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活是最好的修行:办公室里的修行课-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版的文编偏去管英文版的事。
“这件事后,我是怕了,以后凡是英文版的错误我绝对不管。结果呢,有一次英文版出问题了,大领导狠狠批了英文版的总编和文编,还顺道夸了中文版。这下可好,英文版觉得中文版发现错误故意不报,彻底跟中文版成了死对头。只要是需要英文版处理的事情,英文版的人总会想方设法刁难我们,弄得我们工作也没法进行。最后大家一起挨批呗,你说何苦呢?后来在职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我算明白了,所谓办公室政治,就是心魔。你嫉妒我,我嫉妒你;你防着我,我防着你。其实哪有那么多政治,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
“有时候有些新人也会战战兢兢地来问我该怎么处理一些事,我就告诉他们,放平心态,先不要恐惧什么政治,做好自己的事,能帮别人的时候还是要帮一把,你做人的大原则不变,就不会出什么问题。”我听了朋友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像佛教讲的,你想得自在,也得让别人自在,因为别人不自在,一定会让你不自在。如果佛教徒都怕被别人盗法,怕被别人抢了功德,那法早就不存在了。大家在一起工作,如果时时处处想着职场厚黑学,就会忘了工作目标,就像我那位朋友讲的,大家只顾着互相提防和刁难,最后连工作都耽误了,结果还不是一起挨批!
我曾听过一个故事,是一位得道高僧做开示时讲的。
昭化道简禅师是云居道膺禅师的首座弟子,跟随老师时间久,修为最高,是老师认可的可以继承衣钵的人选。
道膺禅师圆寂的时候,左右服侍的人问:“老师,谁能继承您的法脉?”
禅师说:“堂中简首座也。”意思是弟子中的道简。可服侍的人没听懂,把“简”理解成了“挑拣”的“拣”,结果整个意思都误会了,以为是在堂中挑拣一个。
禅师圆寂后,服侍的人把理解后的意思告诉了众僧。众僧商量着要推选谁当方丈。就在这个时候,道简站起来毅然登上了方丈法座。他是禅师认可的继承者,所以没有谦让。可众僧不服,对他充满怨气。道简一看,也不贪恋法座,自己下山去了。
等到道简离开,群山呼啸,众僧才知道道简是最有资格坐上法座的人,于是又找回了道简,再也不敢有所抱怨。
由始至终,道简没有为自己辩解一句。你们不服,我就离开;你们希望我回来,我就回来,一切都是为了佛法而已,这个目标始终不变。只要记住目标,大家迟早会团结一致的。后来有学生问道简禅师:“维摩居士的前身是金粟如来吗?”
道简禅师说:“是。”
学生又问:“维摩居士既然已经是金粟如来,为何还要去听释迦牟尼佛讲法呢?”
第6节。
道简禅师说:“因他不争人我!”
这句话也正好解释了道简禅师当初为何不为自己辩解。大家在一起都是为了弘扬佛法,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还分什么你我、大小?当不当方丈都一样。
职场之中也同样如此,牢记工作目标,这是最重要的。不要本末倒置,把办公室政治当成首要任务,而把工作目标放在了末位,到最后工作完成得一塌糊涂,人人都得接受处罚。
当然,不要把办公室政治当成负担,并不意味着做人做事不需要讲究方法。所有职场人都有一种心理:“如果他比我强,我就可能面临淘汰”。在这种心理基础上,对任何外部因素都会呈现防御状态。作为新人而言,不要试图攻破他人的防御,在他人的安全距离内相处会更加轻松。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我可以列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ノ米ノ花ノ书ノ库ノ ;http://www。7mihua。com
(1)对公事,不要漠不关心;对私事,不要太过关心。在工作上,要把自己当成团队的一分子,不要展现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应该积极跟同事交流,主动攀谈;不要把功劳据为己有,时刻把光环分给大家。在私事上,不要总是刨根问底,如果你问一句“怎么了”,对方说“没事”的时候,就不要继续追问。如果对方愿意跟你说点私事,也要学会保密,切忌四处宣扬。如果对方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那你只能敬而远之,不应和,也不刻意疏远。他说,你听,但不要发表意见,笑笑了之。如果涉及别人的隐私,最好找个借口走开,听都不要听。
(2)不出头,不垫底。有能力要藏起锋芒,但也不能沦为最后。做事不要做满,别人用10分钟做完的事情,不要用5分钟做完,即便你有这个能力。人的心理都相同,对跟自己相同或类似的人有好感,就像在照镜子,这是“镜子效应”。当然,能用10分钟,绝不用15分钟,人跟比自己相差太远的人会有距离感,也不愿接近。
(3)工作的时候工作,休闲的时候休闲。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不要说说笑笑,不要搬弄八卦,展示敬业、勤劳的一面;休闲的时候就专心娱乐,不要把工作掺在其中,展现会生活、懂得公私分开的一面。
(4)真诚与大度。真诚并不是要让你挖心掏肺,也不是让你了无心机,而是要守信、友善;大度也不是让你放弃所有原则,一味退避谦让,而是主动缓和关系。
知道这些处事规则,不是要在规则里争个第一,而是要在规则里让自己更快乐。
世上没有完美的工作
生活:对工作不满意。
修行:世界上没有完美这回事。
有一位年长的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喝茶聊天。有一天一起喝茶,我看他进门时就是一副忧心忡忡、愁上心头的样子,便问他,到底出了什么事,难道工作中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他想了想,便跟我说了心中的烦闷,确实是因为工作的事,却不是自己的工作,而是一年前大
学毕业的女儿工作出了问题。
原来,他的女儿已经毕业一年了,却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如今在家待业,一直在找工作,却总是遇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一份。
我问他,您女儿从名牌大学毕业,学习成绩也不差,找工作应该没问题的。她究竟想要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朋友说道,女儿挑选过各种工作,总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单位离家太远,经不起每天奔波,于是放弃了。有的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没有经验,就开出
了很低的工资,这点儿钱连应付日常开销都不够。还有的公司,离家近,工资也高,可是公司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有时候工作忙起来,甚至通宵加班。这么累的工作,完全把自己的生活时间压榨光了。诸如以上几种问题,总是会遇到,所以,总也遇不到一个适合的工作,只好自己在家闲着。待业时间长了,心生郁闷,总给父母甩脸子,整日没个好脸色,这样下去,家里所有的成员都受她的影响,每天唉声叹气,心情都很差。
我听完朋友的诉苦,笑着说,看来您女儿对工作的要求,真应了那句话:钱多事少离家近。但是,真的有这样完美的工作吗?另外,即使找到这样的工作,这种心态能让自己在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吗?在佛经中,有“四圣谛”的说法,“谛”的意思是真理,颠扑不
破的真理。“圣谛”指的是只有佛陀才能开示的真理。在“四圣谛”中,佛陀告诉人们,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愁苦,没有解脱之道,即使辟支佛也无法度化众生,只能听从佛陀的指示对其进行解说。用俗话说,就是世间总有不完美,无法求全。
佛教公案中也有关于“不完美”的描述。
老和尚看到小和尚在画画,总是画完一幅画就把画揉烂扔掉,再继续重画。总是觉得自己画得不好,小和尚都急哭了。老和尚走过去,捡起揉烂的画,问道:“这些画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要扔掉呢?”小和尚哭着说:“我是完美主义者,我认为这些画还不够完美。”
小和尚哭完了,去洗沾了墨水的手。洗了一遍又一遍,洗完手又一遍遍洗脸。老和尚问:“你这是干什么?用这么久的时间来洗手,不是浪费时间吗?”小和尚说:“我有洁癖,见不得哪里有不干净的地方,即使来寺里烧香的香客,他们坐过的椅子,我都会擦很多遍才能让自己满意。”
老和尚笑道:“这能叫作干净吗?你嫌天脏、嫌地脏、嫌人脏,外表虽然干净了,但内心已经不洁净了,心里已经有病了。真正的洁癖,是帮助每个不洁的人,使他洁净。完美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行走的、进行中的状态,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求这世界的完美。所以,完美是不存在的。”
现在确实有许多人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完全达到自己的要求,想要找个“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的上班族很多,这种工作非常难遇到,甚至没有可能遇到。但是,在追求完美工作的过程中,很多人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成长。希望马上找到理想的工作,更像是守株待兔,坐等机会的降临,却忘记了很多机会都是要靠自己在工作的过程中创造的,世上没有一步到位这回事。
这种心态,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在为谁工作。他们把工作当作负担,当作自己不情愿却必须要去为别人完成的事。对工作的理想和展望,无非是下个月能照常领到全额工资,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另外还可以享受每年一次的年假。在这种心态下,他们无法体会到工作对于他人和自己的意义,也就是还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为了谁在工作。即使找到了这样的工作,他的心思也不会完全放在工作上,而是安心享受这份闲暇舒适,从而把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进取精神完全荒废了。
朋友听到我上面说的话,微微颔首道:“确实如此,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便只能强求外在的条件达到完美,但是这种完美又是不存在的。你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中国的《道德经》上也有相似的词语——大成若缺。完美的事物,看起来总是有所残缺的。关键还是要修行自己那颗追求完美的心。”
工作排太满,越做越烦躁
生活:想积极表现,所以安排了许多工作,结果做不完,
越做越烦躁。
修行:做人不可贪心,做事要分轻重缓急。
小川入职后想给领导留个勤快、有能力的形象,因此每天会给自己安排许多工作。结果工作安排太多,再加上对工作不熟悉,导致每天都做不完,不得不加班,而这样的加班又没有加班费。不到两个月,还是职场新人的小川就感到了沉重的工作压力,每天晚上睡觉前总想着工作,造成入睡困难。勉强睡着后还梦到自己在工作,睡眠质量非常差,第二天没有精神,结果工作效率更差。他开始怀疑是自己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于是想着辞职,但又因为觉得这次工作机会难能可贵,所以不想失去,因而陷入焦虑状态中。
小川的问题是很多职场新人的问题,刚刚步入职场,急于给领导和老同事留下好印象,所以拼命揽活儿,结果贪多嚼不烂,反而给人以急功近利的印象。事实上,没人会对职场新人太苛刻,大家都知道新人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环境,这点在领导雇用你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所以没必要把能做、不能做的事情全都拿来做。
圣严法师曾说:“你可以选择不要被工作驱使,做任何事情都先分出轻重缓急、大小内外,先处理好近的、急的、重要的,然后再做其他的事情。想把千头万绪在同一个时间内清理好,这只是贪念罢了。”
佛教说人性中有五种阻碍成道的烦恼,贪嗔痴慢疑。贪是最根本、最难拔出的劣根。职场新人贪功、贪美名,所以不管自己能力有多大,都同时安排许多事情,结果难以驾驭,反而成了烦恼。职场新人忘记了,初入职场最重要的是学习、掌握并熟练要做的工作,而不是急着塑造一个勤奋、有本事的形象。《百喻经》里有则故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有个商人打算带着两个儿子去很远的地方做生意。春季的某一天,商人买来一头骆驼,在上面装满了贵重的货物,带着两个儿子迎着朝阳出发了。这个季节虽然还有点寒意,但春阳一照,整个大地都生机勃勃。农夫在地里耕种,等待着收获。
商人带着两个儿子,一边走,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他还时不时教育儿子:“我们要像田里的农夫那样辛苦劳作,秋天才会获得丰收。”儿子们点点头,期待着这次出远门能在秋天满载而归。这条路漫长又艰难,他们穿过茂密的树林,蹚过湍急的河水,来到一座高山脚下。商人指着高山说:“你们看,只要翻过这座山就到我们的目的地了,那里有很多人等着买我们的货物。”儿子们听了又激动又高兴,想着快点赚个盆满钵满,于是拉着骆驼不眠不休地爬山。尽管父亲不断告诫他们要让骆驼休息一下,可他们还是不断驱赶骆驼前进。结果没几天,骆驼累死在半山腰。父子三人沮丧极了。
父亲想了想,现在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舍弃一部分货,父子三人能背多少就背多少,翻过山岭去贩卖,这样赚的肯定少,但可节省时间;二是有人下山再买一头骆驼,这样浪费时间,但不会损失利益。父亲跟两个儿子商量了一下,儿子们不想损失一毛钱,所以决定让父亲下山再去买一头骆驼。
父亲走之前对儿子们说:“骆驼虽然死了,但它的皮毛也很值钱。你们把它的皮毛剥下来,好好保存,不能让它有所损坏。”儿子们点点头说知道了。
父亲下山后的第二天,山上下起了倾盆大雨。两个儿子牢牢记着父亲的嘱咐,不敢让骆驼皮毛有一丝一毫的损坏,于是把货物里的白毛毡都拿出来盖在骆驼皮上。雨下了几天才停下,白毛毡全都坏了,骆驼皮也有损伤。等到雨停了,父亲拉着新买的骆驼回来看到这一切的时候痛心疾首地对儿子们说:“你们只知道骆驼皮珍贵,却不知咱们货物里的白毛毡比骆驼皮还珍贵,这下全毁了。”
第7节。
如果不是儿子们太贪心、急功近利,也不会把骆驼累死在山腰;如果不是儿子们分不清轻重缓急,错把重要的当成不重要的,也不会把所有货物都毁了。小川也同样如此,如果不是急着做出成绩、获得赞扬,也不会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在同一时间完成。在心理学上,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是由“强化”导致的。
“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及其伙伴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行为,会根据行为结果的利或弊产生强化或削弱。比如员工认为加班会给领导留下刻苦勤劳的印象,有助于事业上的提升,那么员工就会通过不断加班的行为来获取认可;当员工的加班行为得不到领导称赞时,员工就会削弱或消除加班行为。也就是说,行为结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这种行为是否重复发生。
小川认为大包大揽的工作态度可以获取领导肯定,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企业地位,所以不断为自己安排工作,形成了急功近利的行为。当他看到的结果是自己无法负荷时,便对这种行为产生怀疑,产生了退缩行为。
由于强化的目的和性质有所不同,所以强化有了“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就职场管理而言,正强化是指对员工的奖励,以此来强化和扩大企业所需的正面行为,比如奖金、表扬、擢升等;负强化是指对员工的惩罚,以此来削弱和消除对企业不利的行为,比如批评、扣奖金、降职等。就职场员工而言,正强化是指默认或预期可以获得更多利益的行为,比如加班、工作效率高、工作量大、拍马屁等;负强化是指默认或预期不能获得利益的行为,比如迟到早退、请假频繁、工作量小等。
对于小川这样的职场新人而言,很容易被默认或预期的可以获得利益的行为所驱使,也就是受到了正强化的驱使,从而采取一些不科学的方式来工作,就像职场默认工作量大代表有能力,会获得赏识,所以小川为自己同时安排许多工作,最后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事实
上,要想让强化行为有所效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到。
(1)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强化行为。职场新人所干的工作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接触的人群也不同,并不是所有职场默认的规则都适用。比如有的公司鼓励员工加班,有的公司则鼓励员工劳逸结合,需要根据不同的工种和企业文化来判断。多做一些比较,可以防止做出错误的强化行为。
(2)设立分阶段的目标。不管是员工,还是管理者,设立一个明确、容易实现的目标非常重要。就员工而言,特别是对职场新人来说,设立一个明确且可行的目标可以帮助自己统筹安排工作,并获得成就感,有助于信心的建立和工作热情的激发。
(3)及时反馈。作为新人而言,要及时将自己对工作的困惑、向前辈或领导提出,他们会在第一时间给出你需要的答案,这是及时反馈,有助于新人对新环境、新工作的适应,并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于管理者而言,及时对员工的工作给出评价,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能让员工避免犯错。
其实归根结底,面对任何一份工作,首要任务都是学习,学习技能、学习如何处理工作事务、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抱着学习的心态,就比较容易衡量自己的真实能力,就不会出现像小川一样急功近利的心态了。
丢掉胆怯和害羞,更快融入新集体
生活:初入职场,对新环境不了解,因害怕说错话而不说
话,难以融入新集体。
修行:胆怯是自己吓唬自己。
有一次跟朋友聊天,他跟我说起了公司新来的一个大学生,“我觉得跟他交流特费劲,感觉他不是这个部门的。”我问他原因,他说了几个细节。
他们部门每个星期都有一次项目例会,主要是对已经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估、跟进正在进行的项目,对将要着手的项目进行创意汇总。这种会议之所以每个星期一次,就是为了集思广益,让项目更顺利地进行,大家的发言自然是会议的重心。可新来的大学生每次开会都很少说话,有时问他有什么意见没有,他就说“目前没有”,要么就说“这个项目创意挺好的”。
“他来了快三个月了,一次建设性意见都没提出过。你知道做创意这行,需要的就是点子,不管是好点子还是孬点子,都得说出来,大家一起琢磨。但他就跟个局外人一样,好像这些项目都是我们的,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朋友抱怨说。
我问他:“他只是开会时这样,还是平常就很少跟你们交流?他工作能力如何?”
朋友说:“他执行力很好,理解能力也不错,说实话是个好苗子,可就是不跟我们交流。不光是开会,平常我们闲聊,说点工作以外的闲事儿,他也一言不发,有时候都忘了他坐那儿了。我们有时开他玩笑说:你不说话是不是心里正鄙视我们呢?这孩子急得脸都红了,急着说没有,没有,就是不知道说什么。其实他也是个实诚人,埋头苦干,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可他不开口,有时我都怀疑他适不适合在创意部门了,留在制作部门会不会好点?”
我想了想跟他说:“你可以私下跟他交流一下,问问他做这份工作是否吃力。还有,最好表现出你对他开口说话的期望。然后再观察他一段时间。”
过了一段时间,我跟这位朋友一起吃饭,又聊起了这个事情。他说跟这个新人聊过一次后,对方表现好多了,会上也开始提意见了,虽然意见不成熟,但起码觉得跟大家一条心了,共事起来舒服多了。
人不同的性格造成在面对新环境时有不同的表现。活泼、外向的人更容易融入新环境,而内向的人则比较慢。按照朋友的描述,那位新人的性格内敛,交际能力相对较弱,进入新环境后容易胆怯,常怕说错话而不敢开口。
克服胆怯,最重要的是克服内心的不自信,以及对外部环境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的过度夸大,说白了,就是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我想起了一个佛教故事,可以跟所有畏惧新环境的人分享。
在古老印度的王舍城外有个寺庙,叫作松寺,享誉古今。有一天,松寺里来了一个刚刚受戒的比丘,是个老人家,对佛法还不太了解。
有一日,师父对这位比丘说:“有个女居士非常虔诚,也非常聪明,对佛法有一定的了解,对比丘非常恭敬,是个有清净心的人,时常会来寺里请这里的法师开示。她每天会供养一位比丘,今天轮到你去接受供养了。”
比丘一听,心里特别害怕,怕自己佛法不精,女居士比自己强,既担心露怯,也担心不能给女居士正确的指引,所以不敢去。但这是寺里的安排,又不能不去。比丘只能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前往女居士家里。
因为胆怯,比丘这一路走走停停,恨不得中途出个什么事,这样就不必去了。可一路上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他还是到了女居士家里,但已经超过了约定的时间。
女居士看到比丘,觉得这位比丘年长,一定是位德高望重的老法师,所以特别欢喜。她恭恭敬敬地让比丘上座,并给了特别的供养,希望能从比丘那里得到宝贵的佛法。供养结束后,女居士跪在比丘座前,行五体投地大礼,诚心求法。比丘如坐针毡,满头大汗,“我哪里懂什么妙法,我也刚入佛门。”他很想这样告诉女居士,但看着女居士无比虔诚,又说不出口,不禁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于是不自觉说了一句:“人愚无知,实在苦恼!”其实他说的是自己,可女居士却当成了一种开示,跪在那里低头思索。趁着女居士思考琢磨的时候,比丘一溜烟跑回了寺庙。
女居士想了很久,竟然立即顿悟:“原来苦都是来自愚钝无知,这正是十二因缘的根本啊。愚钝才远离佛法,无知才不懂佛法,导致不断经历轮回,生出诸多苦恼。”她反复琢磨,立即证得须陀洹道(佛教将众生分为十类,其中有四类已经超出欲、色、无色三界,脱离了轮回,称为四圣,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其中声闻是四圣中的最初级,分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须陀洹果为初果,是俗人初入法道的第一个等级)。
女居士顿悟之后,很感激比丘,于是打算拿一些贵重的衣衫给比丘。可等她一抬头,却发现比丘不见了,她以为比丘用神通飞走了,所以拿着衣衫到松寺去找。
比丘回到寺庙后便躲了起来,觉得自己错教了人家,担心人家会找上门来。这事被比丘的师父知道了,师父知道女居士证得了须陀洹果,于是告诉了比丘。比丘这才知道,一切胆怯不过是自己吓唬自己,非常可笑。后来这位比丘证得罗汉果位,他就是五百罗汉里的摩诃罗尊者。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胆怯其实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比丘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会不会威胁到女居士的求法之路,所以胆怯;职场新人则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从而威胁到职场生存,所以胆怯。
一般而言,胆怯表现为与陌生人相处紧张;在人多的时候不敢说话、不愿说话,不敢看他人的眼睛;在公共场合手足无措,局促不安,说话没有逻辑。胆怯通常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境中:
(1)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时。比如新生入学、新人入职等。当周围的人际关系变得陌生时,胆怯就会出现。
(2)经历过失败的体验后,再次面临同样困境时。比如职场新人在某个问题上犯过错,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就会产生“要是再犯错怎么办”的担忧,从而产生胆怯心理,不敢面对。
(3)自卑的时候。比如职场新人觉得自己刚到公司,对公司不熟悉,工作能力不够,所以容易感到自卑,不敢发表意见。
要想克服胆怯,就要找到胆怯的根源。如果是性格内向造成的胆怯,则需要跟一些开朗的同龄人多相处;如果是认识性胆怯,即太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担心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则可以多和人交流沟通,尝试多说话,放下包袱;如果是因为失败挫折导致的胆怯,则可以通过提高个人能力,克服自身弱点来解决,不要自我逃避。
其实还是那句话,胆怯都是自己吓自己,自己对未知进行了过多负面的思考,并扩大了负面后果带来的影响,导致事情还没发生,就在脑海里形成不好的结果,好像已经身处威胁中一样。胆怯的新人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丢掉胡思乱想的沉重包袱,清空一切杂念,先迈出该迈的步伐,之后才知道下一步是否存在危险。如果连第一步都不敢迈,那么以后只能原地踏步,永远不可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应走出去,小心走,才能融入新环境,一步步迈向你的理想阶梯。
重要的不是在哪里办公,而是做什么
生活:公司规模小,地址在民居里,感觉很没面子。
修行:只要有修行的决心,在哪里都无所谓。
大鹏毕业半年了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看着同学一个个都就业了,心里难免不平衡。他给我发来咨询邮件,问我该如何调整这种不平衡。我回复他说:“很简单,先找一份工作干着。”然后收到了他这样的回信:
“我也很想找一份工作干着,但没有合适的。我看上的工作岗位都要求有经验,而那些不需要经验的大多是销售工作。我学的是平面设计,想从事相关行业,不想当销售。还有几个公司的岗位倒挺合我的专业,可都在居民区里办公,规模也小,只有十几个人。我那些同学都在写字楼里上班,怎么也算是个白领。我要在居民区里办公,就像一个小作坊的从业人员。在那么小的公司工作,能有什么发展?”
我没有直接回复他该怎么做,而是先发给他一篇故事。
第8节。
有三个和尚在河边修行,三人各自找到一块大石头在上面打坐禅定。过了一会儿,有个和尚站起来要走,原因是有虫子咬他,他不想杀生,于是想找个没虫子的地方打坐。又过了一会儿,又站起一个和尚离开河边,原因是河水湍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