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幸福一点点-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求学之路断送了一大半。所以,这一次余晓菲选择和同班同学一起去二中上学。
  中学的学习要比小学繁重很多,这时候孩子们已经开始感觉到压力,再也不能像小学时那样放松自己。
  还好周围都是熟悉的小学同学,也没有感到太孤单。一群伙伴们在一起相互督促,相互帮助,相互竞争。
  比较庆幸的是,余晓菲的基础一直打的很好,虽然业余时间还要学其它的东西,却并没有把功课拉下。曾经的弱项英语,也因为提早学习过,成绩也很不错。
  余晓菲在功课上偏科的有此厉害,文科基本都是接近满分析。至于物理化,对于余晓菲来说还真是个大难题。还好经过了迈克小哥的美式教育,也没像上辈子那样烂到人神共愤的地步。当然,这也让余晓菲坚定了自己学文科的想法。
  体育课也是余晓菲的弱项,记得自己上辈子可是擦着及格线毕的业——而且还是补考后。当时的余晓菲是直接由小学时的“馒头”身材发展成了“面包”身材(面包可以比馒头胖多了),那张军训时的照片成为她心里永远的痛(照出来的脸比教管还大)。为此,余晓菲强迫自己每天长跑,风雨不断(喂,夸张了吧你?! 晓菲:下雨时跑楼梯嘛),再加上从小对身材的保持,总算是比及格线高了那么十几分。
  余晓菲的京剧水平也提高了不少,12岁的女孩个子长的很快,扮出来的角少了几分稚气,多了些许少女特有的味道。
  李老师认为余晓菲已经有了专业演员的素质,可以去参加些专业比赛来进一步提高自己。
  在李老师的安排下,余晓菲报名参加了全国少年杯戏曲比赛,表现还不错。按李老师的话来说:临场发挥很好,虽然表演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但唱腔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而且没有一丝怯场,这对于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的余晓菲来说难能可贵。
  其实哪里是余晓菲不怯场啊,根本就是没想到怯场这一项!
  我们的余晓菲同学就是一个超级粗神经!就拿上辈子来说,在初中择校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人参加考试。面对着监考的老师和校长,一点也没想起来要紧张,自己搬着凳子往桌子对面一坐,拿起笔就开始做题,做完后还问“老师,做完了,还有吗?”
  将粗神经完全继承到这辈子的余晓菲,在赛场上更是将之发挥的淋漓尽致。
  从出场到结束,一段《春秋亭》,行云流水,一点儿错也没出,还超常发挥!自使至终就没想过在台上还有紧张一说!事后被问起“上台紧张不?”,余晓菲呆一会儿答曰“忘记想了”?!好嘛,紧张也能忘记了,还不是精神经?!
  结果在评委老师的眼中就变成了:这孩子不错,不怯场,唱腔也不错,是个好苗子,有发展。把分打得还都挺高!
  于是,比赛结束,余晓菲抱着第二名的奖杯和证书回家去了……
  当李老师得知余晓菲关于怯不怯场的回答时,看着自己的学生半天没说话,拿着奖杯愣是站了半个多小时,把余晓菲看的心里直发毛(娃,你的粗神经呢?)。
  我是程师傅来了分割线
  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表演方面要求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唱腔方面有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风格。
  程派剧目中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
  程师傅是李老师的大师兄,程派艺术最具影响力的传人之一。程师傅的嗓音极佳,唱腔略显低沉,表演严谨有法,恪守矩矱,精湛完美;身段舞蹈、做工分寸准确,举止有谱;唱念吞吐考究,行腔刚寓于柔;四功五法头头是道。他还特别着意于保持程派所独具的艺术风范,准确展现程派艺术特有的意韵。程师傅已经年过五旬,弟子们也已桃李满天下,和余晓菲一起比赛的小演员中,就有他的徒孙。
  余晓菲来参加比赛之前,李老师联系了自己的大师兄,将自己这个小徒弟托付给他,同时也希望大师兄能指点一下自己的弟子。
  程师傅现在属于半隐退状态,偶尔唱唱戏,多数时间更喜欢在家中研究书法和剑法。
  程师傅的剑术很高,武戏中的功夫并不像外人所想那样只是一些“花拳绣腿”,几十年的功力浸透出来的武功,并不比传统“武术大家”差。
  接到李老师来信的时候,程师傅刚刚练完一套剑。小徒弟接过师傅的剑,递上一杯清茶。
  程师傅一边品茶,一边和小师妹聊天。得知小师妹的弟子要来参加比赛,并托给自己照顾,自是满口答应。
  李老师学戏的时候,程师傅已经出师多年,经常指点小师妹的功夫。与其说两人是师兄妹,不如说更像是师徒。再加上两人年龄差距很大,程师傅更是像照顾女儿一样关心着小师妹。所以,在感情上,余晓菲更像是自己孙女。要知道,李老师教戏多年,还很少对一个学生如此上心,电话中也感叹弟子学戏的刻苦和对戏曲的领悟。
  比赛时,程师傅专门去看了,对余晓菲的印像非常好。虽然唱功还不够纯熟,但那股子认真劲儿让人看着就是舒服!
  既然小丫头的表演让自己看着很舒服,那么小师妹想要自己指点一下的请求程师傅就欣然接受了。
  余晓菲的唱腔有点儿稍显娇嫩,偏向于“柔”。而程派的特点是“柔”中带“刚”,吐字婉转,若断若续。表演方面更是注重于真感,着重于细节。曾有人说,京剧的表演和现实相差太远,一看就是在“演”戏。其实,不然。京剧的传统剧目都是根据当时的生活来编写,再经常一代一代的传承、改良。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是经过不断的推敲。即使只是简单的一个微笑,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只不过,京剧中包含很多的古老的文化底蕴,不像现代的歌曲表演,简单直白。
  跟着程师傅的这段时间,余晓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唱腔不再想以前那样过于柔软,表演方面也越来越自然真实。至于武戏,之前接触的不是很多,不过也略有小成。双剑在手,也是舞的有模有样,就是力道还差了些。
  离开的时候,程师傅十分的不舍,将自己收藏的一对鸳鸯剑,送给了余晓菲。余晓菲也回赠了一幅双面绣的,这是她第一个双面绣作品,一面绣的是《明皇封女将》中的持剑而立的沈云英,别一面则是一幅“桃李满天下”……

  9美国

  初二的时候,余晓菲的二胡水平已经达到了八级。婉拒了老师让她做文艺委员的任命(余晓菲一直认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当干部,而且文艺委员还需要性格活泼,有号召力,自己更是不适合),将精力主要放在学习和特长上,计划着在初三的时候能考过二胡十级。到时候,就算自己文化课没过线,也能当个特长生。当然,这只是备案,还是要以文化课过关为目标。
  至于英语方面,余晓菲现在已经可以很流利的用英文和人交流了。为了练习口语水平,还经常到迈克的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余晓菲与外国留学生做英文口语练习,留学生们则与她进行中国文学的交流(以余晓菲的目前的文学水平,还是可以和外国留学生们交流交流的)。
  由于年纪小,加上中国人的长像也比外国人显小,留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个可爱中国小妹妹,于是我们迈克小哥产生了一种“自己的妹妹被人抢走了”的感觉。以至于每次余晓菲来的时候都不离左右,被同学们戏称为“护娃使者”。没办法,怎么看余晓菲都是个小娃娃,相对于成熟的外国学生,连花骨朵都算不上,说“护花”还早了点儿。这个外号一直跟随着迈克小哥,直到离开中国……
  初三的时候,余晓菲终于考到了二胡十级,对于今后的发展更加有信心了。至于中文方面的学习,也更加深入了,开始逐渐向中国古典文学方面发展。诗词歌赋,虽然说写还是没这水平,但是对里面的内容已经有了很专业的见解。
  余晓菲的毛笔字写的也是越来越好,已经接手了外公写对联的工作。而李老师教的双手写字,也有所小成——可双手写对联。参加了几次书法比赛,也得了奖。现在家里挂满了各种奖状,偶尔余晓菲也会感慨下——自己也能把奖状挂满墙了!
  苏绣的技法余晓菲也一直在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再加上老绣工的技法书,现在绣出的一幅双面绣时间已经缩短了很多。至于单面的苏绣作品,更是不在话下。
  有时候余晓菲也会想,是不是穿越大神也给了自己一些小优惠?要不然自己怎么在苏绣上能有如此迅速的提高?甚至于不需要画样就能熟练的绣出一幅作品?!不过可惜的是,目前网络还没有发展起来,不然开个网店也不错。
  到了最后一学期,压力越来越大,即使已经充分做好了准备,余晓菲也开始有些紧张了。这是中国的孩子们正式进入竞争的起点。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战场,在你加入战斗的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头的余地。只要你放松精神,就会被打倒……再站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余晓菲深深的记得那种挫败的无力感,即使后来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也于事无补。
  一个好的高中,决定了未来与大学距离,影响着以后能够上哪一所大学。虽然不能说是百分百,但至少有五分原因在高中的选择上。
  为了改变命运,不再向上辈那样遗憾,余晓菲着实的下了苦功夫。每天的时间都排的满满的,害得长辈们都开始心疼。
  对于女儿的表现,妈妈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失落感。这孩子也太省心了点,完全不用自己去管,一点做家长的感觉都没有。当然,对于女儿,妈妈还是很骄傲的。
  至于爸爸,自然是女儿高兴什么都好,女儿辛苦自己心疼。在家的时候天天做好吃的,立志要把女儿瘦下去小脸给补回来。害得余晓菲是吃也不是(长肉,好不容易瘦下来的),不吃也不是(爸爸会伤心)。
  在余晓菲做最后的冲刺的时候,马丁森一家准备回国了。
  马丁森夫妇因为工作原因准备回国,临行之前来到中国友人的家里告别,并提出想让余晓菲去美国读书的想法。
  马丁森夫人认为,余晓菲的英语基础打的很好,口语水平也很不错,去美国的话,交流不会成为问题。在她看来,美国的教学水平还是很错的,如果余晓菲能去那儿读书,对今后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自己一家在美国,余晓菲可以住到自己家里。(这才是夫人你的目的吧!可以天天吃到美味的中国菜,听听古老的中国京剧,还有——精美的刺绣)。
  余晓菲对于这个提议很心动。其实,在与马丁森一家结识后,自己就有去外国念书的想法。当然,本来的计划是在考大学或是再深造的时候。
  先不说教学水平,单在医学方面,国外的发展水平要比国内快很多,这才是她想出国的主要原因。虽然现在外公身体没有什么问题,但虽然年龄的增长,难保不会有什么病症产生。如果能去国外发展,对外公的身体就有了更多的保证。另外,如果能在美国上学,并在那儿继续深造,对自己的计划也有很大的帮助(挣很多钱,买个大房子,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接过来一起住。)。
  对于高中就去美国念,余晓菲感觉这样比自己之前的计划更好。国内国外的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大学后再去国外深造的话,差距会更大,想要融入新环境要费不少力气。如果可以现在去,早早的接受新式教育,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其中。而且跟着马丁森一家一起去,家里能够放心,自己也能更快的适应新环境,更重要的是——省钱!住在马丁森家可以省下不少房租钱呢。
  虽然长辈们有些舍不得,但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于是,在马丁森夫妇的帮助下,余晓菲报考了一所美国高中。在之后的几个月里,余晓菲将精力更多的放在了英语上面,当然,其它的功课也不能落下。
  最后的成绩还算不错,余晓菲以比较靠前的名次考入美国高中,正式成为了一名小留学生。为此父母还专门请亲戚朋友好好的庆祝了一番,自己家也出了个留学生啊!
  爷爷担心孙女在国外喝不上好茶叶,专门去茶叶市场批了几斤上好的铁观音,还特别让人分成一小袋一小袋的压缩小包装,方便携带。奶奶担心孙女在外面认床,睡不好觉,亲自用茶花做了一个大大的枕着。外公一直叮嘱外孙女要注意身体,多跟家里联系,不要怕花钱,并把自己的小金库全都拿了出来。外婆则是担心外孙女吃不惯外国的饭菜,准备好很多能长期保存的食品:腌肉、肉松、杨梅……
  爸爸妈妈更是忙碌的给女儿准备各种物品,最后实在是太多,余晓菲也只能挑选一些常用的带着。
  余晓菲自己也准备了很多东西,在去之前,她余晓菲就开始计划在国外的生活。虽然以后会住在马丁森夫妇家,但是余晓菲还是不想太过麻烦别人,所以在去之前就计划着怎么勤工俭学。
  打工的话,以自己的年纪也就是送送报纸,刷刷碗什么的,这类工作一是时间不自由,二是挣的也不是很多,只能当做备选项。高等一点儿工作自己恐怕也找不到,那么只能换个方式了。比如——将自己的绣品拿去卖?!
  拿出自己这几年的绣工成品,俞晓菲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现在自己的针法已经很纯熟了,简单的小花样绣起来一点儿也不费功夫,大幅的作品也能够独立完成。
  在人物绣方面余晓菲也下了很多功夫,再加上双面绣的特技,应该能打开销售市场。最重要的是,刺绣在时间方面也非常的宽松,可以在业余的时候抽时间来做。这个可以做为经济来源的一个主要方式。至于其它的,再慢慢的考虑。
  于是,余晓菲准备了充足的丝线的布料。大型的绣架是带不了了,只带了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型小绣架,至于大型的,可以有条件的时候再去订做。
  余晓菲还带了几件京剧的戏服,即可以借以思念家乡,也可能找机会在美国宣传宣传国粹。二胡也是一定要拿的,自己还要继续练习。
  ---------------我是向美国出发分割线-----------------
  终于到了离别的那天,告别了亲人,余晓菲跟着马丁森一家向美国出发。当飞机起飞的时候,余晓菲终于忍不住趴在马丁森夫的人怀中哭了。
  余晓菲在马丁森家住了下来。平时帮着马丁森夫人做做家务、偶尔做几道中国菜肴、温习一下美国高中的课程、做些刺绣、拉拉二胡……
  迈克小哥对于中国妹妹住在自己家,兴奋极了。没事儿就拉着余晓菲四处转转,向新结识的伙伴们炫耀炫耀——自己有个多么可爱的中国娃娃做妹妹啊!余晓菲也很高兴,跟着在周围转来转去,可以了解下环境
  每次出门余晓菲都会带上自己做的中国点心和几样小巧的绣品来做为与新朋友、邻居结识的礼物。没多久,周围的邻居们都知道回国的马丁森家有一个可爱的中国女孩,会做好吃的中国点心,还会做很漂亮的中国刺绣。

  番外:李老师

  李老师在戏曲学院教京剧,虽不能说是桃李满天下,却也教了不少学生。
  余晓菲在她教的学生里面并不是资质最好的。
  第一次见到余晓菲是在学校的一次招生中,小小的女孩瞪着大大的眼睛,一脸好奇的盯着招生宣传上的京剧舞台照看,再见面时她就成了自己的学生。
  小女孩的声音很娇嫩,柔柔软软的,刚开始还以为会学花旦,小孩子嘛,都喜欢活泼艳丽的角色。没想到,小女孩居然会选择跟自己学青衣。
  青衣即“正旦”,因为角色常穿青色褶子,一般都称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散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
  一般女孩子都更喜欢青春活力的花旦,很少选择青衣。不过余晓菲的嗓音不错,还是很适合青衣这个行当的。
  刚开始的时候,李老师并没有太过注意这个小女孩,虽然嗓音不错,却也不是很出众,同期来的孩子有几个资质不在她之下。不过渐渐的,李老师发现余小菲有很多与旁人不同的地方。
  小孩子性子不稳,正是玩闹的年纪,学戏时虽然也很认真,但是神经之间却是很放松,带着孩子特有的童真之气。余晓菲虽然也有些孩子气,但在学戏的时候却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异常的认真,似乎像是背负着什么沉重的压力,一点儿也不对自己放松,就好像是一松懈下来就会被拉下一样。李老师想到这儿,笑了一声,自己也想的太多了,不就是一个略显稳重的小孩,还真当她是大人了,那有这么多想法。
  后来,李老师又发现,余晓菲对程派青衣有一种超乎一般的执着。虽然孩子们都是因为喜欢才来学戏的,但是余晓菲给人的感觉却不仅仅是喜欢,用“迷恋”来形容也许更加贴切一些。每一段戏她都会反复的练习,每一个咬字和音调她都重复的唱很多遍,从中寻找最适合的发声、换气方式。每当自己示范新戏的时候,她都会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连细微处也不错过。而对于自己送给她的示范磁带更是小心翼翼的收起,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订着自己,害得自己一心软又送了两盒带子。
  再后来,开始教表演身段了,李老师再一次为余晓菲的执着震惊,从来没见过一个只用六七岁的小女孩,可以为了学戏坚持到这个程度。虽然说自己幼时学戏也是下了苦功夫,但也是在大师兄的监督下才坚持下来的。而这个孩子,只因为动作太过僵硬,为了达到自己的要求,就强迫着自己把动作做到极限,保持着一个动作不变直到下课。
  当看到小女孩通红的小脸,和那双含着泪却坚定无比的眼睛,李老师动容了。
  京剧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以前那样引人注目了,虽然还是有人关注,有人学习,但是和以前比还是差的很远。李老师不只一次想,京剧的发展还缺少些什么?还需要些什么?
  当李老师年到余晓菲坚定的眼神时,突然觉得京剧发展所缺少的,所需要的已经找到了。只有这些执着的孩子,那么中国的国粹就会一直辉煌的发展下去……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苦练,慢慢余晓菲整套动作做下来再也没有一丝僵硬,举手投足之间也带着几分温婉的气质,表演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李老师看着小女孩因为自己的肯定而兴奋不已的样子,会心的笑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李老师对余晓菲也了解的不少。知道这个小女孩从小就喜欢京剧,尤其是喜欢青衣和老生;知道小女孩从小跟外婆学习刺绣,自己生日的时候就收到了一幅精美的牡丹绣出品;知道小女孩对中国古文学有很大的兴趣,课余时间里还能跟自己聊聊诗词;知道小女孩跟外公学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忍不住把自己的绝技“双手字”教给了她的;还知道小女孩从小就很有计划,似乎把一生要做的事都已经想了了……
  李老师越来越喜欢这个执着的小女孩,在余晓菲可以独自登台之后,便介绍她去参加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还打电话给自己的大师兄,希望他能照顾一下自己的徒弟。
  李老师是五岁时开始学习程派青衣的,当时她是师傅最小的弟子,上头的师兄师姐基本上已经都出师了。师傅把教导自己的任务交给了大师兄,大师兄已经出师多年,参加了不少演出和比赛,得过很多全国性的大奖,在青年一辈里也是拔尖的人物。
  按年龄来说,大师兄可以算是和自己的父母差不多大,对自己也照顾的很,把自己当小孩一样疼爱(MS老师你当时就是个小孩啊!),所以两个人的感情非常的深厚。自己离开师傅回到家乡后,一直没有和大师兄断了联系,偶尔在电话中还会提到余晓菲。所以对于自己的托付,大师兄的满口答应。
  余晓菲去参加比赛的这段时间,李老师一直心神不安,总是在想小女孩第一次登台会不会紧张?一紧张会不会出错?出错了会不会影响成绩?会不会造成心理负担……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决赛。
  决赛是在中央戏曲频道直播的,当看到余晓菲上场的时候,李老师紧张的不得了,回想起来,自己第一次登台的时候,一直在后台关注着的大师兄也是像自己这样紧张吧?!
  还好余晓菲的动作很流畅,唱腔也发挥出超常水平,没有一丝紧张的感觉,很顺利的完成了表演。李老师当时就想,这孩子难道天生就是唱戏的料?在台上的表现居然比平时练功时还好。虽然只得了第二名,不过那也是因为年纪小,还需要磨练。
  当余晓菲回来时,李老师问起她在台上的感觉。当问到“上台紧张不?”时,得到的答案居然是“忘记想了”?!郁闷得李老师半天没想起来要说什么!
  和大师兄通话时说起此事,害得电话那头的大师兄大笑不止,最后好不容易止住笑的大师兄居然说“小丫头不错,跟你小时候很像”
  怎么会跟自己像?!虽然自己第一次登台也忘记紧张了……绝对不承认自己做过这么没神经的事!
  不过大师兄看来真的很喜欢那孩子啊,不光指点了她戏曲表演,还将自己得意的“程氏双剑”教给她,离走时更是把珍藏的“鸳鸯剑”当做离别礼物。
  想到这儿,李老师又有些不高兴了。自己的徒弟居然送了大师兄一幅“双面绣”,自己还没收到过呢!
  早就听徒弟说上次陪外婆回江南的时候学习了很多苏绣的技法,其中就有“双面绣”。不过因为还不纯熟,所以没有送给自己。这次居然让师兄抢先了!想到大师兄在电话里得意的口气,心里是直泛酸。
  不过自己的生日快到了,到时候一定也能收到徒弟的心意吧。
  果然,在生日的时候,自己也收到了一幅双面绣:一面是《碧玉簪》身着凤冠霞帔李秀英,另一面绣的也是“桃李满天下”
  这孩子,待人真的很用心。自己演出的剧目很多,而《碧玉簪》中的那出《送凤冠》却是自己的成名之作,无意见跟徒弟提起过,没想到她一直记得……
  当知道余晓菲要去美国的时候,李老师很是不舍,那么远的地方,以后见面就难了。还过这孩子一直是很有计划的,既然已经决定去,那一定是都安排好了,自己也不必太过担心。其实,很久以前她就知道,这孩子并不适合在舞台上发展。性格太过安静,向往的是一种平淡的生活,舞台上那种绚丽多彩的生活并不适合她。也许以后会像自己一样教孩子唱戏?看来大师兄说的对,的确跟自己很像啊。
  虽然说不但心,李老师还是想着要给余晓菲准备些什么。将自己收藏的京剧资料整理了一些,加上自己准备在过年送的戏服一起送给了余晓菲,希望她在异国他乡也不要把功夫丢下……

  番外:程师傅

  程师傅家有一幅精制的双面绣,一面绣着一位身着戏服,英姿飒爽的女将;另一面则绣着色彩鲜艳的“桃李满天下”。这幅双面绣就放在客厅的柜子上,闲来无事的时候,程师傅总会将它拿下来把玩。
  这是程师傅小师妹的徒弟临走时送给自己的,一想起那个小丫头,他就忍不住想笑。
  小师妹是师傅的关门弟子,比自己小很多,所以一直以来,自己都非常照顾她:每当小师妹学会一段戏,他都高兴的不得了;每次小师妹因为练功受伤,他都担心的跑前跑后面小师妹第一次登台,他跟在身后,叮嘱各种注意事项,比当年自己初次登台还紧张,结果还反过来被小师妹安慰,说不要为她担心;小师妹得的第一个奖状,被他小心的收藏起来……当时连师傅都笑他像是养了个女儿,小师妹更是玩笑的称自己为“师兄爹爹”,而自己也真像是在养女儿(俗话说,女儿要娇养)。
  所以当接到小师妹的电话请自己帮忙照顾下她来参加比赛的徒弟时,他是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自己这么多年来也收了不少徒弟,不过都已经艺成出师了。身边的徒孙到是不少,但是总觉得他们过于呆板,在自己身边总也放不开,怎么看都不称心,索性也就不管了。
  小师妹性格便于安静沉稳,登台一段时间后就回到自己的家乡教戏。也收了不少徒弟,但却是第一次对某个徒弟如此上心。而且听她在电话里介绍,这小丫头还是很不错的,能被小师妹夸,定是有不俗之处。要知道,自己这个小师妹虽然学艺比自己晚,但那看人的眼力可不低。
  放下电话,程师傅就联系上了自己的大弟子,这次戏曲比赛的负责人。
  在比赛现场,程师傅见到了那个名叫余晓菲的小女孩。那是一个胖嘟嘟的小丫头,大大的眼睛总是带着笑,说起话来柔柔软软的,有点儿“吴侬软语”的感觉。
  余晓菲参赛时选的是程派比较有名的戏《锁麟囊》中的一段《春秋亭》,小丫头扮演的薛湘灵,身着嫁衣端坐轿中,表演到位,唱腔优美。虽然还略显稚气,但那认真投入的表情怎么看都让人舒服。对于一个初次登台的小女孩来说,表演的可圈可点,一点也没怯场,真是不错。
  比赛后的一段时间,程师傅就把余晓菲接到家中教导。程师傅的台风与李老师略有不同,带着一股子英气,演绎出来的人物,也非常的大气(李老师的表演则是偏于委婉)。因为比赛中那场面让自己看着很舒服的表演,程师傅指点起来也非常的上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程师傅也暗自赞叹小女孩的坚忍之心。自己脾气自己是很清楚的,因为幼时学戏师傅是按传统的授戏方法教导自己(“严”师才能出“高”徒,旧时艺术传承对弟子要求都非常严格,打骂也是常事。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弟子能出师,有出息,和现代某些为人“师”者体罚学生是完全不同的。不客气的说,现代大多数老师是不合格的,心中掺杂的东西太多,真正为人身表者太少。),所以自己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也受到了影响,对弟子很严厉,也总是叫苦。可这小丫头,年纪不大,却心性坚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