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玉仙缘-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人明白。”两个家人心领神会地应道。

  吕公若有所思地从椅子上站起身来。走到一个屋中的一个大柜旁边,打开柜门,从里边取出一个黑罐。上面贴着一块红纸,上写着一个黑字“酒”。足足有五、六斤的份量。吕公把这罐酒放在椅子旁边的桌子上,又从袖笼中取出一锭银子,递给两个家人说道:“你们这些时日也辛苦了。刚才又受到老夫一阵呵斥,老夫心中甚感过意不去。你们就在街上买些好下酒菜,把这罐我珍藏了多年的老酒带上。到老鹳塘上船和他们几个船夫,痛痛快快的乐上一番!算是老夫犒赏你们的!”

  “谢谢吕管家!只是……”这两个家人诚惶诚恐地谢道,似乎还有一些疑虑。

  “那里既然有官府邀神仙看守,妖怪自然也不敢去。船的事儿你们也放心,你告诉他们,就说我说了,有什么差池,都与他们无干!”吕公看穿了两个家人的心思。所以满口承诺道。

  “是!”听了吕公的话,二人满心欢喜,一个家人接过吕公递过来的银子,另一个家人抱起桌上的酒罐,两个人对着吕公施了一礼。出门而去。

  打发走了两个家人,吕公的心情这才稍微有了些舒展。从官府要把住泊的船舶都赶进了老鹳塘这件事情来看,小沣和玉娘一定是虎口脱险。因为吕公、小玉、小沣这几人当中,也只有小沣能够在水下驾着木船瞬间驶出千里之外。假若擒获了小沣。以截门众神的法力,根本就没有必要再在船上打什么主意。

  可是小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呢?玉娘是否安然无恙呢?想到这些,吕公的心就又揪了起来。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小说取材
本小说是很中国式的古典仙侠体裁,主要人物是:金童、*。

  为什么要选金童、*为主角呢?由于他们是书中的主角,为了保持小说的趣味性。情节的生动性,现在不是对他们多做介绍的时机。我耐心的写下去,朋友们耐心的看下去,结果会有的。

  我的写作特点是以情节推动作品,不以角色塑造为核心,角色性格只是剧情的一部分来引申表现的。可以说,是很传统的写作方式。但传统的体裁和传统的写作方式只是种形式,所以,情节的生动性,文章的趣味性,读后的娱乐感。依然是我在写作中的追求。

  本书以传统的中国神话为体裁,所以,几乎每一章节都隐藏着故事情节的伏笔,可以说是悬念重重。有人说是因果,我说那不是。那只是我刻意制造的悬念效果。所以喜欢本书的朋友,希望您不要隔章阅读。那样有时就会产生一些疑问。

  既然是中国式的传统的神话故事,就与宗教脱不开关系。所以本书就以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做为神话的背景。当然,现在在书里是截教和阐教,这是个过程问题,现在就不多说了.为了使人物有系统性,也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本书的人物绝大部份都克隆于中国的神话古典名著《封神演义》,所以,要对这些角色有异议,还是不要跟我说事儿,去跟《封神演义》的作者,明朝的许仲琳去理论去.同时,为了是本书能够独立成篇,在书中只要牵扯到《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本书都遵照原著做精心而又简要的介绍。所以,就是没有看过《封神演义》的朋友,看了本书,也依然能理顺思路。

  当然,本书会根据需要,有所取舍的在书中设定这些人物,因为道教的神仙众多,有个机构做过简略通计,道教之中有名有姓的神祗就有八千六百多人以上,还不包括大量的山神,土地,城隍。也许有人说,不就八千多吗,不是很多。但举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几年前,《人民日报》做过一项调查,在一年里,中国所有的刊物报纸的文章里使用的字,不超过三千五百个。这是个什么概念,这就是说,就用了这三千五百字,就组成里成千上万,多姿多采的文章,现实中,能认识并熟练运用四千字的人,我可以佩服的称他为老师。起码我觉得我认识的字离四千这个数,差得太远。所以,要认识八千六百多以上有名有姓的神祗,那会是种什么样的困难。其实,就《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就多得不得了。理清楚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如果本书中有那些朋友们认为该有的神仙没出现,还请谅解了。尽管这样,我觉得我书中用的人物也不是很少了。

  本书除了主角以外,因故事布局的需要,还用了《封神演义》中没有的几个神仙,这就是黄大仙、铁拐李、汉钟离、何仙姑。在以后的作品相关里,我会专门写到他们的。

  本书以章回模式撰写。是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有一种条理性,层次性。也为了使本书更中国化。实际上这种写法困难不少。光给每一章节取名就是件大伤脑筋的事,虽然取章节名不像写律、绝诗词那样的严谨。但也得做到简单的、一般化的对仗。章节名看上去齐齐整整,但其实只要你念一遍,还是很通俗易懂的。

  语言朴实易读,情节环环相扣,激动人心.文如行云流水般畅快,是我写这部书对自己的要求,也许我做不到,但我力求尽我最大的努力。当然,有的朋友说到里边有文言文。但其实是没有的,或者说占比例极少极少。由于是古典仙侠类体裁.有些问题根本回避不了.天庭君臣对话,讲道论法,颁布圣旨,教令等等.需要一些特定的语言来烘托气氛.还有一些神仙的封号,读起来比较拗口,但这些是流传多年的,不是我取的。而且我也很注意这些,即便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句子,只要逐句读下来也是很平常易懂的话.另一方面,喜欢中国古典仙侠类书籍的朋友,其文化和历史知识水平都是低估不得的.

  希望我的努力能够给您带去快乐!衷心谢谢支持我的朋友们! 。 想看书来

涉及的历史、宗教问题
本书的大部分人物,都是从《封神演义》里克隆来的。这就出现一些问题。

  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考据,牵扯两个问题。本书的大部分人物是从《封神演义》里克隆来的,所以它的问题也跟着克隆了过来,有些朋友提出了看法。按理他们是该去明朝找许仲琳去理论去的,但这不现实。所以只好随便来闲扯一番。

  第一点,姜子牙和太上老君的问题。

  从历史史实的角度看,姜子牙喊太上老君师伯,那绝对是谬误异常,姜子牙生活的时代,是西周兴起前后的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而太上老君,就是老子,说法很多,按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老子,名李耳,又称老聃,生卒年月不详,不过有种说法说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但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是公认程度比较高的。这两个人生活年代相差了几百年。让姜子牙喊太上老君师伯,实在有本末倒置之嫌。这两个人还有个共同点,高寿。姜子牙据传是活了120岁,老子两种说法,一说是活了160岁,一说是活了200岁。

  但道教的神位就是这么排的。太上老君比姜子牙的辈份高。关于生活年代的问题,道教信徒们自有他们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至少也流传了一千年以上。本书既然是以古典神仙为体裁,也就以道教的说法来解释这个问题。

  按照道教的说法,老子的出生年代遥远得是不可想像的。《云笈七签》记载:“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后来更有一种说法,说老子是诞于九个八十一万亿零八十一万年的元气之祖,如果换算起来,那时连太阳系还没有产生。

  那后来老子又为什么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来到人世间呢?道教的解释就是,老子就是蝉蜕度世,传经送典。蝉蜕度世就是说他托世到人间就是让人们知道世上有真仙,传经送典就是给世人留下《道德经》五千文。让人悟道。

  所以,按这种宗教的解释方法,这件事就解释通了。

  第二点,关于佛教的问题。

  首先,本书无意写佛教的事。但大部分人物既然都是从《封神演义》里克隆来的,有些情节避不开。就写上一点点。《封神演义》演义里没提到佛教,因为那时候佛教还没有建立,实际上那时候道教也没有建立。但《封神演义》提到了西方之教,更有“白莲”,“莲花”,“西方教典”,“后入释成佛”,“后入释门”,“后成为释门”,等等许多字样。来暗示当时的西方教就是后来的佛教。并且还有更直接的说法,如: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后成文殊菩萨),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后成普贤菩萨),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后成观世音菩萨)。来指明西方教就是后来的佛教。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释迦牟尼,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63年,卒于公元前483年。他离武王伐纣的年代也很远。但宗教都是以穿凿附会为能事。在这方面,佛教跟道教也是一样的。《西游记》里说到佛祖如来也是这样的说法“自那混沌时分,天开于子,地辟于丑”,“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就是说,佛祖如来也是与天地同生的。佛教有三世佛,前世、现世、未来世,或前生、今生、来生。所以,释迦牟尼在那个年代出生,从宗教信徒们宣传的角度来讲,也是一次转生度世,传经送典之举。

  《封神演义》既然多次暗示当时的西方之教是后来的佛教释门,本书的历史背景又选在武王伐纣后的一千多年之后,初步定在两晋或南北朝时期。那时,佛教已成立很久。所以,本书就来个直接的衔接。把西方之教衔接为佛教,既然衔接为佛教,再说教主是准提道人,已与现行说法大相径庭。所以。虽然本书对佛教是一带而过,衔接也是直接插入。但也会在故事情节展开中有个说法。

  所以本书虽然把西方之教衔接为佛教,从《封神演义》表述来看,也是有充足的理由和根据的。

回复真…萧十一郎朋友的问题
附:真…萧十一郎提出的问题

  佛教的前身是西方教不错,如来则是后来的佛祖了,燃灯被称作上古佛,可见比如来的时间要早,所以封神里的西方教后来变成佛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了,只不过如来出世以后执掌教尊罢了。据我所见,佛教的第一任教主应该是接引道人,封神中也是接引是师兄,准提是师弟,为何到本书里准提却成了教主?

  本书的大部分人物,都是从《封神演义》里克隆来的,所以牵扯着一些佛教问题。

  《封神演义》里说的一个教:西方教。并多次暗示西方教就是后来的佛教。如果看了《封神演义》,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这里也不多说了。

  既然是佛教。佛教的掌教佛祖就是如来。佛教成立以来,一直如此。这是不可更改的,也不可能再有其它说法。再把接引道人说成佛教的掌教教主,那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而直接说准提道人是佛祖。那也是让人接受不了的。但本书做了个衔接。至于准提道人在本书中怎么成了佛祖如来?本书会在后续故事情节展开中有个让大家接受的说法。是在本书的六十九章。这里就不多说了。

  再说燃灯。《封神演义》虽说他是“仙人班首,佛祖源流”,但在《封神演义》里他和阐教里元始天尊的弟子们是一个层次上,如果说高,也只是偏高,并没有脱离这个层次。但可以确认,《封神演义》暗示他就是后来的燃灯古佛。

  本书虽然牵扯的佛教内容极少,可以说在本书的人物中几乎没有用燃灯这个人物,但为了回答真…萧十一郎的提问,就说说燃灯古佛。在这里可能用一些篇幅了。

  佛教里有“三世佛”。说到“三世佛”,就得先说说“三世”。“三世”又叫“三际”。世,就是时间的流动的意思。佛教用于因果轮回时,“世”指个体一期生死的时间跨度。三世也可说前世、现世、未来世,或前生、今生、来生,或前际、中际、后际。佛教中的“世”,短的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可能,最短暂的即所谓“刹那三世”。

  再说“三世佛”,“三世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依“三世”原本的时间意义而划分的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称为“竖三世佛”。竖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佛,未来佛弥勒佛(未来佛到底是谁还有好几种说法,与本书无关,就不题了)。

  二是按地域划分势力范围,此三世佛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前一种三世佛称为竖三世佛,后者为横三世佛。(地域划分势力范围说法也与本书无关,就不多说了。)

  但这两种说法,都有佛祖如来。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佛教中地位至尊,已是公认的了。虽然有时排名有时不在首位,但这意义已经不是很大。

  而且佛教里的“三世佛”和道教里的“三清”,其实就是汉代张道陵创立道教后和传入中土的佛教,两教争夺信徒,各吹嘘其教神通无比,相互斗争的结果。除了太上老君和佛祖如来,另外的“两世佛”,“两清”人物,都是信徒们意或嫁接来的人物。传得久了,在人们心中容易形成经典。

  虽然燃灯被称作上古佛,传说中他比如来的时间要早。但本书的大部分人物,都是从《封神演义》里克隆来的。根据《封神演义》里的思路,他并不是法力无边。跟赵公明打,过了一招就得逃命。而且根据《封神演义》里边对他的描述,和现行的说法,他从未掌过教。所以,本书的构思结构中也没有他。

  关于佛教中的佛教的第一任教主是佛祖如来,已经流传多年,是不用争了。而且迄今为止,佛祖如来是佛教中唯一的一任教主。文章典籍很多,这里就不说了。

  说说西方教中的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封神演义》并没有明确说谁是第一任西方教主,但很明确的说到,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都是西方教主。而后来的佛教里只有一个教主(三世佛之是教中尊佛,而且三世佛说法还很不统一。不能像佛祖如来在教中形成共识)。

  为什么我把准提道人说成佛祖如来呢,因为佛教中有个接引佛祖。所以接引道人可以直接衔接为接引佛祖。剩下准提道人是个空档。所以我就把书中的人物做个衔接。

  二来,在《封神演义》中,接引道人的法力已经被描述的逊于准提道人。在《第六十五回殷郊岐山受犁锄》里,说到广成子去西方极乐之乡借青莲宝色旗,是这样写的:

  广成子谢曰:“弟子因犯戒,今被殷郊阻住子牙拜将日期,特至此求借青莲宝色旗,以破殷郊,好佐周王东征。”接引道人曰:“贫道西方,乃清净无为,与贵道不同,以花开见我,我见其人,乃莲花之像,非东南两度之客;此旗恐惹红尘,不敢从命。”广成子曰:“道虽二门,其理合一。以人心合天道,岂得有两?东西南北共一家,虽分彼此,如今周王,乃是真命天子,应运而兴,东西南北,总在皇王水土之内;道兄怎言西方不与东南之教同?古语云:『金丹舍利同仁义,三教原来是一家。』”接引道人曰:“道兄言虽有理,只是青莲宝色旗,染不得红尘,奈何奈何?”二人正论之间,後边来了一位道人,乃是准提道人,打了稽首,同坐下。准提曰:“道兄此来,欲借青莲宝色旗,西岐山破殷郊。若论此来,此宝借不得;如今不同,亦自有说。”乃对接引道人曰:“前番我曾对道人言过,东南两度,有三千丈红气冲空,与吾西方有缘,是我八德池中,五百年花开之数。西方虽是极乐,其道何日得行於东南?不若借东南大教,兼行吾道,有何不可?况今广成子道兄前来,当得奉命。”接引道人,听准提道人之言,随将青莲宝色旗,付与广成子。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看天地乾坤之象,悟天地之感应这方面,接引道人远远不如准提道人,并且准提道人“前番我曾对道人言过。”而接引道人都没有悟透。可见其悟性在那时就已经不如准提道人了。在这一段里,还有准提道人想光大西方教教义的打算和想法。

  《封神演义》中明确提到,接引道人是准提道人的师兄,但这并不影响准提道人成为后来佛教的教主。大拇指最大,但不一定最长。一门几兄弟,弟弟比哥哥能干的家庭多得是。一个国家选择元首,也不是以年龄大,出生早为标准。呵呵。扯得远了。但道理都是一样的。

  至于本书,把西方之教衔接为佛教,既然衔接为佛教,把准提道人衔接为如来佛祖。不是陡然的,会在书中有个说法。

  佛教和道教,发展到现在,流派宗支已经很多,如佛教分大、小乘。中土七宗。道教有正一教,全真教等等,流派就更多。同一教宗,歧义也一样很多,而且每个宗派都互相不服。本书是娱乐休闲文化。不介入任何纷争。就根据自己的构思,克隆《封神演义》中人物,尽最大可能照顾到历史的真实性,传说的共识性,来写这本书。如果说本书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或者说很多问题,正史里没有,传说中也没有。那么您看过本书后,对中国汉民族神祗文化,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不会产生任何谬误。因为本书是借着历史神话体裁,述说一个新颖的,美丽的神话故事.正史里,传说中没有涉及到的这些问题,本书的说法,情节都是镶嵌空档或者说是占用在空白里。看后让您非常非常的娱乐,对中国汉民族神祗文化,历史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是本书追求的目标。

  谢谢真…萧十一郎朋友!。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太上老君
说起太上老君,知道的人很多,但概念不一定会很清晰,由于本书大部分人物都是由《封神演义》克隆而来,所以太上老君也是本书中的大神仙,虽然出场的次数极少,但却是对本书主题构思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所以,专门写这篇文章,让大家对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有一个详尽的了解.

  一、历史上的老子

  神话中的太上老君,历史原型就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按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老子生活的年代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也有种说法说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任周王朝藏书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孔子到周时曾向他问过礼,并对弟子们称赞说,老子是一条真正的龙。老子在五十多岁时,辞官离开东周西行,走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他著书,他就写下了五千字左右的文章,就是人们说的《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五千文》。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有一种最神秘而又流行程度比较高的说法,说其母亲看到天上一颗大流星入怀,从而有孕,而这一怀孕不是十月怀胎,而是整整怀了七十二年,生下来头发胡子都白完了。生而能言。所以称为老子,因为其母生之于李树下,所以指树为姓,所以姓李。又因为他长着一双与众不同的大耳朵。他的名字又与这双大耳朵相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宗师,是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巨擘,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老子》一书被称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玄”之一。在世界思想文库中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受道家哲学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道教,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本书以道教为主题,就是为了弘扬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文化。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被誉为哲学诗。博大精深。其思想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美学、历史、文学、宇宙学、人体科学、神秘等多方面,正因为如此,才为后来的道教所用,并奉为经典。而老子本人也理所当然的被奉为道教的开山祖师。

  二、被神话的老子

  把老子神化,对老子的崇拜,也是一个历史延革的过程。

  最除的“道”,称为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一个学派之一,当然,道家是比较有名气和声望的。而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

  把老子神化,对老子的崇拜,是从秦朝时就开始了,当是有黄老道。尊崇并被神话的人物就是黄帝轩辕氏和老子。但这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神祗体系。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年,张道陵降生。

  张道陵(公元34年—156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入太学,通达五经,汉明帝时,当过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创立道教。张道陵虽然是道教的实际创始人,但却抬出老子做为教祖,并尊之为太上老君。《道德经》从此也成了道教之中最主要的经典。

  张道陵为什么抬出老子做为教祖呢?这也是事出有因,因为当时佛教已传入中土很久,影响已经非常之大。如果张道陵自命为祖师的话,则会处于劣势,名气不够大,辈份也会比释迦牟尼低很多,为了与佛教抗衡,抬高道教的身价,张道陵用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做法,抬出了一位古代圣贤做为教门祖师。就选中了老子,第一、老子的名气非常大,是道家创始人,修养高,儒家的创始人孔圣人也曾向老子请教礼法。并且事后还极端佩服。第二、老子的辈份也大,与释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在论资排辈上,决不会输与佛祖如来。第三、老子传记中的含糊说法,他的高寿,他的西行,他的不知所终。都是穿凿附会,发挥想像力的极好材料。第四、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和养生之道,这种道家理论和宗旨,会成为道教信徒们极好的精神装饰。第五、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尤其是“道”的观念,与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徒们利用和解释起来,也十分得心应手。所以,张道陵选中老子做为教庭宗师,是有其客观和内在原因的。

  如果说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很容易与宗教思想衔接,而庄子的书《庄子》则进一步发挥了道,他在书里大谈一些传说人物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位列星宿。这些都给张道陵创立道教带来现成的理论基础。

  东汉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就将老子与道合而为一,称“老子者,道也”。张道陵所作《老子想尔注》,也将老子作为道的化身:“一者,道也。一,散行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最早见于《魏书》,“老君”之称最早见于《后汉书》。

  初期的道教尊崇的神明是不多的。太上老君以外,还有两个弟子,一位是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另一位则是请老子著书的函谷关关令尹喜,被奉为无上真人。除此之外,还尊崇三官,这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太上老君是至尊无上、神变无方的最高神明。而天官、地官、水官是宗教在原始阶段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这三官的功能是为人赐福、赦罪、解厄。也称三元大帝。因为三官与本书无关,这里就不多做介绍。

  张道陵创立道教,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初居阳平山上,感太上授以经箓之法”,“居鹤鸣山修道,感老君授以秘录”。等等。自此以后,老子就进入了被人神化得“玄而又玄”的过程。

  《云笈七签》记载:“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而且连老子的母亲也不是凡人,是玄妙圣女。“三气混沌凝结,变化五色玄黄,大如弹丸,入玄妙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又是一种说法)乃从左肋而生,行而白首,故号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既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只根本也。”

  还有一种说法,说老子是诞于九个八十一万亿零八十一万年的元气之祖,如果换算起来,那时连太阳系还没有产生。

  老子即然被神化,形像也变得神乎其神,说法很多,《酉阳杂俎》前集卷二描述老子的说法比较典型:“老子高九尺,或曰二丈九尺,耳三门而无廓,绿眉毛中有紫毛长达五寸,绿眼珠中有紫光,鼻子双柱,浑身绿毛白血,顶有紫气。”但这种说法有失庄重。得不到大众的认可。

  直到晋代,葛洪在《抱朴子杂应篇》里对老子的描述才被大众接受,并形成共识,这里的老子已经威是风凛凛,气度非凡的一代道祖宗师:

  身长九尺,黄色,鸟啄,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为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

  被神化后的老子更是数易姓名,无世不出。灵异非常。如广成子、黄石公、河上公、铁拐李等等,都曾被说成是老子转世,更有《老子八十一化图》,记述老子历代变化的形像。道教信徒们对老子这样的神化,目的是借老子追述其源流,神化其教派。但这种宣传做得多了,反而有了脑白金效应,负面效果很大。有人就质疑,身为一代宗师,怎么就这么热衷于投胎转世,而且转世的很多形像都是卑琐的。随着人们指责、疑问程度的加深,很多教派便取消了这种无谓的宣传。

  对老子的崇拜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唐代李家皇帝,为给自己脸上贴金,抬高李家门第,便找到道教的大教主太上老君,与其攀叙上家谱,尊其为始族,自称是老君的后代,“神仙之苗裔”。并为此制造了很多神话。

  《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起兵之初,在霍山与敌军对峙,不能取胜,万分焦虑。这时来了个自称“霍山神使”的白衣老人,求见李渊,暗示进攻路线,终于取胜。道书《混元圣纪》直接就把“霍山神使”说成是太上老君派来的。

  《唐会要》卷十五《尊崇道教》记载了唐高祖李渊成为太上老君后裔的说法:

  武德三年(公元602年)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今山西省浮山县)羊角山(今称龙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谓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年。”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地。

  李渊在羊角山修了老君庙,把浮山县改名为神山县,正式确立了与李聃的“祖孙”关系,并宣布道教为国教,还下诏宣布三教的先后:道先,儒次,释最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再次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唐高宗李治又进一步,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钦命《道德经》为上经,王公百僚必须会背诵。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把对老子的崇拜推上了顶峰,尊号太上老君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阕玄元天皇大帝”。亲自为《道德经》作注,颁于全国。下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