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英才家庭造-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孩子沉默良久,点了点头。
我感觉教育的契机到了,就说:“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能不能把你怎样进入网络的经过回忆一遍?”
孩子说:“之前我学习还算好,常听同学们议论网络游戏,感觉好奇,就试着玩了几次,没想到一点点陷了进去,发展到不顾一切的程度。每次玩得昏天黑地之后,又感到内疚。特别是看到爸爸妈妈哭红的眼睛,也一次次想回头。但学习上落下的功课太多,一遇到困难,脑子里就会浮现出游戏的情节,就又被牵着进了网吧。”
我安慰他:“从现在开始,别去网吧啦。实在想玩,让家长在家里装一套,他们同意了,你再玩一会。这样逐步淡忘,可以吗?”
孩子回答:“只要爸妈愿意,当然可以。”
我又跟家长做工作:“你们放心,照我说的办!第一步就是把孩子从网吧里拉出来,还要允许他有反复。只要耐心、冷静,全过程在你们的监控下,让孩子戒除网瘾不是问题!”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一个月后,家长打电话给我说,回去之后的头一个星期,孩子一心扑在学习上,问他要不要玩游戏放松一下,都不理不睬的。到了第二周,有一次妈妈回家,竟然发现孩子关在屋里,偷偷玩着游戏。妈妈顿时怒火中烧。但想起我的劝告,硬是面带微笑,站在孩子身后,静静看着他玩到通关。孩子兴高采烈地一回头,又内疚又害怕,等着妈妈发落。
谁知妈妈说:“孩子,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妈妈知道你不可能一下子全改掉。过去看到你玩游戏,妈妈不是打就是骂,现在感觉你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是妈妈对不起你。今后咱们一起渡过难关,好吗?”
孩子读懂了父母的苦心,难过得哭了。再后来,看到慢慢走上正轨的孩子,父母深深感到,孩子之所以染上网瘾,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
科学研究显示,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同样,坏习惯的戒除也需要21天。这孩子从痛下决心、到病去抽丝、再到反复,最后巩固,前前后后正好是三个多星期。21天,真的很神奇,而更神奇的,是父母的忍耐和坚持。
一句话改变一生
北京某中学的一个学生高考落榜,跟我谈起他的辛酸往事。原来,他的班主任曾当着全班同学宣布:“将来如果咱们班有一个不过一本的,那就是你。”
“王老师,就因为这句话,一下子就把我给打下去了,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白费,完全失掉了竞争的势头。”
我说:“先别怨你们老师。你是个男人,就不能争这口气吗?”
他说:“老师,我现在后悔了。当时,我就不应该听任班主任的这种‘安排’。如果奋起反击,用我的实际行动证明她是错的,也许我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了。”
话说回来,这位老师的初衷,肯定不是打垮一个孩子,或许是一时冲动的气话,或许只是一次失败的激将法。而对于这种非常想把学习搞好,又暂时走不出困境的学生,需要的不是家长的唠叨,更不是老师的指责;而是减压,以退为进,适度降低目标的一种体贴和理解。孩子们长大未成年,你给他点儿阳光,他就灿烂,他一灿烂,学习就上来了。你要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他很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翻身之日了。
一位蒙特芮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怎样通过期末考试?毕业后到哪里开业?这位年轻人拿起了一本书,看到了一句话,从此不再困惑。
后来,他创建了全世界知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被英国皇帝册封为爵士。
他的名字叫威廉奥斯勒爵士。下面,就是他在1871年春天所看到的那一句话:“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风景,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情。”
我1989年接手的这一届高三学生中,有一个叫包木太的孩子。他的智力虽然一般,但为人很懂事,很朴实,学习也特别顽强。高三那一年,他学习始终像跑马拉松,总是累得喘不过气来,似乎随时都会倒下。其实,这种学习状态也是很危险的:学得太吃力,肯定是方法上有缺陷。但是,紧急关头也不能说更多,怕扰乱他的前进方向。于是,我们只有不断给他打气。包木太咬紧牙关,一路跟了下来。1990年高考,他考了一个专科。在那个年代,从本科连专科带中专,高考升学率还不到30%,专科也算很不错的成绩了。而就包木太的实际付出来讲,命运是不公平的。尽管如此,他们一家人仍然很感激我,很感谢学校;特意摆了一桌酒,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
一到包木太的家,我就发现这孩子房间的四面墙上都贴满了:
只要拼搏了,我就是最棒的!
高考我无法主宰,命运却由我改变。
用最快乐的心情,最蓬勃的热情,最高涨的激情,去挑战高考。
学业常成于坚韧,毁于急躁。
十年寒窗,铸造倚天屠龙;沉着应战,方显英雄本色。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原来,我经常在黑板上自创一些激励的话语,这孩子竟然默默地,全部抄下来了!刹那间,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没有想到自己即兴发挥的那些话,始终陪伴着孩子生活在一种自我激励、勇于坚持的氛围里。
我说:“包木太,你有这种顽强的品质,未来的人生道路一定会走得更高更远。”
他点点头:“老师,虽然我只考了个专科,但总算是挺过来,考上了。这一关我都过了,以后还有什么困难能把我打倒?我无怨无悔,永远都不会放弃的。”
果真,这孩子专升本,本考硕,最后拿到了博士学位,现在是中国海洋大学最年轻的一位教授。
一句话也许残酷,也许温暖,总是用心良苦。可以把孩子打入地狱,再也起不来;也可以激励孩子从此崛起,为荣誉而战。
可怕的倒计时
有一天,我从人大附中出来,被一个家长逮到了。
家长说:“哎呀,老师,我可等到您啦,我在门口守了您整整三天!”
原来,她的女儿寒假参加艺术特长生的测试,被当地一所名牌大学签约了。这个大学对女孩的录取政策是:只要达到重点分数线,就直接录取。本来是一件大喜事,没想到孩子每天晚上回到家,她妈妈就唠叨两件事儿。
第一件事:“孩子啊,咱们为了这个艺术特长生,耽误了很多时间,也花了不少冤枉钱,你要是考不上一本的话,咱不就亏大了吗?”
第二件事:“孩子啊,还有不到100天就要高考了,你再不努力,可就来不及了啊!”
由于家长经常这样说,搞得孩子愈加紧张,从此以后,孩子睡不着,学不进,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说:“很显然,高考之前,你孩子的压力已经到了难以排遣的程度。一个人在过度压力下学习,是没法提高效率的。作为家长,你最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减轻压力。你不仅不体谅孩子,反而把你作为家长的压力,变本加厉地强加到孩子身上。”
家长讪讪地说:“我这不是着急吗?”
我说:“你采取了两条措施。第一个,负罪感:考不上一本就亏大了,这不都是孩子的过错么?第二个,倒计时:不到100天就高考,搞得跟奥运会似的。”
家长说:“的确时间不多了嘛。”
我生气地说:“100天是个什么概念?100天是一个学期的三分之二,一个人的高中生活就是六个学期,一个学期的三分之二还不够你孩子用功的吗?按你这么说,干脆当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你就告诉她,孩子啊,还有不到12年就高考了啊,再不努力,就来不及了啊!”
这位妈妈终于被我说哭了。
狠话虽然说出口了,我却实在做不到狠心。于是,要求孩子紧急坐飞机,和我面谈。我和那个女孩谈了一个多小时,她就彻底解脱了。
我把她妈妈叫进来,恶狠狠地说:“你在高考之前,不准和孩子讨论任何跟学习有关的事,做不做得到?”
她妈妈说:“老师,我做得到。”
后来,这位妈妈给我写了一封感谢信:
王老师,孩子后来说:“去了一趟北京,捡回一个妈妈。”
我问:“怎么说捡了一个妈妈?”
孩子回答:“从前您哪是妈妈啊?简直是个恶魔。天天张着恶狠狠的眼睛,监视着我的一举一动;我出来喝杯茶,都感到后背凉飕飕的,毛骨悚然。现在的妈妈多么体贴,多么和颜悦色,多么善解人意啊……”
我太了解我们的家长了:孩子生病了,他比孩子还疼;孩子受挫了,他比孩子还怕;孩子要考试了,他比孩子还紧张。
可是,这些复杂的感情只能潜藏心底,孩子面前你必须波澜不惊。父母先垮掉了,还指望孩子能顶上来么?
教授举起一杯水,问全班同学:“这杯水有多重?”
从20克到500克,答案各异。
“其实水杯多重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举杯的时间。如果你举了一分钟,即便杯子重500克也不是问题;如果你要举一个小时,20克的杯子也会让你手臂酸痛;如果举杯一天,恐怕就得叫救护车了。同一个杯子,举得时间越长,就会变得越重。”
倘若我们天天注视着肩上的压力,它就会像水杯一样,一点点加重。早晚有一天,我们将不堪其重。正确的做法:
放下,休息,为了明天。
———偏执狂父母切记。
迂回战术
女儿高二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没有考好。说实话,我心里也挺失落的。虽然我极力装作毫不知情,还是能明显感到孩子的情绪低落。
反正学校就要放假了,学习任务也不重,就让孩子反思两天。我一面琢磨,一面苦苦寻找谈话的切入点。
终于有一天吃晚饭,我们俩难得看了一集电视连续剧《长征》,讲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气贯长虹,指挥若定。
我就问:“毛泽东写过一首诗叫《长征》,我记不下来了,你还记得吗?”
女儿自小喜欢读书,诗词歌赋是她的强项,听说我记不起来了(其实我倒背如流),顿时来了精神,从头给我背了一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孩子充分展现完她的才女风范,我一边鼓掌一边感叹:“哎呀,声情并茂,佩服佩服!”
女儿一脸得意,像只骄傲的小公鸡:“老爸,您还是上了年纪呀!这首诗都搞不定啦?”
我摇摇头:“是呀是呀,还是你年纪小,记性好啊!这首诗写得多好啊!我年轻时最喜欢啦!”
女儿点点头:“是挺有气势的。”
我开始上课了:“如果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多数文人大概会着眼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成功,写得沉郁顿挫或慷慨悲歌。毛泽东却用轻快浪漫的笔调,写出胜利的喜悦。红军穿过五岭山脉,天上有国民党的飞机,后有追敌,前有伏兵,危机四伏。但在毛泽东眼里,那一座座高山不过像大海中起伏的细微波浪,像大地上滚动着的一些泥丸罢了。红军被迫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到达甘肃境内,许多战士冻饿交加,死在了征途中,但在毛泽东的笔下却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好像历经那么多的磨难还觉得不够味,只有兴致勃勃地翻了一次人迹罕至的大雪山,才过瘾。这是怎样千古少有的豪迈之气啊!他极端蔑视了长征中的巨大困难。没有这种胸怀,这种气魄,哪有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女儿被我说得慷慨激昂:“老爸,毛主席真是了不起啊!”
我神秘地一笑:“听说某人这次考试没考好,竟然有些魂不守舍,和毛泽东比一比,应该有所感悟吧!”
女儿突然醒悟,给了我一拳头,说:“你这个人太狡猾了吧?服了您啦!”
我笑笑:“好像我什么都没说吧?”
女儿突然严肃起来:“爸爸,其实我心里知道该怎么努力,就是有点难受。我这一次准备很认真,还是失误了,一定是太紧张了。下一步看我的行动吧!”
面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家长谈话一定要讲究技巧。
“这一回考试了没有?”
孩子避而不答。
“考了多少分呀?”
“你烦不烦呀?”
所以,家长想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最好别一开始就提学习。你越不谈学习,才越有利于谈学习。你可以夸夸其谈,只要脑子里有一根弦,不让孩子看出你的意图,慢慢地引导,慢慢地收缩。这就是迂回战术。
聊着聊着,孩子自己就往学习那边走了。你想,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他能不在乎吗?一旦把话题打开了,孩子倾诉,家长倾听;即使孩子说错了,家长也别反驳。到了关键时候,家长说话的分量就出来了。一句话就可以让孩子有一种顿悟的感觉。这时候,不是家长主动说给孩子听,是孩子自己需要听。话不在于多,而在于它的力度。
知音式鼓励
我当班主任,最忙就是每次考试完以后,学生们排着队在办公室外面,等着跟我谈话:考得好的,要及时给予鼓励;考得差的,要特别进行提示。这时候,学生对老师的需求是巨大的。
我可不可以放松一下,间隔一段时间,再找学生谈话?到那时,学生就会觉得怪异了:还有什么好谈的?是不是我又犯什么错了?
首先,鼓励要抓准时机,在孩子做对事情、做好事情的一刹那,及时送到位。错过了这个兴奋点,就无效了。
还有一件事,最让我费思量。每次小测验,我都要给表现突出的学生写一条针对性很强的批语:既要含蓄,又不能太平淡,还得追求一语道破,让学生眼前一亮,或者心中豁然开朗,或者产生一种震撼力。
我刚到青岛二中的时候,接了一个班的数学课。这个班里有个男生,长得人见人爱,就是成绩不那么可爱。没想到,在寒假前的期末考试中,他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一激动,在他的试卷上写下这样一段评语:“我在青岛的第一个春节,因为你这次考试的成功而快乐!”
学生看到这个卷子,欣喜若狂,跟他父母说:“你们看,我多重要!我们这个老师第一次到青岛,就因为我考试考得好,过年都过得更快乐!王老师太好了,我一定要把数学学好!”
整个寒假,学生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斗志,把家长都感动了。一开学,夫妇俩就特意来学校看我,说:“王老师,真是难以想象,您就写了这么一句话,竟然对孩子产生那么大的心理冲击。这孩子现在已经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就像变了一个人,再也看不见他懒散了。”
后来,这个学生学习更加刻苦,成绩大幅提高,高考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学校。现在,他担任一家外贸公司的总经理,算是青岛的成功人士了。
其次,鼓励得恰如其分,不能滥夸,不是孩子的优点、进步,你冲到前面去表扬,人家反而觉得挺恶心人的。
在我的博客上,经常有学生留言:“我的父母听了您的报告,看了您的书,天天在家里表扬我呀,闹得我现在都浑身直起鸡皮疙瘩。”这是典型的“马屁拍到马腿上”。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长没有真正掌握孩子的情况,没有抓住孩子真实的优点,表扬得漫不经心。
“告诉孩子你真棒”,绝对不是泛泛而谈。现在孩子的思想、行为,很有自己的一套,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对家长言听计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难以驾驭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家长如果能够注意观察,在别人没有看到的地方发现孩子的优点,说得具体,说得真切,他就会产生一种知己的感觉。特别对于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似乎不太喜欢那些比较浅显的、频繁的表扬:“不错!”“真棒!”他们更多地需要一种激励,一种提示,从而保持清醒。比如:
“孩子,我发现你最近越来越善解人意了。”
“你的悟性挺高的。”
“你现在做事越来越讲究统筹安排了。”
“嗯。有思想,动手能力强。”
俗话说:“响鼓不要重锤。”也对也不对。鼓槌敲到哪儿,声音最响?找到这个点,比使蛮劲有效多了。
我有个学生叫朱栟,高一期中考试,以绝对优势名列全班第一,从此飘飘然然。上课不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整天琢磨着做难题。到了期末考试,朱栟竟落到年级100名之后,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果然,朱栟在黑板上留下了这样的悲情诗句:“分有高低优劣,人有成王败寇,此事古难全。”
朱栟啊朱栟,你终于清醒了,但也不能一蹶不振啊。本来我想打个电话,鼓励他振作起来,转念一想,人家可是借“诗”叙愁,我只好绞尽脑汁,和诗一首送给他:
水调歌头?人才几时有
人才几时有?俯首看三班。
不知弟子心境,凄凄是何缘?
本应拂其桎梏,只因年少无节,规矩成方圆。
基础记于心,何惧前路险?
不畏挫,敢拼搏,立深远。
谁言有恨,坦途不见磨砺艰。
不经往昔一败,怎求明日精彩?借此箴言:
风雨映彩虹,英雄出少年。
像朱栟这样优越感强的孩子,眼里瞧得上几个人?自己郁闷之时,牢骚两句,没想到王老师还真有那么两下子,跟他对起诗来了。读罢这首词,他的精神为之一振。在新学期的第一次“统练”中,一举拿到99分,终于乐开了花。
朱栟现在就读于清华大学。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压一压潜能无限
我曾经执教的沂水一中,在沂河的西岸,校院墙外就是一片农田;城区在河的东边,中间有一架大桥联络东西。
有些家长怕孩子受委屈,每天开着车,运送一日三餐。然而,这些孩子往往并不在乎千里送盒饭,学习也很散漫拖沓。
我就跟这些家长说:“你们要真是关心孩子,想感动孩子,我建议你们骑着自行车,夏天顶着太阳,冬天冻得哆嗦,风尘仆仆地一年给孩子送那么几次饭,就行了。像现在这样,指一个秘书,派一个司机,大鱼大肉地往学校送,你们助长了孩子一种什么习性呢?你们的孩子生活在一大批农村孩子中间,他们的很多同学连馒头、咸菜都吃不饱,你们这是不是在夸耀家长的地位和权势呢?说得不客气一点,纨绔子弟就是这样形成的。他们缺少什么?缺少一种心灵的撞击:爸妈为我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可你们怎么做的?开车送饭,举手之劳,既阔绰又轻松。孩子哪里会珍惜?”
后来真的有家长采取了我的建议,平时不送饭了,遇着刮风大雨天,反而亲自出动,捧着一盒热气腾腾的饭菜,第一时间送到孩子跟前。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学习更主动了,集体活动也更敢于吃苦。
这就是苦肉计加压法。
我的企业有两个员工,一个叫郭梅柳,一个叫季民。季民是主管培训的副校长,北大的学士、硕士。郭梅柳也是副校长,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负责远程教学。有一次,我就跟刚调来的清华博士郭梅柳谈起了季民。
我说:“季民可是骨干中的骨干。他是北大的,你是清华的,清华较量北大,谁更厉害,大家都瞪大眼睛看着呢!你要是业绩干不过他,清华大学的牌子就该摘了。”
小伙子雄心勃勃:“您放心,清华人从来就没败给过北大人。”
很快,他们就使出浑身解数,展开部门竞赛。在这种友好竞争中,既提高了企业效益,又提升了员工的能力。有了左膀右臂,我的管理工作也轻松多了。
这次,我利用学历背景来激励员工。可称之为荣誉加压法。
我们班的程稷物理竞赛没有拿到保送资格,再过两个月,还可以参加一次数学竞赛。我就把他逼向绝境:“这次再拼不出来,你就没有机会了。”这小子从来都是悠着跑,真正实力发挥不到70%,必须使劲压一下,就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两个月后,程稷抱回了北京市数学竞赛一等奖,保送北京大学。
这招叫做危机加压法。
还有哪些加压方式?
数学课堂上,突然拿出20个选择题,发给所有学生,5分钟完成。时间到,全部停下来,能做多少算多少。
或者,上课铃一响,马上抛出四道题,不限时间,谁先做完谁先交。交到第十名,不收了,到此截止。
这种超强度的锻炼,要求在短时间内,又快又准地解题,是对学生极限的挑战。我称之为时间加压法。
在美国的一个小酒吧里,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慕名来听一位年轻小伙子的钢琴演奏。一天晚上,一位听众突发奇想:“我们每天听你弹奏这些曲子,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不如你给我们唱首歌吧。”大家纷纷附和。
小伙子腼腆地说:“非常对不起。我从小学习奏乐,从来没唱过歌,恐怕会很难听。”
酒吧经理不高兴了,警告他:“要么开口唱歌,要么另谋出路;你自己选吧。”小伙子被逼无奈,只好红着脸唱了一曲《蒙娜丽莎》。不唱则已,一唱惊人,全场都被他流畅自然、男人味十足的唱腔迷住了。从此,小伙子开始进军流行歌坛,成为了美国著名的爵士歌王纳京高。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适当的时候逼一逼,连自己都会感觉惊诧!
txt小说上传分享
激将法因人而异
(一)
在山东沂水一中工作期间,我教了一个比较有灵气的学生,当年高考落榜了。他的家庭条件不太好,学习态度也一般。那年暑假,这个学生骑自行车到县城去。在沂河大桥上,他左躲右闪,只怨桥太窄,我们狭路相逢了。他赶紧下了车,畏畏缩缩地站在我面前。
我严厉地说:“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不必回来复读。你是不是感觉,家长为了你,受的累还不够,付出的还太少呀?复读这一年,你要是不能改变原有的学习态度,对你的家庭就是一种犯罪,你的成绩也不可能有多大进步。”
孩子当时的表情,已经是羞愧难当了。
我还不解气,继续说:“高中三年,你怎么就不能拿出一种拼劲来呢?你留着劲为了干啥?为了将来回家种地的时候,再把你后续的力量用上来吗?”
这句话够狠了。
孩子简直无地自容,没有跟我道别,就骑着自行车,踉踉跄跄地走了。
这个学生复读那一年,我没有给他上课。有时在校园里遇见,他总是悄悄地避开。我也开始反思:那天对他的刺激,是不是太强了?而在老师们的交谈中,我慢慢得知,这孩子复读一年的状态非常好,稳扎稳打,特别能吃苦,成绩有了很大的改观。
最后,这个学生如愿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临走前,我竟然收到了他的一封长信。
那一天在沂河大桥上,您的那一句话,是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良心的谴责。原来我这么没出息,当时真想从桥上跳下去,洗刷我的过去。那一句话,让我一天之内就长大了,懂事了。我知道,我说什么也没有用,只有做给您看。是我让您失望了,但不会再有下次了!
回去以后,我把您骂我的那一句话,写在了书上:“你留着劲是为了将来回家种地的时候,再把你后续的力量用上来吗?”没有劲的时候,一看那句话,我就有劲了。一次次在消极中奋起,一次次自我拯救……
我的原则是:我可以原谅你的贫穷,原谅你的落后,但是我唯独不能原谅你的堕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你只要有一种不甘贫穷、不甘落后的精神,所有逆境都是暂时的,甚至会成为你成功的阶梯,登堂入室的支撑力。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心死。自己都不尊重自己了,别人怎么尊重你?自己都觉得自己不行了,别人怎么去拯救你?
看到这孩子落榜了,灰头土脸地回学校复读,我说啥呢?安慰他:
“没事。”
“没关系。”
“复读一年肯定没问题。”
这些话无关痛痒。我生气,不是讨厌他,而是恨铁不成钢。你明明可以学得很好,为什么非要堕落到落榜的程度?你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嚼煎饼,啃咸菜,供你上学。你是怎么做的?不上心,不努力。落榜了,没办法了,见到老师,躲躲闪闪躲不过去了,又表现出一副垂头丧气的神态,你给谁看呢?
我不想抛弃他,只是刺激他,让他振奋起来,放手一搏。让他体会到,在我这里:第一,偷懒耍滑不行;第二,只有奋起直追,才能争得做人的尊严。
怎样激励孩子?还是那句老话: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时期,得有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将法正话反说,必须因人而异。对于一些性格脆弱或者自卑的孩子,你一刺激,他也许垮得更快。如果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心,不服输的劲头,一定的应战能力,压力又可以转化成动力。
(二)
2004年我带的那个班里,有一个学生很调皮,也很聪明,属于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类型。
有一天下午放学,我走到教室去转转。一看,这个学生竟然坐在座位上写作业,神情还很投入!在我和他交往的过程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动人的景象,我得好好挖掘一下。
我走到他跟前,说:“难得,难得,实在难得。今天看到你这道风景,我太感动了。”
他强忍着笑意,说:“老师,我学习一下就难得啦?您也太瞧不起我了!”
我说:“好好好,我瞧得起你。那你说,一周以后咱们数学测试,你能考多少分?”
他继续调皮:“老师,您说我能考多少分?”
我说:“你能考及格就很不错了。”
“老师,您又瞧不起我!”
“不是我瞧不起你,你得用实际行动让我瞧得起你。”
“那我下次考个80分。”
旁边还有好多学生没走,我故意大声说:“同学们都听着了!黄瑞超说啦,下一次只要他考60分,我就在班里大张旗鼓地表扬他!”
“不对不对,我说的是:我要考80分。”
我佯装体贴:“黄瑞超,你考60分就不错了。”
他说:“不行,我就考个80分给你们看看!”
我无可奈何:“好好好,咱们看黄瑞超的行动了!哎呀,80分,很危险哪!大伙儿作证啊!”
黄瑞超有点不高兴了:“什么啊?小菜一碟!”
试想,如果当初我要这孩子考90分,他会怎样?
他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