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6、构筑进攻出发阵地  

取得突破胜利的关键是如何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部队,并保证进攻发起的突然性。汪洋根据解放战争中攻坚战的经验,对进攻出发阵地的地形反复观察,具体计算了工程量及所需人力和时间,决定提前三天抽调全师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力,投入构筑阵地的土工作业。在距敌150—300公尺,正面宽约2500公尺,总面积3.5平方公里的进攻阵地上.利用雨裂沟,突击构筑了可容纳7个步兵营,共316个简易掩蔽部(其中25个可容纳400…500人的伤员隐蔽部);在堑壕和交通壕内挖了3000多个防炮洞(每洞可容纳2…3人),构筑了18个营、团指挥所,可容纳各级指挥机关全部人员;50个弹药器材储备室.30余个掘开式的炮兵发射阵地,50余个带有掩盖的炮兵发射阵地。并将距阵地1000米内的电线、车辙印和稠密脚印等用白雪覆盖,交通壕内插上稻草,盖上一层薄雪,白天严禁人员、车马走动。隐蔽期间,各连炊事班于拂晓、黄昏或夜间,利用民房挡好门窗,修散烟灶制作熟食,通过交通壕将熟饭、热汤送到各班,既保证了热食供应,又防止了暴露目标。  

28日晚,师指挥所进至芦谷里西侧高地。30日,116师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24时前,全师部队进入屯田、戍滩浦、孟洞以南临津北岸冲击出发阵地。在约3.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隐蔽7个步兵营,6个山野炮兵营,8个团属炮兵连及师、团指挥机构,计7500余人,80多门火炮。2个团隐蔽18小时之久,无一目标暴露,保证了发起进攻的突然性。  

7、隐蔽伪装的战术手段和方法  

为了把如此庞大的部队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好,达成进攻的突然性,汪洋采取了如下伪装手段和方法:  

①派出佯攻部队:  

派出348团(10天)与115师的344团(4天)在高浪浦里正面积极佯攻,让敌人误判志愿军在此作渡江准备。敌整日集中炮火、飞机,向高浪浦阵地猛烈攻击,但均被击退。前后14天的战斗,起到了牵制迷惑敌人,隐蔽主攻方向的作用(战后均立功受奖)。  

此外,各团阵地前沿都组织了若干精干小分队,击退了敌人多次的武装侦察破坏活动,保障了进攻阵地的隐蔽和安全。  

②严密的工程伪装:  

如前所述,整个进攻阵地全构筑在地下,地面上不露一人一物,完全保持了自然地貌的原状。更巧的是,31日凌晨下了一场雷,整个江岸一片雪白,使116师阵地覆盖了一层天然伪装。师第一梯队距敌仅150…300公尺,敌虽以航空兵终日低空盘旋侦察,刚接任美军第八集团军军长的李奇微中将,也亲自乘喷气式教练机在临津江北岸上空进行了观察,但均未发现志愿军迹象。这一大胆而巧妙的隐蔽伪装,取得了空前的巨大的成功,堪称是一段战争史上惊险完美的绝唱。  

③严格的伪装纪律:  

如有暴露目标者,严惩不贷。进入进攻出发阵地后,师和第一梯队各团首长率参谋人员检查隐蔽伪装情况,并明令对暴露目标或泄密者处以极刑,决不宽待。  

④严格的检查督促:  

12月30日夜间,汪洋和第一梯队指挥员、参谋人员到阵地上检查隐蔽伪装执行情况.随时改进隐蔽伪装措施。准备期间,政委石瑛领导全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极大地激励了战员的战斗积极性和荣誉感。12月29日夜,吴信泉、徐斌洲等军首长到师前指检查工作,对116师的准备工作十分满意。谭友林副军长随师行动。  

8、炮火计划和步炮协同  

炮兵火力掩护,是整个突破战斗的关键。战前,汪洋指定师炮兵营营长杜博为炮兵主任(为战时自行设置的编制),负责协助师组织指挥、计划协同全师的炮兵(共有各种火炮86门)使用。师团建立通讯联络组织、以保障战斗中联络畅通和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师团均开设1—2个步炮联合观察所,以昼间观察结合夜间抵近侦察和战斗侦察,不间断地掌握更新敌情。同时,346、347团派出两个连为配属的炮兵第26、45团修路,构筑发射阵地、工事和掩蔽部、以保证配属炮兵到达后能安全顺利进入阵地,迅速做好射击准备。  

杜博受命之后,准确理解了师首长作战意图,部署火炮在距敌300…500米处抵进射击,把观察到的敌人火力点、障碍物编上号,具体分配到每一门火炮上。他根据日落时间、我军炮火数量和弹药数,为保证射击准确,打开突破口制定了炮火准备的程序和时间。
——总攻发起的时间:12月31日16时40分到17时,师、团炮兵群直接瞄射击,集中打开突破口。  

——16时50分到17时03分,团、营迫击炮参加对敌铁丝网、地雷场集中射击,破坏敌人障碍物、地雷.为尖刀连开辟通路。  

——17时到17时03分.对突破口进行3分钟的集中压制射击,保障4个步兵尖刀连发起冲击,渡江突破敌江防阵地。  

——4个步兵尖刀连发起冲击的同时,师、团炮兵群开始进行3次拦阻射击,每次延伸100公足,护送步兵冲击300公尺,支援步兵占领并巩固突破口阵地,同时压制敌人反冲击部队。  

随后的战斗证明上述程序和时间异常周密、严谨、科学,获得巨大成功。突破临津江战斗成为志愿军师进攻的一个典范战例,杜博在此战炮兵的组织指挥上“立下奇功”。  

9、制定总攻时间  

“韩(先楚)指”规定进入发起时间在1950年的除夕之夜17时正。但经过汪洋等116师领导的实地勘察,发现这时已近黄昏,能见度差,不利于炮兵瞄准目标,射击效果不好。  

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汪洋令炮兵主任杜博和作战科长张常立于总攻时间前一周时间内,连续校对日落时间和敌机飞离我阵地上空的时间。最后测定日落时间为17时03分,敌机飞离时同为16时40分。这之间有23分钟是既无敌机,能见度好,利于炮兵瞄准的时间,可以极大提高炮火射击的准确性。为此汪洋决心将总攻发起时间提前20分钟,定在16时40分。此建议报吴军长和“韩指”,得到了批准。  

战斗经过  

1、准备出击  

1950年12月30日夜间,116师所有部队包括配属的炮兵,整整地忙了一夜。7个步兵营、6个山炮营和野炮营、8个团属炮兵连计7500人、86门火炮和500匹骡马,一夜之间全部转入地下。第二天拂晓前,各团司令部的参谋人员进行了检查,密密层层的交通壕和阵地上的电话线已全部用冰块和积雪做好伪装.炮车进入阵地的车辙也已用雪掩埋。  

吴信泉军长打电话给汪洋,再次强调这么多兵力和武器装备.必须熬过31日这个白天,绝对不能暴露一人一马,一枪一炮,绝对不能让敌人发现或察觉。谁要暴露目标.不论干部战士一律执行战场最高纪律。  

到24时,全师部队进入各自的进攻出发阵地完毕。为了让寂静的阵地不引起敌人的怀疑,各部队用早已布置好的机枪,不时进行零星射击,迷惑敌人。  

同时,第39军第115、第117师各1个营,在砂尾川、石湖方向实施佯攻,及时有效地配合了第116师的行动。  

2、突破江防  

1950年12月31日16时40分,汪洋通过电话下达了开始总攻的命令。炮兵群的86门火炮,向敌前沿滩头阵地及防御纵深发射数千发各种口径的炮弹,摧毁了敌人几十个火力发射点和多层障碍物,压制了敌纵深炮兵火力。经过10分钟火力打击,敌第一批目标大部被摧毁。从16时50分开始,直瞄炮轰击第二批目标,团迫击炮弹密集地在346团和347团两个团突破口袋形地段上爆炸,在敌人地雷区、铁丝网中开出长40公尺、宽6至10公尺的两条步兵冲击通路。师炮兵群开始对马智地区敌人阵地进行压制射击,对192高地和147高地进行第一次集中射击。  

炮火准备进行到17时整,在20分钟的破坏射击中,摧毁了敌人地堡、火力点40余个.歼灭美军一个黑人防坦克炮兵连,炮弹命中率80%……  

17时零分,100高地上发出3发照明弹,3分钟的急袭射击开始,全师所有炮兵对准左翼和右翼两个团的突破口集中射击。对岸敌军全部被我炮火压制。  

与此同时,各突击连障碍排除组利用炮火烟幕,迅速排除江北岸残存地雷。346团4连3班长张财书冒着炮火,连续排除4处集群地雷,在部队已经发起冲锋的紧要关头,他自制的扫雷杆又被炸碎的情况下,他冲入雷区,用手抓住弹雷索,拉响了最后一群地雷,以自己身负重伤的代价为冲锋部队打开了通路,后被记“一等功臣”。  

17时03分,汪洋命令发出冲锋讯号。三发绿色讯号弹升空后,两挺美式重机枪朝天交叉发射500发红色曳光弹。冲锋号吹响,40多挺轻重机枪开始射击。千百个战士跃出堑壕,向临津江冲去。17时08分,左翼346团l、4连跑步通过封冻的江面,迅速消灭残存火力点内顽抗的敌人,胜利占领江南岸登陆场。17时14分,右翼347团5、7连,徒步涉过寒冷刺骨、水深及腰、100余公尺宽的临津江,攀上7高达10公尺的悬崖,攻占了敌人的前沿阵地,前后才用了10分钟时间。17时40分,347团和346团的突击营在炮火支援下,密切协同,相继攻克144.7高地和192高地,牢固地控制住南岸滩头阵地,为后续部队渡江创造了有利条件。尔后347团向马智里进攻,于22时占领该地。346团向雨中(地名)发展进攻,师指向雨中前进。与此同时,师预备队348团在右翼渡过临津江,以3营攻占舟月里,接应了l15师渡江;军第二梯队117师在346团之后渡江,向湘水里穿插前进。  

师第一梯队团占领敌人基本阵地后,继续向纵深发展。347团在346团一营协同下,于22时占领了马智里,守敌一部被歼灭,余敌退至于义洞西侧高地,企图顽抗,阻止志愿军部队前进。347团2营进至食岘里南侧公路附近时,遭到于义洞西侧高地团预备队火力阻击。因地形开阔,我军冲击数次均未成功。为了迅速发展进攻,不为敌少数阵地所阻。347团根据师的指示,命令2营改变方向,经马智里南侧向东侧迂回。此时3营已经攻占180高地,1营在3营左翼进入战斗,协同3营从东侧发起攻击,一举攻克该高地,歼灭敌人一部。2营沿马智里南侧、180高地、向210。9高地、大村方向发展进攻。346团1营协同347团攻击马智里之敌时,2营向235高地、340高地方向发展进攻。为了迅速扩张战果,团第二梯队3营进入战斗,进至340高地经一个小时激战歼灭敌一个连。1日4时许,348团进至廉安里、马智里、药井地域,并以一部兵力向汶山方向警戒。6时许,347团主力进占卢坡洞、士林及其以南高地。346团主力占领雪于里、新村以北地区。  

3、纵深发展  

南朝鲜军在志愿军强大攻势的打击下,于2日开始全线溃退。39军令116师当晚出发,抓住议政府之敌、向汉城方向追击。汪洋遂令346团向议政府方向攻击前进,347团向釜谷里进攻,切断议政府至高阳公路,以阻击南逃之敌。  

3日3时30分,347团1营和2营7连向釜谷里守敌发起攻击。战斗中击毙英军29旅皇家来复枪团300余人,俘敌60余人,击毁、击伤、缴获汽车、装甲车和坦克40余辆。余敌向西南木回里方向和正东高地逃窜。团即今3连向西跟踪追击。3日白天,347团连续打退高阳方向敌人的8次反扑。敌人被迫后撤,逃至高阳附近时,被50军截击,全部被歼。釜谷里战斗,切断了故人的南逃之路,消灭了溃逃之故。但在战斗中师参谋长薛剑强不幸牺牲,团政委任奇智、团参谋长王如庸负伤。  

4日,116师配合人民军第一军团和志愿军第50军向汉城攻击,16时,城内守敌弃城逃跑。116师率先进占汉城。348团进驻总统府,并加强安全警戒。与此同时,346团前卫从汉城东面进入市区。5日,348团将总统府的警卫任务移交给朝鲜人民军一军团,迅速越过汉江继续向南追击。当日晚师令348团渡过汉江,占领滩头阵地,掩护50军渡江。7日21时,348团进至“三七线”附近的水原。至此,第三次战役结束。116师向敌纵深推进100多公里,成为志愿军作战纵深最远的一个师。  
战后,346团1连、4连和347团5连、7连荣获军授予的“突破临津江英雄连”称号。志愿军授予347团7连司号员、特等功臣郑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军授予36团4连班长张财书“扫雷英雄”称号;授予347团5连副排长王殿学“渡江英雄”称号。 

四、战后评价  

1月6日,鉴于116师在此次战斗中的出色表现,志司、志政发出通报表扬:“我39军116师此次战役前克服各种困难,做好充分的攻击准备工作,严密地组织对敌阵地侦察,故攻击顺利,仅10分钟即将敌防线突破,使该军后续部队顺利投入战斗。该师在突破敌阵地后,迅猛地向放纵深攻击,击破敌人的抵抗,并于4日16时进占汉城,迅速地占领了汉江南岸滩头阵地,并及时地报告了敌情及汉江情况。这种认真负责、英勇果敢的积极的战斗作风,值得全军学习。持通令表扬。”  

1951年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高级干部联席会议,在朝鲜君子里志愿军总部矿洞里举行。116师副师长张峰(因汪洋要参加东北军区诸兵种集训)汇报了本师突破临津江战斗经验。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金日成首相以及其他志愿军高级首长的一致好评。  

志愿军副司令员陈庚将116师的突破战斗总结为“三险三奇”:  

“一是突破口选得险,但很奇。即敢于把突破口选在临津江弯向敌方的地段,一反兵家的常规,出其不意而制胜;二是进攻出发阵地选得险,但很奇。即大胆地把近8000人的进攻部队和武器提前一天隐蔽在进攻出发阵地上,而没有被故人发觉,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三是炮兵阵地选得险(近),但很奇。即大胆地把50余门火炮设置在距敌前沿300米处进行直瞄射击,准确地摧垮了敌人的工事。”  

1955年秋在全军的最高军事学府——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的将校级的学员正在学习和研究典型战例,学员有39军的师.团领导干部。在讨论116师突破三八线、强渡临津江的模范战例时,对突破口的选择问题,争论得非常热烈,摆出了各种不同意见。院长刘伯承元帅听取了讨论情况,作了精辟的分析。最后他说:“39军这个突破口选得好选得正确。应该打个满分嘛!”  

后来,总参谋部和军事学院出版了《第116师高浪浦里东南地区进攻战斗总结》,作为师进攻的典型战例供院校和部队学习研究。  

附录  

1、双方序列  

志愿军第39军  

第116师  

第346团  

第347团  

第348团  

炮兵营  

配属炮兵第26团  

配属炮兵第45团  


韩国步兵第1师  

第11团  

第12团  

105榴弹炮营  

2、116师伤亡人数  

参战9840人  

伤590人  

亡122人  

伤亡合计712人  

战斗减员率7。24%  

3、116师战绩统计  

毙伤美军15人韩国军队793人  

俘虏美军5人韩国军队236人  

合计美军20人韩国军队1029人  

缴获机关炮5门无后座力炮7门81毫米迫击炮8门106。7毫米化学迫击炮6门  

57毫米防坦克炮6门60毫米迫击炮9门合计41门  

缴获卡宾枪19支自动步枪242支轻机枪19挺重机枪9挺合计289支(挺)  

缴获火箭筒13具汽车4台 



00、砥平里——1951年2月14日

  对砥平里的真正战斗这一天才真正开始。一方面志愿军通过昨晚的战斗对美军的防御部署有了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志愿军39军的两支主力115师、116师以及支援的野榴炮兵也赶到了战场。

  注岩里是骊州通往砥平里公路上的一个小镇,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米,位于一个小盆地的北部边沿。美23团搜索连及K连驻扎该地,保障骊州至砥平里之运输线(注1)。116师各部14日3时30分开始接敌运动。5时,347团2、3营攻占了注岩里周围有利地形,控制了北山。1营在2、3营配合下,以正面牵制、两翼迂回的战术,一举攻占该村,歼敌大部。余敌向骊州逃窜时,被346团截住。至7时许,将美25师(应为美2师,此处应为印刷错误,可参见注1)23团搜索连和K连360多人全部歼灭(生俘90人),击毁坦克两辆,缴获吉普车80余辆(注2)。虽然是一个小的战斗,但看得出一流主力师的不凡,部署周到细致,出手干净利落,绝无拖泥带水。



  14日上午10时30分,邓指指示116师:“砥平里敌抵抗甚烈,我119师及126师一个团今晚攻歼该敌。已令126师主力转移至曲水里打援,115师先头团已到望美里,你师应以一部迅速控制注岩里以西牛头山及曲水里以东高地,有力策应126师,坚决堵击、侧击南进北援之敌。务求全歼该敌。”

  据此,116师令346团于注岩里至骊州公路两侧构筑工事,347团控制牛头山地区(346团西侧,上桥里西北),348团向西延伸至曲水里东南,师指进至上桥里(注3)。14日凌晨,115师进至望美山、望月里、北山里、农皋、石谷里地区。16时,该师在望美山附近草望里召开作战会议,决定以343团、344团并肩担任攻击任务。343团沿砥(平里)曲(水里)公路向砥平里方向攻击;344团沿铁路向松岘里、玉岘里以东攻击;345团一营为343团预备队,团主力于农皋一带阻击东南方向的援敌;师指位于草望里(注4)。

17时,115师各部队开始向砥平里方向攻击前进。23时10分,343团二营五连在闸岘与美23团接触,经40分钟激战,—举夺取了闸岘、马山及其东北面的三个高地,歼敌数十人,俘敌五人,迫敌退入砥平里街内,但因该团三营走错了路,未能及时与二营会合,待与二营取得联系时,已是15日3时许,师即令该团固守马山,以待当日晚继续攻击。该二营营长叫王少伯,当时面对美军飞机、坦克的进攻,二营伤亡很大,王少伯带着哭腔向团长王扶之请求撤退,说:团长快下令撤吧,不然二营快打光了。王扶之下死命令,命王少伯拼死坚守,并说:你敢撤,我就杀你的头。团长的死命令,成就了营长的二等功。

  344团以一营沿铁路西侧的山沟、三营沿望美山向砥平里方向攻击前进。14日24时,一营对砥平里东南; 对铁路西侧的一小高地发起攻击,因地形开阔,敌火力强,我未组织炮火掩护,攻击二次均未奏效,且伤亡较大。15日4时,团令该营撤至铁路以东山地与敌对峙。二营于14日21时到达望美山。此时,友邻126师377团正在攻击一小高地,连续二次均未成功,且伤亡较大。三营即与377团密切配合,再次向该高地发起进攻,经40分钟激战,夺占了该高地。随后,二营又乘胜向北攻占了两个小高地。此时,天已将亮,团即令该营固守既得阵地(注1)。

  美军白天获得了空投补充以及空中支援。也许是因为第一晚南侧望美山方向的战斗并不激烈的缘故,空军对砥平里南面集结的志愿军部队只轰炸3个架次(注5)。而在西面,对126师的轰炸则大约有150架次,给376团造成了较大的伤亡(注6)。当晚115师的进攻指向了美23团二营G连所防御的三个比高约40米左右的小山包,按照注5中的说法,“敌军从望美山开始像山崩一样冲击过来,双方反复激战,展开白刃格斗,G连阵地出现鬼哭狼嚎的局面”。至凌晨3时,G连不得不放弃全部阵地。凌晨4时左右,美23团二营组织两个排(F连的1个排及团派来的特种部队连1个排和1辆坦克)进行反击,被115师343团所击退,突击排几乎全部伤亡(F连的一个排28人中,22人负伤,1人下落不明),但这一反突击迟滞了志愿军的进攻,争取了对美军来说极为宝贵的时间(注7)。西面的126师由于白天遭到敌机反复轰炸,376团伤亡较大。当晚,军令该师以2个团至曲水里阻击梨浦里援敌,以376团配合主力进攻砥平里。但376团当晚只能以1个营发起攻击,由20时战至黎明,未获进展(注6)。由于这个方向上没有形成有力的配合,使得和G连阵地相连接的法国营得以全力守住了南面突破口的翼侧。因而115师虽然达成了突破,但难以向纵深继续发展。

 就在双方在砥平里激战的第一夜,离砥平里更远的南方,39军116师奉命向注岩里疾进以切断砥平里至骊州的24号公路,115师则调头向西北方往砥平里开进,2/14日晨其前锋抵达砥平里南的望美山一线。

  115师2/14日凌晨有没有当即投入战斗?抗美援朝战争史说“次日(2/14〕晨115师的2个团也加入战斗”(注37),吴信泉也说“12日(应为14日之误)3时左右才投入进攻砥平里东(应是砥平里南)的马山战斗”(注55)。但中方另一本书(我认为更可靠,注56)和中方一份编印于1951年3月29日十分坦率的战后总结(注57)中根本没有115师2/14日凌晨对马山或对砥平里的攻击。所以可以肯定115师2/14日凌晨没有投入战斗,39军军史也证实了这一点。

  116师的计划是347团向注岩里,师长汪洋随行;346团插到注岩里南约2英里的德山里地区断敌打援;348团作为预备队。2/14日晨5时347团前卫1营在注岩里发现了美军(注58)。注岩里是个位于距砥平里南7英里处的小村庄,是24号公路和另一条往东北通向龙头里公路的3叉路口。美军第2侦察连的任务是保障骊州至砥平里的主运输线安全,自2/12日始在与中方的接触战后,汇合了美9团3营L连退到注岩里并布防。这2个连美军为什么没有及时撤出?原因是美2师司令部相信可以守住这个路口以策应并等到沿24号公路从骊州驰援的英27旅(注59)。

  美第2装甲侦察连是配属于美2师的特种部队之一,其编制我一直也没弄清,从同期美军在欧洲同类部队的情况看(注60),似乎有3个侦察排,每个侦察排内有侦察分队(4辆吉普),装甲分队(2辆M…24轻型坦克和1个步兵班),和迫击炮分队,加上连部的1辆坦克,计有M…24轻型坦克7辆,另外在朝鲜的装甲侦察连还有M…39装甲运兵车(注61);另一个步兵连美9团3营L连是个军官是白人的黑人连队(美2师中黑人部队有9团第3营,以及第 503野炮营…155mm榴炮,在砥平里有503炮营的1个连,注62),两个连临时由美9团3营副营长Stine指挥。

347团1营首先对注岩里发起了进攻,“战斗打响后,发现敌人较多,且火力密集猛烈,一营进展困难”(注58),美方说在早晨5…6时,遭到了近千人的中方部队用轻武器迫击炮和机枪火力的攻击,但美军伤亡不大(注61)。347团立刻重新调整兵力,组织火力,增加了2营并以3营1个连加强1营计有7个步兵连的兵力对注岩里四面包围,以美式化学迫击炮(60mm迫击炮?)和81mm迫击炮进行了猛力的炮火压制,并发起了冲击。在中方的重压下,美军无法再支撑,1辆坦克已被击毁,弹药量锐减(注 59),指挥Stine决定突围。8时后的一个时间(中方记载是6:30); 美军以1辆坦克为先导,车辆和2辆M…39装甲车居中,其余坦克断后向骊州方向突围。

 这次战斗中,志愿军配属的炮兵数量不算少,当晚参加进攻战斗的野榴炮兵至少有两个营又三个连,此外,各师团还有所属的山炮、迫击炮等。但问题在于炮弹数量少,115、116师的弹药基本靠携行量,因此115师进攻时几乎没有多少炮火的支援。其它方向也存在差不多的情况,美式装备还可以依靠缴获获得一点补充,日式的就只能靠后勤运输。由于运输力量的缺乏,实战中每门火炮只有20…30发炮弹。同时,由于通信联络很差,前送的物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出现所供非所需的现象。比如,39军没有日造92式重机枪,二分部却送去30万发;部队需要81迫击炮弹,兵站却指示仓库送去120迫击炮弹。

00、39军砥平里留下遗憾

  砥平里是位于山谷中的一个普通的小村镇,位置在横城以西、杨平以东、南汉江以北,是美军第9军(西线)和第10军(东线)接合部的交通会集点,有原州通往汉城的铁路,骊州通往洪州、杨平的公路,四面环山,海拔200米以上,位置十分重要。我军只要攻占砥平里,就可直接威胁西线美第9军的侧后,迫使其停止进攻,后撤或转入防御。

    1951年2月3日,美军第2师第23团(配属法国营)占领砥平里,立即转人防御,修筑工事。这时的美军23团是一个加强团。指挥官是保罗·L·弗里曼上校,下辖4个步兵营(含配属的一个法国营,营长拉尔夫·莫尔克拉中校),火力支援单位包括配属的155mm榴弹炮1个连(6门)、105mm榴弹炮1个营(3连6门制,共18门)、高射火器1个连(装备绰号“空中吸尘器”的M一16四管12.7mm自行高射机枪)、坦克1个连(21辆)和自身建制及加强的迫击炮51门,总兵力共计6000余人。

    美军23团占领砥平里后,立即开始修筑工事,完善火力配系,在10天时间内形成了相当坚固的野战防御体系。但出于对中国军队强大攻击力的畏惧,团长弗里曼上校却一直盘算着向南边的骊外撤逃。2月13日晨,志愿军横城反击战胜利结束,美军及南朝鲜军被歼1.2万余人。“联合国军”的东部战线后撤26公里,砥平里成了南汉江以东的唯一突出点,犹如中国军队红色攻击浪潮中的一个小孤岛。在砥平里平静地渡过10天后,2月13日晨,弗里曼上校照例向四周派出侦察兵,然而这次侦察兵没有报告“平安无事”。侦察兵报告,在砥平里东、西、北三个方向都发现了中国军队的大部队,侦察机也同时报告,发现庞大的纵队从北面和东面接近。担任联络任务的1个侦察连在砥平里以南6公里的曲水里遭到了伏击。这一切再明白不过地说明,这里一砥平里是中国军队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弗里曼对于坚守的信心更加不足,他认为在砥平里坚守是毫无道理的,因此他需要一个机会向上级建议撤退。2月13日中午,机会来了,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当时美军第2师隶属美第10军)乘直升机来到了砥平里,他是来视察战备情况的。弗里曼上校立即向阿尔蒙德建议南撤,认为23团无力坚守这个“小孤岛”,而且在中国军队的凶猛攻击下,美军也没有坚守这样的地区的先例。阿尔蒙德看到团长如此没有信心,而且他的第10军已向原州地区集中,平白无故地把一个团扔在这里对第10军也毫无用处,便同意了弗里曼的撤退建议,并将此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