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玉仙缘-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令天下各州都要建玄元皇帝庙,并大量绘制玄元皇帝图像,分布天下。

  老子的家乡,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在唐时规模最为庞大,此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北五公里的隐山上,唐时占地870亩,楼台亭阁600余间,宫内古木参天,碑刻成林。朝廷派500兵士镇守。太清宫分前宫、后宫两大部分,中间有河名清净河。河上有会仙桥相连,有午门,御道。中央为太极殿,两侧为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主殿太极殿的塑像与其它地方不同,中央为老子像。而两侧就不是常见的仙真,神将。而是唐高祖、唐太宗等等唐代帝王像列侍左右。可见一斑。

  老子在早期道教之中为开山祖师,第一大神明,但是到晋朝后期,因为三清尊神的出现,老子的神位由第一降为第三。这主要是道教产生以来,就面临着一个对手,佛教。“三清”的出现是和佛教传入中土,两教争夺信徒,各吹嘘其教神通无比,相互斗争的结果。我会在以后的作品相关《神仙神仙造神运动》叙述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多说。

  因为老子的辈份大,与释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所以,在后来与佛教争夺信徒的斗争中,老子又成了道教信徒们的锐利武器,出现了“老子过函谷关化胡”之说,硬把佛祖如来说成是老子的晚辈,说成是老子的弟子。从而出现了“三教出一门”的说法,这个问题,会在以后的作品相关《道教流派、“三教出一门”之说》叙述,这里也不多说。

  三、小说中的老子

  小说中牵扯描写老子的书,影响最大的就是吴承恩的《西游记》和许仲琳的《封神演义》。

  先说《西游记》的太上老君,《西游记》也说到了三清,说到了太上老君,但太上老君的地位并不高。只是一般的炼丹神仙。为什么《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不是备受尊崇的呢?因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就是“敬佛谤道”,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文章,研究者们都认为与吴承恩的身世有关,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但乡试不第,父亲竟怀着遗憾去世,让他备受打击。后三年内,他专心致志地下了一番苦功,但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竟为此病倒了。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的遗产。科考的失利,生活的贫困,使他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对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而当时的明朝皇帝信奉道教的“长命百岁,白日飞升”之术,沉迷于丹鼎之术,不理朝政。常招道士入宫。炼制所谓的仙丹,干预朝政。所以道士就成了吴承恩在书中的抨击对像,很多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面目出现。当然,他不能直接抨击朝政,只能用借古讽今的做法。

  尽管这样,吴承恩并没有对道教来个全盘否定。在对老子的描写中,虽然没让老子备受尊崇,但是他还是承认了一些通行的说法。他是认同“老子过函谷关化胡”之说的,在《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里,有这样一段话:

  话表大力鬼王既调了真君与六兄弟提兵擒魔去后,却上界回奏。玉帝与观音菩萨、王母并众仙卿,正在灵霄殿讲话,道:“既是二郎已去赴战,这一日还不见回报。”观音合掌道:“贫僧请陛下同道祖出南天门外,亲去看看虚实如何?”玉帝道:“言之有理。”即摆驾,同道祖、观音、王母与众仙卿至南天门。,早有些天丁、力士接着。开门遥观,只见众天丁布罗网,围住四面;李天王与哪吒,擎照妖镜,立在空中;真君把大圣围绕中间,纷纷赌斗哩。菩萨开口对老君说:“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那大圣围困,只是未得擒拿。我如今助他一功,决拿住他也。”老君道:“菩萨将甚兵器?怎么助他?”菩萨道:“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个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老君道:“你这瓶是个磁器,准打着他便好,如打不着他的头,或撞着他的铁棒,却不打碎了?你且莫动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菩萨道:“你有什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话毕,自天门上往下一掼,滴流流,径落花果山营盘里,可可的着猴王头上一下。

  在这一段话里,他称老君为道祖,并且对佛门的观音菩萨点明了他“过函谷关化胡为佛”的说法,而且观音菩萨听了也是认可的。不仅如此,还有个化胡为佛的法器金钢琢,而且这个金钢琢佛祖如来看到也是非常害怕的。在《西游记》第五十回—第五十二回里,写到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偷了金钢琢下界为妖,擒了唐僧师徒三人,孙悟空百般施救未见功果,只好上西天找如来求救。在第五十二回里,这样写道:

  如来问道:“悟空,前闻得观音尊者解脱汝身,皈依释教,保唐僧来此求经,你怎么独自到此?有何事故?”行者顿首道:“上告我佛,弟子自秉迦持,与唐朝师父西来,行至金䴙山金䴙洞,遇着一个恶魔头,名唤兕大王,神通广大,把师父与师弟等摄入洞中。弟子向伊求取,没好意,两家比迸,被他将一个白森森的一个圈子,抢了我的铁棒。我恐他是天将思凡,急上界查勘不出。蒙玉帝差遣李天王父子助援,又被他抢了太子的六般兵器。及请火德星君放火烧他,又被他将火具抢去。又请水德星君放水淹他,一毫又淹他不着,弟子费若干精神气力,将那铁棒等物偷出,复去索战,又被他将前物依然套去,无法收降,因此特告我佛,望垂慈与弟子看看,果然是何物出身,我好去拿他家属四邻,擒此魔头,救我师父,合拱虔诚,拜求正果。”如来听说,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对行者道:“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行者再拜称谢道:“如来助我什么法力?”如来即令十八尊罗汉开宝库取十八粒“金丹砂”与悟空助力。行者道:“金丹砂却如何?”如来道:“你去洞外,叫那妖魔比试。演他出来,却教罗汉放砂,陷住他,使他动不得身,拔不得脚,凭你揪打便了。”行者笑道:“妙,妙,妙!趁早去来!”那罗汉不敢迟延,即取金丹砂出门,行者又谢了如来。一路查看,止有十六尊罗汉。行者嚷道:“这是那个去处,却卖放人!”众罗汉道:“那个卖放?”行者道:“原差十八尊,今怎么只得十六尊?”说不了,里边走出降龙、伏虎二尊,上前道:“悟空,怎么就这等放刁?我两个在后听如来吩咐话的。”行者道:“忒卖法,忒卖法!才自若嚷迟了些儿,你敢就不出来了。”众罗汉笑呵呵驾起祥云。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西游记》中能普阅周天之事,遍识周天之物,广会周天之种类的佛祖如来,也惧怕手执金钢琢的青牛嚷上灵山,遗祸于他。以致孙悟空事后得知了真情,也不平地骂道:“可恨,可恨!如来却也闪赚老孙!”

  所以,《西游记》虽然“敬佛谤道”,也没把太上老君的地位尊崇得很高,但是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千百年来对老子的尊崇地位。

  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中出场的老子,对老子可以说是敬重有加,尽管从晋朝后期,老子的神位在道教中已降至第三,但在《封神演义》中,老子仍是鸿钧道人以外的第一大神明。尊崇有加。

  但《封神演义》中对老子的来历没有多做介绍,但是却用几首充满溢美之词的对联和诗详细地概括了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和事迹。

  《第四十四回子牙魂游昆仑山》的对联:

  道判混元,曾见太极两仪生四象。

  鸿蒙传法,又将胡人西渡出函关。

  对联里说,他生于混元起始,目睹了太极两仪生四象。鸿蒙初沌的时候就得道了,并且西出函关点化胡人(指释迦牟尼)成佛。

  《第五十回叁姑计摆天河阵》的诗:

  鸿蒙剖破玄黄景,

  又在人间治五行;

  度得轩辕升白画,

  函关施法道常明。

  这里是说他曾变成五色玄黄,入玄妙圣女口中,蝉蜕度世,传经送典。在人间让人们识得五行之奥妙,因为轩辕黄帝杀伐太重,他也曾度轩辕黄帝清心悟道。过函谷关的时侯,留下了《道德经》

  《第七十七回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诗:

  第一首

  不二门中法更玄,汞铅相见结胎仙;

  未离母腹头先白,才到神霄气已全。

  室内炼丹搀戊己,炉中有药夺先天;

  生成八景宫中客,不记人间几万年。

  第二首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仙音隔陇闻;

  辟地开天为教主,

  炉中炼出锦乾坤。

  这里是说他法力无边,还精通丹鼎之术,天生的大仙,年龄大的无法估算。只要度世,就有很多神奇。骑的是青牛,“未离母腹头先白”,等等仙迹。

  顺便简要解释一下太极、两仪、四象。

  太极图像形式就是阴阳图。涵指天地运行的规律。就是“道”。无上。宇宙。

  两仪:

  一、阴阳;二、天地;三、奇偶;四、刚柔;五、玄黄;六、乾坤;七、春秋。

  四象:

  一、少阳、老阳、少阴、老阴。

  二、七、九、六、八。

  三、春、夏、秋、冬。

  四、金、木、水、火。

  五、东、西、南、北。

  总之,老子无论是人、是神,都是令世人尊崇的先辈大贤。是中华民族值得为之骄傲的大师级哲人.

  另:本书以弘扬和尊重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为主题。是以情节衬托人物的写法。目的就是让朋友们看了能觉得是这是个很美妙的故事。

  虽然牵扯到佛教,但佛教人物在本书中会很少出现,有人说应该有孙悟空,我明确地说,不会有,因为在《西游记》里孙悟空是佛教人物,而且比本书的年代背景会晚很多。本书的很多人物既然是从《封神演义》克隆而来,就不会再从《西游记》克隆什么。将两本主题思想迥异,神话背景差异巨大的古典名著,强行捏合到一块,那会是种什么样的困难,本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道教的初创、发展、正一道教
一、张道陵初创道教

  东汉汉明帝年间,张道陵初创道教,从此,中华大地上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就诞生了。

  张道陵(公元34年—156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入太学,通达五经(有传说他还精通医道),汉明帝时,当过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来听说蜀地人易教化,便入鹤鸣山修道,著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早期道教。凡入道者要交米五斗,故又称“五斗米道”

  张道陵创立道教之时,因为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比道教的创立早了七十多年(有一说是早了一百多年),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张道陵就抬出老子做为教祖,并尊之为太上老君。《道德经》从此也成了道教之中最主要的经典。张道陵抬出老子做为教祖,是有所考虑的,如果张道陵自命为祖师的话,在与佛教的抗衡之中,则会处于劣势,名气不够大,辈份也会比释迦牟尼低很多,为了抬高道教的身价,张道陵用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做法,抬出了一位古代圣贤做为教门祖师。就选中了老子,第一、老子的名气非常大,是道家创始人,修养高,儒家的创始人孔圣人也曾向老子请教礼法。并且事后还极端佩服。第二、老子的辈份也大,与释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在论资排辈上,决不会输与佛祖如来。第三、老子传记中的含糊说法,他的高寿,他的西行,他的不知所终。都是穿凿附会,发挥想像力的极好材料。第四、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和养生之道,这种道家理论和宗旨,会成为道教信徒们极好的精神装饰。第五、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尤其是“道”的观念,与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徒们利用和解释起来,也十分得心应手。而且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他的一书《庄子》里则进一步发挥了道,他在书里大谈一些传说人物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位列星宿。这些都给张道陵创立道教带来现成的理论基础。张道陵选中老子做为教庭宗师,是有其客观和内在原因的。

  初期的道教尊崇的神明是不多的。太上老君以外,还有两个弟子,一位是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另一位则是请老子著书的函谷关关令尹喜,被奉为无上真人。除此之外,还尊崇三官,这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太上老君是至尊无上、的最高神明。而天官、地官、水官是宗教在原始阶段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这三官的功能是为人赐福、赦罪、解厄。也称三元大帝。早期的道教教人悔过奉道,以用符水咒法治病为传道手段,《三国志…张鲁传》记载了道教为病人的请祷之法:

  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

  百姓对张道陵敬若神明,争相事之,拜他为师的人成千上万,张道陵遂建二十四治(道教组织),立祭酒(道教教职)以领道民。

  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详细地述说了关于张道陵的传说:

  话说张天师的始祖,讳道陵,字辅汉,沛国人氏,乃是张子房第八世孙。汉光武皇帝建武十年降生。其母梦见北斗第七星从天坠下,化为一人,身长丈余,手中托一九仙药,如鸡卵大,香气袭人。其母取而吞之,醒来便觉满腹火热,异香满室,经月不散,从此怀孕。到十月满足,忽然夜半屋中光明如昼,遂生道陵。七岁时,便能解说《道德经》,及河图谶纬之书,无不通晓。年十六,博通五经。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项绿睛,隆准方颐,伏犀赁顶;垂手过膝,龙蹲虎步,望之使人可畏。举贤良方正,入太学。一旦,喟然叹曰:“流光如电,百年瞬息耳;纵位极人臣,何益于年命之数乎?”遂专心修炼,欲求长生不死之术。同学有一人,姓王,名长,闻道陵之言,深以为然,即拜道陵为师。愿相随名山访道。行至豫章郡,遇一绣衣童子。问曰:“日暮道远,二公将何之?”道陵大惊,知其非常人,乃自述访道之急。童子曰:“世人论道,皆如捕风捉影,必得‘黄帝九鼎丹法’,修炼成就,方可升天。”于是师徒二人,拜求指示。童子口授二语,道是:左龙并右虎,其中有天府。说罢,忽然不见。道陵记此二语,但未解其意。

  一日,行至龙虎山中,不觉心动,谓王长曰:“左龙右虎,莫非此地乎?‘府’者,藏也,或有秘书藏于此地。”乃登其绝顶,见一石洞,名曰壁鲁洞。洞中或明或暗,委曲异常。走到尽处,有生成石门两扇。道陵想道:“此必神仙之府。”乃与弟子王长端坐石门之外。凡七日,忽然石门洞开,其中石桌、石凳惧备;桌上无物,只有文书一卷。取而观之,题曰《黄帝九鼎太清丹经》。道陵举手加额,叫声:“惭愧”。师徒二人,欢喜无限!取出丹经,昼夜观览,具知其法。但修炼合用药物、炉火之费甚广,无从措办。道陵先年曾学得有治病符水,闻得蜀中风俗醇厚,乃同王长入蜀,结庐于鹤鸣山中;自称真人,专用符水救人疾病。投之辄验,来者渐广,又多有人拜于门下,求为弟子,学他符水之法。

  真人见人心信服,乃立为条例:所居门前有水池,凡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为不善之事,不许隐瞒;真人自书忏文,投池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再犯,若复犯,身当即死。设誓毕,方以符水饮之。病愈后,出米五斗为谢。弟子辈分路行法,所得米绢数目,悉开报于神明,一毫不敢私用。由是百姓有小疾病,便以为神明谴责,自来首过。病愈后,皆羞惭改行,不敢为非。

  张道陵初创的道教就是以劝人行善,为人治病,降妖除魔的形式来招揽信徒的。但是由于道教初创时期,就面临着先期传入中土的佛教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佛教争夺信徒斗争,道教的神祇系统也逐渐庞大,从最初的几个神仙发展到后来的多如牛毛,数不胜数。经典也从过去的几本小册子,发展到案牍如山,汗牛充栋的地步。张道陵也被信徒们拥戴为“天师”,并且其后人世代承袭“天师”称号,历代嗣位的天师也就理所当然的道教领袖。晋朝初年,张道陵的第四代孙张盛天师将传道中心由蜀中鹤鸣山,迁还至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上清宫。如今,道教的天师已传到六十四代。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于1949年建国前夕,随着的溃退,碾转去了台湾,于1969年12月在台北羽化。其堂侄张源先接任为第六十四代天师。

  二、道教和佛教的斗争

  道教创立时,就面临着一个对手,佛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比道教的创立早了七十多年(有一说是早了一百多年),为了争夺信徒,两教各吹嘘其教神通无比,相互斗争。

  佛道两教的斗争,颇具中国特色。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一些宗教信徒,抱着同一本宗教圣典,但因为地域、人文环境、理解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歧义,从而形成了很多教派,这些教派的斗争方式,很多都是打打杀杀,残酷的流血冲突。但是,佛道两教,尽管抱着的不是同一本宗教圣典,其争夺信徒的斗争方式很多都是以和平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争夺信徒的斗争的方式一般有这几种形式:

  第一、树立崇拜偶像。初期的道教和佛教供奉的神明并不是很多,但在佛道两教争夺信徒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完善,所以,佛道两教的神仙是越来越多,可以说多得是不可胜数。本人会在以后写出《神、仙、神仙、造神运动》专文来论述,这里就不多说。

  第二、建寺盖庙行动。建国前,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寺、庵、庙、观无数,而且还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大体上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在数量上是不相上下的,这也说明,佛道两教千百年来,争夺信徒的斗争,都是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

  第三、阐明教义,编写经书。由于这项活动的开展,使佛道两教在历史沿革的过程中,聚集起了大量的宗教理论家,就是所为的高僧、高道,而这些高僧、高道后来大都成了两教的神祇。而且佛道两教的宗教理论家们,在阐明教义,编写经书的活动中大量的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互相借鉴或模仿。不仅如此,连神仙也拉来互为通用。所以,佛道两教的经典当中,经常有似曾相识的地方。而且佛道两教的经典也都从过去的几本小册子,发展到案牍如山,汗牛充栋的地步。道教的宗教理论家编出的影响比较大的经书,就是《老子化胡经》,这本《老子化胡经》,把佛祖如来硬说成是老子的弟子,因而在中国古代的宗教界、文化界、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此也就有了天下“三教出一门”理论。并行成了共识。本人会在以后写出专文《天下“三教出一门”之说》,将详说“三教出一门”。当然,也有一些经典编得也是漏洞百出,矛盾重重。不能服众,所以也得不到大众的认可。有些经典甚至于仅限于某些门派,影响力极小,有的影响力甚至为零。所以,若有兴趣喜欢阅读宗教典籍的朋友,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才不会产生谬误。切不可看到某一本典籍或书里说什么,就认为是什么,这种主观的认知方式是不可取的。

  第四、斗法。大家都不会陌生,就跟现在的大学生辩论会的形式相似。但内容不同。这种斗*,常常有官府或士绅组织主办,也有佛道两家自行协商主办,在民间影响很大。明清小说多有描述,《西游记》第四十五回至第四十七回里,就是活脱脱的僧、道斗法的写照,只是这里的道士是妖怪。虽然对道教多有贬谤,但描写得很精彩。

  三、道教的修行方式

  道教经过长期的发展,除了研习经典以外,其修行方式,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符箓。主要是用来镇宅避邪,驱魔降妖,呼风唤雨(至于能不能呼来风,唤来雨,天知道)。

  第二、内丹术。简单来说就是以“修心明性”为主的修行方式。也就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所说的以“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的一种精神修炼。以“身”为炉鼎,“精气”为火,“心性”为丹料,炼出“丹”而成“神”,达到道、佛、儒“三教圆融”的全真境界等等。其中也包括一些“调息法”、气功之类的内容,,在《庄子》一书里,也有不少气功、静功的记载。从现在医学观点来看,仍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健身方法。

  第三、丹鼎术。张道陵初创道教时,炼制大量草药,制成丸剂,主要是以为人祛病健身的一个手段,后来丹鼎名家当属东晋道士葛洪。不过“丹鼎术”在道教的发展成为有些变味,如搞进去一些“抟汞炼铅”的内容。用这些东西(当然还用其他一些“仙药”做配料)制成的“仙丹”,后果可想而知,而就是这些东西,在道教信徒们的宣扬下,其功效也不仅仅限于“祛病健身”了,而是能让人吃了“白日飞升,成仙得道”灵丹妙药。现代医学证明,食物中若含有少量汞铅这些东西,人吃了也是不得了的事情。而用这些东西炼成的“仙丹”,人吃了之后是非常危险的。可以说吃了“仙丹”,白日飞升的人没有,死于非命的却不少。历史上屡有记载,甚至于历代有一些皇帝也是为此而丢了性命。

  第四、玉房术。也被称做做“阴阳双修”、“捉坎填离”、“纳阳采阴”等等。有的教派也把“玉房术”纳入“丹鼎术”系列中。就是通过男女做为修行手段。研究一些诸如“九浅一深”、“三浅一深”、“含精不吐”等技巧,这里就不详述。这种修行之术限于一些没有“*”的道教教派。其知名度很高。但是,因为有悖与我国的民俗传统,争议也是不少的。明朝作家凌濛初的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甄监生浪吞秘药春花婢误泄风情》就讽刺了山东曹州的一个甄监生信奉神仙之术,服食春药后和一个新买的丫头春花,深夜坐在禅椅上。最后,没有解药,脱阳而死的故事。

  四、正一教

  道教在历史沿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宗教理论家,并产生了许多门派,但这些门派实际上都脱不出原始道教的窠臼,所以,不能自成体系。也威胁不到世代沿袭“天师”之职的张氏道教在全国的领袖地位,但是,道教在基本教义上的缺陷,也成了道教兴盛的瓶颈。和佛教相比,道教在基本教义上的缺陷就更为明显。因为佛教宣称的是精神不死,因果轮回。所以劝人多做善事,修桥补路。与人方便。苦修今生,普渡来世。劝人今生忍受苦难,来世成人成佛。让人容易得到心灵的慰籍,修行方式也简单易懂。所以在民众中能引起很大的回应。而道教宣传的是白日飞升,成仙得道。其实上是种追求,而这种追求就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十分奢侈的。其修行方式“符箓”(做“符箓”是要摆供桌的)、丹鼎术、玉房术,都是一些很昂贵的消费。所以,道教长期以来,只在统治阶层,富商绅士阶层,受到追捧。一直是贵族宗教。民众基础一直很差。金元时期,“全真道教”做为一个后起之秀,彻底打破了这种发展的瓶颈。在信徒、声势上已势如破竹,如日中天。远远超过了张氏道教,张氏道教的影响空间被挤压并萎缩。有道教开山之称的张氏道教从此就沦为道教的一个流派“正一教”。当然,张道陵创立的道教毕竟年代久远,历史悠长,有固定的受众和信徒。张氏后人还世袭“天师”之职。所以,为了和全真教有所区别,张氏道教就称为“正一教”,张氏道教称为“正一教”,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张氏道教典籍里有个《正一经》;另一种说法是为了以示和“全真教”的区别,取名“正一教”是表示该教是正宗、一脉单传的宗教。也有将两种说法合用的。关于“全真教”,本人将会在以后写出专文《王重阳、丘处机、全真教》来论述。

  道教做为一个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的宗教,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荒诞、怪异之处。但是道教是主生的。它的主旨就是希望人人活得轻松自在,健康长寿。是以人为本的。它提倡忠孝仁信,修德行善等等,在今天一切向钱看的社会氛围,更彰显其可贵。而且在道教的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为民众做过诸多好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而道教的哲学、玄学(如星相、五行、易占卜卦之类)、音乐、医术、武术、气功、养生术以及经藏等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迄今为止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道教的一些理念,也有很多的积极意义。道教尊奉的人物,如老子、张道陵、丘处机等等,都是一些伟大的人物,他们或有睿智的思想;或有聪慧的哲理;或有济世救民的良苦用心。在性格上,他们更是有博大的胸怀,超然物外的情愫,篾视权贵金钱的洒脱,追求淡泊的清雅,心灵宁静的飘逸。在处世上,他们的一生都是一贫如洗,漂泊四方,无私无畏。乐善好施。扶弱济贫,救苦救难。他们受到后人的敬仰,不仅是宗教的力量,更是他们人格魅力的体现。

黄大仙 铁拐李 汉钟离 何仙姑
本书除了主角以外,因故事布局的需要,还用了《封神演义》中没有的几个神仙,这就是黄大仙、铁拐里、汉钟离、何仙姑。但是,在书中没有写明他们的出处,而是直接让他们以神仙的面目出现,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书中的其他人物,都克隆自《封神演义》,若有人对他们的来历有异议,自然可以往《封神演义》的作者身上一推了事。但这几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