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优雅小主妇生活窍门-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确的蔬菜处理顺序应该是先洗再摘,因为摘好后的蔬菜在洗的过程中,会受到水的污染,一些原本干净的地方反而会有脏东西进入。不过一些绿叶蔬菜,可以先将菜周围*了的叶子摘除,淘洗过后,再细细地摘。如果遇到没洗干净的地方,再用水冲冲就好。
  ● 盐水、淘米水、食用碱、小苏打都能去除蔬菜上的农药残
  留,同时也能让蔬菜洗得更干净。蔬菜不能长久地泡在水
  里,这种洗菜的方*破坏蔬菜的营养成分。
  ● 鱼虾贝壳清理,重在让它们吐出沙子,清油、盐水都能起到
  这个作用。
  ● 碱、醋、玉米粉、面粉都能很好地清理肉和内脏中的污物,
  同时也能去除异味。
  D 原来切菜是个讲究活
  曾看过一个对厨师的访谈节目,那个老厨师说,过去学厨师,必须先学好当个墩子。什么是墩子呢,就是专门切菜的人。他们当学徒时,当墩子就至少要当三年,最初只拿萝卜、黄瓜、青笋切丝、切片,练习最基本的刀工,之后才能切肉。所以切菜是厨师的基本功,一个切不好菜的人,无法做出最美味的菜肴。
  怎样才叫做切好了呢?对于墩子来说,切得好,并不是一定要把片切得最薄,也不是要把丝切得最细。这门功夫讲究的是,要根据烹饪的方式、时间,把菜切到合适的大小,它的纹理要适合人的口感,它的粗细要均匀。
  访谈节目中,那位厨师很感慨,现在的厨师通常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练习这项基本功,所以不少厨师也不能很好地掌握食材大小与烹饪的关系。虽然他们的菜做得很精致,但是却不能发挥食材最好的效果。
  我家的大厨老公对此相当赞同,他喜欢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电视,一边把菜板切得“当当”地响。虽然他的刀工确实比我的好,但有时我觉得他就是在炫耀,那“当当”的声音就是在说:“你们有这么好的刀工吗?”所以我这个二厨很自觉地把墩子这个重任,交到了以刀工闻名我家的大厨老公手里。
  ※切出好看的菜
  通常切菜都会切成块、片、丝、花,块适合烧菜或煲汤,片、丝、花则适合根据不同的材料搭配做成炒菜。其实现在有不少方面的切菜器,据说可以很方便地把菜切成片和丝。但是,我家的人都不会用这些,老是觉得不顺手,还常把手弄几个口子。所以我家只有继续原始地拿菜刀一刀一刀地切。
  切块的方法很简单。需要切成较大的块,可以先把原料分成几块后,再根据需要的大小切出块来。无论烧菜还是煲汤,都喜欢用不规则形状的块,所以在切的时候应该转着方向来切出不规则的形状。如果是圆柱形的食材,就可以切滚刀,也就是斜着切了一刀后,让食材转动一下再切,这样就能切出漂亮的不规则形状来。较小的块,通常应该是形状规则的丁。切的时候应该先把材料加工成粗片,再切成粗条,最后再横向切成丁。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招 二厨的妙用(8)
片看似容易,却不容易切好,尤其是圆形的菜,常常很难下刀。小鹦看厨师们总喜欢把圆形的菜切成两半,将横切面对着菜板来固定它,就好切了。有的人喜欢斜着切圆柱形的菜,其实这样的方法很容易滑刀切着自己,厨师们也是把圆柱形的菜切成几段,将菜立着切。当然,藕是特殊的,竖着切不能切断藕丝而制造吃时的困难,所以它只能横着或斜着切。如果不顾及藕片的完整形状,可以将藕切成几段后,再将它们竖着分成两半,也就有了用来固定的面了。通常最后几片是很难切的,如果是较大的片,可以用抹刀的方法。也就是将食材横下来贴着菜板,手放在食材上,菜刀用与菜板平行的方式慢慢切进去。这种方法通常能切出很薄的片来。
  切丝是比较难的,但如果能切好片,切丝就不在话下。通常把切好的片斜着叠起来,就能切出漂亮的丝。对于叶片比较大的,或比较薄、比较长的一些食材,如海带、大白菜等,老公会先将它们卷成一个筒状,再横向切,就有了长而漂亮的丝了。
  ※肉的纹理
  肉的切法和蔬菜的切法是一个道理,不过肉的纹理使不同的切肉方向,可以造成不同的烹饪效果。
  如牛肉的肉质老,人的牙齿要嚼断牛肉的肉是比较费劲的。所以为了让牛肉显得嫩一些,就需要将牛肉的纤维切断,也就是按照与牛肉纹理垂直的方向切。鸡肉的肉质比较嫩,而且具有比较大的收缩性,如果也竖着切的话,鸡肉很容易在烹饪的过程中碎烂,不好看也不好吃。所以鸡肉通常应该顺着肉的纹理来切,并且还应该切得粗长一点。所以有句老话是“横切牛肉竖切鸡”,如果记不住,只用记住老的肉要横切,嫩的肉要竖切就好。
  猪肉的肉质比较适中,所以不用太在意肉的纹理,如果要好看的话,就斜着切。切鱼则主要看刺的方向,顺着刺切割鱼肉能保证鱼肉的完整性。由于鱼太嫩,所以切鱼的时候还应该快,这样才能使刀口整齐,使鱼在烹饪的过程中保持完整。
  ※滑滑的食物
  小鹦最怕切滑滑的食物,因为很容易滑刀,而且切下来的东西还会沾满刀背,减慢切菜的速度。
  肥肉有很多的脂肪,切的时候就可能溶到菜板上,很难切。老公会把肥肉先浸一下凉水再切,切的时候还会再洒些凉水,肉就不容易滑动了。
  豆腐、芋头等食物有比较大的黏性,常沾在刀上阻碍视线。如果正好有红萝卜,可以用刀先切红萝卜,再切这些黏性食物时,就能切得很整齐了。
  ※肥瘦相连
  不少菜都是需要肥肉和瘦肉连在一起的,如著名的回锅肉。但是肉一旦煮熟了之后切,肥肉和瘦肉很容易分离,就不容易达到肥瘦相连的境界了。
  要知道,熟的瘦肉需要一刀直切下去,才能整齐;熟的肥肉则需要像用锯子一样地锯,才能切出光滑的面。所以要想得到完美的肥瘦相连,就得分开切。我看老公总是把瘦肉面朝下,肥肉朝上,先用锯的方式切肥肉,然后用切的方式用力均匀地切瘦肉,这样每片肉都能肥瘦相连。
  ※切洋葱不流泪
  洋葱是最让人伤心的食物,每次切它都会让我泪流满面。老公说,那是因为洋葱被切开之后会释放出一种叫做蒜苷酶的物质,它能够变成带有硫酸和其他化学物质的挥发性气体,当这些气体接触到眼睛的时候,硫酸物质对眼睛产生刺激,就会流泪了。所以如果刀工够好,如我老公,可以考虑闭着眼睛切。不过刀工不好的,还是应该想点办法来处理一下,以免伤害眼睛。。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招 二厨的妙用(9)
切开的洋葱或刀在冷水中浸过之后,会减少洋葱的刺激性。这大约是水留住了硫酸,使其不挥发的缘故。据说在切的时候点支蜡烛或放碗凉水也有效果,把洋葱放冰箱里冻一下,或放微波炉里热一下,也能解决问题。
  ● 切菜重在根据烹饪的需要,将材料切成适合吃的大小。
  ● 切肉要尤其注重纹理,才能让食材变得更美味。如牛肉应该横着切,鸡肉应该顺着切,猪肉应该斜着切。
  ● 切洋葱不流泪的诀窍是浸水、加热。
  E 快速剥皮我也会
  果蔬的外表皮是为了保护果蔬而生长的,所以它们比起果蔬的瓤来说,更坚硬。这些皮不但不适口,还可能有毒。所以我们通常会在烹饪前去除果蔬的皮,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菜更可口,另一方面还可以去除残留在果蔬表面的农药。
  不过为了保护果蔬,这些皮并不愿意快速地被剥落。所以要想快速地剥落这些皮,需要一些技巧。
  ※薄薄的土豆皮
  土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它的皮去得越薄越好。尤其是新鲜的土豆,皮薄而透明,如果刚好把那一层皮去掉,能让土豆保持更多的鲜香味道。
  去土豆的薄皮,可以用开水烫的办法。把土豆洗干净后,放在开水中烫3~5分钟,用小刀轻轻地刮,就能把皮剥掉。把烫过的新鲜土豆倒进冷水中,用手一搓,就能搓掉皮。我老公则喜欢把土豆放在水龙头下,一边淋水,一边用钢丝球擦。
  去了皮的土豆非常容易氧化,所以如果不马上吃,应该把土豆泡在凉水里,如果能滴几滴醋,防氧化效果会更好。
  ※烫出来的番茄皮
  番茄皮虽然粘得很紧,但只要用开水烫过之后,就能轻易地揭下来。不过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在烫之前,先在番茄皮的顶端割一个十字口,烫了之后,切开的皮会自动翻卷起来。
  另外,用勺子刮番茄的表面,能使番茄变软,皮也能够自然地和番茄的肉剥离了。不过我嫌麻烦,在没有开水的情况下,都直接用刀削。
  ※坑坑洼洼的藕
  藕的表面常有一些凹陷,在刮皮的时候,这些凹陷处很难刮到。如果用钢丝球边淋水边擦,能快速地去皮,连凹陷处也能擦得干干净净。
  如果不喜欢用钢丝球,可以用筷子的棱角边来削,也能削得很干净。
  ※费劲的大蒜
  大蒜虽然皮和肉之间的差别很大,但有时就紧紧地粘住。一颗小小的大蒜,可能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剥干净。
  用温水泡是个简单的办法,大约泡上三五分钟,手一搓,蒜皮就可以轻易地脱落了。我家老公喜欢把蒜瓣用刀拍平,拍裂,蒜皮就变得好剥了。如果是独瓣蒜,可以先用小刀切下根部的硬块,从切口处剥,也能快速剥离蒜皮。
  ※带毛的芋头
  有时我们买回来的芋头还带着毛,可以把它们放进一个布袋里,以手捏着袋口,芋头能在里面自由活动最为适宜。捏着口袋反复在地上摔打芋头,几分钟之后,芋头的毛就去掉了。把芋头洗干净后,放进水里烫一烫,芋头皮就变得容易剥了。
  偷懒的小鹦常买别人剥好的芋头,一旦被妈妈发现就会被训斥一顿。
  ※坚硬的栗子
  栗子的壳容易敲开,但里面还有一层裹着栗子肉的毛乎乎的皮,这一层很难去除。
  用开水泡带壳的栗子,这能让栗子的那层内皮和栗子壳粘在一起,只要敲开栗子壳,就能得到干干净净的栗子。把去了硬壳的栗子切成两瓣放进开水中浸泡,搅几下之后,内皮就会松动。还可以把带壳的栗子倒在盐开水中捂一下,几分钟后取出切开,也能快速去皮。
  ※核桃也能去皮
  小鹦不爱吃核桃,主要是核桃的皮有些苦涩的味道。除了新鲜核桃外,几乎很难去皮。
  后来还是老公找到一个方法,就是将核桃放在蒸笼里用大火蒸10分钟,再放冷水中泡,再敲核桃时,就能得到完整的果仁。再把果仁放开水中烫几分钟,核桃皮也能轻易剥下来了。
  ※给干蚕豆去皮
  老公的老家有吃干蚕豆的习惯,不过要想去掉坚硬的干蚕豆皮,就需要用食用碱。
  把蚕豆放到陶瓷的或搪瓷的器皿中,加入一些食用碱,再倒入开水焖几分钟,蚕豆的皮就软化了。不过剥出来的豆瓣需要用水冲洗,才能去除碱味。
  ● 土豆和藕的皮很薄,可以用钢丝球擦的方法来去皮。
  ● 番茄、芋头、栗子、核桃都可以用烫的方式来去皮。
  ● 大蒜可以用温水泡、刀子拍平、切下根部硬块的方法来去皮。
  

第三招 隔山打牛(1)
小鹦虽然不喜欢亲自下厨掌勺,但却喜欢好吃的。所以每每守在灶台外几米的地方,远远地看着老公做菜,顺便指指点点。奇怪的是,我家的女性似乎都喜欢用这一招,我妈妈就常年被爸爸指为理论家,她几乎不会做菜,和我一样是个标准的二厨,但是对菜如何进锅,却总爱指导一番。
  小鹦知道这是个不好的习惯,按我家大厨老公的话来说,会打击人的积极性。所以小鹦在努力学“只动眼不动嘴”,直到老公“哎呀”了之后,才吐两个字。其实和我家的大厨老公认识的时候,他对于厨房最多是有点兴趣,实践经验并不多,会做的菜也比较有限。但小鹦怎么能让家里的大厨只停留在这个水平?所以总爱以美食的名义和馋嘴的名义,“教”老公做菜。当然这个“教”的过程,是我说,老公做。小鹦虽然做得不多,但看得够多。不仅是从小看爸爸掌勺,长大后还爱看任何与美食有关的书籍、节目。单身的日子,更把看美食杂志称为“下饭”。
  隔山打牛这一招的效果非常好,不仅有了越来越多小鹦爱吃的美食,老公的厨艺也有了很大提升。他不再按着过去的套路来做菜,而是学会了按照现有的材料来安排菜肴,并不断地创新。虽然难免有失败的,小鹦也只会笑着夹别的菜。不管怎样,老公的厨艺让小鹦充满了期待。
  A 油开了吗
  大厨们常说炒菜要讲火候,这个火候其实很大程度上跟用油有关。
  如何把握好油温,是用油的关键,不同的油温用于不同的烹饪方式,也能制造出不同的烹饪效果。但是掌握油温是个经验活儿。当我们看到烹饪书中所写的五成热、七成热等等时,我们很难知道究竟指的是多高的温度。
  而用油除了油温的问题,如何更省、更健康,也是个问题。
  ※几成热?
  烹饪书中常教人在几成热的时候放菜下锅,可见控制好油温是烹饪菜肴的关键一步。可是所谓的“几成热”,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它是由经验累积起来的对热的概念。
  很少有书会写:“当油温达到80℃的时候……”因为传统对油温的认识,和精确的量度之间是有距离的。除了烤制食物外,很少有人会精确地计量温度,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对油的感官认识来估计油温。油沸腾时的温度是250℃,但书上所写的五成热,并不一定就是指125℃。不过我还是常常想想,如果能用温度计测量一下油的温度,是不是能够让炒菜变得更轻松一点呢?虽然我们不知道油到80℃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用食物温度计测一下就能把握好油温了。
  不过经过研究,传统对油温的描述方法,非常具有可操作性。一旦掌握到了不同油温的表现状态后,就可以轻易地掌握到下菜的时机。
  通常低油温是指一成热到两成热。在油下锅后的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里,油面能保持平静,没有任何的变化,此时如果将食材放进油锅里,也不会有任何的反应。中油温是指三成热到四成热。在油下锅后的十几秒到二十几秒的时间里,油面虽然没有冒烟,也没有发出声响,但油的边缘会冒出些微的烟,此时如果将食材放进油锅里,食材的周围会出现少量的气泡。热油温是指五成热到六成热。这时油面开始冒出青烟,靠近锅边的油开始向中间移动,如果在此时将食材放进油锅,食材的周围会出现大量的气泡。旺油温是指七成热到八成热。这时油的表面已经冒出了比较多的烟,锅铲搅动时就会发出响声,此时如果将原料放进油锅,就会发出“啪啪”的油爆声,并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来。

第三招 隔山打牛(2)
烹饪书上并不会写九成热或十成热,因为这个温度对于任何食物来说,都过高了。这么高的温度不仅会迅速将食物烧糊,还可能在人不注意的时候达到沸腾,进而燃烧起来。如果真的遇到了油锅燃火的情况,也不要着急,学学大厨们的做法,直接把菜放进锅里,利用菜的温度降低油温。如果同时有能力将锅移离炉灶,就是最好的了。
  ※油温烹饪档
  不同的油温有不同的用处,需要根据食材的不同和烹饪方法的不同来选择。
  低油温最合适用来酥黄豆、花生,这种冷油炸的方式,不仅能将这些干货酥得香脆,还不用担心糊。中油温适合用来慢炒,它的油温不会太高,所以对于需要上浆、滑油或要挂糊来炸的菜肴来说非常适合,比如滑肉丝、肉末等。另外中油温还适合用来发某些干料,如响皮、蹄筋等。热油温适合用来炒、炝、炸,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食材烹饪熟,同时还能保持食材的鲜嫩。旺油温适合炸食物,尤其是那些需要达到外焦里嫩效果的菜肴,或者需要爆炒的食材。
  ※油温健康标准
  用油的温度虽然需要根据烹饪的需要来选择,但也需要考量到健康的因素。小鹦的健康妈妈就强调,不能高温炒菜,高温会迅速地将菜中的营养物质都破坏掉,所以她总是强烈地建议,菜要吃生一点!
  其实油类中也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特别是植物油富含有各种维生素,甚至植物中未被人类发现的有益成分。但它们通常惧怕高温,一旦食用高温烹饪,就可能将这些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破坏殆尽。
  高温烹饪的坏处还在于它会产生很多的烟,这些烟通常含有一些过氧化物和致癌物质。每每看到这点,小鹦就觉得自己怕烟的举动绝不是缺点。所以最好别等到油冒了烟之后再烹饪,在选油的时候,也最好能选择纯度比较高的精炼油。如果仍然想用较高的温度来烹饪食品,可以先将锅烧热,之后再倒入油,这样就能两全其美了。
  ※选油选健康
  对现代注重养生的人来说,菜不仅仅要好吃,还要讲究健康。在食物的健康中,用油的健康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的烹饪方式让即使吃素的人,也在摄入油脂。这些油脂有的会转化为身体中的有益成分,而有的却可能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腰上、腹部上、血管里,疾病就在这些脂肪的堆积中慢慢酝酿。
  婆婆很胖,估计她的体质也很难将油脂转化成能量,结果油脂都变成了脂肪。我们一直要求她能选好油吃,也就是多买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现代的健康理论提出,油类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对人体有益的,而饱和脂肪酸却容易成为体内的堆积物,从而危害健康。橄榄油是含不饱和脂肪酸最多是油,所以橄榄油现在也成为了健康油的一个标志。
  但是人体是需要不同的油脂来满足身体运转的,虽然橄榄油好,但并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的油类来摄入。我家会同时存几种不同的油,或者几种油搭配着用,或者一段时间换种油吃吃,不但对健康有好处,还可以换种口感。
  很多人误以为动物油完全不能食用,其实只有对那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才应该尽量减少动物油脂的摄入。对于身体健康的人,适量的动物油脂能被身体有效地转化,为身体提供热量。而身体保持适量的脂肪,是健康的一个标志。对于那些肉类摄入很少的人来说,如果能摄入些动物油脂,能补充平时摄取中的不足。

第三招 隔山打牛(3)
※健康控油
  不少人都知道,油吃多了不利于身体健康,现在的心脑血管疾病,大多与摄入的油脂过多有关。虽然这些油脂并非都来自于食用油,但如果能控制到最少总是一件好事。其实如果一道菜中用油过多,会使菜蔬的外部包裹了一层油膜,使调味料不容易进入,给人感觉盐味淡,最后放了过量的盐分,以此危害健康。裹了油膜的菜还会给消化带来困难,尤其是肠胃不好的人,可能因此诱发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
  所以在烹饪的时候,最好能控制用油的量。一般来说,单独烹饪蔬菜,油量应当控制在原料的5%左右;如果烹饪肉类,油可以多一点,达到原料的10%~15%;如果是做滑油的菜肴,则需要把油量控制在原料的20%;烧汤时,油要少一点,大约5~8克就可以了;但炖菜的油量就需要大一点,一份炖菜要20~30克的油,才能保证菜的口感。
  ※好味道的控油法
  老公喜欢炒菜多放油,理由是油放少了,菜的口感太差。为了满足他对油的感觉,小鹦就让他调整了放油的程序。
  炒菜的时候,可以先放少许油翻炒,等快熟的时候,再放入熟油。这样虽然油量是一样的,但调料的味道能充分进入食材中,油也不会太多地浸入菜肴,油味会变得浓郁,菜味也很香。
  其实不少大厨都采用了这种用油的方式,比如做鱼的时候,他们就常喜欢在烹饪好鱼后再放一层油。这层油被称为“明油”,它不会浸入食材中,却能在菜肴的表面展示出红亮的油光,使菜看上去更能吸引人。
  ● 一两成热是指油面平静,材料下锅也没有变化的低油温,
  适合冷炸烹饪;三四成热是指油的边缘冒出少量烟,材料下
  锅后有少量气泡冒出的中油温,适合需要上浆、滑油、挂糊
  炸的菜或者发干料;五六成热是指油面开始冒烟,油开始往
  中间移动,材料下锅后有大料气泡冒出的高油温,适合炒、
  炝、炸;七八成热是指油面冒出大量烟,锅铲入锅后有响
  声,材料下锅后会发出油爆的声音,并有大量气泡冒出的旺
  油温,适合炸或爆炒。
  ● 做菜时油量过多有害身体健康,也不利于菜的烹饪,但油少
  了又不能保证菜的口感。最好的办法是在控制油的同时,在
  下菜前和起锅前分两次下油。
  ● 用油应该注意健康。其一是对油类的选择,应注意多食用富
  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并且多种油轮流食用。对于有心
  脑血管疾病的人,应该少摄入动物油脂。其二是减少高油温
  对油类营养物质的破坏。
  B 粘锅的烦恼
  你为粘锅烦恼过吗?我有,而且是经常。炒肉的锅最容易产生连锅铲都铲不下来的黑糊糊的东西,煮饭的锅也容易在锅底结上一层厚厚的锅巴,煎鱼的鱼皮常粘在锅底让鱼变得伤痕累累、惨不忍睹,蒸馒头、包子会有皮与蒸格紧密相连,饺子、汤圆、抄手则容易在锅底留下此地一游的印记。
  粘锅让人烦恼的不仅是破坏了食物原本漂亮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它常让我这个洗碗工束手无措。那些能通过用水泡泡、用钢丝球擦擦解决的粘锅问题,都算小CASE了,最头疼的,是把它泡了一整天后,还是我自岿然不动的那种,非得动刀动叉,用强劲的武力来解决问题。这些哪是一个柔弱女子该做的?所以我会愤愤地将那些穿上了锅巴盔甲的家伙们,扔给它们的制造者——我老公去解决。

第三招 隔山打牛(4)
虽然问题最终能得到解决,但我还是心疼我家的锅,痛恨在餐桌上看到不完整的食物,偶尔会为工作量的增加而抱怨。基于上述给人带来烦恼的理由,我们决定着手解决粘锅这一问题。
  ※跟粘锅的肉说bye-bye
  老公常煞有其事地说,炒菜就是要油多火猛,出来的菜才够香够鲜。于是我家那上千块一只的锅被他束之高阁,还逼着我给他买凹底的铁锅,言之为有中国味。
  油热炒肉的最大弊端就是容易粘锅,特别是在我强调少油健康的观念后,肉一下锅就容易粘在锅底。一般来说,用锅铲能够解决些问题,但对于习惯于用筷子炒菜的老公来说,这就是莫大的烦恼。
  我很耐心地教他温油炒肉法,反正现在用的都是精炼油,没生油味,当然没必要等到油开。在我看来,只要油进了锅,任何时候都可以下肉,不过老公还是更喜欢有一点温度的油。这种方法炒肉,诀窍不是在翻炒,而是滑炒,就是用铲子或筷子插到锅中画圆,还时不时拿锅晃晃。这样做能把肉和菜轻轻地抖散,而不会粘在一起,当然就更不容易粘锅了。
  在对炒肉不粘锅的改进中,老公找到一个在腌肉时加水或油的方法。我想,大约是缺少滋润的肉,禁受不住打击,遇热就变干,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它们的抗打击能力。这个跟注水猪肉不同,水和油是在肉的外面保护肉,而不是在肉的里面虚张声势。这一招的效果不错,还能增添肉的鲜嫩感。
  ※煎鱼,留下你那脆脆的鱼皮吧
  除了炒肉容易粘锅,煎鱼也很麻烦,所以我家几乎不煎鱼。前年突然开始流行吃*烤鱼,就是淋上调好的汁和菜的烤鱼。老公看我喜欢,便试着在家里做,可我家的烤箱怎么都烤不出酥香适中的大鱼来。老公一怒之下,改做煎鱼,竟比馆子里的好吃。
  可煎鱼时鱼皮常粘在锅上,看着那体无完肤的鱼,让我更痛心的是,没了酥脆可口的鱼皮。按书上的说法,这样的鱼肉还会使营养流失增多。于是我们收罗了一些还算有用的煎鱼不粘锅方法。
  首先是火,要将火的大小调到文武火之间。我想,可能火小一点,油就不会热得太快,可以很从容地给鱼翻面。当然也不要在油很热的时候下鱼,免得给鱼皮的刺激太大,这个跟下肉的道理一样。当然,鱼肉要用淀粉、面粉或者是鸡蛋清裹上一层,增加抗打击力嘛。据说用盐和酒来腌鱼,效果也不错。我倒觉得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功能是保鲜。在热油里加盐加糖的方法挺有意思,减少粘锅不说,还能增鲜。另外就要注意锅,这锅一定要干净、平整,这项原则让我家昂贵的锅终于派上了用场。据说在干锅里面搽上生姜汁也很管用,不过没试过。
  ※饭、面食,别和锅纠缠了
  其实最麻烦的是蒸煮各种饭、面食,几乎每次它们都要粘在锅上,让我烦恼不已。
  我家以前用高压锅煮饭,爸说不粘锅的秘诀,就是在上汽后再加阀,响了后就熄火,用压力焖饭。可自从独立生活以来,都用电饭煲,即使买不粘锅的饭煲,也照粘不误。后来试过往饭里加油,效果还不错。可我老公那记性,绝对靠不住,我照旧要洗粘着锅巴的饭锅。最后干脆买了电高压锅,那个好用,就不用说了。
  蒸馒头也是让我烦恼的一件事,尤其是在城里买不到纱布的情况下。后来我发现在超市里有卖一种滤咖啡的滤纸,滴几滴油就能浸透,把它放蒸格上蒸馒头,不仅锅上不粘,纸上也不粘。一张滤纸可以反复用几次,还不错。

第三招 隔山打牛(5)
煮饺子的问题是,饺子皮容易粘在锅底,一不小心就露馅。我老公的办法当然比较偷懒,就是往锅里加盐,等盐融了再下饺子。而我这个喜欢淡味的人,只好勤劳地拿着筷子搅锅,效果是一等一的好,还可以顺便用蒸汽做美容……
  ● 肉类不粘锅的方法是降低油温,并用在肉类中加水、油、
  盐、酒、芡粉、鸡蛋等包裹肉类的方法,来减少粘锅,并使
  肉更鲜嫩。
  ● 用压力锅焖饭,或在饭里加几滴油,都能让饭不粘锅。
  ● 煮面食容易黏锅时,可以往锅里加盐;蒸面食容易粘锅时,
  可以用纱布或浸过油的滤纸来隔绝。
  C 只要鲜味不要腥
  不少的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这种味道的产生,可能是地域的差别以及种类识别的需要。如水产大多有股鱼腥味,海产则多有海腥味,山里的一些动物,如羊也有很浓重的腥味。通常来说,越是人工养殖的,腥味越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