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禅悦-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推荐序完整与深化的禅修指导   

  你手上拿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比丘撰写的禅修手册。作者阿姜布拉姆是研究、修行并精通佛法的现代西方人,如今,他要为认真修行的人贡献出他的所学、所思、所感。   

  在本书中,你将发现一套有关禅修的完整教法,其目标是达到禅定以及下一个次第的洞见。阿姜布拉姆提供了一套详细、精妙的方法与理论,教你如何面对刚开始禅修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使内心趋入禅那的狂喜、快乐、轻盈和深定,最终带来大解脱,实现无我洞见及智慧。   

  我相当随喜于阿姜布拉姆以自身的丰富经验,来指导修行者的发心。他以佛陀所教导的方式来指导这条增长禅那与洞见的道途,用以帮助弟子们渐次觉悟。一行禅师、佛使比丘、孙伦法师等大师们的教导皆各有其长,所提供的方法虽不同,然殊途同归,皆具有大解脱力。   

  因此,请有志于修行禅那的读者,仔细阅读本书,并尝试以此为范本。   

  对于佛陀与阿姜布拉姆的忠告,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或尝试着付诸实践,但切勿过于执著。最后,愿这些超越执著、深入于心的教法能为众生带来正见、利益和福祉。   

  谨以慈心祝福。   

  杰克·康菲尔德   

  于美国加州,心灵磐石中心   

  二○○六年         

。←虫工←木桥 书←吧←  

第2节:导论 了解禅修,了解本书         

  导论   

  了解禅修,了解本书   

  禅修是“放下”之道。在禅修中,你“放下”了外在的复杂世界,进而实现内在的安定。禅修是净化与增强内心力量的好方法,这种从世间解脱的净心经验,即是不可思议的禅悦①,它比“性”更美好。   

  ①禅悦是指进入禅那时的喜、乐等状态。在初禅与第二禅有喜有乐,第三禅无喜有乐,到了第四禅则无喜无乐。其中“舍清净”、“念清净”,也是一种禅悦。   

  禅修的过程会有些辛苦,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但若坚持,禅修将引你进入某种非常美好且别有况味的状态。无论你是在家人、比丘,还是比丘尼,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否则就不会有进步,且前功尽失。   

  单靠努力还不够,你必须用对方法,正确的方法会正确引导你完成禅修。方法得当的努力不会造成阻碍与干扰,相反地,它会引领你获得禅定的美好和安宁。   

  禅修的目标   

  想知道禅修时应该如何努力,你就必须清楚地了解禅修的目标。若能了解禅修的目标是获得内心的美好寂静、安定和清明,那么你修行的着眼点与方法就会更加明确。你应该努力于修习“放下”,培养断除烦恼的心。   

  佛陀有个简单而深奥的说法:“致力于‘放下’的禅修者,能轻易达到三昧。”“三昧”即指“等持”或“定”,它就是禅修的目标。佛陀的意思是,能够舍弃、放下或脱离,即可获得禅定。   

  放下负担   

  在禅修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增长累积或执取的陋习,而是应努力于放下或舍弃世间一切牵绊的烦恼。   

  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承担许多工作,但在禅修期间,我们要尽可能地放下它们,做到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将其舍弃。   

  这种倾向于“舍离”的心态将引导你进入禅定,即使在禅修初期,你也要尝试是否具备出离世间的力量,自己是否对外在事物已有舍弃之心。   

  舍弃心中那些牵绊烦恼时,你将会感到更轻松、更自由。在禅修的各个阶段,你都将会一再经历这样的“舍离”的不同次第。   

  善巧的禅修者如同飞鸟一般,抛开一切负担,自由地翱翔并冲上内心美丽的云端。这已经算是达到禅修巅峰状态的感知了,此时禅修者将通过自己的直接体验来了解所谓“心”的意义。同时,也将了解所谓“自我”、“神”、“世界”和“宇宙”等一切事物的本质,他们沉静的内心将从此开悟。   

  本书的架构   

  本书的第一部“禅修的快乐”,也称“禅悦”,是写给希望通过禅修摆脱生活重担,却又被种种障碍或能力所限,无法感受到“禅悦”境界的人。其实,只要禅修的方法正确,初学者也能从中得到大快乐。   

  本部第一章系统地介绍了禅修的七个阶段,它相当于我以前写的一本小册子《禅修的基本方法》的修订版本。在第二章,我会指出禅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与读者分享轻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第三、四章,我以独特的方式解释“正念”,进而提出三种有助于平静内心的禅修方法,以全面扩展读者的禅修技巧。接下来在第五、六章,我会介绍佛陀的一些经典教法,即《入出息念经》与《念处经》,希望能以佛陀的睿智言语印证并充实本书的教法。   

  第二部“禅悦与解脱”,将引导读者游历永恒的佛教禅悦世界。在此,我会描述如何通过禅修进入禅那,去感受无上禅悦,以及在“放下”的状态中揭开五欲的面纱,以呈现证悟之时内心的庄严世界。其中第一、二、三章将详细描述禅定经验,为读者开启纯净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读者体验令人惊喜的境界。接着,第四、五章继续述说获得禅定的人将如何打开内心的智慧果园之门。随后的第六、七章则描述如何圆满达成此生的禅修,并列出明确而详实的细节,解释何谓“正觉”,以及如何达到“正觉”。   

  最后的“结论”部分是“永远放下”,这是本书的“返回舱”①,使读者从禅那与涅槃的出世之境界,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①此处以太空船完成任务后重返地球作比喻。   

  如何使用本书   

  我写此书,有三个目的。   

  首先,本书教法以传统佛学理论以及佛陀真言为基础,仔细阅读并实践本书内容的禅修者,无异于修习一门渐进且完整的佛学禅修课程。   

  其次,本书是排解禅修疑难的指南,可助读者克服修行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例如,若禅修的障碍是嗔念,读者可以翻到第一部第二章,从中找到修“慈”的建议。书中还有更多有助于解决疑难问题的忠告,那是人们平时鲜有机会听到的。例如第三章“正念的特质”,其中所言安置“守门人”以监督并保证顺利禅修的方法,便是非常珍贵且极具效力的教法。   

  本书的第三个功能,是帮助读者了解他们较为陌生的佛学禅修领域。它将为读者提供平时可能较难接触到的信息。例如第二部一至三章探讨“禅那”——深刻的禅悦状态,“禅那”虽是佛学禅修理念的根本,如今却经常遭到世人误解,而本书所言可帮助读者们摆脱这些认知误区。   

  我是带着些许忐忑不安的心情将本书交予出版社的。当我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在伦敦开始禅修时,一位来访的日本禅僧曾告诉我:“根据业的法则,凡是撰写佛教书籍者,未来都将转生为驴子!”这让我很担心。不过,无论这是否属实,我相信所有遵循本书指导的读者都将解脱一切烦恼,而不只是解脱长耳驴身而已。   

  在《萨遮迦大经》中,佛陀说:“我常想,禅那会是正觉之道吗?随后,我由此了悟到:它是正觉之道。”         

←虹←桥书←吧←。  

第3节:第一章 禅修的基本方法(1)         

  第一部禅修的快乐   

  第一章禅修的基本方法   

  本章将要探讨禅修的七个初级阶段。你们如果想要快速地通过初级阶段,那么千万要小心。倘若心急想要快点结束初级阶段的禅修,就好像地基还没挖好就想盖房子一样,房子可能很快搭建起来,但会很快倒塌!   

  明智之举是,多花点时间打好坚实的基础,如是方能稳扎稳打地练习到更高层次,体验到最终的禅悦。   

  第一阶段:觉知当下   

  首先,我要教导大家如何放下过去与未来的包袱。你们可能以为这事很简单,其实不然。   

  “放下过去”意味着不去想工作、家庭、承诺、责任以及童年的快乐或悲伤等等,你将完全对过去的所有经历无所牵挂,对它们的回忆完全不感兴趣。禅修时,你应“放下过去”,切断自己老是回溯过往的陋习,停止去想自己生于何处、住于何处、父母是谁或你接受了何种教育。   

  如果你和别人一起禅修,人人平等,都只是一个修行人。不论你是资深禅修者或只是初学者,都不重要。我们都不应再回想过去发生的事情。假如能抛开过去的一切,抛开使内心不安的顾忌、观念或想法,我们才有可能是平等与自由的。   

  这样的心灵修炼,如同在病房墙壁上安装软护垫,任何经历、观念或想法在撞到护垫时都不会反弹,只会沉入其中,毫无回溯之音。   

  有些人以为,自己多少可以通过回忆往事来学到一些东西,并可以此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实际上,当我们凝望过去时,总会附带先入为主的思考方式,因此我们所看见的事实真相,其实已经不是真相了!正因如此,诸多人等都会对某件过去的事各执己见、争吵不休。   

  对于此点,调查交通事故的警察可谓深有体会:两个目击者虽然都非常诚实,却可能对同一件事做出完全相反的陈述。记忆并不可靠,我们若明白这一点,就不会高估自己的回忆,也就能够将之埋葬——如埋葬死者一般,一切就此了结。   

  不必缅怀过去,不必紧紧抓着装满往事的棺材不放。否则,你就是在用并不必要的重担来压垮自己。只要放下过去,你就能立即得到解脱。         

虹←桥书←吧←。←  

第4节:第一章 禅修的基本方法(2)         

  至于未来的事情,包括忧虑、恐惧、计划、期待,你也应该放下,佛陀曾说:“不论你以为它将会如何,它总是会变成另外的模样。”智者知道未来是不确定、不可知和无法预测的,所以没有必要去思考未来,对于禅修者而言,这样做更是浪费人生。   

  奇妙而美好的心灵   

  当你专注于内心世界时,就会发现心很奇妙,它会带给你许多美好的感受。   

  静不下心的修行人有时会想:“又来了,难熬的一个小时又来了。”但接下来总会有奇妙的事情发生:最终他们往往会远超自我预期,进入非常平静的境界。   

  最近我听到一个初次参加十日禅修者的故事。第一天禅修过后,他因痛苦不堪而请求回家。老师说:“我保证,多待一天,你的痛苦将会消失。”因此他又在禅修中心待了一天,但变得更加痛苦,他再次请求回家,老师还是重复那句话:“只要再多待一天,痛苦就会消失。”   

  待到第三天,他感觉越来越痛苦……前9天的每个晚上,他都请求老师准许他回家,而老师每次都说:“只要再多待一天,痛苦就会消失。”   

  令他惊讶的是,就在最后一天,即第十天早上,痛苦的感觉彻底消失了,他可以长时间打坐而不觉痛苦。对于这样的结果,他感到妙不可言。   

  所以说,你无法预知未来,未来是如此奇妙、神秘、完全超乎预期,你完全可以抛开对未来的所有顾虑与期盼。   

  当你在禅修时想“还要等几分钟?我还要忍耐多久?”时,这说明你已经分心,过度顾虑未来的事了。事实是,痛苦可能转瞬即逝,但你就是无法预料它何时会消失。   

  刚开始时,你也许以为自己的禅修之法无一可取之处,但下回打坐的时候,你会感觉非常平静、轻松。你会想:“哇,现在我可以修禅了!”可是再下一回打坐时,初始禅修的痛苦又出现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的第一位禅修老师,曾对我说过一句在当时听来相当奇怪的话。他说:“没有‘坏的禅修’。”他是对的。不论是“坏的”或“有挫折”的禅修,到最终,你所有的辛苦付出都会得到回报。   

  这就如某个人星期一辛苦工作了一整天,下班时却没有领到薪水,他会想:“我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星期二他工作一整天,仍然一无所获;星期三、星期四他依然勤奋工作,但还是没有领到薪水,连续四个糟糕的日子。到了星期五,他和以前一样继续工作,当天下班时老板把薪水付给了他。   

  为什么不能把每次禅修都变成“领薪水的日子”呢?这是因为在禅修的困难阶段,你是在积蓄力量,在为成功奠定基础。勤奋禅修时,你的力量将会增强,从而创造出获得平静的动力,当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你的内心将进入一个美好的禅修境界,那便是“领薪水的日子”。但你必须记得,多数工作是在所谓“坏的禅修”中完成的。   

  过去与未来都是负担   

  在我主持的一次闭关活动中,小参①时有位女士告诉我,她以前常生我的气,但每次生气的理由都不同。在禅修初期,她因身体不适而怨我没有早些摇铃结束禅修,后来她进入美好平静的状态时,又怨我太早摇铃。可实际上,每次禅修的时长都同样是一小时。         

虹桥门户网。  

第5节:第一章 禅修的基本方法(3)         

  ①小参:禅修期间,禅师针对每个禅修者的身心状况,分别给予指导的时刻   

  当你开始思虑未来,并开始想:“还要过几分钟才摇铃?”你就无法安住于当下——这是在自找麻烦,而非修禅。   

  在禅修的第一阶段,你对当下的专注,要达到全然不在意时间流逝的程度。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不知道!你甚至不记得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而只知道“当下”。   

  我当初在泰国出家时,真的忘了那是哪一年!那种没有时间观念的感觉极为美妙,在没有时间的空间中,你将了悟当下的实相。   

  当下的实相是宏大而庄严的。当你放下过去与未来的一切时,也就相当于活在当下,心中只有当下的念想,此即禅修的第一阶段,达到此阶段,说明你已摆脱进入禅那的初步障碍。   

  接下来,你需要积极努力地精进,稳固并安住于这一初级阶段,这点相当重要。   

  第二阶段:静默地觉知当下   

  我已在“导论”中勾勒出禅修的目标:获得内心的美好静默、安定和清明。如今,你已摆脱阻碍深入禅那的某些负担,现在应进一步体验内心更为美丽与真诚的静默境界。   

  静默意味着不评论   

  开始第二阶段的讨论之前,我们先理清“静默地觉知当下”与“评价当下”之间的差别。以观赏网球比赛的电视转播为例,你会同时看到两场比赛:显现在荧幕上的比赛,以及你听评论员描述的比赛。评论经常是带有个人偏见的,例如澳洲人与美国人比赛,澳洲主播与美国主播的评论一定大不相同。在这个譬喻中,只看电视画面不听评论,代表禅修中的静默觉知,而听取评论则表明你也在评论它。你需要明白的是:不带偏见、不作评论地观察当下(静默地感受当下),你会更接近当下的实相。   

  我们有时会带着内心固有的认知看待这个世界,事实上,内心的认知完全无助于我们认识世界,内心只会编织造成痛苦的妄想,使我们怨恨敌人或疯狂地依恋所爱的人,由此产生人生中的诸般困惑。内心会制造种种假象,如同技巧娴熟的演员自如操纵观众的情绪一样,让你感到恐惧与罪恶、焦虑与沮丧。因此,你若想追求当下实相,应珍视静默,在禅修时将它看得比任何想法都重要。   

  过于珍视自己的思想是保持静默的主要障碍,我们该如何抛开内在的思想?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精炼“觉知当下”,非常仔细地觉知当下的每个时刻。这样,你就根本无暇去评价过去发生的事。当你在注意或评论已发生的事时,就无法专注于当下,这犹如因沉湎于回忆旧访客而忽略了新来者。   

  延伸这个比喻,想象你的心是宴会的主人,正在门口招呼客人。若客人进门后主人便开始和他攀谈,此时主人就无法尽到招呼每一位来客的责任。   

  由于每时每刻都有客人来访,主人必须不停地招呼,与其中某位访客交谈就意味着错过下一位来客。禅修也一样,你若专注于回忆依次进入内心世界的一桩桩往事,就会错过随之而来的下一桩。         

→虹→桥→书→吧→BOOK。  

第6节:第一章 禅修的基本方法(4)         

  如果能够心无旁骛地完全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件事,你就无暇顾及内心的感受,这便是精炼“觉知当下”。精炼“觉知当下”、深化内在静默的过程,就好像你鼓足勇气放下三四十年来一直背着的沉重包袱。放下吧!这样你会感觉到极大的解脱与轻松,从此无牵无挂。   

  另一个深化内在静默的有效技巧是认出“思想间的空隙”。以敏锐的正念,仔细留意一个念头结束而另一个念头开始之前——就是那里,那个间隙便是静默!   

  起初,“思想间的空隙”可能只是一瞬间,但当你感受到这一瞬间的静默时,你会开始慢慢熟悉它,而静默的时间也会因此延长。请记得,静默是很害羞的,若听到你在评说她,她就会立即消失!   

  静默令人愉悦   

  若能放下内在的一切思想,并安住于“静默地觉知当下”中,只要时间够久,便能了解这种经验是多么令人愉悦而美妙。比起种种分心杂念,静默更能使人清明、生智;你若了解这一点,静默将会变得更具吸引力。   

  你的心灵应趋向静默,寻求静默,真正必要时才动用思想。我们脑中的多数思想其实毫无意义,只会让自己感到茫然与头痛。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轻松愉悦地专注于追求内在的静默。   

  “静默地觉知当下”是禅修的第二阶段。对于禅修的第一、二阶段,我们应付出更多时间,若能完成这两个阶段的练习,表明我们已在禅修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这样,我们便能在静默的“当下”之中,体验到无尽的安定、喜悦,以及随之而来的智慧。   

  第三阶段:以“呼吸”为觉知对象   

  倘若我们希望禅修更进一步,此时就不必去觉知内心所想到的每一件事,而是只选择一件事,于静默的当下去觉知。我们可选择呼吸的经验、慈的概念、观想一个有颜色的圆轮,或其他几个并不常见的事物作为觉知的对象。以下我将要描述的是:于静默的当下觉知“呼吸”。   

  专注勿分心   

  当你的内心开始持续关注一件事而不作他想时,必会体验到更多的安定与禅悦。此时我们会发现,分心会造成多余的重担,犹如有6部电话同时响起,我们若舍弃5部而只接听一部电话,即是一大解脱。想要专注于呼吸,先要了解分心即是重担,这点很重要。   

  安忍是捷径   

  你若能小心谨慎地努力实现“静默地觉知当下”,会发现自己能轻易地把觉知转到当下的呼吸上,而且能不间断地连续觉知呼吸,这是因为你已移除了“入出息念”(呼吸禅法)的两个主要障碍。第一个障碍是内心习惯于回忆过往或思虑未来,第二个障碍是先入为主的内心思想。所以,我才会先教导“觉知当下”与“静默地觉知当下”,以此作为更深邃的“入出息念”的坚实基础。   

  我们时常看到,禅修者会过早地进入第三阶段来修习“入出息念”,而彼时他的内心还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跳跃,尚未放下内在的一切思想杂念。         

▲虹桥▲书吧▲。  

第7节:第一章 禅修的基本方法(5)         

  这便是准备工作未做好,就想修习“入出息念”。这样很难修习成功,很可能因挫折感而放弃。   

  反之,完成前面两个阶段的练习之后,你就能轻松地持续专注于修习“入出息念”。一旦你发现很难专注于呼吸,表明你应该重新回到前面两个阶段去练习,唯有安忍才是捷径。   

  呼吸的部位无关紧要   

  当你专注于呼吸时,有些老师会告诉你,要观察鼻尖处的状态或腹部的起伏等。然而,通过亲身实践,我发现其实没必要去关注呼吸的部位,若专注于鼻尖的呼吸,你就会产生“关于鼻子的觉知”,而非“关于呼吸的觉知”;若专注于腹部,那么你将会产生“关于腹部的觉知”。其实,你只需在当下问自己:“我是在吸气还是吐气?我是怎么知道的?”实践将会告诉你是在吸气还是吐气,放下对呼吸部位的顾虑吧,呼吸的过程才是你需要关注的。   

  控制呼吸的节奏   

  此阶段的常见问题是如何把握呼吸的节奏。在此阶段的练习过程中,你的呼吸可能会有些不顺畅。应对之法是,你可以想象自己只是车里的一位乘客,不必操心车辆的驾驶,只需放轻松并享受这趟旅程——让气息自行吐纳,你只需坐在车上从旁观察即可。   

  当你可以连续觉知自己呼入与呼出气息(即“入息”与“出息”)近百次而无任何遗漏时,便已达到了禅修的第三阶段——持续觉知呼吸,这比第二阶段更能令人感到安定与喜悦。想要更深入的话,你就得准备下一阶段的练习,即持续专注地觉知呼吸。   

  第四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呼吸   

  当你有能力把握每一次呼吸的节奏时,自然能进入第四阶段。在觉知入息的第一个停顿时,你会发现自己正不断深入,对入息全过程的感受也在逐渐增强。   

  随后,你还会注意到入息之时的下一个停顿,然后是更多的停顿——每一次停顿都只是相当短暂的一刹那——之后你才开始吐气。   

  同样地,你会注意到出息过程中的每一次停顿,直到出息全过程结束。当然,你所觉知的都是静默当下的入息与出息。   

  让开   

  你连续觉知每一回合的入息与出息,直至数百回,这个过程才可称为“持续专注地觉知呼吸”。你无法通过憋气或握拳来勉强达到这个阶段,唯有忘却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默默地觉知当下的呼吸过程方可达成。事实上,“你”并未达到这个阶段,是“心”自己完成的。“心”明白在这个阶段只要专注于呼吸,即可感受到平静与喜悦。   

  你会发现,要在这个禅修阶段取得进步并不费力,我们只需让开、放下,任其发展。只要肯放下,心就会自动趋近、靠向非常单纯、安定、甜美的心一境性①,在每一个相续的停顿间觉知呼吸。   

  ①心一境性:即内心与外界融合为一。   

  美丽的呼吸   

  我称第四阶段为禅修的“跳板”,因为你能由此潜入禅悦的状态。当我们只是通过让开(不干涉)来维持内心的专注时,当心转而专注于呼吸过程的核心——极度的安定、自由和禅悦时,呼吸本身似乎渐渐消逝了。         

◇。◇欢◇迎访◇问◇  

第8节:第一章 禅修的基本方法(6)         

  在这个阶段我要提及“美丽的呼吸”,因为心在觉知呼吸的过程时,显得格外美丽。我们在一个个相续的刹那中持续觉知这美丽的呼吸,轻松而且持久。   

  接下来我将进一步解释,当呼吸消失时,只剩下不以实体存在的“美丽”,成为内心觉知的唯一对象。我们不再觉知呼吸、身体、思想、声音以及外在世界,所能觉知的就只有美丽、安定、禅悦、轻盈,甚至之后被唤起的一切感知,但它们都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我们早已放下内心的杂念,不再对其他事物妄加评判,此时心是如此安定。刚开始我们只是粗浅地感受到内心的禅悦,而随着禅悦的增长,我们便可进入所谓“禅那”的境界。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描述了禅修的前四个阶段。在进入下一阶段之前,你务必多花点时间,好好修习这四个阶段,以确保自己进阶之前的根基已经非常稳固。这时的你,应该可以轻松地维持第四阶段的禅修——持续专注地觉知每一次呼吸。这不是要你在这个阶段细数呼吸的次数,而是要求你在进阶前,把握自己停留在第四阶段的大致时长。在禅修过程中,唯有安忍才是捷径!   

  第五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美丽的呼吸”   

  此阶段接续上一个阶段,其转变通常自然且不留痕迹。我们曾讨论过,当禅修者完全持续专注地觉知呼吸,诸般感知不受外界任何事物干扰而渐渐平稳时,其气息将会安定下来,转变为非常平顺安稳的“美丽的呼吸”。你的内心会对此深觉满足和快乐,而观察过程也不会很费力。   

  什么也不做   

  在这个阶段,“你”无需做什么事也无需尝试做什么,否则就会扰乱整个过程,美丽将会消失,犹如降落在“蛇梯棋”①游戏中的蛇头上,你必会倒退数格。从这个禅修阶段起,造作者(即心中的“自我意识”)必须消失——你只是个被动的正在进行观察的觉知者。   

  ①蛇梯棋(SnakesandLadders),英美等国小朋友常玩的一种棋,玩者掷骰子决定要走的格数,碰到梯子就往上爬,碰到蛇就要往下走。   

  在此阶段有一个有效的技巧,即暂时打破内心的静默,并温柔地对自己说:“安定。”在此禅修阶段,心通常很敏感,只要轻轻推一下,它就会遵照你的指示去做。这样一来,呼吸将变得安定,并呈现出美丽的意境。   

  当我们被动地观察当下“美丽的呼吸”时,对于气息“入”或“出”,或者对气息“初”、“中”、“后”段的感知,都应该消失。   

  心不在乎所观察的是呼吸的哪一部分,也不在乎所观察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心只在乎“美丽的呼吸”这个过程本身。在此,我们应当简化禅修的对象,除去一切不必要的细节,只体验当下的呼吸,只是觉知平顺、连续且几乎毫无变化的“美丽的呼吸”。   

  什么也不要做,看看呼吸是如何平顺、美丽和不受时间影响的,看看你能让它多安定。慢慢品尝美丽呼吸的甜美,越安定,越甜美。         

◇欢◇迎访◇问◇BOOK。◇  

第9节:第一章 禅修的基本方法(7)         

  只剩下“美丽”   

  呼吸很快就会消失,不是你希望如此,而是当你进入一定的安止状态时,就只会剩下“美丽”这一征象。   

  英国作家刘易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