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如何处理好歼敌与攻地的关系,1946年9月16日,在这个窑洞中,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党内指示,明确指出:“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
温瑞茂(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从此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基本作战指导原则。毛泽东用一个非常通俗的比喻来解释这一作战原则:一个人背着装满金银财宝的包袱赶路时遇到了强盗。如果他背着包袱与强盗对打,不但打不赢,甚至会被打死,财宝也会丢掉。如果他扔掉包袱,就会动作灵活,打败了强盗,也就保住包袱。毛泽东所确定的作战原则,就是把包袱扔给蒋介石,让解放军痛打对手。
毛泽东扔掉了包袱,蒋介石却接过了包袱,而且洋洋得意地背到了身上。他说:“现代作战最要紧的莫过于交通,而要控制交通就先要能控制都市”。解放军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论如何集中兵力,负隅顽抗,始终不能掌握任何重要的据点,不能占据任何重要的城市”。因此,他把打通交通线和占领城市作为进攻的主要目标,指挥国民党军疯狂地争夺城市,炫耀战果,尽管这种“战果”水分太大。
江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要稳固地占领城市,就必须有充足的守备兵力。刘伯承当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任何一种军事学说都强调,守备兵力必须大大地少于机动兵力,但蒋介石要独裁,要压迫人民,就一定要加强守备兵力,其结果必然是顾此失彼,这是蒋介石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他的包袱“背得越多,他就越重,就越走不动”。
十三 歼敌为主 略地次之(3)
国民党军占领张家口后,气焰极其嚣张,企图一举荡平华北。然而,随着需要守备的城市、据点和交通线不断增多,其本来拥有的绝对兵力优势在逐步分散中不断减弱,到了1946年底,可用以机动作战的部队已经不足其总兵力的一半。
而晋察冀军区部队则经过动员新兵和整编部队,总兵力达到24万人。虽然丢失县市40多个,但部队开始确立集中兵力打运动战、歼灭战的思想,轻装上阵,因而能够放手作战,歼灭敌人。
1946年11月至1947年1月,晋察冀部队连续发动易县、满城战役和保定以南战役,共歼敌2万余人,初步稳定了战局。
毛泽东充分肯定晋察冀部队的战绩,同时指示:要进一步确立运动战的指导思想,“大踏步进退,不拘一城一地之得失”,实行“完全主动”的作战。据此,晋察冀军区集中野战军主力,灵活自如地捕捉战机,各个歼灭分散孤立之敌,连续发动了正太战役、青沧战役、保北战役,三战三捷,歼敌万余人,彻底扭转战局。
姜铁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毛泽东所强调的“不拘一城一地之得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行完全主动的作战。他强调:放弃城市和地盘时,要有利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是无代价放弃;要边打边撤,而不是一泻千里;要有选择的放弃,在放弃中保持野战军机动作战所必需的回旋余地,创造战场。有打有放,打放自如,毛泽东精确地把握了其中的尺度。
于是,战局在毛泽东的有效掌控下,出现了令人惊异的变化。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头4个月,国民党军占领153座城市,解放军歼敌32个旅,平均丧失座城市歼灭敌人1个旅。国民党军投入进攻的总兵力209个旅,其中一线攻击兵力最多时117个旅。虽然总体兵力仍占优势,但随着其深入解放区,机动兵力与解放军比较,正逐步丧失优势。
战争的第二个4个月,国民党军新占城市87座,而解放军也收复城市87座,双方得失相当,但解放军歼敌34个旅,已经不必丧失城市就能消灭敌人。国民党军投入进攻的总兵力虽然增加到219个旅,但用于一线进攻的兵力则下降到85个旅,不得不从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
战争的第三个4个月,国民党军新占城市95座,而解放军歼敌31个半旅,收复和解放城市153座,净得城市58座,已经既能歼灭敌人又能恢复部分城市。国民党军投入进攻的总兵力虽然达到227个旅,但能够担负战略机动作战的部队,南线只有40个旅左右,北线则数目寥寥。国民党军的进攻已经是强弩之末,陷入了战略上的被动。
综合战争第一年的作战,国民党军共占领解放区城市335座,解放军收复和解放城市288座。国民党军虽多占城市47座,但却付出了112万人的伤亡代价,平均每占一城,就要损失兵力3300余人。
徐焰(国防大学战略研究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更重要的是,由于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人民解放军赢得了作战行动的高度自由,能够避开国民党军的进攻锐气,避免死打硬拼;能够迫使国民党军在分兵守备城市的过程中,拉长战线,分散兵力,暴露弱点;能够有效缩短自己的战线,集中兵力于主要作战方向,放手捕捉战机,大量歼灭敌人。毛泽东用放弃城市换来了敌我作战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增加到195万人,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则由430万下降到370万。而在机动作战力量的对比上,人民解放军已经占有明显优势,这就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蒋介石直到此刻,才如梦方醒,意识到自己在战略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不得不承认:“国军过去攻下一地,不论其有无军事价值,都分兵据守。如此占地愈多,则兵力愈分,反而处处被匪军牵制,成为被动。”可惜,这种检讨来得太晚了。因为一旦他赖以发动内战的力量优势丧失,他反动统治的末日,也就指日可待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三 歼敌为主 略地次之(4)
毛泽东用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历程,演绎出一部充满军事辩证法色彩的经典战争史诗。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用部分城市和地方换取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主动权,战胜了力量绝对优势的敌人,度过了解放战争最艰难的第一年。毛泽东因此而颠覆了传统的战略防御法则,确立起了具有鲜明中国气派的战争指导原则。
他的这种统帅气度、这种战略思维,让他的对手无计可施,但却心服口服。被俘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由衷地承认:你们的战略上凶,我们就是战略上失败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四 声东击西 瞒天过海(1)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战场上的直接对话始见于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指挥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而毛泽东则指挥3万多红军反“围剿”,结果让蒋介石吐血而归。后因毛泽东受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的排斥,被解除兵权,两人暂时失去了在战场上直接对话的机会。
到1935年1月,毛泽东承担起统帅3 万多红军走出险境的艰巨使命。而蒋介石则亲自指挥40多万国民党军,再次对红军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围追堵截。于是,毛泽东指挥的红军与蒋介石统领的国民党军在川、黔、滇、康的崇山峻岭中,又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毛泽东再次以一当十,声东击西,瞒天过海,导演出一部“四渡赤水”的千古绝唱,写下了自己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遵义,这座黔北古城,北靠峻岭娄山,南临湍流乌江,西面就是名扬四海的赤水河。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重新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船,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军领导岗位。遵义,成了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经历过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惨痛失败和长征途中的艰苦转战,红军官兵对毛泽东的“出山”欢欣鼓舞。会议采纳刘伯承和聂荣臻的建议,决定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而,没有人会想到,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后所打的第一仗,竟然很不顺利。
1月19日,中央红军预定在四川泸州上游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四川军阀刘湘大惊失色,派出模范师打头阵,再调集主力大举入黔,前堵后追,挡住了红军北上通道。28日,毛泽东在土城青杠坡设下伏击圈,对尾追而至的川军郭勋祺旅发起进攻。原判断川军为4个团,实际有6个团,而且还有后续部队,且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继续恋战,后果将不堪设想。毛泽东果断决定:红军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
齐德学(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统帅,就在于他的军事指挥从来都不墨守陈规,从来都不恪守固定的计划,敢于并且能够修正被实战证明是不可行的计划,在极度不利的局面下,变被动为主动。
29日,红军在土城、猿猴两地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继而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迅速转向川滇黔三省边境国民党军设防空虚的云南扎西地区集结,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扎西为苦寒之地。时值隆冬,大雪纷飞,红军处境极为困难。蒋介石笑了,判断红军“已入死地”,必向南北两路逃窜,立即督令北路川军和南路滇军南北夹击,务求将红军在扎西地区一网打尽。但他没有料到,毛泽东竟会声东击西,来了一个回马枪。
褚银(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声东击西,是毛泽东作战指挥中运用娴熟的一种谋略。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他将这种谋略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转兵扎西,是要充分利用敌人常规思维判断上的失误,以自投绝地的行动,吸引国民党军追兵进入滇东北,在黔北地区的防务空虚后,再回师东进,重入黔北。
一渡赤水进扎西,国民党军重兵跟来,毛泽东泰然自若,一直等到各路敌军逼近,方率领红军兵分三路由扎西调头东进,在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二渡赤水,再入黔北。红军一路夺关抢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勇夺娄山关,并以一个漂亮的回马枪,再占遵义城。面对满天晚霞和如血残阳,毛泽东登上号称天险的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千古绝唱。
蒋介石暴跳如雷,他特别训令嫡系中央军吴奇伟纵队立即北上,夺回遵义。
陈伙成(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蒋介石当然不知,再占遵义只是毛泽东为回师黔北作战所造的“势”,要聚歼冒进之敌才是他所寻求的“果”。当攻占遵义城的战斗尚在进行时,毛泽东就已紧紧盯住了吴奇伟纵队,决心抓住孤军冒进的有利时机,集中主力在遵义以南的忠庄铺地区将其歼灭。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四 声东击西 瞒天过海(2)
红军在遵义城南重创吴奇伟纵队,吴奇伟带着残兵狂逃几十里,砍断乌江上的浮桥,方才侥幸逃脱。红军再入黔北,5天内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2个师另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部队士气空前高涨。
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再次展现了运动作战的特长,飘忽不定,出敌不意,调动和歼灭敌军。这与长征前期作战中步履维艰形成了鲜明对照。红军的胜利,使得遵义会议确立的新的军事领导集体,特别是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蒋介石被红军飘忽不定的作战方式搞得晕头转向,实在搞不清红军的战略意图。他决定采取堡垒与挤压并举战术,令遵义以南的部队在川滇黔边界构筑封锁线,又令遵义以北的部队沿川黔大道加紧进攻,南守北攻,四面防堵,步步推进,首先压迫红军于遵义地区的狭小地域,然后“一鼓荡平”。蒋介石从南昌飞抵重庆,亲自执掌作战指挥权。
蒋介石吸取了以往的教训,特别采取了稳健推进的进攻战略。红军多次寻战,均未达到目的。毛泽东将红军分布在鸭溪地区,告诫上下要以耐心的机动来制造国民党军的错觉,寻找战机。
蒋介石判定红军在黔北地区徘徊系大政方针未定之表现,召令各路纵队对红军实施决战。周浑元纵队放胆前进,集结鲁班场,态势突出。毛泽东决定先打周浑元纵队。鲁班场三面环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周浑元3个师龟缩固守,双方形成对峙。
蒋介石大喜过望,认定抓住了红军主力,要求周浑元固守待援,急令各部迅速向鲁班场推进,务必聚歼红军于一役。然而,就在蒋介石各路援军蜂拥而至的时候,毛泽东却突然指挥红军连夜秘密西进,来到了赤水河东岸的茅台镇,喝上了纯正甘洌的茅台酒。
陈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一渡赤水,毛泽东“调”国民党军离黔北,入扎西;二渡赤水,毛泽东再“调”国民党军回黔北,蒋介石在“精明”中却总是办着糊涂事。毛泽东以动制静,以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机动与敌周旋,实现了自己的意图,诱使蒋介石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将主力全部调至黔北地区,从而给红军留出了机动作战的充分空间。
3月16日,红军三渡赤水,重入川南,毛泽东用一个团的兵力虚张声势,大造红军要北渡长江的假象,主力却隐蔽在山沟密林中。蒋介石断定红军入川定要北渡长江,他再次命令川军前堵,中央军后追,又从黔北追到四川古蔺,要在川南构成新的包围圈。
毛泽东又把国民党追兵从黔北“调”到了川南。3月22日红军四渡赤水,重入黔北。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红军与国民党追军相向而过,向着遵义、仁怀之间地区疾速前进。
陈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三渡赤水是公开的,意在调动国民党军入川南;而四渡赤水则是秘密的,意在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在广阔的空间中寻求机动。毛泽东说:“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活动”。四次渡赤水河,一个“调”字,被毛泽东用神了。
坐镇重庆指挥“追剿”行动的蒋介石苦思冥想,认为再也不能跟在红军的屁股后面打圈子了。他再次调集各路部队在黔北地区布下重重防线,要以不变应万变,用铁壁合围对付佯动机动,准备将红军“一网打尽”。他认定这是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遂带上夫人宋美龄和数名大员由重庆飞抵贵阳设立行营,亲自指挥“最后决战”,并宣称:“###已是强弩之末……已入‘走投无路’的绝境。”
然而,蒋介石还是跟着毛泽东的指挥棒转。这次毛泽东放出红9军团伪装主力,在马鬃岭地区大造声势,示形于东北,造红军主力再入川南北渡长江的错觉。红军主力则秘密穿越遵义、仁怀大道,向南疾进,突然渡过乌江,再次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击圈。
十四 声东击西 瞒天过海(3)
褚银(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红军四渡赤水,南进乌江,行动飘忽不定,不仅蒋介石被搞得晕头转向,红军许多高级指挥员也迷惑难解。红2师师长刘亚楼等人向毛泽东询问红军的目的地到底在哪里,毛泽东微笑不语,拿过一张军用地图,用红色铅笔在图上画出了一道大弧线。
这条线由贵阳向西、向西南,入云南,逼昆明,再折转直指金沙江,构成了一条大迂回行进路线。目标指向千里之外川滇交界的金沙江,而起点竟是蒋介石的行营所在地——贵阳。
袁德金(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毛泽东看透了蒋介石色厉内荏的本质,就是要在太岁头上动土,让蒋介石在惊惶失措之中方寸大乱。如同他后来所说的那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
四渡赤水后,毛泽东连续三次声东击西,极尽虚实奇正之能事,蒋介石真变成了瞎子、聋子。红军渡过乌江后,毛泽东使出了第一招声东击西。4月2日,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扎佐、狗场地区,而前锋直指贵阳,距贵阳城只有一步之遥。贵阳城内风声鹤唳,蒋介石一夕数惊,一面令守军死守城池,一面严令各部火速增援,并连发数道“万万火急”电报,要滇军主力孙渡纵队火速赶赴贵阳“救驾”。
陈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这又是毛泽东的调兵韬略。兵逼贵阳是虚,调出金沙江沿岸的滇军是实。孙渡纵队是滇军主力,毛泽东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毛泽东兵逼贵阳,终于借蒋介石之手调出了滇军主力孙渡纵队。
毛泽东却不急于挥兵入滇,而使出了第二招声东击西,继续给敌方造成更大错觉。4月5日,他让部队架桥,摆出了大军东向湘鄂西,与红2军团、红6军团会师的模样。毛泽东此刻的一招声东击西,就是要进一步加重蒋介石的错觉,把云集贵阳的各路国民党军引向东方,彻底闪开红军的西进通道。
蒋介石彻底被毛泽东搞昏了头,依然按照毛泽东给他的错觉调动部队,几十万“追剿”大军又向黔东地区涌去。毛泽东则从容挥师入滇。蒋介石这才搞清毛泽东的目的。大呼“上当”,疯狂下令各路部队全力追击。毛泽东使出了第三招声东击西,指挥红军主力快速西进,直捣云南军阀龙云的老巢昆明。毛泽东要迫使蒋介石、龙云调动军队驰援,为红军北渡金沙江扫清障碍。
4月27日,红军前锋威逼昆明。龙云大惊失色,急电蒋介石求援。蒋介石令中央军等部驰援昆明。
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敌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昆明而忽略金沙江防务,毛泽东并不满足,他知道在金沙江沿岸还有部分滇军部队,如果被其纠缠,也会妨碍红军迅速渡江。毛泽东在龙云的胸口再插上一刀,以一部兵力直抵距昆明仅15公里的大板桥,大造进攻昆明的声势。
昆明城内一片惊乱,云南全境剧烈震动。龙云急令各地部队迅速向昆明集结,云南北部各县和金沙江南岸的防御力量因此被进一步削弱。北渡金沙江机会终于出现。毛泽东令红军兵分三路北上,抢渡金沙江,并特别指示:先头部队必须在5月3日以前抢占金沙江渡口。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先遣部队军委干部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金沙江皎平渡渡口,2万多红军利用6只木船,摆渡7天7夜,顺利渡过金沙江。毛泽东三次声东击西,换得了宝贵的7天7夜。待到“追剿”军两天后赶到江边时,渡口已空无一人。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是红军长征史中最辉煌的一页。在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毛泽东声东击西,瞒天过海,指挥红军大小40余战,驰骋数千里,走中有打,打中有走,退中有进,进中有退,奇正圆合,虚实汇融,如入无人之境,创造出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十四 声东击西 瞒天过海(4)
红军渡过金沙江后,蒋介石懊恼之余,讲出了一段痛心疾首的话:“我们有这许多军队来围剿,却任他东逃西窜,好像和我们军队玩弄一般,这实在是我们最可耻的事情……将来战史上评论起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失败!”
既能指挥自己的部队,又能“指挥”敌人的部队,四渡赤水中的毛泽东,作战指挥如行云流水,将一番惊心动魄的战场较量,变为一部激动人心的战争诗篇。他因此赢得了“用兵如神”的声誉。
十五 做眼造势 面制点线(1)
1945年重庆谈判,毛泽东与蒋介石两位老对手坐到了一起,商讨国家大计。毛泽东住了43天,谈判过程艰难曲折。双方唇枪舌剑,屡屡陷入僵局。
蒋介石曾以最后通牒般的语气对周恩来说:“盼告诉润之,要和,就照我的条件和。不然,就请他回延安带兵来打好了。”毛泽东说:“现在打,我实在打不过你。但我可以用对付日本人的办法来对付你,你占点线我占面,以乡村包围城市,你看如何?”
点指城市,线指交通线,而面则是广阔的农村和远离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地方。在毛泽东的战争指导艺术中,从来都是以“面”作为人民军队作战行动的基石。不占“点”“线”广控“面”,毛泽东将中国革命战争视为一个大棋局,从容地投子抢先,控面造势,最终以“面”制“点”“线”,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统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随即由陕北进入山西,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此刻的华北战局,如同一盘复杂多变的棋局。日军攻陷北平、天津后,兵分三路在华北展开战略进攻,随后,以太原为目标,大举进攻山西。而山西军阀阎锡山则拼出老本,会同中央军死守要地,固守地盘,结果陷入被动。山西成了华北抗战的主战场。面对这个大棋局,八路军如何布局,怎样作战,至关重要。
毛泽东洞察全局,他改集中配置为分散部署,将八路军三个师分布在山西的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个角,既可独立作战,又能相互策应,互为犄角。第115师、第120师各一部依托晋东北的恒山、五台山区,第120师主力依托晋西北的管涔山区,第115师主力依托晋西南吕梁山区,而第129师和第115师另一部依托晋东南的太行、太岳山区。
毛泽东的布局很讲究。部队集中可消灭敌人,分散可开展群众工作,依托山区,着眼持久抗战。三位一体,互为联系。
毛泽东所布下的棋子很快就展现出威力。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华北战场上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面抗战结束,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则热火朝天地展开。11月13日,毛泽东电示前方将领:“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农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八路军各部迅速在山西境内完成战略展开,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晋西南和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形成了相互策应的战略格局,奠定了山西抗战乃至于华北抗战的基础。
在山西山区站稳脚跟后,毛泽东又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平原地区。1938年4月21日,毛泽东与张闻天、刘少奇联名向前方的八路军将领发出指示:“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扩大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并要求立即在平原地区划分军区,广泛组织自卫军,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有计划地普遍开展游击战争。
支绍曾(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如果把经营山西的战略部署称为围棋的布局,那么向平原地区进军,则是大举经略中腹。这是一个重大的决策,也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发展始终是依托山区,根据地基本上也没有离开过山区。但要推动华北乃至全国的抗战,八路军必须走出山区,推向平原,才可能真正创造出全民抗战的局面,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因此,向平原地区进军,意义重大。
从1938年4月开始,八路军依托山地,一部挺进河北、山东和河南的平原地区,开辟出冀南、冀鲁边、冀鲁豫、冀中和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整个华北地区完成了战略展开,将以山西为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发展为整个华北地区的敌后游击战争。
在角逐华北的同时,毛泽东对华中的敌后抗战也作出部署。他指示新四军,以茅山地区为中心,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之间广大地区创建根据地,同时准备挺进苏南,进军苏北。据此,新四军主力挺进苏南、皖南、皖中和豫皖苏,于大江南北地区完成了战略展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十五 做眼造势 面制点线(2)
这样,在整个中国战场上,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战争奇观。表面上看,日军处于战略进攻,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日军对中国军队构成战略包围。但在每一个作战方向上,中国军队对各个分进的日军部队构成了战役战斗上的包围。毛泽东把这种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状况,形象地比喻为下围棋中的“做眼”。他说:这“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做眼。”通过“做眼”,八路军、新四军掏空了日军占领区的中腹,将日军的后方变成了抗日根据地发展的空间,变成了敌后抗战的战场。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先后失陷。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由积极抗战开始转为消极抗战。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则逐步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及时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华南的方针。毛泽东发出号召:“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挺进”。
从1938年12月起,八路军主力大举向平原地区挺进。刘伯承、邓小平率第129师主力挺进冀南平原;贺龙、关向应率第120师主力挺进冀中平原;罗荣桓率第115师主力挺进鲁西平原。
八路军要“做眼”求活,不断扩大根据地;日军则要“吃子”提棋,根除控制区内的威胁。于是从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始,“做眼”与“吃子”的斗争,就以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蚕食”和抗日军民反“扫荡”、反“蚕食”的形式激烈地进行。
1939年至1940年,日军对华北各大抗日根据地先后发动千人以上的“扫荡”近100次,共计出动兵力50多万。抗日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构成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
岳思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毛泽东的“做眼造势”,不仅盘活了中国抗战的棋局,扭转了因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作战失利而造成的颓势,并且使敌后战场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使八路军、新四军真正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敌后抗战的巨大声势,使得日本侵略者胆寒,也使其更为疯狂。从1940年起,日军在华北地区推出了“肃正建设计划”,实施“囚笼政策”,以“铁路作柱,公路作链,碉堡为锁”,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封锁。
抗日根据地被日军的交通线和封锁沟等设施切割得支离破碎。八路军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敌后抗战进入了最困难的时刻。毛泽东形容这种情况说:“我们中国是出豆腐的,照割豆腐的办法,划了很多块。这不是我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