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禅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剩下“美丽”   

  呼吸很快就会消失,不是你希望如此,而是当你进入一定的安止状态时,就只会剩下“美丽”这一征象。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有段著名的文字,可能有助于理解这段呼吸消失的过程。该书说到,爱丽丝惊讶地看见“嘻笑猫”坐在附近一棵树的大树枝上,张开大嘴笑着。   

  一如所有仙境中的奇异生物,“嘻笑猫”拥有政客的口才,它不仅能在后来的对话中辩赢爱丽丝,还会突然消失,然后又突然出现。   

  爱丽丝说:“我希望你不要乍然出现又消失,那会让人头晕眼花!”“好!”这只猫说。这次它消失得很缓慢,从尾巴开始,最后是张开大嘴的笑貌,那笑貌在身体其他部位都消失后,又持续显现了一段时间。“嗯!过去我常看见猫而不见笑容,”爱丽丝心想,“但现在却是只见笑容不见猫!这是我这辈子见过最怪异的事!”   

  对于禅修经验而言,以上这段话可以说是歪打正着的比喻,如同最后只剩下“嘻笑猫”张开大嘴而笑的样子,禅修者的身体与呼吸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美丽。对爱丽丝而言,那是她一生中所见过最怪异的事,而对禅修者来说这也相当奇特:清楚地体验到自由流动的美丽,而其中并无实体,也不存在丝毫气息。   

  “美丽”,或更精确地说是“美丽的征象”,乃是禅修之道上的下一个阶段。这个“征象”的巴利语①是Nimitta,即“禅相”。下一个阶段就是“体验美丽的禅相”。   

  ①巴利语是一种古代语言,属印欧语系;与梵文十分相近,乃小乘佛教上座部经典(又称巴利藏经)及注释书所使用之宗教书面语言,并被古代佛教徒认为是佛祖释迦牟尼使用的语言。近代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方言。   

  第六阶段:体验美丽的禅相   

  第六阶段会在我们彻底放下身体、思想和五入处①(包括呼吸的觉知)时达成,此时你所觉知的对象只剩下美丽而纯净的心理征象——禅相,也即“心”所感知的真实场景,它在初次出现时会显得极为奇特,因为我们先前根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事。然而,“心”会遍寻有关生命的记忆,查找类似的情形。多数禅修者会将此无实体的美(心理上的喜悦)感知为美丽的光,有人会看见白光或金星,有人会看见蓝珍珠等,但那其实并不是光。因为眼睛是闭着的,禅修者的眼识已封闭许久。实际上,那是“心”首次摆脱五入处的世界,犹如满月穿过重重乌云照耀世间(满月在此代表明亮的心,乌云则代表五入处的世界)。此时的禅相不是光,但它被感知为光,这个不尽准确的描述是感知所能提供的最好描述了。   

  ①“入处”的巴利语为āyatana。此处的五入处,包括眼、耳、鼻、舌、身等五内入处(五根),和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五境)。   

  有些禅修者会以极平静或狂喜等身体感觉来描述禅相的初次显露,但禅修者的身识(有关苦乐或冷热等的感觉)已长期关闭,因此那些也不是身体的实际感受(只是禅修者心理上的感受罢了)。虽然有些禅修者体验到了身体的感觉或看见光,但他们所描述的其实都是相同现象,他们都体验到了同样纯净的心境,只是由于感知不同,做出了不同的表述而已。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10节:第一章 禅修的基本方法(8)         

  禅相的特质   

  我们可通过以下6个特点来认出禅相:(1)它只有在禅修者达成第五个禅修阶段,体验到“美丽的呼吸”之后才会出现;(2)它在呼吸消失时出现;(3)它只有在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完全消失时才会出现;(4)它只有在静默的当下,当内心的杂念完全消失时才会出现;(5)它奇特却又极吸引人;(6)它是具有单纯之美的征象。希望这6个特点可以帮助你区分真正的禅相与想象中的禅相。   

  禅相初次生起时,可能会显得模糊,这是因为禅修者太快进入禅相了。在此情况下,禅修者应立即返回上一个禅修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美丽的呼吸。有时禅相如灯塔上的灯火一般,明灭不定直至消失,这也意味着禅修者太早离开了“美丽的呼吸”这个境界。须知,“心”只有先做到长时间轻松地觉知“美丽的呼吸”,之后才可能对于更加细微的禅相保持清晰的正念。因此,在持续觉知“美丽的呼吸”这一阶段里,你应安忍且勤勉地调伏“心”——只有当体验禅相的时机成熟时,禅相才会是明亮、稳定且容易维持的。   

  放下   

  禅相之所以显得模糊,主要原因可能是你尚未感到深度的满足,还想进一步体验明亮的禅相或禅那。但是你要切记!禅那是“放下”的状态,是不可思议的深度满足。因此,你要先抛开饥饿渴求的心,培养对美丽呼吸的满足感,这样禅相与禅那就会自行生起。   

  换言之,禅相之所以不稳定、模糊,是因为身为造作者的你不肯停止干涉。造作者即是控制者,就是那个在后座指挥驾驶的乘客,他总是不肯安分守己,因此才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禅修是自然而然的安定过程,它需要你完全抽身旁观——你只有真正放下,禅那才可能出现。“真正”放下,是要造作者完全不干涉整个禅修的过程。   

  让造作者彻底放下的好办法是积极地对禅相表达信念,非常温和地打断内心的静默,并在心中默念,你对禅相完全有信心,因此身为造作者的你会放弃一切控制,并就此消失。此时,心将在你的注视下驾驭禅修的过程。   

  在此你无需做任何事,因为禅相极美,根本不劳你费心便能吸引心的注意力。但要小心,你不能发问,例如:“这是什么?”“这是禅那吗?”“我下一步该怎么做?”这些都表明造作者希望再次介入。发问会打断禅修的过程,你可以等禅修过后再来评估一切。就像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只有等到最后所有的数据都齐备时,才会评估实验成果。   

  无需注意禅相的形状或者边缘,“它是圆形还是椭圆形?”“边缘清晰或模糊?”这些都是不必要的问题,只会造成更多混乱。让心随意而行,它通常会趋向禅相的中心,中心是最美的部分,拥有最亮且最纯净的光。禅相中心的光明将完全四散并笼罩你,你应放下一切,让心自由自在地遨游,融入禅悦之中,然后进入禅修之道的第七阶段——“禅那”。         

虹桥书吧BOOK。  

第11节:第一章 禅修的基本方法(9)         

  第七阶段:禅那   

  要进入禅那之门,你可能会遇到两个常见的障碍——高兴与恐惧。高兴时,心会变得激动:“哇,这就是它!”这时禅那就不太可能发生。对治之法是,把所有的“哇!”都留待退出禅那之后,才激动地叫出来。   

  但你更可能遇见的障碍是恐惧,恐惧来自你对禅那的强大力量以及禅悦的认知,或者缘于你发现有些东西在你完全进入禅那后必须舍弃。造作者在进入禅那之前是静默的,但一直存在着。   

  然而,在禅那之中,造作者会完全消失,只有觉知者还在运作。你完全能够觉知,但无法控制一切,甚至无法生起一个念头,更不可能做出决定。也就是说,你的意志被冻结了,这对初学者来说会很可怕,因为他完全不曾有过类似无法控制却又完全清醒的经历。   

  这种恐惧感可以通过增强对佛法的信心,以及通过认知并趋入禅悦来加以克服。佛陀常在《鹑喻经》等经书中提及,不应害怕禅那中的禅悦,而应追求、增长并经常修习之。因此,在感到恐惧之前,你应当完全信任禅悦,并抱持对佛陀教法与佛陀弟子的信心。要相信佛陀的教法,并在经历轻松、无形、无我和禅悦的过程中,让禅那温暖地拥抱你,那将会是你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经历。你要勇敢地、全心全意地舍弃控制时间的欲望,并亲自去体验这一切。   

  禅那的特质   

  禅那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如果只是持续几分钟,那就不该称为“禅那”。高阶禅那通常会持续数小时以上,一旦进入状态,你便无法选择退出,只有在心准备好要退出,并在累积的“动力”耗尽时,你才可以退出禅那。每个禅那都是一种相当安定和令人满意的意识状态,因此它的特质就是长时间的持续性。   

  禅那的另一个特质是,只有在清晰地认出禅相后,它才会出现。此外,我们应知道,在任何一种禅那中,禅修者都不可能感受到身体(如肉体疼痛)或听见外界声音,或产生任何念头(连“善”念也不会有)。禅修者只会有一种清晰的感知:一段很特别的禅悦经验,持久不变,那不是恍惚,而是一种高度觉知的状态。你可以据此判断,那些你自以为的禅那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我会在本书第二部的一至三章对“禅那”再做特别说明。   

  止观禅修   

  有些传统佛学理论提到两种禅:观禅与止禅。事实上,两者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彼此密不可分。“止”是禅修中产生的安乐,“观”是从同一禅修过程中产生的洞见;“止”导致“观”,“观”也导致“止”。   

  那些误以为这里只指导如何修“止”而无关乎“观”的读者需要明了的是,本书所教导的既非“观”亦非“止”,而是“修行”。   

  这些方法是由佛陀所教导,并传承自泰国东北部的森林传统,我的老师阿姜查便在此传承之列。阿姜查经常说,“止”与“观”二者就如手心与手背,不能分拆,也不能脱离正见、正思维及正业等来修习。在佛教传统中,“观”与“止”是不可分割的。若要在上述七个禅修阶段取得进步,禅修者确实需要正见并接受佛陀的教法,且必须戒行清净。         

※虹※桥※书※吧※BOOK。  

第12节:第一章 禅修的基本方法(10)         

  修习止观禅法,可在三个方面产生洞见:洞见令人苦恼之事、洞见禅修之道,以及洞见“心”的本质。   

  洞见令人苦恼之事   

  当遭遇死亡、疾病、失意甚至恼人的争执时,我们不仅会痛苦,还会困惑。犹如在树木繁茂的危险丛林中迷了路,我们应爬到树上的高处去寻找远方的地标(例如通往安全处所的河流或道路),在眺望并掌握前路的情况之后,你的苦恼自然会消失。   

  在这个比喻中,丛林代表日常生活中纠缠不清的苦恼事。爬上树顶则代表禅修,那会令你感到平静与安定,洞见便由此产生。   

  因此,若遇到重大的问题,别一直去想它,因为此时你已经迷失在自己的丛林中。如果能认真遵循此前所介绍的禅修方法,你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消除苦恼。你若登高远眺丛林,以此获得平静(亦即“止”),就能从那个有利位置获得解决问题的洞见。   

  洞见禅修之道   

  在每次坐禅结束时,花两三分钟回顾坐禅的全过程。无需在禅修时“做笔记”,因为你在结束时会很容易记住过程中的觉受。不论坐禅过程是安稳的还是充满挫折的,你都应自问,是不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才会产生安稳或挫折感呢?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完美的禅修者,只有在坐禅结束时回顾与反省自身,才会获得关于禅修的洞见。   

  每次坐禅结束时,回顾禅修中获得的洞见,将会深化你的禅修体验并助你克服禅修中遇到的障碍。对此我会在本书第二部分作深入探讨。   

  目前我只能说,你需要洞见来达成我所描述的每一个阶段。例如,要放下念头,你就需要获得关于什么是“放下”的洞见,在禅修时每精进一个阶段,你的洞见就会深入一些。在达到禅那的阶段后,你的洞见将得到全面提升。   

  此外,这些深入禅修之道的洞见,也有助于解决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因为你身上导致禅修障碍的某些习性,和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造成困境的笨拙态度如出一辙。我们需要在禅修过程中培育内心的力量,以获得平静、产生洞见,然后将两者应用在下一阶段的禅修与日常生活中,去追求快乐与成功。   

  洞见“心”的本质   

  最深入与最细微的洞见,可令你深入了解“心”的真实本质,这洞见并非可以通过信赖或思考而得,只能通过禅修,通过绝对安定、释放“心”而后觉知“心”,方能获得。   

  为了觉知心的秘密,禅修者必须完全舍弃思想,长久地安住于禅那中,持续观察“心”。有个比喻是,千瓣莲花在夜晚合上花瓣,在黎明时张开。当第一道曙光落在最外围的那层花瓣上,它们便张开,温暖的阳光又接着落在内层一圈花瓣上,如是往下递延,但若乌云遮蔽阳光,花瓣便会合上。只有不断地接受长时间的日照安抚,莲花才会逐渐张开,直至最内层,最终展露出它的秘密。   

  这个比喻中的莲花就代表心,阳光的温暖代表安定的念力,云代表破坏安定的思想或烦恼。有些禅修者只是专注于花瓣的内圈并误以为:“这就是它。”这是虚假的证悟,此时安定会被打破,莲花瞬即合拢。   

  然而,随着禅修的逐渐深入,你可以持续安定数小时,可以远离障碍来观察心,并看见最内圈的花瓣完全开展,露出莲花芯中的珍宝,此时的你将会证悟最高的洞见——“心”的实相。你亲自去发现吧!   

  我曾提出唯有“安忍”才是禅修捷径。这对于本章讨论的七个禅修阶段都适用,这些都是“放下”的阶段,彼此密切相关。最后进入禅那阶段时,禅修者必须真的放下,这是深度的放下,唯有通过细心与勤勉的修行方能达成。   

  在本章中,我只描述了达到禅修初期七个阶段的基本方法,但接下来还有关于禅修的障碍、念的特质和其他禅修对象等内容有待说明。现在,请将你的注意力转向禅修的五个障碍与克服五障的方法。         

虹桥书吧。  

第13节:第二章禅修的障碍(1)         

  第二章 禅修的障碍   

  在本章中,我会详细解释“五障”,这些是禅修中常会遭遇的障碍,禅修者必须学习如何克服它们。在巴利语中,这些障碍称为nīvarana,直译为“关门”、“禁止进入”,亦即“障碍”之意。它们会阻止你进入“禅那”,也会削弱你的智慧,并使你更加困惑。因此在佛教中,禅修者若要形容禅修的敌人,五障可谓是“头号公敌”。因此了解并克服五障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要一一克服它们,你必须先充分了解它们。   

  有些老师对障碍的解释不够清楚,尤其是那些使你无法进入禅定的细微障碍。如果你不肯尝试着去辨识及克服它们,它们就会主宰你的心,你就无法享受到心的禅悦,也无法增长菩提智慧。   

  这五障通常横亘在你与正觉之间。你如果能辨识出它们,就很有可能将之克服。你如果还没能达到禅那,那意味着你尚未完全了解五障;你如果已进入禅那之境界,就代表你已克服了五障。   

  佛陀列举五障如下:欲贪、嗔念、昏眠、掉悔、疑。   

  第一障:欲贪   

  所谓欲贪,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知道的渴望,它是阻挠禅修者进入禅那的最主要障碍,所以被列为五障之首。禅修初学者最了解它带来的麻烦。“欲贪”的巴利语是kāma…chand,其中k¨?ma意指任何与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有关的事物,而chanda意指喜好或契合,两字相连后的意思是“喜好、关注或涉入五入处的世界”。   

  举例来说,禅修时听到某种声音,我们为何不能忽略它呢?它为何会严重干扰我们?许多年前,我们寺院外面的村庄举办欢宴时,喇叭噪音很大,破坏了寺院的宁静,我们因此向老师阿姜查抱怨噪音妨碍禅修。大师回答:“不是噪音妨碍你们,而是你们妨碍噪音!”   

  在上述例子中,欲贪是指心在干涉声音。同理,若有人说因为脚痛而无法禅修,其实并不是疼痛妨碍了他,而是他妨碍了疼痛。他若具备正念,便会看见自己的觉知离开了身体,并再次对感受外界产生兴趣,那便是欲贪在运作。   

  人很难克服欲贪,因为我们非常执著于五入处及相关的事,一旦产生执著,我们就无法从中抽身。检视五入处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了解这种执著很有帮助。我们通常会宣称五入处的存在是为了保护身体,但洞见告诉你的恰恰相反:身体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向五入处提供在世间玩乐的载体。你也将会察觉到,当五入处消失时,身体也随之消失,放下其中一个,便意味着另一个也放下了。         

§虹§桥§书§吧§BOOK。  

第14节:第二章禅修的障碍(2)         

  逐渐去除欲贪   

  你无法单靠意志力便能放下五入处与身体,在禅修中去除欲贪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应选择舒适安静的地方开始禅修,你若觉得坐在椅子上更舒服,也可以这么做——别忘了佛陀有时也坐在椅子上。刚闭上眼睛时,你对身体还没有太多感觉,这就像从明亮处走进黑暗里,得花几分钟才能看清周围,同理,要在闭上眼睛几分钟后,我们的身体姿势才会做出调整。   

  像这样迁就欲贪,你的身体暂时会感到舒适,五入处也会得到满足,但这并不会持久。你必须利用这最初的舒适,赶紧让心远离五入处,将其置于五入处所不能及之地。具体方法得从“觉知当下”开始。   

  我们的过去与未来几乎都被五入处之事所占据,记忆里充满身体的感受、味道、气味、声音或影像,未来规划里也同样离不开五入处。通过觉知当下,我们可以斩断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多数欲贪。   

  下一个禅修阶段是“静默地觉知当下”,你需要在此阶段去除一切思想,也即去除“欲寻”。佛陀称欲贪的某些部分为“欲寻”,意即细想五入处的世界。对于禅修初学者而言,欲寻最明显的形式是性幻想,我们会为此类欲寻虚耗数小时,尤其在长期闭关时。   

  要突破这个阻挠禅修进步的障碍,你需要内观或净信①,且要明白彻底解脱五入处(即禅那)是比性经验更棒的事。出家僧尼放弃性行为,并非出于恐惧或压抑,而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某种更有意义的事。即使只是想到午餐也是欲寻,静默会被此打断。少数禅修者能体悟到自己在注意身体的感觉,例如想到自己正在“吸气”或“听到一种声音”或“感到一阵刺痛”,这些也属于欲寻,都是进一步禅修的障碍。   

  ①净信,即清净的信心,所信的对象是真实的、有功德的、能够成就菩提的,乃是佛教中对“信”的一般定义。   

  伟大的道家圣人老子,会在傍晚时让一名弟子陪他一起散步,弟子总是一路保持静默。一天傍晚,他们走到山脊时,弟子叹道:“好美的夕阳。”老子从此再也不让这名弟子陪他。当其他人问起原因时,老子解释:“那个弟子说‘好美的夕阳’时,他已不是在看夕阳,而是看见那些字。”所以你们在禅修时必须放弃言语,因为那意味着你已不再对事情保持正念,而只是把时间徒然浪费在描述上。   

  在“静默地觉知当下”时,五入处的世界就如被局限在笼子里,无法漫游或造成任何危害。其次,为了完全舍弃五入处与身体,你应将正念集中于五入处世界的一小部分而排除其他部分,也就是将正念集中在对呼吸的感觉上,而不去注意身体的其他感觉或声音。呼吸将成为你从五入处世界进入内心的踏脚石。   

  当成功地持续专注于呼吸时,你将会发觉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而你完全不会察觉到声音停止的那个瞬间,因为它的本质即是逐渐消逝。这种消逝就像肉体的死亡一般,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而非突发事件。         

BOOK。←红←桥书←吧←  

第15节:第二章禅修的障碍(3)         

  你在坐禅结束后,花一点时间来回顾禅修(如第一章所建议的)时,通常会发现心将不受任何声音的影响。你也会发现身体已消失,感觉不到手,也接收不到任何关于脚的讯息,唯一觉知的只有呼吸。   

  当部分身体似乎消失时,有些禅修者会感到惊慌,这显示出他们对于身体的强烈执著,亦表明欲贪正在运作,会阻碍禅修的进步。通常你会在不久之后逐渐熟悉身体消逝的感觉,并开始喜欢不受拘束的美好平静。在此期间,不断鼓励你断除执著的,是由“放下”产生的自由与喜悦。   

  接着,随着呼吸的渐渐消失,你的心中将充满庄严的禅相,这时你才完全去除欲贪,不再涉入五入处的世界。于是,你感受到禅悦,并最终来到了禅那的门前。   

  正如佛陀在《本生经》中所言:“你越去除五入处的世界,你就越会感觉到禅悦。你若想要体验完全的禅悦,就要完全去除五入处的世界。”   

  第二障:嗔念   

  第二障是嗔念,也是禅定的主要障碍,西方的禅修者尤其要注意此障。我们一般都认为嗔念即是怨怒他人,但其实并非如此,嗔念的对象,似乎更可能是你自己,甚至是禅修的对象。   

  对自己生嗔   

  对自己生嗔的一些表现是:不让自己狂喜、安定或禅修成功。这与西方人的性格特点较有关系,根源则在于西方人的教育方式。   

  对自己产生嗔念,很可能会导致你无法深入禅修,对此你应当注意。我是在好几年前,听某位西方尼师谈到她的禅修经历时,才发觉这个问题的。她禅修时经常可以深入到几乎就要进入禅那状态,她说自己已经站在禅那的门口了,却无法进入,障碍就是她自觉不该得到这份快乐。实际上,那是她对自己的嗔念阻碍了她,她不愿让自己体验禅悦。从那时起,我在许多人身上都看到了同样的情形。有时当禅修变得安定或令我们感到快乐时,我们便以为一定是哪里出错了,于是会对自己生嗔,不允许自己快乐与自在。   

  以这位尼师为例,她很清楚地看见介于自己与禅那之间的是细微的嗔念障碍,她自认为不该得到禅悦。为何不该呢?她确实应该得到禅悦啊!世上有些狂喜是不合理的,有些则违反了佛陀的戒律,或使人生病或有可怕的副作用,但禅悦没有任何副作用,也没有不合理,而且佛陀分明是在颂赞它们。   

  如果你仔细审视自己的禅修方式,可能会发现自己同样遇到了嗔念的障碍,但并非在到达禅那之前遇上。你可能是在更早一些的禅修阶段,在不允许自己高兴时碰到它,当时你可能更喜欢忍受痛苦,甚于享受安定与快乐,也可能认为自己不应得到快乐、禅悦和自在。   

  不愿得到快乐,就意味着你有罪恶感。当某人被发现有罪时,法律的惩罚通常会随之而来。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罪与罚是分不开的。我们若对某事抱有罪恶感,想到的下一件事就会是自我惩罚——否定自己应得的某种愉悦、快乐或自在,而西方人就只会不断惩罚自己。真是疯了!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16节:第二章禅修的障碍(4)         

  善待自己   

  我们可以练习慈心禅,让自己放松一下,以便克服嗔念的障碍。你应对自己说:“通往内心之门已经完全向我敞开,我允许自己快乐,允许自己安定,我要善待自己。在此次禅修中,我要有足够的善意,让自己得到安定与大喜。”   

  你若发现难以对自己施舍慈心,就问自己为什么吧!也许你心中有根深蒂固的罪恶感,以致你还在期待惩罚,不肯无条件地宽恕自己。   

  佛教的伦理之美在于,它不在意别人对你做了什么,也不在意你受到了多么不公平的待遇——你仍然可以完全原谅他们。我曾听人说有些事是无法原谅的,但那不符合佛教的伦理。在佛教中,没有什么事是不可原谅的。几年前,一个精神错乱者跑到苏格兰某所小学,杀死了许多小孩,此后的某次宗教仪式中,一位地位较高的教会执事请求上帝不要原谅这个人,他认为有些事是不可原谅的!听到有宗教领袖不肯宽恕悲剧事件的制造者,并以那样的方式治疗人们的痛苦时,我的心情很沉重。   

  如果你是佛教徒,就必然能原谅一切事情。你的宽恕便是治疗,它解决了旧问题,而且绝对不会制造新问题。因为对自己根深蒂固的成见,致使你无法原谅自己,有时是因为问题深埋在心中,有时是因为你已经忘了它。你只知道心中有些事让你有罪恶感而无法原谅自己,你觉得有理由否决自己的自由、禅那和觉悟。为何不尝试着善待自己呢?对自己生嗔,就是你禅修无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对禅修对象生嗔   

  对禅修对象生嗔,这常发生于还不太熟悉入息出息的人身上。我说“还”,是因为熟悉入息出息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只要遵从指示去做,每个人都会成功。倘若你仍然不能成功,可能就是对禅修或禅修对象生嗔了。你可能会坐下来想:“哦!又来了”、“这一定很困难”、“我实在不想做这事”、“我这么做是因为禅修者都这么做”,或“我一定要成为一个好的佛教徒,而这是佛教徒应该做的”。你若带着嗔念开始禅修,勉强为之,便很难进步——你是摆明了跟自己过不去。   

  我喜爱禅修,而且非常享受它。某次有幸轮到自己带领众僧闭关禅修,我很高兴,于是对大家说:“太好了,闭关禅修啊!”我每天早上都很期待禅修。“哇!我正在闭关禅修,不必做寺院的其他例行工作。”我太喜爱禅修了,对它毫无憎恶之感。你若也持这种态度,便会发现心正如佛陀所言的那样,在“跃向禅修”。   

  我喜欢这个比喻:你走在街上,忽然看见某位老友就在街对面,而你们过去曾共同度过很美好的时光。此时,无论自己正打算去哪里或想要做什么,你都不在乎了,只想冲到街对面去,给他一个热情的拥抱——“去喝杯咖啡吧,我们太久没见面了!我也不管约会是否迟到了。走吧!让我们好好聚一聚。”禅修就像一位亲密老友,你愿意放下手边的所有事情,只为与之相聚一叙。我若是在一里之外看见禅修,一定会冲向它,给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