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位。
随后的新的乡村政权机构的建设,是进行土地改革“这一切工作之本”
的最后一步。那些最积极参加这场具有多种特点的控诉运动的农民,为中共
提供了新党员,也提供了新的地方领导干部。那些得到了土地财产的农民,
成了农会和其他村组织的骨干。这是一种由农民自己进行管理的组织机构,
共产党因此对它担负征收粮食税、发展地方民兵、组织军事运输队以及对不
想志愿参军者施加压力的责任可以信赖。这些都是党在农村立脚的基础,的
确可以保证坚持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军事斗争所必需的粮食和人力供应。①这
样,中共就能利用日本入侵和中国农村财富、权力分配不均所激起的破坏能
量来为自己服务。这一成就使国民党政府没能对日本人和国家主要农业基础


② 《宋任穷同志 6 月 15 日在中央局党校关于政治工作的报告》,第 1 — 2 页;以 及编入《一九四七年上半
年来区党委关于土改运动的重要文件》,第 69—70、 55、63—64 页上的几个报告。农民要留在新分到的
土地上的愿望也在周立波 关于东北土改的小说《暴风骤雨》中得到着重描写。
① 李振阳:《嘉济边游击区土改的几点体会》,《工作通讯》第 32 期(游击战争 专号),第 15 页。
② 《关于贯彻耕者有其田几个具体问题的指示》,载《一九四七年上半年来区党 委关于土改运动的重要文
件》,第 14 页。
③ 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 1347 页。
① 内战时期土改运动目击者的一流著作是韩丁:《翻身:一个中国村庄革命的记 录》。



的惰性提出的挑战作出同样反应这一事实愈加显得突出了。



1946—1949 年的内战

1946 年 11 月初,蒋介石向马歇尔吐露说,国民党政府最近已在从前使
它造成分裂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武力是解决同中共冲突的唯一手段。②
这一决定不仅是以对共产党的弱点,而且是以对他自己的长处作出持久的错
误估计为基础的。马歇尔在其使华的第一年中,曾多次尽力警告蒋介石他所
面临的某些危险。马歇尔甚至忠告说,政府的作为“可能会导致共产党对中
国的控制”,因为“目前正在发展的混乱局面不仅会削弱国民党,还会向共
产党提供一个削弱政府基础的绝好机会”。③
1946 年 10 月,马歇尔评价共产党的军事战略,向蒋指出,尽管他们在
退却,但是并没有投降。当共产党人放弃城市时,他们并未损失军队,既然
他们拒绝固守和战斗,那么显然他们不想损失军队。由于他们保存了主要力
量,就能够在军事上给他制造无穷无尽的麻烦。①最后,当马歇尔准备离开中
国时,他再次劝告蒋介石说,共产党人现在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已经很强大了,
国民党政府依靠军事手段很可能摧毁不了他们。蒋对此的答复是,一旦中共
的军事力量被摧毁——这一点他确信在 8 到 10 个月之内就可完成——解决共
产党问题就不会有困难。②
他的战略是首先收复所有前线上的城镇,控制长江以北的主要交通干
线。然后政府军可以从这些据点和铁路走廊进入共产党的解放区,重新建立
对较次要据点的控制,并最终控制农村。根据这一战略,政府军在 1946 年 7
月发动了全面进攻,共产党的历史编纂学把这次全面进攻当作第三次国内革
命战争开始的标志。

第一年,1946—1947 年:退却

在 1946 年 7 月至 1947 年 6 月的第一年里,政府军实际上夺取了除哈尔
滨以外的所有东北城镇,收复了苏北的县城,占领了张家口和延安,控制了
河北和热河省的大部,扫清了大部分陇海和胶济铁路线。此后,拉锯战在长
江以北所有中国主要铁路线上展开。这些铁路,除了自苏北海岸直通陕甘边
界附近的宝鸡的陇海线和横贯山东的胶济线外,还包括津浦线和平汉线。在
满洲,战斗主要焦点所在的铁路,是唯一从华北通往东北几省的北宁线,以
及连接四大城市沈阳、四平街、长春和吉林的铁路。随着战斗的发展,战争
的两个主战场变成了满洲和华东,后者包括江苏和山东。
共产党军队在 1946 年 7 月改名为人民解放军。①他们遵循从城镇撤回农
村的战略方针,在政府的进攻面前主要保持防御态势。9 月,毛泽东提出了
解放军将要遵行的战略战术要点。毛解释说,在抗日时期,共产党军队分散


② 范斯莱克编:《马歇尔到中国的使命》第 1 卷,第 353—354 页。
① 《中国问题白皮书》第 1 卷,第 202 页。
② 范斯莱克编:《马歇尔到中国的使命》第 1 卷,第 407 页。
① 1945 年 8 月,延安《解放日报》的报道中曾使用“各路解放军”的说法,但一般仍沿用八路军、新四军
名称。1946 年 9 月,《解放日报》社论和同年 10 月中共中央负责人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使用“人民解
放军”一词。1947 年 2 月 1 日,毛泽东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一文中,用了“人民解放军”这一名
称;同年 2 月 10 日,朱德以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名义签署命令——译者。



兵力打游击战为主,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辅。随着国内战争情况的改变,双
方的位置也将发生转变。但是,政府军还处于进攻地位,其人数和武器装备
都优于共产党的军队。因此,在力量的对比发生转变以前,后者必须坚持“集
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具有优良传统的作战原则。
全歼和速决是这种战争的特点。歼灭敌军不但成了人民解放军武器弹药
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兵员的重要来源,因为俘虏来的敌军通常要编入共产
党军队。歼敌的目标应是消灭其有生力量,而不是夺取地方。力求速决的目
的在于当最终不能歼灭敌人时,可以迅速避开敌人,把伤亡减到最小程度。
毛泽东断言:“实行这种方法,就会胜利。违背这种方法,就会失败。”②
这里所论述的要点,很快就成了著名的作战原则。
政府在 1946 年 7 月第一周的进攻中,包围了汉口以北鄂豫边界上的由李
先念和王震率领的共产党部队。他们突破包围圈,成功地回到了共产党在陕
西的根据地。政府虽然消除了共产党军队对这一地区的威胁态势,但后者的
兵力却保存下来,以图他日再战。政府宣称,在山东,胶济线上的共产党军
队已于 7 月 17 日被清除。但是,由于他们的不时骚扰,铁路运输到 9 月底仍
没有恢复。也是在 7 月,政府军渡过黄河进入晋南。但是,在该省东部,共
产党军队仍能够切断从省会太原通往石家庄的铁路。①
在苏北,7 月的进攻是随着政府军从长江北进、从津浦路东进开始的。
那时,共产党控制着这一地区的 29 个县。到第二年春季,政府军夺回了该地
区的所有县城,并在国民党的控制下重新建立起县政府。在各地,共产党人
面对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都实行了撤退原则。与正规军一起撤退的还有大
部分民兵、党的干部及其家属。这一生存战略使他们保存了主力,但也付出
了沉重的代价。
晋冀鲁豫。政府军进入共产党的一个主要根据地晋冀鲁豫解放区后,他
们缴获的文件透露了这一地区遭受损失的程度。政府在这一地区的收获是大
量的,也是没有估计到的。例如,冀鲁豫分区的 64 个县,有 49 个被政府军
占领。1946 年中国共产党在该地区控制的 35 座县城中,到 1947 年 1 月也有
24 座陷落,这是中共没有料到的。他们不得不修改战略,开始做长期游击战
的准备。中共的文件清楚地说明了这一战略,在逐渐歼灭敌军的同时,共产
党的正规军及其民兵要保持完整无损。蒋介石对他的 80%—90%的进攻军队,
没有来源补充。其中一份文件指出,只要我们保持斗志,继续歼灭来犯之蒋
军,我们就不仅能够阻止敌人的进攻,也一定能够变防御为进攻,收复所有
失地。②这一战略是正确的,但是在 1946—1947 年的冬天,劝勉是不足以保
持斗志的。
撤退原则作为一种游击战策略,不仅应包括撤退军事和政治



单位,而且还应包括疏散当地居民,其目的在于保存人口、村级组织和粮食


② 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 1195—1198 页。
① 《美国对外关系,1946 年》第 10 卷,第 231—233 页。
② 区党委:《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与准备游击战的指示》,1946 年 11 月 20 日, 《工作通讯》第 32 期(游
击战争专号),第 49—50 页;又,区党委:《冀鲁豫 五个月来游击战争的总结与目前任务》,1947 年 2
月 2 日,《工作通讯》第 32 期,第 37 页。



贮备。然而,在 1946 年,有些村庄并没有为恢复游击战的条件做准备。其结
果是,干部和防御部队逃走了,没有武装的农民在村的组织遭到破坏的同时,
付出了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如在苏北,国民党主持的地方政府迅速建立起来
取代了这些组织。随后便是还乡团的到来。这是一些由地主和其他一心要恢
复他们地位的人所率领的武装部队。他们开始清算自己的帐目,夺回已被共
产党分给农民的土地和粮食。有关反攻倒算的报道比比皆是。①文件承认在这
一地区有无数的农民被杀害。一个用了近 10 年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共产党老根
据地,在短短几个月里就被这些人毁掉了。杀回来的共产党军队,在重新夺
回的地区里遭到农民的咒骂,因为没能保护他们。农民们不愿意恢复农会和
组织新的民兵部队,甚至不愿出席大会,他们对共产党在这些地区坚持下去
的能力几乎没有什么信心。②
但是,再次进行像对日作战那样的长期游击战的计划并没有完全实现,
因为到了 1947 年 5 月,政府的进攻已经开始减弱。政府的兵力这时过于薄弱
地分散在一个广大的地区内,不能像日军在其入侵同一地区的高峰时能做的
那样,占领次要的据点。与此同时,共产党正规军主力部队大部分仍保持完
整,已经停止退却,并可以发动若干小规模的反攻。在山东,共产党的军队
正开始掌握主动权;在满洲,他们已能够发动有限的进攻。共产党宣称,在
全国范围内敌人已有 90 个旅被消灭,当这一数字达到 100 时,军事力量的对
比将有利于共产党方面。①
实际上,军事力量的对比在 1947 年就已迅速转变。美国军事分析家在
1946 年 9 月曾预言,由于需要更多的军队守卫过长的交通线,政府的进攻将
在几个月内陷于停顿。然而,由于政府军在训练和装备上所占的优势,这些
分析家预见到一种持久的僵持局面;外国观察家“普遍认为,共产党在与政
府军的旗鼓相当的抗衡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不会赢得最终胜利”。②
没人预见到共产党的指挥员们能把他们抗日游击战的经验转移到运动战
的战役中去的速度和技巧。共产党人在保存和发展自己力量的同时,立即开
始部署比他们用来与日军作战更大的部队,零敲碎打地袭扰和歼灭敌人。通
过将民兵和俘获的敌军士兵编入正规军,以及通过伴随 1946—1947 年共产党
地区土地改革的大规模征兵运动,人员的损失得以弥补。土地改革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即共产党政权在农村的发展,也使得在 1946 年政府进攻中不是首
当其冲的地区的民众有可能支持共产党,这种支持对于加强该地区的军事行
动是必不可少的。
东北。在东北的总司令林彪的指挥下,这一战略最早被成功地运用于满
洲。1946 年底,他的部队已推进到松花江以北,政府军对其最后目标哈尔滨
做好了春季进攻的准备。但其后,林彪却向政府占领的地区开始进行一系列
打了就跑的突袭,这种打法使他在仲夏掌握了满洲的主动权,并在两年以后
的决定性胜利中达到顶点。他的时机选择符合一种突击和声东击西的战略,


① 关于这些事件的一个目击者的报道,见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第 213—274 页。
② 《冀鲁豫五个月来游击战争的总结与目前任务》,第 42 页;《关于开展敌后游 击战与准备游击战的指
示》,第 48—52 页;《潘复生同志在地委组织部长联席 会上的总结发言》,1947 年 3 月 8 日,载《一九
四七年上半年来区党委关于土 改运动的重要文件》,第 38 页。
① 张尔:《九个月游击战争总结与今后任务》,1947 年 5 月,《工作通讯》第 32 期,第 19 页。
② 《美国对外关系, 1946 年》第 10 卷,第 235—236 页。



在东北,严寒的冬天开始以后是一个不太可能进行军事部署的季节。1946 年
11 月,当林彪的部队越过冰封的松花江,首次发起一次小规模的牵制性攻击
时,这一行动的重要性还不明显。在这次短暂的南下后,他们迅速撤了回去。
1947 年 1 月 6 日,一支估计为 6 万人的部队再次过江。这一次,政府军至少
在一次战斗中伤亡惨重,他们在入侵者撤出前几乎抓不到什么俘虏。政府军
的指挥官们因而很担扰,因为他们预料到了第三次攻击。这次攻击发生在 2
月中旬,但直到 2 月底才结束。林彪的部队迅速撤离,而没有与集中的政府
军接战,政府军这次不肯像 1 月份作战时那样落入圈套。
共产党第四次越过松花江作战,从 1947 年 3 月 7 日持续到 18 日。这一
次他们重创了政府军一个师,在撤回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这些短程军事突
袭的重要性,至此已显而易见了:政府军已遭到削弱,更重要的是,他们在
东北的战略计划已被打乱。对哈尔滨的威胁被延误,共产党的地位则巩固了。
1947 年 5 月,林彪接着又发起他的第五次渡江行动,展开了一场密切协作的
战役,这一战役标志着结束满洲战争行动的开始。一支有 40 万人的部队,参
加了 5—6 月进攻满洲中部、南部和西南部的作战行动。其主力部队进攻的目
标,是地处满洲两大城市长春与沈阳之间的四平街。在对四平街五个星期的
围城作战期间,进攻的共产党军队伤亡了约 40000 人,而且未能阻挡住派来
援救四平街守军的政府增援部队的到达。林彪在 6 月 30 日撤去对该城的包
围,并撤过松花江后,他本人承担了这一决策错误的责任,这次错误导致了
政府四平街防御战的胜利。
然而,尽管林彪遭受了挫折,他的东北野战军仍然获得了主动权,并且
把主动权一直保持到第二年的最终胜利。政府军已被迫放弃了松花江北岸与
长春-吉林战区之间的前哨基地,其前线从六个月前的位置南移了大约 150
英里。政府所据守的长春、吉林和沈阳这几座城市,也因为联结它们的铁路
线遭到破坏而被孤立,其中的几条铁路直到战争结束后才恢复。政府军在武
器、物资、人员和士气方面遭受的损失,一直未能恢复过来。①
随着共产党人在东北和其他地区不停地展开进攻,政府军陷入一种固守
防御的战略。典型的情况是,他们要么从已经失去任何战略价值的过于分散
的据点撤退过晚,要么留在城墙和战壕后的据点里,把主动权留给对手,任
随他包围与否。据当时的美国军事分析家指出,政府造成东北迅速溃败的原
因,是兵力最初过于分散和军队领导无能,最明显的是保安司令杜聿明将军
的指挥失当。但是,司令的更换也未能挽救政府在东北摇摇欲坠的命运。1947
年年中,即共产党的第五次进攻之后,东北的指挥官换成陈诚将军;而在 1948
年初的共产党第三次进攻之后,他也被免职。政府军在装备和训练方面仍然
占有优势。然而,共产党在战略战术运用上和士气、战斗意志以及共同的目
的意识上所占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可见。
士气因素当然有多方面的根源。除了国民党方面的腐败、无能以及决策


① 关于松花江攻击初期的叙述根据以下记载:《中国内战,1945—1950 年》,美 国陆军部军史局翻译,
第 81—83 页;《中国的军事战役,1924—1950 年》,W。 W。惠策恩、帕特里克?杨和保罗?赖译,第 125—129
页;威廉?W。惠策 恩和黄震遐(音);《中国统帅部:共产党军事政治史,1927—1971 年》,第 306— 309
页;《美国对外关系,1947 年》第 7 卷,第 26—27、36—37、49—50、88— 89、130—131、134—137、
157—159、166—168、171—173、178—181、192— 193、195—196、198—199、203、208—212、214—217、
240—241 页。



失误产生的消极影响以外,尤其在东北,还存在地方主义的问题。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政府接收东北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阻止张作霖大帅家族所支配
的半自治性的权力基础重新在那里出现。政府把东北三省划分成了九个行
省,并在实际上任命外来人担任所有最高职务。而政府在当地的帮手,则多
是些地主以及其他与日本人有过勾结的人,因为只有这些人既不忠于共产
党,也不忠于少帅张学良,他是张作霖的儿子和明显的继承人。少帅因他在
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时所起的作用,继续遭到拘押,也许因为他仍享有众望,
尽管人们普遍预料他会被释放,但他还是被流放到了难以逃身的台湾。
根据当时的记述,日本投降后,东北对国民党的最初支持看来是真心诚
意的。但是不久“南方人”就让人觉得讨厌了。他们不公平的接收政策和官
员贪污受贿所造成的怨恨导致地方主义迅速复兴。如果政府在东北的行为不
那么容易受到批评,那么,地方性忠诚的影响就不会如此强烈了。东北,像
台湾那样,是一个被日本人统治很久的地区,经常听到那里的人民评论说,
日本给了他们一个比国民党更好的政府。尤其是政府在这一地区反对共产党
的努力,如果没有当地领袖人物的参与,几乎是不能成功的。然而国民党对
这些人及其所代表的力量,却有着如此强烈的戒心,甚至对他们愿意提供的
帮助都一脚踢开。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把这一错误追溯到蒋介石本人,蒋
依然“对当地的满洲人抱有成见”。例如一个当地成立的“东北动员委员会”
主动请求组织一支防御部队与共产党人作战。但是这个提议遭到拒绝,尽管
政府的司令官们根本没有能力组织一支有效的地方游击队。一个曾在大帅和
少帅麾下效力的骑兵军官马占山将军,同意为政府工作,被任命为东北副总
司令,①但他从没有获准做任何事,也没有获准指挥任何部队。同时,政府在
东北的司令官们不得不依靠一些“外来人”作为他们部队补充兵员的主要来
源。政府军由于在东北的征兵运动失败,因此只能从关内各地获得丧失和受
损的师的补充兵员,而关内各地几乎经受不起失去这些兵员。②
共产党人从这些措施所激起的民众怨恨中得到了充分的好处。他们避免
采取中央政府对待东北人民的那种倔傲态度,处处都尽可能使用当地人才。
大多数从张作霖和张学良的旧东北军中幸存下来的部队,就像张学良的弟弟
张学思那样,转向了共产党。共产党将他们当作联军欢迎他们,并允许他们
保留原貌,作为林彪全面指挥之下的一支非共产党部队。随着共产党掌管的
地区的扩展,东北野战军已能靠当地征兵扩充正规部队;它还组织了一支有
战斗力的第二线非正规部队,并动员了一百多万支前民工,在后勤部的指挥
下执行任务。
当时的一位作者概述了共产党的成就:


须知共产党挖起铁轨埋地雷、丢炸弹,并不是共产党人在这么做,而是老百姓替他们这么做
的。中国共产党过去在东北没有兵,现在他们有的是中央不要的兵。共产党过去没有枪;现在有
的是中央政府保管不善送给他的,甚至还有偷卖给他的枪。中国共产党没有人才;现在他们任用
的是中央不要的弃材。①


① 马占山 1946 年 9 月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1947 年 8 月改任松北绥靖公署主 任,1948 年 8 月,任东北
“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译者。
① 钱邦楷:《东北严重性怎样促成的?》,《青岛时报》,1948 年 2 月 19 日,《观察》1948 年 3 月 27 日
第 16 页转载。





国民党政府由于不顾民众要求与感情的惯常做法而受到很坏的对待,几
乎不可能有比这更合适的例子了。
山东。共产党人在江苏-安徽-山东这一重要战区内的退却,与满洲相比
更难扭转。在这一地区,政府军兵力并非过于分散,而共产党人也缺乏林彪
在松花江以北所享有的退却的安全庇护地。不过,华东共产党军队的司令员
陈毅却采用了同样有利的战略战术。在山东,许世友指挥的共产党军队在一
次争夺胶济铁路控制权的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于 1946 年 10 月初在高密
被击败。这条铁路在政府的控制下重新开通,据报道,共产党方面在北撤前
伤亡了约 30000 人。接着在 1947 年 1 月初,从苏北撤下来的共产党部队与从
鲁中来的其他部队合在一起,在鲁南的枣庄向追赶他们的敌人发动反攻。政
府军被打败,损失了约 40000 人和 26 辆坦克,共产党用这些坦克开始组建一
支他们自己的装甲纵队。陈毅未能守住他新占领的阵地,但却及时撤走了他
在临沂的指挥部,成功地伏击了一部分被派来包围他的敌军。政府军 2 月在
莱芜附近再次遭到失败,又付出了 30000 人的代价,并失去对胶济铁路的控
制,这条铁路的交通再次被封闭。
政府的报复是在 1947 年 4 至 5 月期间向陈毅的沂蒙山根据地发动的一次
重大战役。政府动用了约 20 个师近 40 万人,去对付估计为 25 万人的共产党
军队。但是,在 5 月 14—16 日鲁中南孟良崮那次史诗般的战役中,政府方面
又一次损失惨重,据称伤亡了 15000 人。政府的整编第 74 师,这支前一年在
这一地区与共产党军队打过多次遭遇战的能征善战的部队,被彻底歼灭。该
师师长张灵甫,随着他的官兵大半死于战场,同参谋人员一起自杀。①不过,
陈毅的部队在数量上仍居劣势,他终于在 7 月份被迫撤离战场,任由政府军
宣称其在鲁中南麻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是,陈毅部队的主力却在重新部署,
并准备重新投入战斗。
国民党军事史家后来对 1947 年山东诸次战役中共产党的实力和政府的
错误,提出了坦率的评价:政府的指挥官错误地判断了陈毅的意图,因而也
没能在他的部队撤离苏北时牵制住他们。后来,在枣庄附近,政府军沿路停
下来休息,拥塞道路,行动极为缓慢。他们最终为自己的点线防御战略所陷,
而共产党的主力却基本上保持完整无损。政府军的前线扩展得太宽,机动能
力不强,因此无法防止个别部队遭到孤立、包围和被各个击破。他们缺少夜
战经验。步兵、空军和炮兵的协同作战也很差。坦克部队由于雨天和泥泞而
无法调动。
相比之下,对手则轻装就道,能敏捷地进入战区和在战区移动。共产党
在枣庄“转移”兵力的好处是有代表性的。他们通过部队从一点到另一点的
迅速运动,切断政府的交通线,攻击其增援部队,机动地制胜对手。陈毅的
主力撤出临沂时,在夜间沿着大路一侧的山间小道秘密行动。空中侦察没有
发现目标,政府军因而遭到沿路所掘壕沟中的伏兵的袭击。孟良崮的失败也
被指责为情报有误和空中侦察不力。74 师认为陈毅的主力部队已经北去很
远,因此遭到出其不意的袭击,被包围在一个不可能坚守的地区。此外,鲁
中长期以来就是共产党的地区,那里的人力、物力已充分动员起来。中共在


① 张灵甫之死,其说不一,一说自杀身亡,一说中弹身亡,一说为一贪得张手表之解放军战士击毙——译
者。



那里有一个准确可靠的情报系统和组织良好的供应系统。相反,政府的信息
一点也不可靠,其部队的补充兵员总是迟到,供应也不充足。军事史家的这
类记述还指出,“与共产党相比,我们在情报、宣传、反情报和安全保卫所
有这些方面都相形见绌”。①

第二年,1947—1948 年:反攻

1947 年夏末,毛泽东评估了战争第一年的战果,详细说明了第二年的作
战计划。蒋介石动用了他总共 248 个正规旅中的 218 个,损失了其中 97 个旅
以上,或者说被毛的部队歼灭了近 78 万人。毛公布中共的损失是 30 万人,
大片土地被进攻的政府军占领。第二年的首要任务将是放弃撤退战略,并立
即反攻。第二项任务是收复第一年的失地,歼灭内线之敌。①
华中和华北。1947 年夏季,共产党人以开展全国性的反攻发起了战争
的第二阶段战役。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独目将军”刘伯承,于 6 月 30
日引人注目地率领 50000 大军在鲁西南渡过黄河,把正在东面同陈毅作战的
政府军吸引过来。当陈毅退入山东之际,刘的部队越过陇海铁路,向南猛插
300 英里,在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区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那里是 20 年代
建立的鄂豫皖苏维埃的所在地。
在 8 月底的一次与此相关的行动中,一支由陈赓率领的原属刘伯承的
20000 人的较小部队,在晋南越过黄河,南进到豫陕鄂边区,与刘的各纵队
取得呼应。一个月之后,陈毅率领部分华东野战军回师穿过鲁西南,进入豫
皖苏边区,填补了刘部移出的地区。共产党因此将战争向南推进到华中的国
民党统治区,在黄河与长江间开辟了新的战场。这些初步行动把陈毅、刘伯
承和陈赓的部队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得以在适当的位置上协调某些战略上最
重要的作战行动。其时他们就能攻击华中的所有重要交通干线,阻断长江流
域与北方之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