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滇味文化-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女方接下这些礼物后,就把桌上的小木棍悄悄拿走。姑娘们把木棍的皮剥去,让“麦戳”辨认这是什么树的木棍,如果他认不出来,姑娘就把大门堵得严严的。这时候,小姑娘站在最前面,第二排是少女,第三排是大姑娘。这些人组成一个人墙,然后唱道:“牵马的麦戳,你敢过来?你不敢过来,就来给姑娘们磕3个响头。”
一般这个时候麦戳都是一直向上冲,但结果往往是败下阵来。姑娘们则以胜利者的姿态,编出一些俏皮话来挖苦“麦戳”。此时,“麦戳”忙拿出好烟来招待附近的小伙子,并倒出好酒让他们喝,请小伙子们给自己帮忙。
于是,小伙们把“麦戳”抬起来,高高地举过姑娘们的头顶,向着人墙冲去。“麦戳”在忍受姑娘们的捏手、揪耳之后,最后被按坐到一个水盆里,这样他就取得了胜利,围观的人都捧腹大笑。这时麦戳站起身来,拜天地、祖宗,再拜女方父母,然后被请去入席喝酒。
第三章 彝族文化(5)
女方在出嫁的前夜,还要吃“廊长酒”,一般都是在当晚10点以后,家人会置办一桌酒席来请来全村的老人。大伙围坐着酒席,一边吃一边唱着祝贺姑娘。这天晚上,青年姑娘和媳妇都要陪着新娘,一起唱哭嫁歌。半夜三更时唱一次,鸡叫头遍又唱一次。
姑娘离家之前,年轻媳妇和姑娘们还要为难一下“麦戳”。一般都是在“麦戳”的脖子上挂一串马铃铛,然后大伙手拉手围着八仙桌跳舞,“麦戳”则带着铃铛跳起舞来,声音特别响。他要是跳累了,铃铛不响了,“照顾”他的姑娘还会帮他摇铃铛。
最后就是送喜神了,大家闹了个通宵达旦后,新娘会被扶上“麦戳”牵来的马上。这时,她会拉着兄弟和亲人的手,哭着不愿意离开。“麦戳”则要用钱、烟、酒把自己的马铃铛赎出来,挂在马脖子上。他的帽子会被姑娘们挂上花布条、辣椒、草绳,脸上会被涂上很多锅底灰。可他还要笑着牵上马匹在门口绕一圈,之后送亲婆骑上马绕桌子一周,“麦戳”就把新娘接走了。
五、父子连名制
彝族现在还保持着父子连名制,它是一种把父名与子名相连的命名制度,历史非常悠久。据考证:它产生于母系氏族解体、父系氏族确立之后,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母系社会转入父系社会后,世系由按母系计算被改换为按父系计算。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父子连名可以确保父系血统按直系血亲进行传承,而且还能区分出直系亲与非直系亲。另一个原因是,这时候出现了私有财产,男性成为父系直系亲属中享有财产继承权的人,所以父子连名制也就出现了。
父子连名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正推顺连父子连名,也就是把父亲的名字放在前面,儿子的名跟在后面,一般都是用祖父名字的最末一个字或二个音节放在儿子名的前面,以后又用儿子名的最后一个或二个音节再加在孙子的名字的前面,世代相连。第二种方式是逆推反连法父子连名,即儿子的名字在前面,父亲的名字在后面,用父名的一个字或二个音节放在儿子名的后面。最后一种是冠姓连名法父子连名,即在名字之前或名字之后加上父亲的姓氏。
彝族人都使用正推顺连法父子连名的方式,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通常都是儿子名字开头的一个字。他们就是这样父子连名,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在传宗接代中,他们每隔九代要进行一次大祭祖,然后从第十代开始,各个家族支系之间就可以通婚了。通婚后,各氏族家支又以长子为首,将连名向下传。
六、摔跤的传说
撒尼族是世代居住于石林的彝族支系,有着风格独特的语言文字、绚丽多彩的服饰、风姿豪放的民间歌舞、古老的诗文传说、传统的斗牛斗羊。直到现在,他们还保存着古朴粗犷的摔跤竞技传统。而关于摔跤,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撒尼村寨里有一个青年叫若格帕。父母很早就死了,也没有兄弟姐妹。有一天,他正在犁田,看见远处来了一个异乡的客人。这个客人走近之后,看见若格帕犁田行走如飞,感觉很新鲜,就和他攀谈起来。若格帕通过交谈,知道这个远方来客就是流落到这里的建文皇帝。
建文皇帝和他说了一会儿话后,就在田头歇息,突然觉得肚子很饿。若格帕就把自己带来的苦荞粑和蜂蜜拿出来招待他,皇帝越吃越爱吃,就问若格帕:“这样好吃的东西是谁帮你做的?”若格帕家中养有*十群蜜蜂,他听到这话之后,就和建文皇帝开了个小玩笑,说自己养着*十万兵马,手下管着*十个王子。皇帝听了很吃惊,瞪大眼睛说:“你的兵马比我的还多啊!”接着,两人越说越投机,竟然到了无话不说的境地,还结拜为兄弟,长期吃住在一起。
第三章 彝族文化(6)
有一天,建文皇帝和若格帕到山上放牛,一头大牛突然得了病,肚子胀得像鼓一样,倒在地上动不了。他俩急忙去东山、西山、南岭、北峰找草药,终于找到一棵。他们把药捣成汁水,灌进牛肚。牛吃了草药后,拉出稀屎便好了。两人见状,高兴得跳了起来,并互相拥抱着在地上打滚。
这事被附近一个牧羊人看见了,还以为他们在打架,就上前去劝解。可当知道具体原因后,就笑着说这可是好事啊,你们应该互相抱着使劲摔,多跌几跤才痛快!这样就能把那些病魔摔掉了!
从此,撒尼村寨的人们为了保佑人畜能够安康,经常举行摔跤比赛,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七、彝族“阿哩调”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过年过节、举行祭祀、欢庆丰收、婚丧嫁娶,彝族人都要请来民间歌手弹四弦、唱长诗,叙述本民族的历史,颂扬英雄豪杰。在彝族歌曲中,“阿哩调”最为出名。
“阿哩调”是彝族各种情歌的统称,也是彝族男女青年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形式。其种类很多,具体可以分为:男女相互试探的“试心调”、赞美情人的“夸夸调”、倾诉自己衷情的“分别调”、表达永世相爱的“真情调”、歌颂真挚爱情的“迎花调”、失恋后唱出自己忧怨的“失恋调”。
“阿哩调”中的每种小调,曲子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但是唱词却不固定,大多都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唱。唱词多用五言和七言,用词自然朴素、耐人寻味。
每当到了传统节日,彝族青年男女就开始自编自唱,倾诉自己的衷情。许多青年男女都是由“阿哩调”作引线而缔结的姻缘。
最近几年,“阿哩调”又有了新的发展,文艺工作者综合了彝族民歌音调,并融入唱词、韵白、动作,用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创制出了“白话腔”,与原来的“阿哩调”相比更加动听。
八、彝族“跳乐”
跳乐在彝族语中叫“扎拉作”,也叫“烟盒舞”、“跳弦”、“跳三步弦”,是峨山彝族各支系中流行最广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在彝族村寨中,男女老幼人人会跳,而且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见四弦响,脚杆就会痒。”说明彝族人十分爱好跳乐。
彝族人为什么会喜欢“跳乐”呢?据传说:很早以前,彝族人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他们在春播时,白天给土司头人种地,晚上才能借着月光种自己家的“火地”。很多时候,火地里的火灰还没有完全熄灭,人们就要光着脚进行劳动,结果脚被烫之后,就抬起来跳两下,口中还喊着“阿啧啧”,这就是此舞蹈的基本步伐。后来,农闲时,人们就在月光下跳这种舞蹈,很快就成为青年们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最初被称为“跳月”,后来逐渐被叫成“跳乐”。
“跳乐”的节奏比较奇特,一般都是五拍,伴奏乐器是笛子、大小三弦、树叶等。吹笛子的人是舞蹈的指挥者和领舞者。舞步始终跳跃,一般跳三步,然后抬脚跳两下,与对舞者对脚,也有在抬脚对舞时自转一圈的。该舞蹈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曲调很多,节奏感也比较强,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数不限,时间不限,男女相间围成圈就可以开始跳了。
据彝族的老艺人说,跳乐调有七十二调,但是舞蹈曲调主要分为“拢总调”和“杂弦调”两部分。“拢总调”的动作很简单,它是跳乐入门的基本动作和开场舞蹈,因此在彝族人中有这样一句话:“会跳不会跳,先跳拢总调。”而在彝族各支系跳乐舞中,他们都是以“拢总调”开头,然后再转其他的曲调。除“拢总调”之外,一些地方把其他跳乐调都称为“杂弦调”。这些舞蹈曲调繁多,节奏鲜明强烈,旋律富有变化,唱词有简单的叙事情节,演唱时虚词虚腔较多。 。。
第三章 彝族文化(7)
彝族跳乐风格特点各异,各支系由于生产、生活、服饰的不同,其舞蹈各有特色。而跳乐动作差别不是很大,基本的动作是“拢总”、“顺脚”、“合脚”、“串脚”、“穿花”、“蹲乐”等。所谓“合脚”,就是跳舞的人相互出不同脚,互相斗脚;“串脚”是舞伴之间对脚交叉换位;“穿花”是跳舞的人相互穿插……一些彝族支系在跳乐中还有“纳苏”、“聂苏”,舞蹈动作粗犷,动作幅度较大,身体随音乐节奏前后摆动,给人以潇洒开朗的感觉。他们脚上的动作变化很多,双膝微屈,舞蹈动作多用“点步”、“甩脚”、“跺脚”、“吸腿”、“转身”等。彝族支系中的花腰彝的跳乐舞蹈动作小巧、轻快、敏捷,双膝始终微屈,整个身子随着手和腿上的动作左右摆动。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属彝族支系尼苏泼。他们在进行跳乐时,双手手指夹住一个烟盒的底与盖,以食指边弹边舞,所以跳乐也叫“烟盒舞”。为什么会有“烟盒舞”呢?原来,这里的彝族人在猎取野兽时,曾经有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需要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到后来就成为此种舞蹈。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舞蹈是挑秧苗上山和下山的样子。而手里拿着烟盒跳舞,是因为最初跳舞的时候没有道具,导致节奏不统一,大家跳得不整齐,于是用拍手来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音,结果人们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于是就有了“烟盒舞”,并用它取代了跳乐这一古老的说法。
“烟盒舞”的动作分为正弦和杂弦,正弦也叫“母弦”,杂弦也称“子弦”。按惯例先要跳正弦,然后才跳杂弦。正弦还叫“三步弦”、“簸箕弦”(相当于其他地区叫的“拢总调”),这类舞蹈用乐器伴奏,不唱歌,参加人数最少为两人。舞蹈的命名是根据动作来定的,比如“三步弦”就是因为它是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三个动作组成的,所以叫“三步弦”。在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其中“歪歪弦”的动作是双脚交叉,左歪右歪;“斗蹄壳”的动作是模拟动物斗蹄。
杂弦则以载歌载舞为形式,分为自娱性和表演性两种形式。自娱性的杂弦是集体性的舞蹈,参加的人围圈而舞,每套都是以晃跳步、盖掖步等动作为基础,加上模拟劳动的动作,或者根据唱词的变化表现劳动中的“踩谷种”、“踩茨菇”、“戽细鱼”等。自娱性的杂弦还有表现爱情生活的“大理弦”、“大红丝线水红青”、“三妹子”等。表演性的杂弦多由两人表演,一般都从跳“三步弦”开始,然后根据情节表演许多优美的舞姿和造型,而且曲调很复杂,表现力也很强。
彝族跳乐调的歌词大多是世代相传下来的,即兴编的唱词很少,因此它的结构也比较稳定,唱词所要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反映生产生活,有的赞美自然风光,有的表达男女爱情和婚姻,其中以爱情和婚姻方面的内容最多。
彝族人有个习惯,那就是跳乐不准在寨子里进行,男女青年要定好日子,相约在山里或村外的平地,点起火堆,围成一圈进行舞蹈。而且,大部分彝族的村寨还有个约定成俗的规矩,本寨的男青年绝对不准和本寨的女青年跳乐,只能邀请其他寨子的女子跳。
第三章 彝族文化(8)
现在,彝族人在茶余饭后依然喜欢跳上两调,在过年和过火把节时,人们还要进行大规模的跳乐舞蹈表演。
九、彝 族 丧 葬
彝族人口多,分布广,丧葬习俗乃至仪礼在各地彝区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彝族的丧葬有树葬、陶器葬、岩葬、*、水葬、棺木土葬、火葬等类型。
树葬是彝族古老的葬俗,它是用帛缎裹好尸体,然后放在青松树丫上。当尸体腐烂,骨头从树上掉下来后,人们就用桶把裹着帛缎的骨头装好,放进树洞里。陶器葬又称直葬,在人死以后,用6尺高的坛罐将尸体以站立状放入,埋在土里垒成坟堆。岩葬是把骨灰装入陶罐,然后把它放入岩洞里。水葬是一些彝族人请毕摩(在彝语音中,“毕”是举行宗教活动祝赞诵经之意,“摩”意为长老或老师。毕摩是彝族社会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死者的生肖进行掐算后,认为水葬最好,于是家人就把死者投进河中,让水冲走。*是由毕摩择定日子,把死者背到山头上,放烟告天,然后任飞禽走兽食用尸体,如果没有被吃尽,就把尸体抬到别处烧埋。还有一些地区的彝族人,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采用棺木土葬。
此外,彝族盛行的传统葬式是火葬,就是用火焚尸的丧葬方式。火葬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以老人的葬礼最为隆重,青壮年者的葬礼次之。按传统葬俗,火葬主要包括收殓、丧集、守灵、出殡、聚食等几个程序。
彝族人死后,不管男女和身份的高低,家人和邻居都会给他穿上黑、白、蓝配套的丧服,并把尸体的眼睛和嘴都合起来,蜷起双腿,两手交叉于胸前,手指轻轻扣拢成拳。然后盖上披衫,把遗体侧身放在木尸架上,男的左侧在下,女的左侧在上,面部都用白布蒙好。遗体可以放在院子里或者家中,近邻听到哭声后,都要哭着赶来一起料理丧事。村人到齐后,长辈就选择出殡日期,并分头派人给亲朋报丧,告诉出殡日期。
接下来就是丧集,即在出殡前夕集合人,彝族称之为“撮热”。这一天是丧期中最热闹的,参加葬礼的人都必须在这一天到齐,并要送来祭品。奔丧者多以家或村寨为单位,一般都提着酒或牵着牛羊,有的还带着祭账。临近灵棚时,所有人都要大哭一场,然后劝诫家属。主方则请他们用酒,然后统一安排食宿。
入夜后要进行守灵,这时奔丧的人都得回到停放遗体的灵棚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果是老人辞世,人们一般都不会过分悲伤,所以灵前没有哭声,只有划拳喝酒和扣人心弦的摔跤比赛。
在鸡叫之后,通常组织众人排成队,以领唱的形式为死者指路送魂。这时,祭师毕摩念《送魂经》,叙述死者从生到死以及亲人得到噩耗时的情景,然后再从死者的起居处为起点,一程一程地把灵魂送到祖先居住地。
接下来是出殡,彝族人的葬地大多都选在住房上方的坡地上。出殡前丧葬队就要去砍柴,如果死者是男的就派9个人,如果死者是女性就派7个人。他们还要平整好葬地,把柴按规矩堆放起来。一般为男9层,每层9根;女为7层,每层7根。
出殡时,领路人拿着火炬在前面引路,还有几个人扛起灵床紧跟其后,所有的送葬者都尾随在灵床后。到了葬地后,把灵床安放到柴堆上,引着柴火并劝回家属。
第三章 彝族文化(9)
送葬人群返回后,到指定地点依次坐好准备聚食。人们一般分成主客两大片区域,坐在一个开阔地上,主人给客人敬酒。这时还要鸣枪,在枪声中人们集体饮酒,然后主人马上端出砣砣肉和荞饼,凡是在场的人都按人头分给一份。分完后,主人鸣枪,大声宣布丧事圆满结束。
十、彝族打歌节
彝族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都要举行为期三天的打歌节,据说这个节日和一对彝族青年男女有关。
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勤劳勇敢、美丽聪明的彝族姑娘在山上放羊时遇到了豺狼围攻,一个彝族青年猎手勇敢地救了她和羊群。姑娘摘下一朵白花送给这个青年,此后两人便相爱了。但是,这里的土官为了霸占当地的姑娘,修建了一座天仙园,谎称请来仙女住在这里。很多姑娘都好奇地去看,结果再没有回来。这个姑娘为救这些姐妹,在二月初八这天采来有毒的花戴在头上,并把一些花泡在酒里劝土官喝下。土官要与她一同喝酒,姑娘为了给民除害,就和他一起喝下了毒酒,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青年打猎回来后追到了天仙园,却只找到了心爱人的遗体。他抱着死去的姑娘痛哭,哭得两眼流出了鲜血,染红了杜鹃花。
后来,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个姑娘,每年的二月初八都有数千人带上饭菜和木柴聚集在一起,在山上彻夜唱歌跳舞,三天后才散去,后来这一活动就演变成了打歌节。
彝族人都非常热情、好客,有的地方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习俗,那就是在每年的打歌节上举行“抢客人”的活动。在这一天,彝族人家家户户都像过年一样,不但要举行打歌,还要准备美酒佳肴,以备招待抢来的客人。在打歌场上,大家一起尽情地跳舞、唱歌。到太阳偏西快要落山时,彝族群众就把从外村寨来的人,拖着、拉着往自己家里抢,并以好酒好菜招待他们,这就是彝族人的抢客习俗。
按照彝族人自己的说法,谁家抢到的客人多,就说明谁家最富裕幸福,并预示这家在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十一、彝族火把节
在西方,彝族火把节有“东方狂欢夜”的美誉,因为它是彝族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在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传说中,最具影响力、流传最广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的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使得土地荒芜,万物面临灭绝的危险。这时,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并驯服了剩下的日月,治服了洪水,消灭了危害人间的妖魔。此后,彝族人过上安稳的生活。
天神恩体古孜看到人间的太平和繁荣心怀不满,就把他的儿子斯热阿比派到人间收税。斯热阿比带着天兵来到人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时在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黑体拉巴,他力大无穷、智慧超人,骑着千里马经常为人们排忧解难。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时引吭高歌,他的歌声引来了在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婉转的歌声,于是他们隔着高山对歌,并通过歌声相爱了。
斯热阿比也喜欢妮璋阿芝,当听说两人的恋情后心生嫉妒,想找机会杀死黑体拉巴。不久,斯热阿比向黑体拉巴挑战摔跤,可是来到黑体拉巴家时,黑体拉巴恰巧上山打猎去了。黑体拉巴的母亲热情地接待了斯热阿比,端出一簸箕铜砣砣和铁蛋让他吃,并说儿子就吃这个。斯热阿比心想黑体拉巴实在太厉害了,能吃这样的东西,自己也伸手抓起一个铁蛋就咬,结果咯掉了三颗牙。他因此恼羞成怒,要杀黑体拉巴的母亲。 。。
第三章 彝族文化(10)
危急时刻,黑体拉巴打猎回来,肩上还扛着一头野牛和狗熊。他放下猎物就与斯热阿比讲理,可是斯热阿比蛮不讲理,还先动了手。两人扭打起来,一直打了三天三夜,最后斯热阿比败下阵来,变成一只猫头鹰飞到山上躲了起来。各部落的人为了除掉这残害人间的妖魔,开始搜山寻找,后来妮璋阿芝发现了斯热阿比的藏身处,黑体拉巴连忙赶到杀死了他。
七天七夜之后,一只贪吃的乌鸦发现山上有许多白虫子,知道这是斯热阿比尸骨生出的蛆虫,就飞到天庭把这件事告诉了天神。
天神恩体古孜知道儿子死后很生气,为了惩罚人类,用妖术把蛆虫变成害虫。一时间,遮天蔽日的蝗虫都来吃庄稼,黑体拉巴也无可奈何。这时,妮璋阿芝找到一位老毕摩,他告诉妮璋阿芝要消灭蝗虫,就要用火把。于是,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扎了很多蒿杆火把,烧了三天三夜,所有的蝗虫都被烧死了。
后来,天神恩体古孜用法力把劳累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痛不欲生,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为了满山的索玛花。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从此以后,彝族人为了纪念英雄黑体拉巴和妮璋阿芝,并祈求风调雨顺,都要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点燃用蒿杆扎成的火把和篝火驱邪除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彝家人的火把节。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分为迎火、玩火、送火。第一天是迎火,村寨里的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羊,用酒肉迎接火神并祭祖。夜幕降临时,人们在毕摩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并以击石取火的传统方式点燃圣火,然后毕摩诵经祭火。诵经完毕,每家由老人从火塘里点火把,然后儿孙们接过火把在房前屋后和田边游走,以此驱除邪恶和灾难,最后再集聚在山坡上唱歌跳舞。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玩水,也叫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这天早上,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砣砣肉和荞粑到火把节活动的场地参加活动,还要聚集起来进行赛马、摔跤、唱歌、选美、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在这一天,彝族人还要进行选美比赛,年长的老人按照传说中英俊潇洒的黑体拉巴和美丽大方的妮璋阿芝的形象,选出美男子和美女。傍晚,成千上万人拿着火把组成一条条火龙从四方涌到同一个地方,围着篝火尽情地跳舞唱歌,一直欢闹到深夜。篝火快要熄灭时,男女青年就悄悄走进树丛弹月琴和口弦,互诉情思。
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送火,也是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傍晚,人们手持火把聚在一起,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毕摩念经向火神祈祷,祈求赐给这里的人们安康、幸福、丰收,此后整个火把节宣告结束。
十二、彝族插花节
每年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节,也叫马缨花节。关于它的起源,有一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大地,只有一对兄妹幸存,他们是躲在大葫芦里才幸免于难的。这个葫芦在洪水中漂流了许多天,在洪水退去之后落到一根大树杈上。一只老鹰从这里飞过,听到葫芦里有声音,就抓起来放到山顶,并把葫芦的腰给抓细了。后来,一只耗子把葫芦啃了一个洞,顿时一束光芒照进葫芦里。兄妹俩就顺着光亮从里面爬了出来。
一位老神仙告诉这对兄妹,为了使人类繁衍下去,他们要结为夫妻。兄妹俩问:“我们是同一个父母生的,怎么能够成亲呢?”老神仙说为了人种的延续,他们一定要成亲。兄妹二人为这件事情很为难,哥哥想出一个办法,他说:“我们俩各在一方烧一炷香,如果香烟绕在了一起,我们就成亲。”结果香烟绕在了一起,可是妹妹却不肯成亲。哥哥又说:“我们各自在山头滚石头,如果石头能拢在一起,我们就成亲。”他们就这样办了,结果两块石头又合拢在一起。最终在老神仙的劝说下,兄妹俩终于结成夫妻。
第三章 彝族文化(11)
十个月后,妹妹生了第一胎,是一个奇怪的肉团。这时,老神仙又出现了,向兄妹俩贺喜说:“你们已经生下了人种。”说完,他抽出宝剑,劈开肉团,顿时50个童男童女从里面蹦了出来。老神仙用剑一挑包着人种的肉皮,甩在旁边的一棵小树上,这棵树就开出了红彤彤的马缨花,而这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初八。
50个童男童女出生后,飞禽走兽都来帮他们抚养孩子。彝族人就是野马喂大的,所以彝族人不吃马肉。他们长大后相互婚配,形成了彝族、汉族、苗族、回族、藏族、白族、傣族等几十个民族。
此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就成了彝族的节日。这一天彝族人都要身着盛装,背上竹箩上山采马缨花。采回来的鲜花不但要插在门口、窗户和房子周围,还要在山寨的一些主要通道上搭起的彩棚上面插满鲜花。此外,人们还要在牛头上插上马缨花,并用盐水给牛洗嘴,然后赶牛上山,和牛一起在马缨花树旁跳舞唱歌进行娱乐。
过插花节时,彝族人家还要杀鸡宰羊、舂糯米粑粑、做荞面饼邀客人饮酒。晚上,村寨里或者山坡上都会燃起篝火,青年男女们则伴随着芦笙跳舞唱歌,年纪大的老人就在大树下的火塘边吸烟、喝包谷烧。
插花节也是彝族青年的爱情节日,许多相爱的青年男女会以插花做订婚礼。小伙子会把鲜艳的山茶花插在姑娘头上,姑娘则把马缨花插在小伙子的芦笙上,他们还会一边插花一边唱情歌,以此互诉衷肠。
十三、彝族三月会
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七到二十九这三天,云南牟定的彝族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聚到一起,尽情地跳左脚舞、唱调子、弹月琴。每当这时,满街都是身穿艳丽彝族服装的彝族男女,大街小巷都能听到月琴声和调子声。
为什么要在三月会上跳左脚舞呢?这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牟定的坝子荒草丛生、人烟稀少,而坝子的龙潭里有一条恶龙,常常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人们虽对它恨之入骨,但却无可奈何。这时,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决定前去制服恶龙。
彝族人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向恶龙开战,恶龙见情况对自己不利,赶紧逃回了龙潭。为了彻底战胜恶龙,人们在阴历三月二十七日这天把事先烧红的炭块倒进潭里,然后全寨的男女老少挑土抬石把龙潭填平。人们还怕夯压不实,给恶龙翻身的机会,于是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后恶龙终于死了。
彝家人为了庆祝胜利,就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并在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七到二十九这三天聚到一起跳脚弹琴以示庆祝,还高唱左脚调“阿里罗”。经过世代相传,便形成了“三月会”。
三月会一般在晚上举行。夕阳西下之后,彝族人纷纷聚在一起,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调子的种类很多,但大多都具豪放的风格。一类是好客调,如:“喜欢也要来,不喜欢也要来,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来”;另一类是欢歌唱丰收的年景,如:“月亮圆又圆,弦子调好了。我们大家一起跳,歌唱丰收年”;另一类是欢唱人们的美好生活,如:“三月会,三月会,又弹弦子又跳脚,又卖缸罐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