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选载)-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这个人没学过什么哲学,也许从这个“积木事件”可以总结出我教育孩子的“哲学”:从小培养出他的协作共进的意识和观念。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及时捕捉他的灵光
在经历了开口说话慢的困扰后,张炘炀的语言和思维都继续正常发展。
我们俩仍然是“父子情深”,有空时常一起出去闲逛,亲亲热热,其乐融融。
炘炀还是比较依赖我,他的一个习惯动作就是坐在我的腿上,时间一长,我也练就了一个好腿功。 炘炀心情好的时候,在我腿上一坐就是一两个钟头,我连眉头都不带眨一下的。
我们出去的玩法,表面上看是漫无目的,走到哪算哪儿,好像是在瞎玩儿。可其实,我在玩的过程中不断观察这个孩子,总的来说,这孩子还是比较灵光的。他爱跟我聊幼儿园的事,总的来说,他的吐字还是比较连贯清晰的,这一点我非常满意。
这孩子记忆力的“灵光”,我是从一件小事上偶然发现的。
张炘炀爱看汽车,我也经常给他指着大街上川流不息的各种汽车,有时候也到停车场去参观。他不但沉迷于各种汽车的流线造型,对各种各样的车标尤其感兴趣,我开始没有在意,心想:孩子嘛,就是喜欢看个热闹劲儿,什么样的车有什么样的车标,跟孩子的世界有什么关系?
可是这一天,他看到一辆泊在路边的车,欢叫起来:“桑塔纳!桑塔……”
我心里一动:嘿,这小子,不简单认识“桑塔纳”了。我抱着他走到车边,他兴奋地抚弄着车标,嘴里一个劲儿念叨“桑塔纳”……后来,好多种车都成了他的“老熟人”,什么“奥迪” “大众”,他一眼都能认出来,对那个车标爱不释手。
不久,我带他去逛书店,他停在柜台前不走了——那里有一套豪华装桢的画册。上面有许多精美的汽车图片和车标的图徽,我翻了翻那套书,确实挺漂亮,挺稀罕人的。我再一看价钱,哎呦,好几十块呢。
倒是售货员对这个小家伙产生了兴趣,“哈,这孩子,长得挺俊的!多大了?”
我抱着炘炀,让他跟售货员阿姨打招呼,一边也跟售货员聊了起来。
我一直在犹豫:买还是不买?我们两口子收入不算很高。虽然对孩子的需求都尽管满足,可是还有一个理性消费的问题呀。把这套画册借回去?人家商店要做生意,咱张不了这个口啊……
这个好心的售货员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孩子喜欢,你就先拿回去给他看吧,借一天两天没有关系……”
就这样,我千恩万谢老着脸皮把画册带回了家,张炘炀可算是过足了汽车瘾,我一边指点,一边教他怎样辨识各种品牌的汽车。
这一次“灵光”发现,我虽然很高兴。但只是想到孩子看画和形状辨识的能力确实不一般,压根就没有想到可以教他识字,他在认字方面的天赋,我是在另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
树立“徒手识字”的观念(1)
我第一次发现孩子会识字,时间是在他两岁半的时候。
我迄今还是这么认为,炘炀幼年能认字绝不是无师自通的结果。不能否认小孩在散漫的意识思维过程中,会有一些外人不容易察觉的记识行为,但孩子显现出貌似无师自通的特点,必须有一定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环境和大人的信号提示(尽管是无意识的),反复刺激。
我跟孩子玩象棋的时候,习惯把棋子上的字大声地念出来(剥糖纸的时候也习惯于念上面的字),电视广告片一般都要出现广告宣传语,播音员也会一字一句的把字念出来,而且是一字一句地念。我相信我的这种习惯,还有张炘炀喜欢看广告片的习惯,都会对他的字形字音的思维联接起到一个铺垫作用。
我不是有意识地去给孩子做这种对应练习的,没有想到在这方面提早给他开窍。
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我是带着好玩的目的给他看画识图,同时也给他稍带着指点了一些文字,虽然只是一些一晃而过的过程,但这个指点在无意识中给孩子的提早识字铺了路。
但基本上可以肯定,大声念出来,用声音刺激孩子对于抽象事物的辨识,对孩子提早识字识数肯定是有帮助的(张炘炀后来就是靠着带声音的计算器识数的)。
在家里,我跟炘炀的娱乐除了共同玩积木之外,父子间有时也装模作样地“玩象棋”——跟这么小的孩子,当然只能装模作样地玩了。炘炀每次都玩得特别投入,看到我跟其他的叔叔伯伯们下棋很带劲的样子,他很有兴趣模仿吧。
可是就在这种表面上没有实质意义的玩棋之中,炘炀开始了识字的第一步。
父子玩棋,一边砸棋子一边吆喝,形式大于实质,有声有响,有模具有平台,好玩的要素样样具备。可是就在这个纯娱乐性的游戏过程中,接下来的事不仅仅是好玩了,而是一次发现——这种发现对我,对炘炀这孩子的意义,不亚于世界历史中的“地理大发现”。
这一天,我们爷俩照样摆上了棋局,正儿八经地面对面盘腿坐着。
我吆喝了一声:“当头炮!”
他从胡乱摆成一堆的棋子间拎出了“炮”,我一愣:你居然认识“炮”?
我又试探着喊了一声:“马走日。”
他笑嘻嘻地把“马”往棋盘上一砸。
我吸了一口冷气:不大可能呀,毕竟才两岁半呀——是不是凑巧?
我为了印证我的判断,故意把棋子弄乱了,整了一个重新排列。心想:我就不信你小子当真认识这几个字,我把棋子重新洗一遍,把你搅迷糊了,看你还认不认得?
我说:“炀炀!‘炮’在哪里?”
他从棋堆里很准确地把“炮”又拎了出来,傻笑着看着我。
我又说,“‘象’,把‘象’给我找出来。”
他做得分毫不差。
我又如此这般地做了几回试验,炘炀一一把我点到的棋子拎了出来。
我乐了:算你狠。这小子有种啊,两岁半就认得字。我赶快把我的惊人发现告诉了慧娟,慧娟开始不信,我当场让炘炀给她演练了一遍,她也看呆了,“啧啧,不简单啊。”
一听到我说我要立马教炘炀认字,慧娟有点犹豫:“这么小,教他识字合适吗?你们隔三岔五就玩象棋,就那么几个棋子倒腾来倒腾去,孩子就是眼熟而已呗。”
我笑着说:“你别小看了这个‘眼熟’,这就已经说明问题了。认识一个字和认识一个苹果可不一样,说明孩子有这个潜能。我再教他几个字试一试……”
我从极其简单的汉字教起,方法很简单:给他指认一个字型,教他掷地有声地拿出来。然后让他从几个字中找到这个字,接下来,又在小纸片上写下这个字,再次询问他这个字念什么,他明确无误地念出这个字以后,我把这个字记录在我的本子上,以备以后回头抽查……
第一阶段认字的范围,我选择的是有生活对应实体的字,也就是他在学说话期间就能理解的字汇。这样就避免了一边认一边去做字义上的讲解,把简单的任务复杂化。
“徒手”学字:“徒手学习”这个名词是我发明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怎么空着个手就来了?人们这么说的时候,这个“空着手”往往是个贬义词。但对儿童教育来讲不能从贬义这个层面来轻易下结论,幼儿认字的第一阶段就好比空着手上门作客,头脑中记住就达到目的。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觉得光看字不会写字等于白认,因此在幼儿时期教孩子认字的积极性不高。非要等到孩子能端起个架子能写能画的的时候才正经教孩子识字,这实际上等于白白浪费了幼儿辨识文字的最佳时间。家长应该有一个长远观念:孩子光会认不会写,有兴趣看一些低幼读物了,在智力发育上告别了睁眼瞎阶段,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突破啊!达到了这个程度,以后的什么事都好办了。所以必须树立一个让孩子徒手学字的观念,把学习任务搞得单纯一点。在炘炀两岁多到三岁的教汉字过程中,我严格掌握这么几个原则——以识认辨的掌握为度,绝不盲目冒进,什么是冒进呢?一看孩子既然认字都那么快,那么就趁热打铁赶快让他学习写字,让孩子拿起笔,这就是冒进。
树立“徒手识字”的观念(2)
所以我主张还是回到“读书识字”的本来原理上去,要尊重这个基本原理。老话说“读书识字”,何谓“识字”?这个概念很简单,识字无非就是一个辨形知义会音呗,儿童时代,识字的前奏曲——知义会音已经完成了,就是说你已经会说简单的话了,这时候家长的任务就是帮孩子找到那个能对应上的字形,所以“念”可以淡化一点,“辨形”要重头抓一下,我们不是英语国家,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汉字形状是非常丰富生动的,“哭”就像表情上的哭,“笑”就像表情上的笑。孩子在辨识这些字形的时候不但掌握了一门工具,而且智力上也得到锻炼。
不频繁回头:头一天认识的字,第二天再让他指认一遍,如果无误,就可以确认孩子已经掌握了。
随教随“撂”:随教,就是表面上比较随意地找字来学——在家里翻到一个烟盒,也把上面的字排出来让他认识。随撂,就是过程简明干脆,决不把时间耽误在词组造句练习上。单纯识字,利用幼儿记忆好的特点,增加单字的大脑储存量。
不碰拼音:既然不断识新字的过程很顺利,也很愉悦,我就不主张及早地进入规范训练。拼音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假如这个时候去匆匆忙忙教他学拼音,孩子会犯愁:本来挺好玩的事,你接着给我来个不好玩的,真是的……大人怎么喜欢动不动抬指标“埋伏笔”呢?他心理上会感到别扭。我认为应该牢牢地掌握这么一个度:不要在孩子踏出学知识的第一步给人来个下马威,这是最愚蠢的一种做法。在炘炀上小学之前,我没有教他汉语拼音(把这个任务交给小学老师,是最简便实惠的选择)。
摆字法练习:我不是绝对地不让张炘炀尝试写字的第一步,“摆字法”练习,就是张炘炀写字的预先性演练——当他认得一定数量的字以后,我和他妈经常和他一起玩用积木、彩棒拼搭简单的汉字的游戏。这个写字游戏为他将来的用笔和纸写字做了很好的铺垫。
专家有个观点:幼儿识字越早(3岁左右),入学时的智商越高。我认为张炘炀后来显现出的学习上的优势,跟他幼儿时代识汉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炘炀幼年时的认字,在我的陪学和管理之下,任务是非常单纯的。至于认字以后的运用,我也没有采取课堂式的组词、造句训练——在认字的前两个年头里,我连写字的要求都没有强加给他。完全就是个徒手学知识的过程。他的背诵、造句组词能力,主要是通过放鸭式阅读——包括对电视字幕、户外广告文字的辩识,形成了他自己的头脑字库。
。 想看书来
未来的数学高材生半年不辨6和9
张炘炀识数的过程也是在两岁左右开始的,稍晚于学认汉字,“10”以内的数字他学得挺快。中间出了一个岔子,纸板上的“6”和“9”他总是容易搞混淆,我耐心地给他指点了几遍,他还是不留神弄混了。我一看他挺不高兴还有点犯愁的意思,就说:算了,算了。这个“6”和“9”不好玩,咱先搁一搁,以后就认识了。
一个暑假后,他弄明白了。
“搁一搁”的思维方式,又叫丢包袱;这种不死缠硬打的方针;我记得就是从辩识“6”和“9”开始形成的,后来这就成为我丢包袱的学习指导原则的由来。当张炘炀出现某个知识点一时理解不了的情况时,我基本上采取了这么几个步骤:
一 不马上放弃,换一个角度讲解一遍。比如我跟他讲四
则运算法加减乘除的顺序,他也许会挠着脑门问:“为什么乘除在先,加减在后呢?”“为什么多了括弧和少了括弧算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说实话,这里的“为什么”是个理论性很强的问题,咱们不能掘个坑自己往里边跳。我就给他讲生活中的实例:爸爸到市场买菜,2斤萝卜每斤8毛,1斤半韭菜每斤1块2,我给了农民伯伯5块钱,农民伯伯没有计算器,用手算也能算出来他补我多少钱,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我边讲解边给他在纸上画出来。
5-(2×+×)=5…(+)=5…3。4=元
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伯伯该给爸爸找1块6毛钱。
这个道理很好懂,有个实物概念在里边,也有情节的模拟,并不深奥。他点点头能领会了,我趁机马上把四则运算的掌握重点传授给他,什么情况下从左向右算……等等。
一 换角度讲解。孩子还是有些懵懵懂懂,采用暂时放弃
手段,先“绕过去”。这时候我会琢磨,是不是我的讲法不太得当?
我并非师范专业出身,按照自己朴素的经验传授,方法不一定科学。那我就停顿一下,换个时间再回头讲。但也有这种情况,高考前就发生过这种事,一个知识点我讲了半天,连炘炀他妈在旁边都听明白了,这孩子还是茫然摇头。这时候他母亲在旁边笑嘻嘻地说:“看你这孩子,我听你爸讲半天都整明白了,你咋就不明白呢?”
嗔怪归嗔怪,但我们绝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深责孩子,我多数时候的态度就是哈哈一乐,先放下。
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从没有因为张炘炀学习上遇到障碍而对他发火。从来没有使用过“你咋这么笨呢”“简直拿你没办法”之类的措辞。“搁一搁”“绕过去”的方式,并不是回避矛盾,而是让孩子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让他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感。对暂时搁置的疑难点,一般无外乎两种解决方式:
“回头”解决,换个时间场合,在进行其他课程时,对遗留问题查漏补缺。自行解决,相信孩子是一时转不过弯,靠他自己琢磨,下一次演算时就自然懂了。比如他幼年时的“6”“9”不分毛病,过一段时间自己就分清楚了。
放弃法——这等于是不解决,人的一辈子什么都想得,往往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现在的知识系统也不是那么十分严密的,有的知识就是可有可无,不要去追求那种“百分人生”——如果你能想开这一点,你就不怕有时候去放弃一些东西了。
炘炀每次考试都要丢分,丢分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分知识没有掌握扎实。我采取的方法就是战略放弃,不要因为几分十几分耽误我们朝前学的进度,这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一直是我家教上的传家宝。
张炘炀10岁考上了大学数学系,至今为止全系的专业成绩仍然是名列前茅。经常有人问:你这孩子数学这么好,你在他幼年的时候怎么对他进行数学开发的?
坦率地说:我在他的幼儿时期,并没有对他进行专门的数学智力开发。
我对他的智力开发第一步是认识字,之后才是教他识数,前面说过,教他10以内数字的时候还出了一点小麻烦——这孩子“6”“9”老是分辨不清,我“拨乱反正”了好几次,这个实心眼的傻孩子还是闹不清,我也教累了,笑了两声没有继续勉强往下教。
那年夏天,他回奶奶家,玩得非常愉快,回来的时候我发现:这孩子掌握了“6”“9”的区分!既然“6”“9”他自己能够掌握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我又开始教他10以上的数字。
识数算数比起识字来,毕竟有点枯燥,我就是帮助他简单地识识记记,让他初步掌握加减运算。
。。
怎样建立幼儿的信息平台(1)
初学加减法,也是在他三岁的时候。
这时候。有一个道具闯进了他的生活——一个带音响的计算器,这个计算器功能比较奇妙:一摁键,计算器能自动报数,摁计算键的时候,这台小机器也能用语音报出,并且告诉使用者加减结果。
这台计算器是二姨家的孩子的玩具,小炘炀觉得好玩,对它爱不释手。他妈见炘炀实在喜欢,就给他买了一个,十几块钱,不贵。在他三四岁的时候,我发现这孩子记数特别利索,一些简单的算术几乎不用扳手指头,随口就来。我就感到有点纳闷——我没有在算数方面特别培训这孩子呀?怪了,这回真是有点无师自通的味道了。
正当我感到有点奇怪的时候,炘炀的妈悄悄告诉我:炘炀这孩子可爱玩那个带响的计算器了,有事没事就摁那个计算键,还高兴得直乐。孩子显示出算数的才华,是不是跟常摆弄带响的计算器有关系?
这件事使我联系到他从玩棋学会认字的过程,从象棋到带响的计算器,这两件东西扮演了炘炀幼年时学知识的道具角色。
有关玩象棋对促进小炘炀形成识字意识的作用,我不是专家,只是做了一些推测,小计算器开启了他的算数的兴趣,这也毫无疑问的。内在的道理在哪里,蕴含了什么原理,我不能贸然下断语结论。
现在,孩子们都有各种各样的智力玩具,它们的设计和制作都包含着一定的原理,孩子们多多少少都能从中受益。张炘炀也有许多玩具:汽车、红色的积木、风筝、小喇叭……等等,但是时至今日,我对那两样不太经意地到他手中的道具记忆犹新。
张炘炀学习进步,跟他幼年的智力开发有一定关系,他幼年时的成长遇到一些问题:父母怀孕时先天不足,奶水不足,开口说话较晚,也遇到了其他的一些磕磕碰碰的情况。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总结下来,我对他的幼儿期教育基本上是合格的,要说有过人之处,就是对他识字能力的开发比较早,甚至早于专家们估计的最早年龄3岁(这一点我是从专家那里听到的,专家们提供的数据可能是一个保守估计)。
如果说张炘炀10岁考上大学是家教上的奇迹,那么我认为奇迹之源在于他的两岁半,认字识数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我并没有这样的先知先明:早早就预测到这孩子能在这个年龄段认字识数,而是通过象棋之类的道具偶然发现的。
儿童早期的灵光发现方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这个父母有一个发现的意识,我听到一个专家说过这样一个数据:我们国家有八千万家长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为什么这么多的家长会有失败感,那肯定是孩子到了学习年龄才发现的问题——没有听说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家长就承认“失败”的。我虽然不懂什么“零岁教育”,但我建议家长把家教的时间表往前挪一挪——这也是所有专家公认的观点。
我认为提前教育是避免以后家教上出现烦恼的惟一途径。
既然专家也说了:孩子识字的最早年龄是3岁左右,从我儿子认字的实际年龄看,这个结论还是保守的推论。我建议有条件的家长不要太保守,把孩子可能会认字的年龄大胆预设到3岁左右,在3岁年龄就开始着手尝试孩子认字的可能性,这不是赌博,这是更新观念,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如果3不行,那么4岁再试一试怎么样?
这个期间要掌握几个关键:
勤快观察,带着目的性观察。观察孩子观看电视、画片时的情绪反应,如果孩子情绪被感染的迹象比较明显,并显示出专注的特点,那么,可以推测孩子有认识文字的可能。你可不能小看孩子表现出来的的凝神的特点,粗心的家长把这种表情当成发呆的表现,说不定这就是“灵光”闪现的特征呢。
给孩子认识文字创造一定的平台。屋内悬挂的画片,识字画本,带文字的其他辅助物——包括电视节目,都是构成这个平台的要件。张炘炀的识字平台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两个细节可以琢磨:小时候他经常接触两样东西:他爱看的的广告片和经常摆弄象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同样的信号反复出现,循环出现,基本上可以肯定循环刺激有强化他记识意念的作用。这就是我说到的道具作用。
家长测试孩子记忆力和识字可能的工作,辅助的道具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家长用带颜色的珠子增强孩子记数的能力,有的家长用画和字的对应关系来增强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可以肯定地说,每个孩子初步认字的过程都不是无师自通的(张炘炀的“无师自通”是一种表面现象,有棋子、文字和吆喝的循环刺激起了作用)。平台、道具的作用不可以缺少,如果你家里“一尘不染”,没有任何可以供孩子耳渎目染的道具。那岂止达到“无师自通”是做梦,就算是有高明老师在旁边,孩子该不会他还是不会,就算这个孩子真是神童;没有平台和道具,也是白搭。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怎样建立幼儿的信息平台(2)
但是信号刺激并不意味着你天天拿着大字字帖在孩子面前晃悠,这样又太刻意了,也没有必要在房间里贴满了字。现在的识字积木,识字画片,还有很多为儿童设计的识字玩具都可以在3岁左右的孩子那里尝试一下。
不管怎么样,开始尝试的那一步,总比无所作为强。小小的一次尝试,说不定会让你发现一片新大陆呢!
反幽默教育法(1)
我这个人的缺点是没有什么幽默感,我认为扮演父亲的角色,没有幽默感不见得是坏事。我有这么一个观点,幼教时期滥用幽默不是好事,幽默过头,会让孩子是非颠倒。网络思维就跟这种过头的幽默有关。
可能有人会说:老张你过虑了吧,你说这个话题是不是早了一点?这么小的孩子跟网络有什么关系?
考虑到现在的网络世界无孔不入,甚至影响到幼儿读物。我觉得顺带讲一下这个话题是有必要的。
炘炀在他的两周岁里,认识了大约800多个字。可以说是进步神速。带画的幼儿识字趣味读物之外,还带着他去逛书店,开始了我说的放鸭子的过程,所谓放鸭子,就是他爱看什么书基本不干涉——书店里的少儿读物专柜品种是非常丰富的,那里也经常有一些小朋友蹲在那里翻书。小炘炀融入人堆里,数他个儿头最小,看着他歪着脑袋东翻翻西看看的好奇劲儿,我也挺高兴。
逛书店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在书店里,时间是过得最快的。我们父子俩双在书店里“蹭”书看,他看他的,我看我的。两三个钟头很轻而易举地就这么过去了。
如果张炘炀特别喜欢哪一本书,我也会给他买下来——一方面博得孩子高兴,另一方面,我也可以琢磨里边的故事,方便跟孩子交流。
逛书店回来的路上,他会咿啦哇拉地学讲着刚刚看来的故事,我也细心地倾听,他理解不透的东西我尽量用浅显的道理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有时候他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理解我跟不上,我也不会信口胡诌,会默记下来,琢磨一下换个时候再回答他。
现在的家长要把孩子所思所想研究透,确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我承认许多儿童读物里写到的流行事物我是跟不大上的,什么侏罗纪,什么时光隧道,什么大怪物,我得跟着他同时去了解这些东西,通过这种了解,自己也获得了一种乐趣。
孩子渐渐地学到了两千多字,我觉得光让他看书店的少儿书籍还不太够,再高一层的网络文学、青春读物显然超出了他能够理解的范畴。我决定带他去盘锦市的少儿图书馆扩充他的阅读范畴。
从我们住的盘山县到盘锦市区有一段路程,我和张炘炀坐上了公共汽车开始了我们的“旅程”,我给他指点车窗外面的风景:田野,农舍,马车,汽车,电线杆……对每一样事物张炘炀都充满了好奇,我自然也是非常开心。
少儿图书馆所处的环境很幽静,阅览室里也没有几个人,基本上是我们父子的天下。书报杂志的品种也比较丰富。小炘炀呆在这个环境里,很沉静,很投入。少儿图书馆中午是要关门的,好几回都是图书管理员来催我们,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中午我带着孩子到二姨家吃一顿饭,下午接着回到图书馆……
这种开拓式的阅读,是张炘炀学前不同于大多数孩子的经历。
在家里,我也时常陪他看《蓝猫3000问》《天线宝宝》一类节目,尽量把自己这颗包含沧桑的心同他天真烂漫的童心拉近距离。但我仍然保持我的风格,不因为孩子小我就放低姿态,模仿他的语言,或者嬉皮笑脸地用他的方式跟他“推拿”。
我这样做不是为了刻意在他面前保持父亲的威严。。
我跟炘炀交流的语言是非常正规的,孩子有时跟我淘气,我也会哈哈一乐,但紧接着我跟他讲的,还是正经话,正经的知识。语言一定是浅显的,内容上是单纯的。
我认为父亲保持一种“正”的形象是有道理的,炘炀母亲可以扮演另一种角色,幼儿园的老师也是女性,阴柔化的教育可能更有童趣,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但父亲的另一种风格对他的受教也是必要的补充。我跟他说话时,甚至幽默感都不是很强的——有的家长跟小孩子打交道,容易过多地采用幽默式交流方法,以为很有趣。但是滥用幽默式手段容易造成负作用:幽默本来是人生滋味的一种提炼,孩子世界观认识什么都没形成,你再给他来一套嘻嘻哈哈半真半假的幽默,这种做法是搅孩子,也是一种本末倒置,很危险。
我们这一代人在一种沉重的历史时代中长大,因此也容易接受那种很轻松的有点随意化的沟通方式。
但话又说回来,大人之间说话怎么随意关系都不大,幼教阶段,一定要防止那种吊儿郎当的东西。要是有人说:我这是培养孩子的幽默细胞,你不骂他混蛋那你就是混蛋。幽默是什么?幽默是跟正确的知识反着来的或者是偏着来的,孩子连正面的知识都没学会,首先你就灌输给他邪的和反面的一套,那你不是混蛋是什么?
张炘炀阅读的过程没有接触到这种吊儿郎当的读物,到了现在也是如此。这是我陪伴他逛书店的主要任务。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正经的知识,对他以后面对各种各样的知识、问题时保持一种明澈的思维,是有帮助的。张炘炀在学习、解题方面很少犯迷糊,我有意识杜绝吊儿郎当的作法起了很大的作用。
。 想看书来
反幽默教育法(2)
什么是吊儿郎当?我也不赞成板着脸教育孩子,但是我们不能把轻松活泼有趣的教育等同于无原则的嬉皮笑脸和半真半假。小白兔是好人,大灰狼是坏人,这是对的。这种灌输方式也不古板。有的少儿读物就玩的过头了,他告诉你我们给大灰狼平反了,其实大灰狼是英雄,小白兔是妖精,逻辑上给你来个颠倒,还以为这是创新思维,是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