?朕要去面见亲爸爸。”

    李莲英阴阳怪气地答道:“老佛爷说了,她这几日不想见皇上。”

    然后,李莲英命太监上前摘了翁同龢顶戴花翎,脱了他的官服,道:“翁大人,走吧。老佛爷懿旨,让你马上回乡,如果晚了,老佛爷改变主意,你想走也走不了!”

    翁同龢一口寿面都没吃,就失魂落魄地出了宫门,迈出午门时,还差一点被门槛绊倒。到了宫外,光绪皇帝拉着翁同龢的手告别,却不知说什么好。翁同龢说:“皇上快回去吧,别着凉,保重龙体。”

    说完,翁同龢弓着背,走出了这呆了几十年的紫禁城。他知道,这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了!翁同龢抬头望了一眼无垠的天空。那里白云苍狗,催人泪下!

    西安将军荣禄接到慈禧太后的懿旨,马不停蹄赶回京城,接管了九门提督的三万兵马,还有六万禁军,然后宣布京师戒严。封锁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北京城内此时已杀气腾腾,到处是背着洋枪巡逻的兵勇。

    时机差不多了,慈禧太后把光绪叫到颐和园训斥。

    那日风和日丽。慈禧太后把庆亲王奕劻以及一帮帝党骨干大臣请到便政殿,并在自己的坐前设置了执行家法的竹杖。

    光绪皇帝到后,给慈禧太后跪着请安,慈禧太后没有叫他起来,而是黑着脸问:“皇上知何为天下?”

    光绪皇帝一愣,正在揣度慈禧太后这么问是什么意思,难道她想考考我对于新政的理解,正准备回答,慈禧太和厉声呵斥道:“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诸臣者,皆哀家多年历选,汝何敢说不用就不用?康有为之法,能胜祖宗之法?康有为之才,能胜哀家所选之人?汝何至昏聩愚蠢至此!”

    光绪皇帝本想争辩几句,突然抬头看到慈禧太后坐前设置的执行家法的竹杖,想起小时候被打的情形,心有余悸,战栗不已,不知道怎么回答。

    骂完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把犀利的目光投向诸帝党大臣,厉声喝道:“汝等还不跪下?皇帝年少无知,汝等也吃了几十年的白饭吗?汝等真以为哀家会坐视不管,听皇上亡国败家吗?皇上乃是我立,他若亡国,汝等拿朝廷俸禄不力诤,哀家养你们这群尸位素餐的人干嘛?”

    帝党群臣见颐和园内的守卫已经全部换成拿洋枪的兵勇,赶紧跪下请罪,大半大臣还当场辞职自保,慈禧太后全部恩准。

    去了翁同龢,光绪皇帝等于断了两条腿,新法寸步难行,这次又失去了大半大臣,光绪皇帝身边只剩下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杨深秀、内阁中书杨锐、刑部主事刘光第等人;他自己也感觉大事不妙,诚惶诚恐。

    心急之余,光绪皇帝咬破手指,给内阁中书杨锐下了一道密诏:“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换旧臣不足以变法,然今日太后深不以为然,触怒太后,今朕位不保,汝杨锐、康有为、杨深秀、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救朕,特谕!”

    康有为等几人接到密诏,看到光绪皇帝说“朕位不保”,十分震惊,几个书生乱了分寸,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康有为想起了宋骁飞,一厢情愿地说:“事出危急,如今我等须拿血诏,引兵入京勤王,环视域内,只有天津的新兵近在眼前,而且可用。”

    刘光第表示怀疑,说:“宋骁飞是李鸿章的学生,皇上前些日子罢免了李鸿章的总署衙门大臣之职,他能为皇上效力吗?”

    康有为说:“此一时彼一时也,他是武官出身,进京勤王乃是天经地义的事,你有更好的办法吗?我们不如建议皇上马上接见宋骁飞,给予厚赏,拉拢他,他是李鸿章的人,太后也不会警觉,然后大事可成。”

    于是杨锐兴冲冲地带着康有位这个勤王的主意去回复光绪皇帝,两天后,宋骁飞刚从练兵场回到天津官邸,就收到了光绪皇帝的急诏,让他进京面圣。”

    宋骁飞拿着圣旨去见李鸿章,李鸿章一看这圣旨是明诏,道:“康有为这几人真是愚蠢透顶,这时明诏你这样握有兵权的将领进京,太后和荣禄必然会有所警觉。”

    宋骁飞道:“学生也是这么想的。但现在皇上毕竟还在位,如若不去见他,岂不是抗旨不尊?”

    李鸿章道:“他们正是想拉你去趟这浑水呀!你若去了,就进退维谷,不救皇上,会落个千古骂名,进京勤王,更是以卵击石,老夫听说荣禄不仅戒严了京城,还将天津到北京的铁路也控制了,在沿路布置了重兵。”

    宋骁飞心想,我这是躺着也中枪呀,如何是好,他既不想和袁世凯那样留下背叛光绪皇帝的骂名,也不想就此断送自己的前程,赶紧向李鸿章求教:“恩师可有两全之策?”

    李鸿章想了想,便说:“你去见一个老朋友吧,或许他能帮上忙。”

    宋骁飞问:“谁?”

    李鸿章答曰:“英国新任驻华大使朱尔典,他经常提起你,你们应该在朝鲜就认识吧,他很欣赏你,说你们是好朋友。”

    朱尔典原来是英国驻朝大使,当时宋骁飞跟他有一些交情,于是问道:“找朱尔典能帮什么忙吗?”

    李鸿章说:“过几日有四艘英**舰要到天津港访问,你去和他交涉,请朱尔典发电报给总理衙门,装作干涉中国内政的姿态,同时让英**舰在大沽口附近游弋,不要靠岸。这样老夫就可以英**舰来犯为名,奏请太后,派你到北洋水师坐镇。太后也不希望看到你此时入京,必然应允。”

    宋骁飞没有奉诏进京,康有为顿感不妙,赶紧奉光绪帝“到上海督办官报”的口谕,离开京城,溜到上海,另想办法救光绪皇帝。

    而慈禧太后很快就朝剩下的几人下手了,刑部主事杨深秀、内阁中书杨锐、刑部主事刘光第,还有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相继被捕,被押赴菜市口的刑场砍头。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变不变法跟他们关系不大。这四位一心为民的热血男儿,在临死前并没有受到老百姓英雄般的欢呼,他们坐在囚车里,头上套着沉重的枷锁,见到的,是一张张麻木的脸,还有扔过来烂菜叶子,白菜梆子,臭鸡蛋,还有两个病痨咳嗽着,拿着雪白的馒头,在等着他们的人头落地,好拿馒头沾一些他们的鲜血治病。

    临刑前,刘光第抬起头,很想喊一句:“人死不过头点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但一眼,就看到那两张麻木惨白的脸,和他们手中的馒头一样白,终于,他闭上眼睛,什么也没说,然后,刽子手熟练举起大刀,一刀砍下了他的头颅,滚到了一个黑色柳条筐里,他解脱了,眼睛还是闭着,再也不想看这个肮脏的世界一眼。

    在《申报》上看到四位同伴在菜市口被杀的消息,康有为赶紧逃离了上海,连夜坐上了去香港的轮船。到了香港,康有为马上向日本驻香港领事上野季三郎寻求政治避难。

    上野季三郎电报请示日本首相大畏重信,大畏重信觉得留着康有为,或许将来还能祸乱中国,于是请上野季三郎转告康有为,他在日本期间将获得“适当的保护”,康有为于是从香港启程去了日本,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此时的光绪皇帝,就真成了孤家寡人,成了慈禧太后的瓮中之鳖!(未完待续。。)
第十二章 废黜光绪(中)
    ps: ; ;求订阅,支持正版

    慈禧太后诛杀了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之后, ;尽废新法,一切以“祖宗之法”为度,囚禁光绪皇帝于四面环水的瀛台,只派小舟出入带他早朝,扼杀了不足百日的新政。

    当初力挺光绪皇帝变法的庆亲王奕劻,感觉自己也危险了,以上了年纪腰酸背疼为由,主动请辞军机处领班大臣,慈禧太后恩准,并下懿旨,让端王载漪主持朝政。李鸿章的总理衙门总署大臣一职被免后,端王还负责主持总理衙门事务,权倾一时。

    端王调了满族镶黄旗的江苏巡抚刚毅入京,授军机大臣,补礼部侍郎,这两人思想保守,臭味相投。他们不只反对洋务,还排斥汉臣,认为“汉人一强,满人必亡”,一夜之间,清廷朝政仿佛倒退到三十年前闭关锁国的状态。

    朱尔典等各国公使以前和李鸿章打交道,顺风顺水,突然换了端王载漪,给他讲修铁路,端王说破坏风水,给他讲通商,端王说中国小农自给自足,给他讲传教士,端王竟夸起拳民忠君爱国,碰了好几鼻子的灰,心里很不痛快。开阜较早的上海工商界,对慈禧尽废新法意见也很大。

    主办洋务的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刘坤一,云贵总督王文韶等汉臣,虽然对废除务虚的新法没多大意见,但对端王和刚毅入军机表示不满。

    此时的慈禧,对变法有了抵触心理,满脑子想的是第三次垂帘听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