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牺牲,为抗美援朝以来志愿军部队损失的职务最高的军级指挥员。

  1952年元旦刚过,第39军政委李雪三奉命来到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司令员亲切地对他说:“雪三同志,志愿军党委决定,组织一个较大规模的归国代表团,由你带队当团长……”李雪三回到军部,把这一切告诉了军长吴信泉。军长高兴地说:“雪三同志,这是对你的最高奖赏嘛!”李雪三说:“不,我被指定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主要是因为有39军这支英雄部队,这份最高的荣誉应该归功于39军嘛!”1952年1月,代表团170人在李雪三和洪淳哲两位团长的率领下回国。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代表团走遍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201个专署,1156个市县,3090个乡镇,共为祖国人民做报告5688场。

  向上级讲真话,勇于报实情,是该部的传统之一。抗美援朝阵地防御战期间,志愿军党委遵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我国政治思想建设”的指示,统一部署并开展了“三反”运动。该运动就全局形势讲,主流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在战斗十分频繁紧张的朝鲜战场开展运动,客观上确实影响了作战任务的完成。有的单位竟然下达打百只“老虎”的指标,使这一运动走向了极端。1952年2月16日,志愿军第39军党委鉴于敌即将对我大举进攻,果断地停止了部队的“三反”运动。并报告了志愿军党委。2月17日,毛泽东主席看到志愿军党委转呈的第39军的电报后,当天即回电:“志愿军党委:转来三十九军2月16日电报收到,该军主动停止打虎,转入战斗,处置很好。其他第一线各部凡发生同样情况者,亦应如此处置。”对39军从实际出发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抗美援朝美军飞机欺负我志愿军对空火力弱,没有制空权,竟敢把飞机飞得可以“查户口”。志愿军战士早已把美军飞机恨之入骨。1951年9月25日星期天,第39军116师347团3营营部正在召开干部会议。突然通信员匆匆进来报告:“报告营长来了七八架飞机,大家快隐蔽……”3营长申明和心里憋着一口气,琢磨着该收拾收拾这些飞贼了。他提着手枪第一个冲出大门一看,8架美国战斗机,战士们都叫它“油挑子”,成一字型,从东海岸黑压压向3营阵地袭来。营长申明和一面指挥部队隐蔽,一边向山上跑去。7连3排长郑起递给他一支一次能压8发子弹的美式“汤姆式”,战士们都称它“八发机”,并塞给他一挂子弹。敌机在空中一遍遍地盘旋着,长机飞得离地面不足500米。突然,飞行员发现了山下战士们晾晒的军衣和被褥,长机带头俯冲下去。营长申明和一看急在心里,他深知军衣和被褥对战士们过冬的重要性,凭借着平时打移动目标的经验,对长机扣下了扳机,敌机微微一震,营长申明和又补了一枪,敌机猛地向左一倾,右翼根部冒起了黑烟,斜着向两公里远的山下平地滑去。敌机勉强停下,居然没有爆炸,飞行员吃力地爬出机舱。因为敌机落下的位置离部队隐蔽地太远,没等战士们跑过去,一架直升机接走了狼狈的美军飞行员。从此冷枪冷炮打击敌人,敌机再也不敢低飞了。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板门店正式开始。在谈判过程中,一个曾经报道美陆战1师3团在华川湖战斗失利的美国记者,非要见一见被美军称为“死硬部队”的指挥官。这个指挥官就是第39军第115师第344团1连连长赵志立。1951年4月,在华川湖守备战中,赵志立率全连坚守鹰峰山北288。4高地,与推进到该地的美陆战第1师第3团展开了殊死搏斗。从4月9日至13日,赵志立指挥全连依托工事坚守阵地4昼夜,打退敌人在飞机、坦克、炮火支援下,并立由1个排增至1个营的10余次疯狂进攻。毙伤敌400余人。该连被敌人称为“死硬部队”,并认为我军阵地上是1个加强营的兵力,而不是1个连的兵力。在记者招待会上,当我方工作人员介绍到赵志立时,各国记者看到的是一位刚从战场上走来的年轻而威武的中国军人,都争先恐后地将这位英雄的形象留在自己相机里。美联社记者所关心的是美军进攻288。4高地失利的原因。当即就问:“赵先生,您是营长而且是加强营的营长。否则,不可能阻止我们美军1个营在空、炮支援下的多次进攻。”赵志立微笑而平静地答道:“我们就是1个连打败了美军1个营,这是铁的事实。因为288。4高地正面不足500平方米,不可能部署1个营的兵力,更不可能是1个加强营了。”

  往事已镌刻在历史的丰碑里,记忆已成为史册里的字迹,今天的我们踏着昨日的丰碑而来,品读曾经的文字深处,留下了无尽的感动和深深的思考。39军这支英雄之师,在新的征程中,策马扬鞭,再创新的佳绩。

  第一个在朝战场停止“三反”运动

  首创坑道工事

  第一个突破“三八线” 

  第一个用步枪打下美军飞机

  首创坑道战范例

  第一个牺牲了军职高级指挥员

  首创一次战斗俘敌之最

  第一个解放汉城

  第一个被美记者点名要见的连长

  首创突围范例

  第一个攻占南部城市水原

00、1952年12月18日,移防西海岸,参加西海岸抗登陆备战。1953年5月回国。中国第39军:撤至三八线北侧后,防御上万山洞——北汉江西岸和华川水库一带。第39军在3年中共歼敌4万余人。   
 





第十一章 建国之后


1953年5月第39军自朝鲜回国,长期驻守辽东半岛。1964年的全军“大比武”运动中,该军第116师第348团4连被国防部授予“神枪手四连”荣誉称号。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集团军。



第十二章 猛将如云


00、团长韩先楚
    韩先楚(1913…1986) 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二程田李家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因家贫辍学,当过学徒,短工。
  1927年在家乡参加过农民协会。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参加区游击队,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1年任独立营排长,随部在黄陂、孝感、罗山地区进行游击斗争。
  1933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1934年任排长、副连长。同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任连长、营长。
  1935年参加劳山战役后,任红七十五师第二二三团团长。
  1936年初,任二二四团团长,参加东征战役。后任红七十八师副师长、师长,西征战役中率部连克定边、盐池。后参加山城堡战役。
  1937年2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副团长、六八九团团长,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中,于武乡地区率部与日军进行白刃战,掩护兄弟部队两个团安全转移。
  1939年任三四四旅副旅长,
  1940年任新三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
  1941年初到延安,入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00、政委崔田民
    崔田民,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八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保卫局局长、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六八九团政治委员,三四四旅政治部主任兼冀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兼新编第二旅政治委员,中共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华北局党校第四部主任、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班主任兼政治委员,铁道兵政治委员、顾问,第二炮兵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00、政委康志强


康志强(1912年…1986年) 红1军团第2师4团连政治指导员,1师1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营学校政治大队大队长。历经了艰苦卓绝的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毛泽东为人民海军题词
”、参加了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平型关大战以及给日寇以重创的长乐之战,还领导、建立和发展了邳县、睢宁、铜山抗日民主根据地,历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编第1旅政治部主任,344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师9旅政治委员兼淮北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1军政治委员。


00、曾思玉99岁,1911年生,硕果仅存的十一位开国中将之一,江西信丰人。1931年11月转为中共党员,任第一O八团二连政治委员。1936年6月入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同年冬任军委警卫第三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37年春任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参加东征战役。抗日战争初期历任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九团政治委员、鲁西军区兼教导第三旅政治部主任。1941年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第三四三旅政治委员。1943年春任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率


00、参谋长胡继成

    胡继成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副营长,第689团参谋长,冀鲁豫支队第5大队大队长,冀鲁豫军区地5纵队第2旅6团团长。1940年9月任皖东保安司令部参谋长。1941年5月任新四军第3师第8旅24团团长。同年10月任第8旅参谋长。1945年7月任滨海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参加了反“九路围攻”和反“扫荡”斗争。
    胡继成(1915—)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六安县游击大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三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二二三团副连长、连长,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司令部一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副营长,六八九团参谋长,冀鲁豫支队第五大队大队长,冀鲁豫军区第五纵队二旅六团团长,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四团团长、旅参谋长,山东滨海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师八旅副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四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一二六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广州军区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00、参谋长张竭诚


   689团成立时团司令部参谋长为胡继成,张竭诚为司令部作战参谋,俩位都是红25军老战士,胡继成之后,张竭诚接任参谋长

    张竭诚同志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晋东南反击战、冀鲁豫反扫荡、苏北反扫荡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和辽沈、平津、衡宝等著名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先后参加了一至五次战役及其后的防御作战,曾受到中朝联合总部的通令嘉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原名张方椿,湖北省红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军部交通队班长、排长,红十五军团司令部作战科参谋。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司令部参谋,第六八九团代营长、团参谋长,新四军第二支队五团团长,第三师独立三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六师十八团团长、副师长,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六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一一七师师长、副军长兼参谋长、代军长。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抗美援朝胜利后,任三十九军军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00、曾思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秋起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政治处民运股股长,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1938年春起任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政治委员。1939年冬起任鲁西曾思玉军区政治部主任。1940年冬起兼任运河支队政治委员。1941年春起任三四三旅政治委员。1942年冬起任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1944年10月至1945年10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 


00、政治处主任黄慧良

   祷午是已故红七军老战士、原辽宁省军区副政委黄慧良少将的故乡。
   1955年9月,黄惠良被授予少将军衔。1956年9月,他出任辽宁省军区副政委。4月15日,六八九团与一二九师各部,突然向由沁县进至武乡之敌第一○八师团的第—一七联队发起进攻,敌3000余人在我军的勇猛突袭下弃城仓皇逃窜。16日,敌第—一七联队被我军围攻于马家庄、长乐村一带,由于敌大量援兵到来,我军在歼敌2200余人后,主动撤出战斗。这一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迫使各路敌人纷纷回窜。我军旋于18日至27日相继收复武乡、榆社、和顺、辽县、沁县、沁源等多座县城,并歼灭南退之敌1000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九路围攻。黄惠良在历时16天的战斗中,随六八九团连续作战,他既是团里政治工作的指导者、鼓动者,又是身先士卒、英勇顽强的军事指挥员和战斗员,表现得很出色。在围歼长乐村敌人的战斗中,敌人为解救被困之敌,向第一二九师七七二团之左翼戴家墒阵地猛攻,防守阵地的我七七二团第十连与敌激战四小时,多次击退敌人的疯狂冲击,其中一个排在残酷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敌人攻占了阵地。战斗结束没几天,黄惠良便奉命调到六八九团任政治处主任。


  黄惠良十分眷念故乡广西,时刻关注着广西的建设和发展。1965年,他被调回广西工作,担任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致力于广西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75年4月。他在南宁病逝,享年63岁。


00、原武汉军区空军顾问王德贵同志,因病于200年9月9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

  王德贵同志是安徽省六安市人,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营政委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营教导员、689团政治处主任、689团政委、县委书记等职,参加了平型关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军区分区副政委、司令员,副师长,师长,军政治部主任,南京警备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和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华东航空处政治部主任、华东空军政治部主任、东北空军副政委、空军某军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

  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指导部队工作,为空军建设做出了贡献。

    香城固之战后,他调任六八九团政治处主任。
    1940年2月,八路军总部以344旅为主组建第二纵队,下辖4个旅,王德贵调任三四四旅六八九团政委,随部进入冀鲁豫地区与新二旅、新三旅会合,参加第三次讨伐石友三战役,肃清了冀鲁豫边区的反共顽固势力。5月下旬,三四四旅南下豫皖苏地区,与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师后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王德贵仍任由六八九团改编的四旅九团政委,率部在津浦路以西、陇海路以南地区坚持抗日斗争。

    皖南事变后,四旅九团改编为新四军四师十旅二十九团,王德贵任团政委,在豫皖苏和皖东北地区开展抗日反顽斗争。

    1943年9月,他调任山东军区滨海军二十三团政委兼中共赣榆县委书记;1944年6月,担任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副政委,在苏鲁边滨海地区坚持抗日反顽斗争。


00、盛世坤,1902年生,安徽六安市人。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班长、排长、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营长、团长。参加了鄂豫皖、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劳山、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4纵队新编第8团团长,新四军第4师lo旅28团团长、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文化大队大队长、整风队队长,新四军总兵站政治委员。参加了反“扫荡”、反顽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纵队卫生部副部长、政治委员,军后勤部部长。参加;厂淮海、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防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9年5月18日病逝。


00、王德贵(1914—)安徽省六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二二三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教导营总支部书记。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人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营政治教导员,六八八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六八九团政治处主任,六八九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三团政治委员,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二十八师副师长、师长,第三野战军三十四军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京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空军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军训部部长,武汉军区空军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00、方明胜(1906—)湖北省黄陂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汪湖北黄肢游击师排长,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七十二师二二三团连长,红二十五军供给部管理科科长、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连政治指导员,山东纵队第四旅十二团营长,鲁中军区第十团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第四师十团副团长、团长,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第四十六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三十五军一○四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兼军分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长,浙江军区宁波军分区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00、任茂如
  (1916—1999)江苏省宜兴市人。一九三八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连指导员,新四军第三师十旅二十九团营教导员,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一支队一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师十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五师十四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五师十四团政治委员,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要塞区政治委员,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副政治委员。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00、汪洋(1920-2001。4。17),陕西横山人。1937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副排长、副连长、旅作战参谋,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一支队独立二团团长,第一支队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五师参谋长。1948年任东北人民解放军三十九军一一六师参谋长;东北军区警卫师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长。1950年任志愿军三十九军一一六师师长,军参谋长。1953年任三十九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1969年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7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00、杨 弃:(公元1918~1975),原名泳周,字郁斌;陕西汉阴蒲溪镇后坝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23年考入省立七中(今安康中学)。1938年上高中时参加抗日民族先锋队,同年7月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九团九连文化教员、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锄奸干事,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二支队特派员,第六团营政治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六师第十六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十九军第一十七师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第一十七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干部部部长、军政治部主任,旅大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辽宁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政治委员,辽宁省常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75年4月23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00、徐光友(1917—)安徽省六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五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部通信排排长,红十五军团政治保卫连连长,教导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营政治教导员,六八九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六八八团政治处副主任,皖东北独立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五十五团团长,五十九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三旅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二十九军八十六师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副军长,南昌步兵学校校长,军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政治委员。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00、周世忠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十五军团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周世忠任该旅六八七团连指导员。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战。此后,他先后担任营组织干事、副营长、营长,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反击日军进攻、正太铁路破击战、反击日军对晋东南九路围攻、町店伏击战等战役和战斗。

    1939年11月,周世忠因战功卓著,被上级调往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任副团长。


00、康应中 
 康应中,1921年2月1日生,河北省平山县西王坡村人。汉族。1937年12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政治处青年干事,新四军第三师十旅二十九团政治处保卫干事,第二支队六团政治处特派员,党总支书记,第三师独立旅一团政治处保卫股长。参加了冀南、苏北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反顽等战役战斗。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一团政治处保卫股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六师十六团营政治教导员,第十六团政治处副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六师十六团参谋长,副团长,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三十九军一一七师三四九团副团长参加了三下江南、东北1947年夏季、秋季、冬季攻势、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三十九军一一七师三四九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一一七师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学员,第一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步兵学校政治委员,陕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青海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2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88年7月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00、段思英

    陕西省延川县人。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五军团二二四团民运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大黑山、山城堡、甜水铺、盐池等战役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营组织干事,冀鲁豫支队二大队营教导员,冀鲁豫军区第四团政治处组织股长,第一团政治委员,第七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第三支队政治委员,参加了太行山根据地“反扫荡”、威县、平型关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独立第二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三十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铜仁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