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选载)-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家庭不再和谐,内心各怀埋怨。
养儿本是延福,放任却成烦端。
我这个感触,也不是无由而发的,儿女由老人带养,可以说是咱们国家家庭中一个普遍景观。年轻的夫妇,不管是家境校好的,还是家境比较困难的,大多数都有让老辈人带育孩子的条件。有些年轻人刚刚结婚,连自己养自己的钱都没有攒足,就匆匆地怀上孩子,一点也不带犯愁的,因为有底气呀。老人催:“要一个呀,要一个吧,生下来你们就甭管了,我们帮带着!”这边小两口就想:早晚也是要,赶早不赶晚吧。
依我看,可能事情坏就坏在这个“早晚也是要”的思路上,早晚也是要,这不假;现在的年轻一辈有福,特别是城市里的年轻夫妇,多半都能依靠老一辈。这是一个好的条件,但是既使有了这样的条件,我也不主张二十多岁的新婚年轻人匆匆忙忙要孩子,因为作为父母的自我教育的过程没有完成,这个时候为了要孩子而要孩子是极其轻率的。
有的年轻夫妇,把养孩子当成一件顺其自然的事,传宗接代;构建家庭;自古以来就是如此。顺其自然听上去好像也没什么错,可是你要把这个“顺其自然”理解成你不费什么努力就自然会成为合格的父母;那就大错特错了。有个相声叫《考爸爸》,很多人听了都哈哈乐;都在笑话里面那个自以为是的爸爸;那个爸爸抱着儿子教他识字:儿子啊,这一横念“一”,加上一撇一捺,就念“大”,撇下面加那么一点就念“太”上面再加一横……那就没法念啦……这一类本事,我相信每个家长都具备,可依我看,这一类人能算得上是“原始”的父亲,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听了这个相声的人,也不要光顾着笑话那个不合格的爸爸;很多年纪轻轻要上孩子的父亲;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原始”父亲的味道。
所以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合格的父母,做父母之前,必须经过一个自我再教育的过程,这当然不是说怀孩子前一定要办什么班,上什么课。这种教育是一种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包括精力的准备),某种意义上意念上的准备是最重要的。
。 想看书来
天伦之乐表象下可能埋藏的隐患(2)
我觉得这个“意念”可以这样总结:
要有为父的使命感,舒服的心态去一半,
适当有点这宗教感,不要依赖老人管。
孩子下地就学习, 赶早理论不稀奇。
零岁教育有主体,施动一方在自己。
小儿启蒙光色盲,硬件软件要备齐。
一开始树立以孩子为主体的意识,父母的生活态度上绝对不能对自己再潇洒放任,这种精气神,二十多岁的父母是很难具备的,而现在又想养育孩子又想图舒服是年轻家长的心态。如果家长不能逾越这上难关,成功的学前教育很难实现。
说白了,就是家长有没有一上做出牺牲的准备,牺牲一点闲适、牺牲一点快乐、说到底就是牺牲一点自我。
这么多年来,我们家一直有一个规矩,张炘炀学习时,我们当爹妈的不去做其他的消遣,比如看电视等。为得绝对一律的家庭气氛,父母亲是要付出代价的,年轻夫妇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自我教育没有达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理性对待孩子的头痛脑热
现在流行着一种说法,说聪明的孩子小时候走两种极端,要不就是特别好带,父母亲特别省心;要不就是特别“躁”人,好像生下来就是为了折腾父母的。
仔细回忆起来,小炘炀这方面好像是介于两种极端的中间,不能说好带,但把我们折磨得昏天黑地的情况,倒是很少发生过。
炘炀母亲在从《成长日记》中提到“7月23日第一次回奶奶家”,那一次,张炘炀碰上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风险。
在河北老家,孙子回来了,一家人乐乐呵呵,高兴过头了,就有点忘形。孩子站在炕头上,本来看得好好的,可又是一不留神,突然间孩子从炕上摔到了地上——这一回可不像小时候从小床上滚到地上那一回,摔的声音特别大,我们都惊呆了。赶快把他抱起来,也没有了哭声。赶快往医院送,折腾了大半宿。所幸检查出来没啥要紧的,只是一段时间孩子走路有点一瘸一拐,当妈的就有点犯愁:要是落下了残疾咋办?
我就开导她:你不要胡思乱想,孩子小,骨头嫩,恢复自然需要一个过程。
后来张炘炀果然顺利恢复了。
两口子好不容易有一个独苗苗,碰到风险,我心里也是惶惶不安的。回想起来,除了这一次意外事故之外,张炘炀患头疼脑热的次数并不多。
虽然我对这个孩子感情上是很金贵的,但对待孩子的病、痛、伤方面,我仍然采取比较理性的态度。
我的原则是——
孩子身体有一点不适,家长绝不要大动干戈。孩子的不适,能通过饮食休养调理,尽量不吃药,能不打针就坚决不打针。我这种做法源自于老经验,凡是药剂都有它的一定副作用。花钱你去买副作用,还不如搞“无为而治”安全稳妥的多。我这个理念的形成可能也跟一次经历有关。有一次,张炘炀有一点肺炎的症状,我带他去了一家医院打点滴,正输着液,突然发现不对劲:怎么孩子的脑袋上肿了一大块出来?我赶快去找医生,护理走过来,那神情还有点不高兴,折腾了几次,还是让人心惊肉跳,针管不是漏水就是倒涌……我一气之下又换了一家医院……客观冷静地说,现在的社会风气也不是那么令人十分放心。我们有一个街坊的孩子,就是因为输液不当造成聋哑,虽然打了官司赔了钱,孩子的终身残疾也落下了。我相信许多当父母的也遇到过和我一样的烦恼,古人的迷信说法,孩子幼小的时候,免不了有许多“促狭鬼”在跟着他,踢他一下,绊他一下。你不能不承认:有时候命运也是残酷的,你对孩子倾注了那么多心血,可是一个小环节上的失误,就会造成终生遗憾。
这么多年来,就算张炘炀有了头痛脑热什么的,我基本上都采取低水准廉价格求稳妥的处理方式,基本上没有打过点滴,当然,这样做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对孩子的健康状况心里有数。我从书上看到:日本的家长在对待孩子身体不适方面做得就比较好,孩子每天穿几件脱几件衣服都有记录。这样,孩子稍微有点不对劲,家长可以作出初步的判断,需不需要去医院,家长就能拿主意。日本是一个医药费相当昂贵的国家,家长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但我觉得这里面的合理性值得我们去参考。
我们有一句老话是“听话听味”,在咨询医生的时候听味特别重要。你要善于倾听医生的话。如果医生的分析意见是两可的,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少花钱的治疗或者非药剂治疗。这种选择,跟心疼花钱没有关系。
现在有些家长,孩子稍有个头痛脑热就慌慌忙忙往医院跑。有的家长在孩子的治病用药方面搞那种非理性消费,好像不这么做就不足以体现对孩子的爱心。有的家长,虽然不搞非理性消费,但还是盲目信奉药物的作用。有时候嫌医生开的处方划价太贵,就自作聪明地把大人的药拿给孩子吃,这种做法是极其不可取的,而且是非常危险的。
其实这个原则并不是我的发明,连儿科医生也是这么看的:能吃药就不要打针,能打针就不要去做静脉注射。有的家长总认为打点滴效果好,多花钱保孩子的健康,值得。依我看,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打点滴就是一个形式感比较好,有一定心理安慰作用,不能去迷信它的功效。输液的物质无非就是水、糖、盐、抗生素之类,而且输液本身并不能缓解症状。
如果你的孩子消化道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是因为生病造成极度虚弱,我建议不要采取那种兴师动众式的治疗,吃药能起作用,咱们就通过吃药来治病。这样做,不但会避免经济上增加负担。还会防止一些危险的副作用出现,比如出现输液反应和药物污染等等。至于自作主张让医生“开好药”“开贵药”之类的的行为和做法,更是干傻事。
定时定餐制度养成“到点”意识
因为小时候母乳喂养不足的原因,打张炘炀小时候起我们两口子定时给他捣水果泥、调牛奶燕麦糊,生怕哪一天营养上疏忽了,耽误了让孩子落下身体虚弱的后遗症。这种两口子轮流干保姆活的习惯,形成了我们家独特的“生物钟”,时间一长,无形中形成了“定时定餐”的制度。在吃喝营养上让他形成“到点”的意识——早中晚饭不用催,他自然就知道到饭桌前。做到这一点是很容易的,大人首先要有一个自觉性。大人的到点意识很强,跟着现代节奏来呗,孩子随着大人的节奏一日三餐不赶早也不耽误。我们两口子长年累月每天要做一个“功课”,上午一个水果,下午一杯牛奶,到了时候就给他预备在那里。至于张炘炀什么时候把水果牛奶消耗完,那是他自己的事。我们不提醒,也不催促,他拿着个苹果心不在焉慢慢啃也没有关系。
张炘炀从来没有出现过“变化比计划快”的情况,他跟我们两口子一样形成一个到点的意识,跟我们家长期的超稳固的生物钟的节奏培养,可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他的到点意识之强烈,到今天都非常明显。上了大学也是这样,从廊坊到天津坐火车,他总是拘着我这个当爹的赶早不赶晚,生怕耽误了。到了检票口,他总是嘴里嚷嚷着——
“快,快点排队!”
我心想:慢一点剪票又有什么关系?火车上空座位多得很呢,这傻孩子,就是这样一个急脾气!
可是回头再一想:要是他没有形成这种“赶点”“到点”的思维方式,他今天还能在天津念大学吗?说不定还在盘锦的哪个小学校慢悠悠的学着四则运算哪。
我这个说法绝不是故弄玄虚,张炘炀长期的自学生活,学习效果为什么不错,跟家庭长期形成的到点规律培养有很大关系。
他自己形成了到点的主观意识,使我省略了很多的精力。我不需要做太费劲的督导工作,更不需要来那种老生常谈——什么“今天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天”、什么“学习是为自己学不是为别人学”。他自己会锁定目标一门心思地完成既定的任务,谁要干扰他完成他自己都会焦躁。这种个性的培育,是我在他幼年时的重要收获。
当然,这种收获有时候会给家长带来意想不到的烦恼,因为形成了“说好了就不要改变”的固定思维,他会把这个原则推到很极端的程度,有时候显现得非常过分:比如家里人正在看着一个电视节目,突然停电了,孩子就不干了,哇哇大叫,乱发脾气。我开导他说:咱们先出去遛遛弯,等电来了咱们再接着看还不行吗?
“不行!那漏看的一截你们得给我补回来!”
你说气人不气人?我哪来的那么大权力指挥电视台?对他的这种蛮不讲理,我们两口子会忍住火气跟他讲理。实在讲不通也就不理他,被他闹腾得实在烦了,就干脆采用下策:一阵臭揍。
这也说明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你不可能两头占便宜。孩子固执的个性,可能对学一门学问有好处。固执,某种程度上表明他容易拘泥,但同时也证明面对某种事物他的精气神是沉下去的,比较专注。但是接触社会、人情交往上,负面影响也很大。我没有对他这个性格的两面性及时分析,拿出对策,这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训吧。
回想起当年为孩子所操的心,我由衷地感到:理性地对待孩子成长关键时期的各种问题,不因为孩子是独苗,就过分地去溺爱无谓地去操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看到外国人教育孩子的材料,人家就看得很远。哪怕是富豪的家庭,也能做到“家富而不奢”。美国大富豪洛克菲勒每周只给孩子一点零用钱,他们懂得怎样很理性地对待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我的家庭条件肯定没有资格谈什么富而不奢了,买贵一点的玩具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但我自认为对孩子没有什么歉疚。我认为,父母能赐予孩子最大的财富,就是在孩子童年时期多陪护一下孩子,做他的好朋友好伙伴。这其实是一个极其朴素的原理,天下的家庭,各有各的现实问题,情况都不一样。但我觉得什么样的现实情况都不该成为推托这种陪伴责任的理由。
没有这种陪伴,张炘炀的早期智力启蒙就无从谈起。
没有这种陪伴,张炘炀即便有了学习才能上的灵光一现,也不可能被及时引导,他也许还在小学阶段念“望天书”。我们作为家长的,还得为他的择校问题托关系,费财耗时。
没有这种陪伴,张炘炀不可能从超慢式教育中脱离出来,他可能还在和成千上万的小学生一样,应付大量的习题作业,为小学生书包减负问题而苦恼。两者相比较,我认为我选择的这条路没有错。
txt小说上传分享
怎样让孩子提前“适应社会”
前面说过,张炘炀的早期教育环境有几点与一般孩子不同:没有爷爷奶奶带护的经历,作为父母多了一些负担,孩子面临的人际关系没有那么丰富。但从正面意义上看,孩子面对的教育者更加单纯(当然我这种说话属于事后总结式)。这个环境分析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没有借鉴性,咱们可以再探讨。
仰仗着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照顾和理解,我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带护这个孩子。
张炘炀的“人之初”,我淘费了不少精力。我们家里没有请保姆,因为炘炀妈妈的产假(再加上寒暑假)时间比较宽裕(再加上我这个老爸的陪护),所以孩子幼小时的环境就更加单纯。
除了来用俯卧式锻练让他培养出能动性和自主性外,我在让孩子提前适应外部环境上做了这么几件事——
一是多带孩子出去走动。只要天气情况不错,我就抱着小家伙到处溜达。大街、公园、商店、河边……社会自然的五光十色,本身就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愉悦。看着小家伙在自己怀抱里咿咿呀呀,小眼珠子被广告呀行人呀吸引得滴溜溜转,我自己也感到有一种莫大的乐趣。
二是为他的入托提前做适应准备。我经常带他去的另一个场合是幼儿园。
一般的家长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第一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时,孩子心理上会出现巨大的落差和强烈的不适应,哇哇大哭,把这个场面弄得像一场生离死别。我提前带炘炀去幼儿园活动活动,让他提前适应这个环境。
那一段时间,市里的几个大小幼儿园我都去过了。虽然小炘炀不属于幼儿园的正式“编制”,但幼儿园的阿姨和小朋友们并不排拒这个孩子。小家伙也不把自己当外人,一进入新伙伴的小圈子,拿过玩具就玩,也不谦让。走的时候还有点恋恋不舍。
我让炘炀比较早到幼儿园“体验生活”,主要的目的还是提前让他做好进入集体生活的心理准备。我一直有这么一个担心,我相信人的脾性、性格特点有某种遗传性,我抱着这么一个想法,胆小的缺点绝不能再“遗传” 炘炀这,因此我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一种前期教育。
张炘炀胆小的毛病,后来果然表现出来了,看来性格遗传的说法还是有它的道理的。他有一个说话不看人的毛病,不爱冲在人前,这些都是性格使然,好在我在他成长前期有意识地对他进行了引领:如跟小伙伴结交,参加卡拉OK大奖赛,大大方方地待人接物,这些有目的的培训,使他的毛病多多少少有一些克服。
教育的效果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他现在能够应付一些大场合的活动,遇到不熟悉的人开始有一点羞怯,但混熟了以后还是能够朗声说话,尽情笑闹。我觉得这个孩子这方面已经超越了他父亲。他母亲的日记里对他的“公关内容”也有一些记载。
炀炀已满两岁,此时他已很会表达自己的要求了,会背诵很多古诗和儿歌,也会做许多动作,如做操等。走路很稳,跑得很快;有时很任性。两岁时第二次回奶奶家,给村里的人背诗、唱歌,出尽了风头,人们都很喜欢他。
张炘炀这孩子记事,我陪护他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第一次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他会挤着眼睛诡笑着搂住我,冲着他妈妈仰起小脸唱念——
“世上只有爸爸好!”
我们两口子一起乐了。
张炘炀的早教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妈妈工作忙,老爸充当超级陪伴,老爸对他的成长进行了全面的抚育,这可能也是这个孩子的福气。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无声阶段是智力启蒙的最关键阶段(1)
张炘炀从小就有一个流“哈喇子”的毛病,在“俯卧式”时期
就是这样,动不动枕头上就湿一片,很不雅观。
后来,当他长到快20个月都不能发音说话时,有的熟人就开始暗中担心了,“怎么回事啊这是……别的孩子都8个月、9个月就能说话,1岁多开始咿咿呀呀话都能成串了,炘炀这孩子咋跟个闷葫芦似的?”
还有的人开始联想:“这老两口这么大年龄才有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啊?你看这孩子,满嘴的哈喇子……啧啧,难说呀。”
当别人对炘炀的智力发育心怀疑虑忧心忡忡的时候,我和吴慧娟也曾经在心里闪过一丝隐约的不安:是啊,这孩子的开口是慢了点,会不会……
可是很快,我们就打消了这种疑虑。道理很简单,我们是看着这个孩子成长的,我们非常清楚,他的反应、举止、情绪的表露,是非常正常的。
我相信孩子开口说话肯定不是什么问题。原因是:
一、 孩子听力上没有什么毛病,这一点我们心里有数。
二、 可能是我们夫妇两个对孩子的“单向交流”不够,造成孩子开口说话的意识和兴趣不大够,应该多创造一点这方面的条件。
三、 我认为孩子某种程度上属于“内向”型,即使不说话,也不耽误他的心里的秘密“盘算”——也就是内心的智力发育。
我观察到小炘炀对电视里的广告非常感兴趣,这种广告片,因
为情节概念是一气呵成的,图象又比较夸张,能给孩子形成某种刺激,当他看到广告片里的情节时,表情明显被吸引过去了,有时候跟着兴奋,有时候跟着哭。我能感觉到他有触动,也有内心的小兴奋或者小小的忧愁。这些迹象令我对他的将来充满信心。
我就抱着这样一个态度:说话晚一点没有关系,不必着急。也许他的性情跟他的老爹一样,心里爱琢磨可外表不一定要显示。
后来的情况发展证实了我的预测。对于他第一次开口说话的情景,我记忆犹新,那是1997年3月12日下午两点多钟,他已经有20个月大了。那一天炘炀的三姨、三姨夫都来了,我和慧娟边跟他们唠嗑边哄着孩子,不知道我们哪一句话逗起了他的兴趣,他开口对我们说了句——
“拜拜。”
一边说一边还摇摇他的小手。
我们全体都乐了。我注意到他刚开始说话就与众不同,别的孩子说话都是一个个蹦出来的,“妈”,“爸”,“要”……他不一样,他一开始说话就是一个双音节字词。
随着他渐渐说出更多的字词,我心里的感触不少。
孩子说话早与晚,与智力因素没有什么关系(除了确实是疾病和心理封闭因素),还流传这么一种说法:“开口说话晚的孩子大多数都聪明”——这种说法固然是不太科学的,但这样的说法至少对大多数因为孩子开口说话晚而发愁的父母亲是个安慰,乾隆皇帝四岁才开口说话,这个事是上了书的,开口说话晚,家长不必焦心,我认为有时候这样的宽慰是很有必要的。
炘炀的这种开口说话慢的现象,可以比喻成一台磁带正在转动但处在静音状态的录音机,表面上你听不到声音,可这这磁带还是在照样前进的。所以他刚刚开始说话的时候,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很费力地吐出单音词,不是一边说话一边“摸着石头过何”,而是很快地进入了一个语言上的良性发展阶段。事实上,自他说出“拜拜”之后,1个月后他的说话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不仅日常对话能顺顺当当地展开,而且很快进入了有韵味的口诵阶段,如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锄禾日当午……”等简易少儿诗词的程度。
通过我对他初学说话这一阶段进步的观察,我的结论就是:他说话起步晚但进步却很快,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后发制人”的神奇功能。其实,在前期的“无声阶段”他已经开始有这个方面的积累了,为什么没有显示出来,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家长没有找到最佳的开发手段(以前也尝试过让他开口说话,但没有成功)。
我们的孩子的智性发育规律特点可能与其他孩子有不同之处,即使不开口说话,也不耽误语言能力的发展。
张炘炀从开口学话到念诗模仿电视广告语,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特殊的教材,随处找到什么好玩的就随时学。他对广告片感兴趣,那广告片就是一个现成的语言老师。但是明摆着的,让孩子看广告片学发音,也只是一个单纯模仿的阶段,我们的态度是顺着他的兴趣来。没有马上搞那些技艺性比较强的提升。
他在21个月的时候能背诵《咏鹅》之类的少儿诗歌,也不是我们刻意去这么做的,只是觉得念几首诗挺有意思的,让他试一试。现在这一类针对幼儿的拼音念读画书不少,有的家长挺煞费苦心,当孩子说话稍微顺溜一点就赶快给孩子做系统训练,马上进入拼音的学习。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早一点接触诗词格律,没准能开发出孩子的文学天赋,小小年纪就去“陶冶孩子”,我认为没有必要这么做。孩子处在这么一个模仿阶段,家长的培养目的应该是非常简单的,让他渐渐达到说话顺利,做到音义对应,这是最重要的培养方向。
无声阶段是智力启蒙的最关键阶段(2)
这个阶段,我尤其注意的是:给孩子造就一个单纯的学语言的环境。
我们家里一直没有雇请保姆,平时就我们两口子在家,我们特别注意大人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夫妻在家里说话交流,从来没有过彼此急扯白赖的争吵。尤其当着孩子说话时,尽量话语清晰、简明,当然语言的文明这是最起码的。当孩子的小眼珠看着大人,想领会大人说话的意思时,我们就有意识地停下来,重复刚才的话,有时候还拿实物来演练刚才说过的话——
“炘炀,爸爸刚才对妈妈说,把苹果——苹果(说着把苹果往他晃一晃)——洗给你吃……”
这时候小炘炀会显出比较振奋的表情,手足摆动,嘴里发出“皮…可…(口齿不清的“苹果”)”的音节。
锻炼他开口说话的辅助工具,除了大人的会话和沟通外,录音机的唱歌(我虽然唱歌水平一般,也要时不时对他说说唱唱)和朗诵,电视台的少儿节目和广告片,都是他经常性接触的“语言老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帮孩子”有时候也是干扰孩子
小炘炀喜欢玩积木,直到大学一年级,积木也是他在家里常常玩的玩具(不过现在他玩的积木比以前高级多了)。他的第一套积木是红颜色的,小家伙简直是爱不释手,一玩就是大半天,摆弄得满地都是。炘炀妈妈回家,看到满地乱糟糟的。出于家庭主妇的习惯,自然地要去整理一下。孩子有时候玩别的去了,妈妈整理积木他也没有怎么在意。可是他回来后,看到玩具不在了,就显得比较失落,有时候明显地表现出不高兴。
当妈的也没有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回家看到太乱了,就忍不住收拾一下。
她这样做,一个是出于家庭主妇的整洁意识,另外主观上也有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意识。
时间一长,我看出点问题来了,本能地觉得这样做不对,就让她别再收拾了。
他妈妈一开始还不太理解:“客人来了看到地上这么乱……”
我说:“乱就乱点,孩子玩积木,哪有个不乱的?家里嘛,就是要以孩子为中心嘛,你给他造成一种‘玩就是碍事’的印象不好。”
虽然我干涉了几次,但直到炘炀上高中,我们两口子的这种争执还是时有发生。
这是一个小插曲,我这样做的用意一时也没有给她讲清楚,她总认为我这么做是不是太迁就孩子了。因此总是为收拾玩具发生一点小摩擦。
但我觉得,这个细节包含着我的一种用意,我后来把这个用意给她说清楚以后,她也能理解了。后来,她改变了方式,玩具还是要收拾的,但她注意了一点:在炘炀随时有可能回头继续玩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收拾残局”,不要给孩子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他的兴趣爱好,和大人的世界是有隔阂的,他的行为方式有可能给大家带来困扰。
我认为不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细节奢谈什么让孩子自由发展,奢谈什么包容。孩子有他的世界,你动不动就给他的世界造成一种干扰(哪怕是好心的“帮忙”),就是没有理解到自由发展的本来的含义。收拾玩具本来是一种小事,也有必要给孩子进行好习惯的培育。但是当孩子把积木摊了一地的时候,大人就禁不住帮他收拾,表面上挺任劳任怨。但客观上给孩子传达了一种不好的信息:你的欢乐有时候就是大人的麻烦,但有啥法,我们认了呗……
这样就会给孩子造成他的目标方向其实跟大人挺不一致的想法。
他母亲听我这么一分析,也觉得挺有道理,以后就不再自作主张随便帮他收拾玩具了。不仅如此,在他母亲的引导之下,小炘炀还学会了自己收拾玩具。
我这些年在目标一致意识的培养方面确实费了不少苦心。
对张炘炀的学习,我始终扮演一个“老同学”的角色,就是要让他始终感到学习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就像包饺子一样,全家分工协作动力大,包出来的饺子似乎也特别好吃。我跟炘炀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一个调馅一个包皮的关系:他学英语的时候,我给他整理誊写有关单词;他做数学题的时候,我给他筛选题目,改卷对分……我的这种战略合作伙伴意识的形成,就是从对待玩积木这种小事中感悟到的。
玩积木→收拾积木→无形中的排斥
玩积木→不去进行“必要”的干预→大人孩子拥有同一个世界
一个世界→互相包容→学习生活上的战略伙伴
我这个人没学过什么哲学,也许从这个“积木事件”可以总结出我教育孩子的“哲学”:从小培养出他的协作共进的意识和观念。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