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牛津西方哲学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5:37 本章字数:1263


    赫拉克利特也与克塞诺芬尼一样,相信太阳每日都是新的(亚里士多德,Mete22355b13…14)。与此同时,他也像阿那克西曼德一样,认为太阳受到宇宙修复原理的限制(KRS226)。在赫拉克利特那里,短命的太阳学说的确被扩展为一种万物流变说(doctrineofuniversalflux)。他声称,万物流变,无物常驻;世界如同一条水流。如果我们两次涉入同一条河流,我们不可能两次都将自己的双脚踩入同样的水流,因为水流在转瞬之间已非原来的水流(KRS214)。情况看来的确如此,但在表面上赫拉克利特却走得过远,竟然声称我们不可能两次涉入同一条河流(柏拉图;Cra402a)。若从字面意义上看,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除非我们采用同一准则,将河流理解为蓄水槽而非流水道。若从比喻的意义上看,这一说法似乎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不断变化的因素构成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假如这就是所要表达的意思,那么所有变化都是感知不到的东西(Ph8。3。253b9ff。)。或许这是赫拉克利特的警句所暗示的意思,他认为隐性的和谐好于显性的和谐——和谐是流动宇宙的基本节奏(KRS207)。无论赫拉克利特的所言意味着什么,他在后来的希腊哲学中有着长期的历史影响。
    比一条水流更为突出的一阵大火,是不断变化的一种范型,只要添加燃料,就会燃烧不止。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世界就像永恒的活火:海洋与土地就是这永燃之火的灰烬。火似金:你可用金子交换各种货物,火可以转化为这些元素中的任何一种(KRS217…219)。这个像火一样燃烧的世界是现有的唯一世界,这个世界不是由神祇或人类创造,而是完全由逻各斯主导。他争论说,将这个辉煌的宇宙当做一堆垃圾是荒诞不经的想法(DK22B124)。“逻各斯”(Logos)是希腊日常用语,表示写作或言说的词语,但从赫拉克利特开始,几乎每位希腊哲学家都会赋予其一层或几层重要含义。翻译家经常将其释为“理性”(Reason),抑或是指人类个体的理性思考能力,抑或表示某种更高的宇宙秩序与美的原理。当《约翰福音》的作者宣称:“太初有逻各斯,逻各斯与上帝同在,逻各斯就是上帝”(John1:1),从而使逻各斯这一术语进入基督教的神学领域。
    赫拉克利特指出,普遍的逻各斯难以把握,大多数人都无功而返。若与那位在逻各斯面前觉醒的人相比,其他人就像龟缩在梦幻世界的睡眠者一样,他们不会直面独一无二的普遍真理(S。E。;M7。132)。人类因其与主导宇宙的理性之火距离不等而分为三等。像赫拉克利特这样的哲学家,距离像火一样的逻各斯最近,从中收到的温暖最多;其次,觉醒的普通人利用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从中取得光;最后,睡不醒的人使自己的灵魂之窗堵塞,只能通过呼吸与自然保持接触(S。E。;M7129…130)。逻各斯就是神吗?赫拉克利特给出这样一个非常含糊其辞的回答:“唯有一种真正明智的东西,既乐意也不乐意以宙斯的名义称谓。”他的大概意思是说,逻各斯是神圣的,但不等同于奥林帕斯诸神中的任何一位。





    正文 赫拉克利特(3)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5:43 本章字数:1024


    人的灵魂本身是火:赫拉克利特有时将灵魂与土和水三元素列在一起。因为水可灭火,最佳的灵魂是干燥的灵魂,因此必须与潮湿隔离。很难知道潮湿或湿度在此语境中的确切用意,但酒精确能说明问题:赫拉克利特曾说,酒醉者是一位由小孩引导的男人(KRS229…231)。不过,赫拉克利特所用“潮湿”一词的含义,近似于下列现代谚语的含义:譬如,战死疆场的勇敢坚强之士,都有一颗干燥的灵魂,宁可加入宇宙之火,也不愿忍受水中死亡(KRS237)。
    黑格尔最敬佩赫拉克利特的地方,是其坚持对立的统一'原理',譬如,宇宙既可分又不可分,既化育又不化育,既短暂又不朽,等等。这些对立统一现象的表述,有时直截了当,使用的是一些具有相对性的谓词。其中最著名的说法是:“向上与向下的路是同一回事”。这句话听起来非常深奥。不管怎么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连蹦带跳地下山时,碰到你正在费力上山,我们两人都走在同一条道上。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时候是吸引人的,你饥饿时食品对你有吸引力,你困倦时床铺对你有吸引力(KRS201)。不同的事物吸引不同的种类:海水对鱼类而言是有益的,对人类而言是有害的;驴子更喜欢垃圾,而不是黄金(KRS199)。
    赫拉克利特所罗列的每一组对立统一问题,并非都能借助相对性轻易地予以解决,甚至连那些看来最无害处的对立统一问题,也可能包含着深刻的意味。为此,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Laertius)告知我们,火—气—水—土这一系列代表向下的路径,土—水—气—火这一系列代表向上的路径(D。L99…11)。如果将这两条路径视为持续、永久的宇宙进步的两个阶段,那么就只能将其视为同一条路径。赫拉克利特的确相信,宇宙之火经历了几个燃起与熄灭阶段(KRS217)。也许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会理解宇宙既化育又不化育、既短暂又不朽这类特性(DK22B50)。这一基本过程无始无终,但是,每一个燃起与熄灭的循环过程,便是每个世界得以生灭的起因。
    虽然一些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据说在政治上一直活跃,但根据赫拉克利特的残篇来看,可以说他是创立政治哲学的第一人。他对实际政治的确不感兴趣,作为一个可以继承王位的贵族,他舍弃了这一权利,将自己的财富转让给弟弟。据说,他曾这样讲过:他更喜欢与儿童一起游戏,也不愿意与政客为伍。不过,他是谈论神圣法的首位哲学家,这种法不是自然的法则,而是规定法,超越了所有人类法。





    正文 赫拉克利特(4)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5:48 本章字数:744


    波尔特(RobertBolt)有一部剧作名为《福难与共之士》(AManforAllSeason),所描写的主人翁是莫尔(ThomasMore),其中有一段十分著名。莫尔的女婿罗坡尔(Roper)催促他抓捕一名间谍,这件事与法律相违。莫尔拒绝执行,就此说道:“我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但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我将恪守合法之事。”在回应罗坡尔的问题时,莫尔否认他将人法置于神法之上。他说,“我不是神,但在错综复杂的法律丛林中,我是一位林务官。”罗坡尔反唇相讥,声言自己不惜砍倒英格兰的所有法律丛林,也要追查到底、抓住魔鬼。莫尔回答说,“最后一部法律被砍倒时,魔鬼就会向你扑来——罗坡尔,所有法律平躺在地,你将于何处藏身?”
    在莫尔的著作和录音中,难以找到有关这种思想交流的章节与韵文。但在赫拉克利特的残篇中,有两段表达了参与者的情操。“人们务必代表法律而战,亦如他们为了保护城邦城墙而战一样”(KRS249)。尽管城邦依靠自己的法律,但它必须把依靠的重点放在人们共有的普遍法律之上。“所有人类的法律都要靠独一无二的法律来滋养,也就是靠神圣法(divinelaw)来滋养”(KRS250)。
    赫拉克利特的残篇总共不过15;000字。他对古代与现代哲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委实令人惊叹。这一点符合他在《雅典学园》(TheSchoolofAthens)里的地位,这是拉斐尔为梵蒂冈所作的一幅壁画。这幅纪念碑式的画作,以想象的方式描绘了许多希腊哲学家的肖像,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理所当然地处在中心位置。其中有一人物形象是后来附加在这幅壁画上的,但你一进屋就会立刻引起你的关注:这个脚蹬靴子、沉思默想的人物就是赫拉克利特,他坐在最下方的台阶上沉思冥想。





    正文 巴门尼德与埃利亚学派(1)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5:52 本章字数:840


    巴门尼德与埃利亚学派
    在古罗马时期,赫拉克利特作为“哭泣的哲学家”(theweepingphilosopher)而闻名。他与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这位“欢笑的哲学家”(thelaughingphilosopher)形成对照。与其对比更为明显的是巴门尼德(Parmenides),即公元前5世纪早期的意大利哲学流派首领。在古代雅典,赫拉克利特是“万物皆动”这一学说的倡导者,巴门尼德则是“无物运动”这一学说的倡导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以不同的方式,努力为一种大胆创新的论点进行辩护,他们认为有些事物是运动的,有些事物是静止的。
    根据亚里士多德所说(MetaphA5986b21…25),巴门尼德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但他由于过于年幼,在科罗封时未能拜在克塞诺芬尼的门下学习。他的大半生在埃利亚度过,此城邦位于那不勒斯南约70英里处。他可能在漫游时遇到过克塞诺芬尼。与克塞诺芬尼一样,巴门尼德也是一位诗人:他用笨拙的韵文撰写哲理诗,如今我们可以看到120行存留下来。他所撰写的东西,以连续不断的和内容充实的残篇形式传给我们,在这方面他可是与众不同的首位哲学家。
    他有一首诗由序诗和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名为真理之路,第二部分名为人的意见之路。序诗向我们描述了诗人与太阳之女驾车同行,一路奔向光明,将夜幕抛在身后。他们抵达通往昼夜之路的大门;昼夜之路是否与真理和意见之路相同,这里并不清楚。不管怎样,欢迎诗人光临的女神告知他务必兼学两者:
    除了可信真理那不可动摇的核心之外
    要兼学那些常人技艺制作的虚假幻念。
    (KRS28829…30)
    只有两条可能的探索之路:
    有两条路探求如何审视
    一条是:它存在,它不能不存在——
    那是确信之路,与真理同行——
    另一条是:它不存在,它必定不存在。





    正文 巴门尼德与埃利亚学派(2)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6:06 本章字数:764


    (我得让读者相信,巴门尼德的希腊文与这里的英译文一样蹩脚和费解。)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说得如此晦涩,但标志着哲学的新时代。这是创立一门新学科的共同纲领:存在论或形而上学或关于存在的科学(scienceofBeing)。
    无论有什么,无论想什么,这一切对巴门尼德来讲,不是别的而是存在。存在是一,不可分离:存在无始无终,存在不会随时变化。烧开的水壶沸腾不已,用赫拉克利特的话说,这是水之灭,气之生;但在巴门尼德看来,这既非存在之灭,也非存在之生。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不是从存在到非在(non being)的变化,而是存在之中的变化。但对巴门尼德来说,事实上并没有任何真正的变化。存在是永恒如一的,时间是不实在的,因为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是一体的。
    巴门尼德这首诗的第二部分题为“外观之路”,他借此描述了外表变化的日常世界,诗中的女神介绍说:
    我将结束我的可信言谈和思想
    结束真理的故事。其余的是另一种东西——
    那是一堆欺骗人们相信的谎言。
    (KRS300)
    不清楚巴门尼德为何感到有义务复制这些错误的观念,这些观念正是受骗的人们津津乐道的东西。如果我们抛开上下文来解读这首诗的第二部分,我们就会从中发现一种宇宙论,一种与伊奥尼亚思想家的传统非常相似的宇宙论。在通常所说的成双成对的对立观念中,巴门尼德添加了光明与黑暗这一对对立观念,同时还引入了爱这一万物的动力因,为此得到亚里士多德的赞赏(MetaphA3984b27)。事实上,“外观之路”包含两种迄今鲜为人知的真理:其一,地球是一球形(D。L9。21),其二,晨星与昏星相同。巴门尼德这一未得认可的发现,为后来一代哲学家提供了同一性陈述的范式。





    正文 巴门尼德与埃利亚学派(3)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6:12 本章字数:1093


    巴门尼德有位学生名叫麦里梭(Melissus),他来自毕达哥拉斯的诞生地萨摩斯岛,据说他也师从赫拉克利特学习过一段时间。麦里梭热衷于政治,担任过萨摩斯舰队的主帅。公元前441年,萨摩斯遭到雅典的攻击,虽然雅典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取胜,但据史料记载,麦里梭曾两次击败并重创伯利克里(Pericles)率领的雅典舰队(普鲁塔克,Pericles166c…5;D。L94)。
    麦里梭以散文体阐释巴门尼德诗中的哲学,他争论说,宇宙是无限的,不变的,不动的,不可分的和同质的。至今人们记得,他从这种一元论观点中提出两个结论:(1)疼痛是不真实的,因为疼痛(不可能)表示一种存在缺陷;(2)没有真空(vacuum)这类东西,因为那就成为一种未在(Unbeing)。因此,位动(localmotion)是不可能的,因为占据空间的物体没有移入之处(KRS534)。
    巴门尼德的另一位弟子是来自埃利亚的芝诺(ZenoofElea)。芝诺提出一套更为著名的论证来反驳运动的可能性。第一个论证大体如此:“运动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运动的事物在抵达终点之前,必须先抵达其跑道的中点。”譬如,从运动场的这一端跑到另一端,你就得先跑到中间一点,而要跑到中间一点,你就得先跑到距离中间一点的中间一点,如此这般,以至无穷。更为著名的是第二个论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阿基里斯追赶乌龟”。芝诺说道:“跑得最快的追不上跑得最慢的,因为追赶者首先要赶到被追赶者出发的位置,所以跑得最慢的必然是在前面。”我们假定阿基里斯(Achilles)的跑动速度是乌龟的4倍,他们如果进行100米赛跑,乌龟从在阿基里斯前面40米处开始。按照芝诺的论点,阿基里斯永远无法取胜。因为,当阿基里斯向前跑了10米时,乌龟已经向前爬行了2。5米。阿基里斯每次向前跑一段,乌龟也向前爬一段,总有一个较短的新差距,所以后面的阿基里斯永远不能超过前面的乌龟(亚里士多德,Ph5。9239b11…14)。芝诺的这些和其他论证假定,距离与运动是无限可分的。有的哲学家抛弃了他的这些聪明精巧的悖论。有的哲学家却十分佩服他的这些论证。譬如,罗素(BertrandRussell)就认为,这些论证为促进19世纪维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和康托尔(Cantor)的数学复兴提供了基础。亚里士多德为我们保存了芝诺创立的谜语,他要求解开这些谜团,重新建立运动的可能性,他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区别出两种无限性:现实的无限性与潜在的无限性。然而,在许多世纪里,芝诺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哲学家和数学家均感满意的解答。





    正文 恩培多克勒(1)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6:16 本章字数:1054


    恩培多克勒
    在希腊属地意大利早期的哲学家中,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最为耀眼,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声名鹊起。他是阿克拉加斯(Acragas)人,这座城邦位于西西里南部海岸,也就是现今的阿哥里根特(Agrigento)。这座城市的海港如今名为恩培多克勒港,不过,这一命名并非是为了对这位哲学家表示永久的崇敬,而是出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热情,是为了展示意大利辉煌历史而重新命名了这一地点。
    恩培多克勒出身于贵族家庭,拥有一批夺冠的赛马。不过,在政治上,他是一个著名的平民派人物。据说,他曾经挫败过一场企图将城邦制转换成专制体制的阴谋。根据传说,心存感激的城邦公民邀请他出任国王,但他拒绝出任,而更喜欢做一名物理学家和参议官,继续他的节俭生活(D。L8。63)。然而,他虽无野心,但并非没有虚荣。他在一首诗里自诩,他所到之处,男女接踵而至,恳求忠告与医治。他自称有药可以使人返老还童,自称知道掌控天气的咒语。在同一首诗里,他坦言自己已经超凡入圣(DL8。66)。
    不同的传记传统虽然年月顺序有些出入,但都表明恩培多克勒是毕达哥拉斯、克塞诺芬尼和巴门尼德的学生。他确实模拟巴门尼德的风格,写过一部题为《论自然》(OnNature)的六韵步诗。他将此诗献给朋友波萨尼阿斯(Pausanias)。这部诗长约2000行,如今只剩下五分之一。他还写过一部宗教诗,题为《净化》(Purifications),保存下来的部分较少。许多幸存下来的诗行是散见的引文,到底应该将其附加在哪部诗作上,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学者确然认为这两部诗属于同一作品。还有,1944年从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档案里,辨认出40则古代莎草纸残篇,发掘出一些犬牙交错的文本资料。恩培多克勒要比巴门尼德多才多艺,其文体也更为流畅通达。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恩培多克勒写过一部描写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入侵希腊的史诗;根据其他传统说法,他还是几出悲剧的作者(D。L8。57)。
    从一个角度来看,恩培多克勒的自然哲学可以说是伊奥尼亚哲学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诚如我们所知,每个哲学家都把某一实体视为宇宙的基本或主导成分:泰勒斯偏向水,阿那克西米尼偏向气,克塞诺芬尼偏向土,赫拉克利特偏向火。在恩培多克勒看来,这四种实体作为根本成分处于平等地位,他将其称为宇宙之“四根”(roots)。他坚信这四根一直存在,并以各种不同的比例相互混合,从而生成人们熟悉的宇宙内容和天上居民。





    正文 恩培多克勒(2)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6:22 本章字数:813


    一切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存在都出自这四根
    树木、走兽、人类、男人与女人,
    空中的飞禽,水中的游鱼;
    还有天上众生膜拜的长生神灵。
    这四根都在那里彼此渗透,
    相互混合,形成世界的多样性。
    (KRS355)
    恩培多克勒所谓的“四根”,在柏拉图和后期希腊思想家那里被称之为stoicheria,'福www哇fval小cn说'该词较早时期用来表示一个词所包含的音节(syllablesofaword)。该词在拉丁文里被译为elementum,由此引申出我们所说的“element”(元素或因素),而拉丁文译词elementum不是将四根比作音节,而是将其比作字母表中的字母(如:anelementumisanLMNtum)。直到17世纪波意耳(RobertBoyle)时代,哲学家和科学家才发现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在物理学和化学中具有根本作用。确而言之,这一学说依然与我们同在,但形式已经改变。恩培多克勒认为这四种元素是四种不同质料;我们则认为,固体、液体与气体是三种质料形态。在恩培多克勒眼里,冰、水与蒸气则是土、水与气的三种特殊样例。但在我们看来,这些只是同一种物质H2O的三种不同形态。人们也许会说,20世纪出现的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在太阳光照温度下的种种属性,使得恩培多克勒提出的第四元素等同于其他三个元素。
    亚里士多德称赞说,恩培多克勒已经认识到一种宇宙学说不必限于识别宇宙的元素,而是要找出这些元素通过发展与混合所造成的现实世界里有生与无生复合物的理由。恩培多克勒将这一作用归于爱(Love)和争(Strife):爱使这些元素结合,而争迫使它们分开。此一时,四根成为多中的一;彼一时,四根成为一中的多。他说,这些东西之间相互变化,永不停止,一会儿通过爱而结合为一,一会儿因为争而分化为多(KRS348)。





    正文 恩培多克勒(3)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6:27 本章字数:1049


    爱与争是吸引与排斥力量的原型,吸引与排斥是历代物理学理论中的比喻说法。在恩培多克勒看来,历史是一循环过程,有时爱占主导地位,有时争占主导地位。在爱的影响下,这些元素结合成一个同质的、和谐的与灿烂的领域,使人想起巴门尼德所说的宇宙。在争的影响下,这些元素分崩离析,但当爱开始重新取得原已丧失的地位时,所有不同的物种便出现了(KRS360)。所有这些复合物,譬如动物、飞禽与鱼类,都是生灭不定的短命生物;只有这些元素永久长在,只有宇宙循环周而复始。
    为了解释物种的起源,恩培多克勒提出了一种不同凡响的适者生存进化理论。首先,这些元素通过化学混合而出现肉与骨,肉由火、气与水构成,三者成分相等;骨由两分水对上两分土和四分火构成。从这些成分中,形成单体的四肢与脏器:譬如没有眼眶的眼睛,没有臂膀的胳膊,没有脖颈的面部(KRS375…376)。这些部分四处漫游,直到偶然找到伙伴;它们结合在一起,开始时经常不太适应,于是,便出现了多种畸形:譬如人头牛身,牛头人身,面部和乳房朝前或朝后的阴阳人(KRS379)。这些偶然生成的有机体,大多是脆弱的或不育的;只有最为适宜的结构,才会幸存下来,成为我们所知的人类或动物种类。他们适合繁衍的能力纯系偶然,而非有意设计(亚里士多德,Ph2。8。198b29)。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推崇恩培多克勒,是因为后者率先把捉住不同有机体的不同部分具有同质功能这一重要的生物学原理,譬如,橄榄与鸡蛋,树叶与羽毛就是如此(亚里士多德,GA123731a4)。但是,亚里士多德也轻视恩培多克勒企图将目的论还原为偶然机遇的说法,多个世纪以来,生物学家追随的是亚里士多德而非恩培多克勒。让恩培多克勒可以含笑瞑目的是,达尔文(CRDarwin)祝贺他“暗示出物竞天择的原理”。
    恩培多克勒运用四根说来说明感性知觉,所依据的原理是同类相知(likeisknownbylike)。在《净化》一诗里,他将自己的物理学说与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转生说(doctrineofmetempsychosis)结合在一起。无论是神还是人,凡是有罪者都要受到惩罚,争会把他们的灵魂投入到陆地和海里不同的物种身上。轮回(acycleofreincarnation)对于享有特权的人类阶层而言,保留着他们最终被神化的希望,这些阶层包括预言家,吟游诗人,医生与王子(KRS409)。自不待言,恩培多克勒认为自己兼有所有这些职业特征。





    正文 恩培多克勒(4)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6:30 本章字数:872


    在他的著作中,恩培多克勒不留痕迹地游刃于两种模式之间,即严格的机械论模式与神秘的宗教论模式。他有时借用四位神祇的名字来代称四种元素(宙斯,赫拉,阿多尼斯,内斯特斯),将他所说的爱与爱神阿佛洛狄特等同视之;他对爱神的称赞与描写,预示着席勒的伟大诗作“欢乐颂”(KRS349)。毫无疑问,他自己对神性自以为是的要求,就像他剥去奥林匹亚诸神各自的神话色彩一样,会以同样的方式大打折扣。但这一点引起后世的关注,他死后的传奇故事尤其如此。
    传说,一位名叫潘西雅(Pantheia)的女人,在内科医生以为她已死亡且放弃医治时,却在恩培多克勒的医治下奇迹般地死而复生。为了表示庆贺,他在埃特纳(Etna)火山脚下的一位富人家里,举行了一次祭祀宴会,应邀80位客人出席。当其他客人入睡后,他听到天上在呼唤他的名字。于是,他急忙赶到这座火山顶上,弥尔顿(Milton)有诗为证:
    为了让人相信
    这位神祇热切地跳进埃特纳火山的烈焰之中。
    (《失乐园》III470)
    阿诺德(MathewArnold)在他所写的《恩培多克勒在埃特纳山上》(EmpedoclesonEtna)一诗里,将这个故事进而戏剧化了。他让这位站在火山口边上的哲学家,亲口道出下列诗行:
    这颗心脏不再发光;你啊
    恩培多克勒,不再是一活人!
    不是别的,而是吞噬一切的思想火焰——
    是赤裸裸的、永不停息的心智!
    万物源自四根
    万物复归四根
    我们的肉体归于土,
    我们的血液归于水,
    暖热归于火,
    呼吸归于气,
    它们好生于斯,善葬于斯——
    然而心智呢?
    (第326…338行)
    就在这位哲学家跳进火山口之前,阿诺德给予恩培多克勒如下希冀:为了奖励他对真理的热爱,他的思想将永远不会全然毁灭。





    正文 阿那克萨戈拉(1)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6:34 本章字数:1067


    阿那克萨戈拉
    如果说恩培多克勒作为达尔文思想的先驱赢得不朽的话,那么,他的同时代思想家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有时则被视为时下流行的大爆炸宇宙论(cosmologyofthebigbang)的思想鼻祖。阿那克萨戈拉约于公元前500年生于克拉左美奈(Clazomenae),就在现今的伊兹密尔(Izmir)附近,他本人可能是阿那克西米尼的弟子。在希波战争结束后,他来到雅典,成为政治家伯利克里的门客。在雅典本地或外来的著名哲学家中,他居于首要地位。当伯利克里失势之时,阿那克萨戈拉也成为众矢之的。那些人指控他犯有叛国罪与亵渎神灵罪,要将他处以死刑,后将其流放到位于达达尼尔海峡的兰萨库斯(Lampsacus),在那里他过着流亡生活,直到公元前428年去世。他这样描述宇宙的起源:“万物相聚,数不胜数,无限微小,因为物小而无限。万物相聚时,由于各自微小而无物可以识别。万物位于气与以太(ether)之下,双方均为无限”(KRS467)。一块原始卵石开始旋转,摆脱周围的气与以太,从这两者之中形成星辰与日月。旋转运动引起稠与稀、热与冷、干与湿、光与暗的分离。这一分离过程永远不会完成。因此,时至今日,每一事物中总包含着部分其他东西:譬如,黑色中总有一丝白色,热东西中总有少许冷东西,等等。事物的命名是根据其中占据主导的一项成分(亚里士多德,Ph1。4187a23)。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精液,那其中包含毛发与血肉以及其他许多成分;我们所吃的食物也是如此(KRS483…484,496)。在此意义上,就像事物在开初一样,万物现在依然相聚在一起。
    阿那克萨戈拉坚持认为,宇宙的扩展(theexpansionoftheuniverse)持续不断,现在与将来都是如此(KRS476)。除了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