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靖康国殇纪事-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在宋神宗的庙里设立祭祀)的头上,说王安石的改革导致了宋朝的内政###、军备松弛,但是对于在金营为人质的肃王赵枢,却不想办法进行外交斡旋争取回归。
  另外,开封府尹聂山也因守护京城有功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后,钦宗亲自为其改名为聂昌,希望他像刘邦手下的汾阴侯周昌(描述口吃的人“期期艾艾”中的“期期”就是来源于此人)一样为国尽忠,却不想着积极收回燕山等失地。
  北宋朝廷不管处于金兵直接威胁之下的河北地区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却在如何改革科举制度、如何选拔人才方面争论不休。朝廷不管江山社稷的安危,不考虑金国的二太子(宗望)是否秋天继续前来入侵,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把宋徽宗的宠臣蔡京、童贯之流赶尽杀绝,又匆忙地立自己的儿子为东宫太子。
  正当朝廷上下处于一种钩心斗角的状态的时候,北方战场金兵的进攻仍然没有停止,河西重镇太原府仍然处于金兵的围困之下。
  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决不可因为胜利,而放松对于帝国主义分子及其走狗们的疯狂的报复阴谋的警惕性,谁要是放松这一项警惕性,谁就将在政治上解除武装,而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北宋的君臣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是也不影响他们放松对金国的警惕,注定要品尝到自己种下的苦果。
  

第十二回 张孝纯苦守太原府  刘光世避敌留骂名(1)

  这里先把宗望领导的东路军放下不谈,宗翰领导的西路军可没有那么顺利,在河东重镇太原城下遇到了最难啃的骨头,并且差一点就被噎死了。
  太原地处山西中北部的汾河谷地,“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自古就是“河东之根本”,是历代王朝极为重视的军事重镇。小帅此处先晒一晒太原的历史。
  太原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尤其体现于五代时期。一些学者认为,一部纷争五代史实际可以当做建都于开封或洛阳的中央政权,同以太原为根据地的割据势力激烈斗争的历史来看。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斗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以太原割据势力的胜利而告终的。后唐、后晋、后汉的统治者都是从太原起兵夺取政权的。
  太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称晋阳。唐朝的唐高祖李渊以及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朝末年据有太原,然后兴兵反抗隋炀帝,最后夺取了隋朝政权,建立了唐朝。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太原更是各路封建军阀争相夺取的地方。
  公元960年正月,在“陈桥兵变”赵光义、赵普以及众将领的拥护之下,赵匡胤皇袍加身建立宋朝,志在统一天下的宋太祖开始逐步结束五代十国的乱世局面。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宋太祖与他的弟弟赵光义来到宰相赵普的府第。因为君臣三位非常熟悉,所以就席地而坐,一边吃着烧烤,一边讨论着如何尽快统一天下。赵普问道:“皇上深夜驾临,有什么事么?”赵匡胤回答道:“我睡不着呀,卧榻之侧尽是他人酣睡。”赵普道:“陛下既然胸怀天下,臣愿闻南征北伐的策略。”
  赵匡胤道:“我想先攻取晋阳(太原当时的称法),灭掉北汉,然后再攻打南方诸国。”赵普沉默良久之后回答道:“北汉占据太原也是好事情,为大宋戍守着西北两面边防,一旦平灭北汉,我们将直接面对契丹,为什么不姑且先留下它?等削平南方诸国,这弹丸之地还不是唾手可得?”宋太祖点头称是。就这样,“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就在君臣的割腥啖膻之中得以制定下来。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先把攻击的方向指向了南方小国。
  公元968年秋天,北汉皇帝刘承钧去世,他的儿子与大臣之间发生了内乱,最后刘继元被拥立为北汉皇帝。借北汉政局混乱之机,赵匡胤觉得有机可乘,于是放弃了“先南后北”的既定战略,草率地决定北伐,进攻太原。宋军从潞州和汾州分两路进军,直逼晋阳城下。
  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赵匡胤向刘继元及其大臣下达了四十余道劝降诏书,被高官厚禄所打动的宰相郭无为劝刘继元投降,但遭到拒绝,刘继元转而向辽国求援。当时的辽国是北汉的宗主国,十一月,北汉的辽国援兵赶到,久攻不下的宋军只得撤兵。北宋第一次进攻太原失败。
  三个月后,赵匡胤御驾亲征,在第二年的春天兵临城下,从四面围攻晋阳。在此之前,双方为争夺汾河桥发生激烈交战,北汉军死伤一千余人后逃回晋阳。
  尽管宋军在石岭关等地两次击退辽国援兵,将斩获的首级和缴获的铠甲陈列于晋阳城外,以打击北汉军队的士气;尽管率军出战的北汉名将杨业(就是后来杨家将的鼻祖级人物金刀令公杨继业)在宋军追杀下狼狈地攀援绳索缒城逃归晋阳,但是,“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顽强的军民在宋军持续几个月的猛烈攻击下仍旧坚守危城,一个个想在宋太祖面前立功表现的宋军名将被乱箭射死在晋阳城下,双方都伤亡惨重。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二回 张孝纯苦守太原府  刘光世避敌留骂名(2)
迫于无奈,赵匡胤在部将建议下,效仿古代先贤的作战经验,决开晋水和汾河,水灌晋阳。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形决定了水攻是袭取太原最不负责但却最为有效的办法,在大水的漫灌与浸泡之下,晋阳南城的一段城墙崩塌,汾河水冲入晋阳城,宋军乘着小船发起猛攻,甚至放火烧毁了南城门。就在豁口越来越大的时候,北汉军队用柴草堵死缺口,修补好崩塌的城墙。晋阳古城仍然没有被攻破。
  经历四个月的苦战之后,宋军的攻势已成强弩之末,即使有宋太祖督军也不能改变炎热的天气。大水可以冲灌晋阳,但潮湿闷热的环境也使宋军痢疾流行,而两次被击退的契丹援军又卷土重来,开明睿智的赵匡胤面临理智与脸皮的抉择。
  赵匡胤判断短时间内很难攻破晋阳,准备部署撤军。但一些渴望在皇帝面前建功立业的武将叩头请战,愿以死效力。赵匡胤说:“你们都在我属下多年,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的,作战都很勇敢。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宁愿不得太原,也不愿意让你们冒着敌军的刀锋与箭雨去冲锋陷阵出生入死。”这一席话说得众将领感激涕零,不再坚持继续攻打,赵匡胤怀着对太原的仇恨班师回朝,第二次进攻太原失败。
  宋军撤退后,北汉将城外的积水放干后,晋阳城墙接连有多处崩塌,正在太原的辽国使者韩知番于是领悟了引水攻城的奥妙:“宋军只懂得引水浸城,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如果先浸后涸,那么晋阳城早就危在旦夕了。”这就如同在每次长江洪水过去之后,由于洪水的压力骤然消失,原本压力平衡的大堤就会向江河的内侧溃塌。如果赵匡胤知道了这一道理,恐怕晋阳早已被攻破了,看来多学习一些水利知识也会对打仗有帮助呀。
  赵匡胤不是那种死心眼儿的人,尽了全力也没有把太原攻打下来的现实使得赵匡胤重新回到“先南后北”的既定战略上来。公元975年,宋军攻克金陵,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历史上诗词水平最高的帝王,留下的诗词名篇脍炙人口)投降,南唐灭亡,基本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第二年八月,赵匡胤因为年龄的原因没有御驾亲征,派遣宋军兵分五路,会攻北汉。到九月份,宋军一路进展顺利,党进率领的宋军已抵达晋阳,大败北汉军数千人,大军把晋阳紧紧包围。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在“烛影斧声”的千古疑案中,赵匡胤神秘地死去,五路宋军在此情况下匆匆撤兵,只留下宋太祖赵匡胤对未攻克太原的终生遗憾。
  接替赵匡胤帝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刚刚即位就立誓要攻取太原,他注重总结前几次进攻太原失利的原因,觉得晋阳城墙的坚固是最难克服的困难,于是做了精心的准备。
  公元979年二月,赵光义下了狠心从开封出发御驾亲征。赵光义最初定的战术是对太原“围而不打”,吸引北汉的周边力量来救援,然后消灭救援的军队后攻城。这种战术叫做“围城打援”,在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屡试不爽,战绩卓著。
  宋军“围城打援”的既定战略得到有效贯彻,陆续攻克太原外围州县,并在太原北门户石岭关成功击退辽国援军,为会攻太原扫清了障碍。当刘继元再次向辽国求援时,信使被宋军擒获,押到晋阳城下斩首。在宋军逼人的气势下,辽军放弃了对北汉的军事援助,当时晋阳的民户仅有三万多户,士卒仅有三万人,但是顽强的北汉政权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准备与宋军死磕。 。 想看书来

第十二回 张孝纯苦守太原府  刘光世避敌留骂名(3)
当年四月初,数十万宋军很快修筑好围城工事,完成了对晋阳城的四面铁壁合围。四月底,宋太宗来到晋阳城下,派人向刘继元送去劝降书,但守城的北汉将士拒绝接收,北宋军队对晋阳的围攻因此而愈加猛烈。
  宋太宗做好了攻城设备上的准备。宋代的军事科技空前发达,抛石机的负重已达九十斤,弩箭的最远射程达到三里,还出现了集束发射的弩箭,火药兵器也开始应用。在赵光义亲冒矢石的督战与太原军民的拼死抵抗下,战斗进行得异常艰苦惨烈。
  宋军的抛石机日夜轰击晋阳城垣,以至于城墙伤痕累累,城头几乎没有完整的堞口。数万名弓弩手列阵于城下,一个多月里几乎昼夜不息的箭雨飞向晋阳,只是没有人大喊“风,风”。恐怖的气氛浓厚,一次拔付的几百万支弓箭往往片刻之间就射尽,城头飞集的箭羽如同猬毛一般,密集的流箭飞越城头射入城内,仅刘继元派人以十钱一支的价格向市民回收的就达一百余万支。赵光义听说此事后笑道:“他这是在替我保存呢,最终这些还是我的。”
  有皇帝的督战,宋朝军中众将士很是拼命,都想率先攻下城池立功受奖。宋军大将崔瀚率先攻城,脸颊中箭依然面不改色地督战指挥,类似于《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惇,弓箭射中了眼睛,拔掉弓箭带出眼珠也继续冲锋。赵光义认为其勇气可嘉,亲自探望他的伤势。
  北汉皇帝刘继元也不含糊,与宋太宗一样,也是亲冒矢石督察晋阳城防务,鼓舞士气。但是,几万困顿的兵士怎么能够长时间禁受住几十万军队的轮番攻打,即使城墙再坚固,也有被攻破的地方。在宋军暴风骤雨般地狂攻之下,晋阳城外的子城羊马城陷落,北汉军队的士气受到打击,守军大将为了安身保命,纷纷准备投降。
  在那个年代,士大夫们不是很在乎礼义廉耻,都是本着“谁给钱多就跟谁”的态度,哪一方强大了,肯定会有对方的人来投靠。当时最有名的就是冯道,此老在中国历史上很是有名,五代十国中的五代他都是朝廷命官,哪个人来做皇帝他都欢迎,次次他都有迎立新皇帝的功劳。其人还不知羞耻,以“长乐老”自居。
  在宋军近乎于疯狂的攻势下,北汉皇帝刘继元实在撑不下去了,和他的大臣们身着白衣纱帽向宋太宗赵光义正式投降,历经四代二十九年的北汉政权灭亡。
  国力衰微的北汉割据政权,最多时也只统辖十二个州,兵不过三四万人,较之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割据政权都要弱小,但它却凭借着晋阳城和契丹援兵,接连击退了周世宗、宋太祖的三次北伐,顽强地与强大的北宋统一政权抗衡了十九年之久。攻取晋阳成为北宋统一战争中进行得最为艰苦卓绝的战役。
  早在十年前赵匡胤北伐太原的时候,北汉大将杨业就曾向刘继元提出过突袭辽国援军归降宋朝的建议,十年后,当年拒绝杨业建议的北汉皇帝已经投降,但作为北汉臣子的杨业却仍在晋阳南城拒守苦战,直到赵光义让刘继元下达归降的命令,忠于职守的杨业这才面对北汉皇城所在的北方拜了又拜,满怀着一腔悲愤解除铠甲,向宋太宗归降。
  北汉皇帝和北汉臣子们投降了,但桀骜不驯的晋阳百姓仍在负隅顽抗,即使是皇帝投降了自己也不投降,太原百姓因此被赵宋王朝斥骂为“顽民”。其实北汉的朝政###黑暗,北汉百姓早就对这个割据政权深恶痛绝。既然如此,太原百姓拼死抵抗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十二回 张孝纯苦守太原府  刘光世避敌留骂名(4)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宋军前期的水灌晋阳、火烧平遥、动辄裹胁数万百姓远离故土的暴行所致。人心散了,这未尝不是原因之一,但更为重要的却是太原百姓勇武劲悍顽强不屈的民风使然。山西靠近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和频繁的战争铸就了太原百姓的这种精神特质,所以太原子弟历来从军者极多。
  在太原一千四百余年的频繁战争中,很少有军队能够在正面交锋中攻破这座英雄城市,即使晋阳城被毁、太原百姓在此后的几次屠城中屡屡被杀尽,这种精神依然传承下来。所以自古以来每一场以夺取太原为目的战争都是极为惨烈的恶战,除非最高守卫者出于自身的私利下令投降或弃城逃跑。抗日战争中的太原战役以及解放战争中1949年徐向前在全国即将胜利的前夕进攻太原,都让进攻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得以占领太原。
  宋太宗赵光义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晋阳,但是心中却是难以消除对晋阳的仇恨,除了损失了很大的力量才夺取了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之外,还有就是太原这片凝聚着王者之气的风水宝地。
  历史上,汉文帝被汉高祖封为代王,驻守在晋阳,最后入主汉宫;北魏时期的尔朱荣也是以太原王的资格掌握了北魏的实权;高欢父子盘踞晋阳开创北齐;李渊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即位前都曾被任命为以晋阳为封地的晋王;崛起于太原的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创立了后唐、后晋、后汉这三个王朝。
  正是因为晋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人把太原称为“龙城”,说这里是“真龙天子”的风水宝地。
  太原人依然满怀深情地将这片热土称为龙城,但这一称谓却给晋阳城带来过灭顶之灾。要知道,谋反与叛逆自古以来就是封建王朝视为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京城里的真龙天子们最害怕的就是别的地方出现他们的同类,因为他们的愚昧与偏执,为了他们“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一己私利,历史一遍遍地重演着血腥的屠杀和丧心病狂的暴行,这样就导致龙城太原在劫难逃。
  偏执狂赵光义既害怕军人凭借城坚池深的晋阳城再进行叛乱或割据,更害怕凝聚着王者之气的太原出现与他争夺帝位的真龙天子,晋阳失陷不到半个月后,赵光义把晋阳的老百姓全部迁移到河南,然后下令火烧晋阳。火烧之后还不算完,宋军又引晋水和汾水冲灌晋阳,最终使这座千古重镇化为了一片废墟。
  太原的噩梦还没有结束,按照古代风水理论:山脉象征为龙,称做龙脉,又根据山的走势,分为龙头、龙角、龙身和龙尾。破坏风水一直是一种疯狂的报复与狭隘的泄愤,慈禧太后就曾下令砍去光绪祖父坟后的两株柏树,相传日军为了缚住朝鲜这条苍龙而设置了十二根破坏风水的桩柱,一些深信不疑的韩国人至今仍在寻找它们的位置。
  当时的人们传言,太原北方的系舟山是晋阳龙脉的龙角,西南的龙山、天龙山是龙尾,而晋阳就是龙身子。因此,无辜的系舟山被十几万宋军削去了山头,称为拔龙角,这样就失去了灵性。
  公元982年,也就是火烧晋阳三年之后,出于国防的需要,宋太宗命潘美在晋阳故城东北三十里汾河对岸的唐明镇新建城池。城池建成后,心有余悸的统治者不愿再看到“太原”、“晋阳”这样的名称,而代之以“紧州军事”,直到七十七年之后,才恢复了太原府的建制。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太原城则是一千年河东,一千年河西。

第十二回 张孝纯苦守太原府  刘光世避敌留骂名(5)
潘美按照宋太宗的旨意,在建设新城的时候,为了破坏太原风水,消除太原王气,取谐音以“钉”死太原龙脉,只修丁字街而不修十字街。元好问的《过晋阳故城书事》诗中写道“官街十字改丁字”,说的就是这段典故。对此,后代有人也做过善意的解释,说丁字街对阻遏契丹骑兵的驰骋极为有效。然而,在冷兵器时代,城池是抵御敌军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城池有失,守军的斗志与士气也随之崩溃,激烈的巷战只能是殉道者为壮烈结局而尽的最后努力,相对于整体战局已经毫无意义。所以,修建丁字街,只能是赵宋王朝愚昧与狭隘的表现。
  到1948年太原战役前夕,阎锡山军队在城中修筑巷战工事时,统计市区内仍有大小丁字街三百多条。直到今天,太原旧城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在城建规划中难以修复的错误,而近年来为了消除丁字街实施的交通改造工程,也因此都被冠以“打通”工程。
  公元1125年十月,金国兵分两路进攻宋朝,西路军以宗翰为首。早在十月中旬,童贯接到河东边郡有关金军这一时期调动频繁的警报后,他的注意力才逐渐从外交转到军事上来。童贯派宋使马扩为使节,组成外交使团访金,使团表面上的使命是就归还应、尉两州向金方进行交涉,其实童贯也知道狼把肉吃下去是吐不出来的,使者的目的却是刺探金军是否有南下之意。
  其实多次出使金国的宋将马扩早就对金兵的南侵有所察觉,并提醒童贯早做防备,仍然沉醉于以一百万燕京代租费收回燕京空城而沾沾自喜的童贯却对此充耳不闻。在谈判中,马扩要求金方归还应、尉两州以及灵丘、飞狐两县。
  狂妄的宗翰笑道:“你还在指望得到这两个州吗?山前山后都是大金国的土地,还有什么好说的?你们把所有州县奉上赎罪,我们才可以原谅你们收纳叛将张觉之过。你现在就可以回去了,我过几天会派人到你们那里。”
  金人确实是过于蛮不讲理了,宋朝要求金国归还应、尉两州,金国却要求宋朝再割土地,谈判肯定是没有任何基础了。此时宋使马扩已经看出宋金必有一战,而且战争就在眼前,回去后立即向童贯做了汇报。童贯直到此时才知道金人的狼子野心,惊道:“金国刚刚立国才几年,怎么敢轻易侵犯我天朝大国!”马扩建议速作提防,赶快把在西夏前线的主力部队向河北调动,以做不时之需。但此时的童贯却另有一番盘算,准备逃跑回京城。
  两天后,金使王介儒到达太原,态度极为傲慢,并出示了金太宗的宣战诏书《牒南宋宣抚司问罪》。诏书上先说宋朝受辽国欺负了一百多年,是金国灭亡了辽国,才把宋朝“解救”了下来,并且还把燕京一带的土地赠送给了宋朝,然后是“大宋皇帝感斯大义,遂立严誓,卜于子孙,久敦信约。何期立渝盟誓,手书称诏,构我边臣,使为叛乱,贼杀宰辅,邀回户口。圣上以含容为德,取索户口以外,一无理会。尚自不知悔过,反于沿边多方作过……,今聊整问罪之师,且报纳土之由……”
  童贯见了诏书大惊,知道这一次金国是准备动真格的了。从这个诏书之中可以看出,金人认为宋朝招降纳叛金国的官员,以及不遣送燕京逃去的人民,违背了宋金双方盟约中不纳叛亡的誓言,因此才出动大军前往问罪。

第十二回 张孝纯苦守太原府  刘光世避敌留骂名(6)
按照常理分析,金人向宋朝递交了“问罪书”后,应该等待宋朝的明确答复之后才能考虑是否出兵的问题。可是金人不但没有等候宋朝的答复,反而在派出使者拿着诏书“问罪”之前,就已经开始军事行动了,等于就是不宣而战。
  这种卑劣的手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入侵波兰和入侵苏联以及日本鬼子偷袭珍珠港都使用过,可以达到战役上的突然性,但是在道义上就很欠缺。不过宣战书对于侵略者来说就是一张###布而已,有没有也是无所谓的事情。
  1125年十二月一日,宗翰率领金西路军自云中出发,为了表明自己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金兵在边界地区发布了《元帅府左副元帅、右监军、右都监下所部事迹檄书》,除了把诏书中的宋朝招降纳叛添油加醋、喋喋不休地又说了一遍之外,还晓谕宋朝军民要“择其曲直”,并且表明金兵来了是解放宋朝的人民,绝对不抢粮食。
  西路金兵分两路对河东宋军发动了进攻,一路进攻山后的武(今山西神池)、朔(今山西朔县)两州,主力沿应州——代州——忻州方向进犯太原。朔州地势险要,西据黄河,北邻广漠,是太原到云中(大同)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山西防守的军事重镇。
  北宋朔州守将孙诩奋勇抗敌,但是原来宋朝招募的主要由“汉儿”组建的义胜军见到金兵来势凶猛,并且宋朝对义胜军刻薄寡恩,军饷欠着不说,粮食都得不到保证,立即打开城门投降。孙诩兵败被杀,朔州轻易易手。金兵乘胜进兵武州,因为也有临阵叛变的汉奸,武州也因为义胜军里应外合而陷落。
  在东面,宗翰率金军主力进攻代州(今山西代县),驻代州的义胜军发动兵变,宋朝守将李嗣本被义胜军擒献金人。金军随即进击太原以北的重镇忻州,守将贺权自知寡不敌众,不战降金。这位老哥比前面投降的要有创意,组织了一个乐队,敲锣打鼓地欢迎金军入城,估计还组织了一些群众,一边鼓掌还一边欢呼“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的口号,丑态百出。宗翰见了十分高兴,命令主力部队不要进城,以最快的速度直插石岭关。
  由于义胜军反叛以及汉奸的主动投降,宋军西线战场一开战就陷入极其不利的境地。太原以北门户武、朔、代、忻四州在几天之内,全部丢失。金军乘势进逼最后一道关口石岭关,太原岌岌可危。
  童贯不料事态发展到这种地步,除了忧虑之外,一筹莫展。此时的他无心指挥作战,一心只想逃归京城。太原知府张孝纯劝阻道:“金人撕毁盟约,大人应当率领各路将士奋力抗敌,如果大人南归,军心必然动摇,这无异于把河东拱手送给金人呀。河东一旦失守,河北岂能保全?!请大人留下来与我们共同报效国家,更何况太原地势险要,人民劲悍,金兵未必能够攻取。”
  厚颜无耻的童贯居然说:“我的职责是宣抚,而不是守土,如果一定要我留下,还要你们做什么?!”十二月八日,童贯带领自己的胜捷军逃离太原前线,张孝纯闻迅后击掌长叹:“平时童大人何等威风,怎么一旦风云突变就心惊胆战抱头鼠窜,他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天子?!”
  童贯强行离开太原,河东各军失去统一节制,面临金军进攻,互不同属,已成一盘散沙。正是这个童贯,回到京城后拒不接受宋钦宗东京留守的任命而与徽宗南逃,当卫士们在一片痛哭声中阻挡浮桥请求徽宗留下时,这个逃跑将军竟然命令他的亲军胜捷军放箭,当即射倒数百人,童贯因此在舆论的一片谴责声中遭贬,流放途中被宋钦宗下诏处死。

第十二回 张孝纯苦守太原府  刘光世避敌留骂名(7)
石岭关地势险峻,岭横东西,路纵南北,扼守太原通往忻、代、云、朔之要道,过了石岭关,到太原就没有任何险阻可以固守,故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来为太原北方之门户。太原知府张孝纯命宋将冀景前往驻守,冀景怕金兵势大,临阵推辞不往,张孝纯无奈另拨精兵八千增援,冀景勉强成行。
  冀景命归朝人(从金国归来的宋朝人,海外华侨)耿守忠为先锋。这位先锋官可是一位很聪明的人,一看到主帅都不来镇守,把自己派来当挡箭牌,如果守住了关口,功劳是主帅的,守不住肯定自己脑袋搬家,思前想后干脆投降金国算了,于是将石岭关拱手让与金人。太原以北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就这样莫名其妙地丢失了。
  金兵一路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宗翰本来觉得入侵以来应该会有几场恶战要打,结果宋军都是一群窝囊废,自己带领军队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阅兵的,更加轻视宋朝,于十二月十八日直抵太原城下安营扎寨。
  知府张孝纯见金军兵临城下,紧急传檄山西诸郡前来解围。此时的河东诸军早已是惊弓之鸟,自己还保护不了自己,谁还去管你知府大人。倒确实有忠义之士,朔宁府知府孙翊是河北名将,听说太原府被围困,急忙率领两千军队驰援。宗翰知道他带领的兵士都是朔州本地人,就把朔州的乡亲父老赶了过来劝降,士兵们一看到这样的局面,发生了哗变。他只好带着少数兵士继续战斗,到了太原城下,张孝纯却认为金兵就在城下,怕开了城门之后金兵趁空攻入,不敢开门。可怜的孙翊只好带兵在城外奋勇拼杀,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
  宋将折可求与刘光世率军共四万人增援太原,折可求准备越过天门关,但是宗翰早已经派兵守关,他只好改走交城准备与刘光世合兵一处。由于折可求与刘光世的军队长途跋涉,士兵早就疲惫不堪,正要准备休整一下。而金兵却是以逸待劳,宋军与金军激战于汾河以北。
  刘光世是刘延庆(就是童贯第二次进军燕京时候临阵逃跑的那位)儿子,遗传了他老爸“长腿将军”的家传绝学。意气风发赶到山西以后的刘光世,将其运筹帷幄、谈笑用兵的名将风范发挥得淋漓尽致,每日里喝酒划拳,高谈阔论,对于即将到来的血腥战争仿佛若无其事。
  然而,得知金国大军已经开始攻击的消息后,只见早就做好了充分应对准备的刘光世一掷酒杯,推案而起,顶盔挂甲,手提长枪,翻身跃上白色战马,两腿一夹,身先士卒,率领麾下两万精兵,如一阵风般跑回了自己纵深大后方,把自己兄弟部队的侧翼全部送给了金兵。其速之快、其势之疾、其身手之矫健、其应对之迅捷,将没见过什么世面的金兵唬得瞠目结舌,自愧不如。
  刘光世大军不发一矢一箭,不动一刀一枪,甚至不跟敌人打上一个照面,就率部全师而退,可以说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国家军事实力和有生力量,为国家今后的繁荣富强立下了不世之功,并且这支军队在康王赵构起兵时立即成了拥立之师。他这里撒腿一跑,可把兄弟部队害惨了,老实巴交的折可求苦战不支,全军崩溃。宋军解围失利,太原从此也就成为了一座孤城,见到的都是敌人,没有再看到一个友军。
  折可求是山西名将折从阮的后人,这里的“折”要念“shé”,也写作“佘”。金刀令公杨业之妻佘太君就是出自将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