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王身边的100个女人:为女人翻案-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女人叫阴姬,是中山国国王的宠妃。
中山国是北方少数民族狄族建立的国家,初名鲜虞,后改名中山。它曾在公元前406年被魏国所灭,但三十年后又复国,势力范围在太行山东面的地域。中山国正好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真正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和前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但“万乘之国”的赵却怎么也打不过“千乘之国”的中山。既然武力不能取胜,赵国也就只好与在自己国土内的这个国中之国苟且相安。
外边不折腾,就要在家里折腾,这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历史规律。赵国罢兵息武不找事了,中山国内部开始没事找事。中山国国相司马喜是亲赵派,本来很受中山王的宠信。但不知为什么,中山王宠妃阴姬却很讨厌他,老在国王面前说他坏话,中山王竟然也表现出疏远司马喜的意思,这让司马喜很惶恐。
在我们看来,解决司马喜与阴姬矛盾的途径很单纯,因为毕竟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但司马喜却把它提升到了系统论的境界—要想改善与阴姬的关系,就要巴结、讨好她,最好能让她当上王后;谁能让她当王后,自然是中山王;谁能让中山王下此决心,只有利用赵武灵王,因为当时中山王最惧怕的人就是赵武灵王。这样,原本简单的双边关系一下子变成了复杂的多边关系。而赵武灵王则是稀里糊涂被拉进原本与他毫无关系的一场博弈。
尽管赵国对司马喜不错,他三为中山国相,其实都是赵国帮的忙,但要对赵武灵王直言此事,肯定是没有效果的,毕竟两国还是敌国,而且司马喜与赵武灵王的关系还远没铁到这一步。那么怎样利用这层关系呢?我们看一下司马喜设计的一整套复杂的程序。
他首先找来了阴姬的父亲,对他说:“现在你女儿和大王的宠妃江姬都在争王后的位子,如果你女儿成了,你后半生有吃有喝;如果败了,你性命难保!想办成此事,只有找我!”阴姬父亲当然明白这话的意思,又是磕头又是作揖:“事成之后,我们爷俩儿一定报答!”
接着,司马喜又上书中山王,说已找到削弱赵国、强大中山国的良策。中山王高兴地接见了他,想听他的计谋。没承想,司马喜卖了一个关子,说:“我还得先到赵国去考察一下,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才能更有说服力。”中山王听了也有道理,就派他作特使到赵国出访。
邻国特使来了,赵武灵王自然要接见,司马喜在会见时趁机说:“人都说赵国出美女,可我这次走城过镇,却压根没见到有天姿国色的美女。我周游各地,无所不至,从没有见过像中山国的阴姬那样漂亮的女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仙女下凡,她的艳丽用言语简直不能描画。她的容貌姿色实在超出一般的美女,她的眉眼、鼻子、脸蛋、额角,那头形,那天庭,都是当帝王之后的长相,只做诸侯的嫔妃实在可惜。”
因为裤子伟大,由于裙子倒下(2)
赵武灵王本来好色,听司马喜一说,不禁兴趣盎然,高兴地问:“我希望能得到她,怎么样?”司马喜却答道:“我心里觉得她这么漂亮,嘴里就吐露出来了。您如果要想得到她,可别说是我讲的,不然我的主子中山王要跟我玩命。”
至此,司马喜已经成功地把赵武灵王拉了进来。回国后,司马喜对中山王汇报说:“赵王不是贤王,好美色,他惦记着娶您的阴姬呢!”中山王脸色大变。司马喜又说:“赵国强大,他要是惦记上了阴姬,大王如果不答应,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把阴姬给了他,又会被诸侯耻笑。”中山王没辙了,忙问:“那该怎么办呢?”司马喜说:“大王立阴姬为后,就可以断了赵王的念头。世上还没有要人家王后的道理。即使他想来要,邻国也不会答应。”
最后,中山王立阴姬为王后,司马喜的计划完全实现,他跟阴姬的关系也彻底改善。
但是,这显然把赵武灵王激怒了。尽管史书说从此“赵王亦无请言也”(《战国策·中山策》)—赵武灵王不再提娶阴姬的事了,但他却要彻底把中山国给灭了。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前后,开始向中山发起了为时十余年的残酷战争,前299年,赵军攻破中山国都城灵寿;前296年,赵军攻灭立国二百年的中山。
赵国灭中山,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时间上看,赵武灵王娶阴姬不成,无疑是最直接的导火索。而赵国为消灭中山国所进行的改革,又直接促成了国家的强盛。一个微不足道的女人,就这样成就出一个伟大的男人,历史有时就是这么荒诞。
从某种意义上讲,赵国兴盛与阴姬这个女人有关,几乎是同步地,赵国衰落也与另一个女人有关。
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即位时,年仅十二岁。五年后,为了与韩国结盟,他娶韩国宣惠王女儿为夫人,即赵惠后,生子赵章,立为太子。
后来,赵武灵王曾经在梦里梦见一位姑娘在弹琴歌唱,姿色美艳,嗓音凄婉。在一个饭局上,赵王把这个梦讲了,说很想见到这个姑娘。一个叫吴广的大臣听后,忙回家把自己的女儿孟姚献了出来。赵王见了,果然像梦中人。于是他又纳孟姚为妃,后生子赵何。
由于孟姚长相美丽,很受赵武灵王的宠幸,须臾不能离开。孟姚身上的人性丑恶一面开始膨胀,她逮着机会就向赵王说王后和太子的坏话,内容非常恶毒,比如讲赵惠后十分淫荡啦,赵章太子非常不孝顺啦,等等。
在沙场上大智大勇的赵武灵王,在女人面前却表现得极其弱智,公元前299年,就是赵军攻破中山国都城灵寿的那一年,赵武灵王把夫人赵惠后给废了,将宠妃孟姚提拔成为王后。同时,他又做出了一件毫无先例、惊世骇俗的改革举措,将王位直接传给了十几岁的幼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而他自己号称“主父”,在正当年富力强之时,退居二线。
孟姚当上王后不久就死了,而她一死,赵武灵王对两个儿子的态度又有了明显的改变。公元前296年,也就是赵国灭掉中山国的那一年,赵武灵王又将废太子赵章封到代地,号安阳君。这位对改变政策有近乎狂热癖好的君主,甚至计划将赵国一分为二,让赵何当赵王,让赵章当代王,实行邦联制。
“一国两主”虽未实施,但把赵章叛乱的热情给鼓动起来了。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与赵章在朝会之后,一同到位于沙丘(今河北涿鹿县东南)的行宫游玩,他们在此各有一处宫殿。
赵章准备趁机武力夺权。他首先谎借赵武灵王之命召来赵何,企图杀赵何后自立。但还没杀掉赵惠文王赵何,叛乱之事就已败露。赵章等人为求生路,只好逃入赵武灵王居住的宫中。
赶来平叛的公子赵成和大将李兑立即包围了赵武灵王的宫殿,并将赵章等杀掉。但赵成和李兑在赵章死后未撤围。“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他们俩无疑想置赵武灵王于死地。因为这时法统上的国王是赵惠文王赵何,除掉赵武灵王,肯定符合赵何的利益。当然,这两人不愿背上诛君的恶名,便以围困的方法把赵武灵王逼死。“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最后历经三个月,赵武灵王活活饿死在沙丘宫。
一代伟人,竟然死得如此悲惨。究其缘由,还是那个宠妃孟姚惹的祸。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正历史记载的最不正经文字(1)
“以前我侍奉男人时,他如果只用大腿压在我身上,我感到很累;他要是全身压在我身上,我却一点也不嫌重。”
说这话的人不是青楼女子,而是战国时期大秦国的王太后。听这话的对象不是嫖客,而是外国使节。讲这话的目的也不是总结床上的技巧,而是阐发外交的政策。
《战国策 韩策》上所记录的这个片断,堪称中国所有严肃的历史著作中最不正经的文字。后世很多历史学家对这段记述表示出强烈不满。清代学者王士桢在其笔记《池北偶谈》中评价:“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秦宣后以性交的体位来打比喻,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但她所面临的外交困局,却根本不是这么轻松。
当时,楚国围困了它北面的韩国,韩国屡次向其西面的秦国求救,但秦国却不愿意施以援手。最后,韩国派出了一名叫尚靳的使者。尚靳把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出自《左传 僖公五年》)的道理对秦昭王讲了一遍,意思就是韩国如果被灭,对秦国也没有好处。当时垂帘听政的昭王的妈妈宣太后,觉得这个尚靳挺有文化,就对他讲了文章开头说的话,原文是:“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大腿)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意为“缺少不累”,双重否定);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宣太后没受过教育,话儿有些糙;但理儿(以其少有利焉)却不糙。其所言房中技巧实际上是现代物理学上的压强定理——压力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即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可惜,宣太后毕竟不懂物理学,因此她没搞明白压强的原理。她打比方的意思是想说,相比于全身,大腿要小,但压在人身上却更有力。所以,可以用“小”的付出换取“大”的效果。这里犯了一个科学上的错误。因为不管是用大腿撑在宣太后身上,还是全身趴在宣太后身上,压力都等于她那男人的体重,是一定的,也就是说投入并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投入的形式和方法。用腿撑着的姿势受力面积小,压强自然大。但是,这无论如何不能推导出可以“少花钱多办事”的结论,而只能说“同样的投入可以有不同的结果”。所以,“少有利焉”的结果是可能的,但这与宣太后不愿“日费千金”的想法没有必然联系。
宣后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史记 秦本纪》称其姓琇(音“秀”)氏,但在《穰(音“让”,二声)侯列传》中又称宣后的弟弟魏冉“其先楚人,姓芈氏”,芈(音“米”)是楚国的国姓。历史上习惯把宣后称为芈八子,这应该是宣后的号而非名。
芈八子似乎不是出身于楚国特别有权有势的家庭。这从她“八子”的封号上就能看出来。秦国后宫爵列八品,正嫡称后,妾称夫人,之下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八子的身份并不高。而当时楚国是大国,如果是王室宗亲的女子嫁到秦国,断然不会享受这么低等的待遇。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样一个没有背景的女子,不会是政治婚姻的媒介,所以她靠的应该是南方女子的姿色了。
芈八子嫁的人是秦惠文王,这位爷在位期间最大的政绩,是将曾经主持变法的商鞅五马分尸。秦惠文王主政二十七年,孩子也多,他死后太子继位,史称秦武王。尽管芈八子与先王有三个儿子,但秦惠文王一死,惠文后就开始收拾后宫里的小妖精,芈八子的儿子赢稷立马被送到燕国当人质。所以,以芈八子的境况,这辈子本来是没什么指望了,能善终已是万幸。但这时,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
秦武王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却不务正业,好角力。公元前307年的一天,他带着一群哥们跑到周王室所在的洛阳,要看看神州九鼎。周王室虽然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各诸侯早就不把他放在眼里了。周王室当时最值钱的家当,也就是这代表天下九州的九座宝鼎了。可秦武王却把宝鼎当杠铃,非要与人比试。他不知道,这鼎不仅重达千斤,而且是神器,最后武王在挺举时,髌骨被宝鼎压折,并导致严重内伤,当晚就在洛阳驿站里吐血而死。
秦武王仅仅在位四年,年纪轻轻就意外死亡。更要命的是,他还没有子嗣,王位只能由他的弟弟继承。这就激发出很多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改朝换代不过是一个人的事,但自古至今却都是天下最大的事情。道理很简单,这位“一把手”代表(至少是他自以为代表)了天下的人。正因为兹事体大,所以中国人在道德、法律等方面制度设计最严密的,就是一把手的更替。在正常情况下,它保证了王朝内换代的稳定。但意外总会给人带来惊喜,创造机会。
中国正历史记载的最不正经文字(2)
对于芈八子来说,她的老公惠文王一死,大秦国就跟他没什么关系了。但武王的突然死亡,却又让她看到了希望。本来,她的婆婆惠文太后和武王的嫡妻魏后,要立公子赢壮为接班人。芈八子却想拿自己的亲儿子赢稷来赌一把。
在这场赌博中,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弟魏冉投进了血本。当姐姐还在以自己身体侍奉秦惠文王时,魏冉就以自己身子骨效忠秦国了,而且他一直与燕赵两国保持不错的关系。在芈八子姐弟的策划下,在燕国为质的赢稷由燕赵两国出面,被护送回了秦国。由此,秦国开始了一场长达三年的王位争夺战,史称“季君之乱”。芈八子的胆识魄力在这场内乱中得以充分体现,加上这时已掌握兵权的魏冉的鼎力协助,最后姐弟俩在这场豪赌中胜出,赢稷继承王位,史称秦昭襄王(简称秦昭王)。顺理成章,芈八子成为王太后,史称宣太后。
秦昭王即位时十九岁,按道理完全可以亲政。但宣太后不知是心疼儿子还是心疼权力,一直在后宫控制政权,开了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先河。为了不致大权旁落,宣太后把大秦几乎变成了自己家乡楚国人的天下——他的异父弟弟魏冉被封为穰侯,她的同父弟弟芈戎被封华阳君,她的娘家族人向寿成为秦国的宰相,她的儿媳、昭王后自然更是楚国的公主了。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想过“一把手”的瘾,恐怕也不容易。
朝政安排妥当,时年应该在三十六七岁的宣太后开始精心营造自己的后宫生活。最令人称奇的是,她的床上生活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要,于己有利,而且是真正把床变成了外交舞台,于国有助。本文开头所记述的宣太后“性交与外交”的比喻,不光是说着玩的,宣太后是真正的身体力行者。
位居中原西部的秦国本是戎狄之后,在秦国的西北方,有一支叫义渠的匈奴族部落。秦惠文王时,义渠名义上归顺秦国,但仍有自主行政权。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继位,按礼制义渠王前来朝贺。《史记 匈奴传》和《后汉书 西羌传》均记载,在这次朝贺后,宣太后和义渠王就好上了,他们还曾经生过两个儿子。
至于宣太后如何把外交搬到了床上,史书不载,但道理却不难理解。首先,芈八子替儿子夺位虽然刚获成功,但地位不稳,国内时局还在动荡,她急需要有力的帮手。即使不能帮忙,也绝不能再添乱。其次,义渠归顺于秦,基础并不稳固,加之刚刚即位的昭王年纪又轻,难于服众。这个蛮荒部落随时可能反叛,那秦国的麻烦就大了。所以必须要笼络住。第三,义渠王当时年轻力壮,加之又是匈奴异族,别有一番男人的情趣。这对于年轻守寡的成熟妇人,其诱惑力恐怕难以抵挡。如此于己于国都有利的事情,想不让它发生都不可能。
从这对姐弟恋(从辈分儿上“母子恋”都够了)的结果上看,他们在初期的交往是非常密切的,否则以宣太后的年纪,很难连生两个儿子。但这两个儿子的最后下落却都不详。“只讲耕耘,不问收获”,这也许是宣太后床上外交的原则吧。
宣太后以性交办外交的创意很成功,在她接下来长达三十多年的实际掌权时间里,义渠部落果然没有找秦国的麻烦。这样,秦国得以无后顾之忧,东征西讨,壮大国力,成为诸侯中的一霸。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义渠王对于这位为他牺牲色相的大姐姐是很仗义的。
但宣太后就没有那么仗义了。历史上几乎所有帝王身边女人付出的色相、情欲,都是为政治和权力服务的。公元前272年,宣太后实际执掌国政已经三十五年,她当年与义渠王暗通款曲的条件都不复存在时,这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婆开始对三十多年的老情人下手了,情场就变成为战场。
《后汉书 西羌传》称:“周王赧(音“南”,三声)四十三年(即昭王三十五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史记 匈奴传》则记为“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灭义渠。”“诱”也罢,“诈”也罢,反正义渠王是给骗来的。这一方面说明宣太后年老色衰之后,他们来往可能不很频繁了;一方面也表明义渠王对老情人还是心存感念的。
甘泉宫位于今天陕西淳化县城北甘泉山,现在仍存有汉朝甘泉宫的遗址,这里当时应该是宣太后的行宫。而义渠部落位于今天甘肃北部,两者的直线距离在五百里左右。义渠王能够承受长距离翻山越岭的劳顿,想来年龄也不会太高。所以我断定他当年与宣太后私通时,不过是个二十来岁的愣头青,这时的年纪应该不超过六十岁。
中国正历史记载的最不正经文字(3)
老情人相见,一个是六十老头,一个是七十老妪,不知是否还会忆起三十多年前的鸳鸯红帐。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是一番血影刀光。即使他们还曾躺在床上,那张床也从外交的舞台变成杀戮的刑场。
对于年老的宣太后来说,杀义渠王,是因为他的地盘比这个人更加有诱惑力。当位于甘肃宁夏一带的义渠领地全部被秦国收入版图后,秦国不再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老迈的宣太后不再有以性交办外交的本钱,但她却有支配男人的更大本钱——权力。当义渠王仅仅是个男人时,她并不在乎,因为她的后宫里有很多供她享用的男人。这其中最著名者,叫魏丑夫。当然,从生理年龄上讲,这些男人应该不是她床上使用的工具,而是逗这位老太太开心的滑稽名伶。魏丑夫的名字就像一个专演丑角的戏子外号。
宣太后非常宠爱魏丑夫,总是让他陪伴左右。公元前265年,她病笃将亡时,还曾发出狠话:“为我葬,必以魏子殉!”(《战国策 秦策》)魏丑夫听说老太太要让他陪葬,吓坏了,赶紧找大臣庸芮为他说情。
庸芮见宣太后问:“死者有知觉吗?”宣太后说:“当然没有。”庸芮接着说:“你还算明白。可既然死后无知觉,您为什么要把平生所爱的人,陪葬给没有知觉的死人呢?如果人死后有知,那么您的老公秦惠文王这几十年来,得积攒多少对您的愤怒呀。您到了阴间,补过还来不及,哪还有时间跟魏丑夫寻欢作乐?”这番话还真把宣太后吓住了,魏丑夫逃过了一劫。
庸芮敢对权倾一时的宣太后说这等阴毒、凶狠的话,一方面是宣太后已经行将就木,反抗不了了;更重要的是,这时的宣太后已经归政给儿子秦昭王,她已经没权力了。
《战国策 秦策》载:“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据此说法,那么宣太后在杀死老情人、征伐义渠之后,就开始让儿子亲政了。这样,她垂帘听政的时间是三十六年。还有学者认为,直到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任用范雎为秦相,并采用他的计谋,将宣太后的党羽全部肃清时,秦昭王才算控制住了权力。按此说法,宣太后实际控制秦国政权长达四十一年。
公元前265年10月,同时用权力和男人滋养了大半辈子的宣太后病逝,终年应该是七十七、八岁,绝对的高寿了。
毕竟是自己的亲娘,从十九岁熬到六十岁,坐了四十多年冷板凳的秦昭王依然孝心可嘉,将母亲下葬在郦山,而且造了大批真人大小的泥俑和车马队伍作为陪葬。宣太后的长寿基因无疑遗传给了他,之后他又踏踏实实当了十五年的秦国“一把手”,直到公元前251年死去,名义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六年。不要小看这位爷,他的曾孙就是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嬴政。给嬴政开始打下统一中国基业的,实际是他的这位祖爷爷昭王和祖祖奶奶宣太后。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夫人路线”的经典运作(1)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奇人,可圈可点的地方极多,这里我们只谈他与君王身边女人的关系。
权钱交易从来就是中国最古老的交易方式。自古至今,它的有效性都毋庸置疑。但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种经济活动,我们就不能只进行是否有效果的定性讨论,而要注重有多大效益的定量分析。在这一点上,所有已经从事或正在从事这种交易活动的人,都要向吕不韦鞠躬致敬。吕不韦在交易中所表现的高瞻远瞩、精明睿智、稳健坚韧、缜密老辣以及投入产出的效益,是令所有乐于此道者望其项背而兴叹的。
吕不韦是卫国濮(音“仆”)阳人,长期在阳翟(今河南禹州)经商。因为从商有道,积攒了大笔的财富。有钱,是一切权钱交易的基础。但我们同样应该清楚,在那个时代,商人是社会地位最为低微的阶层之一,连自耕农都不如。所以吕不韦要想翻身,比登天还难。然而,吕不韦不仅翻身了,而且一跃上天,成为大秦国实际上的掌门人,这就不得不让人刮目了。
吕不韦的成功取决于他设定的交易路线的正确,这就是“夫人路线”。但这条路线的复杂而精密、曲折而巧妙,足以成为让逻辑学家好好学习的教材。
吕不韦因为精明而有钱,这是他的本儿。但他同样因为精明而不会瞎花钱,当冤大头。后人对于由他而来的成语“奇货可居”理解非常狭隘。这个“奇货”,其实指的是当时净值很低、却有巨大上升空间的货色,如同今天资本市场的“潜力股”。发现这样的股票,需要超常的胆识和巨大的勇气。
吕不韦把交易的标的物锁定在秦国昭王(也称秦昭襄王)的孙子子楚身上。这昭王就是那个反复无常,收了孟尝君的礼,又想把他宰了的人。子楚虽贵为王室中人,却命运多舛。他的爹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他既非嫡子,又无本事,基本看不到前途和希望。
子楚最倒霉的差事,是被秦国抵押到赵国当人质。如果两国关系好,这日子还好过;如果两国关系不好,那就活受罪了。子楚的祖国一点不给他面子,不断发兵攻打赵国,甚至一次活埋了四十万被俘的赵军。可想而知,身居赵国的子楚该多么艰难。赵国虽然囿于“国际条约”还不至于杀他,但好脸色是不会给的,待遇就更甭提。子楚过的是一种落魄甚至就是流浪的生活。
吕不韦在到赵国都城邯郸跑单帮做生意时,看到了靠乞讨过日子的子楚。他立即感觉这是可居的“奇货”。做大买卖的时机到了,他准备投资。
我们不得不佩服吕不韦的眼光和远见卓识。以他当时的身份和地位,很难结交官运昌隆的权贵;即使要结交,花的代价也很大;即使花了大代价,也只是一次性的帮忙。而结交落难的子楚十分容易,成本也低,危难中援手,子楚自然要感念他一辈子。
当然,吕不韦是商人,不是慈善家。他不会对一个毫无用处的人下本钱的,哪怕他是一个贵族。吕不韦看得很长远,子楚尽管不得志,但他的爹是当时的秦国太子安国君。子楚虽非嫡子,但安国君极其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是不能生育。就是说,子楚和他二十多个兄弟都有成为未来太子的希望,而成为太子,今后也就要接班了。吕不韦看中的就是这个。
吕不韦很容易就把子楚钓上钩,两人很快成为莫逆朋友。于是,吕不韦把准备运作子楚为候补太子的计划对他讲了。子楚虽然不信这等好事会落到自己头上,但也没有道理去反对。
吕不韦自然明白这件事的难度,子楚本来就不招他爷爷和爸爸的待见,还长期不在他们身边;加之子楚又穷,既不能时常孝敬老子,也没钱结交权贵为自己说好话。如果说安国君的二十多个儿子都有接他班的希望的话,其中最没希望的肯定是子楚了。
在这种情况下,要把事情办成,吕不韦只有吐血了。他对子楚慷慨表示:“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与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见吕不韦如此仗义,不禁大为感动,跪下来对他说:“这事要是办成了,秦国就是你我两人的!”
对于吕不韦这样的商人来讲,拿出千金,几乎是掏尽了买棺材的老本儿;但要运作这样的大事,这点钱不过是杯水车薪。所以,投资的效益这时就变得极其重要,必须要把有限的资本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吕不韦拿出千金的一半送给子楚,让他用于结交朋友,进行组织准备。自己带着剩下的五百金,西行秦国,准备完成亘古未有的大买卖。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夫人路线”的经典运作(2)
吕不韦的远见卓识再一次体现出来。他知道,拿这点钱直接贿赂子楚的爷爷秦昭王或是子楚的爸爸、太子安国君,人家肯定看不上眼。真正有权力的人,根本不会缺钱。如果拿这些钱去贿赂诸权贵,等于撒了胡椒面,不够分的,谁也不会领情。吕不韦唯一的选择是“精确打击”。他这次锁定的目标是华阳夫人。
这一步棋非常精妙。华阳夫人极受安国君宠爱,所以她说话肯定好使。而她又没有自己的孩子,所以选谁为嗣,与她的利益冲突都不大。更重要的是,吕不韦摸准了华阳夫人的脉,知道她最缺什么。吕不韦并不是带着现金去咸阳的,借着他经商的优势,他用钱购买了大量奇特、好玩的东西。更妙的是,他并不是直接去见华阳夫人,而是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托她把礼物献给华阳夫人。吕不韦知道,华阳夫人既不缺钱,也不缺礼,她最需要的是情。
华阳夫人的姐姐肯定是从吕不韦那里得到了好处,对她这样的人行贿,成本低、成效大。她很快就把吕不韦吹牛的瞎话带到了妹妹耳边:“子楚贤德聪慧,结交的朋友遍天下。他把你华阳夫人当作上天,对你和安国君日夜思念,以泪洗面。”这番话从姐姐的嘴里说出,华阳夫人不得不动心了,《史记》中称“夫人大喜”。
吕不韦初战告捷,便不断怂恿华阳夫人的姐姐到夫人那里走动,既是取悦于华阳夫人,也是给她洗脑。华阳夫人姐姐对妹妹进行的教育是很有说服力的。她讲:“靠色相吃饭,色衰了,爱也就没有了。如今你傍着安国君,恩爱但是无子。你应该趁早在二十多个庶子中找出一个贴心孝顺的,定为接班人。这样,安国君在,你受敬重;即使安国君不在了,接班人是你定的,你也决不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