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大脉络-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荣。银多铜少,出现白银为主币的现象,以致宋元以来已出现的纸币金融竟又回到银本位的通货。
这一时期,中国从美洲引进的农作物,以番薯与玉米为最重要。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在清初人口的剧增,颇与这两种作物的大量种植有关。
中国沿海海商集团的活动,历时两个世纪,其中人物,例如前述汪直、徐海,后来的李光忠、陈老、林道干、林凤、袁进、李旦、颜思齐、郑芝龙、刘香等,无不狎弄浪涛,腾跃鲸波。以林凤为例,他曾企图袭击吕宋,但败于明廷水师与西班牙的夹击。又如李旦,在巴达维亚、吕宋与长崎都有寓所及事业,纵横于各处的海上活动。李旦的属下郑芝龙,则成为明末海上势力中最强大的力量。其子郑成功,后来开辟台湾,建立了海上扶余。中国沿海的海上活动,或商或盗,终于在18世纪为清廷的水师剿灭,最后一支势力是数入台湾与广东的蔡牵。几乎同一时期,新兴的美国,编练海军,肃清了加勒比海域的海上势力。
这一段海上活动的历史,除了贸易与劫掠外,也有其更为久远的影响。中国华南居民,自此不断移民南洋。以马六甲为例,该地华人小区至今已有数百年。我犹记忆,那次往访,走在街道上,就如回到明代的广东。一般估计,明清两代移居南洋的华人,人口数以百万计!他们的后代,仍以马六甲的娘惹为例,长忆中国祖源,自成族群。
回顾历史,16世纪是世界形势的转折点。西方势力向东方扩张,那时中国的实力还胜于西方,只可惜暮气已深,又昧于外面的情形,民间有企图开拓之心,官方则全无向外发展的意愿。时机一过,东方与西方的相对条件完全改观,要再过数百年,进入今日,东方才有重起的契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九章 大洋航道的开通对台湾的影响(1)
大洋航道的开通,使台湾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台湾,这一个东海上的大岛,是东亚大陆棚的一部分。百万年来,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菲律宾板块的移动,挤压推起了两大板块相接的部分,形成高耸的中央山脉。台湾东岸是一片峭壁,只有狭窄的谷地,西岸是大陆棚的延伸,过了台湾海峡,即是福建沿海丘陵地。台湾海峡其实不深,海峡的宽度也不大,在上次冰河期的后期,海水退落,距今两万年时台湾还与大陆相连,是以大陆的古代动物,颇多在台湾留下化石。
这样一个位置密切的海岛,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却只有三国与隋代两次留下接触的记录。揆其缘故,台湾孤悬海外,难与大陆交通,当与洋流的方向有关。太平洋西端的黑潮,是由南向北的暖流,流过台湾东侧的海面,再往北经过琉球、日本,顺时针方向流往北太平洋。在东亚的岛屿链内侧,另有一条南向的洋流,穿过台湾海峡,向南转向马来半岛,逐渐变弱而消失。这一条洋流,闽台人士称为黑水洋。由海峡北面宽阔海域流进海峡的狭窄水道,是以海峡内的水流十分湍急。在渡海工具还不良好时,人力操作的船只就会被急流冲走,穿峡而过,不能裁流横渡。明清时代,闽南居民开始移民入台,于横渡黑水洋时常被冲向南方,称为“落漈”(闽南方言)。明清航海工具及技术已相当不错,入台还如此艰难,更何况早期的航海条件!
在大洋航道开通以前,中国的海外交通不外两个方向:北向日本、朝鲜,由浙江或山东北驶;南往东南亚,由福建或广东出海。正东方向并无航线,台湾一岛,不在中国海外交通的路线上,而当地并无大型聚落可以为市场,又无适当产品可以采购谋利,于是台湾竟长期孤悬,未与中国大陆有密切的交通。大陆近海作业的渔船,显然知道有此一岛,是以,北边鸡笼山,南部大员等地名,仍见于航海的记载,也常为通航琉球航线的地理指标,因此不能说中国人不知道有此海外一岛!
在汉人尚未大批移民以前,台湾的原居民已在此生活很久了。从考古资料言,长滨文化的旧石器,形制与大陆南方的旧石器属于同一类型,是以,6000年前,这些居民已来到台湾。台湾北部及东北部考古遗址颇多玉制品,其玉质及工艺均与浙江良渚文化的遗留相似。澎湖新石器文化的石料,在广东及台湾都有同样的石器。高雄凤鼻头新石器文化的遗存,也与福建的新石器文化遗存相类。是以,在新石器文化时期,当已有从中国东南及南方迁来的居民。台湾的南端与菲律宾隔了一条狭窄的巴士海峡,西北来往并不困难,也应当有移徙的人口,或由南方来,或往南方去。语言学家认为南岛语系的分布,从各地语言排比上看,当以台湾地区的南岛语为这一语系的源头。但是,南岛语系人群,颇多经过曲折的移徙路线,当黑潮由南往北流时会带来南方的移民,也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台湾的考古资料还正在累积中,目前所见,已知的新石器文化类型尚不能归纳周密的谱系。目前所知,纵向在时间轴上,各处文化之间尚有不少空白;横向在空间轴上,也还未见笼罩全岛的类型。凡此现象,当然是由于材料不足,史阙有关。至少以目前所知情形,似乎这些古文化,既是局部地区的,也未必是延续不断,有一定的继承关系。我们以为,台湾目前的原居民族群,未必都是此岛最早的居民。历史上在此生活的族群,或由大陆来,或由南方来,居住在此,长养子孙,却始终不能凝聚为扩及全岛的大型文化共同体,以致分散为许多聚落与族群。今天,原居民的分类不下十余个文化群体;在中国内地居民大量移入前,本地族群与文化的分歧,可能更为有过之。。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九章 大洋航道的开通对台湾的影响(2)
大洋航道开通使海上形势丕变。中国海外有了西洋船只的帆影出没于海天之际。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先来,分别在澳门与吕宋岛建立据点,以经营东方。荷兰人接踵而至,在今日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建立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基地,也在日本长崎占了一个立足点。但是两地相距遥远,而且中国是当时东方贸易的主要对象,荷兰人必须在中国附近找到一个基地。他们先尝试占有澎湖,但中国舰队已在此驻守。澎湖驻军长官沈有容志不在战争,遣人告知荷兰舰队,不必打澎湖的主意,还不如尝试在别处发展。1624年,从事海上活动的华人指引荷兰人驶入大员(今台南安平)海域,登陆建立了基地。不久,荷人建筑堡垒据守,并扩展其势力于台南周边,远达南方的琅峤(屏东)。各地原居民,力量当然不能抵抗,荷人遂在南台湾各处的原居民聚落(所谓“番社”)收税传教,俨然收南台为其殖民地。从此到1661年,郑成功入台,次年驱逐荷人,荷人据有南台湾达三十余年之久。(同时,西班牙人也曾尝试在北台湾建立基地,却未能成功。)荷兰人以台湾为转驳站,将商货由此运往巴达维亚,再由高桅船运到欧洲。当时荷人的东方发展,获利甚丰,堪与西、葡鼎足而立,均是大洋航道的霸主。
其实,中国南部的汉人,在荷兰占据南台湾以前,早已在台湾立足。最初,那些在海峡捕鱼的渔船,往往会在台湾停靠,补充淡水与给养。当海上集团(海寇与海商)活跃时,更是可能以台湾为其活动基地。荷兰人侵入澎湖时,不仅明廷驻军知道大员的情形,引领荷人入台湾的也是熟悉海上形势及航道的汉人。据传说,此人是后来纵横海上的李旦。李旦的继承者郑芝龙,曾在今日嘉义附近占有土地,招徕闽人来台垦拓,由郑家给予耕牛及田亩,收获粮食,即作为郑家海上船舰的补给。据说,在郑芝龙以前,另一海上集团巨擘颜思齐及其伙伴,也曾招收人民开垦。林道干是另一批海上集团的领袖,势力不小,似乎以今日的高雄为活动基地。至今,高雄还有林道干之妹携带黄金的传说。而荷兰人在台发展的情形,据荷人记载,城堡之外,汉人聚落已成市集村落,而且有自己的领袖。后来郑成功大举来台,建议郑氏入台者,即是号为通译的汉人何斌,也是此人引导郑氏舰队由鹿耳门驰入大员。当时在大员的汉人为数不少,有了他们的内应,荷人遂不能抵抗郑氏,终于投降,下滨离去。
李旦、郑芝龙等人的海上集团,亦商亦盗。其实,他们的目的不在掳掠平民百姓,而在收集大陆的丝绸、瓷器、工艺品运交外商,又以外商运来的香药及台湾出产的樟脑、硫黄、鹿皮、药物贩运于中国大陆市场。明末的中国政府,海禁启闭不定,法令无常,地方官吏及管理外贸事务的宦官,擅作威福,谋求私利。这些海上集团,既不能合法经营外贸,遂成为非法的走私集团。在补给接不上或是被官家缉拿时,他们铤而走险,劫掠杀戮,遂成为海盗。荷兰、西、葡舰队,也是如此,常有突袭中国沿海市镇村落,掠夺牛只粮食的事。
海上集团不止一家,他们争夺利权,常有战争。刘香等人,原与郑家同侪,或聚或散,亦敌亦友。最后,郑芝龙兼并各家海上集团,俨然海上霸主。他的力量强大,商船挂上郑家旗号,即可太平无事。明廷无可奈何,只有招抚郑芝龙,收编他为福建地区的水师。但是,政府并不能约束郑氏,唯有听任郑氏坐大,以闽南为基地,称雄海上。清人入关,北方沦亡,建号南京的福王政权也崩溃。福建的唐王倚郑芝龙为后援,即位称帝,唐王政权不能持久,郑芝龙降清。他的儿子郑成功,以唐王敕封的延平王赐国姓,据金门、厦门抵抗清廷。1659年,郑成功入长江,进攻南京,败绩返闽。1661年,郑成功以强势舰队驶入大员,荷兰人不能抵抗。1662年,荷兰人投降,退出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从此到1683年清师攻取台湾,郑氏三世治理台湾,延明朝正朔于海外。郑成功进入鹿耳门,以明朝延平王名义,在台设官府,开田亩。
郑氏入台,携来军民人口,又不下数万。这些人口集中台湾南部,其总体力量,不是原居民可以抗衡的,而且大陆居民文化水平高于台湾原居民,后者遂逐渐被同化。
明代晚期,西方海上力量及由此引发的中国海上活动集团在大洋航道开通的巨变中,乘潮而起,掀起了惊涛骇浪。台湾在这一特殊形势下,由海嵎孤岛转变成为中国的海疆门户。
第二十章 16—18世纪近代西方国家的兴起(1)
我们曾在前面提过欧洲封建秩序下的国家,其性质与现代国家的定义并不相同。中古时代的欧洲国家,常因君主的继承与婚姻,国家时分时合,彼此从属关系也往往变动。例如,西班牙与葡萄牙,可以因为继承关系合为一国;英国国王可能以安茹伯爵的身份,既是法国国王的属下,又可能是法国王位的继承者。国家的边界并不十分固定,治理国家的“政府”,也多是一群贵族,国事与家事往往难以区分。
16世纪以后,欧洲经历了许多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大洋航道开通后的经济形态,都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的方向。在这一章,我们先讨论新起的经济形态引发的国家性质改变。一个接一个,欧洲的一些强国,跃登舞台,左右了当时的世局,也留下深远的影响。
第一批崛起的国家是葡萄牙与西班牙。这两个国家,地处地中海西端的伊比利亚半岛,既扼地中海的西方出口,又据大西洋上由北海到非洲海岸的中间站。当###势力阻隔东方贸易商道,西、葡两国的地理位置更形重要,因此它们启动了寻找新航道的前导。大洋航路开通了,美洲大陆进入了旧大陆的人类历史,西、葡两国获利甚丰,一跃而为世界性的大国,纵横七海四洋,达百年之久。他们长期独占了美洲白银这一丰厚资源,天主教教宗甚至将世界一分为二,由西、葡两国各占一半!两国的贸易站及殖民地分布各处,其影响所及,直到今天,美洲还有不少国家使用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
不过,西、葡两国的内部结构并没有经历巨大的改变。两国曾因王室婚姻,合而为一,又分而为二。寻找新航路的冒险事业,并不由国库支持,而是出于国王或王后斥资支持。那些注入两国的大量财富,大半用于王室与贵族的挥霍,一般国民并没有分润的机会。西、葡国际活动,并没有因此而调动全国资源。西班牙庞大的无敌舰队属于王室。他们的军队,也以雇佣兵为主,并未征发国民参加军队。因此,西、葡两国,虽然显赫一时,却不能持久不衰。
第二波跃登舞台的国家是荷兰与英国。这两个国家都地居海滨,其经济好坏颇与贸易有关。先说荷兰,这一低地国家,原是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所属的七个省份,地处四条河流的入海口,由北海可以通往波罗的海与大西洋,港口、河流加上运河网,这个地区成为欧洲水运的枢纽,荷兰的经济因此脱不开运输与商业。当地农地不足,资源短缺,人们在辛苦中求生存,必须过节俭与勤劳的生活。
17世纪时,荷兰已是新教(尤其是卡尔文教派)的地盘,当时信仰新教的族群与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室之间有过长期的战争,史称三十年战争。1648年,战争结束,参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新教族群得以成立国家,荷兰也是其中之一。至于荷兰与比利时分开,则是后来的事。
荷兰在斗争之时,已经趁大洋航道开通的机运,发展了海外贸易,甚至开拓了海外疆土。这一蕞尔小国的海上活动,是由平民百姓发动的。商人们集资合股组织了海外贸易公司。英国早已在1600年成立了皇家特许的东印度公司,荷兰的商家遂于1602年合组荷兰东印度公司,迅速开展海外活动。这一公司曾拥有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舰队,并有数以万计的雇佣兵,在海上护航,也在海外占地,建立据点。荷兰人在南非占了好望角,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到了马六甲,在爪哇建立了巴达维亚,在日本取得长崎的出岛,在台湾也取得了大员(安平)的基地。这些港口组成荷兰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运网,在国际竞争中,凌驾于早着先机的西班牙与葡萄牙,俨然一时海上霸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十章 16—18世纪近代西方国家的兴起(2)
荷兰每年的贸易利润十分庞大,不少国民为此投身海外活动。这一国家虽然有奥伦治公爵为其国主,实质上是平民百姓组织的共和国。他们几乎全数参与国家的发展,其动员力量十分可观,不是西、葡那种古老的贵族国可以比拟。可是,荷兰本国的共和政体,并不延伸于海外。他们海外基地的本国人,可以组织议会,但是当地土著居民并没有公民的身份。是以在大员热兰遮城外的汉人与本地原居民,只是殖民当局驱使的劳工及收税的对象而已。
在荷兰不可一世的同时,英国也已崛起。英伦三岛,是欧洲属最西边的土地,其居民包括一波接一波由欧陆进入的族群。这一岛群,在16世纪以前早已是大西洋海上活动的枢纽之一。西、葡两国海外开拓的丰硕成果引起英国也投身海外的发展。英国已有一批有经验的商人与城市居民,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当政时,当时的海上活动,例如德莱克的舰队经常在海上拦截西班牙的商船,洗劫西、葡占有的港口。伊丽莎白女王是亨利八世的女儿,她继承了父亲反对天主教的立场,自此以后对于打击西班牙、葡萄牙的海上集团,不遗余力支持,十分鼓励英国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从1607年建立了今日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镇,1620年建立今日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一批又一批的英国殖民者,在新大陆的东岸建立了日后所谓十三州的大小城镇。伊丽莎白女王曾敕封那位海盗王德莱克为爵士,她的宠臣拉莱在美洲建立的殖民地,就以弗吉尼亚(处女之地)为名,以纪念这位从未结婚的女王。
英国的土地、人口诸种资源,远比荷兰丰厚,而且英国没有参加1618—1648年的那场劳民伤财的三十年战争,积累了力量。因此,在国际竞争中,英国不仅击败了西、葡,也迅速超过了荷兰。英国在美洲夺得了原属荷兰的良港纽约;在东方,英国建立了新加坡,扼印度洋进入太平洋的咽喉。英国商人联合成立的东印度公司(1600),获得伊丽莎白女王赐予的贸易特权,俨然是英国海外开拓事业的专设机构。这一公司的海外工作者克来武等人,巧取豪夺,搞垮庞大的莫卧儿帝国,将印度收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在17世纪,曾发生了以市民力量为基础的革命,由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虽然后来英国王室复辟,英国终究发展为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英国的###政治,使其全国国民都参与国家事务,其动员国家资源的能力堪为现代国家体制楷模。
随荷、英之后进入现代国家之列的是法国与德国,它们于开拓海外上难以与英国竞争,但是在欧洲事务及国际事务方面也是举足轻重的大国。法国自诩为当年查理曼帝国的后人,一向不甘落人之后,为了遏制神圣罗马帝国及教廷的霸权,法国曾悍然参加新教的一方,对抗天主教的联合力量。在不断的国际斗争中,法国有时与英国作战,有时与奥国、西班牙作战,成为一个有强大中央王权的集权国家。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长期的统治期间,法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其国力之强大,文化之灿烂,使法国成为当时世界的首善之国。
德国是后起之秀。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族群,不甘心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体制。日耳曼的历史,也使他们不能接受教廷的思想约束。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将在另一章讨论。在政治方面,日耳曼族群中的缙绅,是拥有土地的武士之后,他们不是贵族,却有自己的社会地位。中欧的城市地处交通要道,都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性。这些条件合在一起,日耳曼族群遂在勃兰登堡选侯领导下,建立了普鲁士王国(1701),腓特烈一世与其子威廉,父子两代将普鲁士建设为有强大军力的集权王政。
在荷、英、法、德之外,神圣罗马帝国系统的奥国、西班牙毋宁落日余晖。俄国则在彼得大帝领导下,逐渐发展为东欧巨强,其专制###的程度,欧洲各国无出其右,在以后的世界,俄国成为一个要角。
综合言之,这些欧洲国家的兴起,几乎都有一个相同之处:或则由下而上经过民权的参与,或则由上而下经过中央集权的体制改革,他们都将旧的封建体制政体改组为能够有效动员资源的国家机器。在此后数百年间,这几个大国使欧洲主宰了全球的命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十三章 鸦片战争的背景(1)
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对决。中国失败,被人当头一棒,从此在对外关系上不知所措,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才逐渐知道怎样与列国相处。鸦片战争带来的冲击是全面的,中国不但在军事与外交上长期无能,而且对于自己的文化及西方文化的相应之道也长期在迷茫中摸索。
本章不拟赘述鸦片战争及其后续发生的史事,却拟叙述一些课本上未必提到的背景。
鸦片一名,源于希腊字根opium(罂粟花液),据说希腊古代神话中“食莲之人,失智迷茫”的“莲花”,可能是罂粟花的误译。###人称罂粟花为阿芙蓉(afyun),是中东医药传统中的宁神剂。唐代药典中已有此物,也是作为宁神剂,当系由当时的中亚引入中国。明代药典本草中,鸦片已是药物。当时东南亚(西洋)诸国入贡,颇有以鸦片为贡品(即商品),数量不大,也十分罕见。中医用鸦片入药,是配合其他药物煎汤服用。自明至清,广州税关的入口税,鸦片都是进口货物,数量不大,税率也不过百分之二三;由此可知,鸦片只是普通药用商品。
大洋航道开通,荷兰人一度占领台湾南部为基地。荷兰人的东方贸易,主要基地是巴达维亚。当时爪哇等地的人,用烟管吸烟的服用鸦片方法,首先传入台湾,然后又从台湾传入闽粤各地。这一吸鸦片的方法,已不再是当作药物,而是寻求麻醉的癖好。从中东到南亚,焚烧麻醉品引人入醉的传统早已有之,中国却从未有过此道。中医的麻醉剂,是以大麻煎煮,用于外科手术。平时日常所用,只有饮酒沉醉,以求忘忧。吸食鸦片烟,也能忘忧,却必然上瘾,其成瘾的强烈程度不是饮酒可以比拟。因此,烟民人数迅速增加。鸦片入口,也由药品一变而为有厚利可图的商品。数量由雍正年间一年输入一百余箱,增长到乾隆中期的一千余箱,三四十年间,入口数量增长了十倍。
这些鸦片,大多由英国的属地孟加拉邦出产,英国遂视鸦片贸易为利薮。为此东印度公司据鸦片贸易为垄断的事业,即使转包私人营业,仍以拍卖许可证的方式控制利权,不使外流。19世纪初(1800)清廷已明令入口船只不许夹带鸦片,英商则运用中国小船走私。私商进口的鸦片数量,每年迅速增加:1811—1821年每年平均4500箱,1821—1825年每年平均9800箱,1828—1835年每年平均万箱,1838年则为万箱,涨幅大约每七年增加一倍!
18至19世纪,由西方商人运入中国的商品,大多为棉花、棉布、毛织品、金属制品及南洋出产的香料。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为生丝、丝织品、中药材(大黄等)、瓷器等项。中国进出口的总价值,大约为每年两千万元,三分之二为中国出口,三分之一为入口,中国有三分之一的顺差。西方商人以英商为主,以白银偿付贸易差额。19世纪中,英国推广鸦片后,上述差额翻转,英国享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顺差,其中单鸦片一项的价值即超过了中国出口货值。中国反而以白银偿付入口的逆差。在19世纪中(1830年代),中国每年流失的白银超过一千万两。清廷屡次明令禁止走私鸦片入口及走私白银出口。但是虽有禁令,走私依然猖獗:一则烟民人数日增,二则英商利诱中国私商承运承销。这是鸦片战争前夕,鸦片贸易的情形。
第三十三章 鸦片战争的背景(2)
此时中国朝野上下也已知道鸦片之害,不仅是经济的一大漏危,而且也是国民健康的一大危害。清廷已认识鸦片贸易问题的严重性,并有放任与严禁两种立场:一派从经济利害的观点,主张鸦片贸易化私为公,课以重税,并以中国自种罂粟,抵制外来的鸦片。这一派以满洲大臣为主,包括军机大臣穆彰阿、两江总督伊里布及直隶总督琦善。当然,他们也有广州十三行洋商及粤海关监文祥的支持。反对开放鸦片贸易的一派,则以汉臣为主,包括屡次上疏禁烟的鸿胪寺卿黄爵滋、湖广总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人。他们是从国民健康及国家长期利益着眼,林则徐奏折中“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名句,最足以代表他们的观点。1839年,道光任命林则徐为查禁鸦片的钦差大臣,驶赴广州;1840年,邓廷桢改任闽浙总督。鸦片战争起,广东海面有林则徐部署的虎门炮台,防守严密。英船北驶,浙江也因邓廷桢的抵抗,英军不得入。而在北上大沽时,直隶总督琦善不予抵抗,仅以牛酒犒赏英船,求和谈判也是琦善主持。这两个不同立场的大臣,在和战之际的作为也是如此不同!
英国对于中国贸易早已十分注意,希望能够打开这一东方大国的市场。1792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1793年,英国使团驶抵大沽。当时权相和颂趾们。隙ㄓ⒐菇谑抢椿保⑽∽J佟N粟思碓谌群有泄氖傩乔。褚侵氖绷礁鲈隆3螅⒎教岢鐾ㄉ痰囊蟆G逋⒌拇鸶词牵禾斐锊嵊匏挥校唤柰庖幕跷镆酝ㄓ形蓿÷黻┒岬娜挝袷О堋B黻┒崾雇疟纠磁涫袅撕B骄偌安饬炕嫱既嗽保诶牖盎巳龆嘣拢÷铰酚杀本┠舷拢徊糠秩嗽谀ǔ龊#徊糠秩嗽诠阒莩龊#赝竟鄄觳饣嬷泄诘匦问萍案鞯鼐律枋⑺浇煌ā;赜⒅螅硎鲜雇乓颜莆障嗟弊柿希唇泄榭霰ǜ嬗⒐衔泄接写蠊纳疲翟蚬婪铣冢浔赋戮桑友盗坊故枪砑蓟鳎豢晌钦蹋豢白髡健
1832年,英国已了解中国的闭关政策,实由于中国的“天朝”心态,不易改变。因此,英国为了打开中国门户,势必一战。为此东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号,由澳门起航,经过厦门、福州、宁波、定海、上海、威海卫,在渤海口折航朝鲜、琉球,返澳门,历时八个月,沿途测量中国海道、港口,侦查海防设施及各地物产与商情。1838年,英国广州商馆向英国外相帕默斯顿(Palmerston)报告此行的数据,建议必须用武力,方能迫使中国开放贸易,并为英国取得利权。这一建议书还开列了作战计划,以12艘战舰及2900名军人,即可封锁广州、厦门、上海、天津四个港口,由此完全控制中国的沿海地区。
从马戛尔尼使团与阿美士德号的两次观察报告来看,英国已经有了武力攻击中国的计划,林则徐禁烟也罢,不禁烟也罢,英国采取武装行动已势所必至。鸦片战争及嗣后1842年的英军行动,都在阿美士德号的调查报告中,已经订下了军事行动的战略与战术。中国没有蹈印度覆辙,沦为英国属地,这是因为中国的国家组织即使松散无能,还是比莫卧儿帝国稍为坚密一些。各地督抚虽然各行其是,也比印度各地土王稍为像样。英国东印度公司不能瓦解清朝治下的中国,而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国侵略,在最后一个阶段即日本的全面侵华,一百多年的惊涛骇浪,终于举国奋起抵抗,才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十四章 第一波西潮的冲击(1)
第一波西潮的冲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准许西人在华传教与经商。中国门户洞开,西方势力长驱直入,西方文化亦如潮涌来。
相对于明代下半期,大洋航道开通以后的情形,这一次中国承受的西潮,远为强烈而普遍。明代贸易顺差,中国受益,但并未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耶稣会士带来的西方文化,项目限于神学思想及一些科技知识。他们接触的中国人,也只是宫廷人物与知识分子中的少数。鸦片战争之后,商人们在通商口岸居住营业,于是香港、上海、天津等港口城市忽然崛起,迅速发展为近代都市。这一部分的讨论,将留在另一专章,此处不赘。
这次带来西潮的西方人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