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悠着点,别太累-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已经告诉了他们,这样做 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但是这种人一旦陷于私欲,就难免像那些猩猩 一样,难以自拔,最终身败名裂。 “知足常乐”这个道理容易明白,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非易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让生活、工作条件好些,精神安逸些呢?想归想,却未必都能满足。在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为现实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 极、不失望,自己寻找心理平衡。在这里,比较法很管用。通过比较 你就会发现:“别人骑马我骑驴,后边还有跑腿的”。通过比较,你的心灵自然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到时候,你会倍加珍惜现在你 所拥有的,你会觉得快乐就在淡泊清静之中。 73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的人常常会因为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而心 生闷气,郁郁寡欢。朋友,你想过没有,说不定有时你会无缘无故地 发火、生闷气,或者觉得心情不好。其实你发火也好,生闷气也罢,怎 么会无缘无故呢?只是作为当事人的你并没有找到事情的根源罢 了。事情的根源无他,全在于你的无尽的欲望,你的欲望很多,可是 总得不到满足,于是这些欲望慢慢地在你的心底积累下来,并且会时 不时地爆发一下。这一爆发自然就会让你觉得情绪不好。知道了这 一点之后,你就要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淡泊名 利,不为得失所动,如此,你就会每天都拥有灿烂的好心情。 人生应该充满欢乐 人生应该充满欢乐。但是,有些本该快乐的人往往并不感到快乐。有人机遇不错,条件也好。外人看来,该有的他都有,别人没有 的,他也有了。别人对他羡慕不已,以为他一定非常幸福与快乐。谁 知,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活得并不开心,因为他感到不满足,总是认 为,比起别人来,自己还相差一大截。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悠哉,人生(5)
人生该不该知足? 知足与不知足都是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它往往是我们在与别人进行比较之后产生的。如:别人生活得很好,而我却不怎么样;别人提拔得那么快,而我总是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别人的工作那么轻松,而我却那么艰苦;某某比我晚进厂,工资反倒比我高了;如此等等一比较,我们就会对自己样样不称心,处处不满意。人比人,气死人,我们的烦恼便会由此而生,感到人生不平,天地不公。 这种不知足的感受也是情理之中的。但世界不可能一切都很公 平,各人的能耐不同,机遇不同,要求一切合理是不现实的,牢骚满腹 并没有多少意义,倒是应该知足常乐。换一个参照系思考,你就容易 知足了。比如说,与以前相比,现在我的条件总算好得多了,与周围 的人相比,境遇比我更差的人还有不少呢,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这样一想,心里就比较平衡了,心底自然会产生一种满足感。知足常乐,不把自己的欲望提得太高,对生活抱一种现实的态度,使自己的 心里比较安宁,这是一种合理的人生哲学。如果自以为命运待你不公,欲望很高, 你就会处处失望,弄得牢骚满腹,这样下去,对自己今后 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须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对个人给予社会与社会给予我们个人的比较,我们也应该抱知 足常乐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社会给予了我们衣食 之源,而我们每个人给予社会的却并不多。就是像爱因斯坦这样的 大科学家也经常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 (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去报 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是 很大的,却依然感谢社会对他的精神和物质赐予,在这种心态下就会 知足,当然也就会常乐。 “知足常乐”里的知足是相对于不知足而言的。因为如前所说,不知足的心理会让我们感到烦恼缠身。而知不足就不一样了,它是 相对于知足而言的另一种态度。知足常乐它本身也有个适度问题, 也许生活中我们抱着知足常乐的态度是正确的,而在事业上、求知 上,却永远也不应知足,因为知足就意味着停顿,就会落后。“吾生也 有涯,而知无涯。”世界上有无数奇妙的知识,有数不清的书籍,一个 最博学的人,他的知识比起全人类创造的知识来,都几乎是零。吸 收、猎取知识会让你充满乐趣,知识使人更高大、使人的精神世界更 丰富。随着新知识的不断汲取,人天天在改变自己,天天都有新知, 就天天都是新人。不断的求知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足常乐,知不足也会常乐。 我们还应该不满足于一切成就。无论个人的成就多大,比起全人类的创造来,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你做出了一种发明,还应该去努力做出更大的发明;你获得了一次成功,还应该追求更大的成功; 你写出了著作,还应该去构思更精彩的著作。恩格鲁玛曾经说,世界 是如此辽阔,要做的事情是如此之多,而我们做的却是如此之少。无论你获得了多么大的荣誉,无论你做出了多么伟大的成就,都不应自我满足。 人生常苦于不知足,但同时也苦于太知足。生活中的过分不知足,往往会限制你对知识、对事业这些本来应该知不足的东西的追 求。事业上知不足的人在心理上永远年轻,他们永远有新的奋斗目 标,他们永远是生活的强者,他们能在现实中快乐地生活。 这里,我列举了人生的三种态度,或者说人生态度的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足,即满足于现时自己的所有,这样做,我们能够品味到 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是不知足,即任由自己的贪婪之心泛滥,不加 以控制,永远不满足现实中自己的所有。在这种不知足情绪的左右 之下,我们往往容易心生愤懑,烦恼不断,毫无生活的乐趣可言。第 三方面与知足相对的是知不足,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生活上的拥有感 到满足,然而面对自己贫乏的知识、还未起步的事业,我们终究不能 轻言知足。我们知不足后而知奋进,知奋进然后而有所进步,这样我 们才会不断地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我们才会完善地拥有自己的人生。 亲爱的朋友,你选择哪种生活态度呢? 人生应该充满欢乐 在奔流涌动的生命长河中,你可能生活得称心如意。潇洒自如, 甚至多姿多彩。然而,在潇洒得意、纵横驰骋的背后,却可能是难以快乐的真谛其实无他,就是平心静气。冷眼看人生,不为繁华所累,在知足 中细细地品味生活的乐趣,同时,认真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在锐意进取中尽 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快乐就会永伴我们的人生之路,使我们向前所迈出的每一 步都能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名状的无奈和困惑,古人、今人概莫能外。“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 欲望没有止境,因而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就成为世人的通性。世人为 了填补自己各方面的欲望东奔西走,忙得唉声叹气。让我们再去看 看深山茅棚里的僧人、樵夫,就会发现他们恰似闲云野鹤一般,生活 得无忧无虑、逍遥自在。为什么有人东奔西走谋求生存,忙得焦头烂 额,有人却无忧无虑饱享清闲呢?说穿了还是欲望在作怪。欲望无 穷,追悔过去,图谋将来,你就会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因而哀叹人生 苦恼太多,生活毫无乐趣。     。 想看书来
悠哉,人生(6)
说到底,快乐的真谛其实无他,就是平心静气。冷眼看人生,不 为繁华所累,在知足中细细地品味生活的乐趣,同时,认真地做好自 己应该做的事,在锐意进取中尽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快乐就会永伴 我们的人生之路,使我们向前所迈出的每一步都能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幽默小贴士:戒指
某甲捡到一只戒指,占为己有。 某乙问某甲:“为什么不把戒指送到警察局呢?” 某甲:“因为戒指上清楚刻着几个字:‘永远和你在一起'。”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心情好坏操之在己
感到痛苦并不足为奇,因为它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得就像我们 日常的饮食与睡眠一样。但如果你的情绪总受环境影响的话,那么你将时常会感到愤怒、恐惧、忧虑、憎恨、痛苦、嫉妒、负疚以及一切其他的精神痛苦。朋友的一句话也许会惹你生气;担心事业而惶恐终 日;好朋友离你远去让你感到伤心;别人不邀请自己而使你备感冷 落;别人得到高升就去嫉恨别人…… 我们这样做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从小到大,我们受到了太多的耳濡目染。再就是好多的流行歌曲里面都赞颂这种伤感的情绪,总 说伤心是难免的,我们应该学会怎么去忍受这种伤心,大约总是指爱 情的伤心吧,诸如此类。不仅如此,很多的电视剧,乃至电影都以此 为主题,让我们相信人生中总是充满了痛苦,它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因此,你长大后才会那么容易伤感啊。就像其他的一些错误观念一样,这种错误认识会让你觉得事实就是如此,而不会觉得这只不 过是你对事实的一种曲解而已。 81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对情绪的错误认识(1)
第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没有达到既定目标时,精神上受点折磨是应该的。 即使没有实现既定目标,你也没有必要感到不高兴。但是事实 却是,人们总会感到沮丧。没有达到目标,我们一般都会从精神上 “折磨” 自己,而很少有人会一笑了之。比如,你跟一个非常重要的 人物约定会面,但是到了最后一刻他突然打电话来说他不能来了,你 会如何反应呢?大都会失望、愤恨,觉得很郁闷吧。受了挫折,我们 大都会从精神上“折磨”自己。 这种精神折磨不会改变事实,只会使情况变得更为糟糕。 如果说哭泣甚至埋怨可以改变事实的话,那么也是值得的。但事实上,情绪低落只能使一切变得更糟。当你开始自责、哭泣、埋怨自己时,你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理智与判断力,只会更加沮丧。这样做是很蠢的。你可以想想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当然没有任何意义。不 仅如此,沮丧、伤心还会耗掉很多精力与能量。 第二错误观念:认为 精神痛苦是难免的,很正常的,没有痛苦的 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我们总是以一种宿命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生的苦痛,因为我们 常常听到人们这样说:经历苦痛是非常正常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苦 痛。既然别人都这么认为,我们自然也接受了这个事实。很多人都 会经历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痛苦是非常自然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去经受这种苦痛啊,因此,就不能说我们无法避免痛苦。说某件事物是不可避免的,意味着绝无其他选择,只有一种可能性。 没有人是注定要经历痛苦的,痛苦是自然对我们的警告,警告我们做错了什么事情。它惟一的作用是引导我们发现错误然后做出改变。经历了痛苦之后,正常的做法是找出造成痛苦的原因,根除导致痛苦的因素,最终解除痛苦。可以想一想,我们感觉身体不适时,非 常自然地就会去寻医问药,直到根除病症为止。但是因为我们从小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认为精神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学会了去忍受精神痛苦,而不是想办法来帮助自己解除痛苦。然而,正像身体的病痛需要治疗一样,我们精神上的痛苦照样也需要我们想办法来根除。很显然,只要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就完全可以消除精神上的痛苦。 我们完全可以避免精神苦痛,可以选择不去经历痛苦。 第三种错误观念:认为任何的情绪反应都是自发的,本能的。 我们常常会认为消极的情绪反应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没有权力对它进行选择,而只能被动地去接受。但是实际上,除了那些自动的 防卫功能的情绪外,其余的反应情绪都不是自发的,不是本能的。正像我们通过模仿别人学会说话一样,我们也是通过模仿别人才形成 了消极抑或积极情绪的。 一般而言,在处理某个问题时,有许多的方式可供我们去选择, 但是我们往往会选择那些对我们最为有利的行为方式。而且下次再 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当然也会选择相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几次 之后,几乎就成了一种本能,因此我们认为这些行为方式就反应了我 们的本能。其实,它只不过是我们所养成的一种习惯而已。 消极情绪绝非本能或者自发的情绪,而是我们模仿别人的行为方式的结果。 第四种错误观念:认为 我的消极情绪是永恒的、无法改变的,因为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我都会做出类似的反应。一旦我们习惯了以某种方式来解决某种问题,以后每当再遇到 类似情况的时候,我们都会采取那种我们所习惯的行为方式。例如,在某种情况下我们会生气,于是我们就错误地认为此情此景总会惹 我们生气,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当我们生气时,并非因为我们一定会生气,而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打算要生气的。如果你不开心,也 并非意味着你一定要不开心,只是因为你自己选择了不开心而已。 情绪是可以自主地进行选择的。 谁也没有规定遇到某种情况时,你一定要如何去做,我们有权做 出选择。因为我们习惯于按照惯常的方式来解决某些问题,所以我们似乎并没有选择的权力。其实不然,无论我们习惯于何种行为,在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我们都有重新选择的权力,我们所需要做的只 不过是下决心来改变自己以往的做法而已。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并 非意味着我们一定会这样去做,正如拥有一架钢琴并不意味着你一 定会去演奏钢琴一样。我们随时都可以做出选择,如果愿意,我们随 时都可以做出跟以往完全不同的抉择。 第五种错误观念:认为 别人的行为方式以及我过去的不快经历使我产生了消极情绪。 我们所生长的文化氛围使我们感觉到是外界因素导致我们产生了某些消极情绪,因而别人如果对我们好一些,或者如果我们的外界 环境顺利一些,就可以避免这些消极情绪。我们也常常会听到这样 的说法,“是你把我弄哭了”,或者,“你把我惹怒了”,还有,“我并不 想伤害你啊”等等说法。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想法的话,你就完全无法认识到那些导致我们产生消极情绪的真实原因。这样去想其实就是 嫁祸于人,将问题推到了外人身上或者从外界环境中寻找原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对情绪的错误认识(2)
当我们对别人说,“是你让我如此恼怒的”时,这样说其实暗含着 一种意思,那就是别人应该改变他们的做法,因为他们让我们觉得十 分不舒服。但是,即使别人接受了我们的警告去反省他们的做法,对 他们的行为方式做出一定的改进的话,也只是消除了某些表面现象 而已,并没有发现问题的实质,更不用说去解决这个问题了。 如果你期望别人改变对自己的态度,不再消极地来对待自己的 话,那么其实并没有改变问题的实质。虽然,这样做自己是省掉了许 多麻烦,但是却赋予了别人太多的权力,让自己处于更加被动的位 置。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期待别人照顾我们的感情,虽然经验告 诉我们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说白了,期望别人照顾我们的情绪,就像 是我们把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碰,还要哀求墙不要伤害我们是一样的 道理。这种想法是多么可笑啊。 期望别人的改变或者环境的改变来消除自己的消极情绪是大可 不必的,因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而非别人。但是我们在试图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忽视了问题的关键:改变自己是改变消极情 绪的惟一途径。导致消极情绪的源头是我们自己而非别人。 正因为我们忽视了这一条真理,所以才常常感到解决这个难题是那么困难。 我们是自己情绪的控制者,因此要改变精神苦痛关键在于我们个人,而非别人。 情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情愫,产生于我们的思想。因此无论产生什么样的情绪,责任都应该在于我们自己。无论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无论发生多么糟糕的事情,思想决定了我们内心的情绪,因此我 们应该能够完全地控制我们自己的情绪。要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影响我们的情绪。 正因为我们想当然地就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所以很难会意识 到“罪魁祸首”是我们自己。毕竟,我们总认为自己是非常理智的,而 理智的人很少会将痛苦强加到自己的身上。原因恰恰就在于此,不理 智导致了我们精神上的痛苦,无意间我们将痛苦强加到自己的身上。 好好想一想,你就会发现,认为是别人导致了我们产生消极情绪 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如果外人乃至外界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 的话,那么每个人都应该会受到它们的影响啊。如果有人受不了别 人的斥责,那么我们都应该受不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外人乃至 外界环境也许真的是一种因素,可以导致坏的结果,但关键还是我们 的思想最终导致了我们的情绪反应。也许我们错认为别人导致了我 们的消极情绪,但其实原因在于我们自己,是我们自作自受而已。如 果表面上看起来是别人的原因的话,那只是因为我们消极被动地听 之任之而已。应当明白,任何时候,我们都有权力自主自己的情绪。    
为情绪寻找出口
⊙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 只有把握了自己的人生才可能有正确的自尊观—— —不是要去控 制外界环境或者别人,应该试着把握自己的情绪。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也就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自尊观。这样,我们就像是木偶,在别人的控制下左右摆动,完全受制于别人。情绪占了上风,我们会感到自己非常被动,感到自己失去了 控制权,好像一种比我们更强大的力量左右了我们。因此,如果对环 境或者外人听之任之,就好像是外界因素完全控制了我们的人生,全凭它们来主宰我们的命运,而我们自己毫无主宰权了。 ⊙曲解了现实 如果让情绪占了上风,我们就会失去理智,因为情绪是很容易曲 解事实,让我们无法看清现实的。被情绪蒙蔽了眼睛之后,思想会变 得混乱,缺乏理智;很难集中精力;常常先行为,再思考。情绪越发控 制了我们的行为,就越容易做出愚蠢的决定,就越发难以看清楚事实 的真相。回想以前的失误,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情绪占上风,主宰我 们的思想,危害性是多么大啊。 ⊙容易生病 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之中容易患高血压、早衰以及其他一些疾病,因为消极情绪会使免疫系统功能衰退,无法抵抗许多侵蚀我们肌体的病菌。反之,如果常常积极向上的话,我们不仅会感到非常开心,更加富有爱心,而且会感到全身充满活力。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让心情亮起来
⊙改变习惯性情绪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件闻所未闻的事情。因为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于从外界中寻找控制我们情绪的因素, 所以刚刚意识到我们自己才是我们情绪的控制者是多么奇怪、别扭的事情啊。承认别人没有能力控制、干涉我们的情绪,就像是突然扔 掉了我们长久以来使用的一个拐棍,开始也许你会觉得不适应,但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离开了这个拐棍你会变得更加坚强。最后你会 发现,它其实并不是拐棍,而是我们的累赘。 ⊙不再试图控制别人 当然,承认自己应当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这却是事实。谁也不能保证我们的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只有我 们自己才可以做到。也许你会感到接受这个事实比较困难,但是分 析利弊,却发现这样做是非常实惠的。一旦你完全认识到你是自己 情绪的主宰者以后,别人的行为方式就不会对你产生任何影响了,因 为你已经清晰地认识到,除了你自己,别人谁也不可能控制你的情 绪。因此,我们也不会再去强求别人来迎合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思 想。我们懂得了,外界因素不可能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因此我们会对 自己更加负责任,会变得更加平静,更加幸福,无论别人对我们有怎样的言辞,无论我们的生活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会更加自由地 去做出我们的选择,而不再是怨天尤人了。 ⊙增强自我意识 下面一些说法暗示了外界因素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你可以在另一张纸上重新写下这些说法,但是要转换角度,使自己明白是自己而 非外界因素导致了自己的消极情绪。例如,可以将“你让我生气”变 为“对你的行为我感到异常气愤”,等等。记住:你可以决定自己的 感觉。 ◆ “你把我弄哭了。” ◆ “你伤害了我。” ◆ “天气让我沮丧。” ◆ “我太孤单了。” ◆ “我无法接受失败的结局。” ◆ “别人骂我时,我会感到怒不可遏。” ◆ “你着实让我失望。” ◆“你让我如此尴尬。” 再想出一些你经常所用的言辞来,将它们都列举出来。然后改变说法,让自己感觉到不是因为别人,而是因为自己影响到了自己的 情绪。练习一下,直到自己感到十分自然为止。 回忆最近发生的一桩不愉快的事情,你对别人不友好或是对别人发火了。思考片刻,然后想像自己如何可以平心静气地来处理这 件事情。最后,想像这件事情重新发生,你如何按照自己的新方案来 处理它。这次使用一些你认为可以避免与别人发生冲突的言辞。今 后如果再发生类似的冲突,都应当重复这种练习,应当记住,你才是自己情绪的主宰者。 ⊙自我肯定 ◆ 只有我自己才可以主宰我的情绪。 ◆ 我可以改掉自己的消极情绪,换上一种对自己完全有利的积 极情绪。 ◆ 只要我愿意,任何时候我都可以选择新的情绪。 ◆ 任何情绪都是我自己来选择的。 ◆ 情绪由自己来决定。 ◆ 即使事与愿违也尽量不要情绪低落。 ◆ 不要从精神上来折磨自己。 ◆ 别人的情绪问题完全不关自己的事。 ◆ 只要改变思维模式,就可以消除精神苦痛。 ◆ 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在影响我的情绪。 ◆ 别人对别人的情绪负责任,我对我的情绪负责。 ◆ 让自己感觉不好是毫无意义的。 ◆ 因为我主宰自己的思想,而思想导致了一个人的情绪,因此我主宰我的情绪。     。 想看书来
学会放松,学会超越(1)
⊙每天安排一段让自己安静的时光 印度有一家跨国大公司,它的业务遍及许多领域,而且在每个领 域的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据说其老板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 每当公司遇到重大情况,他就召集经理层的决策人员在一间封闭的 屋子里,谁也不许说话、做任何动作,甚至也不可以喝水,每个人闭上 眼睛静心1小时,然后开会,对公司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决策。这位 老板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每个人只有在安静的情况下才能 有清晰的思路,才能排除冲动、盲目和草率,在理性的指引下才有正 确的决定。他的做法在印度很有代表性,被称为“迪阳(dhyan)”,有 点像中国的“禅”。 “静心冥想” 某种东西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去“想”某种东西 是什么意思,头脑一直都这样在做:记忆、分析、计划和想像等等。我 们也知道静心状态,在那种状态下,“我”已经不存在,所有的界限都 消失而融入整体。 静心是一种状态,你只是很宁静,没有思想要去集中精神,没有 主题要去沉思,没有问题需要要去静心冥想,其他的一切东西都消失 了。有时候,头脑也会成为一种障碍。你越是集中精神,你越沉思, 你越静心冥想某种东西,你就永远无法走出固有的模式。就静心而 言,只有在东方,尤其是在印度,会被称之为“迪阳(dhyan)”。唯有当 你有某种不能用现存的语言来表达的经验,新的词才会被创造出来。一万年以来,印度一直都将它所有的天才贯注在一种努力上,那就是 “迪阳”。如果你使用“迪阳” 这个词,你就不会问“要迪阳什么?” “迪阳”这个词本身就不含二分性,“迪阳” 只是意味着宁静,完全的 宁静、安和。对于“迪阳” 来说,永远不要静心冥想某种东西,否则它 就不是静心。 有一个伟大的禅师,他坐在海边,刚好有一个国王经过,他一直 都想要去看这个禅师,但是没有时间,因为国事繁忙,而且有很多操 心的事和战争……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他停住了他的马车,下来看这个禅师,他问他说:“我没有很多时间,但是想知道主要的教导是 什么,我不想在死的时候还是无知的。” 禅师保持沉默。 国王说:“我知道,你已经非常老了,或许你的耳朵已经聋了。” 禅师微笑。 国王大声对着他的耳朵喊:“我想要知道你教导的精髓!” 禅师用他的手指在沙滩上写:“禅。”他没有说话。 国王说:“但是那对我并没有太多的意义,我已经听过那个字很 多次了,再更详细说明一些。” 禅师回答:“我已经把答案明白地说出来了,事实上,当我保持沉 默的时候,我便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但是或许你不知道那个存在 于宁静之中的交流,出自慈悲,我写下了‘禅'这个字,现在你又要我 更详细说明,好吧,我再试试看。”他再度用更大的字体写“禅”。 国王有点不耐烦,他说:“这算是什么详细说明?它是同一 个字!” 禅师说:“你必须原谅我,因为我已经找不到更好的回答方式了, 只是为了你的缘故,我不想让世世代代的人都取笑我,没有人曾经对 禅'说过任何东西,也没有人能够对‘禅'说任何东西。” 禅宗是有些玄机的东西,也许我们还理解不了“迪阳”的真实含义,但对于我们来说,每天的生活中确实需要那么一点安静的时光,冲一杯咖啡,或者是茶,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没有电视,没有同伴,也 许有一些音乐,然后就把头脑中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