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已向原州地区集中,平白无故地把一个团扔在这里对第10军也毫无用处,便同意了弗里曼的撤退建议,并将此情况报告给了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中将。
李奇微接到报告后,立即否决了第23团的撤退建议,他认为,这样做会使在西线进攻的第9军的侧翼暴露给东线反击的志愿军部队,同时会丧失反击的依托。李奇微命令:“即使进行增援,也不得放弃砥平里。”阿尔蒙德只得下令以第2师第38团增援砥平里,同时命令第23团坚守砥平里。第23团团长弗里曼接到命令后,只好放弃撤退的打算,横下一条心拼命死守了。他将除团部保留的1个连和各营保留的1个排的预备队以外的全部兵力,统统赶到第一线直径1.6公里、周长6公里多的环形阵地上,将坦克用于加强第一线阵地,以地雷、机枪火力封死了所有的间隙,运用全部重火器完善了火力配系,做好了防守准备。
早在横城反击战结束之前的2月12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就提出了在砥平里以北监视砥平里之敌,并兼作横城反击战预备队的39军主力和42军126师的使用问题。他在给39军首长的电报中说:“伪八师已大部被歼……战役口子已打开,敌人可能动摇,应考虑对三十九军主力及一二六师的使用,最好以一部于正面抓住砥平里之敌,将主力插入至敌侧后去,乘敌撤退时,在运动中歼灭之……具体部署由邓考虑决定之。”明确提出了要打砥平里之敌及相应的战法。志愿军当时估计,砥平里之敌有4个营,可能已撤逃一部分,只有简单的野战工事,而且已经动摇,随时可能南逃。2月12日,邓华命令40军119师(119师指挥四个团,其中包括本身建制的56团、357团、120师之359团和42军25师之375团)配合39军主力和42军26师,准备于13日晚围歼砥平里之敌。当日夜,126师向砥平里以南曲水里插进,以切断该敌向梨浦里、利川方向的退路。40军命令119师及120师359团进至砥平里东北之下高松、上加里地区。39军命令115、116师切断砥平里通往骊州、文幕里的公路,准备阻击由原州、文幕里、骊州可能增援砥平里之敌和阻击砥平里南逃的敌人。
13日砥平里东南之敌撤逃,116师进至这一地区。当日10时,邓华命令116师向注岩里前进,截断砥平里之敌的东南退路;119师应逼近砥平里抓住该敌;126师插到砥平里以南截断其南逃退路,如被我抓住、截住,即黄昏歼击之,如敌逃跑则猛追之;115师应靠近116师,以便随时加入战斗并向文幕里方向警戒。
13日13时,邓华作出具体部署:40军119师356团从上高松由东向西攻击砥平里,357团从广滩里由北向南攻击砥平里;42军375团从黄巨里向砥平里东南的草旺里攻击,以该军126师376团和377团从西面和西南面攻击砥平里,378团打梨浦里来援之敌。由以上部署中可以看出,首次投入攻击的6个团(如充分准备本来可以投入更多部队,如39军的115师)只有4个团直接攻击砥平里,邓华的着眼点似乎仍在将敌打动,使其动摇南逃,在运动中歼击之。这亦能说明,我军对敌情侦察的不足。
2月1.3日下午,向砥平里增援的美第38团,在九屯里(砥平里东南5公里)南2公里处玉女峰(428高地)一带,被我军阻住。为争取时间,邓华下令于2月13日门时半向砥平里之敌发起攻击,首批投入攻击的6个团共有1万余人,支援炮兵只有3个连,每门炮只有20—30发炮弹,火力处于极大劣势。
13日17时30分,40军119师和42军126师攻击部队在敌情不明、准备仓促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攻击。如此所述,志愿军认为砥平里之敌只有野战工事且有较大可能动摇撤逃,所以志愿军对该敌采取了对仓促转入防御之敌的急袭方法进行攻击。由于没有充足的火力支援,我军的攻击手段基本限于步兵的波浪式冲击和少量的小口径迫击炮射击。我军战士完全是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不断地扑向敌人的火墙。在砥平里漆黑的雪夜里,中国士兵的勇猛精神进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119师356团前卫于16时30分到达363高地,未发现敌人,该团主力集结后于18时向砥平里逼近,到达319高地仍未发现敌人,遂以2、3营沿铁路向砥平里搜索前进,2lB寸到达新岱垡、望美山、马山一线高地。在这里与敌接触,356团发起数次攻击均告失利,至天亮转入防御,巩固既得阵地。359团距砥平里很远,17时从龙头里东南沟出发,经6小时开进于23时到达505.5高地。又经过1小时的集结准备,到24时才以1营经平章从228高地北山脚发起攻击。经过1小时激战,攻占该高地东北一线无名高地。到拂晓前,先后三次组织攻击228高地均未得手,部队伤亡很大。14日1时,359团以3营由平章向南直插铁路东侧,因地形不利和遭敌炮火杀伤,又于2时改变计划,配合1营向北攻击228高地,三次攻击失利后,遭受严重伤亡。至天明,359团只得转入防御。357团于17时30分由望陵里开始接敌。19时,1营进至广滩里后,发现敌已收缩防御。为不让敌人跑掉,随即展开两个连,沿公路和广滩里东南山脚向敌逼近。20时30分进至凤尾山前与敌接触,1营立即向凤尾山猛扑。此时,3营也在1营左翼展开两个连,协同1营攻击凤尾山西山脚。357团连续向凤尾山攻击三次,因敌火力猛烈和战术错误三次攻击全部失利,伤亡很大,仅攻占了凤尾山北山脚。119师指挥的375团在通过401.1高地后,因通信联系不畅(几乎全靠徒步通信)与师失去联络,未能参加当天战斗。42军126师3个团仓促上阵,攻击一夜,与119师情况类似,亦未取得明显战果,徒增伤亡。
我军发起攻击后,美军23团立即动用全部火炮(榴弹炮24门、坦克炮21门和迫击炮51门)对环形阵地周围进行其极为擅长的弹幕拦阻射击,并以5分钟1发的速度发射照明弹,对前沿步兵进行照明支援。身穿棉衣的我军战士,在地面积雪映衬和空中照明弹的照射下,成了敌人前沿自动武器射击的极好目标。13日夜至14日黎明,第23团每门火炮平均发射250发炮弹,总计在24400发以上。与此相对照,我军由于炮少、弹药少,即使按敌方记录,也只发射了300余发炮弹。在敌人猛烈的炮火和前沿密集的自动火力下,志愿军前仆后继,连续冲锋,遭受了严重的伤亡。虽然在当夜给了美第23团相当地杀伤,击伤了其团长弗里曼上校,击毙了该团后勤主任,但在环形阵地的任何一处,均未完成突破,只得暂停进攻。
没有赶上13日17时30分开始攻击的39军115师(两个团,即343团和344团),因距离过远,赶到砥平里时已是2月14日凌晨,115师到达砥平里以南的望美山、望月里、北山里、农皋、石谷里地区,完成了对砥平里之敌进攻的准备。而这时,砥平里周围其他方向枪炮声已归于沉寂一119师和126师上半夜的攻击已受挫而停止了进攻。在没有其他部对配合且已天亮的情况下,115师只得转入防御。
14日拂晓,志愿军攻击部队全线转入防御。对于敌人而言“中国人的月亮”的消失也给自己带来了行动自由。日出后,美军的战斗轰炸机对我军阵地进行子3次轰炸,并对砥平里实施了空中弹药补给。
14日下午,李奇微得知美军第38团13日增援砥平里受阻后,由于第10军再也无兵可派,只得命令第9军派兵增援砥平里。第9军军长穆阿少将派出集结在骊州南侧的军预备队一骑1师骑兵第5团增援砥平里。17时,该团渡过汉江,到达曲水里南2公里的茂村。此时,骑5团除隶属的3个营外,还配属2个炮兵营(36门炮)、1个工兵连、第70坦克营A连的2个排(装备M4A3中型坦克)、第6坦克营D连(装备M一46中型坦克)。由于曲水里南的桥梁被炸坏,骑5团只能停下来,掩护工兵连连夜修桥。除了骑5团外,14日黄昏,骊州、梨浦里之敌600余人,分三路进至注岩里以南、内龙里、外龙里,被我116师346团阻击。骊州方向的南朝鲜第6师和英国第27旅亦有增援砥平里的迹象。形势对我方而言不容乐观,我军只有在敌援兵到达之前攻占砥平里,才能保持主动。
2月14日,邓华调整部署,以40军119师全部三个团(14日17时30分总攻前,119师359团报告伤亡太大,师决定临时将375团两个营调给359团为预备队,将另一个营调归356团指挥,并因此延误了总攻时间)、42军126师1个团和39军115师2个团共6个团,于14日17时30分继续攻击砥平里;39军116师除留1个团在注岩里打扫战场,阻击骊州援敌,主力向西攻占曲水里,切断砥平里之敌向梨浦的退路,堵歼逃敌;42军126师2个团移至曲水里地区,占…领有利地形;坚决阻击援敌。
日落后,我军6个团的攻击部队,在夜色掩护下向砥平里展开了猛攻。由于在13日夜的攻击中,我军几乎耗尽了炮弹,只得以步兵在基本没有炮火掩护的情况下呈波浪状地反复冲击。在敌军的记录中,亦丝毫未提到我军炮兵的炮火准备,这一夜,中国军队的战斗威力几乎全部体现在无畏的步兵攻击中。22时,战斗达到了高潮,在此后的3个小时里,整个战场的雪夜被照明弹、曳光弹、信号弹和炮弹爆炸的绚丽火花所照亮(自然,其中的绝大部分是美军发射的)。从北面攻击的119师,以359团为主攻部队攻击228高地,但因359团配属的6门山炮未按时进入阵地,攻击时间被迫延至18时30分,又因调整375团建制,攻击时间再次延迟。主攻部队未按时发起进攻,担任助攻的356团却于21时向砥平里发起了攻击,随后359团才发动进攻。因各攻击点兵力不集中和步炮协同失调,连续攻击两次均告失利。在组织第三次攻击时,已是15日3时了,119师指挥员考虑到继续攻击对我不利,遂决定停止攻击。357团也因炮兵未及时进入阵地,至22时30分才开始冲击。23时30分,1营报告:风尾山西北无名高地除一个碉堡外,全部占领。357团立即命令2营向凤尾山攻击。实际上1营报告不准确,仅占领了一个山脚。1营在继续向敌攻击时,遭敌严密火力封锁,伤亡很大,攻击失利。1营的失利,使2营的侧翼顿时失去掩护,2营在运动中遭到猛烈火力阻击,攻击受挫。至此,119师各团的进攻全部失利。在砥平里南面攻击的115师以343团二营向闸岘、马山方向攻击,3营向望美山方向发展进攻,以求与二营会合后,一起向砥平里攻击。115师攻击部队发起冲击后,以巨大的伤亡代价冲过敌人道道火力墙的拦击,像海潮一样涌上了美23团G连阵地。阵地上多次发生白刃格斗,一片鬼哭狼嚎。中国士兵用爆破筒把G连1排左翼阵地上的1挺重机枪附近的4个人全都炸上了天,从而终于在敌人严密的防线上打开了一个口子。擅长渗透的我军,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这个口子向两侧迅速扩展。15日2时许,343团二营攻占了美军据守的闸岘、马山及其东北面的3个高地,歼敌数十人,俘敌5人,从而突进了砥平里街内。然而遗憾的是,343团三营打错方向未能与二营会合(待两个营取得联系时,已是15日3时了)。美军第23团团长弗里曼意识到了自己的防线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他立刻下令团预备队的1个排和第2营全部预备队(1个排)进行反击,但在志愿军顽强的抵抗下归于失败。这时,只要115师能扩大突破口,那么等待着第23团的命运无疑就是全军覆没。但在这时,119师未能攻下的228高地和得而复失的凤尾山守敌的火力,却从115师的侧翼打来,给115师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弗里曼上校见反击失败,下令G连向团部方向撤退200米,再次编成阻击阵地。正当处在敌人火力夹击中的115师组织力量准备向纵深发展的时候,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天又亮了。115师为避免被动,只得退回马山防守,一夜攻击的战果顿时化为乌有。126师376团攻击部队激战一夜,未能取得明显战果,也只得退回进攻出发阵地。
15日清晨,美军士兵们看到了如同“上帝的脸”一般亲切的太阳,随着天明的到来,美军的活动开始活跃起来。美军反击的目标重点指向115师343团2营防守的马山。我343团2营在营长王少伯的指挥下,顶住了敌人猛烈的空炮火力攻击,在最危急的时刻,除重伤员外的全部人员都拿起武器投入战斗,以顽强的防御和反冲击相结合,一天内击退敌人16次进攻,给了美23团以重大杀伤,共毙伤敌400余人,保住了阵地。但二营亦付出了惨重代价,全营只剩下60余人。
砥平里彻夜激战的时候,前来增援的美军骑5团正在曲水里南侧抢修桥梁。15日晨,桥梁抢修完毕,骑5团立即通过桥梁向曲水里前进。当行进到曲水里附近时,当即遭到我116师和126师阻击部队猛烈抗击。骑5团立即以第1营向曲水里右侧、第2营向曲水里左侧高地的中国军队阻击阵地发动攻击。攻击是在2个炮兵营36门火炮和航空兵火力掩护下进行的,企图为在中间的第3营打开前进的道路。但直到中午,也毫无进展。骑5团团长柯罗姆贝茨上校清楚地知道,这样下去他的部队不可能在15日赶到砥平里,因为夜间美军根本无法行动,只能在坦克围成的环形防御线内熬到天明,而砥平里的第23团能不能熬过15日夜则很难说了。柯罗姆贝茨上校认为,只有用坦克纵队突过曲水里到砥平里的6公里山路,才有可能在15日赶到砥平里。他心里也清楚,中国军队极度缺乏反坦克武器,对坦克纵队的突击没有什么有效的对抗手段。
15日15时,柯罗姆贝茨上校编好了他的装甲支队。装甲支队由第6坦克营D连和第70坦克营A连2个排,共23辆坦克组成,骑5团3营L连160名步兵以及4名工兵随同行动,乘坐位于中间的15辆坦克,负责保护坦克和工兵。15时45分,美军战斗轰炸机对曲水里两侧高地疯狂轰炸扫射后,在第一线两个营进攻的牵制掩护下,装甲支队以车距50米,全纵队长1500米的队形向砥平里攻击前进。我116师和126师阻击部队以追击炮和机枪英勇抗击敌装甲支队,给了敌随行步兵以很大杀伤,但由于缺乏反坦克武器,未能阻住敌装甲支队的进攻。骑5团装甲支队终于冲过于曲水里,接近了砥平里外围。
这时,正忙于指挥马山防御战的115师343团团长王扶之发现曲水里至砥平里大路上烟尘滚滚,还以为是我军的后勤运输车队,因为他知道曲水里有116师和126师阻击,敌人过不来,等冲到近前才发现是美军坦克,而此时敌坦克已冲到指挥所附近并威胁二营侧后安全。王团长只得命令一、三营占领望美山和382高地之间约140米长的隘路两侧阻击敌人。我军以少量火箭筒、炸药包和步兵武器英勇阻击,在击毁敌4辆坦克、1辆汽车和杀伤敌人大部步兵后,终因火力弱、兵力少而被敌突过。骑5团装甲支队终于突人砥平里,与第23团会合了。而此时,装甲支队出发时的164名搭载人员(步兵和工兵)只剩下了13人(其中20余人被我115师俘虏,在被俘人员中有一名骑5团少校营长,对照敌方记录应是该团第3营营长)。
15日白天,对中国军队来说,是形势危急的一天。除骑5团装甲支队突入砥平里外,南朝鲜第6师和英国第27旅先头部队也抵近了砥平里,东线的美第10军也在原州、武陵里一线形成了新的防御。我军攻占砥平里的有利时机已经失去。当日,邓华一面调整部署,一面致电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请示。邓华认的,应以两天时间进行准备再攻歼砥平里之敌,比较有把握,但同时他担心再打不下来,攻势可能与敌胶着,对我不利。如果决心打,则以三至四天时间顶住敌人增援,坚决歼灭之。否则,将主力撤往横城以北,另寻战机。彭德怀等志愿军首长接电后认为,以我军现有实力无法在攻歼砥平里之敌的同时,击溃相当数量的援敌并进至长湖院里以南地区,迫使敌人全线退却。遂于15日17时30分决定停止对砥平里之敌的进攻。
2月16日拂晓前,志愿军进攻部队在清理战场后撤出了战斗。15日夜的一场大雪掩盖了砥平里战场的一切,好像这里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2月16日前出至原州附近的志愿军各军也向北转移,西线汉江南岸的我第38军和50军也在16日和18日撤至汉江北岸。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结束,但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的阻击作战仍在激烈地进行……
00、吴国璋将军——抗美援朝39军作战之最
吴国璋,河南商城伏山徐堰村人(今安徽金寨),1919年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等职。他是一名对党忠贞、团结同志、作风民主、积极战斗,指挥果断的优秀指挥员。吴国璋副军长的牺牲,为抗美援朝以来志愿军部队损失的职务最高的军级指挥员。
抗美援朝第39军作战之最:
第一个在朝战场停止“三反”运动
首创坑道工事
第一个突破“三八线”
第一个用步枪打下美军飞机
首创坑道战范例
第一个牺牲了军职高级指挥员——吴国璋同志
首创一次战斗俘敌之最
第一个解放汉城
第一个被美记者点名要见的连长
首创突围范例
第一个攻占南部城市水原
图为归国代表团成员和朝鲜访问团成员做巡回报告,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第一次获最高荣誉
第一次参加中朝高干会议
1952年5月15日至6月16日,第117师与敌激烈争夺190。8高地。图为战斗中表面阵地被敌人占领后,117师350团1连6班在班长高云和带领下进入坑道坚守,战士握枪宣誓,坚决与敌人战斗到底。
杨永华 胡智慧 周田坤
1950年12月,志司准备发起第三次战役。第39军第116师为军主攻,担负突破临津江的任务。该师接受任务后,昼伏夜行,于12月20日,前卫即到达临津江北岸,师长汪洋亲率团以上指挥员,反复勘察地形、敌情,决定将突破口选择在水道凸向敌军阵地处。为保证部队发起进攻的突然性,在部队距敌前沿150米至300米的地段上,巧妙利用和改造地形,将全师7000余兵力、重火器、弹药物资全部转入地下隐蔽。12月30日24时,全师进入进攻出发阵地,直至进攻发起,敌人竟毫无察觉。31日16时40分,我军发起总攻。17时03分,炮火延伸。第346团、第347团的4个尖刀连,在40余挺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发起冲击。17时08分,346团1连、4连从冰上冲过,顺利占领江南岸的滩头阵地。17时14分,347团5连、7连官兵涉水渡过一百余米宽的临津江,攀上高达10余米的悬崖,占领敌人阵地,并沿交通壕向纵深发展。17时50分,该师4个突击连一举夺占了147。7和192高地,完成了突破敌人基本阵地的任务。尔后,继续向纵深发展。1951年1月1日6时许,116师前进20公里,突破敌3道防线,一直突破到“三八线”,歼敌1049人。此次战斗,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给第116师通报嘉奖。战后,刘伯承元帅曾称赞“此次战斗的部署和突破口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应该给5分!”。
第三次战役发起后,敌军在我连续突击下,第一道防线全面崩溃,特别是其右翼已完全暴露,被迫于1月2日开始实施全线撤退。联司鉴于敌人无意组织抵抗,逃跑甚快,有可能放弃汉城。为此,志司于1月3日令我右翼纵队转入追击。4日16时,第39军第116师第346团、第348团前卫分队分别从东南和东北攻入汉城,占领了总统府。志愿军攻入汉城,敌人惊恐万分,弃城逃跑。攻入汉城的还有我志愿军第50军一部及人民军第1军团一部。
1951年1月4日,我第39军第116师与友军攻占汉城后,第116师第348团留1个营担任西半部卫戍任务。主力在团长高克、政委王竞得率领下,越过汉江占领滩头阵地,截获敌大批弹药物资,并掩护我第50军一部过江。该团4连和团侦察排在周问樵副团长的带领下,继续向南追击。1月6日上午,占领位于北纬37度线上的水原市。这是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到达的最南部城市。8日,第三次战役结束。此次,我志愿军攻占“三七线”以北的广大地区,胜利解放了汉城,粉碎敌固守“三八线”,准备再战的企图。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
1951年1月25日,在朝鲜君子里志愿军总部矿洞里,召开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高级干部联席会议。第39军116师副师长张峰,在“中朝高干会议”上介绍了该师突破临津江的战斗经验。张峰副师长年仅28岁,由于第一次见到彭德怀、金日成、高岗、金抖奉、邓华、洪学智、韩先楚、陈赓及各兵团和各军军首长,显得格外紧张,当主持会议的十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宣布张峰介绍经验时,竟然忘记了身上带来的讲稿,张峰凭着记忆从头至尾的细细讲开了。看到首长认真地听讲,张峰紧张的心放松了下来。讲到中间猛然想起身上的讲稿,他又从头讲了一遍,受到了与会首长们的一致好评。会后,陈赓将该师突破临津江的战斗经验总结为“三险三奇”:一是突破口选的险,但很奇,即敢于把突破口选在临津江水道弯向敌方的地段,一反兵家之常规,出其不意而制胜;二是进攻出发阵地选得险,但很奇,即大胆地把近8000人的进攻部队和武器马匹提前一天隐蔽在进攻出发阵地上,而没有被敌人发现,起到了出奇制胜的目的;三是炮兵阵地选得险,但很奇,即大胆把50门火炮配置在距敌前沿300…1100米处进行直瞄射击,准确地摧垮了敌人地堡、堑壕、火力点,打开了突破口。
1951年2月11日17时,志愿军发起第四次战役。第39军第117师配属第42军负责向横城地区穿插迂回,断逃敌退路,并阻横城之敌增援,配合正面反突击集团围歼敌军。第117师在师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率领下,克服天气寒冷,地形生疏等各种困难,翻越一座海拔700多米的大雪山,向横城穿插35公里,提前到达阻击地域,利用有利地形,勇猛歼击突围逃敌和横城增援之敌。12日黄昏,向突围之敌发起总攻,俘敌2500余人,其中美军800余人。击毁和缴获敌汽车、坦克200余辆,各种火炮100余门。这次战斗创造了我志愿军师级单位(7000余兵力)一次战斗中俘敌最多的纪录。受到中朝联司的嘉奖。
1951年2月15日17时30分,志司决定停止对砥平里的进攻。当日22时30分,第39军116师接到撤退命令已距拂晓仅有6个小时了,部队两侧发现敌人运动,根据突变的敌情,师长汪洋立即召开党委会,认为援敌主力尚未到达,据对进占内龙里之敌情况判断,明日无力大举进攻,即或进攻亦可阻击一至二日,而兄弟部队正处于撤退之际,我师应该保障其安全。因师阵地伸出较远,连夜通知部队撤退已准备不及;如强行撤出,会造成混乱和损失。当时伤员尚未运出,俘虏没有后送,遂决定再坚守一个白天。立即调整部署:一、连夜收缩部队,加强防御工事,准备抗击敌人进攻;二、二线机关人员连夜挖防空洞全部转入地下,防敌空炮杀伤;三、赶制担架运送伤员;四、处理好俘虏和战利品。此时,军指和兄弟部队已经撤出,师已与军失去通信联络,整个战场唯有116师陷入敌人包围的困境。16日敌空军频繁活动,地面部队多次进攻我军阵地均被我击退。当日黄昏,师令348团团长高克、副团长周问樵率两个营及军侦察队,打开突破口,并担负部队两侧安全撤退。夜晚,师主力携伤员和俘虏及缴获的车辆物资,穿过5公里的铁路隧洞,有序撤出无一人掉队。同时还转运出来兄弟部队2500多名伤员。此次116师的成功突围,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表扬。
为粉碎敌人“杀伤战”、“消耗战”的企图,1951年12月1日,第39军接替第47军的防务。为适应长期作战的需要,第39军决心“先坐下来,站稳脚跟,然后再有计划打击敌人”。为实现党委意图,军长吴信泉亲自搜集资料,亲自绘制了甲、乙、丙3种工事草图,令116师汪洋师长率348团团长高克,在原有一般野战工事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在400平方公里的防区内,构造了以坑道为核心,以堑壕、交通沟、掩体相结合的完整防御体系,建成了“攻不破、打不烂”的地下长城。1952年5月,志司在第39军,召开了“阵地构筑和阵地管理”现场会。会上,陈赓、解方等首长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全志愿军部队进行了推广经验。当美国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到前线观察所,通过望远镜观察和听取汇报后,感慨地说:“看来他们(指志愿军)已经找到了一个保护自己的万无一失的办法,任何正面攻击都将碰到巨大的困难。”
1952年5月15日,第39军117师第350团1连在上级及友邻配合下一举夺占缓冲区内的190。8高地及其周围5个小高地,并以2排(欠4班)在师团8个炮兵连的支援下据守。5月18日至21日,击退美45师179团从1个班到1个营的10余次进攻,毙伤敌270余人,并利用战斗间隙构筑了坑道工事。6月2日,1连5班、6班与美45师180团的两个连激战5个多小时,毙伤敌200余人后,转入坑道(5班只剩1人)。在后进入坑道的3连连长李汉友和6班长高云和的指挥下,坚守坑道5昼夜,战胜敌8次坑道爆破,5次凿顶爆破,2次施放毒气,3次火焰喷射和多次正面进攻,有计划地出坑道反击20余次,杀伤敌20余名。6月16日,在上级配合的反击下,又夺占了190。8高地(后主动放弃),首创了朝鲜战场运用坑道战的成功范例。
五次战役后,志愿军部队进行休整和补充,第39军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李雪三任军政委,吴国璋任副军长,贺大增任副政委,张竭诚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李少元任政治部主任。1951年10月6日,吴国璋副军长去志愿军总部开会返回途中,遭敌机空袭壮烈牺牲,年仅32岁。吴国璋,河南商城人。1919年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等职。他是一名对党忠贞、团结同志、作风民主、积极战斗,指挥果断的优秀指挥员。吴国璋副军长的牺牲,为抗美援朝以来志愿军部队损失的职务最高的军级指挥员。
1952年元旦刚过,第39军政委李雪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