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则天不是传说-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他刚刚即位,皇位不稳,加上性格柔弱,所以一直受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的控制,这些大臣是绝不会允许他胡作非为的,他又顶不过这些大臣,只好夹着尾巴做皇帝,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这也是他不敢把武则天留下来的重要原因。
如此说来,在当时的情况下,李治真是不敢把武则天留下来。其实,他心里很痛苦,他知道武则天一定很伤心,但伤心总是难免的,谁让他们曾一往情深呢?
武则天入寺之前,李治一直没去见她。他不是不想见她,也不是忙得没有时间见她,而是不敢面对她,只好在心里安慰她:“先挺过这一段时间吧,有了合适的机会,我就接你回宫。”
这又是李治的承诺,但武则天没有听见,也没有感受到。带着对未来的无限绝望和对李治的无限失望,武则天走进了感业寺,走进了她人生最黑暗、最迷茫的阶段……
。。
潜伏的日子,不放弃理想(1)
武则天进入感业寺后,首先被剃掉了头发。可怜那一头秀美的青丝啊,如今却被那无情的剃刀整得灰飞烟灭。她顿时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望着那清一色的面无表情的尼姑们,以及那被高墙围堵的阴森寺院,她的心跌到了谷底。
巨大的现实与心理落差,让武则天许久都没能缓过神来,毕竟这件事对她打击太大了。尽管寺院再三要求尼姑“看破红尘,远离世俗”,但武则天来自于滚滚红尘之中,她怎能轻易忘却红尘中事呢?
但这里是她当前的归宿,她只好接受现实。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命运如此安排,总有它的道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武则天的思想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后,就打算当一天尼姑念一天经。
潜伏充电
唐代推崇佛学,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佛学热潮,特别是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归国后,佛学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武则天入寺时,玄奘法师已是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佛学泰斗。在这样一位大人物的影响下,在李世民的大力推崇下,武则天也热衷佛学。其实,她的母亲也是一个佛学迷,她自幼受过母亲的熏陶。入寺后,她发现这里的学习氛围更浓厚,学习方法更专业,儿时的兴趣爱好一下子被点燃了。
寂寥而落漠的日子需要打发,武则天决定利用这样的日子潜心学佛。这样既可以改善当前的精神状态,也可以提高佛学造诣,真可谓一举两得。
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竟能作出这样的决定,说明武则天是一个非常勇敢、非常坚强的女人。这样的女人超级强大,特别是她的精神和意志,打不倒,摧不垮!
武则天有着深厚的佛学功底,入寺之前,她的佛学文化程度相当于大学本科,进入感业寺这所专业院校后,她决定先进修研究生,再冲刺一下博士学位。在她看来,事业和前程无法争取,但学历可以争取,她想通过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学历,来弥补事业和前程方面的遗憾。
就当是给人生来一次充电吧,反正艺多不压身,多学一些知识,总比整天在悲叹中老去要好得多。
因为有深厚的佛学功底,加上天资聪慧,武则天在钻研佛学上如鱼得水。她不仅融会贯通了佛学经典,还对玄奘法师的一系列佛学理论有深入研究,这为她执政后推行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想不灭,伺机复出
随着佛学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武则天的胸怀越来越开阔,思想也越来越开窍。她不再把入寺当尼故看做是命运的不公,也不再把理想和前程看作一塌糊涂。恰恰相反,她把这段经历看做是人生的潜伏期。她想,人这辈子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事。潜伏的时候就得屈着,屈着的时候,也不要放弃理想与追求。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奋斗不息;只要奋斗不息,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想到这里,武则天心里就腾地燃起了一股希望之火,那希望由来已久,那就是回到宫廷工作,她想在那里实现人生理想,进而体现人生价值。
但一切都没有可能了,因为她已入寺为尼了,她不可能再回宫工作了。再说,李治这段时间音讯全无,他根本没有接她回宫的意思,甚至连来看她一眼的意思都没有。
但一切又不是绝对没有可能。因为经过12年的职场历练和这段时间的人生洗礼,武则天深深懂得:机会不是靠等来的,而是靠创造出来的,只要善于创造并利用机会,理想就一定能实现。这既是武则天事业成功的法宝,也是她的人生座右铭。 。 想看书来
潜伏的日子,不放弃理想(2)
高墙森森的寺院,不可能给武则天提供实现理想的机会。于是,她只好自己创造机会,她要把创造出来的机会利用在李治身上,这当然要在感情上做文章。
武则天对李治仍然是有感情的,至少她思念李治,期盼李治。当然,她思念和期盼李治的终极目的是希望他到寺院来,把她接回宫。对此,她是望眼欲穿!
一定要让李治知道,她是多么的思念和期盼他。只有这样,李治才会动心,才会想起她,才会把她接回宫。于是,她就围绕如何思念和期盼李治这个命题大做文章。
武则天才智过人,很快就做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首题为《如意娘》的情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此来长下泪,开箱验看石榴裙。
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在这首诗里,武则天把自己描写成了一个情痴和色盲,痴得憔悴支离,盲得看朱成碧。思念一个人到了这种程度,实在令人感动。写了情诗,还捎上一条石榴裙,顺便勾引一下李治,那效果可不是一般的妙。
有情人终相见
情诗写出来后,是要送给李治看的。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这首诗的来龙去脉,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表明李治看到了这首诗,因为他去见武则天了。
李治即位后,在工作上一刻也不敢怠慢。正因为此,他才忽略了武则天。可看了武则天的那首诗(也许看到了那条石榴裙)后,他的心一下揪紧了:她是我深爱的女人啊,我怎么把她忘了呢?如今,她跌进了万丈深渊,我却无动于衷,真是该死!何况我对她曾有过承诺。她在那样的环境中,还这般思念我,真让我感到愧疚!
不能再让她受委屈了,一定要去看看她,把她接回宫!
李治刚刚作出这样的决定,就遭到了现实的无情抨击。因为他不能立刻去见武则天。我们说过,他当初不敢把武则天留下来有三个原因,如今他不能立刻去见武则天,也有一个重要原因:父亲死了,作为儿子,他要守孝3年(唐代一般为27个月),在这3年期间,只有在父亲忌日这天,他才可以入寺进香,才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见到武则天。但仅有这样的机会还不够,前提条件是需要李治在父亲忌日这天,选择去武则天所在的感业寺进香。
尽管有这么多的前提条件,但李治最终还是到感业寺见了武则天,这足以说明他们在见面之前已互通信息。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这天是李世民的周年忌日,也是武则天期盼已久的日子。这天,李治要到感业寺为父亲进香,他约好了要和武则天见面。李治选择到感业寺为父亲进香的机会见武则天,是需要勇气的。因为皇家寺院林林总总,感业寺并非是李世民的陵墓和宗庙,如果李治必须要在这里为他进香的话,那就先得给朝臣们一个理由。
谁也不知李治是如何说服朝臣们的,但皇帝总不是白当的,某些时候,说话一定得管用!
总之,李治拍了板,他决定去感业寺。这次机会对于武则天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她又把这次机会看作救命稻草。只是,一年未见,李治变得风华更茂,她却变得憔悴不堪。忆往昔,两人是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哭泣声,随后便是无穷尽的相思倾诉。史书记载大抵如此:“忌日,上(李治)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
这个场面是非常感人的。擦干眼泪之后,他们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大家可以深入想象。但需要提醒一下,想象也要有个尺度,因为李治这次给他父亲进香是组团来的。
李治能到寺院看望武则天,说明他并不是薄情寡义、言而无信之人。他的到来,给武则天带来了无限希望。在她看来,黑暗的日子即将结束了,她依稀感到,身后那座熟悉的城市,那个她工作了12年的皇宫,在殷切地向她招手……
武则天潜伏时期的心得和处事法则:
1. 处于职场低谷而又无法跳槽时,就要忍辱负重,这样才能巩固已有地位,而不至于下岗失业。这个时候,要正视自己的缺陷,设法改正和弥补这种缺陷,并进行修炼和充电是最好的办法。
2. 即使失去了工作,也不要轻易放弃理想和追求,因为理想是人奋斗和追求的精神动力,没有了它,人将变得一无所有。
3. 即便跌进万丈深渊,也一定要积极创造机会让自己翻身,并要做好翻身之后的准备,因为机会和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武则天,皇后喊你回宫受宠(1)
一个意想不到的贵人
见了武则天后,李治就坚定了接她回宫的决心。可面对满朝文武大臣和三宫六院嫔妃,他怎么也无法开口言及此事。毕竟武则天是他父亲的女人,现在她又是尼姑,他就是有再大的勇气和决心接她回宫,也无法改变她的身份,更无法向天下人昭告:武则天是我李治的女人。
就像武则天入寺之前那样,李治又陷入了无限痛苦的漩涡中。这件事实在难以向人启齿,但他特别希望有人能帮他。
令李治万分欣喜的是,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人是王皇后。
王皇后出身当时全国五大姓氏的太原王姓,她是山西祁县人,身份很尊贵,她的从祖母是李渊的妹妹、李世民的姑姑同安长公主。她的父亲王仁佑原为罗山县令,后来升为陈州(今河南淮阳县)刺史。母亲柳氏也出自高门,后被封为魏国夫人。舅舅柳姡В╯hì)在贞观年间是中书舍人(正五品),后来升任兵部侍郎(兵部副部长,正四品),李治即位后,任命他为中书侍郎(负责中央决策的副宰相,正四品),第二年就升任中书令(负责中央决策宰相,正三品)。
王皇后不仅出身高贵,长得也很美,在同安长公主的推荐下,李世民把她选为李治的妃子。王皇后知书达理,又很有教养,李世民生前对她特别满意,逢人便说“她是我的好儿媳”。
王皇后不育失宠
李世民眼中的好儿媳,并非是李治眼中的好媳妇,李治并不宠爱她,最大的原因是她不能生育。李治在即位之前,就生有四子二女,分别是长子李忠,次子李孝,三子李上金,四子李素节,两个女儿分别是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其中长子、次子、三子是李治与宫人刘氏、郑氏、杨氏所生,宫人就是地位较为低下的宫女,没有任何名分,因此她们的儿子永远是很平民的庶子。
四子李素节和两位公主是萧良娣所生。请注意这个萧良娣,她是李治即位前后最受宠爱的人。因为她接连为李治生了三个孩子,而且她是后宫所有为李治生育子女者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女人。
良娣是太子妾的称号,地位仅次于太子妃。萧良娣能够为李治生育一儿两女,说明她不是一般人。原来,萧良娣也出自高门大姓——南方贵族兰陵萧氏,她的祖上是南朝后梁帝室。萧氏家族当时也出了两个名人,一个是隋炀帝杨广同志的萧皇后,另一个是大唐开国宰相,李治的太子太保萧瑀。萧良娣长得也很美丽,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她一点也不比王皇后差。
在如此同等的条件下,萧良娣又为李治生育了一儿两女,其中小女儿宣城公主出生时,正值李治即位前后,这足以说明她是李治当时最宠爱的人。
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一,李治大赦天下,大封朝臣。正月初六,他把萧良娣封为萧淑妃,把那个不能生育的王太子妃封为王皇后。按照“贵、淑、德、贤”四妃排位来看,萧淑妃排在四妃中的第二位,虽比王皇后低了两个级别,但她在李治心中的地位却是相当的高,无人能够替代。
顺便提一下,李治即位前后除了宠爱萧淑妃外,还宠爱徐婕妤,徐婕妤不是别人,正是武则天之前的竞争对手徐惠的妹妹。姐妹俩前赴后继地成为武则天的情场和职场竞争对手,说起来很有意思,不过都没咋地。
仅凭不能生育这个因素,王皇后理所当然失宠。因为在中国古代,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道理,王皇后贵为皇后却不能生育,实在为当时的伦理和舆论所不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武则天,皇后喊你回宫受宠(2)
除此之外,王皇后失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她的性格和李治不和。史书记载,王皇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也就是说,她是一个刻板稳重的人,不会迎奉讨好别人。说白了,就是不会在老公李治面前撒娇。李治是个重情之人,注重儿女情长,他很想跟王皇后卿卿我我,可王皇后始终是那么的一本正经,久而久之,他就会感到厌烦。
比起王皇后,萧淑妃却是个风情万种的女人,而且特别会来事儿,所以她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李治的魂勾走了。
谁把我老公的魂勾走,我就跟谁急!王皇后心里虽然愤愤不平,但她拿萧淑妃毫无办法,谁让她的身子骨那么不争气呢?这也是她的难言之隐啊,她时常为此伤心难过。她越难过,就越仇恨萧淑妃,她怕萧淑妃的地位日趋上升,最终危及自己。
很快,她所担心的事发生了。原来,李治即位后,在册封四个儿子为王时,破例把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封为雍王。这可不得了!因为雍指首都长安及其周边地区,雍王就相当于首都长安市市长,这个职位仅次于太子,一般封给皇后除了太子以外的其他儿子,李治却破例将其封给萧淑妃的儿子,这说明他有晋升萧淑妃母子的意图。
最为重要的是,李素节是李治所有儿子中职位最高的一位,如果时机成熟,他很有可能被晋升为太子,太子即位后,他的母亲就成了皇太后,那就没有王皇后什么事了。
如果不出意外,事情也许会按照这种态势发展。王皇后极度不安。
自掘坟墓的愚蠢决定
绝不能让萧淑妃抢走了我的位置,我一定要打倒她,就是打不倒她,也要让她失宠。就在王皇后冥思苦想如何打倒萧淑妃时,她得到了一个重要消息:李治去感业寺见了武则天,据说场面很感人,事情很蹊跷,他们的关系很不一般。
王皇后是怎样得到这个消息的呢?前面我们说过,李治是组团去的感业寺,他组团入寺进香是公开活动,随行人员就少不了有媒体记者,甚至有王皇后的狗仔,她自然知道一些内情。我们也可以猜测,李治当太子期间,偷偷摸摸地和武则天搞姐弟恋时,王皇后也是知道一些内情的,但这只是猜测,也难说历史果真如此。
知道内情的王皇后,就开始琢磨了:李治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感业寺见武则天,场面是那么的感人,说明他们旧情未了,而且还深爱着对方。同时,李治能去感业寺见武则天,就说明他想接她回宫,只是碍于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以及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的势力而束手无策罢了。
不难看出,李治特别需要别人的帮助,却没人能够帮他,那么我呢?我可不可以帮他呢?当然可以!他李治想接武则天回宫,不就是想跟她长期保持情人关系吗?她武则天不就是一个年近30的尼姑吗?他们不就是一往情深吗?我就帮他们实现在一起的心愿吧,他们就是再相爱,又能怎样呢?这跟我的地位比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想明白了这层道理,王皇后眼前一亮:我一定要帮他李治一把,我是皇后,我有能力和办法帮他,也只有我能帮他。我帮了他,他就能记住我的好,对我好一点。更重要的是,我帮了他,他就会把爱和注意力,从萧淑妃身上转移到武则天身上来,这样的话,萧淑妃就失宠了,我就有办法对付她了。
王皇后竟然想帮李治接回情人武则天,实在令人难以理解,这就跟今天受了委屈的妻子,还帮着有了情人或二奶的丈夫找三奶一样。其实,但凡为情所困的女人,都容易犯傻,甚至傻到被人卖了还要帮人数钱的地步。王皇后真的很傻,因为她的下场比这更惨,她这是在自掘坟墓!这是后话。
《资治通鉴》中关于王皇后帮李治接武则天回宫的事,有这样一段记载:“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乃召武氏入宫,潜令长发,以间良娣之宠。”
这段记载非常明显,就是说王皇后召武则天入宫,是想把她当作一枚棋子,利用她来离间萧淑妃。拿定主意后,王皇后就差人到感业寺喊话:“武则天,皇后喊你回宫受宠,你快点蓄发吧,等你头发长好了,我们就来接你。”
得到这个消息,武则天喜极而泣。一年多的痛苦悲伤,终于过去了,一年多的默默等待,终于有了可喜的回报,她能不喜极而泣吗?此刻,她只盼望头发快长起来,快点长起来……
现在低调点,将来会好过点(1)
二度进宫
大约在永徽二年(651年)八月的时候,武则天的头发长好了,基本恢复了原状。她这次长发是受了王皇后的“潜令”,潜令也就是密令。王皇后密令武则天长发,自然有她的道理,因为她要接的是一个正常的宫人,而不是一个尼姑。如果把一个尼姑接回宫,还跟皇帝有染,那就必然会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
这时,李治27个月的守孝期已满,他渐渐地在皇位上坐稳了,也考虑过接武则天回宫的事。在他看来,这事行得通,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朝臣们把他和武则天的事淡忘了,甚至忘掉了武则天的存在。尽管如此,但他还是无法向朝臣们言及此事。
正在李治感到为难之际,王皇后找来了,王皇后是来请示他批准武则天进宫的。王皇后做法正中李治下怀,既然如此,她为什么还要向李治请示呢?因为皇宫每进一个人,都要经过皇帝签字批准,王皇后请示李治,表面上看是履行程序,实际上就是向他献殷勤。李治大为惊喜,随后对王皇后的态度大为改观。王皇后的目的达到了,她总没事儿偷着乐,然后屁颠屁颠地帮李治忙活那点破事儿。
在王皇后的掩护下,武则天回宫了。再次入宫,武则天感慨万千。14年前,她豪情万丈、满怀信心地来到这里,期待大展宏图,没想到她年少轻狂,得不到李世民的亲近与重用,最终默默无闻地牺牲了12个春秋年华。两年前,她以为命运会发生转变,以为深爱自己的李治会兑现爱的承诺,却没想到那个爱的承诺在现实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最终她走进了那高墙阴森的寺院。如今,她又回到了皇宫,但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她不知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着变数,变幻莫测。要么是光芒万丈,要么是万丈深渊,这两种状态,武则天都体验过,太折腾人了。武则天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因为她已是27岁的大龄女青年,眼看就要奔三了,再这样折腾下去的话,这辈子就算打发了,而所有的理想都是空谈。
这次入宫,却跟理想无关。因为武则天深知王皇后的用意,况且王皇后对她有恩,王皇后让她干什么,她就得干什么。再说人家是皇后,统领整个后宫,而她仅仅是个宫女,连皇帝的嫔妃都算不上,她不听王皇后的,又能怎样呢?
既来之,则安之。我已经接受一次命运的安排了,再接受一次也无妨。不过,一切见机行事,一切跟着感觉走。
这一点至关重要,武则天的政治嗅觉非常敏锐,她善于见机行事,善于谋断和决策,无论何时何地,包括这次入宫。
因此,当明白了王皇后把她接回宫的用意时,她就暗自发笑:“小样,你想把我当棋子使,难道就不怕我顺着你往上爬吗?等我爬到你头顶上后,就一脚踩死你。想玩我,你也太嫩了,我玩不死你才怪!”
王皇后把武则天当作棋子使,就注定了棋局的失败,因为她选错了棋子,因为这枚棋子是武则天。
李治专宠武则天
武则天回宫后,李治开始和她频频幽会。说起来,这两人也是一对苦命鸳鸯,偷偷地苦恋了多年却无缘牵手。如今,两人终于可以在一起了,那就尽情补偿那段隐藏的爱吧。
这段时间,可以用“专宠”来形容李治对武则天的爱。一是他对武则天心怀愧疚,他要把所有爱的激情都释放在武则天的身上。二是他和武则天性格相异但相吸,他们在一起真的很合适。和武则天在一起,他找到了一种久违的爱的感觉,他要好好地爱着武则天。三是他有*情结,且一直暗恋武则天,如今武则天终于投入了他的怀抱,他就格外珍惜,格外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爱情。
现在低调点,将来会好过点(2)
这些日子,也是武则天有生以来最幸福的日子,因为她真正体验到了做女人的滋味,这种滋味是那么的幸福、甜蜜和满足。
做女人挺好,真的。这是武则天这些日子的切身感受。
低调做人,意外晋升
李治如此宠爱自己,一直奋发图强的武则天就开始谋断:这个男人,他是那么的温柔和重情,而且对我极其专一,我干吗不牢牢地抓住他的心,让他成为我一个人的男人?他是大唐最高领导人,他要是成为我一个人的男人,我就能得到很多东西啊!
想到这里,武则天心潮澎湃,但眼下她只是个宫女,目前主要任务就是伺奉好李治和王皇后,当好王皇后的棋子,离间萧淑妃。
只要能达到目的,当回棋子又何妨呢?再说,我完全可以将计就计,借助王皇后的力量先打倒萧淑妃啊。她也是我的政敌和情敌,敌人嘛,反正是要打倒的,晚打倒不如早打倒。打倒一个是一个,这是好事。
圆滑世故的武则天,早就把这层利害关系想了N遍,但她时刻不忘提醒自己:这个时候,我一定要沉住气,做人处事都要低调一点,再低调一点。现在低调一点,就是为了将来能好过一点。现在低调一点,就是为了将来能对敌人更狠一点。不对敌人狠一点,我的理想就不能实现。
史书记载有这样一段话:“武氏多权术,初,卑辞屈体以事后,后喜,数誊于帝。” 这段话清晰地说明了武则天再次入宫时的权谋手段。
一方面,她把王皇后当作救命恩人和再生父母,就像孙女伺候奶奶一样低三下四、无微不至地伺候她,在她面前尽情扮演着一个仆人甚至是奴才的角色,为的是让她在李治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
另一方面,她全力迎合李治,牢牢地抓住他的心,让他更爱自己,甚至只爱自己。除此之外,她还注重团结,广交朋友,特别是跟身边最普通的宫人打成一片。比如,李治给她的赏赐,她都会分发给大家,从而笼络人心,在同事中树立了威信和口碑。
武则天的表演惟妙惟肖,真实感人,王皇后心花怒放,她一个劲儿地在李治面前夸奖武则天。李治早就被武则天迷住了,这段时间他本来就宠爱她,在王皇后的煽风点火下,在广大宫人的交口称赞下,他对武则天好得不能再好了。
武则天将计就计,略施小计,就牢牢抓住了李治的心,这充分说明她善于权变和谋断。武则天表现得如此出色,李治当然要给她一个名分,巧的是她怀孕了!
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永徽三年(652年)七月,武则天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李弘。这可是天大的喜事,武则天顿时感到自己的身价会暴涨,李治也是喜形于色,他一直要给武则天一个名分,于是大笔一挥,册封武则天为昭仪。
昭仪位居九嫔之首,官阶是正二品,地位直逼正一品的萧淑妃。
武则天,一个没有任何地位的普通宫人,竟在一夜之间成为二品昭仪,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武则天自己,她对此有着很深的感触。
但武则天很快就冷静下来,她暗暗告诉自己:这是我人生转折的开始,是刚刚开始,以后的路很长很曲折也很艰险,我一定要小心应对才是。不过,既往的经历和这件事,也让她明白了一点:做人不能太二愣,做事不能太冲动,二愣和冲动都是缺心眼的表现,就像14年前的驯马事件。做人要圆滑世故,做事要权变谋断,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吃亏,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就像这次事件。
昨天是普通宫人,今天就成了二品昭仪,这种传奇的人生经历,在历史上极其罕见。
武则天成功晋升心得:
1. 她是从一个地方跌倒了再爬起来的,爬起来之后,她暗暗告诉自己:不要在同样的地方以同样的方式再次跌倒。事实上,她做到了,从此她再也没有跌倒。
2. 刚刚爬起来的她,实力和势力都很弱,因此她再三提醒自己:一定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否则再次跌倒的一定是自己。她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将来她过得很好。
3. 她善于权变和谋断,并能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她也提醒过自己: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别人的命运也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后来,她做到了,她牢牢抓住了李治的心,李治当然会给她升职加薪。
狠斗两个情敌(1)
萧淑妃胡闹失宠
武则天成功地离间了萧淑妃,李治真的不再宠爱她了,最明显的标志是,她再也没有为李治生儿育女。
萧淑妃怎么也想不到一个过了时的先帝姬妾,竟然能把现任皇帝迷得五魂三倒,她愤怒极了。想当初,她才是皇帝最宠爱的女人啊,如今却被那个过了气的大龄剩妇横刀夺爱,她能不愤怒吗?
萧淑妃是个头脑简单、性格泼辣的人,她无法接受李治宠爱武则天的事实,就在李治面前撒泼,还破口大骂武则天。女人吃醋了,在男人面前闹一下情有可原,但不能闹过头了。闹过头了,男人就会觉得她难缠和不可理喻,就会讨厌她。何况这个男人是皇帝,他有权力去爱很多女人,谁要是一个劲儿地干涉阻挠他,他就会对谁实施婚姻冷暴力。
萧淑妃就在遭受李治的冷暴力,可她执迷不悟,整天用高八调的声音和李治吵架。李治快要烦死她了,武则天却捂着嘴偷笑:这个二杆子,真是比我少吃了好多年的盐,城府太浅。你以为你一哭二闹三上吊,李治就能回心转意吗?你太缺心眼了!不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