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教育怎么了-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教育怎么了 就业之忧(6)
就像我的那些朋友所经营的媒体一样,这些企业需要的人才,并非高级管理人员,而是普通的技术人才或者管理、营销人才,从理论上讲,这些人才很容易就能从大学毕业生里面找到,但现实却是——很难找到。
  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却很难找到几个合格的人才,这真是对教育莫大的讽刺。
  有一次,一个朋友的企业招聘一名文秘,日常工作就是起草公司文稿、整理资料,待遇相当不错。招聘广告一打出去,呼啦一下来了上百人,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生。
  经过初选,有20人(其中大学毕业生19人)取得复试资格,也就是最管用的一个考试——笔试。笔试由公司老总亲自主持,文秘是公司的笔杆子,大部分时候都是为老总直接提供服务的,所以老总要亲自主持选拔。
  笔试很简单:为公司老总起草一篇1000字的讲话稿,内容自订,一个小时内完成。
  为了配合考试,公司的几位副总和中层干部都坐在考场,准备接受考生们的提问。但从始至终没有人提问,每个考生都在快速地敲打电脑键盘,整个考场都是键盘哗啦啦的响声。
  1个小时到了,只有5个考生完成了讲话稿,没有完成的15人自动淘汰。公司老总亲自审阅完成的5篇讲话稿,看完后他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考生们顿时紧张起来。
  “你们这是讲话稿吗?”好半天,老总才发话。
  “学校没人教过你们写讲话稿?”老总继续问,但没人回答。
  “我刚才看过你们的简历,你们都是中文专业或者文秘专业毕业的,应当知道如何写讲话稿,不过很遗憾,你们写的都不是讲话稿。”
  这位老总后来告诉我,那5篇所谓讲话稿全部都是假大空的废话,几乎找不到一点实在的内容。“我当时安排几位副手坐在考场,就是准备让几个考生就公司的情况提问的,写讲话稿要作调查研究,作充分的调查研究才能写出有分量的稿子来,你连公司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怎么写讲话稿?”
  没有一个考生向监考的人提问,也没有人意识到写讲话稿要作必要的调查研究,结果没有一个考生通过考试。到现在为止,该公司重要的讲话稿还是我这位对写作很有研究的老总朋友亲自操刀。“我需要一个能帮我写稿子的人才,我很忙,没有时间写这些东西,但我找不到这样的人才,很郁闷。这么多大学生,居然挑选不出来一个合格的文秘,你说这大学都在搞什么?”
  中国的企业何止千万,这些企业都需要一个甚至多个合格的文秘人员,文秘专业的毕业生们理应是这些职位的首要人选,不过,有几个毕业生敢于拍着胸脯说:我能胜任?
  不是没有工作岗位,而是你无法胜任。
  在包分配工作的年代里,大学生是“稀有动物”,不管有没有真才实学,各个单位都会抢着要,因为至少可以装点门面。在大学里没有学到东西也不要紧,反正企业或机关单位都是国家的,发给你的工资也是国库里支出,没有人会在乎。
  现在不一样了,整个社会的竞争机制已经形成,谁愿意花钱养一个没用的人?你想进入就请你把真才实学亮出来,把你的核心竞争力亮出来。没有真才实学,没有核心竞争力?对不起,本公司没有适合你的职位,我们需要的是人才,人才的职位倒是有很多空缺,虚位以待求贤若渴啊。你可以学?不行,我们这是公司,不是学校,你还是回学校去学会了再来应聘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教育怎么了 就业之忧(7)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和机关单位都需要大量具有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的人才,不过,这些企业和机关单位的主管人员对大学毕业生普遍表示不屑:“现在的大学生,光有个文凭,好看,不中用。”
  有位朋友是一家从事贸易的大型国有企业的老总,他告诉我,在他的企业里几乎没有一个职位是空缺的,但这并不代表他很满意。“这些职位上的人很多是靠关系进来的。”他说,人浮于事导致企业的运行成本很高,效率却很低,“我宁愿用一个真正的人才,也不愿意用十个不称职的人。”
  他说,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人才,他可以将现有的职位置换80%出来,让真正能胜任的人上去,公司有80%以上的人都能胜任所在职位的工作,效率将提高几百倍。如果能找到真正的人才,他会毫不犹豫地将那些不能胜任的人赶走。“我是干企业的,不是慈善机构,干企业就要讲效益讲利润,都是一帮不称职的人,我哪来的效益?早晚我得关门走人。”
  向我讲述类似话语的企业老总不止一个,有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总说得更为直白:“我养了一帮饭桶,我希望能找到足够多的人才把这些饭桶置换出去,但是我找不到!”
  这些民营企业家说,在干企业以前,总认为中国有13亿人,每年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哪里会找不到几个合适的人才。“那时候老爱说那句话——中国或许什么都缺,唯独不缺人才。”
  直到干企业后,尤其是企业越做越大后,他们才发现人才奇缺。“这个时候才知道,人才才是公司的第一生产力,是公司盈利最大的保障。”
  ——每年毕业那么多大学生,还怕找不到几个合适的?
  ——不行,大学生还不如公司里养着的那帮饭桶,那帮饭桶至少多少还懂一点,这些大学生,什么都不懂。
  ——大学生里面还是有很多有潜力的人,不可一概而论,对有潜力的毕业生,你们可以培养的。
  ——老兄,我们这是企业,是要考虑成本的,谁愿意培养一个新手?何况,一旦真的培养出来,就可能被别人挖走了,这种傻事谁愿意干?
  把学生培养成市场需要的有职业素质、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这是大学的义务,不是企业的义务。大学没有尽到这个义务,企业也不愿意“干这种傻事”,于是怪象产生:大量的工作无人能胜任,大量的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建设永远都需要各方面的大量人才,人才永远都不会过剩,永远都会供不应求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答案是:具有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人人抢着要。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一个人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是通过父母遗传因素而获得的素质,主要包括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方面的一些生理特点。由于一般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太大的差异,所以职业素质的差异更多地受后天教育和自身努力的影响。

中国教育怎么了 就业之忧(8)
后天素质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可以说,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简单地说,职业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实践,获得一定知识并把它变成自觉行为的结果。同时,职业素质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由于品质稳定,他就能正确地对待别人和自己。
  可以看出,职业素质是一个人依托专业技术的自觉行为和稳定品质,是对待工作的习惯态度和处理本职工作的能力。一个人总是能把本职工作做得很好,他的职业素质就很高;一个人老是把工作做得很糟糕,他的职业素质就很低,他就会不受欢迎。
  稳定的品质是第一位的,专业技术支撑下的自觉行为是第二位的。稳定品质就是你总是坚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这是职业的自信,专业技术支撑下的自觉行为又总是能让你把事情做得很好,你的职业素质自然就形成了。
  ——小张,今天把这个工作做完。
  ——我保证按时完成。
  你果真按时完成了,而且完成得比上司预期的还要好。
  下一次,你也如此。
  在公司的两年时间里,你一直如此,这就是你的职业素质,你也因此而成为抢手的人才,广受欢迎。
  但是,也会有另外一种情形:
  ——小李,今天把这个工作做完。
  ——呃……这个……我尽量按时完成(你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
  你可能做了一些努力,但你总是不自信,总是害怕出现差错,结果果然出了差错,没能按时完成任务。
  一次如此,两次如此,三次如此,经常如此,你还有职业素质可言吗?你还会是受欢迎的人吗?
  用职业素质的要求来考量现在的大学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首先,他们不自信。有人可能不赞成这个说法,会说我粗暴武断,乱下结论,其理由是很多大学生非常自信。根据我的了解,这些大学生的所谓“非常自信”,其实是盲目自信或者自信过头。盲目自信或自信过头其实就是狂妄,狂妄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缺乏准确判断、过高估计的基础之上的,这是自恋的产物,是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另一种表现。
  由于狂妄是基于对自己的无知,所以我认为,狂妄比胆怯更为糟糕。
  自信是基于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充分了解和准确判断,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情感倾向、技术程度、工作效率、处事能力等有相当的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能干到什么程度,同时也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等等。由于自知,自信的人给人的感觉不是狂妄,而是强大的定力和魅力。
  ——这个工作交给他做,没错!
  这是对自信者的评价。
  ——这个工作交给他做?他行不行啊?
  这是对缺乏自信者或狂妄者的评价。
  毋庸讳言,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信,不自信是基于没有稳定的品质、缺乏专业技术支撑、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对职业的认识和操作训练。
  有位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招聘了十多名大学毕业生。这位朋友深知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因此在开工的时候他就特意在这十多名新员工的办公桌上放了一个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相信自己,我行!”他的想法,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提升新员工的自信心。他给自己定了个时间限制:3个月,如果3个月后这批新员工依然信心不足,就开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国教育怎么了 就业之忧(9)
3个月后,只有1名新员工被留下来,其余的都被解雇了。这位朋友发现,用短短3个月的时间去改变这批学生20多年来养成的不自信,“根本不可能”!
  “我希望看到他们对工作总是信心十足,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我很难在他们中间看到这种让人惊喜的状况,他们总是犹豫不决,茫然无措。我不希望他们是这个样子,但他们的确就是这个样子,没办法,我只好请他们另谋高就。”
  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以后,这位朋友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是不会把大学毕业生纳入他的聘用名单的。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最大化的利润是由充满信心的有能力的人创造的,你要成为这个被企业老板视为“有用”的人,你就得对自己有信心,而这种信心来源于良好的心态和职业技能。如果两样都没有,那你就只能在职场的大门外徘徊不前,就只能嗟叹世道不公。
  职业技能就是平常所说的“一技之长”,一个人有了一技之长,就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可以养活自己,甚至能让家人过上比较好的生活。
  一技之长的“技”,我的理解不是“技术”,而是“技能”,技术是机械死板的,而技能却表明你能灵活机动地使用技术。有了技能,你就会为人所需,你就能获得生存的空间,如果什么都不会做,你就基本上没有生存的空间,就有可能被群体遗忘,甚至流落街头。
  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我究竟能做什么?先找到答案,然后再去寻找那份属于你的工作。如果你问自己究竟能做什么,问了半天也没问出个名堂来,茫茫然惶惶然,那我就要劝你暂时不要去找工作(你什么都不会做,哪里会有工作给你)。
  一个朋友在一个集团公司做人力资源管理,每次集团招聘的最后一关都是他亲自主持,他主持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把筛选出来的人叫到面前,既不看简历也不问来历,而是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
  很多应聘的人被他问得张口结舌,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如果有人能回答出来,他就马上让这个人去做自信能做的事情,他就在旁边看着你做,直到你做好,或者搞砸为止。
  “我从来不看应聘人员的简历,那个没用,都是乱编的,我希望看到的是技能。干事的能力,能不能干,要多长时间才能干好,结果如何,我关心这些实在的表现。你说你能干,OK,现场干一下给我看看,你果真很能干,那你就是我需要的人。”
  这位朋友说,多年来他都是这样,招聘人的时候根本就不关心应聘者的年龄、出身,是博士还是专科生。“这些东西与人的能力没有太大关系,我只关心三个方面:身体是否健康、心态是否好、掌握了什么技能。”
  他说,对于一个新人来说,他最看重的就是一技之长。“你连一技之长都没有,我能给你提供什么职位?”
  你能够把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讲述得让人捶胸顿足,泪流成河,这就是技能,如果你去应聘播音员的工作,你一定能行,因为你拥有播音行业需要的“技”,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能够熟练地使用车床,这是技;你能够熟练地护理病人,这是技;你能够激情飞扬地演讲,这是技;你精通公文写作,这是技;你善于组织活动,这是技……你有吗?反问自己,然后上路。
  如果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你却什么技也没掌握,那么这大学你就是白上了。一所大学没有教会学生任何“技”,这样的大学就应当关门,免得继续误人子弟,危害国家利益——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贻误了太多的孩子,就是危害国家利益。

中国教育怎么了 就业之忧(10)
大学应当给每个孩子教会“一技”,能够教会“多技”更好,不过根据我的观察,目前要教会孩子们“多技”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先教会孩子们“一技”吧,这样至少能让孩子们走出大学校门就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工作,就能为国家减轻就业的压力,就能促进国家的稳定——太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势必会给这个社会的稳定制造大量麻烦,我相信很多人会赞同这个观点。
  大学生们在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也应当有相当清晰的“学习一技之长”的思想准备,有了这种想法,你才会去研究自己的兴趣爱好,才会给自己的人生制订可行的计划,才会对未来有清晰的认识,才会远离困惑、颓废和迷茫。
  你对什么感兴趣?兴趣是很重要的,它是人生规划的爆炸点,找到这个点,就能比较容易地作出清晰的人生规划。没有兴趣的事情,要去做好是相当不容易的,不喜欢的工作是很难做到全身心投入的,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就会当逃兵。对有兴趣的工作,就会不断找到它的意义,它的价值,就会产生创造的冲动,越做越好,不断超越同行。比尔?盖茨是这样成功的,牛顿也是这样成功的,奥巴马也是这样,你周围的成功人士也是这样(那些出于偶然原因或使用非法手段获得成功的人,是不能称其为成功人士的)。对某个领域充满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去追求,就有机会获得成功。有兴趣不一定能成功,但梦想成功,没有兴趣却是绝对不行的。
  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就可以作人生规划了。你对机械制造感兴趣,那好,就将自己的未来定位在机械工程师上吧,这样是不会错的,你对机械制造如此的热爱,一定能成为一个技能高超的机械工程师。
  光有规划是远远不够的,你要去实施这些激情飞扬的规划,认真学习机械制造的所有课程,还要选修与机械制造有关的一些课程,包括那些能激发你创造灵感的非专业课程。
  学好了理论知识,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你还得走近那些机械制造的真家伙,实打实地在师傅的示范下,操作车刨铣钻。德国的机械工程师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他们的大学生很重视理论学习,但更重视在师傅的示范下进行实际操作。德国的机械工程师总是世界一流的,因为他们在大学里就熟练地掌握了机械制造的“技”。
  如果你离开大学的时候,已经身怀绝技,哪里还用担忧找不到工作呢?多少工厂在期盼着你的光临,他们需要身怀绝技的机械工程师去对付那些让人头痛的精度和误差。你就是他们需要的那个人,你需要一个理想的工作,他们需要一个理想的工程师,互相需要,一拍即合,皆大欢喜。
  我曾经读到过一则新闻,这则新闻说,由于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对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师出现高需求,很多企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技工、技师而一筹莫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都会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长期兴盛势必需要大量高品质的技工、技师,如果你对制造业感兴趣,那就好好努力吧。不要担心找不到工作,首先要问问自己:我能否胜任这个工作?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建设永远都需要各方面的大量人才,人才永远都不会过剩,永远都会供不应求。
  中国的建设,需要千千万万企业家。你想成为一名企业家,那么就行动吧,好好在大学里学习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虚心地向那些成功的企业家讨教,并从开小店小厂开始,从创业中运用和积累管理经验。没有捷径,唯有学习、实践。

中国教育怎么了 就业之忧(11)
中国的建设,同样需要大量职业经理人,这是一个永远热门的行当,如果你对此感兴趣,那就从大学学习开始吧。
  中国的建设,还需要各种各样的工程师,需要大量优秀的新闻记者、优秀的教师、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营销人员、优秀的谈判专家、优秀的外交人员、优秀的公务员、优秀的商人、优秀的艺术家、优秀的工匠、优秀的创意人员、优秀的作家、优秀的导演、优秀的翻译、优秀的探险家……三百六十行,哪一行不需要真正的人才?
  人才永远都是稀缺资源,不是过剩,而是永远不足。一个国家的建设是全方位的,小到机械制造,大到国家管理,每一行都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去实现发展目标。一个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各行业兴旺的总和,每个行业都要蓬勃发展,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要抱怨市场不需要人才,如果真要抱怨,也只能抱怨自己没有掌握一技之长!
  出于职业的原因,我喜欢跟大学生们交朋友,尤其喜欢跟外校的大学生交流。在频繁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大学生直到毕业也没有准确的人生规划,一个普遍的说法是,上大学就是为了拿张文凭。“没有文凭,就找不到工作。”
  没有文凭就找不到工作!我真的希望他们说的是“没有一技之长就找不到工作”,但是没有,没有一个大学生说过这句话!在这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是否根本就没有“一技之长”这个概念?
  怪不得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原来他们不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连一技之长这个概念都没有,如果他们一出校门就能找到工作,那才是咄咄怪事。
  有一个开包子铺的人,他没有其他爱好,就喜欢做包子,并梦想通过卖包子致富。一年到头他都在琢磨怎样才能把包子做得更好。在这专心致志的工作中,他熟练地掌握了做包子的“技”,而且比其他人做得都好,结果他的包子铺兴旺得不得了,每天门庭若市。一个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包子铺,每年都要带给他十多万元的纯利润。
  还有一个做花圈的老人,他做了一辈子的花圈,做花圈的“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生意相当好。这个老人去世之前,用他做花圈挣得的钱给三个孩子每人买了一套住房!他说,他的老伴去世得早,孩子们跟着他吃了不少苦头,给每个孩子买一套住房是他人生的最高梦想。要知道,一个花圈只能赚几毛钱,但这位可敬的老人用他独特的“技”,同样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梦想。
  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批精英,更需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大家都做精英,谁来做具体的工作?)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当是中国很多大学必须担当的重责。
  除开一张文凭以外,四年大学教育还给予了他们什么
  一技之长,可以安身,可以兴国。如果大部分大学生能拥有过硬的一技之长,中国的兴盛和强大,就不再是梦想。
  但是很遗憾,在我接触过的大学生里,很多人都没有掌握一技之长,他们上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技”,而是为了一纸文凭,他们坚信没有大学文凭将来就不好混,农村孩子就只能子承父业“修地球”,城市孩子就只能加入失业者队伍,而有了文凭就可以气宇轩昂地去应聘,去要求做体面的工作。这就是孩子们的逻辑,他们所做的也正是这样——拿文凭,学士、硕士、博士。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教育怎么了 就业之忧(12)
似乎很少有大学这样提醒自己的学生:文凭很重要,但掌握一技之长更重要,文凭仅仅是一个标识,这个标识的背后应当是对应的专业技能。由于大红文凭的背后一片苍白,等到孩子们走进社会知道一技之长是多么重要时,已经晚了。没有一家企业愿意给一个新手提供学习一技之长的高昂成本,企业需要的是熟手,而不是文凭。文凭顶多可以给企业装点门面,却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只有傻子才会相信那张大红色的文凭,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关心的是你能不能给他创造利润,他关心的是——你能做什么?
  我所负责的这所大学是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从学生入学那一天开始,我就反复告诫他们,一定要掌握一技之长,学习,实践,没有捷径。我是这样要求学生们的,也是这样要求教师们的,学校的教学流程也是这样严格制订的。为了让学生们走出校门就能受到企业的欢迎,我特意设置了师傅制度,让学生们利用假期以及最后一学期的时间,集体到学校的操作基地实际作业。这个基地,属于另外一个很大的IT企业,足以容纳几千名学生同时作业。经过在学校扎实的理论学习和几个寒暑假、最后一学期的实际作业,学生们成为信息技术作业的熟手,他们毕业后,立即就成为国内信息行业的抢手人才。
  这么多年来,我总是这样告诫自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技之长,绝不能让一个学生走进社会后找不到立足之地。
  十多年来,从我的这所大学里毕业出去的两万多名大学生,几乎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有的甚至在不同的行业里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做起了老板。
  前段时间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句话:回归常识。这句话让我深思了很久,似乎,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反而让人们忘记了常识。对于教育来说,常识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学会安身立命,让学生都有安身立命的“技”,但是这些常识被整个教育界长期遗忘,而被空洞的“文凭论”所代替。
  有人说,大学不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地方,说“实用型人才就是听话的机器”,这种机器应当由职业培训班来训练。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恰恰相反,在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必须从大学里面培养出来,也只有大学才能培养出大批实用型的人才。大学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场所,更是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的摇篮,能够成为国家建设、民族兴盛的“机器”,这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我真的希望看到大学生们的求职书上首先出现的不是毕业于某某名牌大学,而是“本人擅长某项技能”,这样的应聘书一定能打动每一位企业家。
  我一直感到很奇怪,大学四年教育是足以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的,至少能掌握这项技能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但很多大学生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在经常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很多大学的教育其实就是文凭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拿到文凭毕业。正因为如此,大学新生入校后,由于没有人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项技能,也没有人要求他们对人生作出清晰可行的人生规划(不是职业规划),在校四年,大多数大学生对未来都是迷茫的。
  这样的教育氛围,这样的指挥棒,能够教育出掌握一技之长的学生,那才叫怪事。
  “大学四年实际上就是漫长的等待过程,等待毕业,等待那个红本本。”一位大学生这样告诉我。

中国教育怎么了 就业之忧(13)
漫长的等待是很无聊的,于是很多大学生就热衷于谈恋爱,热衷于追逐时尚生活,更有一些女生,为了满足高质量生活的欲望而误入歧途,做起了富豪们的“二奶”!
  那么,他们怎样才能考试过关呢?这位学生告诉我,平常大家都不怎么读书,一般都是等到临考前一两周才匆忙地背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老师对这些内容一般都要提前提示。“学生考不过关,老师也没面子,不好交差。”
  毕业论文就更简单了,直接从网络上下载,改头换面交上去,一般都能过关。“我敢打赌,那些毕业论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从网上抄袭的,有的会把网上的几篇论文进行嫁接组合,有的干脆就是把网络上的原文搬下来,署上自己的名字。”
  这样敷衍的学习,就不担心学不到真才实学,将来出去工作会吃力吗?
  他说:“工作?谁知道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反正有个文凭,出去乱碰,找到什么干什么。”
  这位学生的坦率,让我感到脊背发凉。除开一张文凭以外,四年大学教育还给予了他们什么?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非常不理解大学生们为什么会喜欢那些颓废无聊的流行歌曲,譬如一些含混不清的歌曲,竟然被大学生们热烈追捧,我对此深感费解。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