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发自己-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塑性,并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从舞蹈家看身体-动觉智能的培育(1)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这位从深山里走出来的善于用肢体说话的神秘舞蹈家是一个“巫女”,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的观众更称她为“舞神”。她所演绎的纯净柔美的舞蹈,具有特殊的艺术形象和特殊的灵慧气质,是在自然原始的人文风貌里孕育出的艺术瑰宝。初看,令人赞叹她的指尖细腕的微妙语言;续看,你会领悟到其舞蹈神韵中含有的盈动之灵气;而再三欣赏时,便可体味沉淀其中的一股隽永的心灵之美。对于这样一个宛如传递着天地自然生息的神秘使者,一个美丽动人的轻盈身影流淌出来的丝丝入扣的生命律动,着实不能不让众生惊为“天人”。
  这是人们对舞蹈家杨丽萍的赞美,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类身体…动觉智能的生动形象的诠释。
  加德纳认为,对人的整个身体运动的控制能力和熟练摆弄物件的能力,是身体智能的核心。我觉得,一个人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是身体…动觉智能的精髓。世界上有敏锐掌握自己身体运动的人,如体操和跳水、游泳运动员等;有巧妙地操作工作对象的人,如手工艺人、球类运动员和乐器演奏家等;另外,发明家和演员等,对身体的运用也是有独到之处的。但在所有的身体技能的运用中,没有哪一种能超过舞蹈的高度,因为它表达的是思想。
  人们一般认为,用身体所做的事,与那些主要通过语言、逻辑或其他抽象符号系统的运用来解决问题的工作比较起来,似乎要简单得多,也并不是那么重要。尽管奥运会冠军的光鲜让人羡慕,但回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还是把体育运动员看作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那些在语、数、理、化等学业上成绩优异的学生及其家长们,一般心生喜悦,家长也乐于谈论孩子的表现;那些在体育、音乐等方面资质很高的学生的家长们,一般心存无奈,仿佛低人一等;而印度人则把肉身当作通往得救之路的短暂载体,以致这个有着11亿人口的大国,在奥运会上却没有应有的表现。现在,虽说参与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了,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体健康的层面上,并没有作为一项智能来看待。
  我们来看美国犹太裔小说家诺曼·梅勒是怎么认识身体智能的。他说:“除了文字、符号语言和自然语言外,还有另外的语言存在。身体语言也是语言,拳击就是其中之一。一位职业拳击家……通过指挥自己的身体说话,这种指挥从智能上说,就像任何一种心灵的活动那样独立、微妙与完整。在用自己的身体参与拳击运动时,拳击家依靠智慧、风格以及惊人的完美天赋来表达自己。拳击是两个人之间身体的对话,是两套智能之间的快速辩论。”
  近代心理学家已经发现并强调,大脑的许多功能都需要广泛分布的不同脑区共同协作。一个人身体的运用和其他认知能力的使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知觉系统和运动系统有着复杂微妙的相互作用。可见,为了不荒废你或你的子女在身体智能方面的独特潜能,或者为了你或你的子女综合智能的协调开发,都有必要对人类身体…动觉智能做一些新的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
  其一,不能忽视了肢体运动的功劳。从本质上说,智能是人类按照特定方式,在处理特定种类的信息时的一种生物心理潜能。因此,智能必然涉及有关神经网络的执行过程。这当然就涉及运动智能在大脑中的定位问题。神经学家们研究发现,在运动性活动中,大多数人大脑的左半球表现出支配性倾向。左撇子的特征,是大脑的右半球控制运动性活动的功能。而大脑不同区域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人类肢体运动的功劳。大量的研究、实验、观察证明,人类从使用树枝、简单的石器,到制作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再到创造与操作各种复杂的工具及精密设备,在这个人类进化的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正是肢体的运动,起到了逐渐增大整个大脑容积的作用,正是运动促进了大脑的发育,改善了大脑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可以说,人脑的发育与肢体运动的特点紧密相关。因此,肢体训练对任何人都是重要的。

从舞蹈家看身体-动觉智能的培育(2)
其二,身体智能也可以让你骄傲。身体智能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正如诺曼·梅勒所言,身体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形式,身体智能与任何一种心灵活动一样独立、微妙与完整。不懂得身体语言的人,类似于不懂外语的人,虽然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却制约了其与他人的交流,少了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不仅如此,身体智能的提升,一点也不比诸如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等来得容易。看一看那些备受世人关注和青少年崇拜的体育明星们吧,有哪一位世界冠军能够离开这样一些关键词呢:童年、训练、科学、刻苦、毅力、脑子。如今,单纯靠蛮力取胜的项目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舞蹈、武术、各类竞技体育运动,大都发展成为人的力量、速度、韵律、技巧、智慧等综合素质的展示与较量。这些领域的顶尖人物,也和文学大师、科学家、经济学家等一样值得人们尊重。而他们自己,也完全有理由为自身运用身体智能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其三,不仅为了健康,也为了性与魅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话没错,却并不全面。运动与人的生命质量有关,还与人的生活品质有关。首先,一个人身体健康,只是基本的生存需要,不是充分的生命需求。人还要是健壮的、健美的,是有魅力的、*的。如此才能创造和享受更丰富、更美好的生活,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运动。要知道,魔鬼身材、优雅举止,以及性能力,是和舞蹈、运动如影相随的,而化妆不过是掩人耳目,药补则近似于饮鸩止渴。
  再者,运动本身就是自成目的。运动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当人们步入“小康”社会以后,与“胃”有关的劳作减少了,与“胃”有关的劳心也不需要了,余下来的精力干什么?这时候,人们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向动物本性还原。酗酒、嗑药、搞“*”,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场所或环境中,完全还原到动物的生活状态。这种堕落式的还原,不费力气,也能获得感官的刺激和愉悦,却不能带来内心的宁静与心灵的幸福,最终会陷入空虚和绝望。另一种选择是上升为一种“艺术性存在”。人类大脑智能的产生,成为人类与动物的一个分水岭,从此人类具有了知识性的存在形式。但人类依然主要在为“食、色”而奔波。从这一点上看,人类似乎没有表现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艺术性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将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新的分水岭。那时,一部分人对“食”的追求,转化为以自我超越为目的的创造性的精神追求;对“色”的需要,转化为艺术的创作、欣赏与艺术性的生活需要。两性之间的愉悦也会有新的实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男女之间的许多禁忌会被打破,人们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高雅的情趣、更加健康的方式,在更加优雅的环境里,进行交往与交流。而舞蹈、体育等将以崭新的形式在未来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艺术来自生活,又引领生活。昨天的艺术生活,必然是今天的生活艺术。不远的将来,具有较高的身体智能将成为一个人能否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群体、更高生活层次的客观需要。
  其四,体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不可否认,人们对身体智能认识的偏颇,是与一些舞蹈、体育人士综合素质的不足有关系的。一位获得某年度“最佳人气奖”的影视演员,发表的语无伦次的获奖感言,引起全场爆笑。以“傻得可爱”取得成功,缘于大众对“假”与“秀”的厌恶和对“纯”与“真”的渴望,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心态,这样的成功案例不可能太多。因为“智”与“真”的统一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中国的艺术院校、专业运动队,普遍缺乏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良好氛围,学员、运动员的文化基础十分薄弱。其中的大多数人一旦退出专业领域进入一个新的行当,往往难以适应。其糟糕的表现,即使是一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世界冠军们,也会由此光环尽失。另外,单就舞蹈、体育运动专业发展的需要来看,也需要多种智能的协同运作,仅凭身体智能,很难达到世界顶级水平。舞蹈及协作性强、智慧起关键作用的竞技体育项目更是如此。例如,舞蹈艺术就需要音乐智能、空间智能及语言智能等方面的协调动作。而足球则需要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和即兴创造的能力,尤其对身体不占优势的黄种人来说,更需要在脑快、眼快、腿快、脚快等综合智能上取得比较优势。或者说,需要“心领身会”、“心灵脚巧”、“眼疾腿快”、“球到神知”等。

从舞蹈家看身体-动觉智能的培育(3)
只要苦练就能够取得成功的竞技项目是野蛮的,并不能诠释现代体育的本质内涵,也不值得提倡。同是奥运会上的金牌,其含金量其实是大不相同的。
  从另一方面看,基础教育领域轻视身体智能开发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现行教育体制的挤压下,学校、家长、学生都觉得必须百分之百地把精力集中在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的开发上,在体育、舞蹈、音乐方面哪怕花一点时间也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虽然学生有时候可以参加一点体育活动,但那是从保证身体健康、服务于学习的角度认识的,并没有从开发身体智能的高度来对待)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几代人的悲哀。这种悲哀首先源自于青年学生们失去了提升自身综合智能的一种好的方式。舞蹈、体育等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方法。体育可以有效地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所具有的不同形式的对抗性,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申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放弃了舞蹈课,而体育课也仅仅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并不能达到开发综合智能的效果。
  这种悲哀更体现在学生们失掉了享受更高品质生活的能力。学生们长期伏案学习,许多小学生都成了“眼镜先生”,许多中学生脊椎变形。教育不仅没有塑造出学生们美的形体,反而使大多数学生的身体受到损害,变得毫无魅力可言,这让他们的人生少了许多色彩。由于缺少身体智能的开发与训练,也不了解肢体语言表达的基本知识,学生们阅读、理解高雅艺术的能力不足,缺少欣赏高雅艺术的兴趣。同时,更缺少自身参与高雅的交际与娱乐活动的勇气和兴趣。这不仅降低了个人的生活品质,也制约了文化娱乐产业的健康发展,还降低了一个民族的品位和削弱了整个国家的形象。
  因此,无论是普通教育学校,还是艺术、体育专业学校都需要走“体教结合”的路子。“你应该接受自己常识的指导,把动作和言语互相配合起来。”(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身体智能与其他智能协调开发,才能相得益彰。否则,人们则无法体验丰富和完整的人生。
  其五,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身心健康为各种美德、知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居里夫人曾说过极富哲理的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把体育仅仅放在健康的层面来认识是不够的。身体的运用是智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体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都需要伴随人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这个“学”也包含身体智能的学习。现在,整个社会都需要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公民的体育兴趣,培养全民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每一个社会成员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未来崭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提高生活的品位和质量。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从音乐家看音乐智能的培育(1)
你相信吗?
  老鼠在听了莫扎特的《G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学习和记忆力有了显著提升,其典型表现是走迷宫的能力大大增强。
  这不是“愚人节”的玩笑,这是美国神经学家罗谢等人通过实从音乐家看音乐智能的培育
  你相信吗?
  老鼠在听了莫扎特的《G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学习和记忆力有了显著提升,其典型表现是走迷宫的能力大大增强。
  这不是“愚人节”的玩笑,这是美国神经学家罗谢等人通过实验得出的结果。而这项实验是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戈登·肖等人进行的一项实验的延续。
  1993年,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对学生在听莫扎特的《G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前后进行智力测验,发现学生在听完乐曲后的推理能力等多项智力因素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莫扎特效应”。这项实验被传媒报道后,全美凡是含有该曲目的CD被抢购一空。
  法国文学家雨果,把音乐、数字和文字并列为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也曾说过:“我们如果能够诠释音乐,我们就能找到一把通向所有人心灵的钥匙。”英国数学家哈代则认为,正是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使人振奋、治疗哮喘,使哭泣的婴儿安静。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曾在德国学习小提琴,后创建“铃木小提琴教学法”,专门从事幼儿的小提琴教学,获得很大成功,曾带出西崎崇子等世界级小提琴家。他主张通过儿童早年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个性优雅、才能卓越、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这个教育理念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教育革命。
  音乐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功效,并得到人文、科学、教育等领域里的大师们一致推崇呢?这需要从认识音乐智能开始谈起。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某种频率发出的、按一定规则系统地组合起来的声音。它最主要的组成要素是音高、旋律和节奏,然后是音质,也就是一个声音的特质。音乐智能是一个人对节奏、音高、旋律、音色的敏感度,其中包括察觉、辨别、表达、欣赏和创作的能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智能是偏向大脑右半球的。大脑右额叶和右颞叶受到损伤,就会给区别音调与正确模唱带来严重困难。而如果大脑左半球发生类似的损伤,虽然会对语言功能带来极大的困难,但一般不会给音乐能力造成太大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另一个有意义的现象,就是在人的身上,发现了惊人的与音乐智能有关的神经区域。一个人音乐技能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接触音乐的方式不同都会造成音乐智能与不同大脑神经区域关联程度的差异。因为,音乐智能与其他智能有着广泛和紧密的联系。如:附着在音乐上的符号,与数理、逻辑智能有联系;理解、安排一首乐曲的结构与一个人的空间智能相关联;乐器的演奏与身体…动觉智能有联系等。这就很好地证明了,音乐智能的开发,不仅对具有音乐天赋、准备以音乐为职业的人来说是重要的,而且对于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智能开发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这也正是各个领域的大师们推崇音乐的原因所在。
  那么,怎样开发一个人的音乐智能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世界音乐巨匠们的成长轨迹: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天才作曲家、钢琴家,5岁作曲,6岁开始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8岁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1岁创作第一部歌剧。

从音乐家看音乐智能的培育(2)
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作曲家,生于富裕家庭,9岁开始在音乐会上演奏,11岁开始写作各种交响乐体裁的作品,17岁完成至今脍炙人口的《仲夏之夜》序曲。
  圣·桑(1835—1921),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2岁半开始学钢琴,3岁学乐理,4岁半当众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5岁开始创作歌曲和钢琴曲,18岁毕业于巴黎交响乐学院时,《第一交响曲》的演奏引起巴黎音乐界的轰动。
  当然还有世界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人物贝多芬,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舒伯特,波兰裔美籍著名钢琴家阿瑟·鲁宾斯坦,以及中国的音乐家聂耳和中国当代著名的青年钢琴家朗朗等,他们无一不是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取得了惊人的音乐成就。从中不难发现,在人类可能拥有的所有智能中,音乐智能是较早出现的。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能像音乐界那样,出现如此多的儿童音乐天才。
  可见,开发人的音乐智能越早越好。研究发现,怀孕4个月后的胎儿,对声音已经有感知。胎儿在宫内就有听力,能分辨和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并能进行“学习”,形成“记忆”。来自母体内大血管的搏动、心脏的跳动,还有规律的肠蠕动声音,可影响到出生后的发音和行为。因此,利用胎儿听觉的重要作用,给予良好的声音刺激,当然以专家认可的胎教音乐为宜,是对胎儿宫内听力的发展有益的。
  从出生到2岁的幼儿,重点是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领悟力。主要是让孩子听一些优美的音乐,观察他有没有兴趣,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天赋。有音乐天赋的幼儿就会表现出对音乐的敏感性,极易被音乐所吸引。比如在幼儿吵闹哭泣的时候听到一段优美的乐曲,会突然停止哭闹,注意力会转移到那方面去。著名钢琴家顾圣婴的父亲回忆道:“刚满月的圣婴躺在摇篮里,妈妈在放唱片,小圣婴闭上眼睛安静地睡着了。可是,当一曲终了,妈妈换唱片时,摇篮就不安起来,小圣婴睁开眼睛,左顾右盼,似乎在寻找什么。当乐曲重新响起来时,孩子又安静了。妈妈惊奇不已,把这一发现告诉家里人和亲友们,并一次次地表演;结果屡试不爽。”
  2到3岁的幼儿听到音乐后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可以让孩子听节奏性比较强的乐曲。
  孩子4岁以后就可以学习乐器了。
  培养儿童音乐智能的方法多种多样,而聆听是第一步。早期聆听音乐将为以后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发孩子的音乐智能,不可强求,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因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对音乐感兴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一味地强求,只能造成孩子对音乐的反感。把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他们所喜欢和擅长的活动上,会有更多好的效果。聆听音乐可以自然而然地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首要的方法就是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一个较为宽松和自由的音乐氛围,让音乐成为孩子生活环境的一部分。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在他的《在幼儿期的天赋发展》一书中指出,他所研究的那些天才钢琴家,很多并非来自音乐世家。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温和、关爱和支持他们的家长,有一个轻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譬如,当孩子要入睡的时候;给孩子听安静柔和的摇篮曲,使他的情绪安定舒适;渐渐地入睡;在早晨起床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洗澡的时候、穿衣的时候,哼上一段小曲或放一些音乐,让孩子身在音乐环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音乐的元素,增强乐感。孩子四五岁以后,就带他参加各种音乐活动。音乐会、芭蕾舞剧、歌剧、各种演唱会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乐感和节奏感等,尤其能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陶冶审美情操,开阔艺术眼界。
  对成年人来说,在工作、学习、娱乐时,辅以音乐背景,也是有利而无害的。
  音乐实践是音乐智能开发的主要管道。儿童的音乐实践可以从听唱简单的童谣入手。幼儿喜欢那些简单而又具有重复节奏的音乐,不妨多为孩子挑选一些活泼欢快、歌词简单易懂的童谣,重复学唱,这样有助于孩子理解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儿童活泼好动,可以设计一些科学有趣的训练活动,如辨声游戏、循声找图、听声音找物件等,唱歌、念儿歌,玩各类型乐器,录制孩子自己的歌声,接触大自然的声音和旋律特别是鸟的鸣唱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无论是音乐智能的开发,还是综合智能的提高,乐器的练习都是非常有益的。而选择弦乐或键盘乐器中的钢琴或中国的琵琶则是最佳的方案。因为它们都是需要十个手指协调运用的乐器,而手指的训练可以很好地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左右脑的灵敏度和协调性,增强大脑神经元突触的功能和数量,激发大脑神经网络的发展。
  当孩子弹钢琴时,两眼同时看两行乐谱,双手要十个指头同时运用,两耳要灵敏地辨别出演奏的音响是否准确,双脚要控制好踏板,大脑要在瞬间发出若干指令。长时间的练习,可以让人达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灵手巧、心驰神往”的境界。
  开发音乐智能并非一定要发展成为大师或音乐人。一方面音乐智能的开发可以促进其他智能的发展;另一方面,音乐智能也和身体智能一样是人类解读世界、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音乐的世界里,有春夏秋冬、喜怒哀乐,有人情事故、风花雪月,有魔鬼的诱惑、神灵的昭示……如若对如此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没有踏勘与聆听的能力,人生将失去许多色彩,心灵也将错过许多净化的机缘。
  

从建筑师看空间智能的培育
你知道吗?
  古罗马建筑师维脱鲁维在他关于建筑的著作中说,人体的尺寸被大自然分配如下:……如果你分开双腿使你的身高减少1/14,再张开双臂向上举起直到中指与头顶等高,你一定要知道伸出的四肢的中心在肚脐上,并且两腿间的空间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达·芬奇补充道,一个人伸直的双臂的长度等于他的身高。
  建筑大师、画家都是运用空间智能的高手。雕塑家的空间智能也是超乎寻常的。他们中有的作品的重心就在其作品内部的一个点上,可它占有空间的方式简直就和生命体一样自然而巧妙。例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米隆的《掷铁饼者》。而有的作品把空间作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其重心是空间中的一点,而不在作品自身。甚至有的作品把地球用作艺术或艺术寓意的组成部分。例如,野口勇的《红立方》、克里斯托的《奔跑的栅栏》、卡尔·安德烈的《割线》等。
  空间智能是指准确地感知空间世界,并把所感知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虽然“视觉化”在空间智能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它与视力并无直接关系。事实上,很多盲人也有高度发展的空间智能。空间智能的核心能力,是准确地感知空间世界的能力;是一个人对于最初感知到的那些东西,进行转化的修正的能力;是即使有关物体的刺激不存在的情况下,也能够重造视觉体验的某些方面的能力。
  人的空间代码一般受大脑右半球支配。
  空间智能好的人具备这样的特征:比较容易找到一些有时别人都找不到的东西;善于辨识人的面貌以及物体、形状、颜色、景物等,他们观察非常敏锐,能通过在色彩、形状上的一些细微差异,辨别哪怕是外形上几乎一样的物品;对房间设计的变化很敏感,能很快就注意到房间内摆设的变化;方向感好,具有比较清晰的方位概念,如上下、左右、前后等;对色彩敏感,喜欢对颜色进行搭配。有空间智能的儿童爱搭积木、拼图之类的游戏,擅长看地图,喜欢画画,绘画能力比较强。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空间智能突出的人,其特长并不完全相同,有的人可能表现在绘画方面,有的人可能表现在设计方面,还有的人可能表现出很强的方向感。一般说来,空间智能好的人,适合从事航海、航天、飞行、室内设计、司机、建筑、摄影、园林等领域的工作。雕塑家、书画艺术家、发明家、探险家等是空间智能突出者的代表。
  人的空间智能受后天的环境影响,因此,创造条件来发展孩子的空间智能十分重要。
  第一,布置协调、悦目的生活环境。可以在家里的阳台或房间里的其他一些地方放置一些花、盆景,摆放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等,注意色彩要鲜艳一点,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房间的布置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墙壁上可以贴一些照片、地图、美术作品等;房间中还可以悬挂一些小玩具、小饰品等。对于刚会爬的孩子,地板上可以搞点图画,以便孩子在地上爬的时候不会视觉单调。在家里放置一些可供孩子发展空间智能的工具和玩具,让孩子随时可以取到,如彩色的卡纸、手工纸、粉笔、铅笔、油画棒、水彩笔、颜料、塑料剪刀、橡皮泥、积木等。
  第二,培养孩子细致观察的习惯。在周末或假期外出郊游,在郊游的过程中,让孩子认真观察自然界的动植物、人、天空、街道等,回家后一起来制作一幅风景画,并不拘泥于形式,可以让孩子自己来选择方法与材料。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孩子跟成人一起种植一些植物,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如果孩子不会用文字记录的话,可以选择用画的方式,坚持下去,同时教孩子观察的方法,如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或前后、左右。
  孩子对不知道的事物往往心生好奇,喜欢把玩具或者家里的其他小东西拆开。在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生气,更不要训斥。只要是安全的,又不会造成很大损失的话,你可以随他去“捣腾”。如果你能够适当引导他观察东西的形状、颜色以及内部结构的话,则会有更好的效果。
  第三,鼓励孩子的艺术实践。一个是画画。鼓励孩子使用不同的材料,并比较它们之间效果的不同,这样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如,用水彩和蜡笔分别画一幅画的差别;用手指画和用毛笔画的异同;给一个题目自己想象画和照着一幅画来画的差异;还可以让孩子根据一篇故事或一首诗进行想象画……必要的时候,家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