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靖康国殇纪事-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贝缶钡帚炅撼俏縻晁习栋灿舭ぷ沤鸨挠⑿燮趴杉话摺W谕采跷炭郑髀反缶擅质Φ缆柿欤绯彼话阌坷矗辖舯背分匦掳灿桓仪峋偻
  这时,宋钦宗盼望援军就像“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深山出太阳”一样,见种家军的杰出代表“小种”前来救驾,如见了救星一般,赶紧犒劳将士,并立即召见种师道询问退敌之策。
  种师道回答:“金人不懂用兵,孤军深入,并不可怕,可缓图之,日久其粮草不济,必将败退。少则半月,多不过一月,勤王之师大集,特别是西北姚古(姚平仲之养父)和种师中率领的精锐之也将赶到,而那时金人粮草肯定将尽。若金人退兵,我军可尾袭;金人若不退,我军数倍于敌,也可一鼓而歼之了。”
  钦宗胆怯,小声对种师道说:“朕看还是向金人妥协为好。”种师道听了很吃惊,他知道皇上说的“妥协”,其实就是投降,但是作为统兵将领,又不能和皇帝据理力争。“小种”岂能是投降之辈,如果那样不就变成了“没种”了,会把整个家族荣誉都丢尽了。
  在这一危急关头,种师道慷慨陈词:我只知率领军队捍卫江山社稷,保卫皇上,其他的事情不想过问。说此言时,白须白发微微颤动,令人动容。钦宗于是任命种师道为同知枢密院事,统领四方勤王之师。
  本来一意主和的宋钦宗赵桓,自从来了“小种”率领的种家军,态度开始转变了,由以前的盲目悲观转变为盲目乐观。钦宗也确实有乐观的理由,算算城内外我军总数,已达二十几万人,而金军不过六七万,我军三倍于敌,还有什么可怕的。不光不必怕,而且完全可以痛击敌人了。打他一个大胜仗,洗清我军在河北屡战屡败的耻辱,把骄横的金人打回到老家去继续结网打鱼。

第 十 回 种师道起兵勤王命  姚平仲贪功败金营(5)
此时虽然和议仍在进行,康王赵构和张邦昌还在金营交涉割地赔款的事情,但主战的声音已经开始超过投降逃亡的声音。
  屡战屡败的宋朝已经被金兵折腾得没有了性格,确实太需要一次胜仗来鼓舞人心,鼓舞士气了,年轻的皇帝也确实太需要一次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大展自己的宏图了。难怪他从右倾投降主义迅速转变为左倾激进主义了。他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这个老将种师道身上。种师道年老体衰,行走不便,他特许他坐着轿子进皇宫,并且免行拜见之礼,这种待遇有宋一朝从来没有给过武将。他屡屡派人去种师道营中,在慰问之余,催促他早日筹划完毕,早日大举进攻。
  种师道深知皇帝心意,作为多年沙场征战的老将,被敌人打到京城的附近是很耻辱的事情,他又何尝不想早日驱逐金人,早日取得胜利。但他久经战阵,知道兵凶战危,金兵士气正盛,不能打无把握之仗。何况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现在兵力不过三倍于敌,没有必胜把握。再等十天半月,姚古、种师中的西北精锐主力赶到。那时兵力四、五倍于敌人,必然可以战胜敌人了。因此他在紧张筹划之余,竭力劝说赵桓,再耐心等待一时。但是钦宗等不了这样长的时间,要求必须在半个月内解决问题。
  靖康元年正月二十七日,钦宗主持召开了一次最高军事会议,终于定下二月初六为总攻日期。按照种师道的计划,准备召集精兵后三月下旬出击,宋军完全有望打一次大胜仗,彻底改变历史。但是年轻皇帝对种师道的特殊礼遇和寄予厚望,却引起高层各方微妙的心理变化,最终使这一计划胎死腹中,只能按照“既定的方针办”。
  种师道的到来以及快速掌握兵权,引起了朝廷内部人事安排的矛盾。首先心理不平衡的却是李纲,这肯定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李纲以前临危受命亲征行营使,相当于前敌总指挥,已经做了不少前期抗敌工作,取得了第一次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并且钦宗也是按他的意思,紧急招来了老将种师道等来勤王。
  李纲的本意是这样的,自己毕竟不大懂军事,但是身强力壮,种师道老谋深算可作为自己的高参,为自己出出主意,做做幕僚的工作。自己既然已经担任前敌总司令了,那么种师道和姚平仲及其部队理应也归自己管辖。可是等了一阵,却见不到赵桓和种师道有这个意思,于是他向赵桓打报告说:“行兵打仗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是否种师道和姚平仲都归我来领导?”
  李纲的这种想法激怒了很多人,也包括种师道本人。大家都知道李纲靠着把宋徽宗劝下台以及极力阻止逃跑,几天工夫从一个从四品的太常寺少卿跃进到正二品的尚书右丞,已经引得许多以前的平级和上级们眼睛血红了,加上他力阻投降派的逃跑,又得罪了不少人。许多人都知道作为一个书生,守守京城带兵玩儿命可能还可以,真的要是组织军队合同战术出击敌军,肯定是“秀才领兵,一事无成”,岂能让他如愿。
  再说现在对金人的战略优势已经出现,还要他领兵打仗,假如这次他领导战争打胜了,肯定要当宰相,今后又必然追究企图逃跑的责任,我们这些人虽然靠着老祖宗的誓言“不杀士人”不至于丢掉性命,还不全充军发配到海南岛去啊!于是宰相大臣使劲在赵桓面前数说兵权集中在一人之手的危险:“咱们太祖老皇帝之所以要首创枢密院制度,就是为了不使宰相握兵啊。如今李纲以副宰相兼前敌总指挥,已经有违祖制了,要再让他掌握全部军队,那还得了啊,黄袍加身的事情随时会发生啊!”。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 十 回 种师道起兵勤王命  姚平仲贪功败金营(6)
这些话哪一个皇帝听了不害怕啊,打不打胜仗是小事,不能因此丢了皇帝宝座呀。“软耳朵”钦宗赵桓下令另外成立一个以种师道为司令的野战军司令部,将外地来勤王的军队全部划归野战司令部,又将原来前敌司令部所属的前、后、左、右、中五军中的前后两军也划了过去。
  如此一来,李纲的前敌总指挥基本成了一个空架子,充其量只能算个城防司令了。李纲也不是一个圣人,心里当然有些不平衡。尽管他表面上没露什么,也还赞同种师道提出的军事计划,但看着这路也不大走得动的老将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声威还在自己之上,内心好不是滋味,同时也有点怀疑这老头“尚能饭否”。于是他一有机会就有意无意地在年轻皇帝面前表示对种师道年纪的忧虑,同时竭力推荐年轻气盛的姚平仲。
  姚平仲是西北军队姚家将中的杰出代表,姚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在与西夏的多年战斗中逐渐地成长起来。十八岁时独自带领一支军队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抵抗。当时的总指挥宣抚使童贯也觉得是个未来的帅才,想见面收拢一下以备将来候用,于是召见他并和他谈话。但是姚平仲年少有骨气,根本看不起这个宦官太尉,一点也不给面子。童贯很不高兴,降低了对他的赏赐,但是西北的将士都很推崇他,叫他“小太尉”。
  睦州(今浙江淳安)方腊起义时,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的性格倔犟,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一起攻击起义军。等到起义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想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就听说了姚平仲显赫的名声,但是不敢结交,怕引起宋徽宗的忌讳。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围,姚平仲正好随着种师道来勤王,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许诺退敌后给他重赏。
  恰在此时,姚平仲也不满意种师道的地位突出。原来西北姚氏向来就和种氏齐名,但不知怎么混的,姚家始终比种家低一头(打的胜仗总没有种家的知名,官位总没有种家的高)。由于种种原因,两大家族存有一定矛盾。以前宋朝廷安排出征的时候,也尽量避免把这两支军队安排在一起,免得生出矛盾产生内耗。
  姚平仲虽然比种师道小一辈,早年也在种师道的领导下打过几次仗,但这种家族矛盾他也早存心中,一直想找到机会扳回面子。这次种师道匆匆应召前来,自己并没带多少军队,种师中的军队还在勤王的路上,全靠姚平仲的七千姚家军人马为他壮声势。进城之后,种师道骤登高位,姚平仲的地位却没多大变化,只是种师道手下的一个都统制(军长),心里更不服气了。假如一切全按种师道的部署进行,打了胜仗后,姚家和种家的地位更没法相比了。加上姚平仲年轻气盛,想和敌人早日大打一场,更想趁这难得的在皇帝面前的机会,好好露一露脸,为自己和家族出一口恶气。
  赵桓在李纲的推荐下,单独召见了姚平仲几次。姚平仲趁这机会,竭力诉说敌人并不可怕,种师道年纪老了,计划太过保守。现在战士们都急于和敌人打仗,士气高昂得很,不愿意等那么长时间。气可鼓而不可泄啊!只要他姚平仲带本部人马,趁敌人在大军面前害怕之机,来一次深夜偷袭,定能大败敌人,早日将他们赶回家去。 。 想看书来

第 十 回 种师道起兵勤王命  姚平仲贪功败金营(7)
年轻的皇帝显然很欣赏这年轻将军的气势,但却不知这想法是否可行,于是召来李纲和种师道共同商议。种师道极力反对,李纲却全力赞同。有人说在北宋末年,属于抗战派的只有李纲和种师道两人,虽说有些夸张,但是两人的确是抗战派的代表人物。这两位代表人物有了矛盾,对于抗战的前景来说很不乐观。
  年轻的皇帝这时本来已经够激进了,由于种师道不赞成急于求成的行动,对他的几次催促都没有响应,他有点怀疑这老头是否浪得虚名,在拖延时间了。宋钦宗只想早点打个胜仗以鼓舞人心,此时加上年轻的姚将军一鼓动,又加上主战派首领李纲的全力赞同,立刻热血沸腾,连再等几天的耐心都没有了,马上拍板,要姚平仲大胆去干。并告诉他,只要打了胜仗回来,立刻升他为节度使!
  一场载入史册的夜袭敌营行动就这样在最高军事指挥官的反对下决定了。
  平心而论,姚平仲的夜袭敌营计划也是可圈可点的。中国军队素来擅长打夜仗,历史上更不乏夜袭成功的例子,李愬雪夜袭蔡州俘虏吴元济、抗战时的129师夜袭日军阳明堡,都是著名的成功案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很多的战斗都是靠黑夜的掩护进行的。美国军队的将军们都哀叹:“朝鲜的月亮是属于中国人的!”。当然,姚平仲此时所率兵马只有万余人,想靠一次夜袭就完全打败金人,也是不现实的。姚平仲想,只要能够取得胜利,至少也是对敌人的一次打击,对自己队伍的士气也是一次鼓舞。
  但是,急于求成的心态,再加上皇帝的殷切期望,使得姚平仲仓促举事,战役部署并不完备。老谋深算的种师道显然极不满意姚平仲越过他直接向皇帝请命的行为,对这一重大军事行动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更不要说予以配合支援了。
  按理说偷袭敌营的这种事情应该是很保密的,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行动的三天之前金军就知道了宋军的这次夜袭行动,史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到底金人是如何知道的,是汉奸告密还是玉皇大帝下达了“天书”,反正宗望是做好了准备,烧了一锅热水,耐心地等待着姚平仲带兵前来袭击。
  二月一日夜晚,姚将军指挥自己的部队,悄悄逼近敌营。在临行前,姚平仲也预感到此行很是重要,金兵不是豆腐渣,不是一次打击就可以搞定的。他严辞叮嘱下属,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打起来就要玩儿命,不是我死就是你死。等到他的军队摸到金兵大营前,四周静悄悄的,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呼吸声。姚平仲心头狂喜,仿佛节度使的帅印就在眼前晃悠。《三国演义》上有一段,张郃带兵偷袭张飞大营时,发觉自己攻进的是一座仅有几个老弱病残的空营,大帅的帐篷里面张飞还在端着碗喝酒,一枪刺过去,才发现是一个稻草人!姚平仲遇到的情况跟张郃遇到的基本差不多,除了稻草人没有,其他一样不缺。刚刚攻进了金兵大营,四周忽然灯火齐明,敌人从四面八方包抄上来!看来金人早有准备,姚平仲再想带着人马突出重围,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靠着部下的舍命保护,姚平仲单身匹马冲出重围,才避免了被杀死或者被俘虏的命运。
  本来,胜败是兵家常事,打了一个败仗,损失了一些部队,只要回去好好总结经验教训,也不算什么大事。甚至像种师道事后说的那样:敌人既已打退了我们一次,不会再做防备,可以再去夜袭一次,定可取胜。而且这次小败,对于原先确定的二月六日的总攻并没有多大影响,宋军还是有翻盘的机会的。
  不幸的是,姚平仲太年轻气盛了,过于看重这次夜袭了,原来希望靠着此次袭击可以光宗耀祖,压一压种家军的气势,同时他在皇帝面前夸下的海口太大了,全军覆没无法交代。更重要的是,这是在总司令竭力反对下打的仗。胜利了,可以冲淡一切,可以带着红花接受勋章以及庆功酒;失败了,则必然面临种师道军纪的制裁,这样太给我们姚家丢脸了。沮丧加害怕的姚平仲,不敢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竟然抛下了部队,抛下了对他十分信任的皇帝,一个人逃跑了!这一逃,使他从一个勇赴国难、奋勇请战的青年将军客观上###成为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
  战斗中很勇猛的姚平仲姚将军逃跑也是很有功力的,据后世考证,他骑一匹骡子(当年宋太宗在高粱河被辽军击败时也是乘着骡车逃跑的,看来骡子可以救人命呀),一昼夜不吃不睡不休息,亡命奔逃七百多里,才勉强吃睡一下。然后西入长安,徘徊华山脚下,考虑到此地离京师还不够远,熟人也太多,不够安全,于是再南下入蜀。入蜀后,不敢逗留在成都附近,又去了偏僻而幽静的道教名山——青城山。
  直到五十年后,青城山一带忽然传出异闻,说是山中出现了一位得道真人,他年已###十,却是童颜鹤发、紫髯拂腹,餐风饮露,巢居穴处。他时而在山巅间飞走,时而在丈人观、上清宫静坐。人问之,往往装聋作哑;兴发时,却又自称曾为朝廷高官,能知过去未来之事。他道法高深,人不可测,乃是赤松子高徒,吕洞宾师弟……这种传说越传越广,并渐渐传出此人就是当年的姚平仲,因亡命入山,遇见真仙,遥想以前自己纵横疆场,然后大败远逃,看破尘世的纷纷扰扰,遂追随神仙修道,不问世事,后得以修成大道。以至后来元朝还有人这样写道:“姚平仲,靖康初以战败亡命……后五十年,乃从吕洞宾、刘高尚往来名山,有见之者。”希望“长腿将军”姚平仲长命百岁,一路走好。
  

第十一回 宋钦宗忍辱签协定  二太子回师功劳成(1)

  姚平仲的这次夜袭金营惨败,对于他个人还不算什么,他可以一走了之。但对于风雨飘摇中的北宋王朝,却真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首先是以李邦彦为首的投降派的大臣们纷纷闹到赵桓面前,说西北来的精锐之师种家军、姚家军全部被敌人消灭了,这下敌人趁机来攻京城,咱们连迁都的时间都没有了,这就是要打不要和的下场啊。
  年轻的钦宗皇帝不过是一个刚刚当上领导的小青年,长期的宫廷生活以及做太子的谨小慎微,使他少有主见,容易动摇。投降派要逃要和,他不得不尊重人家的意见,主战派李纲、种师道要打要战,他也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想法。后来姚平仲要急于求成夜袭金军,他又马上心潮澎湃意气风发,期望一战搞定金人。
  一夜之间,他寄予极大期望的姚平仲将军夜袭失败了,而且败得那么惨,带着战前信誓旦旦必然给他带来胜利的承诺逃得没了踪影。宋钦宗像被抽了主心骨,连种师道劝他继续夜间袭击,趁着金兵胜利之后洋洋得意打他一个措手不及,今后每天都派小规模部队袭击,把金兵搞得很累,金兵就会退去,这样的万全之计也不能打动钦宗。
  钦宗在夜袭失败后,只吸取了教训,明白打仗并不那么容易,不是靠着人多就可以取胜的。同时,他喜欢怀疑容易摆动的性格加上生性的懦弱,让他没有得到成长,只觉得主战派的人都不可以相信,假如下次打仗再败,你们都可以悄悄逃跑,但是我赵官家无法逃跑呀!既然和议并没中断,还是委曲求全争取和平解决吧,打什么仗啊。于是,以前制定的本可扭转乾坤的二月初六反攻计划也从此被束之高阁。
  自从被迫即位以来,钦宗经历了十分痛苦的心路历程,他信奉的原则是千万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可以到周围的树上都试几次。从投降派忽然转变为激进派的宋钦宗赵桓,又忽然转回到投降派,并且成为了坚定的投降派,从此只想着花钱搞定金军了。
  钦宗下令:停止一切战争准备和战争行动,坚决议和。如果说钦宗很蠢,这个我同意,但是你不能脑残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呀。坚持议和也要做好战争准备,这样配合议和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大的利益。钦宗这种愚蠢的做法,只能让敌人更加嚣张,这是使亲者痛仇者快,如果宋太祖、宋太宗的在天之灵能够知道这个,估计也会被气得大骂“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呀”。
  宗望也没有闲着,在打败了姚平仲的夜间袭击以后,立即把宋朝的人质康王赵构和太宰张邦昌叫来质问。康王赵构表现得很镇静,面对宗望疯狗一样的嚎叫,赵构只是冷冷地看着他不言不语,估计当时的样子很酷。张邦昌却是吓得屁滚尿流的,一个劲儿磕头道歉。
  宗望无法预知后事,不知道他面前的这两个人将来都是皇帝的命,只不过张邦昌做的是谁也不耻的傀儡皇帝。康王赵构的冷静表现救了我们这位南宋第一个皇帝的命,宗望认为赵构不是软弱可欺的宋朝皇帝家族的亲王,估计是个冒牌货,强烈要求宋朝必须送一个货真价实的亲王来,令人啼笑皆非。
  宗望立即派出使者质问钦宗为何在谈判和议的时候背约,并且要挟要进攻京城。钦宗听了此言,立即吓得腿肚子转筋,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立即连连道歉:“那全是李纲、种师道和姚平仲要打,我可不想打啊。现在姚平仲已经逃跑了,我把李纲、种师道撤职了吧,请你们多多包涵啊。”堂堂大朝天子,竟然说出这种没有骨气的话,天谴之,天谴之。

第十一回 宋钦宗忍辱签协定  二太子回师功劳成(2)
钦宗铁了心走投降路线,下诏书罢免了李纲和种师道,赶忙又派出使者赴金营解释夜袭金营并非皇帝本意,钦宗皇帝还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好皇帝,都是手下骄兵悍将擅自出兵。并且准备把中山府、太原府、河间府割让给金国,地图也全部带来了,你要的金银财宝也正在积极准备,破坏和平的李纲和种师道我也全部给免职了,你就大人大量消消气吧。
  这个时候,带领太学生铲除“六贼”的学生领袖陈东站出来了。
  陈东和李纲素不相识,但是李纲坚决抗战的行为令他十分钦佩。因为身微言轻,再加上心地高傲,李纲的工作也很忙,没有机会结交李纲。听说朝廷要解除李纲和种师道的职务,并准备妥协投降,陈东非常愤怒,于二月初四连夜写好了奏折,二月初五黎明召集了几百名太学生,拥到皇宫的宣德门外上书请愿,要求朝廷恢复李纲、种师道的原职,惩办李邦彦、白时中等奸贼。
  陈东等人在给皇帝的上书中写道:
  “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赵野、王孝迪、蔡懋、李棁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陛下拔纲列卿之中,不一二日为执政,中外相庆,知陛下之能任贤矣。斥时中而不用,知陛下之能去邪矣。然纲任而未专,时中斥而未去,复相邦彦,又相邦昌,自余又皆擢用,何陛下任贤犹未能勿贰,去邪犹未能勿疑乎?今又闻罢纲职事,臣等惊疑,莫知所以。纲起自庶官,独任大事。邦彦等疾如仇雠,恐其成功,因用兵小不利,遂得乘闲投隙,归罪于纲。夫一胜一负,兵家常势,岂可遽以此倾动任事之臣。窃闻邦彦、时中等尽劝陛下他幸,京城骚动,若非纲为陛下建言,则乘舆播迁,宗庙社稷已为丘墟,生灵已遭鱼肉。赖聪明不惑,特从其请,宜邦彦等谗嫉无所不至。陛下若听其言,斥纲不用,宗社存亡,未可知也。邦彦等执议割地,盖河北实朝廷根本,无三关四镇,是弃河北,朝廷能复都大梁乎?则不知割太原、中山、河间以北之后,邦彦等能使金人不复败盟乎?一进一退,在纲为甚轻,朝廷为甚重。幸陛下即反前命,复纲旧职,以安中外之心,付种师道以阃外之事。陛下不信臣言,请遍问诸国人,必皆曰纲可用,邦彦等可斥也。用舍之际,可不审诸!”
  东京城的军民听说太学生请愿,不约而同地来到宣德门前,一下子就聚集了几十万人。这时候,李邦彦正好从宫里退朝出来,群众一见到这样的奸贼,一下子眼都红了,纷纷指着李邦彦的鼻子痛骂,有的还从地上捡起瓦片、石头,向李邦彦劈头盖脑地扔去,有的还拽他的头发,扯他的衣服,拧他的耳朵,向他身上吐唾沫。
  李邦彦吓得抱头鼠窜,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机会,钻进了一顶女人乘坐的小轿子,赶快逃进宫去,据说连鞋子掉了一只,他都浑然不觉。李邦彦在当时名声很不好,自称要“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被讥讽为“浪子宰相”,如今李邦彦带头走投降路线,自然会激起人民群众的一致愤恨。
  宋钦宗在宫里听见外面太学生以及群众闹了起来,知道自己干的事情犯了众怒,连忙派个官员传旨说:“李纲与种师道用兵失利,不得已罢之,等到金人稍退,肯定会让他们复职。”

第十一回 宋钦宗忍辱签协定  二太子回师功劳成(3)
这样的虚伪答复是骗不了人的,群众哪里肯答应,很多人愤怒地冲进朝堂,拼命敲打那里的“登闻鼓”(有急事上奏时候敲的鼓),把鼓面也打破了,还推倒了宣德门外御街两边的栏杆。打倒投降派、复用李纲、种师道的呼声震天撼地。
  开封府知府王时雍(包公曾经干过的岗位)赶来,质问太学生为何要要挟天子,要求太学生回去上课,不要干预国事。陈东等太学生理直气壮地驳斥他,我们以忠义要挟天子,难道不比那些奸佞之臣要挟天子要好吗?王时雍一时间被问得哑口无言,见到愤怒的群众也要像教训李邦彦一样教训他,吓得灰溜溜地逃走了。
  抗议的太学生和群众堵塞了御道,群情激愤。禁卫军将领王宗濋一看事情闹大了没法收拾,恐怕激起民变,进宫奏请宋钦宗答应群众的要求。宋钦宗左右为难,既不能镇压,又怕惹出民变,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人召李纲进宫,并且派耿南仲当众宣布:“圣上已经宣旨要李纲进宫。”宦官朱拱之宣李纲进宫稍微迟缓了一些,立即被群众剁成了肉酱,随从的几十个宦官也死于愤怒群众的拳打脚踢。
  朝廷见事态严重,于是赶快任命李纲为京城四壁守御使,又恢复了种师道的职务。群众还不放心,请求必须面见种师道,钦宗立即召他进城。种师道乘车匆匆赶来,大家掀开车帘,一看果然是种老将军,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欢呼声。太学生的请愿终于得到胜利。
  李纲复出后,出东华门至右掖门安抚军民,此次爱国运动终于平息下来了。他重新部署东京的防务,整顿人心惶惶的军队,下令凡是能够英勇杀敌的一律受重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况是保卫自己家园的战斗,一时间阵容整齐,士气高涨。
  城外的宗望看到李纲和种师道复职,宋军军威大振,而且宋军城内加上城外勤王的军队,数量上三倍于己,在城外跟宋朝慢慢耗也于己不利,便有点害怕。既然软弱的钦宗已经同意割让河北的三地,那个不知真假的人质康王赵构也已经换成了货真价实的肃王赵枢,也就不好坚持以前的赔款数量。金军得到了宋朝交来的第一批赔款之后,便匆匆撤军北还。
  软弱无能的钦宗皇帝和李邦彦见到金军撤兵,大喜过望,根本不考虑李纲和种师道提出的趁着金军北渡黄河之际在河南河北前后夹攻的建议,恐怕送出的瘟神又回来找麻烦,从而痛失了一次打败金军的良机。
  经过耻辱与妥协,宋朝暂时地逃过一劫。按照常理推断,此时君臣上下应该是励精图治,抓紧来之不易的时机,积极地准备迎接下一次金军的入侵,毕竟豺狼的胃口还是很难满足的。但是,以钦宗为首的宋朝君臣似乎一点不记打,如果多吃鱼可以补脑让人变聪明的话,那么这些人至少得吃一对儿鲸鱼。金军第一次入侵的惨痛教训根本没有吸取,反而加紧时间继续坚持以前的官僚集团的内部斗争。
  在当时,流传着一首“十不管”的歌谣,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迟志强的囚歌《十不该》,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宋朝统治阶级的腐朽###:
  “不管太原,却管太学;不管防秋,却管《春秋》;不管炮石,却管安石;不管肃王,却管舒王;不管燕山,却管聂山;不管东京,却管蔡京;不管河北地界,却管举人免解;不管河东,却管山东;不管二太子,却管立太子。”
  这首歌谣生动地描绘了金兵撤走后宋朝的君臣荒唐的政治生活,国家的安全不关心,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倒是继续保持着“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特性。金兵退走后,作为河东重镇的太原被金兵包围已经几个月了,危在旦夕,但是当权者却无暇顾及;金兵刚刚解围退去,朝廷就开始追究京城“###”的责任,忙着收拾那些为李纲和种师道上书的太学生,甚至把为首的陈东开除出了太学。
  金兵准备在秋天河水少时进行第二次入侵,朝廷不做任何的准备工作,却下诏书要求继续学习《春秋》,还根据祭酒杨时的奏章把抗击金兵失败、割地赔款的责任全部加到了神宗时期的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死后被封为舒王,可以在宋神宗的庙里设立祭祀)的头上,说王安石的改革导致了宋朝的内政###、军备松弛,但是对于在金营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