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负担使民众极为抱怨。此后,在 1945 年或许由于歉收以及日本投降后政
府部门支出减少导致大幅度下降以前,税收水平有一点降低(见表 26)。
1937—1945 年陕甘宁的谷物税
表 26             (单位担,1 担=约 330 磅)


1937 年
1938 年
1939 年
1940 年
1941 年
1942 年
1943 年
1944 年
1945 年
粮食产量
1260000
1270000
1370000
1430000
1470000
1500000
1600000
1750000
1600000
粮食征收
10000
10000
50000
90000
200000
160000
180000
160000
125000

0.8
0.8
3.6
6.3
13.6
10.7
11.3
9.1
7.8

来源:施兰:《游击经济》,第 128、188 页。

在 1941 年,农民的这项负担非常接近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省政府征税的
估计数,但由于它是在激进累进制的基础上施行的,因此要公平得多。为减
轻较贫穷农民的税收负担并尽可能缓和他们的抱怨,党中央于 1940 年中开始
发布更紧急的号召,要求实行减租减息,希望借此用一种索取部分地替代另



一种索取。
边区政府较早废除的麦秆和羊毛实物税在 1941 年恢复了。民用部门和军
用部门急需麦秆作为役畜的饲料,而交付羊毛有助于满足对纺织原料的需
要。
几种现金税或者是首次征收,或者被提到较高的水准。在广泛的商品及
服务的范围内征收的营业税类似经常受到谴责的前政权的“杂税和附加税”,
但它是想要抑制进口产品及烟、酒和宗教用品等奢侈品的不必要的消费。边
区政府也从仍存在于陕甘宁的许多小规模私营企业征收各种商业税;1941 年
这些税收入约 800 万陕甘宁元(相当于 30000 担小米)。
因为这些税的收入不足,赤字财政和增加徭役等权宜之计也用上了。但
毛警告说,欺骗性的财政和增加对陕甘宁人民的需索均非长久之计:


任何空话都没有用,我们必须给老百姓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不是向人民
索取,而是奉献。我们给人民带来什么呢?在陕甘宁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所能做到的是组织、领
导和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财富,而且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一步一步提高
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①

首先是在大生产运动中党和边区终于再次阻止了经济恶化并得到了稳定
——虽然是低水平的。这一时期没有运动更受重视;1942 年 12 月,毛发表
了他那内容广泛但未完成的关于《经济和财政问题》的文章。虽然有意识形
态的背景,但几乎他的所有建议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许多是常识性的
注重实效的措施,这些措施乡村改革者曾鼓吹多年,但未能实现。受篇幅所
限,这里只能提到产量显著提高的最重要的地区。表 26 显示,在 1937 年到
1944 年间,粮食产量几乎增加了 40%。棉花产量在战争开始时为零,1939 年
还微不足道,但到 1944 年已达 300 万斤皮棉以及一倍于此的棉籽。家畜的增
加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考虑到陕甘宁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非常低的新技
术投入,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这成就是通过更好和更多样化的组织,拓宽
市场刺激以及大量增加耕地取得的。1937 年到 1945 年间,播种面种几乎翻
了一番(从 860 万亩上升到 1520 万亩)。①
纺织工业的产量与原棉的产量相对应。1938 年仅 7370 匹(每匹 25 平方
米),随后两年每年产量加一倍, 1942 年达到 45000 匹,而 1943 年迅速
上升到 105000 匹。②自然资源的开发(盐、煤,一些原始的油气井)、灌溉、
扩大的牧场以及造林都有积极的发展。到 1944 年,陕甘宁的领导和地方干部
仍面临许多问题,但至此战争中期的经济危机已被充分克服,有了相对的安
全感,有了重新获得并被加深了的民众支持或认可,而且也有了适度的自信。
整风。在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最显著的成就是“整风运动”。③它正
式开始于 1942 年 2 月 1 日,当时 1000 多名党的干部集合在延安聆听毛泽东
对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的致辞。如我们可在毛泽东、刘少奇和其他人的早


① 沃森编:《毛泽东与边区的政治经济》,第 232 页。
① 施兰:《游击经济》,第 120 页。
② 施兰:《游击经济》,第 146 页。纺织品生产数据分类统计(1943 年的百分 比):家庭工业(44%),
国有企业(31%),资本家企业(19%),中国工业 合作社(6%)。
③  “整风”就是“整顿作风”。



期著作中看到的那样,干部教育和对党的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的关心一直是一
件重要的事情。但是开展这场特殊运动的决定可能是在 1941 年 9 月举行的政
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的。这次会议号召“开展全党范围的意识形态革命”
和清除“在我党历史上曾经存在并起了有害作用的宗派活动”。④遗憾的是,
这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的文件现在还看不到,而且关于这次会议也知之甚少。
整风运动从未正式宣告结束,但到 1944 年下半年,其主要目标显然已经
达到,而且它也不再作为主要任务要求党员留出时间和精力了。整风运动自
始至终是党内活动,限于党员,没有一个党员能无视毛在 1942 年春夏期间发
表的演说与讲话的那种咄咄逼人的威力。在陕甘宁,没有一个党员能躲避无
休止的小组会,在小组会上,整风文件被逐字逐句理解并成为自己的思想。
就全党来说,这在纪律方面和建立一致意见方面是一次艰苦的锻炼。
在战争最初几年党的迅速扩大使成员极为不纯,其中大部分缺乏组织经
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陌生,更不要说对发展中的毛泽东思想体系了。知识
分子、学生、目不识丁的农民、顽强的长征老兵,甚至一些地主的子弟都加
入了扩展中的党的队伍。来自上海和北平的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男女和农民
们组织在一起。这些农民从未到过比离家最近的集镇更远的地方,而且他们
本能地不信任一切外来人。很多不合格的党员、机会主义分子和间谍混进党
内并不是什么秘密。毛的两个最近的对手——张国焘和王明——在中级干部
中还有同情者。从毛的立场来看,如果党要成功地迎接面临的挑战并为前途
的不确定性作好准备,这些人必须被净化、融合和经受磨炼。
毛自己的学说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证明是正确的并得到它的支持,
这种学说将指引前进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造性地把
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具体现实”。①得到陈伯达等理论家的指点,又
得到刘少奇、周恩来和陈云等有经验、有才能的同事的协助,毛泽东现在觉
得既可以要求在意识形态上,也可以要求在个人权力上支配中国的共产主义
运动了。
毛在 1942 年 2 月 1 日对党校的演讲中阐明了运动的主旨。在对党的基本
良好状况做了例行的赞扬后,他指出党存在的三个主要缺点,即“主观主义、
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他在报告的后面部分对此三点加以详述。①毛赋予这几
个听起来模糊的术语以生动的、现实的意义,这些决不是容易概括的。主观
主义主要指那些把抽象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本知识视为护身符或灵丹妙
药,而不努力把它的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这些半瓶子醋的知识分子
像研究烹饪配方却从未做过一个菜的厨师,或者那些“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
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的人。反之,




④ 怀利:《毛泽东主义的出现》,第 166 页。
① 见本书宣道华著第 14 章。划分“思想”和“理论”,对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分析,可见于弗朗兹?舒尔曼:
《共产党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第 2 版,第 21 页以下。舒尔曼提出中国共产党把纯理论(置于四海而
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的抽象的原理)和“思想”(把这些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具体情况)区别开来。
关于毛泽东的思想/政治第一的历史演变,见怀利:《毛泽东主义的出现》。怀利对舒尔曼的分析持不同看
法。
①《毛泽东集》第 4 卷,第 63 页。许多整风文献可见博伊德?康普顿:《毛泽东 的中国:整风文献,1942—1944
年》。




我们的同志必须明白,我们学马列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它只是
很有用……对于这种人,应该老实的对他说,“你的教条没有什么用处,说句不客气的话,实在
比屎还没有用。你们看,狗屎可以肥田,人屎可以喂狗。教条呢?既不能肥田,又不能喂狗,有
什么用处呢?②

但是,如果说毛的非常尖刻的批评是针对行为像旧时达官贵人那样的教条主
义的知识分子,那么主观主义还有一个对立面:经验主义。这是一种孤立地
按照事物自身的条件去观察每一种情况,只相信他自己的经验,不要思想指
导的倾向。经验主义更容易在受教育少、眼界狭窄的农民干部身上见到。基
于这两种现象,毛号召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宗派主义几乎同样严重。在这里毛提到民主集中制,指责宗派主义者(只
点了已被开除出党的张国焘的名,但再次暗指王明)忘记了集中制——现在
明显地由毛及其追随者掌握的党中央的最高权威。宗派主义还有种种看来很
无聊的圈子,影响着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军队干部与地方干部,老干部与
新干部,党员与党外人士之间的关系。有时个别单位或地方组织把他们自身
的利益置于全局利益之上,“别人要调他所属的干部不给,或以坏的送人,
‘以邻为壑’,全不为别部、别地、别人想一想,这样的人就叫做本位主义
者,这就是完全失掉了共产主义的精神”。①虽然这些问题听起来很平常,但
都既严重而又棘手。它们的影响可能有所好转,但是却从未完全清除。
毛进而转向“党八股”这一主题,专门发表一次讲话谈论这个主题。②
八股唤起毛的听众对那种结构严密的八股文的回忆。这种文体曾经是旧王朝
文官科举制度的核心。虽然他最直接地根据许多党员试图与群众交往的做法
(表现于著作、宣传、指示等之中)谈论八股,但他明显地指出这种成规包
括教条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全部表现:“如果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
主义,如果不连党八股也给予清算,那它们就还有一个藏身的地方”。毛再
一次用老百姓,即普通农民的语言,描绘出——或许是有意讥讽——八股形
式主义的八种表现方式。它是空话连篇,令人生厌,“真是懒婆娘的裹脚,
又长又臭”,应该“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它又是装腔作势,无的放矢,
语言无味,陈词滥调;更坏的是,它造出一种权威的假象,借以吓唬读者和
听众。它用了许多外国的词语和结构,对普通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却似乎
很有知识。它经常陷于不负责任和悲观主义,给人民、抗战和革命造成损失。
毛断言,没有人会理解和倾听用八股形式讲话的党,更没有人会追随或参加
这个党。
作家、知识分子、以前的学生及受过教育的干部一般说来显然是毛指责
的主要对象。当然,在陕甘宁根据地他们人数比在其他根据地更多,其中许
多人正变得难以控制和不满。毛在党校讲演和中央关于干部教育的指示发表
后才几个星期,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在《解放日报》①上接二连二地发表了抨


② 《毛泽东集》,第 8 卷,第 75 页。这类不客气的话已在《毛泽东选集》中删去。
①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第 825—826 页。
② 《反对党八股》(1942 年 2 月 8 日)。载于康普顿:《毛泽东的中国》,第 33— 53 页。下文简短摘要
取自同一来源(有时经过转译)。
① 默尔?戈德曼:《共产党中国文学上的不同意见》,第 21 页以下。当时《解放 日报》主编是秦邦宪(博
古),他的副手之一是张闻天。两人在 30 年代初同 属王明派,虽然他们后来更靠拢毛泽东主义阵营。然



击时弊的文章。著名女作家丁玲较为一般地批评了党在男女平等问题上以及
崇高理想与卑鄙行为之间的差距上所采取的妥协态度。其他如艾青和萧军也
参加进来。也许最辛辣的批评是一篇题名为《野百合花》的文章。作者王实
味是一个不知名的作家,他使用讽刺性的杂文,这种文体因鲁迅而著称。尽
管这些批评者没有一个对党的合法性或革命的必要性提出疑问,但他们认为
艺术有一个脱离政治的存在,此外他们还生动地揭露了延安生活的阴暗面。
他们通过暗示,坚持个人的意志自由以及知识分子作为社会批评家的作用,
恰如他们战前在国民党统治区曾经做过的那样——这种做法当时曾得到党的
赞许。
然而,那些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在上海曾经受到赞赏的做法,10 年后在
延安成为不可接受的了。这些知识分子肯定已感觉到他们是在冒险,但是他
们几乎不可能料到党的反应有多么严厉。他们都受到严厉批判并被迫公开认
错,尽管大部分人最后又恢复名誉。与大多数人相比王实味不那么知名,但
更具腐蚀性,在群众大会上他被反复批斗,侮辱,监禁,并于 1947 年被秘密
处决。
如果毛的二月讲演和党的其他指示未能恰当地教育知识分子,毛准备走
得更远。1942 年  5 月,毛在长篇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采取
了这些步骤。他在这一报告中明确细致地规定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知识分
子的作用。这篇讲话在毛有生之年都具有权威性,而且在他死后还继续产生
影响。简而言之,《讲话》否定思想脱离社会阶级的独立和自主。人只能从
阶级观点说话或写作;知识分子认为他们能站在某种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是完
全错误的。既然如此,艺术就是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于是问题就变成它将
代表哪个阶级。革命的知识分子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因为否则他们就是
为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动阶级服务,甚至他们否认他们在这样做也不行。其结
果是,文学和艺术的最终仲裁人和指导者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
因为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集中意志的体现。
关于知识分子,毛就这样改变了形势:他们现在是批判的靶子,不再是
独立的批判者。只要知识分子愿意扮演中共所规定的革命的勤务员的角色,
他们是需要的,而且是受欢迎的。他们的创造力和他们的技能并没有被否定,
但这些才能只能在党所设置的限度内加以估价。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是文学
和艺术的主要模式,被赋予自然主义的中国形式,这种形式能马上为群众所
理解,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而不是用上海沙龙的语言。这意味着知识
分子必须到农民和工人中去,吸收他们的语言,并体验他们艰难的真实生活。
总而言之,毛正在更普遍地号召党的知识分子和党员进行改造。
到 1942 年 4 月,中央委员会已经公布了 22 个文件,做为干部学习和考
核的基础。①用来教导他们的手段包括现在为大家所熟悉的小组学习和斗争
会,通常包括“批评与自我批评”。②与同辈的压力相结合的直率的教诲、自
我检查以及强制性的劝说都企图造成程度越来越高的精神紧张,直到思想得


而没有他们的同意,持 不同意见者不可能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丁玲是该报的文化版编辑。
① 见康普顿:《毛泽东的中国》,第 6 — 7 页。
② 整风文献中,有毛泽东文章  6 篇,中央委员会文件  5 篇(可能全部或部分由 毛泽东执笔),刘少奇、
陈云和康生各 1 篇,宣传指南 1 篇,军队报告 1 篇,斯大林 3 篇,列宁和斯大林 1 篇,季米特洛夫(共产
国际领袖)1 篇和《联共(布)党史》的《结束语》。四篇苏联文献是后来加的,似乎是后来想起来的。



到净化和皈依。毛将这个过程比喻为治病:“说理〔原文如此——原作者注〕
的首先一个方法,就是重重地给患病者一个刺激,向他大喝一声,说:‘你
有病呀!’使患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们治疗。全部的目
的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对付
敌人是必要的,但不应用来对付自己的同志。
毛的神化当然不是在整风运动中突然出现的。他本人的爱好权力的天
性、他在建立一个有影响的并起作用的联合体中的成就,以及他的政策的成
效,是他在长征后的几年中逐渐上升到不受挑战的突出地位的主要原因。如
上所述(见前《与国民党的“磨擦”》),蒋介石地位的平行上升也起了作
用。随着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蒋顷刻间成为具有世界声望的领
袖和中国抗日的象征。到 1943 年晚些时候,蒋在开罗会议上被公认为四巨头
之一,而前几个月他那本著名的——或臭名昭著的——《中国之命运》的发
表则是他试图成为国内唯一领袖的大胆努力的一部分。毛和中共有力地抵制
了这种要求。①露骨地说,如果有对蒋的崇拜,必然也有对毛的崇拜;一个无
名的“党中央”可不行。
政治和组织问题 。我们已经看到,共产党控制地区的政权是通过各级
党、政、军以及群众组织的互相连锁的机构行使的。这些机构在陕甘宁比在
敌后根据地发展得更好,而且它们上面就是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机关。这些
组织比旧王朝或民国的要全面和有效得多。就它们征集——或要求——老百
姓的众多成分广泛参与的特定意义而言,而不是就被统治者选举他们的最高
领导人或决定政策而言,它们也是民主的。然而政治控制和群众支持的现实,
与党本身设置的标准以及它试图表现的公众形象有相当的差距。丁玲和王实
味等知识分子敢于以党所不能接受的方式公开暴露的正是这样的一些缺点。
然而,在党的机密材料中,党的各级领导人也坦白承认类似的障碍。
问题之一是不断滋长的官僚主义和蔓延的墨守成规。这种迅速扩张的几
乎不可避免的后果不仅表现在管理陕甘宁边区本身,而且还表现于指导远离
延安的各个根据地的越来越广泛的战争活动。许多干部是“脱产的”,这对
面临经济困难的落后地区老百姓说来,是一种沉重的负担。①
问题之二是政治结构未能完全深入村一级,通常停留在上一级的乡,乡
管辖不定数量的村。党中央对县与乡之间的行政“距离”也很关注。②此外每
一级活动的协调也因强调等级制而受阻碍。尽管主要组织机构有相互连锁的
性质,但每个机构都有它自己的垂直指挥系统,它主要对该系统负责。③同一


① 毛泽东和他的支持者(特别是陈伯达)很认真对待这一挑战,或许想利用它 在党内提出不要作出危害毛
泽东或损伤他的形象的行为。晚至 1945 年(中共 七大上),毛泽东承认“国民党仍然有颇大的影响和实
力……我们一定要降低 国民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影响和地位,达到提高我们的影响和地位”。见怀利 《毛
泽东主义的出现》,第 218—225 页。
① 只可能粗略估计。党籍并不直接有价值,因为许多级别低的党员参加生产。 1941 年末,有大约 8000 名
官员支领谷物俸给(谢尔登:《革命中国的延安道 路》,第 152 页)。这个数字显然不包括党的高级干部,
也不包括大约 4 万名 守备部队,直到这个时候他们大部分也是非生产者。因此,总数可能达到 5 万 人。
在 140 万人口中,大概 1/3 弱为 15 岁至 45 岁的男子。这样,陕甘宁壮丁 可能有 10%脱离生产。
② 村级的规避行为在民间作家赵树理的受到官方赞扬的短篇小说《李有才板 话》中有生动的描写。
③ 这位虚构的主人公是一个贫苦不识字的农工,擅长板话,他用尖锐的打油诗揭露村中要人多年来欺骗从
区里来巡视的共产党干部。



级的不同部门相互之间在工作上经常产生困难。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党与军
队之间,八路军干部经常瞧不起地方上的干部。如果 1942 年 4 月发表的一份
调查有典型意义的话,士气低落也是个问题:在中央财政厅,被调查的党员
中有 61%说他们自己对被指派的工作“不安心”①
为克服这些困难,实施了两项紧密相关的新政策,它们都明白无误地带
有毛泽东的印记。这两项新政策均于 1941 年 12 月整风运动前几个月开始。
第一项称为“精兵简政”,旨在减少政府和军队中的官僚主义。第二项是“下
乡”,即要干部更加深入农村,部分地是把许多从上层精简下来的干部下放。
这两项政策结合在一起,把许多政治和经济任务分散下去,从而为垂直的指
挥机构与每一级的横向协调之间提供较好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政府
和军队的干部被命令回到生产中去;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意味着从事农业、
垦荒或原始工业。特别要下放到基层去的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既可在农
民中经受艰苦条件的磨炼变得坚韧起来(一项矫正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
式主义的措施),也可贡献他们当地所急需的聪明才智以指导农村事务。
这些工作在 1941 年、1942 年和 1943 年冬被积极地推动,时间安排与农
闲季节一致。军队被命令以中世纪“屯田”制的现代形式尽可能多地生产出
自己的口粮和其他给养。位于延安东南约 30 英里处的南泥湾是实施这一计划
的模范。八路军的第 359 旅被指派在这里专门从事农业和基本工业的生产达
数年之久。到 1943 年,该旅声称所需之物的 80%左右已能自给。甚至烟瘾极
大的毛泽东也在延安他住的窑洞外面象征性地开辟了一小块土地种植烟叶。
虽然没有过硬的证据,但这些政策无疑收到了某些实效,特别在组织和
动员方面。“然而并未报导总的成绩,而是强调像南泥湾计划那样的示范性
成就,并且〔反复〕宣传‘精兵简政’政策……也暗示了进展或许并非那么
显著”。  1943 年初,在第三轮“简政”期间,一位高级领导人承认,专职
干部的数量已由 1941 年的 7900 人增加到 8200 人。①
考虑到陕甘宁这些改革的总的基调以及强调“群众路线”和“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令人惊讶的是群众组织本身似乎并未起重要作用。我们
手头只有 1938 年陕甘宁这些组织的资料,据说当时人口的 30%(1400000 人
中的 421000 人)参加了农民协会;与此同时,大约 25%的妇女和 32%的男子
分别是妇女组织成员和兼职民兵。“人们怀疑这些组织大部分徒有虚名,他
们的功能基本上被政府和党所接替……在活动频繁时期(像 1942 年减租运
动)之间,它们的成员和组织大量存在于纸面上。”②
统一战线。与国民党日趋恶化的关系及受日本强化治安的打击,使党更
注意统一战线的工作,而不是更少。自 1940 年中期起,中共首脑机关一再发
布秘密指示,强调对待“友军”、对待除最亲日或最反共的组织以外的一切
组织以及对待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统一战线工作
部是在 1937 年在中央委员会之下成立的,在下级组织中也同时成立。这项工
作的重要地位可由下列事实看出:从 1939 年末(当时王明被调离)直到 1945


① 《解放日报》(1942 年 4 月 3 日)。这次调查也显示 87%党员在抗日战争爆发 后入党;39%是文盲。这
是我所知的唯一的这类“民意调查”。
① 引自施兰:《游击经济》,第 193 页。关于人员数据,见谢尔登:《革命中国的 延安道路》,第 215—216
页。这个领导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说 2。25 万人(不含军人)享受供给制。
② 谢尔登:《革命中国的延安道路》,第 142—143 页。



年或 1946 年,周恩来的主要职务是中央统战部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敌占区工
作部部长。他确认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并暗示在他的前任的领导下这被严重
地忽略了,因此他反复号召要积极发展和恢复各级统战部。①
由此可见,统一战线并非只是一项战术措施,而是处于弱小和危机时期
的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总战略的一部分。从地方事务到国家政策的每一个具
体问题都可以分析为有三个组成部分:党及其坚定的支持者,占大多数的中
间阶层,以及“死硬”的敌人。目标是通过赢得尽可能多的中间分子的支持
或保持中立来孤立“死硬”派。然后孤立之敌就可能被各个击破。早在 1939
年 10 月,毛就断言:“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
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
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②然而这项战略的运用则是战术性
的和极为灵活的,目标是经过仔细限定的团体或组织。正是因为统一战线是
为革命的长远目标服务的,它避免了意识形态上的公式化,在各种情况下试
图发现和利用那些可能推动党的事业的人物、问题、诱因或压力:


过去,通常的做法是进行政治性的交往;极少人去做交朋友的工作,甚至达到冷淡不愿意与
人合作的程度。今后,我们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社会关系(家庭、同乡、同学、同事等等)和社
会习俗(送礼、过节、分担困难、互助等),不仅与人建立政治上的友好关系,而且要与他们成
为私人朋友,这样,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