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承和陈赓的部队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得以在适当的位置上协调某些战略上最
重要的作战行动。其时他们就能攻击华中的所有重要交通干线,阻断长江流
域与北方之间的铁路运输。②
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在鲁东和苏北的其他部队,打了一系列小战役,
到 1948 年年中,除了省会济南和港口城市青岛等少数几个孤立的政府据点
外,已经得到了山东全省。③
1947 年 11 月,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的部队夺得石家庄,赢得了
一次重大胜利。在得到这一重要的铁路枢纽的同时,共产党还获得了大量物
资;控制了平汉铁路,并有了一个新的首都所在地,自 1947 年 3 月延安失陷
以来,他们一直没有首都。石家庄战役还使得共产党在华北的两个主要根据
地——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连成一片成为可能。此外,到 1947 年年底前,
他们还控制了内蒙古地区的热河和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以及除少数几座主
要城镇外的山西和河北的全部。


① 《中国内战》,第 86—99 页;又《中国的军事战役》,第 139—145 页;惠策恩 和黄震遐(音):《中
国统帅部》,第 230—239 页;《美国对外关系,1947 年》第 7 卷,第 27、58—59、68—69、72—73、171—172、
244 页。
①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 1229—1230 页。
② 毛泽东:《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毛泽东选集》第 4 卷, 第 1293 页注(一);
惠策恩和黄震遐(音):《中国统帅部》,第 174—176 页;《美国对外关系,1947 年》第 7 卷,第 269—270
页。



攻占延安为国民党人的战争努力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尽管这证明是一
个束缚部队的军事包袱,这些部队在其他地方可能更有用。一位评论家指出,
胡宗南在 1947 年初离开晋南进攻延安,只不过是拿山西的 30 个较为富庶的
县去换陕西的 45 个穷困县。①1948 年初春,彭德怀开始进攻。尽管政府从河
南的开封-洛阳防区调了约 20000 人去增援陕西的胡宗南,但他们并没能守住
延安,1948 年 4 月延安再次易手。胡不得不放弃延安去追赶彭德怀,后者突
然开始向四川行动。五月,彭在陇海线西端终点的宝鸡附近的一次决定性失
利中被阻截住,被迫返回陕北。但尽管遭遇了这次挫折,共产党还是控制了
这个省包括延安在内的大部分地区。
共产党人立即利用政府调兵入陕而造成的河南防御上的弱点,向陇海线
上的洛阳进攻。这座城市三次易手,最后以 1948 年 4 月初陈赓部队的胜利而
告结束。中共军队因而能够夺取临汾,这是政府在晋南的最后一个据点。5
月中旬,共产党的山西解放区与华中的刘伯承的根据地连成一片。到这个月
月底,陈毅、刘伯承、陈赓诸路大军在总司令陈毅的指挥下,经过数周协同
行动,会聚于开封城下。6 月中旬,他们夺取了这座城市,它是河南省会。
尽管陈毅的部队未能守住开封,并且随后在附近的一次战斗中实际

上遭到失败,但是洛阳-开封战役成了这场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共产党军队展
示了它们的能力,能够在几条战线同时展开持续的进攻,并在宽广的地域内
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这是从游击战转向运动战的最后一步。先前的主要战
斗是在山东和满洲,石家庄和延安战役之后不久,洛阳-开封的军事行动已在
华北开辟了一个新的主要战区。这些胜利也使得一直被分割的共产党各边区
的扩大和合并成为可能。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在 1948 年 5 月合并为华
北解放区。8 月,统一的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成立。①
东北。到 1948 年年中,满洲的力量对比出现逆转,最终的转折点到来
了。1947 年 9 月,林彪发起越过松花江的第六次进攻,这次行动的目标是完
全孤立中满和南满的几座大城市,并通过切断北宁铁路以断绝与华北的陆上
交通。这些目标在 11 月底基本上达到。②作为第七次进攻先导的预备性攻击,
于 12 月中旬开始。东北国民党军队的指挥权已由陈诚交到了卫立煌将军手
里。但是,林彪这时已强大到足以在三条战线上同时展开攻击。当第七次进
攻开始时,共产党军队从北、西、南三面包围了沈阳。可是当国民党增援部
队从长春和吉林空运进沈阳城时,林彪随即将其主要作战行动转到这两个城
市的北面,包围了与它们邻近的四平街,这是两年中的第三次包围。这座城
市在 5 月 13 日被攻占;国民党人在前几天已经放弃了吉林。从 12 月中旬至
1948 年 3 月中旬这三个月的作战中,林彪的部队总共攻占了 19 座城镇。③
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拒绝了美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大卫?巴尔少将提出
的建议,即趁共产党对沈阳周围的压力减轻之机,在还有可能时撤出东北。①


① 李子静:《晋南解放区的斗争情形》,《观察》,1948 年 3 月 6 日,第 15 页。
① 《中国内战》,第 144—153 页;《中国的军事战役》,第 145—152 页;蔡辛: 《共产党征服中国》,
第 168—177 页;毛泽东:《关于情况的通报》,《毛泽东 选集》第 4 卷,第 1301 页注(四)。
② 《美国对外关系,1947 年》第 7 卷,第 257—258、270—271、287—288、290、 298、302、306—308、
315—320、356—358、362—363、373—380 页。
① 《中国问题白皮书》第 1 卷,第 325 页。



于是,蒋介石就此失掉了挽救那些被派去接收东北的残余军队的最后机会。
到 1948 年年中,那里力量的对比发生了不利于蒋的不可逆转的改变。共产党
此时宣称,他们在这一地区拥有 70 万正规军,还有 33 万地方部队和第二线
部队,以及 160 万支前民工。士气日益低落的政府军,人数只有约 45 万,且
没有能投入作战的第二线补充兵员。②
根据政府的估计,到 1948 年 6 月,在全国范围内,政府正规军的实力与
1945 年年中相比已减少了 1/3。政府军现在的人数为 218 万人,其中作战部
队只有 98 万人。共产党方面有正规军 156 万,非正规军 70 万,据估计其中
的作战部队为 97 万人。重武器的数量,政府方面有 2.1 万件,与之相比,共
产党有 2.28 万件。③毛泽东在早些时候曾指出,政府方面的所失正在成为共
产党方面的所得,因为缴获的敌人物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弹药的主要
来源,而投降的政府军士兵则是新兵的重要来源。

第三年,1948 年—1949 年:胜利

1948 年 3 月,毛泽东已能通报:政府军只在华中的两个地区保持主动权,
而在其他地方全是被动挨打。他预言,在取得一两个最大城市,并将东北、
华北、山东、苏北、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区连成一片之后,就有可能在 1949
年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他估计可在三年之内打败国民党。①
共产党现在有人有武器,又有进行大规模阵地战所必需的体制和经验。
这些战斗以 1948 年 9 月对山东省会济南的成功包围而揭开了序幕。共产党的
春季军事行动使济南完全成了一座孤城,9 月,出征河南的陈毅部队已返回
山东。还是早在满洲时,美国顾问们就警告蒋介石说,他在济南的部队处境
已经无望。但是蒋介石再一次拒绝撤走它们。对该城的攻击于 9 月 16 日开始,
10 天之内解决战斗。大多数士气沮丧的守军根本不肯战斗,有些部队实际上
叛逃到了共产党一边,这是形势正在转变的一个无可置疑的信号。②
在济南发生的由消极防御到叛逃和投降的变化,在战争的最后一年中多
次出现,因为政府方面屡屡战败的心理影响很有支配力。这种情况无疑使政
府军毁灭的时间表大为提前,它反映在从 1948 年 9 月中旬至 1949 年 1 月底
的三次决定性战役的过程中。按计划对政府军的三大集团发动协同总攻的战
役是:辽沈战役,9 月 12 日—11 月 2 日,结果是满洲的国民党军队彻底失败;
平津战役,11 月 21 日—1 月 31 日,它结束了政府在华北的抵抗;淮海战役,
11 月 6 日—1 月 10 日,它扫除了共产党南下长江和渡江作战的最后一个主要
障碍。
辽沈战役。这是林彪在满洲发起的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进攻性战役,
更加巩固了他在军事史家和中国公众中作为中国最伟大的军事领袖之一的声


② 惠策恩和黄震遐(音):《中国统帅部》,第 312 页;《美国对外关系,1948 年》第 7 卷,第 340—343
页。
③ 蔡辛:《共产党征服中国》,第 177 页。
① 毛泽东:《关于情况的通报》,《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 1295—1302 页。
② 《中国问题白皮书》第 1 卷,第 319—320、331—332 页;毛泽东:《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毛
泽东选集》第 4 卷,第 1357 页注(二)。《中国内战》, 第 156—157 页;《中国的军事战役》,第 158—160
页;《美国对外关系,1948 年》第 7 卷,第 464、467—471、478、480—486 页。



望。①考虑到作战的规模,东北的这次战役的结束对政府来说,来得几乎就像
在济南一样快,虽然不像济南那样不光彩。林彪部队发动最后一次满洲攻势
的人数接近 70 万人,而政府方面的部队大概不足 50 万人。三个主要攻击目
标是政府军集结的几个地方,即北宁铁路上的重要补给中心锦州、沈阳本身
和长春。最大的集团是兵力为 23 万人的沈阳守军。
对锦州的攻击于 9 月 12 日开始,不过由于佯攻长春,出击的目标并未立
即暴露。锦州附近的政府军在不到两个星期之内,不是被包围,就是被孤立。
至 9 月底,飞机场遭到攻击,弹药已经耗尽,不得不靠空投供应守军。尽管
在附近一些地点尤其是在义县,最初的战斗很激烈,但锦州的守军在共产党
军队不停顿的攻击下还是抵挡不住,政府军的两个师战败,该城于 10 月 15
日被攻克。
10 月初从沈阳派出的约 10 万人的援军,未能及时突破阻击解救锦州。
因而林彪接下来的第二个主要目标,就是将这股援军在其未能撤回沈阳之前
全部歼灭。他假装向西南进军,却反而将其主力从锦州向东北方向移动。尽
管再次激战,援军也没能逃脱林彪极其迅速地布下的陷阱,在 10 月 28 日遭
到覆灭。由于沈阳守军已有半数兵力折损,该城只在极微弱的抵抗后,便于
11 月 2 日投降了。与此同时,长春军民因共军的包围,已窘迫到几近饿死的
程度。以不可信任的云南人组成的第 60 军,于 10 月 17 日叛逃到共产党一方。
该地的其余部队也在不久后相继投降,于是所有抵抗就此收场。
尽管杜聿明将军早先已被证明无能,但在这次会战期间,他又再次担任
了东北的指挥,而蒋介石则从他在北平的指挥部亲自接手对军事行动的指
挥。共产党的强大与政府的虚弱形成了对比,要想化解这一印象决无可能。
但是如美国驻沈阳总领事 10 月 27 日的电报所说:“如果政府不是落得如此
悲剧性的下场的话,那么它上星期在东北的军事策略就像是犯了喜剧性的错
误。”11 月中旬,恰恰在林彪渡过松花江发动他的第一次进攻的两年之后,
政府在东北的最后一批守军不是投降,就是南逃。在东北会战的最后阶段,
政府至少损失了 40 万人,包括它的某些最精锐的部队,以及他们的所有武器
和装备。①
平津战役。林彪的军队在取得满洲的胜利之后,立即开始南下。随后的
平津战役中,华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的共产党正规部队会合在一起,总兵
力达 89 万人,由林彪全面指挥,而政府较为得力的司令官之一傅作义将军率
领的部队大约有 60 万人。林彪的主力部队向长城以南疾进,进入平津地区,
在西面得到已经威胁张家口的聂荣臻领导的华北野战军的支援。聂荣臻在张
家口附近的任务,过去是阻止傅作义削弱北平的防御力量,派兵增援东北。
现在随着东北地区局势趋于安定,聂的新任务是阻止傅作义向南增援苏北的
政府军集团,这个集团是共产党 11 月初发动的决定性的淮海战役的进攻目


① 重新评价林彪 1949 年以前的军事经历,发生在 1974—1975 年,是全国批林 运动的一部分。这方面的批
判,见《学习与批判》 1974 年第 9 期,第 19—26 页和 1975 年第 8 期,第 18—22 页;《红旗》1975 年
第 1 期,第 39—44 页; 《历史研究》1975 年第 1 期,第 24—30 页。
① 《中国内战》,第 124—129 页;《中国的军事战役》,第 155—157 页;毛泽东:《关于辽沈战役的作
战方针》,《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 1337—1342 页;惠策恩和黄震遐(音):《中国统帅部》,第 312—319
页;《美国对外关系,1948 年》第 7 卷,第 457—458、463、469—470、474、477—487、486—487、501—504、
508—509、520、522—525、527—532、537—538、548—549 页。



标。因此,共产党在平津地区的战略意图是,先将傅作义的部队包围在五个
点上,而后依次各个解决,以便切断他们的逃路,也防止增援部队向他们靠
拢。
在主力部队于 11 月 21 日开始向关内进军之后的两个星期内,林彪的部
队抵达天津外围至唐山西北的一个重要的新发展地区。在两个多星期内,他
们已经巩固了自己的阵地。第一个主攻目标是傅作义最薄弱的一点,北平西
北的新保安,那里的守军在 12 月 22 日被聂荣臻的部队击败。张家口也在两
天之后陷落。与此同时,共产党对北平和天津的包围也在不断加强。天津的
国民党守军司令决心抵抗,为阻止共产党前进,放水淹了城外大片地区。其
后他拒绝未经战斗就放下武器,但共产党军队在 1 月 14 日—15 日的天津会
战后获得胜利。附近的塘沽港两天之后陷落,50000 守军从海上逃走。傅作
义值此紧要关头,逃路已被切断,左近所有集结的部队已经战败,他在北平
的 20 万部队在人数上现已处于绝对劣势,于是谈判了一项解决办法。他同意
于 1 月 22 日将其部队和平撤出城外,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共产党军队于
1 月 31 日进入北平。在平津战役中,政府又损失了近 50 万军队,丢掉了中
国两个最重要的城市。①
淮海战役。内战的第三个决定性战役,与平津作战同时展开。这一著名
的 65 天的淮海会战,从 1948 年 11 月 6 日进行到 1949 年 1 月 10 日。其主要
作战区域位于陇海线以南、淮河以北,故以淮海为名。战斗集中于政府的“剿
总”司令部所在地徐州市周围,该市处于陇海与津浦铁路交会的战略位置上。
这次会战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和中原野战军的司令员陈毅、刘伯承和陈赓
的合作达到了顶点,他们在这一地区已共同作战了一年多。
双方正规部队的兵力大致相当,每方都拥有 50 万人以上。但是,共产党
已有很发达的民众支前网络,能够另外动员 200 万农民从事支持战场作战所
必需的大量后勤工作。军方和民众的支前工作实际上扩展到江苏、山东、安
徽和河南四个省,由邓小平领导的特设淮海总前委协调。政府军的主要司令
官是刘峙、杜聿明和黄维,刘峙任总指挥,蒋介石还像最后一次满洲战役那
样亲自督战。
淮海战役大体上——虽然不是精确地——是按照 1948 年 10 月 11 日发出
的、毛泽东起草的三阶段“作战方针”展开的。整个战役如计划指示的那样,
在两个月之内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歼灭黄伯韬兵团。这一任务是陈毅的
部队在陇海线徐州和大运河之间的碾庄附近的会战中完成的,这次会战按计
划持续了两个星期,从 11 月 6 日至 22 日。
第二阶段,11 月 23 日—12 月 15 日,位于徐州以南、靠近津浦路的双堆
集一带的政府军被歼。共产党原估计政府的援军将会来自陇海线的东端,即
从青岛海运来。然而蒋介石却命令由黄维指挥的部队从华中开来增援。纵然
有这种变化,黄维兵团还是被迅速合围。由安徽蚌埠附近淮河地区以北派来
救援的纵队,被共产党的游击部队赶了回去,从徐州出动向南增援的大部队
也没能靠近黄维,因为他们自己也被包围,并在战役的第三阶段中被歼灭。


① 《中国内战》,第 142—144 页;《中国的军事战役》,第 165—167 页;毛泽东:《关于平津战役的作
战方针》,《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 1367—1371 页;《美国对外关系,1948 年》第 7 卷,第 532—535、
557、592、638—640、643—650、663—673、680—681、691—693、700—705、723—725 页;《美国对外
关系,1949 年》第 8 卷,第 19、30—31、36、44、46—59、71—72、75—77、87—88、98 页。



第三阶段,也不是在共产党原计划所预料的作战地点作战,而是在徐州
西南的一个地区——苏皖边界的陈官庄一带展开。共军把政府军的三个兵团
装入口袋,并就地予以消灭。这支徐州地区的主力总计近 30 万人,他们是按
照蒋介石增援黄维的命令出城后

被围的。由孙元良率领的先遣兵团遭到包围,实际上在 12 月初就已被歼。杜
聿明指挥的是徐州的残余守军以及邱清泉和李弥部。杜的军队最终被陈毅和
刘伯承的联合部队团团围困,靠空运不能得到充分供应,陷入几近饿死的地
步。在 1 月 6 日至 10 日的攻击中,他们终于全军覆没。
在淮海战役期间,政府又损失了 50 万人的军队,其中 30 万人被俘,其
余非死即伤。司令黄伯韬和邱清泉阵亡,黄维和杜聿明被俘。孙元良和李弥
将军分别化装成乞丐和商人逃离战场。这一失败消除了政府在长江以北的最
后一道主要防线。①
对于在淮海的失败,蒋介石及其指挥官们只能指责他们自己。这一战役
不仅标志着政府在中国大陆的有效抵抗的结束,而且也标志着多年来已成为
国民党作战特征的军事失误、管理失当和叛逃现象已达到顶峰。据信蒋介石
本人做出了在徐州平原作战的决定,而不是像所建议的那样撤向淮河这一天
然屏障,而且他把这个战场的总指挥权交到并非他最得力的将军刘峙和杜聿
明的手中。最后,在战斗进行期间,他还亲自干预作战计划,发布作战命令,
这是他的一贯作风。由于权力如此集中于一个人手中,失败的责任也只能由
一个人来负。
尽管政府军的很多部队在战场上也表现得很英勇,但他们发现自己再次
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战略战术所制服。共产党照例攻击薄弱之点,先是
在碾庄,然后在双堆集,而这时政府的主力部队却在徐州闲着没事。当这些
部队终于出动时,他们也像往常那样,动得太晚,太慢,他们的车辆拥塞在
城外公路上。然后按照久享盛名的游击战传统,他们被追赶,被包围,在陈
官庄被一点一点地吃掉——所不同的,只是这次交手的地方是一个总共有
100 万人投入的广阔的战场。
政府的指挥官们从没有学会有关速度和果断的课程,而这是他们的对手
早就精通的。但是政府的指挥官们对机械化部队作战和使用空中力量,又缺
乏充分理解。因此,他们决不可能从这两个他们完全独占的方面得到应得的
好处。他们的防御之所以很糟,不仅是因为相互不团结和犹豫不决,还因为
战术计划不当、情报和后勤支援不充分。结果,他们发现自己屡屡遭到袭击、
被围困和难以调动。他们在这一战役以及其他战役中的表现,使一位最忠实
地支持国民党的美国人威廉?C.蒲立特的判断更让人信服,“面对 200 多万
人的共产党军队的进攻,政府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将军具有处理全面后勤问题
的军事素养和专门技能”。①
相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员能面对变化着的战场形势通权达变。在


① 惠策恩和黄震遐(音):《中国统帅部》,第 178—186,240—243 页;西摩?托平:《在两个中国之间
的旅行》,第 24—48 页;毛泽东:《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 1355—1357
页;《中国内战》,第 157—160 页;《中国的军事战役》,第 161—164 页。
① 《蒲立特给对外经济合作(中国)联合委员会的报告》,第 80 届国会,第二会期(1948 年 12 月 24 日),
第 12 页,引自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第 491 页。



把战地灵活性提高到防御战最高技巧的战略的运用中,他们合作多年,从而
最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接着,他们又成功地将这些原则运用到规模日益扩大
的进攻性作战中。民众的支前网尤其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要素。马
车、独轮车和扁担成了共产党供应线上的主要运输工具,它突出地应验了一
句古老的格言,原始的东西,只要用得上,就比用不上的现代化东西好。共
产党人在最近便的人力物力资源的基础上,精巧地制成了他们的战争机器。
其结果是,他们的民众人力网络为维持他们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后
勤和情报支持,最终使政府军原先所享有的人数、训练和物质上的优势化为
乌有。
更一般地说,随着共产党人在 1947 年不停顿地展开进攻,政府的司令官
们就陷入了消极防御的战略,再也没有摆脱。1946 年曾被他们逼得全线退却
的敌人,一旦开始转入全面反攻,他们便茫然不知所措。撤到城里的陈旧习
惯一直支配政府军的军事思想,当共产党在战场上的行动已使这种作战思想
过时之后很久,也还是如此。而当政府军终于出城时,他们又总是被对手战
术上的优势所制服,这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自己的防御意识。
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期间与一个较强对手作战积累下来的经验,在 1945
年以后就这样使他们得益非浅。就政府军而言,他们既没有利用日本人入侵
所提供的机会去发展一种有效的游击战,也没有去掌握约瑟夫?史迪威等人
曾试图教给他们的现代化的作战技术。当日本人撤出这个战场而剩下两支中
国军队相互对抗时,政府的指挥官们已不能同他们敌人的行动较量。到  1948
年下半年,共产党人的行动已经发展成为游击战术与运动战和阵地战有效结
合的行动,使他们能够协调地指挥远远超过百万战士的大军在几条战线上同
时进行的相互配合的攻击战。
1948 年 9 月济南失陷后不久,蒋介石表示,已对军事战略、战术、训练
和战地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尤其是不惜代价坚守据点的做法必须放
弃。①蒋显然终于领悟了他的军事问题的实质,可是这种理解来得太迟了。


























① 《中国问题白皮书》第 1 卷,第 332 页。



国民党政府的倒台和美国政策的失败

1948—1949 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
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 年 1 月 14 日,
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这是严厉的八点建议,完全不同于他们
1945—1946 年的谈判姿态。现在,他们提出要求,其中主要有惩办战争罪犯
蒋介石,把蒋介石的残余武装部队改编进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散国民党政府。
蒋介石拒绝接受这些条件,但在 1 月 21 日辞去了总统职务。副总统李宗仁将
军作为代总统继任,正式开始和谈。由张治中率领的政府代表团于 4 月 1 日
抵达北平,但除了 1 月 14 日的八项条件外,他们几乎得不到任何东西,而且
规定他们接受这些条件的截止日期为 4 月 20 日。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
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立即开始渡江作战。
人民解放军利用几个月的间歇时间,进行休整、统一编制和整编。1949
年初,野战军为离开他们原来的主要作战地区进行活动作准备,改换了名称。
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
军;陈毅的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林彪的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
聂荣臻的华北野战军在这一年年底正式撤编。
4 月 21 日,陈毅和刘伯承的部队再次共同行动,沿 300 英里的防线渡过
长江。他们遇到极微弱的抵抗,4 月 24 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5 月
3 日攻占浙江省省会杭州;5 月 22 日占领江西省省会南昌;5 月 27 日打下上
海。5 月中旬,林彪的部队在武汉附近渡过长江,于 5 月 16—17 日夺取了这
座城市。他的进展在湘南一度受阻,由白崇禧率领的一支大部队从 7 月至 10
月在那里阻止了林彪部队的南进。在白崇禧终于被迫在 10 月初撤离这一战场
之前,双方都报道了众多的伤亡。林彪此后的进展较为顺利,分别于 10 月
14 日和 11 月 22 日占领广州和桂林。但是,直到 1950 年 4 月底,林的部队
才最后肃清了广西和海南岛的一切抵抗力量。
在华北和西北,山西军阀阎锡山一直坚守省会太原,直至 1949 年 4 月
24 日该城被聂荣臻攻陷。西安在一个月后落入彭德怀之手;当政府在西北的
三个主要司令官拒绝共同防御甘肃之后,兰州也在 8 月底同样易手。
国民党政府在共产党军队进攻之前抢先一步撤退时,发生了分裂。4 月
23 日,代总统李宗仁从南京逃往新首都广州,政府各部年初以来就已迁往那
里。可是,就连丧失了北部半壁河山的创伤,也不足以惊醒国民党内各派系,
从而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