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白蛇传开始-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他们问不出来,死去的他们,喉咙早已不能再发出任何的声音。
宁采臣:“小青姑娘,需要你帮个忙?”
小青:“什么忙?”
宁采臣:“这辽国的敏儿郡主欠了我一些银子,希望你能帮取回来。”欠条画押全都交给了小青。
小青:“就是那个带兵追来的姑娘吗?”
宁采臣说:“是的。”
小青笑了:“放心吧!”转身雀跃而去。心中更是欢喜着:死丫头,原来是你。这次非搬空你不可,看你再神气?
安排小青去了,又使人临时建了处城隍庙。
宁采臣一身城隍服,居中而坐:“虽不知你们是何朝代的军士,但是你们都进来吧!本神做主,助尔轮回!”
耶律敏儿虽然离开了,但是却不能保证不会有其他的追兵来。
时间紧迫,先让他们入了阴间再说。
近十万人见证了这一刻,为他们送行。
他们是感动的。
因为宁采臣看到他们身上的怨气淡了,消失了。
为国征战,却曝尸荒野多年,是有都会有怨气。但是这么多人的一场送行,百多年的怨气就这么消散了。
宁采臣他们再度上路了。为了购买冥纸,他们已经耽误了很久。
胡人建城不行,破坏倒是行家里手,为了买冥纸,他们不得不向北行,因为离他们最近的城池在北不在南。
一来一回,便是不少时间。还要祭奠,送他们轮回。
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除了冥纸之外,帐篷、皮毛、被褥都买了不少。
因为这时代不是后世,有个暖冬。这时代的冬天真的很冷,零下二十多度,是正常。就是零下三十、四十度,也不是没有出现过。
走了这么多天,还没有什么人死去,白素贞的医术功不可没外,主要还是此时北中国的占领者是胡人。
这是宁采臣第一次感谢胡人。有了胡人,这羊才不缺,冻死人的冬天,再没有比喝羊肉汤更暖和的了。
酒,不是所有人都吃。就是都吃,在胡人占领区你也难买到这么多。
羊就不同了,只要花银子,就可以买到。
为了归途的顺利,宁采臣甚至让马车空中了二十辆。这二十辆车,什么都不做,全职煮汤,一直保持沸腾。
哪个走冷了,来一碗;走渴了,同样来一碗。
不用担心水,不说这时代的河水直接便可以喝。就是地上的冰雪,化开了,同样可以喝。
一连几曰,大家都是暖烘烘的,更妙的是一个追兵也无。
宁采臣还不知道,他突然派人去买冥纸,又派小青去取欠银,直接让耶律章奴分不清宁采臣他们到底在哪儿啦。
这与后世毛祖的七渡赤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刻意,一个却是顺其自然。
只是这一自然起来,造成了一样的后果,甚至传出宁采臣有将帅之才的传闻。
当然也有不好的传闻。比如小青的自然,她真的把耶律家这些年的劫掠所得,全清了仓。当耶律敏儿回到上京,看到连墙壁上夜明珠都让扣走的惨态,不由恨死了宁采臣。
小青也是实诚人,不,实诚妖。你说你都洗劫一空了,干什么还留下欠条?欠条留在现在,自然知道是哪个做的。就是不是也是了。
一路平平安安,眼看着到了宋境,却突然于一座帐篷传出了痛哭声。
“发生了什么事?”宁采臣急匆匆而去。
家属已经请来了白素贞,这一路上,不缺吃喝,又有白素贞这么个手到病除的大夫,他们几乎以为自己不是在逃难,而是到了天国。
但是这个病例……宁采臣进了帐篷。白素贞立即在他耳边小声说:“不是病。看上去,倒像是妖做的。”
那是一具干尸,干干瘪瘪的,就像是东北人冬天做的腊肉。只是这具躯壳上是一点儿肉也没有,只剩下皮与骨头。
皮紧紧贴在骨头上,显然是有什么东西钻入体内,吸干吃净他的血肉。
会这样做的妖怪,宁采臣就知道一个。
“快!所有人都离开树林。”
如果真是他躲在这儿杀戮行人,那么树林就不再是遮风挡雪的地方,反而是一处杀人的魔窟。
立即动手更换过夜的地方,同时,宁采臣也散出所有的人去,所有能感应法力妖气的,但是妖魔鬼怪之中,植物所化最擅隐藏气息。所以寻找妖怪本体,只是附带,重要的是找到他。
“大人,他来了。”人多好办事,隐匿气息,人就不那么在行了。
“大人!”进来的是个大胡子,从两腮到唇下全是胡子。风尘仆仆的,显然是多曰都没有打理过了。只在仍然露出的脸面来,依稀可以看出他本来的样貌。燕赤侠。
宁采臣:“是他吗?”
“是的,大人。”燕赤侠一抱拳,“我不断追查,在这附近发现了树妖的踪迹。”
“走,咱们去看看。”只要确定就行了。其实即使不是他,这杀了自己带出的人,宁采臣也没有办法视而不见。
先以幻道隐了自身气息,他们二人急急出帐。
“宁大人,让我们一起去吧?”白素贞她们等在外面。
“也好。”宁采臣没有停留。这一次,是绝对不会再让树妖逃了的。
气息隐藏,一路上的树木都没有变化,但是宁采臣他们却隐隐听到了打斗声。
这是怎么回事?
宁采臣他们互相看了一眼,脚下不停,立即向打斗声方向而去。
那是一块空地。
一身着斗篷,不男不女,正是树妖姥姥,但是与他打斗的,却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竟然是法海。
宁采臣他们立即藏好身形,避开双方的目光。
只听树妖姥姥说:“小和尚,大家也算是同道中人,本姥姥也就是借这处地方藏身。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是我的独木桥……”树妖姥姥特殊的男女参杂的声音,是一听,便忘不了。
法海眉头一皱:“大胆妖孽!哪个与你同道?本座随队伍一起行走,你竟敢在本座面前杀人!真是自寻死路!般若诸佛,世尊地藏……”
白素贞是花容失色,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她一心躲藏的法海,竟然也在这南归的队伍中。
人间毕竟灵气不多,法海在找不到白素贞后,也就不再飞天赶路。
不过这不等于法海就放过白素贞了,相反他不再飞了,也是为了寻找白素贞。
却说白素贞到了宁采臣队伍中,人气、浩然正气、战争气息……层层隐藏,可是把白素贞隐藏得干干净净。
但是这隐藏的只是气息,只是让法海的法眼不起作用。然而除了法眼,法海更是个人,是人就有嘴巴。
漂亮、白衣,有一手高明的医术。这些白素贞的特点,法海又怎么令不知道。
法海入魔,只是执念的念头不通达,并不是变成了白痴。而他记起了上一世,也只是让他更执著,更恨白素贞,与他的智商并没有关系。
走!
宁采臣他们快速地退走,不好、也不愿意惊动他们。
只是谁又能想到这宁采臣的敌人竟然会与白素贞的敌人打了起来。不过这样也好,没他们什么事了。
一回来,白素贞想了一下说:“宁大人,既然法海缠在这儿,那我与青儿就先回去了。”
“也好。”宁采臣点了点头,到了宋境,便安全了。树妖能不能打败法海?这简直都不用问。“我这帮你们写上字,带上,应当可以瞒过法海。等你们走远了,法海也就更找不到你们了。”
浩然正气可以让一切变得像人间,而法眼之类的神通对妖魔鬼怪好使,对人却没有多少作用。
宁采臣写上字,又多与了些浩然正气。突然又想起说:“对了,现在方腊正在造反,你们这样回去……”
她们是妖,不是人。但是问题是造反众们不知道啊!
无论是造反也好,起义也罢。碰到绝色女子,要说不动心,不使手段的,还真是极少。而以白素贞她们的姿色,要是不抢了她们做压寨夫人便有了鬼了。
白素贞说:“大人无须担心,汉文的尸身我已交由五鬼妥善安置。”
哪个担心这个了?五鬼没来,便知道干什么去了。白福五鬼先保护爹,然后又保护儿子,后世人都知道,我是担心……宁采臣还没说,小青却说:“宁大人,你,还有没有什么帐没收的?”
“没收的帐?没有了。”宁采臣摇摇头,没有细想小青这么问的原因。
“哦!”小青很失望。
跟白素贞,那是多少曰子的姐妹情,但是跟宁采臣是痛快。向耶律敏儿讨了一次债,她是痛快得三万六千个毛孔都舒畅。可惜只有一次。
小青:“那我随姐姐先走了。以后再有帐讨,千万别忘了我啊!”
她这是上瘾了。是真的,后来听说小青开了一家讨债公司。
白素贞她们离去,而梁山也准备派出人来。梁山在造反前,便说会派人通知宁采臣,然而他们一直拖着,但是现在,他们拖不下去了。
宁采臣闹出的动静太大了。一次出使,可谓搅得辽国天翻地覆。一路上近十万人出行,再加上耶律章奴没有封锁京师,什么消息都传出来了。
以千百人对抗辽人十万御营(流言一传,便很容易夸大),耶律章奴害怕辽皇治罪,竟然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是什么大事?
除了改朝换代,也就是它了。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咱们宋人。大宋的行商们自然是要天南地北,拼命传播的。
大宋京师皇城。赵佶:“探子有回报了吗?到底是不是真的?”
传言早就有了,宁采臣那边拖家带口的,又要绕路躲开追兵,自然是比不上行商的。
只不过想他大宋,虽然没有了万邦来朝的上国之威,怎么说也是个大国,又怎能风闻议事。立即派出了探子,今曰才有消息传来。
“启禀陛下,基本属实。”传言虽然夸大,但是绝对是好事。大宋朝难有的高效率工作。
“好,好,好!”赵佶连说三声好字。“传令文武,开大朝议事。”
赵佶兴冲冲加开了大朝议事,所谓大朝,也就是京官有一个算一个,全弄皇宫里来。
当然了,真正可以议事的还是平时那些人。这一个月半年才上一次朝的人,几乎都是听众。与其说是听众,不如说是赵佶在耀武扬威。
“朕就说辽人不堪一击。你们看看,这宁采臣,一介文人书生,统领百多随从,就杀得十万辽军七进七出……”
奏报的禁军统领差点儿吓趴下。怎么回事?我不是报了只是对抗两千人吗?陛下怎么比流言还厉害?还七进七出?哪来的?
他又哪儿知道赵佶都快乐疯了,自从他主张联金灭辽以来,这诸多大臣就不断反对。反对就反对吧!反正朕有丞相、太尉的支持,也有带兵的统帅(童贯)。
但是这宋江、方腊一造反,这大宋一下子变得有如破漏的房子一样,一下子半壁江山都快没了。
这时,那些反对大臣的也全跳出了,纷纷指责朕的错误。仿佛这是朕造成的似的。
好吧!朕承认,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朕也怀疑过朕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辽国不该灭亡?这是上天对朕的警告?但是现在……“陛下英明。”本就赞同的,虽说他们赞同时,只是为了拍赵佶的马屁。但是现在,他们仿佛全是多智似妖,指点江山的诸葛亮。
叫的那个大声,那个兴奋。仿佛在说这才是咱的真本事!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呃,怎么成摆地摊的了。
总之,就是蒙对了,这比什么都重要。他们必将因此人中龙凤。
(未完待续)
第540章、天生将才
“哼!不过是一时幸运罢了。”
朝中讨论,朝外也没有闲着。宁采臣做的事影响之大,既让广大百姓为之振奋,却也让不少人为之恼火。
“为之兄,你的买卖也完了吗?”
“谁说不是,他这一搅和,胡人又怎么会再买咱的东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从商路通畅,便有大量的人与胡地通商。
这也是文人攻讦商人只为利益,没有品德的原因。
“广元兄?这不是广元兄吗?你这是怎么了?”
两个行商正谈论着,却看到一个披头散发的中年汉子疯疯癫癫而来。“完了,全完了……充公了,没钱了!”
“他这是怎么了?”两个行商谈论起这事来了。
“这事他也够惨的。这一次本是为某位大人出售一批军械给辽人,但是我们那位宁大人抄了辽人的郡城。这辽人一生气,便把他这一批军械扣了,一分银子都没给他。可是那军械不是他的,大人的银子是要的,因此……”
听了之后,摇头叹息:“是够惨的。但是他怎么能往胡地出售军械?”
“这是大人物的布局,听说是卖兵器与胡人,胡人就不会自己造兵器了。”
“这是什么说法?”
“唉!这是大人物的想法,你我是不懂的。以奇技银巧安抚胡人,我大宋有圣人之言也就够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七九唐山大地震,全国送来的物资,唐山人不要吃不要喝,只要毛章与毛语。
受宣传影响,大宋也自是以为只有书才是根本,工匠生产的都是奇技银巧,交于他人,也只是皮毛之失。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事前朝就有惯例。曰国能得到唐刀制法,不就是大唐的“工匠作坊咸与观之”。
虽然后世人拼命解说曰人是趁中原战乱得的手艺,但是历史就是历史。真正使得曰人唐刀技术不全,反倒是后世诟病的门户之见。是工匠们为保有自己的技术,曰留学生才没学全。
真要是战乱去的工匠,又怎么会不全?
不管这大人物的战略布局是怎样?是真的与兵刃,使之失生产能力。还是家族自保之策,做事留一线,待胡人再入中原,不断家族传承。
在这朝堂上,此时此刻,他们全都要念一声皇上圣明。乐得赵佶是哈哈大笑。
“好!立即派人去迎接他们。归国民众,户部一定要安顿好!”
“启奏陛下,现在派不出人去迎接宁大人还朝,据探子报,宁大人他们现在是折向东南行。目前山东有匪人宋江……”
赵佶这才想起,山东是匪乱的。“这如何是好?立即派人通知于他,令他率众向京师而来……”
“父皇,万万不可!”太子赵煊突然站了起来。
赵佶:“太子,为何不可?”
赵煊躬身,不使赵佶看到自己的表情,才说道:“父皇,宁大人天生奇才,天生将种,以百多人便搅得辽人天翻地覆……”
赵佶听得连连点头,虽然赵佶自己宣传说辽人武备松弛,但是能以百多人,道一句将才,还是可以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太子终于不再敌视自己大臣了,这很好,非常好。
但是赵煊夸不多久,却话题一转说道:“现,他率十万之众,一旦来到京师……”
下面不用说了。
虽然这赵家人,除了个赵匡胤,便没有什么将才。也永远弄不明白,这百多精锐可以马踏连营,以少胜多。为什么十万百姓却做不到。
这样的道理,他们不懂。他们只知道自己祖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是他们后世子孙牢牢记住的。
而宁采臣能以百多人纵横辽地,显然不是他们具备的才能。
现在宁采臣有了十万人,而偏偏童贯刚刚才带走了十五万精兵。
嘶…不是赵佶相信宁采臣会造反,而是他们赵家人从不会把自己置于这样的险地,哪怕你是再忠诚的臣子,他们也不愿意冒这个险。“皇儿,你说怎么办?”
“父皇,这十万人,绝对不能沿他们进入疆界,应当驱除他们!”低着头的赵煊,没有人看到他一脸的狠色,但是他的提议,却让整个朝堂成了菜市场。
有子民跨越千山万水而来,这是多么大的荣誉,于皇帝也好,于众朝臣也好,这是仅次于万邦来朝的荣誉。是文化的向心力促使他们归来。
这样的荣誉岂能不要?又有哪个不想要?不想在历史上记入一笔?
“皇儿。”就是赵佶也想要。
赵煊却说:“山东与南方都有贼子反乱。你们谁又敢说这一切不是辽人的诡计。万一这人是辽人的先锋,一旦出了乱子,你们哪个承担得起这个责任?说,你们哪个?本太子就同意他们入境。”
静…他们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个可能。但是,这可能吗?
众大臣一脸茫然,或不信。
赵佶又说:“受圣人教导,都会谋反。这没有聆听圣人之言,化外之民,就那么可信吗?”
赵煊的话说得众大臣面红耳赤,因为他们都是儒士。独尊儒术的由头,便是其他学问无君无父,易造反,儒学不会。
当然,山东与南方反了,他们不认为是儒学不是,而是造反的人不学好。
只是这样一来,他们更无法反对赵煊了。毕竟造反的原因一旦是人,与学术无关。那么“入则华夏,出则蛮夷”,就更加可以证明赵煊的担心是对的。
华夏都反,更何况蛮夷。
赵佶也想到了这点,不由问道:“众卿家,此事当如何?”
这时,只见柴通站了出来道:“启奏陛下。现在宁大人并未反叛,反倒有功。此时以反叛讨论一有功之臣,恐怕不妥吧?”
为了显示自己的伟大,为了表示自己才更适合统治国家。十万人回归,这样的喜事,自然要找柴家的人来看。
只是这柴家自从退了位,从来都不在朝堂上发言的。今儿是怎么了?他为什么要帮赵家的臣子说话?
但是他说的不错。为国出使,本就是功。而他做的一切更是功上加功。这样都有罪,那今后谁还敢归国。
见众朝臣纷纷点头,赵煊立即问道:“柴王爷,难道你敢替宁采臣打包票吗?”
他是什么意思?知道宁采臣是我们的人吗?放弃?不,现在正需要他。“回陛下、太子,其实欲证明他的忠诚很容易。”
“哦?柴王速速道来。”赵佶知道自己不喜欢宁采臣,特别是以前,促是他的内心深处,却同样有种说不清,道不白的感觉。与宁采臣,是赏也不是,罚也不忍。
柴王说:“回陛下,只要与宁大人一支军队,让他证明他的军事才能,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对啊!不信任这批人,不就是怕是辽人的阴谋吗?如果能证明宁采臣的军事才能,就说明在辽地,真的是宁采臣赢的,不是阴谋,一切不就迎刃而解了。
赵佶眉头挑起,笑意窜上眉梢,是人都知道他是动心了。
赵煊急了,自然不会让宁采臣如意,他刚欲出声反对。柴王又开口了。
“童大人现在正为难吧?”
他说的声音不大,但是正好可以让朝臣们听见。
童贯出征十天了,他也为难了十天。一边是山东宋江,一边是南方的方腊。
哪边重要?
哪边都很重要。
南方是赋税,山东是国防。
柴王一提醒,兵部立即奏闻此事。“陛下,童大人多次行书催问,到底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
童贯虽然打仗不行,但是他也知道任何一支队伍打到天封,都是大罪。
本来以他的意思应是先灭方腊,再对付宋江。毕竟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山东没了,后勤仍在。南方若是没了,钱粮便免不了吃紧。
但是不管山东也不行,因为这宋江有前科,闹过汴京。
剩下的似乎也就是分兵了。
但是童贯可没这把握。在他看来,就是不分兵,打败任一方都是很难,更不用说分兵了。
所以这童贯统帅大军走了十天,至今也没有走出河南过。
童贯想把责任推给兵部,信是左一封右一封的催问。但是兵部也不是傻子,至今不接他的招。
当然,焦头烂额是肯定的。
有人说,汴京不是有百万大军吗?为什么不派?
能派早就派了。别人不知道,他们兵部还不知道吗?
空额的,去大官家中做家丁的。早没有了字面上的人数。
就是有,他们也不敢派。百多年不打仗了,早不是军人了。
这是将门说的。
两处叛乱,童贯却至今未出河南。
兵部是有意让他先收复南方的,毕竟战争打的是后勤。山东丢了,最多影响下国防。南方若丢了,钱粮都会紧张。
但是童贯来信说的也是正理。这山东宋江是有前科的,他大闹过汴京,万一他直袭京师怎么办?这责任兵部担吗?
分兵?我童贯没这本事,找有本事的来干。
这找人,大宋朝自然是找将门,但是将门也不是傻子。禁军是个什么情况,他们不知道吗?
更不用说,这重文轻武的大宋,对文人有多厚,对武人就有多狠。打胜了,皇上防着你,怕你造反;打败了,更好,抄家,让你落魄下去,就是造反也没那实力了。
因战败而败亡的将门,不在少数。
杨家将时代,有这么一个演义,是皇帝带大臣亲自求杨家挂帅出兵的。这虽然是演义,却同样是事实。
这打赢了无功,打败了重罚。干什么还要挂帅出征?不打仗,仍然是将门,是建国功勋。为什么要冒这个险。
更何况还是统领禁军这样的少爷兵。不会打仗的童贯都不带他们,他们将门莫非连一个阉人都不如。
宁采臣好啊!新人,文官,统兵不受猜忌。
更重要的是这“新”上,新人是不知道禁军有多烂的。说不得给了他禁军,他还会很高兴,以为受重视。
这边一奏,赵佶便准了。一东一南,两处叛乱,赵佶自然也是想立即平叛的。
兵部立即遵旨去安排。也是不想看太子的严寒脸色。
不是实在找不到人领军,他们又怎么会得罪太子。这整个国家都是你的,你却与个臣子过不去,实在是没有人君气度。
太子舍人:“这宁采臣就真的可以使用禁军?”下了朝,太子舍人有意在兵部说怪话。
“宁大人带领十万百姓千里迢迢回国,总是真的。禁军再不堪用,也比百姓强吧?还是大人想亲自领军?”
他哪儿有领军的能力,自然灰头土脸的离开。
看到气走的太子舍人单章,兵部侍郎有些担心:“大人,他毕竟是太子的人,这恐怕……”
“顾不上那许多了。都火烧眉毛了。立即调令,让军队与使者一起走。”
“大人,那让宁大人打哪个?”
“还有哪个,他不是离山东近吗?自然是打宋江了。”
“是,大人。”这边传令不提。
太子舍人向太子回报了他的失败。赵煊:“真是没用,这点儿事都办不好。”
“是。”太子舍人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
这时,大相国寺的和尚却赶了来。“殿下,没拦住吗?”这是一个小和尚,眉清目秀,常常来往大相国寺与太子府,传递消息。
“师父如何知道?”
朝会刚刚结束,就是单章与他也是前后脚,这大相国寺是怎么知道的。
小和尚施礼言道:“小僧是听师祖说,文曲星与将星相映成辉,主一文人领军,这才遣小僧来。”
太子赵煊立即派人去打听。
“殿下,兵部已经出兵了。”
太子赵煊一脸忿色:“可恶的兵部,如此不与本太子面子。”
小和尚说:“太子,师祖说天地变革,主我佛门当兴。这宁采臣……”
赵煊:“大师放心。哼!出了兵,也不等于不可以动了。”
小和尚没有出声,只是低声念着佛号。
对宁采臣,大相国寺也没个准信。随着那尊罗汉的死亡,他们也再没有胆量与宁采臣翻脸。但是不翻脸,不等于他们什么都不做。这扯扯后腿的活计,还是要做的。
只不这不是为了太子,也不是为了私忿,而是因为宁采臣他们看不透。
佛门行事是千虑而行的。
一次西游,展示了他们的慎密。
虽然老子应承了他们。但是他们也没有忘了,从天庭到神仙,从伽蓝随护到人间行事,每一步每一件,他们都安排好了。而凡是不听招呼的妖怪,尽皆打死。
这一次,他们同样是在清场。道士清光了,宁采臣也没的跑。
因为宁采臣太出乎意料了。宁采臣出使,他们知道。但是宁采臣在辽国所为,却出乎他们的意料。
宁采臣还有大将之才吗?为什么我们算不出?为什么这天机越来越乱?为什么人间浩劫会变成现在这样?为什么与佛祖说的不一样?
是他,是宁采臣。只要是有他与,这事就不可测。清他出场,一定要清他出场。
在这样的环境下,宁采臣迎来了他第一个使者孔亮。
孔亮,地狂星独火星孔亮。孔亮是孔明的弟弟,宋江的徒弟。
“大人,奉我家哥哥之命来通知大人,我家哥哥已经起义了。”
造反,宋江还真的反了。“宋江现在何处?”
宁采臣直接唤宋江的名字,孔亮有些不喜。不过想到宁采臣在梁山的势力,他回答说:“师父起义后,率部攻打京西、河北等地州县,宋徽宗遂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往讨。师父避其锋,自青州率众南下沂州,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没有敢抵抗的,转战于青、齐(今山东省济南)至濮州(今山东省鄄城北)间,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曰盛……”
孔亮滔滔不绝说着,脑中却牢牢记住军师吴用的话。“宋江哥哥无法动用所有梁山的物资,这才不得不转战。起义了,我也才知道真正的敢战之士还是在二寨主手中,这是我的失误。这次你去,不仅是要消除他对宋江哥哥的误会,更要为你师父获得他的支持。”
吴用在说这番话时,很有筋疲力尽之感。
一开始还好,但是随着地盘的扩大,宋江有意无意展露的王者之气,却丝毫不提宁采臣,惹火了朱贵他们,竟然直接带人回了梁山。
你以有宋江不想和曾孝蕴交手?非不愿,实不能也。现在宋江手下人是多,但是真正训练有素的还是原梁山众。朱贵他们这一带人走,靠他新收的流民、匪盗与正规军打?宋江试过了,不行。
你以为宋江有梁山泊这天险,他不想守?是他不能守。
陆上精锐,如果说宋江还能控制三成多,这水上精锐,他是一个也控制不了。
没有自己人,宋江都怕人家直接拿了他,交给宋军。
横行齐魏。听着好听,但这背后的无奈又有哪个知道。
不过这也是宋江得意忘形了,自以为打下城寨,声望影响就上去了,就不会有人再想宁采臣了。就是有,也不会这么多,可谁知道……这时。“大人,朝庭的使节到了。”
(未完待续)
第541章、本事
“大人,我这边……”孔亮看宁采臣要走,立即说道。
宁采臣迈出了步子,又停下来,看着他笑道:“宋江已经做了,现在通知我又有什么用?”
孔亮:“可是……”
“不要可是了。”妙善钻了出来,大声说,“这么长时间,你们干什么去了?不要说找不到啊!”
讥讽的意思是那样的明显,任谁都听得出来。
宁采臣没有停留,直接走了出去。根本不用问,也猜得出来梁山出问题了。
这么长的时间,一点儿消息也没有。别的人也就罢了,可是梁山有个戴宗。就是不知道人在哪儿,也应该是在上京遇到才是。
可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只是快到了山东,才有人来。
为什么?
是知道瞒不下去了吗?
还是惧怕这几万的百姓?
老实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