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恃?罗兹曼教授在苏联研究著作方面的意见。
主之研究》详细地研究浙江一个地主家族。小岛晋治著《太平天国革命的历
史和思想》是著者的研究论集。小野川秀美和岛田虔次共编的《辛亥革命之
研究》评论辛亥革命,收日本有学术成就的京都学派新一代学者的论文 13
篇。中村义著《辛亥革命史研究》收著者多年来研究这个主题的论文。也要
特别提及《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东京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研究中华民国经济趋向与外国经济利益的著作有岛一郎著《中国民族工
业的发展》和高村直助著《近代日本棉纺织工业与中国》。京都大学的一个
研究组(狭间直树、片冈一忠和藤本博生)出版了《五四运动之研究》论集。
关于日本史学界研究近代中国的全面成果,除本书上卷《书目介绍》第 1 节
提到的综述直到 1969 年出版的书目外,要特别提及《清史问题》所载的田乔
舒亚?A.福格尔翻译成英文的日本《史学杂志》上的书目综述。
社会经济史论文也刊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多文化革命以后的新办或复
刊的学术期刊上。要特别提及设在北京的历史研究所出版的《中国史研究》
和厦门大学出版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方面的
学术成果,也见费维恺编《从宋代至 1900 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史》。
四部收有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论文的结集是:中国人民大学历
史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收论文 33 篇;南京大学历史系编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续编》,收论文 20 篇;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明
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收论文 25 篇和 1949—1979 年发表的 218 篇
论文的目录;南京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文集》收论文 18
篇和论文目录。黄逸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集》是一部高质量的选集,
收入 1949—1966 年发表的研究 19 世纪和 20 世纪中国经济的论文,并附有文
化革命以前研究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 1000 篇以上论文的长达 110 页的目录。
最近出版的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史料的出版物有:上海博物馆编《上海碑
刻资料选辑》,收碑文 245 篇;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
收碑文 90 篇;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和南京大学历史系合编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收碑文 258 篇——主要是南京大学洪焕椿教授
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清代
地租剥削形态》,收乾隆朝刑部档案 399 宗。
新出版的厦门大学傅衣凌教授著《明朝社会经济史论文集》,收著者 40
年代起 30 年来发表的论文 29 篇。最近出版的研究明清农村社会的著作有何
龄修等著《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和叶显恩著《明清徽州
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有研究 1860—1916 年中国现代化的颇具
雄心的计划,至今已出版研究专著四种。每个行省研究专集挂有丛书名《中
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每卷书名给出省名:苏云峰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
研究:湖北省,1860—1916》;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
1860—1916》;李国祁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
以及张朋园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
最近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研究晚清民国时期近代工业及其他企业
的出版物有:张国辉著《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
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刘鸿生企业史料》;以及至今已出版的上海
图书馆藏未发表过的盛宣怀档案四卷:陈旭麓、顾廷龙、汪熙编《盛宣怀档
案资料选辑》。
50 年代后期,周恩来总理力劝非共产党人士撰写 1949 年以前他们亲身
经历的回忆录。成果是前军阀、国民党官员、国民党军将领、教育家及其他
人士的回忆录大量涌现。这类史料的第一卷以《文史资料选辑》的书名在 1960
年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出版。其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在各省、各大城市、乃至在若干县的委员会也开始出版各个地方的《文史资
料》。关于 1960—1981 年出版的各种《文史资料》的篇目索引,见《五十二
种文史资料篇目分类索引》。
最近的社会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近出版的劳工运动文献资料有: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
研究室编《省港大罢工资料》;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北方地区工人运动资料
选编,1921—1923》。新的研究成果大大补充了让?谢诺著《中国劳工运动,
1919—1927 年》的内容。陈明 《劳工与帝国:珠江三角洲的中国劳工运动,
1895—1927 年》;盖尔?赫沙特:《飞锤走凿:三条石工人》;埃米莉?霍
尼格:《上海纱厂女工,1912—1949 年》和《包身工制度与女工:解放前上
海的纱厂》;林达?谢弗:《毛泽东与工人:湖南工人运动,1920—1923 年》;
戴维?斯特兰德和理查德?韦纳:《20 世纪 20 年代北京社会运动与政治言
论:1929 年 10 月 22 日电车风潮分析》,这些论著增加了我们关于中国无产
阶级的知识。小安格斯?麦克唐纳著《农村革命的城市根源》,也有关于湖
南劳工运动的资料。陈明 编著《中国劳工运动的历史编纂学,1895—1949
年》是一部书目指南。
两部经济思想——意义非常概括——史著作内容相当广泛:赵靖和易梦
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侯厚吉和吴其敬:《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
第一卷(1840—1864 年)。同时,美国史学者关于西方对中国影响的理论和
论述,在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得到批判的评介。
社会史研究大大得到史坚雅等人编著《现代中国社会:有分析的书目》
(1973 年)三大卷的帮助。研究中国农村史的美国史学者也已吸收了在其他
农民社会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理论框架。史坚雅著《中国农民与封闭社会:
开放和关闭的个案》提出村民与村外社会接触程度的循环变异。其他学者已
利用埃里克?沃尔夫著《20 世纪的农民战争》、詹姆斯?斯科特著《农民的
道德经济》、塞缪尔?波普金著《有理性的农民:越南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
及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原始的造反者》等著作。关于使沃尔夫-斯科特“道
德经济”概念适应中国情况的若干问题,见于詹姆斯?M.波拉切克著《江西
苏区的道德经济(1928—1934 年)》和《亚洲社会的农民战略:道德的和理
性的经济途径——专题论集》[《亚洲研究杂志》第 52 卷第 4 期(1983 年 8
月),第 753—868 页]所收其他文章。
上个十年的许多出版物分属于下述四类之一:可与文化人类学或人口理
论结合的联锁区域分析和空间研究;上层阶级研究;农村社会和农民造反研
究;以及关于城市无产者的论著。在这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上面提到的
论文可望不久以书籍的形式出版。
区域分析以不同的方式由吉尔伯特?罗兹曼著《中国清代的城市网和德
川时代的日本》、史坚雅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与伊懋可和史坚雅编《两
种社会之间的中国城市》中的史坚雅及其他人的论文表现出来。源出于史坚
雅的市场体系理论的分析法也由台北史学者在错综复杂的研究中使用,例
如,李国祁和朱鸿著《清代金华府的市镇结构及其演变》。史坚雅著《中华
帝国晚期的流动战略》把区域分析和家族研究结合起来。城市化问题在苏
珊?曼著《中国的城市化与历史变迁》中有进一步的探讨。地方研究著作不
断增加,今举三例:寇尔:《绍兴:清代社会史研究》;威廉?罗:《汉口:
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876—1889 年》;以及兰德尔?斯特罗斯:《困
难的工作:中国江苏西部农业的政治经济,1911—1937 年》。刘耀著《太平
天国失败后江南农村经济变化的再探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商业化的作
用。
社会史学者也已转向文化人类学以求深入研究。詹姆斯?沃森著《中国
亲属关系再探讨;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观点》是有关亲属关系,特别是宗族的
人类学文献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指南。基本人类学分析法由莫里斯?弗里曼编
《中国社会的家庭与亲属关系》和阿瑟?沃尔夫编《中国社会的宗教和仪式》
上的论文表现出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运用文化人类学原理的新努力,可以
斯特万?哈勒尔著《犁头农村:台湾文化与环境》作为范例。鲁比?S.沃森
著《华南的阶级差别与姻亲关系》把亲威关系与阶级结构结合起来研究。帕
特里夏?埃布雷和詹姆斯?沃森著《中华帝国晚期的亲属组织》首先采用历
史人类学的有组织分析法。
人口研究的新阶段以何炳棣著《中国人口研究,1368—1953 年》作为起
点,但是该专著使用欧洲人口史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方法论。詹姆斯?李著《中
国西南部的粮食供应与人口增长》和詹姆斯?李和罗伯特?恩格著《18 世纪
满洲的人口及家史:岛夷人,1774—1798 年》说明这种趋向。王树槐著《清
末民初江苏省的人口发展》是一篇详细研究该省人口发展的论文。傅筑夫著
《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周源和
著《清代人口研究》,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人口研究上的成果。皮埃尔-
艾蒂安?维尔著《18 世纪的中国官吏与饥荒》;《亚洲研究杂志》第 41 卷
第 4 期(1982 年 8 月)所载《粮食、饥荒与中国国家——专题论丛》中的全
部论文;以及詹姆斯?李、皮埃尔-艾蒂安?维尔和王国斌编《清代的国家仓
廪与粮食供应,1650—1850 年》,在粮食供应、政府政策及人口的研究上开
拓出新领域。
在美国,上等阶级研究大多集中在名流而不在中国传统的商绅划分或民
国时期更不完全的上层阶级划分上。代表作有:肖邦齐著《四川地方名流的
构成和作用》和玛丽?巴克斯?兰金著《城乡连续性:浙江两个集镇的望族》。
肖邦齐著《中国名流与政治变革》分析核心和周边地带内浙江省名流的组织
发展。名流制度的研究除亲属方面外尚落后,但是,理查德?J.史密斯著《中
国文化遗产》分析了礼的普遍效用和秩序感。研究行会的基本著作仍然是何
炳棣著《中国会馆史论》和根岸佶著《上海之行会》。加里?G.汉密尔顿著
《区域性的行会与中国城市:比较观点》把中国这类行会同亚洲、非洲及拉
丁美洲发展中社会的行会比较。汪士信著《我国手工业行会的产生、性质及
其作用》是一篇研究清代行会的增长知识的论文。
更为人熟悉的中国阶级划分也已得到了学者的注意。关于资产阶级,见
本书上卷 12 章白吉尔的书目注释。特别是,日本的历史学者继续研究以等级
地位和土地所有来界定的士绅社会。载在《史学杂志》每年五月号上的书目
提要《日本的明清研究》和《日本的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研究》是这方面研
究及日本在社会史其他方面研究的良好指南。正如上面提到的,《史学杂志》
1978—1982 年书目提要已由乔舒亚?福格尔翻译成英文,刊载在《清史问题》
第 4 卷第 3 期、第 4 卷第 6—10 期和第 5 卷第 1 期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学者所进行的社会阶级之历史研究,按照密切结合
历史发展诸阶段社会经济史的马克思主义模式进行。清代社会史大多联系到
上面提到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经君健著《论清代社会的等级结构》是一篇
极好的理论综述。在美国史学者所作对上等阶级的详细研究中,弗兰克?洛
耶夫斯基著《苏州租栈:晚清的佃租管理》对村松祐次的仍然具有权威的地
主租栈研究专著提出一些新观点,村松祐次的专著已以英文摘要为《晚清民
初江南地主所有制引证研究》。詹姆斯?波拉切克著《士绅霸权:同治中兴
时期的苏州》考察江南上层士绅社会。张仲礼的著名著作《中国绅士》和《中
国绅士的收入》与何炳棣著《中华帝国晋升的阶梯》,仍然是研究士绅的主
要起点。一篇令人发生兴趣的更近发表的论文是王思治著《宗族制度浅论》。
为深入了解学者阶级中个人关系的错综复杂,见詹姆斯?波拉切克著的等待
出版的书稿《内部的鸦片战争》和邝兆江著《百日维新的拼花图案:人物、
政治及思想》。
尚有更多研究已指向农村社会和农民造反,对这方面研究来说,萧公权
著《农业中国:19 世纪的帝国控制》仍然是重要的基础。日本学者研究土地
关系的大量论著在琳达?格罗夫和周锡瑞《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日本学
者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变化的学术成果》中得到介绍。黄宗智著《华北农民经
济与社会变迁》是一部研究华北农村社会的大作。魏菲德著《造反与革命:
中国历史中的民众运动研究》和刘广京著《世界观与农民造反:对毛泽东以
后的编史学的看法》,是两部关于农民造反论著的内容广泛的指南。后者集
中介绍 1978 年以后中国学者的历史论著,而詹姆斯?P.哈里森著《共产党与
中国农民造反:重写中国历史的研究》仍然是介绍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编史学的一部标准著作。载于《现代中国》季刊第 9 卷第 3
期(1983 年 7 月)的周锡瑞著《农民造反专题论集:若干介绍性评论》提出
更多的观点。周锡瑞著《论义和拳运动的社会成因》重新解释义和团叛乱。
裴宜理著《社会盗匪活动再探:中国土匪白朗个案》对民国初期白朗起义提
出新观点。
让?谢诺编《中国民众运动与秘密会社:1840—1950 年》所收的论文是
研究农村非法组织这一重要方面的指南。中国的史学者看来似乎对造反比对
秘密会社本身更注意一些,但是秘密会社也已得到应有的注意。蔡少卿著《哥
老会与 1891 年长江流域的反洋教斗争》和胡珠生著《青帮史初探》就是实例。
民间教派已吸引学者更多的注意。欧大年著《民间佛教、传统中国晚期
的反政府教派》、欧大年著《抉择:中国社会中的民间教派》及斯特万?哈
勒尔和裴宜理著《中国社会中的融合教派:导论》,提供了总框架。韩书瑞
著《中国的太平盛世叛乱:1813 年的八卦教起义》是 19 世纪初一次重要的
起义的个案研究。其他教派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于《现代中国》季刊第 8 卷
第 3 期(1982 年 7 月)和第 8 卷第 4 期(1982 年 10 月)《中国社会中的融
合教派》专题论集。孔斐力著《太平天国幻想的渊源》,把太平天国的太平
盛世观放在中西理论框架内。鲁道夫?G.瓦格纳著《重新制定天国的美景:
宗教在太平军造反中的作用》是对洪秀全宗教的内容及影响之倾向的革命的
分析。
近来的论著已把农村社会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突出起来;许多论著已
把研究集中于其社会关系未必与更稳定、繁荣的农业核心内的社会关系一致
的动荡不安地区上。裴宜理著《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 年》运
用社会生学态原理和社会战略的人类学概念来分析华北平原的极贫困部分
100 年来的动乱;而哈里?J.拉姆利著《械斗:中国东南部的暴力病态》研
究广东省地方性不稳状态。艾恺著《转变中的乡村名流:中国文化危机与合
法性问题》研究民国时期农村分离派、军阀领袖人物的上层社会。R.G.蒂德
曼著《盗匪活动的持续:华北平原边缘地区的事件》和菲利普?比林斯利著
《土匪、大亨和光棍:在中华民国初期地方控制的表层下》,提供关于民国
时期华北社会动荡不安的更多情况。
戴维?富尔著《中国江苏省的地方政治动乱,1870—1911 年》研究城市
化了的长江下游非常不同环境中的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罗克珊?普拉兹尼
阿克著《中国农村的社会与抗议:辛亥革命前夕的抗税与县乡政治》研究清
代最后十年出现的新社会紧张状态。阿瑟?罗森鲍姆著《士绅权力与 1910
年长沙米风潮》是一篇详细研究大城市风潮的论文,周锡瑞著《中国的维新
与革命:辛亥革命在湖南和湖北》,也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这次风潮。
当然,有许多别的不属于上述分类的论著。乔舒亚?A.福格尔和威廉?A.
罗编《关于变化中的中国的若干看法:韦慕庭教授纪念论文集》编入各种各
样研究民国的论著。妇女史也已受到注意。这方面的优秀入门书是马杰里?沃
尔夫和罗克珊?威特克编:《中国社会的妇女》。谢尔曼?科克伦和安德鲁?谢
译《中国一日,1936 年 5 月 21 日》,是 1936 年上海出版的那一天的五花八
门的(确有进步倾向的)个人生活自述文集的删节本。该书丰富多采的内容
是这类 1870 年以来报刊上尚待研究资料的初步发掘。
苏联关于晚清及中华民国的研究
在一个尚告完整的世界,所有国家研究中国的史学者都会出自己应尽的
一份力量来了解中国近代史,即使看法纷纭。在这样一个思想世界市场,全
面一致大概会小于全面争论,但是,撰写出来的历史要坚持做到更充分地掌
握可核实的史实和理论解释。近来,研究中国的史学者的接触和交流已在中
国、日本及大西洋共同体三大中国学区域之间迅速增加,但是,与第四大区
域苏联的接触和交流增加不太迅速。这是由于若干原因。苏联境外研究中国
的专家,能阅读俄文者不多,苏联研究中国的专家派往国外不多,苏联出版
物不易获得。研究主题,和研究者一样,在苏联受到政治标准的鉴定和限制。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学术成果自 1960 年以来已经在苏联出现,其
中很多涉及一些对研究中国的非苏联史学者来说有兴趣的题目。正如普林斯
顿大学吉尔伯特?罗兹曼教授在《苏联对前近代中国的研究:最近研究成果
评估》所说,“苏联作者的中国史及文学研究项目非常众多、范围很广,而
且往往在主题的选择上具有特色或在解释上具有创见”。罗兹曼教授和加利
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贾士杰教授在上述著作中论述了苏联学者的种种晚清
民初研究论著。研究主题包括早期广州人的爱国精神,太平天国、捻军和义
和团运动,帝国主义与 19 世纪 90 年代的维新,孙逸仙,立宪运动与革命思
想,以及辛亥革命。关于社会经济变革,有很多论著论及城市、手工艺行会、
早期资本主义与土地关系;也论及农民造反、1925—1927 年革命、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对农民政策,以及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国家资本主义。
目前研究兴趣的广度由讨论中国社会与国家问题年会出版的报告百余种表现
出来,这些报告印数有限,一般编成三卷,由莫斯科东方研究所中国研究部
L.P.杰柳辛编。总之,苏联的中国学家,即使与外国隔绝接触,还是和在其
他国家的研究中国史学者一样,利用同样的史料,研究许多相同的课题。
2.和 10.中国的对外关系,1911—1949 年
近代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和侵略由马里乌斯?詹森著《日本与中国:从战
争到和平,1894—1972 年》提供最好的介绍。关于日本在民国初期卷入中国
内政,见同作者所著《日本人与孙逸仙》。更多的情况,主要根据中国史料,
可从入江昭编《中国人与日本人:关于政治和文化相互影响的文集》所收欧
内斯特?P.扬和马德琳?池的论文得到。在用日文撰写的研究论著中,最有
用的是栗原健《对满蒙政策史的一个方面——日俄战后起至大正期止》;臼
井胜美:《日本与中国——大正时代》;角田顺《满洲问题与国防方针——
明治后期国防环境的变化》;以及崛川武夫:《远东国际政治史概论:二十
一条要求研究》。
民国初期也已是研究西方外交的史学者的一个研究课题。例如,可见到
彼得?洛:《英国与日本,1911—1915 年》;和詹姆斯?里德:《传道精神
与美国东亚政策,1911—1915 年》。后一部著作把美国政策放在差会对外交
政策的影响增大的格局中研究。差会在美国国内和在中国的影响是一种吸引
人注意的历史现象,一些写得极好的专题著作已探讨这个问题,其中有瓦伦
丁?拉伯:《美国在华差会的国内基地,1880—1920 年》;和简?亨特:《上
流阶层的信仰:美国女传教士在世纪转换时的中国》。
从二十一条到凡尔赛和会的喧嚷时期已由许多作者论述,但是,几乎全
部在于中国政治和知识分子运动方面。论述中国对外关系的最佳著作仍是马
德琳?池著《中国外交,1914—1918 年》。关于激起五四运动的山东问题,
见拉塞尔?法菲尔德:《威尔逊与远东》;诺埃尔?H.普加奇:《芮恩施》;
以及伊恩?尼什:《同盟在衰亡:1908—1923 年的英日关系研究》。
20 世纪 20 年代是中国对外事务研究得最好的时期之一。人们可以从多
萝西?博格著《美国政策和中国革命,1925—1928 年》着手,该著作的开拓
性贡献已为其他一些著作扩充,这些著作有:保罗?瓦格:《传教士、中国
人及外交官》;沃伦?I.科恩:《中国派:顾临、拉门德、索克思与美国-
东亚关系》;以及罗伯特?奥尔伯特?戴耶:《在华的银行家和外交官,1917
—1925 年》。华盛顿会议以后亚洲国际关系仍是一个生动的讨论课题。研究
华盛顿会议的最佳著作是罗杰?丁曼著《太平洋的军事力量》。至于主要概
念的介绍,见入江昭:《帝国主义之后:探求远东新秩序,1921—1931 年》。
20 世纪 20 年代日本对华政策在一些专论中得到很好的研究,这些专论有马
场伸也著《进退维谷的日本外交》,威廉?莫顿著《田中义—与日本对华政
策》,细谷千博和斋藤真著《华盛顿会议体制与日美关系》中的几篇论文;
以及入江昭和有贺贞编著《两次大战之间时期的日本外交》所收麻田贞雄、
宇野重昭和大畑笃四郎的论文。
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华盛顿会议体制”的崩溃,在克里斯托弗?索恩著
《外交政策的限度:西方、国际联盟和 1931—1933 年远东危机》中得到很好
的研究。远东危机本身也有学者研究,专著有绪方贞子著《在满洲的挑战》;
臼井胜美著《满洲事变》;詹姆斯?B.克劳利著《日本探求自主》,以及岛
田俊彦著《满洲事变》。至于对美国帮助中国的努力提供受挫的背景的动乱
所作的极好论述,也见小詹姆斯?C.汤姆森著《中国面向西方之时:美国改
革者在国民党中国,1928—1937 年》。
1931—1945 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也由家永三郎著《太平洋战争》予
以生动的论述。在这部著作中,这位著名的日本历史学家以自我批判、悔恨
的心情撰写种种事件。许多与这位学者同时代的人,以及年轻的作者,合作
出版了角田顺编《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后一部著作是 1962—1963 年出版
的若干日本大史学家的七卷论文集,仍然保持档案史料的发掘和勇于形成的
概念所产生的新鲜感。这部论文集已有若干卷译成英文,最近出版的有詹姆
斯?W.莫利编《中国的困境:日本在亚洲大陆的扩张,1933—1941 年》和《日
本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日本突然爆发。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和满洲事变,1928
—1932 年》。用英文撰写的研究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扩张主义思想的最佳专
著,有马克?皮蒂著《石原莞尔》和迈尔斯?弗莱彻著《对新秩序的追求:
战前日本的知识分子与法西斯主义》。
史学界有研究西方列强对中日冲突的反应的权威著作。关于美国的反应
见多萝西?博格著《美国与 1933—1938 年的远东危机》;关于德国的反应,
见约翰?P.福克斯著《德国与远东危机,1931—1938 年》;关于英国的反应,
见安妮?特罗特著《英国与东亚,1933—1937 年》,斯蒂芬?莱昂?恩迪科
特著《外交与企业:英国对华政策,1933—1937 年》和威廉?罗杰?路易斯
著《英国的远东战略,1919—1939 年》。珍珠港事变前夕亚洲的英美外交已
是一代学者热烈讨论的课题。主要问题是中国在造成日美之间的危机和最后
终于爆发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最近出版的专著,如彼得?洛著《英国与太平
洋战争的原因》和戴维?雷诺兹著《英美同盟的建立》,提供了详细的分析。
在这方面也值得提到的专著,有多萝西?博格和冈本俊平编的两卷多国合作
的论文集《作为历史的珍珠港事变》所收的多篇论文,和伊恩?尼什编《英
日疏远,1919—1952 年》。
可惜,论及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专著不多。这种状况部分地
反映文献资料的缺乏,而且也反映学者的主要兴趣在于研究中国国内政治,
特别是国共关系。几乎全部通过日本及西方史料来研究中国对外事务的反常
状态,有朝一日将会得到矫正。同时,学者应利用这方面的已出版的为数不
多的专著,如吴天威著《西安事变》,以及入江昭编《中国人与日本人》所
收苏珊?汉?马什、易劳逸和入江昭的论文。关于近年研究中国对日本侵略
的反应的日本学者论文编目,见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战后日本之国际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