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玉仙缘-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系挠种皇且恢淮竽瘢髡咔试虺浦笈艚鸪崦魍酰笈艚鸪岬窈涂兹复竺魍跛坪跤殖闪艘恢荒瘢允艋しㄉ竦o的范畴。
从一些传世的佛像图形来看,这两只鸟或单、或双,一般都出现在佛像(佛祖如来像)顶部的背光里,可谓是佛祖如来的贴身护卫。而孔雀大明王做为菩萨的身份出现时,则是菩萨装束的人面像(或男或女因教派而异)骑一只孔雀。
诸天神将以外的护法神祇,身份繁杂、众多,其神明来源多出于古天竺国宗教和传说故事、传说中奇禽灵兽、中土神明等等。除了上面所说的两只大鸟,还有十八伽蓝(指护法神将,后增加为十九伽蓝,加进了关羽)、金刚(着汉代武将装束,手中持有金刚杵的神将、武士等。另:佛陀、菩萨、罗汉和二十四诸天神将等诸多品阶的神明里也有许多被称为“金刚”的神明,寓意为“万劫不坏之身”。有些则被拉入护法神祇的范畴来供奉)、金刚力士(手持金刚杵,僧侣装束的神明。另外有些教派把罗汉,如十大罗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也当做护法神祇来供奉,称为“金刚罗汉”。因教派而异,金刚力士也有被称为金刚罗汉的)、五方揭谛(佛教五方守护大力神)等等。除了这些在汉传佛教中具有普遍性影响力的大护法神祇;还有一些小的护法神祇,则多为中土神明,也称为伽蓝、揭谛、金刚、神将等,其影响力有的局限于某一地域;有的则局限于某一佛教派别;有些影响力特别小的护法神祇,其影响力甚至只局限于某一寺院。
这些护法神祇,虽然为数众多,但也有个共性,如汉代以前的人物,无论其籍贯是中土或是西域,是男是女,除金刚力士手持金刚杵着僧侣装以外;其他神明的着装都以汉代武将装束为主(在后世的沿革传播中有程度不大的增、减修饰);汉代以后历代被拉入佛门做为护法神祇供奉的人物,其服饰则以其在世间生活过的朝代为主。有西域籍贯背景的人物其面部形象是深目、高鼻、蓬须之类的特征;中土人物则为汉人形象。
通过对诸天神将以外的护法神祇的排比,我们也很难发现须菩提祖师与这类品阶的神明有任何关联的特征。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八)
㈣二十四诸天神将,二十四诸天神将为佛教的护法大神,隋代天台智者大师依据《金光明经&;#8226;功德天品》,制定了《金光明三昧忏法》。后代据此简略成《斋天科仪》,为寺庙中祭天的仪轨,依《金光明经&;#8226;鬼神品》等所说,选下二十位天神,即此二十诸天,其名称缘于印度教(婆罗门教)。到了明代,佛教信徒们在二十诸天的基础上又增入四位天神而成了“二十四诸天”。这二十四诸天神将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力士、八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羯罗龙王、二十阎摩罗王、二十一紧那罗王、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东岳大帝、二十四雷神。其中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是从道教神明拉入佛门的,这是佛、道两教在争夺信徒的斗争和发展中,相互借用与融合的产物。
由于地域、教派、佛教理念的差异、以及经典(译文)版本的歧义等因素,有关二十四诸天神将的说法也是有差异的,例如有关二十四诸天神将还有另外的排序:一功德天、二辩才天、三大梵天、四帝释天、五持国天王、六增长天王、七广目天王、八多闻天王、九日宫天子、十月宫天子、十一金刚密迹力士、十二摩醯首罗、十三散脂大将、十四韦驮天、十五坚牢地神、十六菩提树神、十七鬼子母、十八摩利支天、十九娑羯罗龙王、二十阎摩罗王、二十一紧那罗王、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东岳大帝、二十四雷神。
除了这种排序的差异,一些教派还把自己认可的天将,如:大自在天、风天、水天、火天、深沙大将、罗刹天、伊舍那天等等,来替换上述不被本教派认可的天将。而一些诸天神将,也因教派的差异,而具有不同身份,如紧那罗王,则又具有“大圣紧那罗王菩萨”或“大树紧那罗王菩萨”的名号和身份。
在《西游记》一书中,有关二十四诸天神将的描写,就出现了一些矛盾的说法。这里且不说从道教神明拉入佛门的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三尊诸天神将。即使对佛门原装版的诸天神将的描述也有诸多矛盾之处。例如,在《西游记》第十五回、第十七回、第二十二回、第二十六回、第四十二回、第四十八回中,多次提到二十四诸天是随在观音菩萨麾下听经、当值、做事等等,但是地界里当值的就有阎摩罗王;当观音禅院的老和尚要谋唐僧的宝贝袈裟,趁夜放火时,孙悟空去找广目天王借辟火罩,就没有去观音菩萨率二十四诸天在南海紫竹林的居处,而是去南天门找到的二十四诸天神将之一的广目天王。
在汉传大乘佛教里,二十四诸天神将的装束,无论其籍贯是中土或是西域,是男是女,都以汉代武将装束为主(在后世的沿革传播中有程度不大的增、减修饰。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这三位从道教拉入的神明,装束和道教里原有的形象不变,如紫微大帝的形像无论在道教或是在佛教诸天神将中,都是中年帝王像);手中一般也持有各种各样的兵器。
由于在《西游记》书中多次提到二十四诸天神将的居处在观音菩萨所处的南海,统归于观音菩萨麾下(且不说作者在描述二十四诸天神将时出现的诸多矛盾之处,而且这也能理解,要弄清楚佛教和道教里众多的神明,任何学识都是不够用的,更何况在《西游记》书中是两教的神明一起写)。仅此而言,须菩提祖师的身份与二十四诸天神将就无任何匹配特征的。
㈤罗汉,“阿罗汉”的简称,也称“阿罗”。在汉传佛教中,罗汉所证的佛果和地位仅次于佛和菩萨,由于其地位较佛和菩萨低,因而单独供奉罗汉的地方叫“堂”不叫“殿”,如“罗汉堂”,其神明来源以佛祖释加牟尼的十大弟子为主体,称为十大罗汉;接着又增加上了佛祖释加牟尼的六大弟子。称为十六罗汉;宋代于十六罗汉外又加上了降龙、伏虎二罗汉(说法不一,有的则是以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替代降龙、伏虎二罗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说法,这里不再详述),称为十八罗汉;后来又将佛祖释加牟尼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众比丘也忝列为罗汉,通称五百阿罗汉。而五百罗汉的延伸意则泛指为无数众多的罗汉,全体罗汉。所以罗汉这个群体也是非常庞大的。
无论是十大罗汉,或者是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一般都是指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大众比丘弟子,在寺院里,罗汉一般塑在大雄宝殿中,作为释佛或“三世佛”的环卫存在。或者供奉在寺院里单独设置的罗汉堂,如许多寺院有都“五百罗汉堂”。
在小乘教法里,罗汉是信徒修行的终极目标,而在大乘佛教里,罗汉们则有了新的地位和功能:如帮人除去生活中的烦恼、接受人天供养、帮人受轮回之苦等等这些虚无的功能。而最受世人推崇的当属转世功能。
依照佛教的人生观理论,其所有的神明都具有转世功能,但是对于钱往寺院乞求子嗣的善男信女而言,则都是往罗汉堂或者是大雄宝殿环卫释佛或“三世佛”周围罗汉们乞拜。个中的原因似乎是佛祖、菩萨类的神明级别太高,企求他们转世忝列家门,似乎不太可能;诸天以及其他一些护法神将因为要护法可能太忙,而一些低级的神明又不太如人们心愿的缘故,故善男信女乞求子嗣的首选就是企求罗汉转世,忝列家门。由于罗汉的来历大多是佛祖释加牟尼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众比丘,其职责似乎就是除了听佛讲课,就是转世轮生;况且罗汉的神阶也不低,将来如有罗汉转世轮生,那会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按照民间在信徒们当中流传的说法,罗汉转世到人间都不是凡人,一些圣达先贤、忠臣良将等等,都是由罗汉转世而成就的,所以善男信女乞拜罗汉们转世,已经不是为了解决无嗣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望子成龙的层面上,希望将来的后代能是一个光宗耀祖,出将入仕的栋梁之材。所以所以拜求罗汉转世的不仅是没有生育能力的男女,一些有添丁预案的家庭;一些家中已有女人怀孕的善男信女;在生育之前,也常常要乞拜罗汉转世(前面所说的手持金刚杵,僧侣装束的金刚力士,也有把其归类为罗汉的说法,称金刚罗汉。按照民间流传的说法,金刚罗汉转世一般都为武将)。在一些崇尚佛教的明清小说里,就经常有这样的描写,说某一个重要角色降世时,常常是红光氤氲,异香满室,其母梦见一金身罗汉(崇尚道教的则是梦见一金甲神人)走进屋里倏然不见,然后“哇”的一声婴儿啼哭。这个重要角色就来到了人间。前世自然是罗汉转世,今生更是一个出将入仕的栋梁之材了。
依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汉传大乘佛教理念,人人都可以修行成为佛陀。罗汉做为佛陀的弟子,自然是更有机会成为佛陀了。而事实上则不然,做为唯心主义产物的宗教,其神明自然都是由人来创造的。而罗汉类神明,特别是释加牟尼佛的有名的十大弟子,如大迦叶、目犍连、富楼那、须菩提、舍利弗、罗睺罗、阿难陀、优婆离、阿尼律陀、迦旃延;释加牟尼佛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众比丘中有名字的弟子,自被信徒们敬奉为罗汉品阶的神明后,也就永远的是“罗汉”了,与佛陀品阶的神明尽管只有两步之遥,却永远也不会跨出(至于十八罗汉中的布袋和尚有罗汉身份,将在后文中解说),已经被信徒们定格在了“罗汉”的神明品阶。不过《西游记》书中的唐僧有些例外,修行十世终成佛陀。在书中他是如来佛祖叫“金蝉子”的“二徒”,不过,在释加牟尼佛著名的原版十大弟子中,并没有“金蝉子”的称谓。而在《西游记》中,原装版的十八罗汉(这其中包括十大罗汉)已有出场,所以这个“金蝉子”我们可以认为是作者以唐玄奘为原型,以佛教用物“金蝉子”做为唐玄奘的前身创作出来的说法,“金蝉子”是“星月菩提”的一种,又称“坚固子”,是黄藤(别名红藤、省藤、藤根、正藤、真白藤、赤藤等等)的种子,因状如金蟾,故名:金蟾子、金蝉子。在民间被赋予安宁、吉祥的寓意。在佛教中则称为“菩提心”,被赋予了“一向志求”的“向佛”寓意。从《西游记》中唐僧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他这种“菩提心”,这种“一向志求”的执着。而且其最终成就为“旃檀功德佛”这种带有“香木”属性的寓意,也可以印证我们这些模糊的判断。所以唐僧的例外也是可以理解的,文学作品是允许虚构的。
罗汉的形象都是僧侣相,光头无须发或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各种僧衣,全身无装饰。是佛教造像艺术中最朴实无华的形象。面部为具有西域人特征的深目、高鼻等形象。
除了罗汉之外,还有一类神明,这类神明我们姑且就称之为僧迦类法师(也称禅师、宗师、祖师、神僧等等),其形象也为僧侣相,由于其形象和罗汉造型类似或相同,所以在这里就和罗汉一并探讨。
僧迦类法师是指一些在民间、在某一地域影响较大、学问较高的僧、尼之类的人物,或者是某一教派的宗师,圆寂后成就的一种神明。按照汉传大乘佛教人人都可成佛的理论,这些僧、尼的修为似乎应该成佛。但要说其为佛祖似乎又难以成为普遍性的共识,所以僧迦类法师就成了佛门独有的神明品阶。
僧迦类法师的神明品阶因地域、教派而异,例如,某一僧迦类法师在某些地域、教派而言,其神明品阶可能仅次于菩萨、佛陀之类的神明(有些僧迦类法师甚至与菩萨类同级),而换一个地域或教派,这一僧迦类法师可能就不为人知,甚至于连神明都算不上。当然,也有特例,这就是五代时期著名的布袋和尚。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九)
布袋和尚为五代时期明州(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其族籍,自称契此,号长汀子。自称弥勒转世应化,并留下诸多神异,如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化,把别人供养的东西放进布袋后,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而那布袋又是空的等等。还留下许多著名的偈语,如:“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等等。其辞世偈就再次强调自己为弥勒转世,“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由于其在世时诡异的行踪和诸多超凡脱俗的偈语。后人也就广泛地认可了其为“弥勒转世应化”的说法。并将其身着僧侣装,笑口常开、体态胖大,眉皱腹凸的形象塑造出来,当做神明来供奉。因而,人生经历出于南天竺婆罗门家族的弥勒佛(菩萨、罗汉),由于布袋和尚的“弥勒转世应化”之说,也给这尊佛门的神明添加了诸多中国版的内涵和形象。
在汉传大乘佛教的寺院里,其大雄宝殿常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佛”。由于地域、教派的差异、经典(译文)版本的歧义等因素,对于这“三佛”的释义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三种,三世佛(也称“竖三佛”),即燃灯佛(过去)、释加佛(现在)、弥勒佛(未来);三方佛(也称“横三佛”),即阿弥陀佛(西方)、释加佛(中)、药师佛(东方);三身佛,即卢舍那佛(报身)、毗卢遮那佛(法身)、释加佛(应身)。由于在“三佛”排序的差异,对于弥勒佛的身份,也有差异。有些教派认为弥勒既然是个未来佛,那现在就不是佛,而是菩萨。有些供奉“三世佛”的教派则认为,弥勒现在就是佛,只是未来未到,尚不能掌管未来而已等等。还有些供奉“三世佛”的教派认为,弥勒佛已经在掌管着未来,未来并不远,积德行善的人来世(指死后)就去了未来世界等等。还有一些教派则把“弥勒”定格为“罗汉”品阶的神明(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十八罗汉中,有些不认可降龙、伏虎二罗汉的教派,就是以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来替代的)。说法众多,纷纭不一。
按照佛经的说法,有一些神明在修成佛陀之前,其经历就是做菩萨的,如思惟菩萨来历,就是取材于佛祖释加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六年,悟彻菩提的故事。不过一个神明从次一级的神明往更高一级的神明发展,人们膜拜的一般都是最高阶的神明。而“弥勒”的身份,因教派差异,则被信徒们以“佛陀”、“菩萨”、“罗汉”这三种方式来供奉。而布袋和尚做为“弥勒”的另一种形象,则使信徒们对“弥勒”的供奉又增添了新的形式。如在一些寺院里,常常有两个地方供奉弥勒,一是大雄宝殿常供奉着三尊大佛像“三世佛”中有弥勒,这个弥勒属典型的佛陀造像,头上有肉髻,有右旋螺发或水波纹发,两眉之间有白毫或无白毫,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褒衣、博带衣等等。除此之外,还另外设一个弥勒殿,专门供奉弥勒。这里的弥勒就是身着僧侣装,笑口常开、体态胖大,眉皱腹凸的布袋和尚造型。很多弥勒殿一般都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有单独的“弥勒殿”专门供奉布袋和尚造型的寺院,一般都是认可“弥勒”的“佛陀”身份,或认可其既有“菩萨”身份,又有“佛陀”身份的不赞同“弥勒”的“罗汉”身份。而认可“弥勒”为“罗汉”身份的教派,就不会再认可其“菩萨”或“佛陀”的身份,我们前面提到过,具有“罗汉”身份的神明,被定格在了“罗汉”的神明品阶)。
布袋和尚的造型由于成了中国版的弥勒佛(或称菩萨、罗汉,因教派而异),已经超越了僧迦类法师的范畴,并且走出国门,在日本佛教中,被列为七福神之一。故弥勒除了佛相、菩萨相造型以外,还多了个以布袋和尚为原型而塑造的僧侣像,见到这样的僧侣像,因教派或佛教理念而异,称其为弥勒佛、弥勒菩萨或弥勒罗汉都可。
僧迦类法师的装束打扮和罗汉一样,都为僧侣装,区别是面部形象多为汉人。也有一些僧迦类法师因为有西域的籍贯背景,也具有深目、高鼻等面部特征。所以有些喜欢搞佛像收藏的朋友就常常为手中具有西域人特征,僧侣装之类的神像,是罗汉像还是法师像要做许多功课了。但是布袋和尚的僧侣装造像因其身态和体型独特,我们几乎都可以不加思索的,一眼就能认得出来。
在《西游记》书中,作者就是认可弥勒的佛陀身份的,如在《西游记》第五十二回里提到的十八尊罗汉,其中的后两位就是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且在第六十六回《诸神遭毒手弥勒缚妖魔》里,弥勒就是以和尚的相貌,佛陀的身份出场的。而且作者就是以布袋和尚的造型来描述弥勒佛的:“大耳横颐方面相,肩查腹满身躯胖。一腔春意喜盈盈,两眼秋波光荡荡。敞袖飘然福气多,芒鞋洒落精神壮。极乐场中第一尊,南无弥勒笑和尚。”
《西游记》书中的须菩提祖师,无论是与我们知道的罗汉,或是僧迦类法师相比,差异是巨大的。且不说在《西游记》书中我们看不到须菩提祖师的僧侣装扮(也难以想象作者会让手持道家法器“麈尾”的须菩提祖师再着上僧侣装),就是《西游记》书中有关对罗汉的描述,尽管着墨不多,也已经非常明了。在《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里,就提到佛祖如来降服孙悟空之后,回到西天的雷音宝刹,“但见那三千诸佛、五百阿罗、八大金刚、无边菩萨,一个个都执着幢幡宝盖,异宝仙花,摆列在灵山仙境.婆罗双林之下接迎”。这迎接如来的众多神明当中,就有五百阿罗(全体罗汉),我们可以想像,如果须菩提祖师为罗汉类的神明,佛祖如来大可不必亲去灵霄宝殿,或者说即便去了,也不必动手,命一个(假设为罗汉类神明的须菩提)罗汉出手即可。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罗汉类神明的法力神通在《西游记》书中不算太高。在《西游记》第五十二回里。就提到为了降服兕大怪,如来令十八尊罗汉(顶级罗汉)孙悟空助力。群殴一阵不见功果,照样失利,还丢了从西天宝库取来的十八粒“金丹砂”。
至于僧迦类法师属人间的和尚(大都为中土的和尚,和一些从异域来到中土传经讲法的和尚)圆寂后,成就的一种的神明。而须菩提祖师在书中是的“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手持道家法器“麈尾”的大神明,虽然其神通在书中表现得不多,但从其弟子孙悟空广大神通来看,其本领也更是另人遐想。而且在《西游记》一书中也没有提到须菩提祖师为和尚装扮。由此可见,罗汉或僧迦类法师之类的神明是无法与须菩提祖师相提并论的(关于如来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第五个弟子“须菩提”是不是须菩提祖师将在稍后的篇幅中论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十)
㈥菩萨,“菩萨”一词做为一个称呼,可以说是一个世俗化的称谓,如人们把佛教的一些低级神明、护法神将(包括二十四诸天神将)、罗汉品阶的神明等也常常后缀“菩萨”二字敬称,信徒们也把寺院的僧侣称作菩萨,僧侣们则把施主也敬称菩萨等等;做为一个称呼而言;似乎每尊神、每个人的名字后缀上“菩萨”二字相称。
在汉传大乘佛教里,菩萨的职司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依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汉传大乘佛教理念,人人都可以修行成为佛陀。但是,要修行成为比佛陀次一级的神明“菩萨”,就不像“菩萨”一词的称呼那么世俗化了,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佛门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要成为菩萨品阶的神明,一定得具有人间帝王、王子之类的身份背景(在发展沿革中,这种概念在一些教派稍有松动,如具有“婆罗门”种姓概念的;具有王后、王妃、公主之类身份背景的女性在一些教派也可以忝列菩萨品阶的神明。不过关于菩萨的性别因宗教派别的差异,也有另外的说法,如有些教派就认为佛和菩萨品阶的神明根本就无性别之分,理由则是把“法无定相”、“佛法无边”等说法做为依据)。而且菩萨品阶的神明转世应化也多为人间帝王、王子之类的风云人物。可以说“菩萨”品阶的神明是佛教中唯一对身份有要求的贵族神明。有了这样的身份限制,面对佛教的“三千诸佛”(是泛指的说法,意思是很多),“菩萨”的队伍要单薄许多。而“须菩提祖师”做为一个“太乙散数”,在《西游记》一书中,我们是找不到其曾经的人间帝王、王子之类身份。除了这些,服饰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西游记》一书中,尽管牵扯到西天的人、物、国体、官员设置、民风民俗,都被作者进行了汉化的描写。但是对于“菩萨”“佛陀”这样的神明,则找不到明确的汉化描写。
其实“菩萨”这个品阶的神明其装束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早已成为定式。因其身份高贵,一般都是着古西域的王子装束。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裸上身(包括上身、、居部一定程度的裸露),下着大裙。因为具有过人间帝王、王子之类的身份,所以佩带的饰物都很多,如头饰、项链、璎珞、耳环、手镯、脚镯、帔帛等等,其佩带的饰物几乎都能遮盖大部分裸露的上身,有的甚至接近全部遮盖。诸菩萨之间的区别则是按佛经的描述,体现在头饰、身相和一些细微的标志上。不过在“菩萨”这类神明的装束上也有三个特例,这里也和书友朋友们简要的探讨一下。
一是观音菩萨的女体相。据《悲华经》记载,观音菩萨的来历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关于观音菩萨的来历,也有“公主之说”以及其它说法)。以古代流传下来的佛教造像来看,早期的观音菩萨是蓄着小胡须的男相,这种形象一直保持到五代十国时期。到了宋代,依据《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据传是起源依据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鷲山的说法而作,经过历代佛教理论家的增益,至十一世纪全面修缮完备的佛教典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篇中观音有三十二种应化,非男非女的说法,观音菩萨的女体相开始出现,不过女体相的观音菩萨依然是西域王族装束。遮盖上身的饰品有一定程度的增多或增大,裸露方面比起男相菩萨有一定程度的含蓄。而在《西游记》书中,观音菩萨被彻底女性化,被孙悟空戏谑为“该他一世无夫”。其“头上戴一顶金叶纽,翠花铺,放金光,生锐气的垂珠缨络;身上穿一领淡淡色,浅浅妆,盘金龙,飞彩凤的结素蓝袍;胸前挂一面对月明,舞清风,杂宝珠,攒翠玉的砌香环珮;腰间系一条冰蚕丝,织金边,登彩云,促瑶海的锦绣绒裙;面前又领一个飞东洋,游普世,感恩行孝,黄毛红嘴白鹦哥;手内托着一个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洒青霄,撒大恶,扫开残雾垂杨柳。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三天许出入,这才是救苦救难观世音”的形象,仍然是西域王族装束,比起男相菩萨只是多了一袭“结素蓝袍”。
二是地藏王菩萨的僧侣相,地藏王菩萨除了菩萨类神明天人相造型外,也有僧侣相,起因缘于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王子金乔觉出家为僧,在九华山苦修了七十五载,佛教信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他即为地藏王菩萨应世,尊其为“金地藏”。从此九华山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与峨嵋山、五台山、普陀山并称为“四大佛教圣地”,地藏王菩萨因此也有了个出家僧人的造型。
三是弥勒菩萨(或称佛、罗汉,因教派或佛教理念而异)的僧侣像,前文已有介绍,这里不在详述。
而在《西游记》一书中,我们也丝毫找不到须菩提祖师和人间帝王、王子之类相关的身份背景,除了身份、服饰的差异之外,菩萨类神明手中的法器也许有多种多样,但也一样绝对不会有道家的法器“麈尾”的。须菩提祖师也不可能会是菩萨类的神明。
㈦佛陀,佛陀是佛教的顶级神明,(简成“佛”,信徒们常敬称为“佛祖”)。尽管佛陀是佛教的顶级神明,但是依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汉传大乘佛教理念,人人都可以修行成为佛陀的。所以佛陀的队伍也是相当的庞大,常见的说法是西天有“三千诸佛”,而实际上这个“三千诸佛”是泛指,意思为很多,也指全体佛陀。在这“三千诸佛”里,其领袖神明当为“三佛”(前文已有介绍,这里不在详述)而“三佛”中的首领大神为释迦牟尼佛是无任何争议的。那么《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是不是这“三千诸佛”中的一员呢?似乎很令人诧异。要将这“三千诸佛”逐一与须菩提祖师做个对照实际是件不容易做的事情。
不过,细细品味《西游记》,我们依然会发现,须菩提祖师也不属佛陀类的神明。其一,装束不对,“佛陀”这个品阶的神明其装束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和“菩萨”一样,也早已成为定式。除弥勒佛有僧侣装以外,其他的佛陀都是头上有肉髻,有右旋螺发或水波纹发,两眉之间有白毫或无白毫,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褒衣、博带衣等等这一类的装束,手中也许有这样那样的法器,或者用手摆出这样那样的法印,但也一样不会有道家的法器“麈尾”的。其二如果须菩提祖师为佛陀类的神明,佛祖如来大可不必亲去灵霄宝殿,或者说即便去了,也不必动手,让一个(假设为佛陀类神明的须菩提祖师)佛陀跟去出手即可。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在《西游记》第八回里,佛祖如来降服孙悟空之后,回到西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