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幸福一点点-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公以前也是个文化人,毛笔字写的非常好,过年的时候经常有邻居来求对联。余晓菲在外公的影响下,学习计划中又加上了练字。写一手好字,在以后的求职中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写毛笔字也能练习人的耐性,余晓菲的耐性向来不好,这也是为什么以前学东西总是学一半,最后什么也没学好的原因。
  于是,现在余晓菲的日子就在上学、学戏、绣花、练字中慢慢的度过了……

  5小学

  当余晓菲可以将《锁麟囊》完整的唱下来的时候,妈妈正在为她上小学的事情做准备。
  余晓菲的生日是年初三的,正好达到了当年的小学年龄线,整个班里她算是年纪比较小的。居民楼里的孩子们大多数也进入了小学,杨柳和余晓菲同班,两个人同进同出,一起上下学。
  余晓菲的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妈妈下班比较晚,为此每次放学都是余晓菲自己回家。上学前班的时候,余晓菲经常一个人在校门口等着妈妈来接,虽然也想自己回家,不过年纪太小,妈妈总是不放心。自从上了小学,余晓菲就开始自己回家了,家门的钥匙就挂在脖子上,每次都被妈妈叮嘱了很多遍。
  刚开始,妈妈经常请假早回来会儿,后来看到什么事,也就放心了。
  小学的生活还是很有意思的,重活一回的余晓菲完全融入其中,像个真正的小孩一样,享受着校园的快乐(其实这娃就从来没成熟过)。
  早上和小伙伴们结伴上学,课间时间一起在校园里做游戏。余晓菲记得自己刚上学的时候(上辈子),看到校园里个子高高的六年级学姐,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什么时候自己才能长的和学姐一样高啊!
  上辈子的余晓菲是在五年级才开始长个子的,在这之前就是个圆胖胖的小豆丁,幸亏在五年级时报了个游泳班,一下子长高了十公分,不然还不知道这豆丁个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发芽。为此,重生后的余晓菲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锻炼身体,更是提前报了游泳班(虽然只是做做样子),那个子也是嗖嗖的往上窜。
  校门口有很多卖小食品的小贩,那时候的人还没那么讲究,小贩们的生意也非常的好。最爱小朋友们欢迎的就是可以绕着玩的糖稀、软软的麦芽糖、长条形的泡泡糖等一些即好吃又好玩的东西。秋天的时候还能买到煮熟的麦穗,一粒粒的,特别的饱满,吃起来虽然很费时间,但是特别的有意思,余晓菲就很喜欢吃。
  学校外的街道上有一片商品街,里面有很多卖东西小铺子。由于离着学校近,里面多数是小孩子里喜欢的贴画、带香气的画片、各种花纹的玻璃珠和弹力球什么的。余晓菲虽然重生了一会,却还是对贴画和带香气的画片很执着,记忆中,余晓菲还曾经为了凑成一套,以双倍的价格从同桌手里买过一张画片。
  以前的时候(重生前)余晓菲买画片不会讲价,同学就给她出主意:就说带钱不够。一般老板都会笑笑,便宜点儿就卖了。重生后的余晓菲不好意思再用这么幼稚的讲价手段,总是扬起一张胖胖的笑脸,甜甜的冲着老板叫叔叔阿姨(嫰这就不幼稚了?)……可爱攻势还是很有效的。
  余晓菲的同桌是一个很帅气的小男生,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是一美正太。能有个美正太做同桌,是件很幸福的事,虽然这个美正太有点傲娇。而班长同学则是一个高大健壮的男生,百分百的一小攻啊!于是,我们的余晓菲同学,沉浸在晋江多年,在重生后的某一天,终于再次的腐了(向晋江无数的耽美作者致敬!)……
  偶尔余晓菲也会去杨柳家写作业,两个孩子的感情是越来越好。
  小孩子总是有些奇怪的想法,越是不让做事情越喜欢做。老师说要用铅笔写作业,两个小孩偏偏想用圆珠笔,为了不让老师发现,又用铅笔再描一遍(汗)。结果还是被老师发现了,作业又重写了一遍——正在重写作业的余晓菲满头黑线,发现自己是越来越幼稚了……
  杨柳的爸爸喜欢下围棋,杨柳从小跟着学,下的也很不错。余晓菲对此是即羡慕又佩服,也想要学一下。记得日本出过一本漫画《棋魂》,余晓菲当时可是深深的被吸引了,来回看了好几遍,还从网上下载了全集(漫画版),遗憾的是,在某次电脑重装系统的时候,不小心删除了。想再重新一下套,网上的资源却找不到了,为此余晓菲心痛的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能有机会学习围棋,当然不能错过。不过可惜的是某人天生对数理没天份,每次只有输的份,着实让心理年纪一大把的余晓菲郁闷不已。
  对于余晓菲戏曲的学习进度,教戏的李老师非常的满意,对此余晓菲有点儿好意思。不管怎么说自已也是重活了一回,进度快些也是很正常的。不过她并没急于求成,还是在基本功上下足了功夫。这样一来,李老师更是满意的不得了。学的快,嗓音好,还没有普通孩子的浮躁,为此经常给余晓菲加课。
  记忆中曾经有一位老师说过余晓菲:身体体太僵硬,动作太死板,学不了跳舞。为此余晓菲再也没有再跳过一次舞,直到重生后也没有忘记这个评语。所以说对于孩子而言,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余晓菲是下定决心要改变,对于身段的练习更是下了苦功夫。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僵硬,但是经过不断的学习,一次次的反复练习,现在的动作也是有模有样了。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吗?
  上小学后,就没有以前那么轻松了,虽然小学的知识对于自已来说简单的很,但余晓菲并没有松懈。基础很重要,哪怕是再简单的东西也要好好的学。重新学习小学知识的余晓菲发现,认真的再学一遍,简单的内容中竟让自己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简单的一句诗句也蕴含着很深的意义。也许自己可以在这方面发展下去?数理化是余晓菲的弱项,即使是重生,也没有把握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文科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余晓菲的计划中,大学是一定要上的,而上完大学后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等自己毕业的时候,正是工作难找的时候。大学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如果可以余晓菲想再继续深造。理科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那么就在文科上下功夫吧!
  有了新计划的余晓菲更加的努力起来,除了学校的功课,自己又绕着父母买了很多文学方面的书,当然都是比较浅的内容。一是不想让别人感觉自己过于特殊,二嘛自己的底子并不是很好,从浅入深,才是好的选择。
  小学的功课还没有像以后那样繁重,作业也不是很多。余晓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文学和戏曲上,学累了就活动活动筋骨,练练大字,画个画。
  画画对于余晓菲来说只是兴趣,并没有专业的去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余晓菲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虽然自己比真正的小孩要成熟得多,但也要合理的安排好时间,学的太杂并不是很好。不过偶尔当作兴趣,放松的时候画两笔还是不错的。
  余晓菲的画其实就是后来日本动漫画,不过人物更偏向于古典,以漂亮为主。每当周末的时候,余晓菲总是喜欢拿着自己的作品给外公看,还给外公画几幅肖像画,虽然画面简单,有点Q,不过还是很神似的。所以每次外公看到都开心的不得了,抱着外孙女转圈圈,然后再指点指点大字、教教太极拳、扔扔沙包。
  外公的病主要是脾气引起的,所以余晓菲以逗外公开心为目的,撒娇献宝加逗趣。别说,还真有用,到目前为止外公也没有症状产生,再加上已经形成习惯的每月一检查,对于外公的身体,余晓菲已经放心不少。
  外婆又教了余晓菲几种针法,刚开始妈妈还担心会影响学习,后来发现女儿的成绩并没有受影响,也就没有反对。余晓菲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人绣了一块手帕,四位老人笑的眼睛都眯了起来。
  三年级的时候,余晓菲报了一个二胡班。本来是想学古筝,后来考虑到自己已经学了京剧,学二胡的话更适合一点,便忍痛放弃了学古筝的计划。
  只学一样乐器是余晓菲对自己的要求,学东西不在多,而在于精。虽然看着二胡比较简单,但是想拉好也不是很容易的。还好戏曲学校的二胡师傅很喜欢这个整天笑得甜蜜蜜的小女孩,没事指导一下,让余晓菲的二胡学习顺手了很多。没事儿自己在家里自拉自唱一段,还挺不错的。
  李老师也曾经问过余晓菲有没有意向做专业的京剧演员,考虑了很久后,余晓菲还是想先把文化课学好,当然戏还是继续学,至于以后的事,都要等上完大学再做计划。
  李老师对于小女孩如此有计划的人生也是大为惊奇,虽然知道自己的这个学生比一般的孩子要成熟,但居然已经计划到了上大学,还真是出人意料。不过对于学生的人生计划还是很赞成的,在休息的时候也经常跟余晓菲讲些文学方面的见解。
  京剧演员与现代的流行歌手不同,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唱不好戏的,所以李老师对文学方面也是很有研究的。师徒两人一个讲一个问,气氛很是融洽。
  李老师还有一个双手写毛笔字的绝活,也教给了自己的学生。当然要想学好,还得有几年功夫。
  五年级的时候余晓菲已经把程派的几个唱段都学会了,六年级的时候已经可以登台了。虽然声音还是有些稚嫩,身段也有些不到位的地方,但已经令李老师很满意了。在几个不大不小的比赛中,也得了奖。剩下的就是再深入的练习和自身的体会了。至于二胡,也达到了六级。对于这一点,余晓菲还是很满意的,毕竟对于乐器来说自己还是个生手,这样的成绩已经是自己尽最大努力得来的。
  毕业典礼上,一曲二胡独奏《苏南小曲》,余晓菲结束自己的小学生涯……

  6结识

  和马丁森一家相识是在余晓菲五岁的时候。
  那年春节,在外地定居的舅舅一家来了,外公外婆很开心,一家人结伴逛公园。
  节日里的公园非常热闹,挂满了造型美丽的灯笼,周围还有很多卖东西的小摊。有栩栩如生的面人、各种各样的小灯笼、彩纸做成的可以变换很多造型的翻花、糖稀画出来的各种造型的图案、吹糖吹出来的各种小动物……还有木偶戏、皮影戏、布偶戏、动物表演等等。
  公园里的人很多,余晓菲被外公领着,在人群中穿梭,指着灯笼上的图画讲解着里面的故事。爸爸给余晓菲转了一个糖稀做的成的凤凰(各种图案画在大转盘的周围,花费几角钱,转到什么图案,就可以拿走什么图案的糖稀画,大龙是和凤凰是最好的一种)。余晓菲小心的拿在手里,生怕碰坏了(上辈子就是一直舍不得吃,最后却不小心掉的地主摔坏了。)
  在捏面人的摊位,余晓菲买了一个手拿羽扇的诸葛亮。余晓菲特别喜欢京剧中的老生,尤其是严阵的《贺后骂殿》、于魁智的《空城计》、《三家店》等剧目。这个面人做的,特别像于魁智在空城计中的扮相,所以余晓菲打算拿回家好好的珍藏。
  坐过了摩天轮、玩过了碰碰车和旋转木马,一家人说说笑笑的向玄武庙走去。
  两个小男孩(舅舅家的大表哥焦奕和姨家表哥陈昊)将外套上的帽子套在头上,当作披风,你追我赶的跑来跑去。
  余晓菲看着好玩,也学着表哥的样子披着外套追在后面跑,三个孩子笑闹着围着大人们跑来跑去。
  跑累了的孩子们坐在玄武庙下的石台上休息,余晓菲被外公抱到一个比较高的台子上,可以看到很远的风景。
  大人们坐在一边聊天,余晓菲数着脚下的石块在高高的台子上走来走去。
  坐在台子下面的表哥又玩起了新游戏,跑到石阶最高处,从两边的斜梯上向下滑。斜梯长年累月的被人当做滑梯,已经被磨的光亮无比,胆子大的孩子可以从最高处滑到最低处(十几年后因为安全问题,斜梯两侧被铁栅栏围了起下,光滑的底部也被隔成一块一块的,虽然增加了安全性,全远没有之前好玩了)。
  余晓菲也想下去一起玩(娃,嫩是越来越幼稚了)。不过站的台阶太高,自己下不来,只好看向大人们,想要有人把自己抱下来。
  “哦,好可爱的中国娃娃。”一个外国女子看到一个穿着红色的绣花棉袄的中国小女孩站在石台边想要下来,忍不住走了过去。
  说起来余晓菲长得不是一般的可爱,眼睛大大的,鼻子翘翘的,胖胖的小脸红朴朴的,又穿着红色的新棉袄,很是引人注意。外国女子是越看越喜欢,伸出手想要把女孩抱下来。
  看着走到自己面前伸手想抱自己的外国女子,余晓菲的记忆转动起来。
  对于这个画面自己还是有印象的,毕竟是第一次遇见外国人嘛。不过当时自己只是个五岁的小女孩,突然有一个长相有点儿特别的陌生人跑到面前想要抱自己,当然是吓得不行,哭了起来。最后还是妈妈抱着自己哄了半天,闹的外国女子无奈的直笑。
  这一次,自己可不能那么丢人了,怎么说也得给外国友人面子不是?想到这儿,便伸出了小胖手。
  外国女子看到中国娃娃向自己伸出手,高兴的一把抱了起来。
  为了表示对外国友人的欢迎,余晓菲送了个大大的笑脸。看得外国女子忍不住对着小女孩胖胖的小脸亲了又亲,身边的外国男子也忍不住伸手捏了捏中国娃娃的小脸。
  正在聊天的大人们已经走了过来,外国男女的中文水平还是不错的,两家人便聊了起来。
  原来,这两位外国人是夫妻,在中国工作已经很多年了,这次春节带着儿子游玩,来感受一下中国节的热闹气氛。
  抱着可爱的中国女孩,马丁森夫人喜欢的不得了,不停得对余晓菲的妈妈说要是自己生得也是女儿该多好啊,两位母亲坐在一起,谈着自己的育儿经,交流着经验。而马丁森先生跟外公很谈得来,对于中国文化他可是向往以久,能够与中国长者结识,自然是高兴极了。
  就这样,原本并没有多少交集的两家人在交谈中熟识起来,离别时还依依不舍,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
  自此以后,马丁森夫妇与外公一家的交往越来越亲密。
  外公对马丁森先生也是非常欣赏,两个人时常一起下棋、聊天,马丁森先生还向外公学习毛笔字和太极拳。而马丁森夫人则是对外婆的绣工和做的小吃很感兴趣,为此余晓菲还送给她一条自己绣的手帕,把马丁森夫人高兴坏了。至于马丁森家的小男孩迈克,则是对外公做的风筝和健身用的中国式长剑着迷得很,外公收藏的武侠杂志,也是他很喜欢的书籍。
  能与马丁森夫妇结识,余晓菲还是很高兴的。记得上辈子自己最大的弱项就是外语,以现在的话说就是:26个英文字母,分开来都认识,合在一起就啥也不明白了!
  现在的外语教学还是在初中开始,如果能在这之前打好基础,对自己以后考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于是,从五岁起,余晓菲就开始向马丁森夫人学习英语。
  说是向马丁森夫人学习,不过大多数时间还是由小迈克来教,对于这个中国小妹妹,迈克很是喜欢。她会跟在自己身后用甜甜的声音叫“哥哥”;会在手帕上绣上可爱的小老虎送给自己(虽然看起来更像一只猫);会闪着大大的眼睛问自己问题,而当自己讲解完时总会收到崇拜的目光……总之,有了中国妹妹的迈克感觉自己的生活是越来越充实了,对于学习比以前认真了很多(要向小妹妹讲解嘛)。
  看着儿子的变化,马丁森夫妇很满意,对原本就很喜欢的余晓菲更加疼爱起来。
  也许是外国人教授英语的方式与国内不同,余晓菲觉得自己的进度还很不错,到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已经可以和马丁森一家用英文做简单的对话交流了。偶尔在街上遇到个外国友人,也能给人指个路了。
  余晓菲还了解了很多国外的教学内容,与国内不同,外国的课程轻松多变,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在迈克的影响下,余晓菲的动脑动手能力越来越高,性格方面也活泼了很多。虽然还是一个文静害羞的小女孩,但是面对陌生人不再那么紧张了。以至于连教戏的李老师可感觉到她的变化,说她的表演越来越放得开了。
  对于电视上表演的以英文演唱京剧余晓菲不是很喜欢,虽然目的是为了宣传中国国粹,但感觉上却有些不伦不类。
  在她看来,京剧的精华就在于咬字的郁味,同样是一个唱腔,由英文延伸出来的感觉就没那么纯粹。就像外国歌曲一样,翻译成中文演唱出来的感觉与原唱相差就很多。因此,余晓菲在给马丁森一家表演的时候一直唱的是中文唱腔。艺术是无国界的,余晓菲一直这样认为,即使是听不懂词意,也不会影响到对京剧的欣赏。这从马丁森一家的表情中就可以感觉到,即使不能完全领会词中的含意,但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唱腔的欣赏。当然,迈克小朋友欣赏的则是京剧中华丽的扮相。
  几年的相处,让两家人的感情越来越好,每到年末,马丁森一家都会来中国友人家过中国节,一起包水饺、放鞭炮……
  余晓菲很喜欢包水饺,注意,是包水饺,而不吃水饺。
  余晓菲包的水饺和外婆包的不同,南方水饺是“捏”出来的,而北方水饺影则是“撮(zuo)”出来的。余晓菲包水饼的方法是跟奶奶学的,中间放满馅,两手将皮向中间一“撮”,就包好了。这样的水饺包的馅更多,样子像一个胖胖的元宝。
  马丁森夫也对这种包法很感兴趣,不过学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每次包出来的水饺不是露馅就是样子怪怪的。最后,只好按南方的包法,包出一个船形细长水饺,美其名曰:马丁森式饺子。

  7江南

  对于外婆的家乡,余晓菲向往以久。上辈子没能去成,一直是她心中的遗憾。所以,当外公外婆准备回南方看看的时候,余晓菲绕了外公一整天(外公觉得外孙女可怜兮兮求自己带着一起去的样子太爱了,故意装作不答应),终于答应暑假时带自己一起去。
  江南是一个被文人墨客美化了的地区,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外婆的家乡在苏州,简称苏。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并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自宋以来便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
  苏州的景色真的很美,湖水荡漾,杨柳青青……虽然余晓菲生长的地方也有很有名的“泉城”,但是和这水中城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整个街道被水覆盖,到处可以看到划船前行的人们,河水上面是石头铺成的小路,打着纸伞的少女谈笑着走在上面,一幢幢古式的房屋坐落在街道两边,在水中倒映出一幅美丽的景象。
  余晓菲坐在小船上,用手轻轻的拨弄着水面,船家用吴语方言和外婆聊着天。
  外婆离家时已经三十岁了,并不会讲普通话。刚到北方的时候,和周围的人交流起来很不方便。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口音已经改了很多,不过有时候还是让人听不太懂,还好余晓菲从小听习惯了,有时候还给外婆充当一下翻译。
  回到家乡的外婆显得很激动,用家乡话向船家询问着这些年的变化。余晓菲仔细听了半天,只能无奈的放弃,正宗的吴语方言,她还是听不懂。不过所谓吴侬软语,苏州话以软糯著称,声韵语调也非常的多变,两人的对话还真有点儿苏州小调的感觉。
  船家对外婆这位不归家的老人很热情,详细的回答着各种问题,时不时还唱一段小调,听得外婆眼中闪着泪光。离家多年的老人,终于又回到了家乡。
  余晓菲他们住在舅姥爷的家里。为了迎接长姐的到来,舅姥爷在几天前就打扫好房间,做好了准备。舅姥爷他们一直很想念远嫁他乡的长姐,外婆自懂事起就开始照顾弟弟妹妹,并为此耽误了自己的婚事。
  舅姥爷的家是一个非常古朴的大院,院中还种着一棵杨梅树。抬头向树上看去,一颗颗鲜红水嫩的杨梅挂在树上。余晓菲想像外婆说的那样抬头去咬杨梅果,结果发现自己的身高与果子相差太大,掂着脚尖仰着头——就是够不着儿!逗着长辈们大笑不已,最后还是表舅摘了几颗放到了她的手中。余晓菲的脸羞的通红,拿着表舅递过来的杨梅,也不好意思吃。
  外公陪着外婆与舅老爷聊天,表舅便带着余晓菲去湖上玩。
  菱角又称作“水中落花生”,果肉可食,嫩茎可作菜蔬。果子两边有尖锐的角,中间饱满,样子很有趣。菱角是一种坚果,垂生于密叶下水中,必须全株拿起来倒翻,才可以看得见果实。
  余晓菲爬在船上,看着还未成熟的菱角,叹了口气。水中的菱角很多,不过要等到秋后才能成熟,自己只能看,吃不上。
  虽然没吃上菱角,不过余晓菲却吃上向往以久的湖蟹。虽然现在不是吃蟹的最好时间,但味道还是非常鲜美的。再加上自家腌制的腊肉、用刚刚打上来的新鲜桂鱼做成的“松鼠鱼”、香脆可口的黄泥煨鸡(即叫花鸡)、还有跟外婆做的一样好吃的肉松……于是余晓菲的瘦身计划再一次搁置了。
  南方人的饭量小,盛米饭的碗也很小。外公说,他第一次来的时候坐在饭店里吃饭,一小碗米饭两口就吃完了。于是外公就要一碗又一碗,等吃到第五碗的时候,才吃了个八分饱。不过看着周围吃惊的看着自己的人,再也不好意思要第六碗了,付了钱匆匆的离开。外婆嫁到北方后,慢慢的饭量也涨了一点儿,不过也就和余晓菲吃的差不多(娃,你太能吃了),所以家里准备了两套不同类型的餐具,外公他们用大号的,外婆和余晓菲用小号的(等到初中的时候,余晓菲也加入了大号餐具的行列)。
  回到家乡,当然是不能错过苏剧的表演,听着用家乡特有的语调演唱的《西厢记》,外婆激动的抓着余晓菲,讲述着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听苏剧时的情景……
  苏州最出名的,当然还是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余晓菲很早就想学习一下苏绣的技法,外婆所教的几种针法已经学的差不多了,这一次她想再学苏绣的精髓。
  表舅妈在一家传统绣坊工作,介绍了一位老绣工给余晓菲当老师。老人已经快七十岁了,眼睛有一点儿花,不过技法却是非常的高超。和外婆不同,老绣工大半辈子都在研究刺绣,很多快要失传的苏绣技法都被她继承了下来。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古老的技艺已经不是很感兴趣了,继承人也是越来越少了。老绣工对于想学传统技艺的余晓菲很是欢迎,老技艺就是需要年轻人来传播下去。于是一个教的认真,一个学的仔细,当余晓菲准备回家的时候,已经当苏绣的技法学了个大概,剩下的就要靠不断的练习了。
  于是,余晓菲在做作业、学苏绣、游湖中度过了一段江南水城的悠闲时光。
  离别总是来的如此之快,暑假的很快就结束了。余晓菲抱着舅姥爷送给自己在的大罐杨梅腌果离开了美丽的南方小城。
  回到家后,余晓菲将幅精制的双面绣放在自己的写字台上。这是老绣工离别时送给自己的礼物:一面乡着一位栩栩如生的可爱女孩,正低着头坐在绣架边,认真绣花;另一面则是一朵含苞待放的水芙蓉,在湖水中摇摆……
  双面秀是刺绣中的绝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艺人成功创造出来的技法。在中国苏绣艺术中,双面绣是它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集中体现了苏绣的技艺水平。如今的双面绣已发展为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三异绣”,把双异绣技术发展到神奇莫测的境界。绣制“双面异色绣”和“双面三异绣”,技艺的难度就更高了,除了双面绣的一般要求外,还要照顾到双面针脚、丝缕,做到两面色彩互不影响,针迹点滴不露,使两面异色分明,天衣无缝。吴县苏绣艺人曾制作出酷似雕塑的双面异色的立体绣《云龙腾飞》,用含金和银的金线、银线与真丝花线,一面绣成腾飞的金龙,另一面则为银龙。蒸腾的云霞,闪闪的群星,火红的宝珠,都突兀在绣面上。既是绣品,又似雕塑,双面绣高超绝伦的技艺,令人赞叹不已。
  以余晓菲现在的技法,想要绣出双面绣还言之过早,不过技法已经学会,可以回家再研究研究。老绣工还将自己大半辈子整理出来的技法书送给余晓菲一本,希望她能从中放学到更多。
  余晓菲将舅姥爷送的杨梅果小心的放到柜子里,只用小盒装了一点儿放在外面。在外婆那代里眼中,杨梅果可不是什么零时。每当绣花的少女们精神不济的时候,就会拿出一个放入口中,杨梅果酸酸的味道在口中蔓延,立刻就让精神了起来。
  含着一颗杨梅,眯着眼睛,余晓在酸酸的味道中回味着江南之行。

  8初中

  在升初中的时候,出了一点儿小问题。
  与余晓菲所在小学接口的二中,在上一届时收取了学生每人元的择校费。而学生家长们很不满意,一起找到了教育局要讨个说法,最后择校费被退还了。
  到了这一届,二中直接表示,按单位来划分。余晓菲所在的小学并不属于自己学校的接收范围,交择校费也不收。
  找到教育局得到的答复是:重新划分区域后的确不属于二中接收范围,最后被分到了一个校纪、教学、升学都不怎么样,以乱闻名中学。
  无奈之下,家长们联合起来,再去找二中的领导协商,希望学校可以接收自己的孩子。最后,去年定价二百元的择校费变成了二千元,二中的领导终于同意接收学生了。
  上辈子父母没赶上家长联合协商,只好自己找人交钱去了另一所中学,这也是余晓菲学习下滑的开始。
  到不是说那中学的教学水平不好,只不过学校设在外公家附近,为了方便回家,在上学的三年里,余晓菲一直住在外公家。一是与和朋友分开,没有了竞争和鼓励;二是远离了父母,对自己的约束也跟着放松了。最后成绩直线下滑,虽然没到垫底的重度,但从中上滑到了中下,使余晓菲的求学之路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