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八六一-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州城就在眼前,远远眺望,黄州城并没有太大的动静,城头只有零零散散的清军旗号,在陈玉成看来,这是一次成功的突袭计划。再过一会,只要冒充清军骗开城门,这座保卫武昌的重镇就可以兵不血刃的拿下。

陈玉成命令部队加快步迈,并且要将士们尽量的表现出败溃而来的仓皇之状,好让守城的清军尽可能的相信,这是一支被太平军击败的清军队伍。

就在陈玉成志在必得之时,他却不知道,他和他的三千部将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了对手的炮火射程之内。

城头,威利精确的估算出了敌军的距离与位置,他立刻命令炮兵连全炮门开火,给予太平军最沉重的打击。

八门阿姆斯特朗野战炮同时开火,伴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这种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先进的前装火炮吹响了这一场战斗的号角。

传统的中国炮手都是根据经验调整炮口仰角,以此来估算炮弹的落点,命中率一般软低,但这些新式的火炮配备了先进的测量瞄准仪器,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命中率。这一次的八炮齐射,有五发炮弹命中目标。

霎时间,火光冲天,太平军有数十人被炮击掀翻在地。

“干的漂亮!”曾纪泽拍手叫好,冲着炮兵边的官兵们竖起了大拇指,“弟兄们,再给我狠狠的打,叫粤匪尝尝咱们常胜军的厉害。”

曾纪泽的鼓励给了士兵们极大的鼓舞,炮连连长何保湘一兴奋,索性推开了身旁的操炮手,“老子来,炸死这些狗娘养的。”他亲自操炮,连打了三发,全部命中。

这个何保湘是湘军中一名有经验的炮手,参加过很多次战斗,他所在的营在一次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全军覆没,全营就他一个人侥幸逃了下来。后来他被编入了其他营中,但一直被视为贪生怕死,所以不被重用。曾纪泽没管这么多,见挑了几个人中就他的炮打得最准,所以就选了他当炮连连长。

突如其来的炮击打成了陈玉成的计划,最初的炮击让他有点摸不清头脑,当他发现炮火来自黄州城头时,不由大吃一惊。不单单是因为他的伪装计划被识破,更是惊叹于如此远距离的炮击,在他与清军的交战中是前所未有过的,他甚至怀疑是否是洋人的军队在帮助清军。

不过陈玉成不愧为一代名将,他很快从最初的惊慌中缓过神来,他从炮弹的密集程度中断定守城的清军不过七八门炮,虽然射程远,威利大,但仅凭这几门炮就想挡住他手下全是洋枪武装的精锐士兵,那是妄想。

陈玉成认为即使被识破计策,他这三千人正面进攻也足下攻下黄州,于是他立即下令队伍分为左右两路,同时向东门发动攻击。

太平军列阵向前快速推进,他们手中装备着同样从外国进口的后装步枪,虽然火力与射程较常胜军的步枪性能要逊色一些,但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如果让他们冲到射程之内齐射,那常胜军将立刻陷入被动的局面。

然而,曾纪泽是不会给陈玉成机会的,射程上的优势让他占据了这场防守之战的绝对主动。在太平军的进入六百米的距离时,威利下达了步兵连开火命令。

四百多条韦斯尔来复步枪同时开火,弹如雨下,数不清的子弹射乱了太平军的阵角,那不可思议的射程和六角形的子弹成了太平军的噩梦,击中身体的任何部位都足以造成难以忍受的重创,使士兵立刻丧失战斗力。

陈玉成的确信无疑,心道:“清妖绝不可能射程这么远的火力,一定是洋兵在帮他没,没错!”

虽然遭到了突如其来的重创,但太平军士兵依然在奋不顾身的向那不可抵及的城池发进冲击,他们盲目的向清军开火射击,但火药上的劣势使他们射出去的子弹如石沉大海。越来越多的士兵倒在同伴的尸体上,不出半个时辰的功夫,这三千精兵就损失掉了近一半。

陈玉成这下彻底乱了心神,这三千精兵可是他的心肝宝贝啊,手里头握着的都是宝贵的的进口洋枪,就这么切菜似的三下五除二的被撩到一大片,他瞧着能不心疼吗。于是陈玉成不得不放弃了对黄州的强攻,下令大军向英山方向撤退。

胜负已定,曾纪泽得意的笑了,但他可不会就这么轻易的放陈玉成走掉。城头摇头信号大旗,埋伏在大道树林中的余际昌部一窝蜂的杀了出来。

余昌际根本没想到常胜军会这么轻易的就把凶猛的粤匪军给击溃,他躲在树林里看着太平军血肉横飞,都看得傻了眼。等到属下提醒城头有旗号摇动时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一声令下率军杀出。

余昌际的这些肉兵们正面扛太平军扛不过,痛打落水狗还是有两下子的,一口气把太平军杀得七零八落,逼得陈玉成顾不得部下,骑马被几个亲兵拼死护卫着杀出乱军,落荒而逃,三千最精锐的步兵全都留在了黄州城外。

曾纪泽很清楚陈玉成的后续部队还在赶来途中,他没有下令继续追击,而是命令迅速打扫战场,加固黄州城防,以待陈玉成的卷土重来。

曾纪泽与威利出得城来,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到处是太平军留下的尸体,有的被烧成焦炭,有的则是肢体被炸得四分五裂,总之是十分的惨烈。

士兵们从尸堆中搜寻出那些还能用的枪支,这些枪都是太平军从洋人走私者手中买来的好枪,只是因为弹药的不济才无法发挥其威力,曾纪泽索性将其全部纳入常胜军的私藏,用以在将来扩军之用。

曾纪泽起先还不知道这次率军前来的是陈玉成本人,当他从一个俘虏口中得知,他打败的竟是这位大名鼎鼎的太平天国英王时,颇吃了一惊,随后便有些得意,向威利说道:“威利,咱们刚才把粤匪的英王打得落荒而逃,这下你我可出名了。”

威利耸了耸肩,表示不以为然,“是不是打败了这个英王,你就会给我涨薪水呢?”

曾纪泽哈哈大笑,摇着头说:“威利,你还真是一个务实的家伙,薪水我暂时是不能给你涨,不过这好酒嘛,倒可以包你喝个够。”

威利用马鞭掸了掸肩上的烟尖,“这笔账我记下了,你可别想着赖呀。”

威利的出色指挥证明了他的价值,但也让曾纪泽意识到,这个外国人可以用一时,却不可用一世,从长远角度来讲,他迫切的需要精通西方作战方法的本国优秀军事人才来充实他的指挥层。

曾纪泽笑哼了一声,心中却有了一个长远的计划。

第十九章美国局势

曾纪泽的出现给这个世界的发展增添了难以预料的变数,然而,他的这个变数掀起的波浪,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来看,依旧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在东方这个古老国家,当旷日持久的战争仍在继续时,在那遥远的大洋彼岸,一场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战争正在迅速的酝酿。

1860年底,民主党在大选中惨败,共和党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六任总统,这位代表着北方资产阶级利益总统的当选,成为了南方奴隶主脱离联邦和发动叛乱的信号。

林肯当选不久,南部蓄奴州南卡罗来纳州首先脱离联邦,紧随其后的是佐治亚州、亚拉巴马、佛罗里达、密西西比、路易斯安娜诸州,1861年2月,这些脱离联邦的南部诸州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

美国到了国家分裂的边缘,通过政治谈判来避免分裂的希望渺茫,战争的阴云弥漫在北美大陆上空,一场决定国家体制的大战一触即发。

曾纪泽以为,美国的即将发生的这场南北战争,将给中国带来一种机会,如果能采取必要的手段的话,新生的美国将是中国发展的一股有力支持。

只不过,清廷目光短浅,身处承德的咸丰帝被刚刚结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南方旷日持久的太平天国,以及国内各种难以调和的矛盾,搞得焦头烂额,心力憔悴,他那日益孱弱的病躯也给这个奄奄一息的帝国埋下了更大的危机。

曾纪泽目前是有心无力,他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的增强自己的威望与实力。黄州保卫战胜利的消息传回了武昌,包括胡林翼在内的官绅们都大松了一口气,陈玉成犀利的进攻终于是被止住了,武汉暂时的脱离了危险。

黄州的胜利为常胜军的存在赢得了致关重要的一个筹码,胡林翼增加了对常胜军的拨款,宋致远那边的筹捐活动也更加的顺利,大户的商绅们因为避免了举家避逃的危机,掏起腰包来也大方了许多。

尽管有了资金方面更多的支持,但常胜军那些先进武器的弹药消耗也是相当惊人的,仅黄州一战就用掉了将近一半的弹药储备,曾纪泽不得不将新到位的资金更多的用来向英国方面购买弹药。

远在祁门的曾国藩此时也收到了黄州大捷的战报,曾纪泽的一系列表现让他感到很是意外先是组建什么“洋枪营”,接着又是亲自指挥黄州大捷,这与他印象中那个酷爱学习英语,立志要做一名外交家的大儿子截然不同。

不过,在这乱世之中,人们的所作所为,往往是由不得自己的初衷的,就像他自己,原本只是饱读圣贤书,在京城中做一名令人羡慕的京官,哪里想到会有一天弃笔从戎,以儒生的出身,指挥大清国最强的武装力量与敌作战。所以说,曾纪泽的种种作为,既在他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曾国藩并没有对此显得如何惊愕不解。

自己的大儿子在战场上立下大功,曾国藩自然觉得脸上有光,曾国藩当即给远在黄州的曾纪泽修书一封,信中在嘉奖之余也不忘批评他一通“不请父命,擅做主张”,要他务必不可骄傲得意,时刻提防着陈玉成的再度进攻。

曾国藩估计的没有钱,黄州一战的失利并没有让陈玉成改变进取武汉的计划,在败归后的第三天,陈玉成集结了他能够集结的所有军队,共八万多太平军,准备以人数人的优势压倒曾纪泽武器上的优势,一举夺下黄州。

曾纪泽的探子很及时的将这个消息传回了黄州,实际上,曾纪泽认为凭借着常胜军目前的装备与士气,虽然人不算多,但免强守住黄州还是有把握的,但他并不想把自己手中的这支军队消耗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之中。

于是曾纪泽命威利暂时全权领导常胜军,自己则马不停蹄的返回了汉口,在征得了胡林翼的许可后,他再一次拜访了英国领事约翰,通过他向英国政府提出请求,希望英国在华军方能够向陈玉成提出严正交泄,令其立刻停止对武汉的进攻。

曾纪泽会晤了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在历史上,正是这个人在太平军攻陷黄州之后,亲自前往黄州,劝告陈太平军放弃进攻武汉。陈玉成虽为一代名将,但在外交方面经验不足,他对英国方面的恐吓心存惧意,在未能如期与李秀成兵团会师的情况下,不敢贸然行动,遂中止了对武汉的进军,转而率军北上,征战鄂北。也因此,放弃了攻取武汉的最佳时机,使得太平军“围魏救赵”的战略以失败告终。

曾纪泽向英方提出这样的要求,也不是无的放矢,还是有历史根据的。何伯此乘船赶来武汉,正是因为湖北局势的紧张,在英国政府的授意下而来。不过此人作为英国海军司令,在不久之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刚刚领导着英国的无敌海军攻破了不堪一击的大清海防线,作为一个高傲的军人,他从心底里有些瞧不起大清的军人。

何伯对于曾纪泽的提议,表面上显得不是很在意,他说:“我大英帝国对于发生在贵国的内战表示深切关注,但我国政府不方便擅自干涉贵国内部事务,对于曾先生你的提议,我国政府还需要慎重的考虑。不过据我所见,贵国的军队在不久之前与我率领的大英帝国皇军海军的交战,在攻打大沽口炮台的战斗中,贵方守军竟能顽强的坚守了两个多小时,他们表现出了相当不错的作战水准,我相信贵队以这样的战斗力,应该能够很好的守住武汉。”

何伯很明显是明褒暗讽,讽刺清军战斗力低下,曾纪泽并不感到奇怪,目下的世界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谁的军事实力强大,谁就有目中无人的资本。

但以个人而言,曾纪泽对于这样**裸的渺视还是觉得不爽,他坦然的笑了笑:“贵军的武器装备之先进,远高于我大清军队,对那样巨大的武器劣势下,我大沽口炮台的守军能坚守了两个小时,战到最后一兵一卒,无一人投降,我觉得他们虽败犹荣。我相信,倘若假以时日,我大清能奋起直追,大清的军队能够装备和贵军同样先进的武器,在同等的武器水平下再打上一仗,只怕胜负之数还未可知也。”

何伯对于曾纪泽的这一番不卑不亢的话颇感意外,他曾与不少中国的官吏交谈过,在论及第二次鸦片争战的失败时,那些大清的官吏们不是恼羞成怒拂袖而去,便是大侃特侃一番“我大清礼仪之邦,不屑与番外蛮夷一般见识”之类的自我安慰的话。

总之,他们之中,很少有人敢于客观的正视战争的失败,正视大清军队的不足。而曾纪泽却是个例外,何伯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大清官吏们少有的一种智慧。

第二十章以利换技

不过,仅仅只是一种欣赏而已,何伯对大清军队的轻视绝不会因为曾纪泽这个异类就另眼相看,他哼了一声,说道:“曾先生很有志气,这一点我很佩服,但对于曾先生的狂妄我却不敢苟同,就凭贵国现在的这种落后状态,我认为,即使再过一百年,贵我两国再打一场仗,胜利一方仍然将是我大英帝国。。”

何伯才是真正的狂妄,但说到底,人家的狂妄是有资本的,在这场辩论中,曾纪泽的一切争辩却是那么没有底气,到最后只能成为一种狡辩。此时此刻,或许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对于何伯这样列强人物的轻视,他只能忍气吞声。曾纪泽明白,要想改变他们的看法,只能用枪炮来说话。

曾纪泽不想在这事上再纠缠下去,他转向了正题:“你我只是听命于国家的小人物而已,这种大事情只怕还由不得我们来评论。现在我想向阁下说明的是,粤匪目前正对武汉蠢蠢欲动,一旦他们攻下了武汉,那贵国在武汉的商业利益将受到重大的威胁,我此来只是想向阁下说清楚形势,如果贵国能本着友好的态度,向粤匪施加一定的压力,迫使他们停止对武汉的进攻,那从利益上来讲,对贵我两国都应该是有利的。”

何伯说到底只是一个军人而已,打仗国家会依赖于他,而政治决策这种事,政府是不会由着他们军人的性子而来。就在何伯还想发表意见时,另一个英国人走进了会客厅,那人一脸彬彬有礼的笑容,脱帽向曾纪泽致意:“鄙人巴夏礼,是大英帝国驻华参赞,很高兴认识曾先生。”

这个巴夏礼也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这个家伙在1856年代理广州领一中时,制造了“亚罗号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以大英帝国代表的身份与大清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增加了割让南九龙半岛的条款。

这个时候巴夏礼出现在武汉,十有是为了武汉的紧张局势而来,曾纪泽知道,这个人才是有决策权的人,于是他向巴夏礼客气的还礼,并说明了此来的目的。

巴夏礼没有拒绝,但也没有同意,只是笑着说:“曾先生的请求我会转达给帝国政府,这样吧,明天我要去拜会湖广总督官文大人,同他商议在汉口开埠以及正式开设领事馆之事,到时我们再就曾先生的建议详细商议吧。”

曾纪泽是明眼人,看得出这巴夏礼是拿他的请求来当作汉口开埠的条件了,不过,按照《北京条约》的内容,英国有权在汉口开设商埠,并划出一块专属区作为英租界。

对于英国人的无礼要求,清廷当然是不敢不答应的,枪炮的威逼下,躲在承德的咸丰皇帝哪里还顾及到“天朝上国”的无上尊荣,他只求英法列强的军队能赶卷铺盖滚出他的北京城,是以在与两国的谈判中屡屡让步,不惜让英法的势力深入了长江腹地。

不过这条约嘛,清廷是不敢不遵守的,但也不会痛快的履行,清廷从上到下的官员们最擅长的就是打太极,一个字,“拖”。你英国人不是想在汉口开埠吗,我答应是答应了,可我就是迟迟不把相关法律手续给你办齐了,瞧着英国人急不可待的样子,咱们就是心里痛快,也算是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报了“半箭之仇”吧。而在曾纪泽眼里看来,这多多少少有点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

曾纪泽被委婉的拒绝,他只好打道回府。次日,巴夏礼果然带着英国政府的外交申请文件,前来衙门向湖广总督请求在汉口开埠。

官文那是一百个不情愿啊,虽然这是铁板钉钉的事,但这个名头搁谁头上都不光彩,所以官文把胡林翼请了出来,说是湖北的军政大事一向都由他做主,这开埠之事也应当由他来拿个主意。

胡林翼当然也不愿背这骂名,故以军务繁忙之由,闭门不见巴夏礼。曾纪泽前思后想,从长远角度来打算,不得不前去游说胡林翼。

那胡林翼自从得到了路易丝的西医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控制,身体正渐渐往康复的方向发展。他听闻曾纪泽前来拜访,心中不由纳闷,会见之时脸色有些严肃,说道:“贤侄,目下黄州军情仍然堪优,陈玉成所部蠢蠢欲动,你不赶快赶回黄州主持防务,在此逗留作甚?”

曾纪泽当然不能说是因为他不舍得让他的常胜军和太平军硬拼,于是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说词:“世伯,侄儿很快就会赶回黄州,但在此之前还有一事向世伯进言。”

“我知道贤侄指的是英国人在汉口开阜之事,不瞒你说,这等事实乃我大清国的耻辱,我就算有这个权利,那也不能痛痛快快的就答应了英国人,人言可畏呀。”胡林翼显得很是为难。

曾纪泽道:“侄儿知道世伯为难,但英国人在汉口开阜,虽然面子上有损威严,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未必也不是一件好事。”

胡林翼不解:“此话怎讲?”

曾纪泽说道:“现在朝野上下都在讨论师夷长技以制夷,侄儿以为空谈无用,唯有落实到实际才能使大清富强。而英国人乃当今世界第一强国,咱们既然要‘师夷’,那自然要从这第一强国师起。”

曾纪泽渐渐转入正题,“英国在汉口开埠,无非是想向大清国倾销他的商货,那咱们可以和他们讨价还价,让他们跟咱们合资,把工厂开设在武汉本地。这厂子一开,英国人的技师、机器自然也就跟着来了,如此一来,咱们既可从中赚取了利润,又可获得了英国人的技术。待到时机成熟,咱们便可撇开英国人,开办咱们自己的工厂。一家变两家,两家变四家,假以时日,等咱们大清全国各地都仿效武汉,开办工厂,开矿、炼铁、造枪炮、造战船、产布匹,到那时,大清想不富强都不行,介时再把那些洋人统统赶出大清,咱们枪炮和他们一样利害,他们还想像现在这样欺负咱们,那就是妄想。”

曾纪泽本身很清楚,改变中国,并非是学人家造几门炮,开几个矿就能富强的,只有彻底改变满腐朽的国家制度[wrshu.com]才能拯救中华。然而当今之大清,一个“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简单道理还需要讨论争辩,更何况是谈论改革国家制度,只怕像胡林翼这样比较进步的官吏也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曾纪泽只能以“师夷”的皮毛来向胡林翼陈以利害。

自从在长江上目睹了洋人疾驶如风的蒸汽轮船后,胡林翼对洋人的技术之“奇巧”就深为惊叹和向往,而曾纪泽以区区五百配以洋枪的人马就击溃了太平军数千精锐,奇迹般的守住了黄州城,这更加深了胡林翼对洋人技术的信服。

曾纪泽的一这番陈词正抓准了胡林翼的心理,其实似这般的道理,他这样的治世之才未必就没有深思过,而今曾纪泽的分析给了他一个更清晰的蓝图,就在这一番话的功夫里,他已深深的认识到,曾纪泽所言之理,才是挽救大清于危亡,重振天朝国威的唯一出路。

胡林翼点头以示赞同曾纪泽的言词,却又心有担忧:“英国人奸猾无比,如果让他们在内地参股开厂,会不会是引狼入室呢?”

曾纪泽宽慰道:“据侄儿来看,英国人来华,无非是想扩大贸易,为他们的商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他们重在一个‘利’字,对我大清的疆土反而无甚野心,这一点从他们占了咱们的京城竟然又退出就可以窥知一二。再者说,那英国人一心想打开大清的市场,在华开设工厂只是时间的问题,与其今后等他们寻衅,以武力威逼,倒不如现在以利换利。总之这天下之事,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大清要想富强,要想向洋人学习,就必须给人家一些甜头,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曾纪泽句句在理,胡林翼无法不信服,他决定出面处理英国人在汉口开埠的请求。胡林翼与他商议该在哪一行业与洋人合资,曾纪泽建议先从采矿业入手。

曾纪泽虽然不是采矿专业出身,但他知道采矿业算得上是工业的基础,在此之上才能洐生冶炼、制造等下游行业,所以说无论是制机器,还是造枪炮,丰富而廉价的原料材是支撑这些军事工业的先决条件。

武汉临近大冶,而大冶又是闻名的铜铁之乡,所以从多方面考虑,与英国人合资建立采矿企业是当前最佳的选择。

第二十一章谈判

胡林翼深以为然,遂在第二天接见了英国参赞巴夏礼。这是英国人数天以来,第一次能够见到湖北能说得上话的大员,巴夏礼将早说拟好的申请递交给胡林翼过目,并督促胡林翼尽快为他们在汉口开埠批复相关手续。

胡林翼仔仔细细的把申请看了一遍,与其说那是一份申请,倒不如说是**裸的抢掠。英国人的苛刻条件让他这位大清封疆大吏感到颜面无光,古往今来,丧权辱国莫国如此,但他又很清楚,北京的朝廷已经答应了洋人的所有要求,他这个地方大员是无能为力的。

胡林翼合上了申请副本,很郑重的说:“按照我大清与贵国签订的《北京条约》,贵国的这份申请是符命我大清的律法的。但这等大事,非我一个小小巡抚就可以做主的,我必须把贵国的意向上奏朝廷,得我大清皇上恩准方能回复。”

巴夏礼长居中国,算是半个中国通,他知道胡林翼这是在打太极,脸上顿现不悦:“这份申请是条约中的既定协议,贵国的皇帝陛下是不可能拒绝的,我看巡抚大人就不必多费一道手续了。”

胡林翼笑得轻松,道:“我大清办事,向来是有规矩,有法理的,这等大事,上奏朝廷乃是必经的手续,怎能含糊。我听说贵国崇尚依法治国,我大清又何尝不是,这一节,还请参赞阁下能够体谅。”

第二次鸦片战争将大清国羸弱本质完美的展现给了西方列强,各国都把中国看成一块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争先恐后的想要瓜分这块诱人的肥肉,所以,继英法之后,诸国纷纷效访,要求在中国内陆地区开阜。毫地疑问,谁能抢先在内陆地区建立贸易基地,谁就能在未来的时间时,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利益。

英国人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以及胜利者,当然不甘心被别国抢了先机,所以他们才会在中国南方的内战仍然如火如荼,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要求在汉口开埠。对于他们而言,每浪费一天的时间,就意味着大把大把的白银在流失。

巴夏礼深知大清国的政府机构办事效率奇差,再加上中国的交通极度不发达,胡林翼的奏章送往承德的皇帝手中,最起码也得一个多月,中间再经过各个官僚部门的审阅、商讨,等到皇上的回复下来,还不知是猴年马月。

英国政府给巴夏礼的期限可没那么久,于是他思索了片刻,道:“我听说贵国有句俗语,叫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巡抚大人作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或许可以想些办法,通融一下。我听说太平军英王的大军正在逼近武汉,如果我国能尽早在汉口建立商埠,大英帝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我们获许会帮助贵国,向太平军提出交涉,我想这对贵我两国都是有利的。”

巴夏礼并非全无准备,他也有谈判的筹码。胡林翼却表现的相当不以为然,哈哈大笑,说道:“粤匪虽然猖狂,不过黄州一役后,已是强弩之末,我各路大军正四面汇集武汉,那陈贼若然识相,退却则罢。不然,湖北就是他的葬身之地。至于武汉的安危,我想就不劳阁下操心了。”

所谓谈判,就是比谁的筹码更重,最怕的就是别人不把你的筹码当回事。胡林翼的自信让巴夏礼颇感沮丧,他不悦的说道:“巡抚大人似乎有点太过自信的了吧,前不久的,你的属下曾纪泽还曾私下向国提出,请我大英帝国出面向太平军提出交涉,阻止他们继续进攻黄州。”

这时,早站在门外的曾纪泽走了进来,向胡林翼行过礼,转眼看见了巴夏礼,立刻表现出惊讶的样子,说道:“参赞阁下,你也来拜会胡大人啊,看来我来的不是时候。”

曾纪泽说着就要告辞,胡林翼道:“我和参赞阁下只是在闲聊,贤侄如果有什么要事,就在这里说了吧。”

“是这样的,我接到属下的来信,骆秉章骆大人的八千精兵很快就会赶到黄州协防,有了这股强援,黄州定能安如泰山。侄儿此来就是想把这个好消息报知大人,好叫大人放心。”

巴夏礼一听就傻了眼了,很是不满的盯着曾纪泽,一脸的埋怨之色。曾纪泽假做不知,问道:“胡大人,参赞此来,不知是为了什么事?”

胡林翼便装模作样的复述了一遍,曾纪泽听罢叹了一声,道:“参赞阁下,这件事我可以作证,绝不是胡大人故意为难贵国,只是我大清律法如此,他也很无奈。不过……这事倒不是没有转还的余地。”

巴夏礼听他的口气似乎是有办法,忙问怎么回事。曾纪泽道:“胡大人若是破例,先于朝廷批复而同意贵国开埠的申请,那就必须给朝廷一个合理的解释。我是这样认为的,目前,我湘军的剿匪战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正是需要大量兵器时候,而湖北作为湘军的大后方,胡大人一直想建几座兵器厂,给湘军提供更多更好,包括枪炮在内的武器。参赞阁下也知道,造兵器,最基本的原料就是铜铁,咱们大冶这边的金属矿资源很丰富,胡大人一直想开几座矿山以供军需,只是苦于一来资金不够,二来没有更先进机器和技术,开采效率低下。我想,如果贵国能安排几家相关的企业与我们合作,合资开矿,那无论对湘军,还是对朝廷的财政收入,都将是十分有利的。到时胡大人以这样的理由回复朝廷的质疑,那我想他就不会很为难了,不知阁下意下如何?”

巴夏礼确实没有料到曾纪泽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这对于大清与大英之间的贸易水平而言,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台阶。随着英帝国的工业的发展与殖民扩张,对原料的需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