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教育怎么了-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状况就害怕,就只会逃避,或者变成牺牲品。平常人们喜欢对孩子说“要勇敢”,大部分时候也就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实际机会让孩子学会勇敢。孩子的勇敢只会来源于他独立面对困难,喊再多的口号,灌输再多的“勇敢”理论,而不给予孩子展示勇敢的机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他教育孩子遇到状况要多动脑筋,这就是在训练孩子的行为能力,不动脑筋,怎么去战胜困难呢?一旦开动脑筋,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训练不但让孩子获得了智慧,增长了解决问题的力量,还让孩子在一次次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的源泉。建立在自知基础之上的自信会让孩子受益无穷,会让孩子总能化险为夷。
更多的父母亲却拒绝给予孩子从小独立训练的机会,在“爱”的幌子之下,隐藏着的是极度的自私,在这些父母的潜意识中,孩子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一定要好好看管,不能有半点闪失。孩子在未来的岁月里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力量和智慧去独立面对无穷尽的难题,是很少有人考虑的——如果他们真的担心孩子将来没有能力、没有勇气和智慧去独立面对人生,他们就会对孩子从小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
我到一些朋友家里做客,发现这些朋友的孩子几乎没有处理个人事务和家庭事务的能力,除开读书,孩子们的一切都被父母包办。衣服脏了,是父母洗,肚子饿了,父母会把饭菜做好端到孩子的面前,甚至连孩子的家庭作业父母也要帮着做。
据说现在的大学生里面不会做饭不会洗衣的女孩子比比皆是。这些不会做饭不会洗衣的大学生会有坚韧、勇气、力量和智慧吗?我不能确定。
气质刚强而柔韧,丝毫不能改变,这就是坚韧。很多的孩子,有这种气质吗?孩子从小的一切事务都被父母包办,没有机会接受坚韧的训练,他会凭空具备这种高贵的气质吗?
有一次参加一群记者朋友的聚会,有人向我推荐一本小说,《肖申克的救赎》5,一本薄薄的书,一个超级畅销书作家写的。这本小说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回到家里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读完后,窗外已是朝霞满天,我站在书房外的阳台上,呼吸着清晨清香的空气,内心感慨万分。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被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安迪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余生。 。 想看书来
中国教育怎么了 能力之忧(8)
瑞德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他现在已经成为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钱,他几乎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香烟、糖果、酒,甚至是大麻。
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触,在大家抱怨的同时,他在院子里很悠闲地散步。一个月后,安迪请瑞德帮他搞到一把石锤,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一次,安迪和另几个犯人外出劳动,他无意间听到狱警在讲有关上税的事,安迪说他有办法可以使狱警合法地免去这一大笔税金。
由于安迪精通财务制度方面的知识,他很快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他变态囚犯的骚扰。不久,声名远扬的安迪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狱警处理税务问题,同时安迪也逐步成为肖申克监狱长诺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
一个年轻犯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这个犯人以前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听到过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谁是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上报这一情况以争取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并受到了单独禁闭两个月的严重惩罚。为了防止安迪获释,监狱不惜设计害死了知情人!
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变得很消沉……当天夜里,风雨交加,雷声大作,已得到灵魂救赎的安迪越狱成功。
原来,二十年来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石锤挖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同时,因为他精通银行业务,监狱长一直让安迪为他做黑账,洗钱,把用监狱的廉价劳动力赚来的黑钱一笔笔转出去。而安迪将这些黑钱全部寄放在一个叫斯蒂文的人名下,其实这个斯蒂文是安迪虚构出来的人物,安迪为斯蒂文做了驾驶证,身份证等各种证明,可谓天衣无缝。
安迪越狱后,用斯蒂文这个化名,以斯蒂文的身份领走了部分监狱长存的黑钱,用这笔数目不小的钱过上了不错的生活,并告发了监狱长贪污受贿的真相。
监狱长在自己存小账本的保险柜里见到的是安迪留下的一本《圣经》,扉页上写着:“监狱长,您说得对,救赎就在里面。”当看到《圣经》里边挖空的部分正好可以放下小石锤时,监狱长领悟到,安迪一直都没有屈服过。
《肖申克的救赎》后来被拍成电影,受到广泛欢迎。这个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就在于主人公坚韧的绝不屈服的性格。这种高贵的性格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拥有的,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能够拥有这种高贵品质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一旦发现有人拥有这样的高贵品质,我们就会去集体仰慕歌颂,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的魅力之所在。
我们欣赏和仰慕的,往往就是我们的匮乏所在。
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安迪估计早就郁闷而死,或者只有在监狱里等待老去。但他坚信自己能够活着走出去,重新过上自由的生活,因此他几十年如一日,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智慧去实现他的梦想,最后,他终于成功越狱,远走高飞,重获自由。
在这个故事里,安迪坚信自己能够重获自由,这个信心不可动摇,这是“坚韧”的一个面:坚。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在实际操作中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帮助”监狱长从事违法勾当,这就是坚韧的另一个面:韧。信念的不可动摇,行为的随机应变,就构成了安迪坚韧性格迷人的两个面,让每一个看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为之喝彩。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教育怎么了 能力之忧(9)
总是不给孩子展示本能的机会,总是处处替他把风险挡住,孩子求生的本能就会被弱化
事实上,那些通过艰苦的努力最终获得事业成功的人,无不都是活生生的“安迪”。一个人从两手空空到获得事业的巨大成功,这中间的过程一定不比安迪挖洞越狱轻松。支撑着他们的就是坚韧:信念的不可动摇,行为的随机应变。没有这种高贵的品质,他们或许早就被一路上的困难吓倒,早就躲在无人的角落里顾影自怜、悲伤哭泣了。
史玉柱6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安迪”。
他从一穷二白的创业青年,到全国排名第8的亿万富豪,再到负债两个多亿的“全国最穷的人”,再到身家数十亿的企业家,史玉柱演绎的真实故事,情节之丰富、命运之跌宕,恐怕连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也难以虚构。
1989年,史玉柱读研究生毕业,借款4000元下海创业,研究开发的M…6401排版软件4个月就赚了100万元,随后他又推出M…6402软件,销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1991年,史玉柱创立巨人公司,推出M…6403,实现利润3500万元。1993年,又推出M…6405、中文笔记本电脑、中文手写电脑等多种产品,其中仅中文手写电脑和软件的当年销售额即达到亿元,巨人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
1994年,史玉柱当选“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1995年,他推出脑黄金等12种保健品,投放广告1亿元。同年,他被《福布斯》列为大陆富豪第8位。
1997年,因一连串的决策失误,以及兴建巨人大厦造成资金链断裂,巨人集团轰然倒塌,欠下亿元的债务,史玉柱沦落为“全中国最穷的人” 。债主盈门,史玉柱无处容身,人间蒸发。在销声匿迹之前,史玉柱对债主们说:“我一定能还清欠你们的债务!”
1998年,史玉柱重新创业,他带领一批巨人旧部开始做脑白金,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把脑白金打造成中国着名品牌。2000年,脑白金获得全国保健品单品销售冠军,创造了年销售10亿元的奇迹。2001年,史玉柱还清了亿元债务,并将“敢于承担个人责任”写进新巨人集团的经营理念,用行为宣示了“追求诚信才能东山再起”的游戏规则。同年,史玉柱当选“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在从“全中国最穷的人”的深渊里再度站起来的过程中,史玉柱所经受的痛苦和磨难,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在这个异乎寻常的过程中,“坚韧”已经不是一句动人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信念和行动。异乎寻常的坚韧让史玉柱重获新生,成了真正的巨人。
在我的记忆中,有太多的企业家在短暂的辉煌后迅速败落,从败落中能够再度站起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些倒下去再也爬不起来的人缺乏的是什么呢?就是坚韧的高贵品质。由于性格中匮乏坚韧的元素,一旦遭遇挫折,尤其在遭遇毁灭性的打击之后,他们就会选择沉默,选择逃避。
在汉语言里,有一个人人皆知的说法,叫“认命”,一个人遭遇巨大的困难,经过一番努力也无法改变局面,他们就选择“认命”,缴械投降。史玉柱在成为全中国最穷的人之后,面对无数债主天天追债,他是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认命”的。亿元的债务,放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足以把他压得粉身碎骨,除开认命还能做什么?
史玉柱不认命,他坚决不投降,他坚信“我能还清欠你们的债务”。这个信念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支撑着他面对重债、屈辱、危险也没有垮掉,从而再度成为富豪。。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国教育怎么了 能力之忧(10)
如果把史玉柱的故事拍成电影,那一定比《肖申克的救赎》更为精彩,会让好莱坞最杰出的编剧和导演叹为观止。
既然坚韧的品质是如此的高贵和重要,决定着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我们为什么不给孩子们从小训练的机会呢?如果真的爱孩子们、真的热爱我们的祖国,那就从小给孩子们训练独立、坚韧的机会吧。
每年夏天,在我居住的这座城市里的几个游泳池里,总是挤满了前来游泳消夏的人,很多人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几乎没有例外,这些孩子的腰上都套着一个彩色的救生圈,孩子们就依靠救生圈的浮力,在不深的泳池里扑腾——这样的扑腾,能学会真正的游泳技术、能感受到搏击波涛的豪迈之情吗?
这座城市,长江就从它的中间穿过,那才是孩子们训练坚韧、勇气和自信的好场所。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扔到波涛汹涌的江水里吗?很少有!父母们更愿意把孩子放到安全的泳池里,长江太深太宽,危险无时无处不在,让人望而生畏——谁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去冒巨大的风险呢?
2005年,这座城市的一对6岁的孪生姐妹没有依靠任何救生设备,就在父亲的引领下横渡了长江。这个新闻报道后,曾经轰动全国。采访横渡全过程的记者后来对我说,当他看到两个小女孩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搏击前行时,当场感动得落泪。
那江面有2000多米宽,游到江心,其中一个小女孩(姐姐)有些跟不上了,游在前面的妹妹就大声喊:“姐姐加油!姐姐加油!”
这位记者说:“我听到这个稚嫩的呼喊,泪水哗地就下来了。”
一同横渡的父亲没有过去帮助落伍的大女儿,而是默默地跟在她的旁边。“我相信她能横渡过去,我们三个人平常就定了规矩,在训练游泳的过程中谁也不能轻易去帮助谁,必须自己去面对。”父亲后来对采访的记者说。
事实上,在没有任何救生设备、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这对只有6岁的孪生姐妹一鼓作气成功地横渡了2000多米宽风大浪急的长江。
横渡开始的时候,发令枪一响,两姐妹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害怕,从趸船上同时跃入江水中。游过江心后,救生船经过两姐妹身边,两位小女孩居然还向船上的人们挥手,妹妹还抛了个飞吻。
横渡2000多米充满凶险的长江江面,对一个精通游泳技术的成年人来说也不是一件轻松活。对于两个只有6岁的小女孩来说,这一路上需要多大的勇气、多么坚强的毅力和足够的体力!但她们的父亲没有为凶险的江水而担忧,他坚信自己的孩子们能战胜凶险,能成功到达彼岸。
从小就学会了面对如此凶险的场面,在未来的路上,这两位小女孩还会害怕什么吗?
我有几位渔民朋友,他们终年守候在长江上,他们的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在江水里自由自在游弋了。他们告诉我,当孩子可以自由行走的时候,他们就把孩子扔到比较浅的江水中,拿一块木板给孩子,让孩子抱着木板扑腾。“船上都有救生衣,但我们从来不给孩子用那玩意,穿上那玩意永远都学不会游泳。”
当孩子能够浮水的时候,他们就把孩子赶到深水区域,逼着孩子在危险的江水中扑腾,只要不出现最危险的状况,坐在船上的父亲是绝对不会去救援的。他们告诉我,求生是人的本能,把孩子抛到最凶险的江水里,才能学到最好的技能。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教育怎么了 能力之忧(11)
最凶险的地方,才能学到最好的本领。
渔民朋友说,让孩子掌握最好的游泳技能,这就是安全。“如果孩子是个旱鸭子,一点都不会游泳,那才是最不安全。”渔民常年生活在凶险的长江上,翻船、落水的危险随时都会发生。“你不会游泳,就只有被淹死。”
在人的一生中,凶险无处不在,只有从小就掌握了对付凶险的技能,从小就训练出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才能平安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在大街上散步,他的只有几岁的孩子同行。穿越公路时,这位朋友条件反射地去牵孩子的手,我对他说,你为什么要去拉孩子的手呢?让他自己走过去多好。朋友很惊讶地说:“那怎么可以呢?孩子这么小,让他单独过马路太危险了!”
孩子总得要单独过马路的,你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他过马路吧?这么小的孩子独立过马路的确有风险,但你让他单独走走,他一定会想办法规避风险,就像渔民朋友所说,求生是人的本能,就算他是个小孩子,也会有这种本能,你害怕什么呢?
在我的老家,男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攀爬上很高的松树砍树枝做柴禾,在剧烈摆动的树颠上掏鸟窝,那真是危机四伏,一不小心就会从十多米高的树上掉下来摔伤甚至摔死。事实上,在我的印象中,从来都没听说过有哪个孩子从树上掉下来过,他们从小就习惯了这种危险的动作,掌握了应对危险的技能,他们求生的本能已经被训练成高度自动化的行为,所以他们一点都不害怕,也不会从树巅上掉下来。
如果总是不给孩子展示他本能的机会,总是处处替他把风险挡住,孩子的这种本能就会被弱化,直到退化成低能儿。
有时候,我在街上以及一些居民小区看到,小孩子们摔倒了,守候在旁边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就会立马奔过去,迅速把孩子抱起来,心痛万分地说:“乖乖,摔痛没有?乖乖,莫哭!”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长时间地无语。孩子在平坦的地面上摔倒了,明明知道他不可能摔伤,不可能出现什么危险状况,为什么还要去拉他抱他?让他自己爬起来继续奔跑,多好啊!
我很想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小孩子在快乐地奔跑,然后他摔倒了,他旁边的父母毫不动心地看着地上的孩子,等着孩子自己从地上爬起来继续快乐地奔跑。
在我的记忆中,我还从来没看见过这样动人的场面。
所有的时间都被书本占据,除开学到了一大堆书本知识以外,他们什么也没学到
生活中时常发生这样奇怪的事情:一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因为遇到了某种挫折,或许就是一个小小的困难,就会委屈得大哭,甚至选择轻生。每次听说或者看到这样的场面,作为教育行业里的一员,我都会深深自责。
最近几年,我时常看到有大学女生自杀身亡的新闻,这些女孩子自杀的原因,往往都是一些小小的挫折,并没有什么无法活下去的灾难发生。这些女孩子连一点小小的挫折都无法承受,她们从小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这些从小缺失独立训练的孩子,是完全可以有机会在学校里补上这一课的,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些孩子依然没有机会学会独立、学会坚韧,学校唯一的功能就是让孩子们读书、读书、读书。
来看看孩子们的时间安排吧。
每周一到周五,孩子们天不亮就要起床,赶往学校,每天下午天快黑的时候,又匆忙赶回家里。回到家里,又要急急忙忙做大量的家庭作业,经常要做到深夜才能做完。第二天一早,又匆忙地往学校赶……如此周而复始,孩子们的时间全部被上课和做家庭作业占据,没有一点时间属于他们自己!他们哪里还有机会去接受独立、坚韧的训练?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教育怎么了 能力之忧(12)
再看看孩子们在学校的情况吧。
早自习,上课,上课,上课,课间休息,午休,又上课,上课,上课,晚自习(有时候还要补课)。每天都是这样,书本,书本,永远都是书本。一个小小的孩子,整天都是泡在书本里!
他们所有的时间都被书本占据,除开学到了一大堆书本知识以外,他们什么也没学到。
在家里,孩子们被父母保护起来,在学校,孩子们又被教师封闭起来,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危险”和“困难”(如果有困难,也只是读书或做作业的困难),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去面对危险,面对困难。
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做那么多的家庭作业?这很有意义吗?在我们那个时代,放学后的时间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在这种痛快的玩耍中,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就在这玩耍中逐渐强大起来。
周末也不是属于孩子们的。每个周末,孩子们又要被迫参加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培训班:音乐、美术、外语、跆拳道……我曾经问过一些参加这种培训班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承认根本没有兴趣参加这样的培训,“父母要我们学,我们就只好去学。”
培训课上完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孩子们又得赶往教师的家中去参加补习,补习完了,总该松口气了吧?不,家里的父母亲还等着呐:把课本拿出来,该温习的都温习一遍!
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那么诱人的周末,可以玩耍可以尽情放飞的周末,就这样被无情地切割占据。
中学的情况更加糟糕,学习的课程安排得更紧,想上重点高中,那就努力学习吧。想上重点大学,那就努力学习吧。上不了重点高中,就很难考上重点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将来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这一辈子就会被人瞧不起——在混账逻辑的推动下,努力读书就成为孩子们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成为他们唯一的任务。
一个人从7岁开始上学,直到19岁高中毕业,时间和精力都被读书占据,他不成为低能儿才怪。
孩子们成了读书的机器,成了没有差异的标准化的木偶。
有一位朋友是某个县的县领导,他的儿子从小喜欢独立读书(不是学校的那种读书),家里几千册藏书都被这个孩子拿来读了。
书读得多了,这孩子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还没上高中,他就经常跟一些大人讨论康德、黑格尔,有时候还主动找一些文人辩论,常常把一些饱读诗书的人问得瞠目结舌。他还写出一些字迹潦草、内容疯狂的文章来与大人们交流,我看过几篇他的文章,那真是可以用“才华横溢、意识超前”来形容的。
就是这样一个天才的孩子,却最终被他的父亲强行赶回到课堂上。由于认为学校的课程误人子弟,这孩子有段时间坚决不到学校去,而是选择自己在家里读他喜欢的书,写他喜欢的文章,或者找人辩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话题。他的父亲愤怒异常:“不上学?不上学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将来就只有讨饭!”
父亲毕竟是孩子心目中最厉害的人,他最终回到学校,继续上学。但他从此变得落落寡合,再也看不到笑脸。
我对这位县领导说,你把孩子毁了,你为什么不让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发展呢?说不定他将来真的能成为大文豪、大哲学家。他说,上学要紧,“我也认为学校的这种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的确很混账,但没办法,这个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上学是孩子唯一的出路,考不上大学,孩子的未来就没有保障。”。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国教育怎么了 能力之忧(13)
现行中小学教育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死啃书本:背课文、公式、方程式、分子式、各种各样的定理,背单词、语法、历史年代、地理位置、政治术语。与其说孩子们是在读书,还不如说是在背书,能把所有的书本背得滚瓜烂熟就是好学生。背下来的这些东西对塑造孩子们的人格,培养孩子坚韧、勇气、智慧以及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帮助,恐怕没有人去关心。这样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上就是接受知识的垃圾桶。
有两个同学,一男一女,大学毕业后成为夫妻,有一次我到他们家里去做客,发现他们家没电,一问才知道是电表的保险丝烧断了,已经通知了物管,物管正在派人前来处理。我对他们说,换保险丝很简单,初中物理课就教过了,哪里用得着喊物管。
这对同学傻乎乎地对我说,换保险丝太危险了,那个有电啊!我让他们找出电笔来,准备把保险丝换上,那个男同学马上就拦住我:“不行,太危险了,你不能去接,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我对他说,这有什么危险的呢?“我来教你怎么换保险丝,以后断了,就不用惊动物管了。”
我打开电表保险盒,告诉他保险丝怎样换,电笔怎样使用(他连电笔都不会使用,看见电笔亮起红灯,居然吓得大叫起来:“不好!漏电了!”),他看着我换上保险丝,然后说了句:“算了,今后还是物管来换比较安全。”
这就是我们现行教育的产物。物理学知识倒背如流,却不知道怎样换保险丝,不知道怎样使用电笔(在农村,连小孩子都会做)。
熟背了几箩筐知识的孩子们终于走进大学校门了。在这里,他们又学到什么东西呢?
还是背教材!
有一位名叫“踏雪寻梅”的网友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她去一家小邮局等人,碰巧有个金发碧眼的外籍女士走进邮局。她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却一直没有机会与一个真正说这种语言的外国人交流过,很想借此机会练一练。
外籍女士十分礼貌地把手中的信交给邮所的员工,年轻的服务员热情地一边为她贴邮票,一边问:“这汉字写得很漂亮,是你写的吗?”外籍女士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该怎样回答,转过身来望望身后,这时跃跃欲试的踏雪寻梅就立即走上前去,用英语流利地问:“我能帮你吗?”
外籍女士喜出望外,让踏雪寻梅赶快帮她的忙,但是,踏雪寻梅却突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了,因为她的脑子里涌出了这么一堆的问题:“这是一个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是疑问句,还是陈述句?如果是疑问句的话,它是一般疑问,还是特殊疑问?若按一般疑问来结构的话,谓语动词是用系动词,还是实义动词呢?如果把它当成实义动词的话,我应该用DO还是DOES呢?”
外籍女士见踏雪寻梅站在那里结结巴巴地涨红了脸,却开不了口,顿时莫名其妙。“我当时真恨不得脚下的地突然裂开个洞,好让我立即掉下去。后来,虽然我把服务员的问题胡乱地译给了她,而且也把她的答案译给了柜台里的服务员。但是,我毫无专业水平的表现令我的自尊心受了极大的打击。”
这就是大学英语专业的教育成果。
前面我已经粗浅地阐述过大学教育的话题,很少有人关心大学生们的成长,很少有人关心孩子们走出大学校门后怎样求生存。其实说穿了,孩子们这一路上全力以赴地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最后的那个红本本——大学文凭。至于这十多年来孩子们是否学到了安身立命的“技”,是否学会了坚韧、勇气,是否具备了独立处理复杂事务的行为能力,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家长不关心,学校不关心,社会也不关心。大家关心的是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能不能拿到那个红色的就业许可证。
一切的后果却要由孩子们来承担: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一份工作,由于缺乏坚韧、勇气、能力和智慧,他们也难有作为。
家庭和学校,已经把孩子们塑造成低能儿。
一位大学生对我说,参加工作后他发现自己很不适应,在学校学到的那些知识不知道怎么去使用,做事情总是没有自信,总是出错。“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大学算是白上了。”
我真的想对他说,你还有一切从头学起的机会吗?就算能逐渐学到完成工作的技术,你所缺失的独立应对艰难险阻的那些训练,还有机会从头再来吗?
一位长期研究教育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现那些极顶聪明、活泼阳光的孩子,几乎都来自那些对孩子管得很少、也不强迫孩子读书的家庭。“这些孩子有可能考试成绩很一般,但他们遇到事情总喜欢动脑筋,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很强,而且他们性格活泼,很善于与人交流,也善于处理团队关系。”
他说,可惜现在这样的孩子太少,为了能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沉没在书本里。那些一天到晚死啃书本的学生,往往性格沉闷、交流困难,最可怕的是,他们缺乏动手的能力,一些简单的事务都不能独立处理。
“如果这个社会太多这样高学历低能力的人,那就很恐怖了。”
我曾经向几位家长提问:“你们这样教育孩子,不怕他们将来成为书呆子吗?”
他们这样回答我:“考不上大学,那才叫可怕。”
中国教育怎么了 品格之忧(1)
品格之忧
罗曼?罗兰1: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陶行知2:
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