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白金汉宫的倒影-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急。美英之间险些断裂的关系总算是保住了。
  英国左思右想,希望能找出一个方法,让其继续称霸欧洲,维护其日暮穷途的大英帝国的尊严。于是,贝文想出了一个办法,建立一个西欧联盟,对抗前苏联。为了更有把握,英国邀请美国加入。美国早就对欧洲虎视眈眈,便趁此机会建立起了一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原先准备加入西欧联盟的国家一起纳入北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拥有12个西方国家的北约组织,在力量上已经超越了联合国。
  在北约中,大部分国家都是“同床异梦”,特别是都对欧洲抱有极大兴趣的美英,更是各怀鬼胎。美国希望通过北约组织来控制欧洲事务,英国则不愿意听美国人大呼小叫。当两国利益没有冲突的时候,二者暂且能平心静气地实行合作,像朝鲜战争,但是当二者利益相悖时,这种平静之下的不合暗流就开始涌动。
  

与美国,与欧洲(2)
1956年,埃及总统纳塞尔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对英国来说,意味着每年将失去3500万英镑的收入。在几番和平谈话都不能说服纳塞尔改变主意的情况下,英国决定动用武力,并要求美国出兵援助。苏伊士运河回归埃及正是美国等待已久的结果,英国失去苏伊士运河,就等于失去了在中东的优势,这有利于美国在中东的势力渗透。艾森豪威尔总统对前来求援的英国首相艾登语重心长地解释,和平有多么重要,武力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艾登灰头土脸地回到伦敦,继续进行谈判,不料纳赛尔固执地不肯接受任何条件。气急败坏的艾登再也按捺不住,发兵埃及。以色列、法国闻讯而来,都纷纷表示支持英国。这正是艾森豪威尔期望的结果,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就可以联合阿拉伯国家来谴责英国,迫使英国放弃苏伊士运河。正如艾森豪威尔所料,艾登在国际舆论中败下阵来,最终选择了放弃。
  不久,英国发现,不能完全依靠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太过脆弱,不堪一击。双方都具有强烈的性格,都有着霸主梦想,朋友与敌人只有一线之隔。这条界线甚至会因为英国不同的执政党而摇摆不定,如此脆弱的关系让英国不得不另觅他路。
  当欧洲霸主的梦想受到阻碍时,英国宁愿选择与欧洲其他国家合作,也不愿意让美国得逞。1958年法、联邦德国、意、荷、比、卢6国组成的欧共体出现,给英国当头一棒。欧共体包括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也就是说,这些国家要团结一致发展国力,并管理欧洲秩序以及其他国际事务。将英国阻挡在门外,如此一来,英国就要独自对抗强大的国家联盟。很快这种差距就表现出来,自从欧共体成立之后,6国经济的年增长率是英国年增长率的两倍。英国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地位,而且这个时期英帝国正在解体,一些殖民地的流失,给英国造成了难以估算的经济损失,再加上战后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兴起,令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二把手”的位置也难以保全。这种种压力让英国在夹缝中喘息,为了维系与欧洲各国的关系,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英国决定加入欧共体。
  然而英国与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成为与其他欧洲国家中关系中的一大阻碍。英国自以为在欧洲大陆还有一些威信,而且综合国力尚还名列前茅,欧共体的成员国应该夹道欢迎才对。可是英国忘记了,欧共体的重要成员法国与美国一向不合,英国的特殊身份,只会给法国人带来不安。在戴高乐总统的竭力阻挠下,英国在1961年和1967年的两次努力都付诸东流。
  欧共体的排斥让英国突然感到孤独,美国方面是不可能完全依赖的,英国作为欧洲的一员,必须与其他欧洲国家搞好关系。政治上的孤独感促使英国力争加入欧共体。在戴高乐辞职之后,新任法国总统实行比较温和的外交政策。经过几番洽谈,英国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欧共体中的一员。紧接着,英国围绕一些实际权力以及优惠政策的制定问题上与欧共体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谈判。英国加入欧共体已经充分地说明了一个事实,英国已经不同与从前,不能再以大国优越感来处理外交事务,其他欧洲国家的综合国力并不低于英国,只有在平等互助的原则上,英国在欧共体的日子才能舒坦长久。
  可是,这个事实对于英国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大国优越感已经融入了英国人的血液,代代相传。英国不甘心仅做欧共体中的一个成员,大国心态不停涌动,动不动就摆起了“日不落帝国”的架子,以此来提醒其他成员国——欧洲英国最大。渐渐地,欧共体中的事务英国懒于应付,再加上加入欧共体后并没有可观的经济收入,这使英国与欧共体之间的关系逐渐冷却。
  国际关系总是起伏不定,昨天是并肩作战的伙伴,明天可能就是剑拔弩张的对手。这并不奇怪,每个国家都是在为了本国利益服务,所有国际关系都在跟随利益摇摆。合作与分裂、伙伴与对手,瞬息万变,这些看似简单的角色在大国之间换来换去。国家元首之间的亲切模样都是为利益服务,可能现实生活中这两个人的价值取向根本不同,但是站在国家立场上就必须笑脸相迎。
  

与美国,与欧洲(3)
英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亦是处在这样的潜规则中,不过美国在决定与英国的关系时,似乎更多的是受到了执政党的影响,工党上台后,双方关系就疏远,保守党上台,双方关系就出现融合。这与工党一开始实行的国有化政策有很大关系。这一点在撒切尔夫人执政之后体现得更加明显。
  由于里根总统与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理念十分相似,因此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直接影响到英国的对美政策。撒切尔执政后,十分重视与美国的关系,时刻表现出两国之间的情深意长。在美国后来的诸多军事活动中,撒切尔总是全心全意地支持。美国的中东计划也因得到了英国的支持而肆无忌惮,不管美国是不是受害者,撒切尔总是能找到很好的支持理由。
  美国也乐此不疲地与英国开始了礼尚往来。英国在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中声援美国,美国则在1981年的马岛战争中给英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武器弹药;英国支持了美国对阿富汗的政策,美国则在英国外交孤立的时候,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从美国霸道的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到两伊战争,撒切尔政府都毫无怨言地站在美国身后,这种近似疯狂的支持不止一次被英国内阁质疑,然而撒切尔仍然顶住各方压力,坚定地充当美国最值得信任的盟友。
  特别是在对前苏联问题上,撒切尔更是毫无悬念地站在美国一边。当然,这与英国对前苏联的外交政策也有很大关系。前苏联与英美之间的斗争,不单纯是势力划分的矛盾,更主要的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争斗。撒切尔上台后,加剧了这种矛盾关系,将影响扩大到了东欧其他国家。1983年,里根的“战略防御倡议”受到了前苏联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非议,而撒切尔却帮助美国大肆宣扬,并于次年就如何遏制前苏联达成协议。
  在对美国表示鼎力支持的同时,撒切尔政府对待欧共体却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由于英国传统利益与欧共体抵触,因此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争吵时常上演。无奈之下,撒切尔只好与欧共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让步,以此来缓和日益紧张的关系。
  然而在撒切尔与里根双双下台之后,新上任的两国领导人在政治理念上发生变化,双方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美国总统更倾向于将所有对外关系都一视同仁,不再对哪个国家偏倚。德、法都成为美国总统经常提及的盟国,而英国则常常被忽略。布莱尔代表的工党政府成立后,也开始平衡国家的对外政策,但是美国仍然是各种关系中的重点。1998年,人们从布莱尔对美国“沙漠之狐”行动的支持中,隐约又看到了撒切尔与里根的影子。
  从美英之间的分分合合,英欧之间的若即若离,依稀可以感觉出,英国依然还是欧洲大陆上威信颇高的国家。不管是野心勃勃、实力雄厚的美国,还是积少成多、声名赫赫的欧共体,都需要这个始终具有大国优越感的国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英帝国的瓦解(1)
印度的独立被看作是大英帝国解体的重要标志,虽然英国仍然以一种宗主国的姿态,用赦免的口气给予印度独立。不错,英国就是要让世人看到,没有宗主国的豁达,殖民地是不可能获得自由的,从殖民地有秩序地退出,是宗主国经过反复思考做出的明智决定,是对殖民地最大的恩赐。这种近乎上帝的心态,模糊了殖民地在帝国瓦解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殖民地问题中,英国一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战后交困的经济,频繁更迭的政权,还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都构成了英国从殖民地离开时的无奈和不舍。
  大英帝国的瓦解完全是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中完成的,并不像英国人表现出的那么洒脱。其实,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获得自治权的那刻起,英帝国就已经处在了解体的边缘,直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种解体变成了必然趋势。更多的自治领或是殖民地有了自己的发展,开始频频向英国发难,一步步索要独立的权力。
  被逼无奈的英帝国不得不思考,是否应该对从前的制度稍加改变。一战之后,一些自治领已经拥有了独立的外交权,它们已经可以在国际中独立地行使权力,这让英帝国看到,从前的主仆关系不再被认可,双方应该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于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就有了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英联邦正式成立。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自由联邦和纽芬兰,都成为英联邦的成员,有独立的自主权。大英帝国竭尽所能,用这种蹩脚的“平等”方式,将这些蠢蠢欲动的国家以另一种方式,留在大英帝国的怀抱里。当然,这种所谓的平等只是一个诱饵,这些联邦成员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自主权,更多的时候还是跟在英国后边亦步亦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无疑给了众多殖民地一个重大的转折机会。很多殖民地在二战期间表现出惊人的民族意识,强大的民族洪流劈头盖脸打在英帝国身上。不管是殖民地军队在二战中对抗法西斯的英勇表现,还是本身发展起来的民族经济和政治生活,都让英帝国瞠目结舌。再加上二战之后,英国在内政外交上表现出的力不从心,“英国病”的折磨,都加剧了英属殖民地走向独立的渴望。大英帝国的解体已成为不可挽回的悲哀。
  从印度的独立,到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从缅甸和锡兰卡的独立,到苏伊士运河权的丢失,都在告诉英帝国一个简单却难以接受的事实——大英帝国气数已尽。英国人并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于是千方百计给帝国寻找一个替身。一些殖民地独立后还会继续留在英联邦内,包括印度。根据《威斯敏斯特法案》,英联邦的成员必须与英国一起以英王为元首,效忠英王。但是印度在独立后走的是共和道路,也有自己的国家元首,不可能以英王为元首。这个时候,英国又考虑其与印度之间的关系。如果让印度离开英联邦,就等于在南亚、东南亚为自己培植了一个反对欧洲的亚细亚集团,这不利于英联邦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而且二战之后的冷战局面,很有可能使西方国家和前苏联之间展开一场恶斗,一旦上升到军事行动,印度将是英国最好的后勤基地和交通要道。基于这些原因,英国无论如何也不能失去印度的支持。1949年,英联邦经商讨后决定,不再强调英联邦成员对英王的效忠。1950年,印度正式成立了共和国,并成为英联邦内的第一个共和国,这也为后来独立的殖民地以共和国的身份留在英联邦开了先河。至此,英联邦演变成一个人种相异、不同文化、不同体制的国家联合体,其原先的性质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而英国人习惯于把英联邦看作是帝国的替身。
  英国人只有在联邦制得到认可的时候,才能给失去帝国的伤感情怀一点安慰。这不仅是出于帝国情感的需要,更是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二战之前,这些殖民地给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市场,每年英国从殖民地得到的贡赋就足以维持一个帝国的生存。如果失去,那将是无法预计的损失。何况在二战之后,英国患上了难缠的“英国病”,不能再雪上加霜。
   。。

大英帝国的瓦解(2)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英帝国土崩瓦解的速度加快了,为了苏伊士运河发兵埃及,这无疑是在与阿拉伯世界为敌。这一举动让英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跌至冰点,约旦和伊拉克相继发生大规模的反英运动,迫使英国忍痛离开。美国想乘机取代英国在中东的地位,于是高举反殖民主义的大旗,堂而皇之地成为殖民地人民的救世主。接着,更多散布在中东的英属殖民地独立。
  英帝国越来越虚弱,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这个年迈的帝国更接近死亡,不过这一切还没有结束,英帝国还要继续承受不可避免的痛楚。20世纪对世界来说是个转折,世界格局在这个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对英国来说却是最深刻的伤疤。时间走向了60年代,英帝国的解体还在继续进行,非洲沸腾的反英浪潮磅礴发展。更多的非洲殖民地走向了独立,接着散落在南太平洋、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也争相脱离英国。到了70年代,大英帝国维系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彻底从历史长河中消失。
  二战结束以来,几乎在每届英国首相手里都会流失几个殖民地,这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因此似乎也没有人以殖民地的流失量来衡量一届政府的能力。不过怎么处理即将流失的殖民地,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丘吉尔的坚定,到艾德礼的无奈,从麦克米伦对现实的接受,到撒切尔将现实写进政策,各界政府态度的转变,也充分地说明了历史动向。
  一直到1997年7月1日的来临,当米字旗从香港上空缓缓降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奏响的时候,大英帝国正式告别了世界,成为一段曾经。在此之前,中英经过了22轮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行使主权”,撒切尔夫人也因此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朋友。
  然而马尔维纳斯群岛就没有这么幸运,它要承受来自英国和阿根廷两个国家的压力。在南大西洋,靠近阿根廷东南沿海海区有一群岛屿,阿根廷人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则称其为福兰克群岛,更多人习惯称之为马岛。两个国家围绕着马岛的斗争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英国人称自己首先发现了这个群岛,应该有控制权,然而阿根廷人一直认为这个离自己国家不远的地方本应是阿根廷的领土。1982年,双方因此而进行了74天的战争,史称“马岛海战”。撒切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这场战争造势,不仅为了马岛本身带来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此作为压制工党的功绩。
  大英帝国的解体给英国人留下了一段遗憾,给历史留下了一声唏嘘。在帝国逐渐没落的时候,英国人固有的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传统思想随着帝国的瓦解而发生变化,人们从以往的思想桎梏中解脱,带给英国新鲜的思想空气,这应该也是英帝国瓦解的一个重要标志。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很多人发现传统的思想变成了一种束缚,人们在竭力挣脱过去的枷锁,希望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个性。这是人们对传统的反对,是对战争不满的直接反映。而且这个时期,媒介有了一定的发展,报刊、杂志、电视、电影进入普通人家,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生活空间以外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于是,英国人的衣食住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服装。英国人一向以保守传统的形象出现,服装造型趋向于华丽和繁冗。男性服装更多体现绅士姿态,而且在什么场合穿着什么样的服饰,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男性服装趋向于随意舒适,较之从前更能彰显男性的矫健和伟岸。女性的服饰则出现了更大的变化,由于妇女在战争中也奋斗在前线,为战争提供劳动力,她们不得不脱下长裙,换上简单的裤装,后来成为了一种时尚。在战后,爆发了数次妇女解放运动,妇女认为她们既然能在战争中与男性一样奋勇杀敌,那么社会地位也应该与男性平等。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更多妇女开始在社会中创造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自由和个性成为那个时期女性服装的代名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英帝国的瓦解(3)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她们在法律上追求与男子权利的平等。从20世纪20年代起,有更多的女性参加了社会工作,职位和工作性质从高到低,从简单到复杂各异。特别是撒切尔夫人的上台,更是有力抨击了英国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不过女权的平等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婚姻法赋予了女性在离婚时与男子享有同样的权利,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离婚申诉,夫妻分居5年就自动解除婚约。这让离婚率在英国不断飙升,单亲家庭屡见不鲜。
  20世纪中叶的英国服装还有一点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模糊了阶级的差别。工装裤、牛仔装、夹克、T恤等服饰渐渐成为上流人士和中下层平民都穿的服装,就连代表整洁的白色衬衫也在20世纪后期流行到中下层阶级。
  20世纪60年代,一位名叫玛丽·奎特的英国女设计师首次设计了超短裙,保守的英国第一次出现了膝盖以上的裙子。超短裙凸现了女性秀美的腿部轮廓,性感慢慢成为一种潮流。历来以保守形象示人的英国大胆突破束缚,成为世界时尚的弄潮儿。一些年轻人为了突出个性,经常会突发奇想穿着一些奇装异服,出现在舞厅等场所。随着摇滚音乐的风靡,这种奇特的服装变成了狂热年轻人的代表,这类人被称为“朋克”,意思是“无知草率的年轻人”。这个称谓一开始带有些许贬义,但是发展到后来竟然成为众多年轻人追求的目标,并发展为一种世界潮流。
  战后英国的食品和住房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单调的食品结构趋向于多元化,一些意式、日式等餐饮流入英国,使英国的快餐性质发生变革。住房则趋于简单化,更多构造简单的红砖公寓房被认可,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一些新的购房方式,贷款和分期付款。
  住房条件变好,吸引了更多人到城市购买住房,这加快了英国人口的流动频率。乡村人口纷纷涌进城市,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城市人口则厌烦了市区的喧嚣,开始回到乡村。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流动,又促使交通工具的改善,地铁、公交车、私人轿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人一改其传承了几百年的保守性格,大胆突破,令世界刮目相看。很多人都不看好英国会在摆脱传统思想方面有什么新成就,甚至认为其根本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来迎合新思想的到来,然而英国人在20世纪中后期的表现,令这些人瞠目结舌。
  更让外国人震惊的是,英国的性解放恍如一夜之间成为一种风尚。二战之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这导致了“性压抑”和“性饥渴”,后来随着妇女服饰越来越趋向于性感,更促进了性解放的发展。关于性解放还有一段故事,在20年代著名作家劳伦斯的一本名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有大篇的关于性行为的描写,这在当时被看作“黄色书籍”,很多公司都不予出版,而颇有名气的企鹅公司却大胆地出版了这本书。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认为这样是伤风败俗,与高雅文化不符。1960年,法庭审判了企鹅公司,结果却是原告败诉。这个出人意料的结果,被视为是政府对性文化的认可,从此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关于性描写的书籍。随着性解放形成潮流,同性恋也逐渐被大家接受,而且法律还赋予了其合法的地位和权利。
  不管是殖民体系的崩塌,还是大众生活习惯的改变,都是大英帝国瓦解的最好见证。英国人对传统思想的反叛,并没有改变其留在血液之中的帝国优越感,不然就不会想方设法找英联邦来代替逝去的帝国了。不管怎么样,英国正从帝国回归欧洲。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回归欧洲,回归原点(1)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英联邦的建立,都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英国正在费尽心机将失去帝国的伤痛降到最低。有人认为英国就像是一个迷途的孩子,经过漫长的寻找,最终还是回到了欧洲母亲的怀抱。这个比喻似乎不太贴切,英国一开始是离开欧洲,看作是迷途也可以,但是这种离开完全是自愿的,更没有主动找过回欧洲的路。
  英联邦的成立就是最好的证明,英国企图用这种方式保住世界强国的地位,可是却没想到,这个替代品虽然带来了利益,但更多的是令英国喘息的负担。英联邦成员的加入,开始给英镑区注入了活力,但是时间一长,活力渐失并沦为英国的累赘。英镑区财政常年赤字,黄金储备枯竭,为了吸引外国储蓄,不惜提高英镑区银行的利率,又减少了英国本国的投资。
  1972年,英镑区在重重压力下油尽灯枯,正式结束生命。为了弥补英镑区所造成的遗憾,英国被迫想出了一个办法,将英联邦的贸易封闭起来,只允许联邦成员之间做买卖,不能有其他国家的参与,这被称为“英联邦特惠制”。英国真是急昏了头了,一个封闭的贸易圈怎么能与世界接轨。没过多久,这个办法就被彻底否决了。
  上帝真是喜欢与英国开玩笑,要么就是天下第一、无人匹敌,要么就处处为困、举步维艰。
  本来还以为能在英联邦中找回昔日那种一呼百应的感觉,却没料到英联邦中的成员并没有那么听话,而且英国衰弱的国力根本无法再成为英联邦中的大哥大。随着英镑区和英联邦特惠制的失败,英联邦也逐渐衰落,英国已经不再是成员国的中心了。
  英国强烈的大国意识让欧洲其他国家不愿意与之亲近,谁都不想被当做一个杂役呼来喝去,于是这些国家想办法凝聚在一起,发展共同利益,把英国抛弃在一旁。这就出现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紧接着出现了欧洲煤钢联盟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这3个联合机构的出现,给后来欧共体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英国从根本上就十分抵触欧洲国家的联盟,它认为这种性质的联盟不利于保持欧洲的稳定,更加不利于英国本身的安全。作为传统的帝国来讲,英国的经济利益点并不在欧洲,而是在众多殖民地上,这是其与欧洲保持距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欧洲毕竟已经不是英国说了算的时代了,于是英国只能在如何联盟上大作文章。法、德、意等几个国家建议建立联邦制,而英国则极力要求建立邦联制。联邦制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也是一种政治实体,而邦联制只是政府之间的合作,相比而言邦联制远没有联邦制的联合性强。显然,英国从骨子里还是不愿意降低大国身份,而是依然希望保持相对孤立的状态,这样即使欧洲失衡发生战争,英国也能够全身而退。因此,英国拒绝了法、德、意等国家的邀请,彻底将自己关在了欧洲联盟的外面。
  1960年1月,英国与奥地利、丹麦、挪威等7个国家在斯德哥尔摩签订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以此来对抗欧洲一体化进程。但是,英国很快就发现,法、德、意等6国成立的欧洲联合体的综合实力,远比7国自由贸易强大得多,英国本身在7国获得的利益根本无法弥补不与6国贸易的差额。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其中的成员本身的综合国力就不弱,如今成为一个整体,英国实在难与之抗衡。此时英国殖民地也在大量流失,而且还要对抗前苏联,衰弱的国力致使英国必须考虑成为欧共体的一员。在经过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英国彻底抛弃了大国念头,开始为加入欧共体积极准备,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终于在1972年正式加入欧共体。
  加入欧共体后,英国逐渐将注意力向欧洲事务上转移,将从前分布在非洲、亚洲的兵力召回,更多地承担欧洲方面的军事防务,而将其中一些地区的防务工作交给美国打理。然而英国的帝国梦仍然没有完全清醒,英国一直在这种泥沼中挣扎,时不时就要提醒全世界英国的存在,并且依然唱着日不落帝国的赞歌,以一种高傲姿态处理欧洲以及国际事务。
  

回归欧洲,回归原点(2)
加入欧共体不久,英国就表现出了骨子里的不合作态度。欧洲事务只是敷衍处理,真正目标还是放眼世界。从撒切尔夫人开始,英国的不合作就是让其他成员国最头疼的问题,“铁娘子”一直拒绝欧共体实现统一货币,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因此,流通欧元的国家并不包括英国。
  不难看出,英国回归欧洲完全是一种勉强,它宁愿多放一点精力在比自己更霸道的美国上,也不愿意为欧洲事务多花一点时间。从丘吉尔的“三环外交”,到撒切尔对美国的一味支持,都可以看得出,英国还是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没想到来了个布莱尔,有过之而无不及,与美国总统打得火热。在1997年布莱尔的第一次外交讲话中,他表示英国在国际事务上不应该表现得胆怯,应该承担起领导世界的重责。在布莱尔心中,美国是唯一有资格与英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也是唯一有能力与英国一起管理国际事务的国家。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布莱尔完全把英国当做了与美国相匹配的世界领导者。不过布莱尔清醒地认识到,在与美国的关系中,英国处于劣势。不过这丝毫不影响英国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也不影响其仍然留在心中的残破的帝国梦。
  美国清楚地知道英国人的想法,因此也毫无顾忌地利用英国来实现自己的霸主地位。美国人知道,英国人现在需要自己,不管美国做什么过分的事情,英国都会二话不说站在自己身边。就这样,美国借反恐之名向阿富汗和伊拉克发起进攻,无数无辜百姓葬身在战争中。就当所有国家都在为无辜人民鸣不平,指责美国霸权主义的时候,英国却独树一帜地站在美国一边,不惜与欧洲的其他国家为敌。欧洲国家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