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则天不是传说-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泰开始野心勃勃,他觉得大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已摇摇欲坠,便加紧了夺位计划。一方面,他大力网罗朋党,暗中结交朝中重臣,力谏李世民改立他为太子;另一方面,他担心当年“玄武门政变”的悲剧角色在自己身上上演,于是决定提前动手。
  刀快架脖子上了,李承乾却继续在败家,还大声叫嚣:“李泰要是有能耐,就让他反去吧,我是太子我怕谁!”但长期依附于他的一些大臣,如李世民的庶弟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中郎将李安俨,扬州刺史赵节等人却感到大祸临头,他们煽动太子谋反夺帝位。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就在李承乾和李泰剑拔弩张的时候,半道上突然杀出个程咬金来。这个程咬金并非李世民麾下勇将程咬金,而是李世民的第七个儿子齐王李祐。李祐是个愣头青,他跟李承乾品质差不多,他一直眼红皇位,就愣愣地起兵谋反。李世民怒火中烧,立即派李勣率兵平叛。
  李祐兵败被捕后,本来是可以一杀了之的,但刑部在审理这起案件时,挖出了一起案中案,那就是这起案件还与李承乾一个部下有关。那个部下被捕后,很快就供出了李承乾欲起兵谋反篡夺帝位的犯罪事实。两个儿子接连谋反,李世民肺都气炸了,他立即命令三司(即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审李承乾,结果罪证确凿。李承乾当即被废为庶人,李元昌、侯君集等同党被诛杀。
  李承乾被废时,曾发自肺腑地提醒李世民:“父皇,我现在已是太子了,早晚都会接您的班,我犯不着谋反。我走这步棋,都是四弟逼的啊,他要是不搞阴谋诡计篡权夺位的话,我是绝对不会这么干的。您把我废了,立谁当太子都可以,但绝对不能立他,否则就中他的圈套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李治白捡太子位(2)
李世民听后大为震惊,一番审查,李泰的真实面目终于被揭开: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个打着文学旗号搞政治阴谋的骗子。李世民平生最恨这类人,他恨不得扒了李泰的皮,但李泰是他的嫡次子,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太子人选,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也不忍将李泰置于死地,只好痛苦地决定将太子和李泰双双废黜。随后,李承乾被流放到黔州(今四川黔江流域),李泰被废为郡王(爵位,正二品),流放到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
  老好人李治登台
  在位太子和理想的太子人选都被废了,李世民极为懊恼。按照律令,他应该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但他犹豫了。原因很简单,李世民没看上他,群臣也没看好他。李世民这时看上的太子人选,却是他的第三个儿子李恪。李恪是另外一个杨妃的儿子,也就是隋炀帝杨广的外孙。
  李世民之所以看上了李恪,是因为李恪无论从形象、气质和性格等各个方面,都很像他。李世民相信这个儿子能驾驭庞大的帝国,帝国也需要这样一个接班人,但李世民刚提出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时,就遭到了首席宰相、国舅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长孙无忌说,立太子的事不能违制,当立仅剩的嫡三子李治。虽然这是祖制,但长孙无忌是有私心的,因为李治是他亲外甥,李治要是当了皇帝,他就能得到很多好处。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他不干违制的事,只好改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看得出,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实在是心不甘情不愿。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李治是个好同志,准确地说,他是个老好同志,太老好了。
  说他老好,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他胆小软弱。李泰准备谋反时,就觉得李治是个障碍,但他了解李治的性格,于是不怀好意地吓唬他说:“老弟,你要倒大霉了!你平时不是跟汉王李元昌关系很铁吗,现在他因为参与谋反被杀了,你就不怕受到牵连吗?”李治听了这话,吓得浑身直哆嗦,整天提心吊胆,见了父亲也是躲躲闪闪,生怕被问罪。李世民发现了他的反常表现后,再三追问才得知实情。他更加厌恶李泰,但禁不住责备李治:“你的胆子也太小了吧,别人一句话都能把你吓个半死,你还能有什么出息?”
  还有一次,那是李治当上太子之后的事。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前,安排李治监国,可他胆小怕事,既舍不得离开父亲,又担心父亲有个三长两短,便痛哭了好几天。李世民再三安慰和鼓励都无济于事,最后恼火地把他训斥了一通。那一刻,李世民心里拔凉拔凉的:我是那么的英武和强悍,怎么有这样一个窝囊儿子呢?把国家交给这样一个人能行吗?
  第二,他老实厚道。李承乾和李泰双双被废时,朝中所有人都唯恐避之不及,李治却前去送行。看到大哥四哥缺衣少食的样子,他十分心疼,于是向父亲求情,要求多给他们一些衣食补给,让他们活得像个人样。李世民被他的善良和敦厚感动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他转念一想,李治倒是个厚道人,很有同情心,可这种人不见得能治理好国家啊。
  第三,他有恋母情结。李治9岁时,他的母亲长孙皇后病逝,也许是母亲格外疼爱他,他格外依恋母亲的缘故吧,反正他哭得异常伤心,可以说到了肝肠寸断的程度。李世民看后更加心疼他,就把他交给薛婕妤照管。薛婕妤具备长孙皇后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她同样是一个好母亲。这样一来,李治就把薛婕妤当作母亲了,转而依恋起她来。
  李世民病逝后,未育子女的薛婕妤理应去寺庙当尼姑,可李治舍不得让她离开,他想经常看到她,就把她挽留下来,并在皇宫里为她建了一座寺庙。李治孝心可嘉,但由此可见他的恋母情结却非同一般。
  我们想想,像李治这样的人,他可以做我们的哥们和朋友,他会是一个很称职的哥们和朋友,但绝不可以让他做我们的领导,特别是当时世界上超级大国的领导。李世民把大唐这样一个超级大国,交给李治这样一个儿子去管理,他实在放心不下,群臣也倍感忧虑。但律令不能违反,他别无选择。
  李治就这样当上了太子。要不是大哥败家,四哥蓄意谋反,三哥非嫡母所生,这个太子位怎么也轮不到他。可以说,这个太子位是他捡来的,算他小子命好。
  李治被册立为太子后,理应移居东宫,可李世民觉得他仍是个奶娃娃,就把他带在身边辅教,且经常让他入侍宫寝。
  不过,李治在被立为太子之前,李世民就让他断奶了,也就是让他和薛婕妤分开了。李世民的做法很明智,他早就看出了这小子有很深的恋母情结,但让太子随皇帝入侍宫寝,实在不妥,于是黄门侍郎刘洎就上奏李世民,要求太子移居东宫,让他自由成长,该干什么干什么。
  李世民觉得刘洎言之有理,这才命令李治移至东宫,并安排刘洎、岑文本、褚遂良、马周等重臣做李治的讲学老师。做完这一切,李世民还放心不下,他觉得自己已进入晚年,来日不多,而太子在各个方面都不能独树一帜,于是决定下大力气培养他。
  一方面,任命司徒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司空房玄龄为太子太傅,中书门下三品萧瑀为太子太保,李勣为太子詹事,褚遂良为太子宾客等朝中大员对李治进行辅佐。在唐代,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统称为“三师”,位同“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他们都是正一品的虚衔,无实际执掌,但职位最高。
  另一方面,亲自对李治进行言传身教。比如,上朝处理政务时,就让李治旁听,并鼓励他参政议政,只要他的意见正确,就大加肯定,旨在增强他的信心和威信;再如,吃饭时,就告诉他,农民伯伯种庄稼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旨在教育他要体恤民情;骑马时,就告诉他,再好的马也有力气衰竭的道理,旨在教育他要体恤下情;乘船时,就告诉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旨在教育他要以民为本,等等。
  李治是个聪明好学之人,这些道理他都懂,但他胆小软弱的性格却是无法改变的,这也成了李世民的一块心病。
   。。

接受潜规则,玩回亚偷情(1)
武则天的隐忧
  贞观十九年(645年)冬,李世民东征高句丽不利,回到长安后,一下子病倒了。他这一病急坏了两个人。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则是武则天。李世民急的是,他自感体力不佳,来日不长,太子又十分软弱,将来难以统领大唐帝国。
  武则天着什么急呢?前面说过,武则天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即使处于人生最低潮,她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努力。眼下,李世民行将就木,她还在才人这个位置上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年华,似乎根本没有机会出人头地。更糟糕的是,李世民要是一断气,她就得入寺当尼姑,那就永无翻身的机会了。
  处于这样一种境况下,武则天能不为自己的前程着急吗?她怎么可能甘心后半辈子当尼姑呢?
  不能!绝对不能!我武则天生下来就是干大事的,我绝不会服从命运的安排,天无绝人之路,我要利用并创造一切机会,让自己翻身,翻身,再翻身!
  未来领导人示爱
  就在武则天奋力找机会让自己翻身时,机会向她招手了。准确地说,是李治在向她招手。
  李治应该在被立为太子后,就见过武则天。但大部分史学家认为,他是在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回朝养病,特许他入侍药膳期间才见到武则天的。这两种说法都有可能,不过,李治在入侍药膳期间见到武则天的机会可能要多些。因为武则天负责李世民的日常食宿工作,经常不离左右,李治肯定有机会见到她。
  史书上关于李治和武则天见面的记载,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时,上(李治)在东宫,因入侍,见才人武氏悦之。”就是这样简短的一句话,特别是一个“悦”字,竟引起了无数小说家和史作者们的无限意淫和无度描写,不少小说家和史作者把武则天描写成一个蓄意勾引李治上床,进而上位的无耻*。这种描写是没有历史根据的,也是不符合常理的,原因后面再分析,暂且不提。
  先说说李治和武则天见面并“悦之”的事。悦,就是喜欢,喜爱,一见钟情,有点触电的感觉。这是李治对武则天的感觉,是他单方面的感觉,武则天可没有这种感觉。
  李治生于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比武则天小4岁。人们也许不解,李治为什么会对年长他4岁的武则天一见钟情呢?难道姐弟恋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就开始流行了?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李治有着很深的恋母情结,这种情结,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情结,就跟现在的小男孩一样,不爱青涩、清纯的少女,却偏爱成熟、丰韵的少妇。别以为他们心理有问题,他们心理没问题,他们甚至爱得理直气壮:哥爱的不是少妇,而是少妇身上那股成熟的魅力和独有的韵味。其实这是很多男人的恋爱观,不必大惊小怪。
  李治大抵就是这样的人,你可以理解成他的恋爱观跟21世纪接轨,也可以理解成*或少妇能把他秒杀,反正他是玩命地爱上武则天了。他爱武则天超群出众的才貌,尽管他妃妾成群,但那帮刚刚发芽的嫩丫头,根本无法和风姿绰约、韵味十足的武则天相提并论;他爱武则天果敢、无畏的性格,以及她那明快、干练的工作风格,这是他最欠缺的,也是他最羡慕和欣赏的。按照异性性格与爱好互补的逻辑来分析,他理所当然会爱上武则天,他和武则天在一起,才是最合适的。
  不过,这仅仅是李治的一相情愿。因为武则天见了他,并没有“悦”他,并没有对他一见钟情。我们知道,武则天自小就崇拜、追捧李世民,进宫之后,更是把他当作了心中偶像。也就是说,她喜欢李世民这样的纯爷们儿。而李治和李世民比起来,截然相反,差之万里,他肯定不会赢得武则天的好感,因此就谈不上喜欢。

接受潜规则,玩回亚偷情(2)
但武则天是过来人,她早就读懂了李治爱慕她的眼神,只是无法从心里接受他。且不说她不喜欢李治,就是喜欢,年龄、身份以及传统道德伦理,也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障碍。另外,她总觉得,接受一个比自己小四岁的男人,不是这个年代的人干的事。李治却不这么认为,他再三向武则天表白:“不是世界变化快,而是姐姐你太可爱,我没有办法不爱你!”
  武则天囧死了,也晕倒了。
  接受潜规则
  她并不是不识时务的人,眼下她正找机会翻身呢,李治这个多情种子正向她暗送秋波,她猛然觉得机会来了。
  对,救命稻草就是他了,一定要抓住他!
  刚刚产生这样的想法,武则天就被自己吓了一大跳:论辈分,我是李治的庶母,他和我就等同于继子与继母的关系,我要是接受他的爱,岂不是*吗?我要是接受了他,这层关系说得好听点是姐弟恋,说得不好听就是婚外情啊,还带*的!因为我和他都有家室,都是已婚之人。李世民要是知道这事了,我们两人的脑袋岂不得搬家?再说,这事要是传出去,传给子孙后代的话,岂不成了历史一大丑闻?
  想到这里,武则天没敢接受李治的爱。因为多年的职场失宠经历,练就了她隐忍坚强的个性和做事滴水不漏的风格,她绝不会在李世民眼皮低下莽撞行事。然而,这些年来,她太缺爱了,太需要一个男人的关怀了,哪怕这个男人是个她看不上的人。只是,李治的身份极为特殊,她想接受他,但却又不敢。可要是不接受李治的话,她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于是,武则天面临着一场艰难的抉择。一方面,她要顾及李世民的威严和自己的身家性命;另一方面,她要顾及李治的感受和自己的前程。在这件事情上,退一步可以保全性命,但前程一片黑暗;进一步,也许会跌进万丈深渊,但要是能不出意外,就会前程似锦。武则天是个渴望成功的人,她不想就这样终结自己的政治生命,于是选择了后者。
  一朝君子一朝臣。李治是未来大唐帝国的最高领导人,我只有投靠他,才能有好的发展。况且,他向我示爱,想和我暧昧。这既是机会,也是宫廷潜规则,我只好接受了。
  那就被他潜一下吧,潜一下也好。
  就这样,武则天默默地接受着李治发来的暧昧信息,比如,一个深情专注的眼神,一句贴心亲昵的问候,一次故意为之的身体碰撞……
  这一切,他们当然都背着李世民进行,仅此而已。无论如何,他们都不可能发生性关系。一个是皇帝的才人,一个是太子,他们身边有那么多双眼睛,皇宫戒备又是那么的森严,他们怎么可能发生性关系呢?就是偷偷地暧昧,他们也承担着掉脑袋的风险。不要忘了,李世民是什么样的人,他就是病入膏肓,也绝不会容忍他们这样。
  另外,太子每次行房,都有专人负责记录,但在所有史料上都查不到他和武则天背着李世民发生性关系的记录。这也就很好地说明了,那些小说家和史作者把武则天描写成一个蓄意勾引李治上床,进而上位的无耻*,是没有历史根据的,也是不符合常理的。
  在此,或许可以为武则天正名:不是她勾引李治,而是李治在勾引她。
  李治这样做无异于玩火,可他玩的就是心跳。年少情动的他,背着父亲跟心爱的庶母偷偷地暧昧,这种感觉肯定刺激和过瘾,他能不心跳吗?每一次暧昧,他都会心跳。 。。

接受潜规则,玩回亚偷情(3)
在现代职场上,男女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亚偷情,就是发乎于情,止乎于性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在今天似乎很流行,却是李治和武则天玩剩下的。看来,人家玩的不仅是心跳,还是前卫和时尚!
  在李治的勾引下,武则天也渐渐喜欢上了这种亚偷情的感觉,想到未来的一切,她就和李治达成了一种默契:暧昧下去,把亚偷情进行到底,爱咋咋地! 三、爱我就要给我承诺
  武则天接受宫廷潜规则,实在是为了实现她的政治理想。她想通过和李治的这种暧昧关系,从他身上捞点政治资本,以期继续在帝国政治核心站住脚,进而谋求发展。
  武则天接受了李治的爱后,并没有直接把她的目的告诉李治。这种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何况李世民还没死,事情做得太露骨了,必然引火烧身。但李治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武则天需要什么,他也知道自己该给她什么。只是,他还是太子,给不了武则天什么。此时,他把爱情看得很重,整日沉醉于和武则天那种令人心跳的暧昧之中,却忽略了对爱的承诺。
  武则天和他恰恰相反,她特别需要李治的承诺。她需要的承诺,不是房子,不是车,也不是钞票,而是需要李治向她明确表态:“我会把你带到我新组建的核心班子里去,让你在那里好好工作,让你做我的女人!”
  武则天发自内心地希望,李治能向她作出这种承诺,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恪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格言,何况李治是未来的皇帝,他的承诺一定会得到兑现。遗憾的是,李治并未向武则天作出过这种承诺,史书也没有明确记载。不过,这件事是可以探讨的,因为史书不可能把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记载下来。
  我们知道,武则天接受李治目的很明确,以她的性格和处事方式来看,她肯定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同李治谈论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李治并不傻,他知道武则天目前的处境,也知道她需要什么,他那么的爱她,能不向她作出承诺吗?难道爱一个人,仅仅是挂在嘴上吗?
  因此,武则天在同李治谈论自己的理想和未来的时候,李治是会向她作出某种承诺的,虽然这样的承诺兑现起来难度很大,但爱情是要讲究成本的,也是需要付出的。特别是政治目的很明确的武则天,如果李治不作出承诺,她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所以,李治会向她作出承诺。这种承诺,貌似谁都可以想象得出来:“等我当了皇帝后,一定会妥善安排你的。我的大唐帝国,一定有你的位置,你永远是我的女人!”
  李治作出承诺的那一刻,武则天长舒了一口气。因为长期处于人生低谷的她,牢牢地抓住了李治这根救命稻草,从而可以化险为夷。
  那一刻,她看到了灿烂的明天,看到了明天的胜利与希望,她心潮澎湃,她踌躇满志。
  是的,武则天,你的明天一定很美好,但你的人生低谷之路并没有走完,在不久的将来,你还要经历一段更黑暗、更迷茫的路程。
  去吧,一路走好!
  武则天遭遇潜规则的无奈心声:
  1.无论是古代宫廷,还是现代职场,处于弱势群体的下属特别是女下属,难免会遭遇上司特别是男上司设定的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为武则天设定潜规则的人是李治,他是武则天的未来上司,他勾引武则天虽是出自真心喜欢,但武则天不想拥有这样的感情,因为它是潜规则。
  2.面对李治设定的潜规则,武则天可以回避,也可以辞职走人,甚至可以给他两耳刮子。但她无法如此潇洒,因为她很想在大唐帝国混下去,她也只能在大唐帝国混,她推不翻这样的潜规则,只好默默接受。
  3.武则天的无奈,也是今天一些职场人士的无奈。武则天无奈接受潜规则,与她生活的时代有关;可生活在法制社会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无奈地接受潜规则,这又该怎么理解呢?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1)
李世民遗憾病故
  属于武则天的黑色日子来了。这跟李世民的死有关。
  李世民是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皇帝,可惜他死得太早了,如果他能活到七十多岁,“贞观之治”还能延续二十多年。不过,这也没李治和武则天什么事了。李世民死得早,其实怪他自己。自从东征高句丽回国后,他感染了风疾,风疾就是血管类疾病。此病如果通过正规途径治疗兴许能好,可李世民有病乱投医,他迷上了道士们炼制的一种丹药,以期长生不老,他甚至还向从印度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求教长生不老之术。这一切都是自欺欺人,他不仅没能长生不老,反而加快了死亡进程。
  李世民病情危重后,群臣考虑皇宫地气太重,不利于休养,便建议在长安以南的终南山修建一座翠微宫。可住进这座宫殿后,他的病情反复发作。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开始,他把李治调到自己身边陪侍。当然,在李世民身边陪侍的,还有武则天。
  没过多久,李世民的病情突然加重,他感觉自己活到头了,就急忙把宰相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召到翠微宫,作为托孤大臣交代后事。
  五月二十六日,伟大的皇帝李世民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在位23年,享年52岁。
  李治即位后忘情
  李世民闭上了眼睛后,长孙无忌立即安排禁军护送李治先回宫稳定局势,然后他亲率大队人马护送李世民的灵柩回京。两路人马都抵达长安后,才昭告天下皇帝驾崩。五天之后,李治在太极殿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唐高宗。
  李治即位后,忙得像打仗似的。一方面,他要办理父亲的丧事;另一方面,他要处理一大堆军国大事。这些事情,他都很陌生,需要紧忙学习,紧急处置。对于军国大事,他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放松,因为父亲留给他的是一个举世无双的超级大国,他必须高举父亲治国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父亲“仁政爱民”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实*观,把大唐建设成为一个高度富强、文明、发达的封建主义国家。
  这是一个宏伟而美好的愿景,李治对此充满信心,但他的压力比谁都大。他决心做像父亲那样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于是每天都风雨无阻地上朝理政。处理完朝政大事后,他又走街串巷,遍访民情。李治的这些表现值得肯定,他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不像后人评价得那么昏庸。
  李治一头扎进繁忙繁重的政务事务中,就把武则天忘到了九霄云外,更忘记了他当初对武则天的承诺。这可苦了武则天,李世民死后这些天来,她简直是度日如年。以前,她期待这一天,因为这一天就是她的出头之日;但她也害怕这一天,因为她担心李治到关键时刻不信守诺言,那么她一切的一切,都将随着进入寺院的那一天起化为乌有。
  现在,她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通过这段时间的等待和观察,她发现李治变了,变得很理性。过去,他把爱情看得比事业重要,现在他却把事业放在第一位。什么爱情呀,承诺呀,在他看来,都是过去很傻很天真的事。
  男人啊,永远都是这样。在他们心里,女人和爱情永远都比不上事业。且说这个李治,他原来迷恋我到了痴狂的程度,现在当上一把手忙起来,连看我都不来看一眼,更别说兑现承诺的事了。他太绝情了,太伤我自尊了!
  伤心归伤心,但武则天仍对李治抱有一丝幻想。因为按照惯例,皇帝去世后,那些未育的嫔妃并非全部入寺为尼,个别才智德行卓越的,是可以破例继续留在宫廷的。比如像那位把李治养大的薛婕妤,她其实是唐高祖李渊的婕妤,李渊死后,她并没有入寺为尼,而是被李世民返聘回来当太子的奶娘。李世民之所以返聘她回宫工作,就是看中了她卓越的才智德行。这也很好地说明了“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道理,薛婕妤是个人才,她混得不错。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2)
有薛婕妤这样的例子,武则天坚信自己也能被李治返聘。且不说她才智过人,品貌出众,仅凭她和李治之间的私情,李治也一定会把她留下。更何况,李治曾向她作出过承诺。
  武则天的如意算盘打得很有理由,但她还是失算了,因为李治整天除了忙还是忙,在他的记忆中,过去的那段情,那个承诺,似乎没有过。
  这年八月,眼看着李世民就要下葬昭陵了,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武则天,还是没能等到李治的任何消息,她不禁绝望起来。
  真的不想走
  伴随着李世民的下葬,武则天也迎来了她人生最黑暗、最迷茫的岁月。因为她没有被李治留下来,而是随着李世民其他未育嫔妃进入了位于长安西南的感业寺为尼。换句话说,她被大唐帝国单方面解聘了,临走时不仅没有拿到违约赔偿金,还被限制了人身自由,更别说是申请劳动仲裁了,她到哪儿去讲理啊?
  入寺那天,武则天心灰意冷到了极点,她内心极不平衡,她甚至觉得李治是个伪君子。想到伤心处,她禁不住在心里哀唱:
  你找个理由,让我平衡
  你找个借口,让我接受
  我知道你现在的想法,而你却看不出我的感受
  天好黑,天好冷
  ……
  你到底爱不爱我,我不知该说些什么
  你到底爱不爱我,撕掉虚伪也许我会好过
  ……
  默默唱完这首歌后,武则天转回身去,看了一眼长安。
  哇,好繁华的一座现代化城市啊!这里寄托着我的理想和未来,可从今天起,这里不属于我了,永远不属于我了,我永远地失去了理想和未来……
  武则天越这样想,心里就越难受,她实在不甘心这样一个结果,就大声冲着李治呐喊:
  其实不想走
  其实我想留
  留下来陪你每个春夏秋冬
  你要相信我
  再不用多久
  我要你和我今生一起度过
  ……
  这是武则天的心声和柔情,可惜李治不懂。再次看了看长安城后,她头也不回地走了,身后那座繁华的城市离她越来越远……
  李治的苦衷
  武则天走了,李治会作何感想呢?其实,李治就像武则天唱的那样,知道她“现在的想法”,他并没有忘记她,并没有忘记自己对她的承诺,他不是那种忘恩负义、言而无信的人,他也想把她留下来,但他暂时不能这样做,因为他有难言的苦衷。
  李治的难言苦衷有三个方面。
  第一,他把武则天留下来,同父亲把薛婕妤留下来完全是两回事。父亲把薛婕妤留下来是为了工作,他把武则天留下来却是为了保持私情,可他们的私情见不得天日,并为传统伦理道德所不齿,因此他不敢把她留下来。
  第二,他向来胆小软弱,而把父亲的女人留下来,是需要勇气和霸气的。他既缺乏父亲那样的气魄,又要顾及舆论的影响,因此他还是不敢把武则天留下来。
  第三,他刚刚即位,皇位不稳,加上性格柔弱,所以一直受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的控制,这些大臣是绝不会允许他胡作非为的,他又顶不过这些大臣,只好夹着尾巴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