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滇味文化-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大量佛寺,后来南诏的统治者也开始拜佛,佛教由此在云南得到很大发展。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现在,汉传佛教主要分布在昆明等汉族人口相对多一些的地区,大部分汉族人都信仰云南汉传佛教。
云南的汉族佛教徒中还有一小部分信仰南传佛教,其又称巴利语经典系佛教和小乘佛教,在隋唐时由缅甸传入云南的西双版纳,并于公元615年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座该派的佛寺——八吉寺。唐朝初期,缅甸景栋土司派比丘西维苏坦麻书那到云南宣扬佛法,从此南传佛教在西双版纳得到发展。现在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信教的民族主要是傣族等少数民族,但是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汉族人受当地人的影响也信仰南传佛教。
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在创立时就已传入云南,但是起初影响很小。到了唐代,道教与云南当地的巫教相结合,并以大理巍山为中心,很快就发展起来。道教对滇西各民族影响很大,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到了明清两代,云南的道教发展到鼎盛时期。明永乐年间,长春真人曾来到云南,并在这里兼修正一派和全真派,还把昆明真武祠改为真庆观,又在昆明建造了龙泉观,这些都对昆明地区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现在,云南道教主要分布在昆明、保山、临沧、大理等地,其中信教群众大部分为汉族。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教派,云南的基督教主要指两大教派:新教、天主教。新教也叫耶酥教,信仰与天主教大致相同,但是新教不承认玛利亚是天主的母亲,不认为有炼狱。清代晚期,新教传入云南。它最早是由英国传教士麦卡锡从上海传入的,后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传教士也相继到云南传教。建国以前,新教仅在一些民族中有影响。现在,新教在云南各个地区都有分布,其中有不少汉族群众信仰。
天主教在明末清初就传入了云南。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云南建立了天主教区。现在,云南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昆明、红河、文山、大理、丽江、曲靖等地,汉族信教者约有2万多人。
*教在我国也称回教,公元1253年,忽必列率蒙古大军平定大理,*教开始传入云南。后来,忽必列派赛典赤管理任云南政事,并在昆明创建了12所清真寺。现在,*教在云南都有分布,主要在昆明、玉溪、大理、曲靖等市,虽然信教者绝大多数是回族人,但也有较少的汉族人信仰*教。 。。
第一章 云南汉文化(2)
二、云南汉族方言
云南汉语方言属于北方语系,是西南官话的一种,与四川、贵州的方言比较接近。但是,经过仔细辨别后,仍可发现云南方言与四川、贵州的方言有着小小的不同,如一些词的语调升降不同,而且说话语音比较低沉。
在历史上,云南与外界几乎无交通,少数民族都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后来,随着云南地区逐渐被开发,中原文化开始对这里产生影响,而且明清时期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使汉语成为这里的主导语言。但是由于移民来自不同的地区,而且在长期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中,语言文化彼此受到了一些影响,逐步形成了云南汉族方言。
云南汉族方言的一些汉语使用和说法都有本地的特色,比如云南人把吃饭说成“干饭”,这个“干”就是吃的意思。好客的云南人在招待外地客人吃饭时,常常会对着一桌男女客人热情地说:“使劲干!不把肚子干大了,不能走的哦!”如此一来,外地人想不产生误会都难。
此外,还有一些读音上的偏差,如一个人说:走,上该买孩子刻。别奇怪,这句话的意思是:走,上街买鞋子去。云南汉族方言中的“街”就读“该”,“鞋子”一般都读成“孩子”,“刻”字在这句话里则是“去”的意思,有时候只是一种语气助词。比如“去刻”,刻字就和“吧”用处相同。
在语法的使用上,云南汉族方言经常把一些动词倒置于句头,表反问和提问的语气。比如:人们见面后就会问给吃掉饭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饭吃了没有;说给打牌?意思就是打不打牌。云南人也很讲文明礼貌,在汉族方言中就有一些固定字组合成的搭配,是对人尊敬的称呼。如在街上遇到一个人时说:你聂给饭吃掉了;他说:干饱了,你聂?他们两人的对话就是说:您吃了饭没有?吃饱了,您呢?在这里,“你聂”就是尊称对方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
三、云南汉族民歌
云南被誉为我国的“歌舞之乡”,拥有灿烂的民族音乐,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的文献中就已经有了云南民间歌曲的记载,在云南还发掘出土了距今2000多年的编钟、铜鼓、葫芦笙、锣等乐器。虽然不少乐器和民歌都是云南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但是云南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交往中,其文化和音乐也进行了广泛的交融。因此,云南的汉族民歌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曲调上比四川、贵州民歌更富有变化。此外,由于历史上有很多江南人迁徙到云南,所以云南的汉民歌又含有江南民歌的因素。
云南汉族民歌一般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劳动歌曲、舞蹈歌曲四大类。在一些地区,云南汉族山歌也叫做调子,主要是在山野和田间演唱。由于演唱环境很宽松,所以歌曲的曲调都比较自由、舒展、高昂和奔放。山歌还常采取对唱的形式,对唱时双方保持一定距离。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常常开始先唱一个漫长的引腔,再唱下面的主要内容。这类山歌大多没有固定歌词,多为即兴演唱,而且歌曲的旋律很优美。
云南汉族的小调也叫做生活小曲,数量很多,内容题材广泛。小调的来源很复杂,既有明清的小曲,也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民歌,它们大多有固定的唱词。
云南劳动歌曲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在集体劳动中,为了鼓舞大家的劳动情绪,减轻劳动带来的疲劳,起到协调动作的劳动号子。它通常由一个人唱,众人进行迎合,所以歌曲有鲜明的节奏和强烈的劳动气氛。一种是伴随着特定的劳动生产所唱的山歌。最后一种是由专职歌手在田间伴随劳动进行即兴演唱,演唱曲调多用山歌和小调联缀而成。
云南舞蹈歌曲则通常是指具有鲜明舞蹈节奏的、在花灯歌舞中的曲调。
云南汉族民歌在国内享有很高的赞誉,其中《猜调》、《小河淌水》、《绣荷包》、《耍山调》等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一些民歌演唱者还随各种艺术团体先后访问波兰、罗马尼亚、德国、朝鲜、日本、印度、印尼、缅甸等国,把云南的汉族民歌带到这些国家的舞台上。
四、云南的甲马纸
甲马纸也叫名纸马或者甲马,实质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画,因为它只存在于民间,所以也被称为民间版画。甲马纸以阳刻线为主,木刻之后用水墨进行印制,可产生线条简洁粗放,线面错杂纵横、虚实变化,而又协调统一、古拙朴实的艺术效果。
甲马纸在滇南、滇中、滇东北和滇西都广泛存在。通常用的甲马纸为六种一套,分别由灶君、山神、土主、门神、桥神、水火二神组成。“甲马”有两种:一种是“顺甲马”,另一种是“倒甲马”。画面中的人在马后面的版画就叫做“顺甲马”,是用来迎神的;而马在人之后者则称为“倒甲马”,专门来驱鬼除祟。
云南纸马分布很广,至今还在印刷出售,供一些人宗教信仰所用。云南一些能念咒语的人,便是深通使用纸马的巫师。这些人大多在家中藏有木刻原版,会印制纸马且擅长用它进行民间的宗教迷信活动。
据考证:早在明朝初期,汉族就已经出现使用纸马的现象,而且在一些书中也能看到有关使用纸马的文字。《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就描写了神行太保戴宗在脚上绑的甲马,他在用完之后再用数百金纸烧送,这段文字就说明纸马是用于施行法术的专门纸符。明朝初期过后,大量汉族人迁移到云南,他们的到来自然把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习俗带到了云南,甲马就这样被带到了云南。
起初,云南纸马只是汉族人使用,后来少数民族中的白族和彝族也开始使用。这主要是因为云南汉族与当地土著文化在进行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了使用纸马的习俗。
现在,国内绝大多数地区的纸马早已成为历史,而云南的纸马依然存在。这主要与历史上云南地理环境闭塞,交通不发达,长期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一些地区的历史进程落后于国内大多地区有关。在一些边远偏僻的乡村,人们对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知之甚少,还没有形成一种新的科学思维和概念,头脑中的诸神众鬼迷信观念也没有消除,因此被用来迎神驱鬼的纸马仍没有灭绝。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傣族文化(1)
傣族也称泰族、老族或掸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自远古以来其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等地区。在我国,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既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也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一、亚热带最懂得美的民族
傣族人被认为是亚热带最懂得美的民族之一,因为他们人人爱好艺术,且个个能歌善舞。傣族人都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而且会在节日时展示自己美丽的服饰。
傣族人都擅长纺织,能织五色斑斓的彩锦,用这些材料做成的服装都十分华贵、艳丽。西双版纳傣族女子的服饰基本是上衣下裙。上衣多用自织的土布缝制,有的则用丝绸缝制,基本为对襟、小领、长袖,长度一般到腹部。衣服上部常紧紧地贴在身上,腰部紧紧地拢在一起,这样就把女人婀娜的上部身材凸显出来。下身一般配筒裙,颜色和衣服大体相同,材料多用彩锦或花布缝制。
西双版纳傣族女子都在头的后部梳一个发髻,髻上系上鲜花和塑料花串,或者插上金、银质顶端为花朵形的簪针。傣族人很喜欢金子,认为它能避邪驱鬼,所以她们的扣饰常常镀上一层金色。
玉溪等地的傣族被称为“花腰傣”,主要是因为这里傣族女人衣服的腰部都装饰得色彩丰富而花哨。花腰傣女人一般上身穿镶花边的黑色袖短衫,内穿镶有花边的紧身短背心。短背心基本上是用蓝色土布或粉红色、草绿色锻子做成的,长度仅到乳房以下,而且衣服前面的下端还钉着一排闪亮的小银泡。花腰傣女人下身一般穿镶有花边的黑筒裙,然后系小围腰,裹青布绑腿。一些妇女还喜欢上身穿几件无袖短外衣,这些衣服一件比一件短,最外面的一件镶有银泡,并挂着银穗链,装饰着色彩鲜艳的花边。然后下穿三四条筒裙,穿时呈横斜状,左高右低,再用彩带在腰上绕数道,这就是为人所称道的“花腰”。这些女人有的在头顶束一个发盘,再缠一些银饰进行装饰;有的缠带花边的黑色高筒包头,包头上戴着遮面的精致竹笠;有的则在额前系一个头帕,上镶成排的三角形银泡。
傣族女人心灵手巧,都会织挎包。这些挎包的图案极为丰富,制作也很精美,傣族姑娘往往在定亲时才把它拿出来送给自己的男朋友。傣族人不但勤劳善良,而且热爱和追求美丽,在日常生活和穿衣打扮上处处显露出自己的爱美之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浪漫的色彩。
二、傣族宗教信仰
傣家佛寺
傣族人信奉佛教,在德宏和西双版纳等傣族人居住密集的地区,傣族群众基本上都信仰小乘佛教,而它对傣族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佛教开创以来是没有派系的,而后来的小乘佛教就是最初的佛教。公元前485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一些教徒就把所听闻的诸法规定为佛法,此时佛教开始分裂为固守旧说的上座部(即小乘部)和修改旧说的大乘部两派。后来,小乘佛教沿着南传路线,从恒河向印度南部传播,并把佛教的经文用巴利文记录下来,成为小乘佛经。公元前3世纪,印度高僧在斯里兰卡传教,当时斯里兰卡国王大力发展佛教,很快这里就成为向东南亚各国传播小乘佛教的基地。公元前后,小乘佛教传进缅甸,随后传入我国的西双版纳。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傣族文化(2)
早期,西双版纳的傣人多信奉原始宗教,包括祭寨神和寨鬼。寨神是整个村寨的守护神,它的象征物通常是木桩或者巨石,每年都要由管理寨神象征物的人主持祭典,祈求寨神保护平安。寨鬼是各寨的鬼,傣族人通常在村寨的四个方位安装木门,四门之间纵横连接的路称为“鬼路”。每年,人们还要在头人的带领下祭寨鬼,即祭勐神和勐鬼,这是因为傣族人认为勐神和勐鬼是勐(勐是由有血缘或历史关系的村寨组成的区域)的祖先。在祭祀勐神、勐鬼时,还要宰杀牛和猪作为祭祀品,参加祭祀的人必须统一服饰。
后来随着佛教的进入,原始宗教逐渐被佛教取代,但它并不是完全消失了,而是与佛教掺杂在了一起。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到明朝中叶以后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时,小乘佛教主张男人在一生中一定要过一段宗教生活,即进佛寺当和尚。这种思想对傣族人影响很大。他们认为男孩只有当过和尚才算受过教育,才能有结婚的权利。而没有当过和尚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受到开化的人,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在过去,傣族男孩的启蒙教育就是从当小和尚开始的。寺院里的和尚还分“护用”、“帕”、“督”、“祜巴”等很多等级。傣族男孩刚进佛寺是“护用”,此时开始学习傣文和佛学基础知识,为当僧人做好准备。当他经过寺院的授戒仪式后就是“帕”等级的僧侣,可以剃发穿袈裟了。他如果在寺院生活到20岁以上,就可以成为“督”级的僧侣。不同等级的僧侣在衣、食方面都不相同,在上下关系及等级的高低方面,均表现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佛教,因此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而且寺院通常会在村里大量招收男孩当“护用”。寺院僧侣的晋升和还俗,也带有全民的性质。当小孩从“护用”升为“帕”时,全村都要为他举行庆祝仪式。不同等级的僧侣还俗也要经过寺院和村寨统治者的批准,并举行不同而繁缛的宗教仪式。还俗的僧侣还要根据以前的等级,决定给予不同的荣誉和称号。而僧侣的生活,则由村民和教徒负责供养。每天清晨,由值班僧侣到各家去拿食物,此时各家都要把蒸熟后的第一团米饭送给僧侣,以表示自己的虔诚。在佛教斋日等宗教节日,傣族人还要向当地寺院布施,僧侣也在此时向群众宣扬佛法和戒律。在傣历一月的赕帕节、好轮瓦萨节,傣历十一月赕坦木节、赕黛哈班节等,当地傣族人也要向佛寺进行不同的布施。在赕帕节时,每对夫妇要向僧侣赠送做袈裟的布;在好轮瓦萨节,傣族人向寺院赠稻谷;在赕坦木节,人们要献经书。
三、傣文
傣文是傣族人发明的本民族文字,并根据不同的使用地区和文字形式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这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的字母系统,为拼音文字,且与泰文、缅甸文、柬埔寨文和老挝文同属一个语系。字序一般是从左而右,行序自上而下。但它们的形体和结构并不相同:傣仂文和傣绷文为圆形字母;傣哪文为方形字母;金平傣方圆兼备,还有一些尖角形的字母。傣仂文主要使用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孟连等县;傣哪文主要用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及保山、腾冲、景东、景谷、临沧、沧源、双江、耿马、镇康等地的部分地区;傣绷文为德宏州瑞丽县和澜沧等县的部分傣族使用;金平傣文主要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的傣族人使用。
第二章 傣族文化(3)
傣文中傣仂文的创制年代最久,大约在公元6—8世纪之间就出现了。此文最初只有41个字母,与巴利文字母的读音和顺序一致,后来根据傣语特点增添到56个字母。其中有48个辅音字母,根据声调高低分为2组,且它们只用2个声调符号。剩下的8个字母是7个元音和1个带辅音尾的韵母。在一般情况下,元音字母和韵母写在辅音字母的上下左右,声调符号写在字的上方。
傣哪文创制于14世纪,共有19个辅音字母,几十个代表单元音、复合元音和带辅音尾韵母的字母和符号。这种文字常用同一字母表示不同音位,也用几个字母表示同一音位,没有声调符号。
傣绷文大约形成于十四五世纪,与缅甸掸邦的掸文相同,使用和特点与傣哪文接近,但是比傣哪文少了一个辅音字母。
金平傣文形成得比较晚,共有44个辅音字母,根据声调高低分为2组,文字元音的表示方法比上面的3种要复杂一些。
这4种傣文在书写中都有合体字和形体固定的字,在书法上也有一定的规范。傣仂文与傣哪文的使用范围最广,用它们写成的文献很多,其中包括历史、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经典、天文历法、农田水利、占卜、卦辞、故事、唱词、文学、军事学等方面的著作。这些书籍中还有一部分译自汉语小说、京剧和滇剧,以及从印度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傣仂文和傣哪文进行了改进,综合它们的长处改制成了新傣文。新傣文在保留原来表音特点和字母形式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语音增删了一些字母,改变且增添了部分声调符号,并对字母读音、附加符号的使用和书写规则进行了规范。改进后的新傣仂文比原来减少了6个辅音字母,只剩下42个辅音字母,然后按照音调的高低分为2组,表示21个辅音音位。另外还设计了2个声调符号,并在书写上取消了合体字,保留了一些省略形式。
改进后的新傣哪文仍有19个辅音字母,但更换了其中的3个,并增加了5个调符,也取消了合体字。改进后傣文的声韵调系统比以前更清楚了,文字结构也趋于严密,更加方便书写和印刷了。
四、傣 族 文 身
文身在傣语里叫“桑门”,傣族的先民百越族在远古时就有文身的习俗。关于文身还有一个小小的传说:远古时期,红河里来了一个水怪,害得人们都不敢到河里捕鱼捉蟹。穷小子媒桑为了给年迈多病的母亲看病,冒着被水怪吃掉的危险,常到河里捕鱼。一天,媒桑在打鱼时唱起了情歌,歌声吸引了河里的小龙女,她变成小金鱼钻到了媒桑网里。老龙王见女儿很久没回来,就派乌龟丞相去找。龟丞相变成一个少年,走进傣族村寨寻找。无意间,他来到了媒桑家里。好客的媒桑准备杀了金鱼来招待他,少年上前拦住他说:“你不要杀死金鱼,我用三斗金和三斗银跟你换。”媒桑问为什么,少年告诉他这是龙女。媒桑听后说,自己不要钱财,也愿意把龙女放了。少年临走时,在媒桑身上刺满了花纹。此后,媒桑一到河边,水怪就会被吓跑,于是其他人就学他的样子,也在身上刺花文身。
实际上,文身和原始宗教信仰有关。傣族的文身与宗教巫术相结合,并派生出多种文身方法,如黥、刺、纹、墨,即在皮肤上刺好花纹,留下印痕或图案;镶、嵌就是把宝石嵌入肉体,让皮肤长合封住伤口。傣族文身分整体文身和部分文身。整体文身是从头至脚;部分文身只在两臂、手腕和小腿上纹一些简单的条纹、符号、咒语、生辰、名字等。在傣族传统习俗中,傣族男子到一定年纪都要文身,否则就是背叛傣族,人们会不承认他是傣族人,而且他还会受到妇女的歧视。
第二章 傣族文化(4)
傣族文身最初是原始宗教的产物,后来它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互依附,使得文身不但成为原始巫术、咒语护身的方法,而且成为膜拜佛祖释迦牟尼,推行佛学、佛礼,利用佛教礼仪、符录令牌护身的方法。因此其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主要有文字,即用巴利文、傣文、缅文、暹罗文的字母或成句的佛经,还有咒语、符录、图案等。图案则是人形纹、半人半兽纹、佛塔纹、工具纹等;图案花纹中有圆形、椭圆形、云纹形、三角形与方形等图形;动物花纹中有龙、凤凰、狮、虎、豹、鹿、孔雀、象、金鸡、蛇、猫、兔以及植物的叶子和花等。
傣族在进行文身时,有专门制造的文身工具、特殊配制的原料,以及固定的文身程序,而且还有一定的仪式和禁忌。
五、傣 族 婚 俗
傣族婚俗很有本民族的特色。青年男女双方恋爱成熟后,男方就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去女方家提亲。这时,女方的父母不发言,由族长和本村的头人询问结婚上门的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只有他们认可了才能结婚。
傣族婚礼场景
在德宏等傣族地区还有偷亲、抢婚的形式。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就确定好“抢婚”日期。男青年邀请一些伙伴,带着砍刀和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等待姑娘走来,“抢”后就跑。姑娘要假意呼喊家人,男方则把铜钱撒下逃去。两人既成事实后,男方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和亲友一起商量,等送来聘礼后才算正式过门成亲。
傣族的婚礼在傣语中称为“金欠”,为结婚宴请的意思,婚期一般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到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傣族男女结婚一般实行从妻居的习俗,也就是男的到女方家上门居住,因此婚礼在女方家举行。在婚礼开始之前,新郎和新娘先要到佛寺去拜佛,祈求吉祥幸福、白头偕老。举行婚礼当天,男方家派出很多亲朋好友到女方家参加婚礼,这些人陪着新郎,敲着象脚鼓和芒锣来到女方家,并在沿途不断鸣放鞭炮和鸟铳,以增加喜庆气氛和驱除邪魔。在这一天,新娘家要杀猪、杀鸡,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父老乡亲。新娘家堂屋内设置“茂欢”(魂桌),摆上一至三张桌子,然后铺上芭蕉叶,上面摆好煮熟的雌雄子鸡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新娘的女友则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
女方家还在门口的地上铺一条花毯,上面摆一张小供桌,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果酒。等新郎来了之后,请出穿着漂亮民族服装的新娘,两人并排坐在花毯前,请和尚念经。男方如果要走进女方的家,还需要经过几道关卡:到门口时,竹门早已被关闭,男方需放鞭炮,并付给礼钱,女方才打开门让男方进去;男方登竹楼时,会被女方的家人阻挡,男方需付礼钱才能上楼;进屋后,新娘早就被藏起了来,男方需付礼钱并给女方的朋友敬酒,还要经过几番恳求,新娘才会被送出来。
接下来就是婚礼仪式了,主婚人端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坐在桌子的一边,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婚人跪着。坐在“茂欢”跟前的人都要伸出右手搭在桌上,听主婚人念诵祝词,主婚人会揭去盖在食物上的叶帽,为新郎和新娘祝福。主婚人念完祝词后,新郎和新娘从桌子上取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摆在桌前。这时,主婚人拿走桌上一根较长的白线,从左至右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肩背上,把白线两端搭在“茂欢”上,并祝福新婚夫妇幸福吉祥,这样也表示把一对新人的心拴在了一起。然后,主婚人再拿两缕白线,分别缠在新郎和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接下来是在座的长者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祝愿他们。拴线之后,桌上的一只鸡要献给主婚人,另一只鸡则给村里的小伙子分吃,预祝他们找到心爱的人,将来也能幸福地拴线。其余的东西放在新婚夫妇的帐子边,三天后才能吃。接下来就是宴请宾客,席上的菜肴多是傣族风味,其中有一碗是用血做成的血炖,象征着吉祥和喜庆。席间,新郎和新娘要殷勤地向宾客敬酒,宾客也会向新郎新娘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则要求他们表演节目。在傣族的婚礼上,不仅要筹办婚宴,还要请歌手唱歌祝贺。参加婚宴的人一般也要送点礼物或礼钱,以对主人表示祝贺。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傣族文化(5)
在第二天天还没亮前,新郎就要返回父母家,到晚上才回妻子家。婚后的第三天,男方的母亲要挑着凉米粉等东西来女方家认亲,并分别向亲友送一块凉米粉。婚后的第五天,新郎、新娘又带着凉米粉到男方家认亲,也送亲友凉米粉一块,亲友则向新娘赠送礼物。至此,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六、傣族的串姑娘和纺场谈情
傣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形式很奇特。按照傣族传统习惯,在每年的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后至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前,小伙子可以去串姑娘,姑娘则可以借用纺场谈情说爱。串姑娘是小伙子主动追求姑娘的主要方式,而傣族女青年一般不到男青年家串访,她们多在夜间到寨场上纺线,利用这个机会与小伙子幽会谈情。
正在纺线的傣族女
到了晚上,未婚的小伙子装扮好之后,就披着毯子,揣着手电筒,拿着竹笛或琴,相约去找姑娘。一些小伙子看不中本寨的姑娘,还要到外寨去寻访意中人。
串姑娘的小伙子来到寨子后,一般不敢贸然登楼,只在姑娘的竹楼下吹竹笛、拉琴,用自己的琴声倾诉爱慕的心声,并召唤姑娘下楼。姑娘如果对这个小伙子有意,就会打扮一下走出竹楼与小伙子相见。喜欢上小伙子后,她还会在父母睡觉后邀请小伙子到自己的竹楼上倾心交谈。有的姑娘不想见小伙子,就躲藏在卧室里装睡。有的小伙子遭到冷遇却不灰心,而是固执地在楼下转悠着吹竹笛,并想方设法引姑娘下来。有的姑娘被小伙子的执着感动,梳妆打扮之后就下楼了。有的姑娘被逗得没办法,则下楼和小伙子打个招呼,然后委婉拒绝他的请求。
想寻意中郎的姑娘,常在秋末冬初的夜晚到寨子空地的纺线场上,点燃篝火集群纺线。天黑时,这些姑娘先梳洗打扮一番,然后带着纺车和两只竹凳到场地上纺线。想找姑娘的小伙子见到寨场上的火光后,就披着毯子,揣着手电筒,拿着竹笛或琴走进纺场。小伙子一进纺场就打开手电筒照射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