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生活是最好的修行:办公室里的修行课-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留下好印象,也可以修正自身气脉,达到更好的修行效果。

    显然,一个好的仪表,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有利于事业的合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好的外表能激发人的积极情感——兴奋、活跃、热情、高兴等。而积极情感的促成又会加深对交流对象的好感,好感的形成则会得出“交流对象品质不错”的判定,这就是“晕轮效应(TheHaloEffect)”。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德克(EdwardLeeThorndike)在研究人的认知与判断从何而来时发现,人常常会从一个局部得出整体印象。当人认为局部充满魅力,就会为其整体赋予一切理想的好的人格特征;当人认为局部糟糕,就会为其整体赋予一切理想的坏的人格特征。就像阴天夜晚月亮周围出现的月晕一样,那些月晕不过是月亮散发出的光芒而已,不代表整个月亮。因此爱德华·桑德克为这种现象命名为“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伯恩斯坦曾为“晕轮效应”做过一个实验:他找到一些人物照片,上面有的人外表出色,有的人外表一般,有的人外表偏差。接着,他找来一些志愿者评定照片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结果,外貌、衣着相对出色的人被评定为和蔼、亲切、有内涵、沉着、人缘好等正面特征,而外貌、衣着相对差的人则被评定为素质低、人缘差、缺少文化修养等负面特征。戴恩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对陌生人的初次印象生成于对方的长相、发型、服饰、仪态等第一眼能看到的方面,这些方面较好,就很容易自动判定出一些理想人格特征,比如友好、有教养等,从而愿意接近,尽管这样的判定往往是片面的。

    因此,在仪容仪表上多费些心思并不是无用的。相反,是对自己事业的一种帮助。那么新人该如何选择适合的着装?这取决于所就职公司的性质和老板的要求。不过一般而言,剪裁简单修身的西装和类似Polo衫的朴素的休闲装是不会出错的。但有些禁区是一定要注意的。

    禁区一:衣着太随意。

    即便是对服装再没要求的公司,领导也不会希望在办公室看到一些太随意的衣着,比如夏天男士穿背心、花短裤、拖鞋;女士穿家居服、拖鞋,还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太随意的衣着会让人产生邋遢的感觉,从而联想到做事拖拉、跟不上公司节奏等负面形象。

    禁区二:衣着太时尚。

    除了一些跟时尚挂钩的公司之外,大多公司对员工的着装要求是简单大方。新人入职后要学会观察左右,看看其他同事的衣着打扮,不可太夸张、太时尚,这样会拉开与其他同事的心理距离,让别人产生疏离感。比如夏季女士穿着太暴露、指甲颜色太花哨、妆容太浓,给人的第一印象会是轻浮、缺少内涵,难以建立信任感。

    禁区三:配饰繁多复杂。

    在校园里,一次佩戴几条项链、手上戴几枚戒指、裤子颜色鲜艳,可能让人觉得个性十足;但在职场,这样繁复的配饰只会让人得出一个结论:“不专业”。

    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人人都是先识表后识人。一个简单、干净的外表,得体优雅的举止,也许不是成就事业的主要原因,但一个邋遢、粗鲁的形象一定会成为事业的绊脚石。

    想要高薪水,得做高水准的事

    生活:初入职薪水太低,心理不平衡。

    修行:得到需做到。

    我有一个朋友是大学辅导员,学生毕业后,他都会主动联系一段时间,询问就业情况。有一次聊天,他跟我说了一件事。他说有个女学生,上学的时候就好强,拿不到一等奖学金就一个星期不高兴——不跟同学一起吃饭、逛街,对同学的安慰与关心置之不理。她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工作,当活动策划助理。这是很多同学羡慕的工作,因为那家企业在业内小有名气,策划过许多国际品牌的市场活动。入职的第三个月,我这个朋友给她打电话追踪就业情况,本来以为她会有初入职场的兴奋、激动,却没想到她电话里都是抱怨,抱怨最多的是薪酬问题。她觉得自己在一家不错的公司,又做了很多事,可薪酬却比其他在小公司工作的同学高不了多少,觉得不公平。

    我听了后对朋友说:“你这个学生对薪酬的抱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策划助理是个很辛苦的职位,跑腿、打杂什么都得干。策划负责大方向,剩下的琐碎事情,就连展板一个铆钉都要助理去操心,加班几乎是家常便饭,一个月能有两天休假就不错了。她觉得自己很辛苦,做了很多事,却没有拿到理想的报酬或奖金,很不公平;二是她的攀比心理。她觉得自己在学校学习优异,毕业后又入职一家有名气的企业,比其他同学都强,可一打听才发现其实比其他同学强不了多少,这种攀比后的落差她接受不了。”

    朋友连连点头:“那怎么办呢?她的这种心态不调整,迟早会出问题。”

    我告诉他,像这种情况,单纯的讲道理是没用的,必须让她知道两点:

    (1)几乎所有公司的活动策划助理都这么辛苦,报酬都差不多,甚至有些还不如她。你可以建议她加入一些职业群,比如“活动策划助理群”之类的,多跟同行交流一下,她会发现自己的薪酬还可以。也可以让她跟活动策划聊一聊,问问他们是不是也从助理熬出来的,当初是不是也拿着不高的薪酬。

    (2)让她跟同学的交流不要只停留在报酬上,也问问同学每天工作的内容是什么,是否也同样辛苦。只有让她知道别人的不容易,才会珍惜现在的状态。然后给她一些正面的例子,让她看看那些有成就的人都是怎么从艰难处走过来的,让她明白要想拿高薪水,就得磨炼出有拿高薪水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一个佛门故事。

    有七个修行者,他们觉得世间太苦,烦恼太多,造业太重,于是相约找一个僻静、没有人烟的地方一起修行,期待有一天能彻底离苦得乐。他们找到一个深山,人迹罕至,简直是他们理想的修行圣地。于是他们住在深山,每天苦修,一修就是十二年。可十二年之后,他们还是烦恼重重。为什么远离人群还是这么痛苦?难道修行没用吗?事实上,这十二年来,他们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破执。崇山峻岭之中,只有他们七人。日子一长,七人便觉得索然无味,开始思念家中亲友,开始惦记家里娇妻,越是想念,就越无法专心修行,自然得不到他们想要的成就。
第4节。
    七人商议一番后决定下山还俗,有老婆的回家跟老婆好好过日子,没老婆的回家娶老婆。就在七人准备下山的时候,佛陀出现了。佛陀在一棵树下坐着。当时七人并不认识佛陀,但他们一见佛陀就被佛陀的庄严所震慑,心生敬佩,不由自主跪倒在佛陀面前顶礼。

    佛陀问他们:“你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修行多久?为何要走出安静之地?”七人将自己的经历、烦恼毫无保留地告诉佛陀。佛陀说道:“修行是苦,但却是先苦后甜。世间一切苦都是由欲集成,你们抛不下情欲、名利欲,就注定会苦,修行的目的就是跳脱这些苦,而你们现在又要回到苦之中去,虽然感到了世间名利、情爱带来的快乐,却最终越来越苦,这是先甜后苦。修行就是要看开心欲,看开乱相,才能得到果的成就。”╋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这七个人其实就是我们——想得到,却做不到。正如那个女学生,想得到高薪酬,却做不到从低开始。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做到了,就像那七人觉得自己在坚持修行一样,事实上很多细节都没做到。不该怀疑一个真理,“没有得到一定是有地方没做到”。

    那在工作中已经出现对薪酬不满的心理失衡状态该怎么办?心理学上有一些方法可以尝试。

    (1)坚定信念,一定要相信目前的薪酬是暂时的。要相信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打基础,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同时要相信,目前的低薪酬是暂时的,在能力随着经验的累积而提高的时候,薪酬一定会有相应的提升。千万不要小看“信”的力量。弗洛伊德在研究潜意识时发现,潜意识完全听命于意识,意识传达给它怎样的指令,它就怎样回馈给身体。比如意识相信自己会得到高薪,潜意识收到指令后就会开始工作,指挥身体更加努力、用功,并散发出正面能量,吸引相似的人靠近。这样一来,加薪升职就是必然之事。

    (2)控制欲望。这跟修行是一个道理,控制过度的欲求,抵御不正当的诱惑,着手细节,从小处做起。这会帮助人修正许多不良习性和错误。

    (3)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不高估,不低估;认准自己的位置,不眼高手低;牢记“人外有人”,自己永远不可能是最好的,要开阔眼界。

    (4)暂时离开困境。如果一时间难以从痛苦情绪中解脱,那就先放下让自己痛苦的事情,去做些其他轻松的事情,比如唱歌、看书、打球、聊天,这样有助于心态的缓和。

    新人入职薪酬低是普遍现象,大家都差不多,但未来薪酬的高低则取决于新人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取决于“做了多少”。不管什么时候,想要得到,都必须先做到。

    本职工作不屑做,哪有基石往高走

    生活:嫌弃本职工作太简单,想做大项目,好高骛远。

    修行:看得远是好事,但只看远处会被脚下的石头绊倒。

    阿杰在校学的是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后经亲戚介绍到了一家装潢公司任职。由于老板是阿杰亲戚的好朋友,所以阿杰认为自己入职后可以从设计师做起,以展现自己的才华。但入职那天,老板告诉阿杰,他的工作是跟施工队到现场施工,等三个月试用期结束后再安排其他职位。阿杰当时就有点不乐意,他学习了四年室内设计,还当过几个月的实习设计师助理,怎么能跟施工队一起工作!但他想一想,只是试用期而已,说不定老板是想考验他的基本功,于是就答应了。

    这三个月对阿杰来说简直是煎熬,他跟施工队为一个中型饭店做装修,每天跟工人干一样的活儿,回家躺在床上起都起不来,第二天浑身酸痛。最让他不舒服的是,他拿着设计师设计的图纸,觉得自己的想法比设计图更出色,于是三番五次地跟老板沟通,要求改图纸,可都被老板拒绝了。

    三个月后,阿杰以为可以被安排到其他岗位上,没想到老板又让他继续跟施工队工作。他很不满意,找为他联系的亲戚诉苦。亲戚说,现在工作不好找,先这么干着,有机会帮他跟老板沟通一下。

    时间越久,阿杰越是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这不是大材小用嘛,就是骗我当工人呗!”他越来越气愤,这种气愤的情绪也影响了他的工作。他开始消极怠工,每天迟到早退,工人干活的时候他就躲在一旁休息,谁叫也不理。

    工人大概觉得阿杰是大学生,而且是老板熟人介绍进来的,也不敢将他怎么样。可日子一久,阿杰越来越颓废,开始考虑要不要辞职。

    阿杰的症结在于自我认知的不充分,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认为自己有过设计师助理的实习经验,就可以找到一份设计师的工作,结果预期没有达到,落差感和挫败感一拥而上,将他牢牢捆绑。更重要的是,他的心态不是新人心态,对这个行业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不知道当工人可以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基础知识。

    我曾问过他:“你会不会用钉枪?会不会用冲击钻?贴过墙纸没有?贴过瓷砖没有?铺过地板没有?”

    他说:“上学的时候用过,但次数不多,我学的是设计,主要是培养对美的敏感度。”

    我说道:“你应该知道我说的那些都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如果美是一个人的话,那么我说的那些就是美的细胞。抛开这些不说,如果你连钉枪、冲击钻都不熟悉,那么怎么确认工人有没有把工作完成好?我建议你把你的烦恼跟你的老板谈谈,他比你有经验,或许会让你茅塞顿开。”

    他听了我的建议,回去后跟老板谈了谈。几天后他来找我,精神奕奕,神采飞扬,我看到了一个年轻人该有的激情和活力。

    他告诉我,当他跟老板说出这些困惑之后,老板第二天就到了施工现场,跟所有工人一样,拿起冲击钻开始干活,手法纯熟,利落准确,让他十分惊讶。老板跟他说:“我也是念设计的,但我毕业后先找了施工队的活儿干。我在施工队待了两年,活儿好活儿坏,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没人能糊弄我。”

    阿杰说他听了老板这番话后,备受鼓舞,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很多职场新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本职工作太简单,跟自己的预期不相符,难以获得成就感,眼睛只盯着那些大项目,忘了干好本职工作。这就如同佛教修行一样,没有人一开始就去修高深的法义,不管你从前对佛法有多了解,一入佛门都要从基础开始。

    说到这里,我要分享一个佛教故事。

    五祖法演禅师有天晚上跟三位徒弟——佛果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在寺院外面讨论佛法。入夜之后,天气转凉,几人准备回禅房休息。

    回去的路上,一阵寒风吹来,吹熄了手中的灯笼。四周顿时漆黑一片,远处的路也看不清楚。法演禅师突然问道:“风把灯吹灭了,

    你们想到了什么?”

    佛鉴首先说道:“彩凤舞丹霄。”意思是黑暗中不管有没有灯火,都没有区别,如彩凤在红色的霞光中飞舞,根本看不出是彩凤还是霞光,不如任由它去。

    佛眼接着说道:“铁蛇横古路。”意思是黑暗如同道路上的一条铁蛇,看似让人惊恐,却是不会动,也不会咬人,只是分别心在作怪而已,没什么能阻止修行者的脚步。

    法演禅师看了看佛果,佛果说道:“在脚下。”法演禅师说道:“能超越我的成就的人,就是佛果。”

    黑暗之中,没有比看脚下更能走远的方法。前路漫漫,看得远是好事,但总是盯着远处看就容易被脚下的石头绊倒。面对长路,只有看脚下才能走得扎实,才能走得更远。

    其实说到底,阿杰这样的好高骛远是对自我认知的过高评价。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指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错误的自我认知有两种:一种是过低评估自己,一种是过高评估自己。前者会造成不自信,后者会造成盲目自大。好高骛远就是盲目自大的一个表现形式。

    由于我们自我认知的能力有限,常常会出现错误的自我认知,尤以过高评估自己的情况为多。要修正自我认知,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镜子法。这里的镜子不是实物,而是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心理学家库里曾说,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我们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是以外在行为来展现自己,让别人认识自己。别人的评价则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其实我们的自我认知大多来自别人的评价,因此关注别人的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当然,别人的评价也不完全正确。但如果我们能多与人交往,听更多人的意见和反馈,观察更多人的态度,我们就能得出一个外界对自身较为客观的评价。这点对职场新人非常重要,多与同事、同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2)比较法。在没有客观、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人人都会通过跟别人比较来获取自我认知。比如我们困惑的时候会想:“为什么他能做到,我却不行?”对劣势的认知会逐渐形成。职场新人要与别人做对比来确定自己的位置,比如“他为什么能当领导”,“他为什么能获得优秀员工称号”,这是提高自我认知的一种途径。

    (3)自己和自己比较。有一种情况是典型的自己和自己比较,学生这一次考试比上一次考试前进了几个名次就会很开心,落后就会很难过。这是“现在的我”在跟“过去的我”做比较。还有一种自我比较,是“期望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做比较,比如阿杰就是拿“期望中的设计师的我”和“现实中的施工队的我”做比较,当“现实中的我”不如“期望中的我”时,会产生挫败感。而正确的自我比较是把“期望中的我”当作目标,从“现实中的我”做起,从而获得更积极、

    富有激情的情感。

    (4)自我反省法。在遵循客观的社会准则、社会文化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的前提下,进行自我反省,对内心状态和外显行为进行对比和剖析,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更多问题。

    认清自我,包括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位置和规则,可以帮助职场新人快速融入新的环境,减少不适感的出现。说到底就一句话,做好本职工作,做好眼下的事情,这就足够了。

    羡慕别人创业?别人有苦不对你说

    生活:别人创业怎么那么容易,我创业怎么这么难?

    修行:不要高估别人的快乐,低估别人的痛苦。

    林光本来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负责网络推广,月薪虽然不高,但很有前景。可他工作了一年就辞职了,打算自己当老板。创业期间困难重重,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结果新公司刚开没几个月就倒闭了,这对林光打击很大,让他一度萎靡不振。

    他多次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创业那么容易,我创业就这么难?”

    当下,大学生创业是潮流,而且政府出台了许多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目的是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增加就业岗位。的确,很多大学生创业成功了,但人们只看到他们表面的风光,却不知道他们背后的辛苦。

    我问林光:“你为什么在合资企业工作一年后选择了创业?这一

    直是你的目标,还是有别的想法?”

    他回答我:“我的一个同寝室同学,毕业后申请了一笔创业贷款,办起了网络公司。我们毕业一年后有个小聚会,我在聚会时碰到了他。他是全班最风光的一个,开着自己买的车,聚会的费用也是他出的,阔绰豪爽。当天回家后我就一直在想,创业吧,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就像那个同学一样风光。所以很快就递交了辞职信,然后着手创办自己的网络公司。”

    我继续问:“你就没有犹豫过吗?创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第5节。
    他摇摇头说:“我那个同寝室的同学学习成绩差,经常逃课,期末考试前都是我们几个轮流为他辅导。他都能创业,我为什么不能?而且他创业才一年就有了成绩,我想我也可以。谁知道我运气这么不好,公司刚开几个月就关门了,我太倒霉了。”

    其实林光一直在纠结的问题不是创业失败,而是“别人行,我不行”。林光只看到了同学表面上的春风得意,却没有真正问过同学:“是不是有苦说不出?”这是大多数职场新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容易走入的误区,也是人们心态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光见贼吃肉,看不到贼挨打。

    佛教也常教化众人,你是因为看到别人的快乐而想修行,还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痛苦而想修行?如果是前者,那你的修行是苦的,因为你只是想得到别人那样的快乐,而不知道别人的快乐是经历了诸苦之后才得到的,没体会到人生本苦,修行就一定会苦;如果是后者,那你的修行是甜的,因为你已经认识到了人生的真相,就有机会离苦得乐。我记得有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buuyu。

    有座寺庙,除了住持外一共有五个和尚挂单修行。每天除了修行之外,五个和尚还分别负责寺庙里的杂务,大和尚负责烧火做饭,二和尚负责打扫庭院,三和尚负责砍柴担水,四和尚负责接待香客,五和尚负责给大家洗僧袍。有一天,来了一个流浪汉求住持收留,住持让他留在寺庙里帮忙,也可以跟着一起修行。流浪汉问住持:“我每天要干点什么?”住持说:“你随便跟一个人去干活就行。”流浪汉正犹豫时,看到有香客在频频向四和尚鞠躬,他觉得这是个体面的工作,于是决定跟四和尚一起接待香客。

    几天后,流浪汉就找到住持要求换工作。

    住持问:“为什么?”

    他回答道:“我以为受香客鞠躬是件体面的事,没想到每天都要听香客唠叨烦心事,听得我都烦恼了。我每晚躺在床上睡不着,脑袋嗡嗡直响。”

    住持又问:“那你想跟谁干活?”

    流浪汉看了看门外,二和尚正在打扫院子。他见二和尚神情淡然,没有一丝烦躁之感,于是决定去跟二和尚扫院子。

    可几天后,流浪汉又要求换工作。

    “为什么?”住持还是那个问题。

    流浪汉说:“我每天早晚各扫一次院子,二和尚要求我做到一尘不染,连一片树叶都不能留下。我每天低头扫地,脖子都酸了。看起来挺轻松,干起来很累。”

    “那你想换到谁那儿去干活?”住持问。

    流浪汉想了想说:“我看三和尚每天都到山下去挑水,山下风光旖旎,我决定去跟三和尚挑水。”

    但没过几天,流浪汉又提出换工作,这次的理由是:“山下风光虽好,可常有蛇鼠虫蚁,咬得我浑身是包。”这次他要求跟大和尚去做饭,他觉得每天就在厨房里,安全又舒服。可过了几天,他又不满意,觉得厨房又闷又热,还是跟五和尚在河边洗僧袍比较好,河边地界开阔,空气也好。但最终,他还是没有坚持几天。

    “这次又怎么了?”住持问。

    流浪汉摇摇头说:“天气渐凉,河水越来越冷,冻得手都僵了,没法洗衣服。”

    住持笑一笑说道:“那你想干什么?这寺里的活儿也就住持你没干过了,要不要跟我做两天住持?”

    流浪汉想了想,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住持什么活儿都不用干,不累不辛苦,于是答应了。一个礼拜后,住持主动问流浪汉:“这工作可好?”流浪汉愁眉苦脸道:“你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在修行、看书、整理经书、抄经书,十分枯燥,一点意思都没有。”

    住持说道:“你看到的都是别人的悠闲自在,却不知这后面都有辛苦。为了你看到的快乐而去奔波,最后注定失望,你不知诸漏皆苦,看到的快乐都是虚光而已。”

    这正如创业一般,你创业的动机是因为羡慕别人的快乐还是因为自己的梦想?如果只是贪图虚名、快活,只要碰到困难就一定会坚持不住;如果是为了实现梦想,那再大的困难都会勇敢迈过去。

    其实,人人都有林光一样的烦恼:“为什么别人看起来那么富有、快乐,做什么都容易成功?为什么我做起来就这么难,又这么痛苦?”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亚历山大·乔丹(AlexanderJordan)回答道:我们都有一种集体幻觉,认为快乐是正常状态,所以会努力伪装出快乐的样子。换句话说,我们低估了别人的痛苦。

    乔丹和他的研究团队对63名在校大学生做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描述近期的负面情绪体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都倾向于隐藏负面情绪的发生,更多谈论了正面情绪的体验。紧接着,乔丹对亲密友人和恋人之间展开实验。他连续一个学期,每个周末观察200个学生的博客,用以记录他们正面和负面情绪的发生。一个学期后,他让每个博主推荐一个好友或恋人,让对方来估计博主这个学期的情绪更偏向正面还是负面。结果,多数关系亲密的人低估了博主的负面情绪,觉得博主每天都很高兴,好像没什么烦恼。这并不是好友或恋人不够了解博主,而是大多数博主选择主动压抑负面情绪。

    就像林光,他高估了同学创业的快乐,低估了同学创业的痛苦,结果仅凭自己的感觉就认为“创业很容易,他行我也行”,导致在面临创业过程中的痛苦时一蹶不振。殊不知,其他创业的同学也在刻意压制痛苦情绪,戴上了“快乐”的面具。

    这让我们知道,在职场中,人人都有自己的辛苦和不甘,只是不会表现出来而已。所以没必要羡慕别人,让自己陷入“不幸”“悲剧”的情绪中。

    没有那么多办公室政治

    生活:做什么都会得罪同事,草木皆兵的心态影响工作。

    修行:自在不自在,全在人为。

    我跟一位朋友聊天时聊到了“办公室政治”,我问他:“你觉得办公室政治是不是真的无处不在?”他没直接回答我,而是给我讲了他初入职场时的一段经历。

    他刚进入公司的时候,主要工作是建设网站。网站有中文版和英文版,他负责中文版的文字编辑。有一次在对稿的时候,他发现英文版有两处单词拼写错了,于是就把错误的单词标注出来并修正好发给了英文版的总编。英文版总编收到修改后称赞了他,同时批评了英文版的两个文字编辑。这两个文字编辑跟他的关系平时还不错,每天一起吃午饭。他以为这是个小事,可这天中午的时候,那两个英文版编辑没叫他一起吃午饭,还故意疏远他。

    他觉得纳闷,就跟其他前辈聊天。结果前辈说:“你这事做得不能说不对,只能说不灵活。你发现这种问题,应该直接发给那两个英文编辑,他们改了就行了。可你直接发给他们的顶头上司,这就跟打小报告一样。”

    说到这里,他对我说:“当时我觉得特不服气,我明明没做错,你们也不过是挨了两句批,没有损失什么,怎么就对我不依不饶呢!”

    我问他:“那后来呢,你们关系修复了吗?”

    他说:“修复是不可能了,只是面子上过得去而已,大家都已经有了心结。”

    我又问:“那你后来做事是不是圆融一点了?”

    他说:“自从这件事以后,我就杯弓蛇影,小心翼翼,总怕得罪同事。我毕竟是个新人,把同事得罪了还不是自己遭罪!有一次,我又发现两个小问题,是另一个同事出现的失误。这次我学乖了,没有直接把问题发到领导那儿,而是私下跟他说了一下。结果他嘴上说谢谢,背地里却说我喜欢越职多管闲事,说我一个中文版的文编偏去管英文版的事。

    “这件事后,我是怕了,以后凡是英文版的错误我绝对不管。结果呢,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