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滇味文化-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见到寨场上的火光后,就披着毯子,揣着手电筒,拿着竹笛或琴走进纺场。小伙子一进纺场就打开手电筒照射姑娘的脸,姑娘们则要半遮半掩地让小伙子看自己。小伙子看中姑娘以后,便主动靠近姑娘和她聊天,并倾诉自己的爱慕,有的甚至对着姑娘耳语,*她。姑娘若对小伙子有意,便会抽出自己长筒裙下藏着的一只凳子,让小伙子坐在自己身边。如姑娘对小伙子无意,她就会一个劲地纺线,不加理睬。这时小伙子只好知趣地离开,重新找寻中意的姑娘。
  纺线的姑娘如果看中哪个小伙子,并让他坐在自己跟前,那么她就会与小伙子热情交谈,并时而停住纺车,时而逗乐嬉戏。就这样,两人越谈越亲近,渐渐坠入情网。当两人感到情投意合时,就会在夜深人静之后合披一条毯子窃窃私语,直到黎明。再经过后来的多次接触,两个人很快就会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
  七、傣族凤凰情书
  凤凰情书在傣语里称“叁轰”或“叁诺列”,是一种古老而高雅的求爱书信,其得名缘于情书上需绘有生动的凤凰。传说,凤凰情书是一对长期分居异地的傣族青年夫妇所写的。这位傣族青年在婚后不久,便要离开自己心爱的妻子去远方。临别时,妻子把一只有灵性的鹦鹉送给丈夫,让他用鹦鹉给自己传递信息。丈夫离开妻子之后,时时都很想念她,于是采来树叶画了一对交首的金凤,然后把自己的思念用诗歌的形式写在叶子上,让鹦鹉带给妻子。

第二章 傣族文化(6)
妻子收到丈夫的来信后,就效仿他的方法,在叶子上画好交首金凤,然后写上表达对丈夫思念的诗歌。这对夫妻共分别了十年,一直情书不断,两人的爱也越来越深。从此以后,傣族民间便有了凤凰情书这种传情求爱的形式。傣族的青年男女都把它看作是感情专一、爱情坚贞的象征,在民间十分盛行。
  凤凰情书有固定的书写格式,情书所用的文体是格律诗韵文,而且信笺上都用凤凰图案装饰。想用这种方式求爱的人必须有学识,熟悉格律诗韵文的写法,并有一定的绘画水平。当时,很多青年不会写凤凰情书,只能请人代笔。在情书中,求婚的男青年称自己为铜凤,尊称女方为金风。而且,情书的开头要用傣文字母隐写“金凤凰啊,金凤凰,请你在树桩上站稳,别让狂风吹动”的句子,然后以凤凰开头写诗。写情书的人要用最优美、生动的语言来称赞自己心仪的金风,并用充满激情的诗文打动姑娘。好的凤凰情书不仅词句十分优美,还能当歌曲进行吟唱。
  如果小伙子的情书打动了姑娘,姑娘就会在信笺上也绘上交首凤凰,然后写出自己的心声进行答复。以前的傣族女子大多不识傣文,她们要写情书多请那些有学识的“康朗”(还俗的僧人)或“章哈”(歌手)代写,而且这些情书大多在民间变成了流传的情歌。
  凤凰情书曾经在傣族的民间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傣族青年都以能写、能唱凤凰情书为荣,而历史上流传过的优美的凤凰情书也成了甜美的情歌,成为傣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八、傣族醉酒歌
  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都有饮酒的习俗,很多人都把喝酒看作是追求欢乐的方式。在云南的一些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以酒为命,有些人在新粮刚刚生产出来时就迫不及待地在地里开始煮酒了。煮好酒之后,他们就在地里喝上几天,然后背着空锅回家去。新粮运到家里之后,一些人更是拼命煮酒、换酒喝,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只得向别人借粮造酒喝。
  傣族人十分豪迈、好客,也很能喝酒,男子更把喝酒当作一件幸福的事。他们喜欢集体聚饮,晚上各自收工回家吃完饭后,就开始集体聚合在一起喝酒。傣族人的宴席更少不了酒,人们会在宴席上相互劝酒,大碗喝酒,举办宴席的主人也不停地向客人敬酒,大有不醉不归的意思。
  傣族人不但喜欢喝酒,还喜欢传唱一首诙谐风趣的《醉酒歌》。歌中唱道:“不是愁,没有苦,因为太欢乐。大家来喝酒。张开大嘴喝,放开肚皮饮。……酒下肚,精神好;酒醉了,好走路。我们不去偷,我们不去抢,靠双手劳动,谁说不喝酒。喝醉了也不怕。喝呀喝,等到醉得头重脚轻时,我们才离开酒坛,东倒西歪回家去。”尽管这首歌谣表现了傣族男子汉善良、勤劳、豪爽的人生态度,但也能看出傣族人认为喝酒是一件乐事,并没有什么坏处,因此他们总是高唱要醉酒,充分体现出自己的豪爽。
  九、傣族孔雀舞
  美丽的孔雀舞
  云南被称为“民间舞蹈之乡”,有着最优美的傣族舞蹈——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远古时,森林里有很多孔雀,它们能歌善舞,只要一起舞,整个森林就开始欢腾。一天,森林里来了两个恶魔,强迫美丽的孔雀做自己的妻子。孔雀假装同意了它们的要求,并让恶魔到孔雀国的宫殿里与自己成婚。就这样,她把恶魔引到了森林边的沼泽地里。恶魔很快就被沼泽吞没了,森林里又恢复了原有的秩序,孔雀重新开始唱歌跳舞。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傣族文化(7)
傣族人信仰佛教,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新年时都要表演孔雀舞,由此也引出了另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孔雀的羽毛并不漂亮,而且也没有美丽的羽翎。一次,当地举行“摆帕拉”节日庆典,佛祖释迦牟尼也来到凡间。虔诚的信徒们为了能得到佛光的照射,早早地就赶到寺院,把佛祖给团团围住。一只栖息在天柱山上的雄孔雀得知佛祖下凡的消息后,也赶到了寺庙。可惜它来得有点迟了,无法靠近佛祖,只能急得在人群外团团转。佛祖感觉到了孔雀的虔诚心,就向它射去一束佛光,不巧落在了孔雀的尾巴上,结果上面的羽翎很快就出现了镶有金圈的“圆眼”纹图案。后来,佛祖在离开时特意叮嘱孔雀,明年的“摆帕拉”节时再来。此后,每当“摆帕拉”节,佛祖就高坐于莲花宝座上接受人们的朝拜,然后观看孔雀向自己献演的孔雀舞。从此以后,每到宗教节日和年节庆典,人们都要表演孔雀舞。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等关系,傣族人生活的地区孔雀较多,而且傣族人很早就开始饲养孔雀。他们喜爱和崇尚孔雀,认为它是美丽、善良、智慧、吉祥的象征。傣族人还把孔雀视为本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在观察了孔雀的习性后,他们模仿其样子创造了孔雀舞,希望用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孔雀舞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最传统的孔雀舞由男子表演,表演者头戴金盔和假面,身穿外罩孔雀羽翼的衣服,在象脚鼓、芒锣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
  舞蹈还有严格的程式,其中包括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各种跳跃和转动的舞姿。表演者用优美的躯体造型,塑造孔雀的神态和自然情景。孔雀舞多表现孔雀飞跑下山、饮泉戏水、漫步森林、追逐嬉戏、拖翅、展翅、抖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形态。
  在傣族的村寨里,很多人都会跳孔雀舞,而且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精心创造,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对孔雀舞进行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我国的女子集体舞蹈——孔雀舞获得了金质奖章,民间舞蹈——双人孔雀舞获得了银质奖章,而一些傣族舞蹈家所表演的孔雀舞更是享誉海内外。
  十、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使用傣历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年节,其中以傣族的泼水节最为热闹,影响也最大。傣族泼水节也是傣历的新年,是傣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于每年的公历4月10日左右进行,为期3天。
  泼水节的热闹场景
  据说: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印度,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这种仪式被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届时,人们先到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这种方式表示真诚的祝福。
  关于傣历新年,即泼水节还有一段传说:很早以前,人间的天气是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的。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热季和冷季,并为人间规定了农时。然后,捧玛乍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代替自己掌管施行。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大,根本不把天规放在眼里,为所欲为,乱行风雨和冷热。他的做法弄得民间风雨失调,老百姓叫苦连天。
  见此情景,傣族村寨中一个叫帕雅晚的青年用4块木门板做成翅膀,飞到天庭向天王英达提拉诉苦,告诉他人间发生的灾难。办完事情后,帕雅晚就想飞到最高一层天去看一看,然后再朝拜天塔——塔金沙。可当他飞到最高一层天时,却不小心撞到了天门上,并把一扇天门给撞倒了,自己也被压死在天庭门口。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决心惩处捧玛点达拉乍。他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谈情。结果,七位美丽的女子同时爱上了他,并从他嘴里知道了父亲降灾于人间的事,都为父亲感到惋惜。她们为了使人间免去灾难,决心大义灭亲。为此,七个人想尽办法,终于知道了杀死父亲的秘诀。一天,捧玛点达拉乍喝得酩酊大醉,她们就剪下他的一束头发,制作成一张心弦弓,然后割下了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并不时轮换着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它的遗臭。 。。

第二章 傣族文化(8)
傣历新年多数在傣历的六月下旬,少数年份在七月初。新年的第一天称为“麦”,相当于阴历的除夕。到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准备过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饭。但是,在这一天人们都不洗头、不理发、不干活。第二天称为“脑”,它不计算在旧年内,也不计算在新年内,因此也称为空日,传说这天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腐烂了。这一天,人们要沐浴、洗头、理发、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则举行“赶摆”,放烟火、孔明灯,把一年中的疾病、灾难和脏东西统统送掉,干净地走进新的一年。而且这一天还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并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相祝福。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说帕雅晚的英灵就在这一天带着新历返回了人间。届时,人们要“赶摆”、放高升、划龙船进行庆祝,并宴请亲朋好友。
  在“脑”这一天进行的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最古老、最有情趣的活动。到时,人们要先到佛寺浴佛,然后才能相互泼水。开始泼水时,人们都彬彬有礼,尤其是姑娘们,手提一小桶掺着香水的凉水,用树枝蘸一些水向长者和来宾轻轻泼洒,表示自己的祝福。等泼水进入高潮后,男女青年就开始互相追逐泼水,用满瓢、满盆的水追着泼向对方。这时,刚才还彬彬有礼的傣家少女开始不甘示弱地与小伙子展开对泼。顿时,水花在空中飞舞,传递着吉祥与祝福。而且,人们在泼水的时候还要唱泼水歌,唱道:“澜沧江,黎明城,各族人,似穿梭。深情人,心中出,似洁泉,如甘露。银水花,在飞舞,一个个,湿漉漉。透进心,是祝福,笑脸盘,是花朵……”
  泼水节中还有其他重要的活动——赶摆与丢包。赶摆是一种野外联欢活动,到时傣家人排成队伍,敲着芒锣,擂起象脚鼓,集体跳起“依拉贺”舞,相互祝贺新年愉快。“依拉贺”是一种边舞边歌的舞蹈形式,具有傣家人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进行联欢时,大家要相互拜年。拜年词这样唱道:“攀枝花,红艳艳,桑开傣(新年贺新),已来到。帕萨傣(傣族),尽开颜,糯米酒,密样甜,共举杯,贺新年,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他们还跳传统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等,并进行放高升、斗鸡等活动。
  在赶摆的同时,傣族未婚青年还进行丢包活动。姑娘手中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花包,花包就是她们的传情信物。丢包开始时,男女青年分为两个阵营,相距三四十步。姑娘看中了哪个小伙子,就把手中的花包丢向目标,小伙子则稳稳地接住它。这些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追求恋人的。
  赛龙舟是泼水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傣历新年节日活动中场面最壮观、最激动人心的一项活动,于新年的第二天举行。其词唱道:“铜芒响,齐举桨,团结紧,有力量。像蛟龙,劈波浪,昂起首,使劲划,帕萨傣,赛龙船,依传统,争上游。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伴随着紧密的锣声、桨声,以及观者的加油声,整个泼水节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彝族文化(1)
彝族是我国具有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古代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的称呼,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人能歌善舞,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此外,彝族的节日丰富多彩,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一、彝族宗教文化
  彝族的宗教文化比较复杂,而且带有历史和时代的发展痕迹。据学者考证:最初,彝族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他们信奉的神灵包括泽格兹(天神)、黑夺方(地神)、灵都塞(火神)、默谷罗(土地神)、本塞(山神)、倮塔兹(水神)、咪戛毫则(树神)、戈斗塞(火土神)、戈塞(门神)、图塞(财神)、阿谱笃慕(彝族先祖)等。
  在民族早期,他们还有明显的图腾崇拜倾向。例如:在彝族的九隆神话中,哀牢夷国王称自己是龙之子;鲁魁山彝族很多家族的图腾分别为“豪”(龙羊)、“竜白勒”(龙獐子)。在他们心目中,龙不但是自己的先祖,还是水之源,因此彝族的很多村寨里都设有龙树,每逢天气干旱时,人们就会在这里祭龙求雨。
  除了龙之外,彝族还特别崇拜虎,自命为虎族,彝语中的“罗罗”就是虎的意思。古时候,彝族的祖先常受外族压迫,他们很想像老虎一样威猛,反抗敌人,因此很多人以虎为名。男人称自己为“罗罗颇”,意思是公虎;女人自称为“罗罗摩”,意为母虎。历史上彝族人建立的王国也带有“罗”字,如“罗甸国”等。现在居住在哀牢山的彝族,每年都要供奉由巫师绘制的祖先画像,并称其为“涅罗莫”(母虎祖灵)。
  在历史上,彝族的不同姓氏宗族还有各自信奉的图腾植物。如:方姓以猪食槽为图腾;杨氏以岩羊杨、绵羊杨、山羊杨为图腾;李氏的图腾是老鸹花李和香芝麻李;普氏的图腾是石蚌普、细芽菜普、象牙筷普等。
  彝族人在经历了自然神、图腾崇拜后,开始进入祖先崇拜阶段,因此彝族人家都供奉有宗祖牌位。平甸、新化等地的彝族以马樱花树做祖宗灵牌。他们认为人死了之后,灵魂是不会消失的,而且人死后有三个灵魂:一个灵魂进了阎王殿,一个灵魂住在坟里,一个灵魂在家保佑子孙。所以,这里的人们用尖刀草做祖身,用马樱花树做手脚,用山竹做骨骼,然后涂上黄颜色,把它供于家中的灵台上,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时都要进行祭祀。而且,在祭祖时还要念诵《祭祖经》。
  道教、佛教等产生以后,彝族也开始有人信仰宗教。明朝时,有不少人信佛,清朝时信奉道教的人逐渐多了起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基督教传教士在一些彝族地区开设堂口传教,有一小部分当地的彝族人开始信教,后来又有新教和天主教逐渐进入彝族地区,少量群众开始加入信教组织。
  建国前夕,很多外国牧师纷纷离开,这里的教会活动基本停止。20世纪80年代后,彝族各地的基督教活动得以恢复,又有少数彝族人入教。
  虽然彝族人中有部分人信奉宗教,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普遍存在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他们认为天、地、日、月、星、山、水、火是神的化身,所以每年都要进行祭祀。而“毕摩”就是彝族祭祀活动的主持人,他熟知彝文,通晓史籍、典故和占卜,懂得天文、历法、医药等知识,精通各类彝族经书,而且会一些巫术,能主持各种祭仪,因此其社会地位较高,在社会上很受人尊敬。

第三章 彝族文化(2)
二、彝人长街宴
  每逢新年时,彝族人都要举行长街宴。按照彝人的历算方法,每年农历正月的某一天就是彝人的第一个龙日,他们把这一天视为新年的开始。彝族人恪守家族的观念,举办长街宴也是为了增加大家对整个家族的认同感,增强族群的凝聚力。这个庆祝活动一般都会持续2天,第一天由村里的男人去神山祭龙,第二天举行长街宴。
  长街宴场景
  祭龙其实就是祭寨神。在彝族人眼里,寨神是他们祖先的化身,所以在建立村寨时,人们要选择村头地势较高的密林,把它定为本村的神山。这个神山平时不准人畜进去,违反者会遭到全寨人的惩罚。彝族人还要在这个林子中选择一棵衫树作为神树,在神树旁边还会选择一棵小一点的“兄弟树”,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就附着于里面。整个祭龙活动就是围绕着这棵神树展开的。
  祭龙活动只允许男人参加,到了这一天,村里的长幼男子都要聚集到神山上。村子里德高望重、儿女双全的长者一般是主持祭祀的人,也被称为龙头。按照祖先的规矩,龙头一辈子只能有一个老婆,而且必须健在。祭祀时要用黑猪和鸡作祭品,黑猪是全村人集资购买的,鸡则要发财转运的人捐献。
  在祭祀之前,龙头把煮熟的黑猪肉分成堆,然后配上鲜花和芭蕉叶供奉在神树前,表示全村人对祖先的怀念;把整鸡切成两半,摆放于兄弟树前。祭龙仪式开始后,男人依次在神树和“兄弟树”前磕头跪拜,龙头给他们一枚芭蕉叶,让他们戴在胸前。磕头祭拜结束后,所有的人围在一起看龙头杀猪后保存下的猪肝,这是云南彝族人的一种古老习俗——“肝卦”,通过它可以预测来年的吉凶。如果这个猪肝的颜色变黑了,或是肝叶上的纹路不顺畅,就预示着来年的状况不好,龙头就会带领大家向神树祈祷,乞求祖先护佑他们。祭祀活动结束后,人们就可以分吃祭品了。分吃时,龙头端着酒杯穿梭在人群中,每到一个人跟前都要念祝词,其他人也端起酒杯,齐声回应他的话。
  第二天就举行长街宴。在吃长街宴之前,彝族的每个家庭都要先吃一顿自家的团圆饭。彝族人都信仰火塘,各家各户的火塘都要重新打扫,在外的人也要赶回来过节。妇女们把鸡蛋染成红色,用芭蕉叶包好糯米打成的粑粑,这些都是吉祥如意的祝愿。这天晚上,全家人都围坐在火塘旁聊天,象征着合家团圆和对祖先的追忆。
  第二天中午各家就开始吃团圆饭了。一家大小按照规矩坐好,吃饭时男女不能同桌,这时候家中辈分很高的年老女性也要和小孩、媳妇等人坐在一起。在吃团圆饭前,他们会把整鸡供奉到祖先牌位前,而且彝族人认为鸡屁股是最尊贵的食物,通常把它留给辈分最高的男性吃。
  到了晚上,整个村子就开始了长街宴大会。彝族人的长街宴是由村子统一操办的,宴会的各项准备工作村里都会派专人负责,而买菜、切肉、做饭菜的活都是村民自愿参与进去的。快到傍晚时,村长就通知大家做好准备。这时,村里的人盛装以待,女人们换上彝族传统的百褶裙,搬出自己家的桌椅,企盼着长街宴的开始。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帮忙的人就把饭菜摆在街道上早已经放好的桌子上,此时热热闹闹的长街宴就开始了。
  三、同床共枕过七关 。。

第三章 彝族文化(3)
在云南西北地区和香格里拉边缘地带,生活着一些他留人(彝族的支系),这里的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有着神秘的风俗。一般都要先经过洗礼、换裙、拜祖先、过“七关”等程序,其中过“七关”的过程特别奇特,令人匪夷所思,而这正是他留人婚恋习俗的特色所在。
  他留姑娘在出现月经初潮后,就要接受成人的洗礼。母亲和其他女性长辈会选一个好日子,点起好香,挑来净水把姑娘的全身洗净。然后,已等候多时的女伴们进来,为她换下以前穿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并说一些祝福她的话。同时,家里人在自家正房外的院子里为女儿搭盖一间“青春棚”,让她单独住在里面,开始让她与人交往。此后,青春棚里有什么动静父母都不去过问,来棚中的小伙子越多、越热闹,父母就越高兴,他们会认为自己家的姑娘有本事、有魅力。
  他留人家的男孩子长大成人后,男性长辈就会选一个日子让小伙子向祖宗灵位磕头,祈求祖宗护佑自己。只有履行了这道手续,小伙子才能成为正式的大人,也才可以与姑娘们交往。
  经过成人洗礼的小伙和姑娘,虽然已经具备了大人的资格,可以名正言顺地谈恋爱了,但还不能冒失地去找对象。他们如果希望自己心理成熟一些、见识宽广一些,在恋爱时言谈举止比较得体,还得找一位老师。小伙子要拜自己亲哥哥以外的“阿哥”为师,请他好好教自己。这个阿哥则要向徒弟传授与姑娘们交往相处的知识和一些规矩,并带他到青春棚里去玩耍,广泛结识朋友,积累一些经验。姑娘也得找一个“阿姐”,向她请教一些经验和知识,还要和阿姐到一些青春棚去看那里的姑娘是怎么言谈、如何运用眉目传情的,然后就是过“七关”了。
  过“七关”的第一步,先由阿哥为小伙子物色一个最好的青春棚姑娘,然后在月上房梢时领着小伙子到那里去。阿哥和姑娘寒暄一阵后,便假咳两声对姑娘说:“姐姐,我这兄弟到了谈情说爱的时候,我们都敬慕姐姐的好人材和品行,来找姐姐帮帮他,教给他做人的道理,请姐姐把他调理成真正的成人。”姐姐心中很高兴,嘴上却要说:“哥哥夸奖我了,我嘴笨相貌丑,怕自己教不好这个弟弟。既然你们相信我,我就试一试吧。”阿哥听了这话,心里就踏实了,便说天色不早了,自己该走了,让这两个人说一说吧。
  阿哥走了以后,姑娘就开始铺床,安排弟弟和自己就寝。他们俩和衣并排躺在床上,小伙躺在床的外侧,然后姐姐就开始问弟弟家有几个兄弟姐妹、是家里的老几、有多少田地、庄稼长得怎么样、牛羊猪鸡有多少、平时在家干什么活……姑娘可通过这些话题了解小伙的家境和性格,看他的见识、修养和素质情况。后来,两个说困了,就开始睡觉。一整夜,小伙和姑娘同床共枕,可是各人稳守自己的领地,井水不犯河水,而且还要压抑住青春热潮的躁动,经受毅力的考验。即使谁要翻个身,也得非常小心和轻巧,以免惊醒对方引起误会。第二日早上,小伙子要是神色安详地出了青春棚,说明他夜里坐怀不乱,得到了姑娘的信任,他也就顺顺利利地过关了。
  第二天晚上,阿哥又领着小伙子到姐姐的青春棚,而这回姐姐和他们一起去另外的青春棚找姑娘。阿哥还是对这个新的姑娘说明自己的来意,姐姐则在一旁引荐这个小伙子。时候差不多了,阿哥和姐姐就借故走了。留在棚中的姑娘和小伙又是在一张床上同眠,交谈一些话题。如果小伙仍能谈吐有分寸、行为有规矩,他就过了第二关。如此这样,姐姐要负责给小伙找够包括自己在内的7个姑娘,让小伙子过关。如果小伙子过了七关,说明他品行和素质好,他的美名就会在远近传播。以后,小伙子到任何一个青春棚,都会受到姑娘的热情款待。

第三章 彝族文化(4)
小伙子找的第一个姑娘最重要,如果小伙子没有出什么错误,这个姑娘就要把他负责到底,成全他的美名,为他在本村找7个姑娘(包括姑娘自己)。如果凑不足,她就得凭自己的关系带着小伙子到其他村寨找姑娘,直到包括自己在内凑足7个姑娘为止。
  作为回报,小伙子的阿哥要找足包括小伙子在内的7个好小伙子领来让这个姑娘挑选。过七关时,如果小伙子压抑不住*,图谋越轨,他就会被姑娘蹬下床铺,赶到门外去。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会受到乡亲们和姑娘的鄙视,而且很难找到对象。姑娘要是和小伙在接触中动了春心,也免不了会被人看不起。
  姑娘和小伙子过了七关后,就取得了与异*往的资格,他们就能自由交往。不管两人认识的时间是长是短,只要姑娘愿意收留哪个小伙子为自己青春棚的男主人,其他人都不能干涉。只要两情相悦,青春棚中发生什么事情,其他人也不去理会。
  四、“二彝人”的婚俗
  云南的鲁鸡彝人,称自己为“二彝人”。每到节日,二彝人的男女就整天整夜地对歌。其中以每年火把节的对歌最为隆重。在对歌中,二彝人男女不仅交流了思想,联络了感情,有的青年还通过对歌定下了终身。
  二彝人的婚俗包括定亲、认门户、辞亲人、攮“麦戳”、“廊长酒”、哭嫁、再难“麦戳”、送喜神等程序。
  当地的青年男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双方确定关系后,男方就请媒人带上几十斤酒送给女方的族人。如果女方的亲戚喝了酒,这门亲事就算定了。定了亲后,两家要互相走访认门户。这时,男女青年都要被女方的亲友请去吃饭。通过认门户,两人的感情可进一步加深,并多认识一些亲朋好友。
  结婚时,姑娘要出门了,得向伯伯和叔叔磕3个头,并边磕头边唱“气无摩”:“侄女要出嫁,不能照顾大爹,请大爹原谅。”伯伯和叔叔忙劝慰:“姑娘别哭了,这可是你一生的好事,快快起来吧。”这就是辞亲人。
  攮“麦戳”是婚俗中最有趣味的。“攮”是捉弄的意思,“麦戳”是牵马的人,这个人必须是逗人喜爱、福分好、脾气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人。在结婚的前一天,他受男方之托,牵一匹马带着两个背箱挑担的助手,到女方家去娶亲。到了之后,女方家要在门外放上张桌子,桌上放一碗水、一碗酒和几支小木棍,让“麦戳”辨认水和酒,然后“麦戳”取出20斤米、2瓶酒、1包烛交给女方。
  女方接下这些礼物后,就把桌上的小木棍悄悄拿走。姑娘们把木棍的皮剥去,让“麦戳”辨认这是什么树的木棍,如果他认不出来,姑娘就把大门堵得严严的。这时候,小姑娘站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