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滇味文化-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声说:你已是某某家的人了,某某家请你去吃酒,快跟我走吧!小伙子说完,就迅速上前逮假装要逃的姑娘。这时,埋伏在新娘周围的几个漂亮姑娘会一拥而上,把逮新娘的小伙子围起来打一顿。厉害的姑娘甚至会撕坏或扒下小伙子的衣服,逼他投降后交出新娘。随后,大家一起带着新娘回到女家举行宴会,唱歌为她送行。
第十六章 普米族文化(3)
等新娘的兄弟把新娘背出来后,接亲队伍就可以上路了,而男方来的媒人却不能随队伍一起走。因为他(她)被女家扣留了,被锁进一间屋里,这里同时关着女方家请来的一位歌手。他们两个人要在“监牢”里比赛唱歌,决定胜负。监牢外有两个姑娘拿着钥匙守门,只有媒人在对歌中唱赢了,守门的姑娘才会开锁放人,媒人才能去追接亲的队伍。如果媒人唱不赢,还想很快从这里离开,他(她)就要给女方的家长送钱或敬酒,这样才能从“监牢”里出来。媒人走到村寨口,女方村寨中的乡亲们都会前来敬酒,媒人的酒量再大,面对很多人的敬酒,也会喝得烂醉。如果他(她)不想喝很多酒,就必须和敬酒者进行对歌,只有自己赢了,才可以不喝这些人手中的酒,也才可以赶上接亲的队伍。
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后,按照当地的习俗,她要和新郎同吃一碗“接嫁饭”,也就是很奇特的吃羊睾丸的仪式。因为这碗饭里有羊睾丸,吃接嫁饭时,新郎要喂一口给新娘吃,新娘再喂一口给新郎吃,直到把这碗饭全部吃完。据说,吃羊睾丸的意思是说夫妻两人今后能生儿育女。吃完接嫁饭,长辈在这对新人的脖子上拴上五彩线,然后举行祭祖活动,并在新娘的前额上抹一些酥油。新娘被抹上酥油之后,就意味着她从此成为男方家里的成员了。
五、普米族成人礼
普米族人的男女在没有满13岁之前一般不穿裤子或裙子,只穿麻布长衫,腰间系一条布带子。在他们满13岁那天,就要分别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即举行成人仪式,表明他们已长大成人。
此后,男女就要改变自己的装束和穿戴了。男孩上身穿对襟短衫,下身穿长裤;女孩上身为斜襟短衫,腰系彩带,下穿百褶裙,头上缠着牦牛尾编成的假发。等他们换好衣裳后,全家人会围在正屋右侧的火塘旁边,在火塘前设一个神柱,在香案上摆一些青稞、酥油、糌粑、奶渣、猪油、酥里玛,在火塘的正前左边放一个装满粮食的麻袋,右方放一块大猪膘。
参加成人礼的人按顺序排队站立,男子站在火塘左方,女子站在右方。男子手里握着刀子、银元;女子手里拿耳环、手镯、纱、麻布。他们依次用右脚踩一下猪膘,然后踩一下粮袋,象征着今后的生活幸福美满。接下来再向神柱连磕三个头,表示敬请天神、地神、灶神,保佑自己健康吉祥、生活富足。再逐个向父辈和兄长、姐姐每人磕三个头,接受礼拜的人则对他们说几句祝福的话,并给一点钱。成年男女的父母还要杀猪宰羊庆贺,给到场的每个人一碗骨头汤、一块肉、一些猪心或羊肝,表示大家都是骨肉至亲、心肝相连。最后,父母带着他(她)到附近的亲戚家向长者磕头,以求祝愿。
普米族的男女经过“成人礼”后,就可以参加集体的生产劳动和村寨里的社交活动,并有了谈情说爱的资格。
六、普米族酥里玛
普米族人在热情迎接客人时,会唱这样一首民歌:“贵客来到普米家,请喝一碗酥里玛,吉祥如意福满门,生活富裕喜万家。银碗斟满舒心酒,请喝一碗酥里玛。”歌曲中的酥里玛是普米族人自己酿造的一种饮料,具有香醇、甘甜的特点,男女老少都喜欢喝。在婚嫁喜庆或宾客登门时,普米族人一定会用它来招待客人。
酥里玛主要以大麦、玉米作原料。酿造时,首先把粮食淘洗干净,放在锅里煮,等籽粒煮到*成熟时把它们捞出来晾凉。然后,按一定比例用酒曲拌均匀,装入大布口袋里发酵。两天之后能够闻到酒味了,再把它装进大坛子里并进行密封。多日之后,取开坛塞加入适量清水,再盖上盖等两三小时,便可倒出饮用。酥里玛的甘醇程度决定于拌酒曲的比例、装坛时的温度,酿造时还讲究其他一些技术。取酒汁时,他们在密封的坛里插上一支吸管,以虹吸原理把酒引流出来,装进其他容器里。
七、普米族大年节
大年节是普米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的腊月举行,日期为3—10天。大年临近时,普米族人会去赶腊月二十八的“饶街”(集市),以筹办年货,家家户户都要酿酒、杀鸡宰猪、舂美味可口的粑粑。腊月三十那天,各家各户在院内、大门外和屋顶上栽、插青松,表示四季常青、兴旺发达。晚上,人们把所有的劳动工具和刀、匕首、斧头、绳子等收起来,全家聚坐在火塘边一起吃团圆饭。当晚还要派人在堂屋里住一夜,称为“守夜”。
当雄鸡啼鸣时,有人登上高坡,对天放三枪,称为“报岁”。随后,各村寨鸣枪吹螺,各家开始祭房头,祈祷平安吉祥、五谷丰登。接着,姑娘、媳妇争先恐后跑到水塘、小溪边挑水,以最先取得的净水为吉祥。
初一这天,当地人还有招客的传统习俗。早饭后,每家每户一面忙着做丰盛的饭菜,一面让家人提着一大桶香甜的“啤依”(黄酒)到村旁的路边去等候。只要见到行人,就要敬上一碗“啤依”,并把他请进家里当贵客招待。这一天,谁把路上的第一位行人请到家,村里的人就认为他很荣耀。而且谁家招来的客人多,就意味着谁家的福气和欢乐多。请到的那个人则要手持礼品,在邀请者的陪同下一起上门,在进门之前还要祝福:“祝你家福气多多、财运多多、生活和睦!”这时主人要恭敬地回答:“托你的吉言。”然后把客人请进屋去盛情款待。客人临走时,主人还要送上糯米耙耙、猪头肉、“啤依”等礼物。
按照普米族的传统习俗,在大年节期间,除了亲友之间互相拜年和祝福外,各村寨还要举行唱歌、跳舞、打靶、荡秋千、赛马、赛跑和捕捉飞鸟等文娱体育活动。在大年节的最后一天,男女青年还要带着炒米花和包谷花到村子附近的山上举行传统的“灭虫”仪式,即大家把带来的炒货倒在一个大簸箕内,姑娘把自己的手镯埋进去。然后,大家围着簸箕吃炒米花和包谷花,吃一个就象征灭掉一条虫子。吃完东西后,姑娘们就戴上自己的手镯,和男青年一起返回村寨。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七章 布依族文化(1)
布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贵州其他地区和滇东罗平及川西南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用汉文的较多。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其风俗习惯非常有特色,并形成了独特的布依族文化。
一、布依族“闹水”传说
布依族人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都要唱有关本民族的灾难史、新生史的民歌,还要举行泼水、闹水、祭水活动。他们把本民族英雄马郎过的关隘,设计成夫妻二人划竹筏、踩浮漂、爬竹竿、过水帘洞、背着爱人进出迷宫等形象,这些活动总称为“布依闹水”。关于它的来历,在当地流行着一个传说。
相传在蜀汉时期,诸葛亮统兵平定南方叛乱,大军到三江口渡泸水(南盘江)。当时气候十分炎热,被暴晒多时的泸水上升起瘴气,马岱将军麾下2万人马在渡河时全部中毒。当地布依族人马郎知道了这件事,连夜赶往诸葛亮的大营,用自己研制的草药救活了军士的性命,并向诸葛亮传授了深夜渡江的秘诀。马岱将军见其有义气,和他结为兄弟。后来,廖化将军所率的三千人马在群山之中误饮哑泉里的水,将士们全变成了哑巴,诸葛亮十分着急。这时,布依族姑娘罗斯驾着小舟来到诸葛亮的大营,要求见丞相。诸葛丞相急忙派人把罗斯姑娘请入帐内,并向她请教如何解哑泉之毒。罗斯姑娘把将士们带到多依河,让他们饮这里的水,结果全好了。最后,诸葛亮率领大军七擒七纵孟获,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凯旋回朝。
蜀军班师回朝后,诸葛亮派人请马郎和罗斯到成都,想好好地酬谢他们。当他得知二人已订下终身后,就当场为他们主婚。他们回乡时,诸葛亮还委任他们统领九龙河、黄泥河、南盘江、多依河一带的数万布依族百姓。从此,布依族群众全部归属蜀汉,并在马郎、罗斯的统领下安居乐业。几年之后,孟获再次叛蜀。他为了洗雪以前的耻辱,派自己的弟弟孟优统领滇东各路人马,率兵清剿布依族人,并要求活捉马郎罗斯夫妇。为了逃避烧杀抢掠,马郎和罗斯带领布依族人离别自己的家园逃向贵州。在逃跑的过程中,马郎在前面开路,罗斯断后阻击追兵。不幸的是罗斯被活捉,被绑送到孟获的大营。
孟获抓到罗斯姑娘后,见她长得十分漂亮,百般威胁利诱,想让她做自己的压寨夫人。可是,罗斯姑娘就是不同意,孟获无奈之下把她关进守卫森严的大石城。马郎带着族人逃到贵州后,联络这里的布依族头领,向他们借了几万精兵。经过半年时间的操练,兵分九路潜回三江去解救自己的妻子。马郎知道大石城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要救出自己的妻子只能出奇制胜。当天夜里,马郎带了几百士兵,身上捆着草绳,手拿弯刀和长矛,乘上竹筏,悄悄渡过南盘江,顺利到达黄泥河。黄泥河岸边是直耸云天的高山,马郎过了黄泥河,想从悬崖到达山顶。他带人来到九龙河神龙瀑,神龙瀑后有一条很窄的路,仅能容得一人侧身通过。于是,他命令众人双手抱住前边一人的腰,形成一条人构长龙,顺利地通过了水帘洞。
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大石城后,马郎让其他人在大石城四周接应自己。他一个人潜入迷宫,钻进大石城,救出了罗斯。马郎和罗斯回到家乡多依河畔,布依族百姓也随着大军陆续回到这里。马郎继续操练兵马,准备出兵罗雄,报仇雪恨。一月以后,马郎得知孟获大军的大部已经回到老巢南宁州,趁机率几万布依精兵,横扫大石城,活捉了孟获。从此,布依族群众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布依族人为了纪念马郎和罗斯的爱情和民族的新生,逐渐创造出布依“闹水”活动。
第十七章 布依族文化(2)
二、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很自由,未婚男女常在年节、赶集和集体聚会时,通过聊天和对歌来表达彼此的爱慕之情。如果男子看中一个姑娘,便会按照传统习俗,找来第三者陪同自己约姑娘对歌。如果女方也有这方面的意思,就会单独相约到幽静处,和男子对唱山歌,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定下终身。
男女定下终身后,男方的父母会请媒人去女方家,送一些酒、肉、粑粑等礼品。如果女方同意,媒人第二次上门时,双方会定好结婚的日期。在接亲的前一天,女方家一大早就把姑娘的嫁妆摆在堂屋两边,供来贺喜的亲友观看。接亲那一天,男方家要请家境富裕、父母健在的童男童女和结亲队伍一起去新娘家,还要带去糖、酒、粑粑、一方肉等礼品。接亲的人来到女方家后,女方家族的4位老人就和迎亲队伍中的老人一起坐在堂屋里验点礼品和礼钱。
然后,女方家设宴款待迎亲者。女方妇女按辈分大小依次向他们敬酒,客人接过酒杯后一饮而尽,随即把预先准备好的红包送给敬酒者。宴席结束后,由女方家中的年长妇女在大门内放一面镜子、一束禾麻,再点一盏油灯。两位长辈手持米筛站在大门两边,在油灯上把帐被、枕套、枕巾、布鞋等东西筛几次,接着让接亲的人拿出大门,装入柜子或者箱子里。这时,族中很多小孩爬坐在柜子和箱子上向迎亲的人讨钱,要是他们不给钱,孩子们就赖在上面不下来。
当晚,接亲的童男、童女在新娘家留宿,第二天再和新娘、送亲的人一起步行去男方家。在途中遇到了桥,陪送的姑娘要将新娘背过去。快到男方家时,新娘换上一双新鞋。这时伴娘就不走了,而要等新郎家送来红包。新娘入夫家大门时,新郎一家人回避,而且新郎家的门坎下要仰放一个耙,地上点燃一盏菜油灯。新娘必须从耙上跨过去,据说这样能把不好的东西阻挡在门外。新娘进新房时,会有两位老人用凳子拦在门口,凳上放着肉、豆腐、酒、一盏燃着的油灯。这时,陪伴新娘的童女把吃的敬给老人,用手帕把灯扇熄,新娘才能进入新房。
随后,新娘的兄嫂把嫁妆摆在堂屋,打开柜子、箱子,将衣服被盖等东西拿出来让亲友观看。新婚第三天,新娘同伴娘一起返回娘家,新郎则邀请伙伴挑着糍粑为她们送行。到了春节,男方才请人去接新娘回来吃年饭,在平时农忙或男方家庭有事时,也可以接新娘。新娘一般在男方家住上三五天就回自己家。一直等到新娘怀孕后,她才开始在男方家常住下来。
三、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男女的服饰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过去,男子穿的大多是自己用棉花纺织的土布,然后把它们染成青、蓝、灰色。上衣分为大襟短衣和长衫两种,短衣在胸前开扣,长衫在右侧开扣。裤子是无腰的直筒大裤脚,裤脚一般宽1尺左右,腰宽3尺左右。布依族的青壮年男子大多喜欢包头巾。
正在劳动的布依族妇女
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或者百褶裙。衣襟和袖口等处一般镶着彩色花边,裤脚或者百褶裙底处也镶着花边,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花纹的围腰。
布依族妇女很喜欢佩戴银质的首饰,如手镯、耳环、项圈等物品;脚上穿尖鼻绣花的鞋子;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一般情况下,少女把长辫盘在头上,在结婚后则包头巾。 。。
第十七章 布依族文化(3)
在布依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童帽。童帽选用多种颜色的布料缝制而成,大多模仿动物头面缝制。最常见的童帽有虎头帽、狮头帽、兔头帽、猫头帽等。这些帽子的前额点缀着银罗汉、玉罗汉,以及各种银花玉扣,帽子的后面则吊着彩色洒须,有的还吊着几个制作很精细的银制小铃铛。布依族的孩子除了要戴这种很好看的帽子外,还要穿做工精细的绣花胸兜。目前,这些做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艳丽的服装已经作为工艺品走向市场。
四、布依族跳花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日,云南的布依族都要举行“跳花会”。在此期间,村寨里的女青年穿着带有漂亮盘花纽扣的民族服装,男青年则穿着有布依族特色的对襟衫,吹着木叶向跳花会的场地赶去。
跳花会的地点设在一块大草坪上,男女青年东一群、西一堆地分散在场地上。当牛皮大鼓闷雷般响起来之后,布依族的男女青年们就开始翩翩起舞,唱起古老的情歌。有的坐在河岸边弹月琴,有的吹木叶,这里很快成为音乐的海洋。这时,布依族青年深情地在人群中寻觅自己中意的人,并用歌声表达自己的爱意。整个草坪充满欢快、愉悦的气氛,不知不觉间到了傍晚,人们才依依不舍地骑上马,陆续离开会场。布依族的跳花会除了唱歌跳舞外,还搭台唱戏。很多民间艺术团体在这些天都要上演精彩的布依戏,为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
跳花会最后一天是农历正月二十一,布依族称它为“结合”日,即一年一度的跳花会就要结束了。当地人把农历二十二日称为“牵羊”日,届时已经在跳花会上私订婚约的男青年就可以把“羊”(姑娘)带回家去,让她了解自己的家境,以便确定终身大事。可是,布依族姑娘一般是不跨进对方家门槛的,只是在寨子后山上看一看房屋的走向,然后就等着男方请媒人来提亲。
五、繁多的节日
在一年十二个月中,布依族人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他们除了过汉族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之外,还过具民族特色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查白歌节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人在这一天要举行男女青年对歌活动。届时,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聚集到河边听青年们唱山歌,观看孩子划竹排、打水枪。很多人家还为孩子送来花糯米,有的则用小布口袋装一些鸡蛋和其他食品,供前来参加比赛的青少年食用。罗平牛街一带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在这天要举行盛大的对歌、游山和交友活动。节日这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赶到马把山腰,参加或观赏传统的赛歌活动。每年都会有一些歌手在这里大显身手,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对手连唱几天几夜,许多男女青年通过这个活动还建立了恋爱关系。
在布依族人的传说中,四月八这一天是牛王的生日,所以它也被称为“牛王节”。这个节日到来后,布依族人就要做糯米饭敬牛王;有的地方要吃四色糯米饭;有的不但要做糯米饭,还要杀鸡备酒祭祖,并给牛洗澡,还要用鲜草裹着糯米饭喂牛,让它在这一天不干任何农活,以表示自己对牛的爱护和酬劳;有的地区还要在这一天举行斗牛和赛马等娱乐活动。
六月六是布依族进行纪念和祭祀的传统节日,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被人们称为“过小年”。这天,各村寨的人都要杀鸡宰猪,并用白纸做成一个三角形的小旗,把一些鸡血或猪血抹在上面,插在自家的庄稼地里。据当地人说:只有这样做了,蝗虫才不会来吃庄稼。
这天上午,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一些男子举行传统的祭盘古王、扫寨赶“鬼”活动。不参加这项祭祀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要按习惯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进行“躲山”。祭祀完盘古王之后,老人又带领这些人到各家去驱鬼,而“躲山”的人则在山坡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如篮球、拔河、爬山、赛跑、唱歌、跳舞、吹唢呐、吹木叶等。在众多娱乐活动中,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用彩布做成外壳,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缘还有很多花边。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小伙子向心爱的人掷花包,没有过肩却落在地上,姑娘就要给他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这个东西就是爱情信物。傍晚,“躲山”的人以家为单位席地而坐,取出带来的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品尝。等村寨里响起“分肉了”的喊声后,人们就收拾好东西回家,随后各家再派人去领取祭神的牛肉。
查白歌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举行。这个节日来源于一个传说:布依族的小伙子查郎和白妹相爱了,可土司却抢走了白妹,并杀死了查郎。白妹知道这个消息后,悲愤欲绝,在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放火烧毁了土司的家,并跳到烈火中自杀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在这天举行盛大的歌会,并用他们名字里的一个字为歌会命名。在节日这天,往往都有几万人前来参加,气氛十分热烈。在查白歌节上,人们除进行赛歌外,还要进行寻亲访友、吃汤锅、赶表和祭山等活动。
第十八章 独龙族文化(1)
独龙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数居住在贡山北部的怒江流域,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在历史上,独龙族自称“独龙”、“迪麻”,史称“撬”、“俅”、“俅人”、“俅子”、“洛”、“曲洛”等。1952年,依据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独龙族”。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他们唯一的节日是过年,过去无固定时间,多在农历腊月举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独龙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相信鬼。他们认为风、雨、电、雷、高山、大水、巨石、怪树都有鬼,而鬼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他们为了祈福免灾,总是花费大量牲畜和粮食去祭鬼。
一、独龙族婚俗
干栏式住房
独龙族的婚俗很复杂,几乎包含了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多种婚姻形态,有原始社会的“群婚”以及后来的“对偶婚”、一夫多妻、妻姊妹婚、非等辈婚等形态。独龙族还盛行家族外婚制,即男子只能和舅方家族联亲,并因此形成固定的婚姻集团,构成循环的婚姻关系。此外,独龙族中还有姐妹共嫁一夫的妻姊妹婚,以及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子的转房制。
按独龙族人的传统习惯,某家生的几个姊妹必须先后共嫁给一个男子。他们认为几个姐妹嫁给同一个人,可以和睦相处,还能亲上加亲。转房制的出现,也是产生独龙族人一夫多妻现象的一个原因。在众多兄弟中,大哥死了,他的所有妻子转给二弟;二弟死了,所有的妻子又一并转给三弟。后来出现的非等辈婚配是说,在嫁娶时,不管年龄的大小以及辈分的长幼。这样就出现了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父的小妾;儿子死后没有弟兄进行转嫁,公公还可以纳寡媳的现象。此外。还出现亲姐妹分嫁给一家父子,姑母和侄女同嫁一夫等现象,这些都是原始群婚的表现。
这些婚姻状况都大出现在解放前,因为那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解放后,独龙族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的妻姊妹婚、夫兄弟婚、非等辈婚,以及固定的家族外婚制婚俗都被废除,一夫一妻制开始确立。这时,独龙族男女青年的婚姻就比较自由了。男女青年通过接触相爱后,便会相互赠物定情。姑娘把自己精心织成的独龙毯或绑腿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则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提亲时,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为自己去说婚。说婚人从小伙子家提上一把茶壶、一个口缸、一袋茶叶,带着几包香烟,就到女方家去了。说婚人到女方家后,不管女方家人的态度如何,先以最快的速度把茶壶灌满水,放在女方家的火塘上烧开。然后,他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来开始泡茶。此时,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与否,都要围在火塘边。说婚人把泡好的茶倒入碗里,按长幼顺序送到女方家人面前,先敬姑娘的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说婚人送上茶水后,便开始进行说婚任务。他会夸小伙子多能干、多诚实,家里人如何好,然后把姑娘再夸一番。他说一阵后还要唱一段,唱一阵后又接着说。这期间,姑娘的家人什么都不说,只是仔细地听。如果女方父母把摆在面前的茶水喝了,就表示他们已经同意;姑娘要是把茶水喝了,这门亲事就算定了下来。如果说到夜里,说婚人还要把凉茶水烧热。要是说到深夜还没有人喝茶水,他就只好第二天晚上再来。如果接着三天晚上都没人喝茶,就说明姑娘家不同意这门婚事。如果还要说,就只能等到第二年再来,或者让男方另打主意。 。。
第十八章 独龙族文化(2)
订婚时,男方父母要请自家的亲戚带上水酒等礼物去女方家,女方家则请全村人来喝酒,而且双方还要定好娶亲的彩礼。结婚那天,男方父母、亲戚、新郎、伴郎带上酒肉聘礼去迎亲,女方准备酒宴接待。然后新娘和新郎举行一个简单的婚礼仪式:男女双方的父母向所有到场的人介绍自己儿子和女儿的情况,并勉励他们要相互爱护,将来任何一方即使残疾了,彼此也不能分离。然后,新人一起喝同心酒,表示白头到老、永不分离,大家再一起跳一段独龙舞。这天晚上,女方家里彻夜跳舞、唱调子,祝贺新婚。
新婚的第二天,男方把新娘领到自己家。新娘到夫家后,婆婆就拉着新娘在自家的房里走一圈,向她介绍家中的情况。当天,男方家设宴请客、彻夜唱歌跳舞。几个月后,新郎需备上两筒酒、一条猪腿,同妻子一起回娘家看望岳父母,以示感谢。婚后,妻子每生一个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头牛或一件其他礼品,如一口锅、一个三角架、一把镰刀等。
独龙族的婚姻比较稳固,很少有离婚的现象。如果发生妻子弃夫而去的情况,女方家还有姐妹,就需让她的妹妹来抵,否则女方家就要退回全部彩礼。如果男方先提出离婚,女家则不退彩礼;如果女方先提出离婚,女方家要退还全部彩礼。
二、独龙妇女的四季理念
独龙族人以前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科学文化相对落后,因此独龙族女人以自己敏锐的感觉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对四季的直观体验,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劳动。
一位独龙族老年妇女曾经这样解释她对四季的看法。她说:在很久远的时候,独龙的先民是从一棵大树里钻出来的,因此独龙族人认为身边的花草树木都有灵性。独龙河水的清浊、雪山的积雪、雨天的多少、房前青苔的厚薄,都会影响人的生活。人们记不清年月,也说不清楚自己是哪年哪月出生的,但是女人看到花开花落和风霜雨雪,就知道该怎么安排生活和生产。
当山顶上出现白色积雪时,妇女们把后面的一段日子叫“德则卡龙”。这时大家没有农活可做,女人们就开始搓麻线,并用树皮和草叶进行染色。这一段时间雨水很少,染好的麻线很容易晾干。此时,每个家庭的男人都会出门打猎。女人们会互相串门,更多的时候是晒着太阳席地而坐,一边聊天一边搓麻线。然后,大家就开始织毯子,织出的毯子要在年节时悬在树梢上,或给做牺牲的牛披挂。
等草出芽,山上的雪水开始融化,被雪覆盖的土地也露出来时,女人就知道该种地了。于是,人们在有土的地方开始准备种粮食,这段时间被称为“阿蒙龙”。等地上的小草长到四指高的时候,就是“阿暴龙”时节了,人们开始筛选小麦、小米、青稞种子,陆续进行栽种。男人先砍烧好火山地,女人随后背挎放着种子的竹篾箩,去火山地里播种。
近处远处的桃花都开了,核桃树上出现淡绿色的叶子,小罗依鸟开始出现在苍翠的红杉树林里时,就是“奢久龙”时节到了。女人开始在房前屋后的地上点种一些早熟包谷和南瓜。布谷鸟和黄鹂鸟出现后,就是“昌木蒋龙”时节,身手敏捷的女人在江边的平地和火山地上,种下晚熟包谷和鸡脚稗子等。女人撒完鸡脚稗子种后,就知道山上野竹林里的嫩笋已经长出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