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警惕童话世界的另一面
妞妞问,妈妈你说有那块地毯吗?咱家有吗?丽文问妞妞:“咱家没有地毯,世界上也没有能把人卷走的地毯,《西游记》里的那是神话,一切神话全是假的。神话只是故事,不是真实的。”妞妞点点头,又说:“我就是挺害怕的,要是把我卷走了,就不能见到爸爸妈妈了……”
妞妞突然兴奋地叫起来:“妈妈,这肯定是假的!王妍妍说只要我一说出口,地毯就会把我卷走,我还在呢。”妞妞高兴地蹦起来。这时丽文心里才轻松了,高兴地说:“看看我们的妞妞是不是飞起来了,让妈妈看看妞妞卷走了没有啊。”
看着女儿快乐的样子,丽文心里有些内疚了,觉得自己平时只是对孩子讲故事,可是却没有讲到过童话故事都不是真实的,让孩子忍受着痛苦。
一个“隐私”竟在妞妞心中隐藏了两个多月。我不由得感叹,小小的心既要容纳一个神奇的事实,又必须承受性命攸关的保密责任,这对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艰难和痛苦啊!我们没打算以一个大人的知识嘲笑孩子们的幼稚无知,倒是真切地体会到类似这件事让孩子们所受到的煎熬,特别是面对爸爸妈妈的追问和害怕被卷起的矛盾给妞妞造成的压力。
我们大人总是想着自己小时候太缺少童话,就总想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童话世界,却忽略了童话可能招致的负面效应。看来以后妈妈们得多留心,多给孩子们补一些生活常识课了。
·让命运对孩子多一份垂青
古诗有其独有的美。被古诗滋养的儿童,得到的不仅仅是诗人般的情感和文才,更是他的生活和命运从此多了份精彩。
第14节:“这诗写得真好呀!”
“这诗写得真好呀!”
中国的文字在世界上被公认为具有一种内在的艺术美。有学者称赞,中华民族的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而这些集中反映在我国古典诗歌里。诗歌更是浓缩了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散发着始终迷人而高贵的气质。
有不少学者反对在孩子小时候教他们学习古文和古诗,认为孩子不理解,只是鹦鹉学舌地记住一些句子,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提议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教他们读儿歌,不要背古诗。可是丽文教妞妞读古诗却收获很多。
丽文因为工作需要每天学习电脑打字,当时学习的是王永民先生发明的“五笔字型输入法”,王先生编写的“字根表”像诗歌一样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丽文在家里练习时经常背“字根表”,有的地方想不起来停下了,妞妞竟然都能提示丽文,可能是丽文背的时候,妞妞听到了。丽文惊奇地说:“这些没有内容的东西,她随意听来,居然比我记得牢。”
丽文开始正式教妞妞读古诗时,妞妞也就四岁吧。丽文给女儿最早用的读本是一套配有彩色插图的《唐诗经典选》,大约有六十首。妞妞一开始学习的诗歌都很短,一般只有四句。丽文经常和女儿一起朗读这些古诗,等读熟了再一起背。这方面并没有做计划,做得比较随意,有时候在和妞妞做游戏的时候一起背古诗,但因为持续不断地做,到妞妞上小学前,这些诗基本上都会背了。
我也认为,丽文的做法是有道理的。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歌并不重在理解,古诗歌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歌。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成人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因此,不少家庭教育学者认为,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经典诗歌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
很多家长觉得古诗对于儿童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句子,这些“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上,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家长在给两三岁前的孩子读诗时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做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比如,丽文在教妞妞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由于诗本身明白如话,只需简单说明一下个别的字词就可以了。当然,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一些非常优美的句子需要反复朗读和品味,如看到“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不仅要关注它的对仗工整,还要慢慢让孩子体会每个用字的精致;读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可以想象那样一种田园生活场景是多么朴实有趣。这就是读诗的享受。
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我国的传统启蒙教育中,在学习古诗文和圣贤之作时,老师们的经验教学是让学生大声朗诵许多遍,直到可以合书背诵,而且在朗读过程中注重诗文的抑扬顿挫的节奏,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领会诗歌和经文的意蕴,同时还能将文字包含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童脑中、心中。当然我们不是在宣扬古代私塾先生死板的教学方法,而是汲取其中的一些我们现代人可以借用的方法。
孩子读得多背得多了,不仅是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而且也逐渐学会领略诗歌中方方面面的美。有一次,妞妞和丽文一起读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妞妞沉默片刻,然后就要出去看看下雨没,还对丽文说:“妈妈,我觉得这诗写得非常好!”丽文从未解释过这句诗,但九岁的妞妞读懂了,她有了自己的理解,她被这语言美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深深打动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15节:和孩子一起享受美
和孩子一起享受美
儿童之所以能对学习古诗有长久的兴趣,关键在于家长不要把背古诗当做一项单方面的任务强加给他,而是当做共同的爱好,一起来慢慢享受。
孩子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这也是我们大人背诵学习的过程,丽文尽量和女儿一起朗读背诵,尤其在妞妞小时候,凡要求她背的诗,丽文也必定会背。丽文常和妞妞一起想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景致;和孩子一起享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妞妞把要背的诗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碰上特别喜欢的好句子也给妈妈写一份,经常在去学校的车上或睡前读一会儿背一会儿,不知不觉中自己所抄录的一本诗歌就背诵完了。每背完一个小本,母女二人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妞妞首先阅读和背诵的是唐诗,小学期间背诵的篇目最多,五年级的时候开始背诵宋词和一些长诗,比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妞妞刚开始背长诗时有一些为难,丽文和妞妞采取了化整为零的办法,每次背一小节。当时妞妞住校,每周回来往自己的诗歌小本上抄几句,然后拿到学校去背,不断地把新背的和前面背过的连起来,最后,一首长诗就一点点地解决了。在妞妞的眼里,诗歌背诵很轻松。妞妞说开始时背一首诗比较费时间,到后来,一首绝句只需花五六分钟读三四遍,看看注解,合上书就背下来了。即便是背长诗,基于以前背诵的功底,她背诵的时候也比较容易。
妞妞背诵经典的诗歌确实不少,这些对她在学习古典诗词方面显得比其他同学轻松多了,一方面是老师教给的课本上学到的诗词她基本上都已提前背过,另一个方面就是她具有了更好的背诵能力和理解能力。在班里,同学们都埋怨古诗太难记住了,而妞妞却总是记得快而且记得牢。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诗歌是一块美味的蛋糕,我们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而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吃过蛋糕,也不是为了可能会饿肚子而储存更多热量。在享受之外没有其他功利心——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为了“会背诗”,在诗歌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目的。不少妈妈,在教会孩子背诵一些诗歌后,总是要求孩子给同事、朋友们表演背诗;还有的妈妈总是说自己孩子背了多少首诗歌;也有妈妈直接告诉孩子,多背些诗对写作文好……
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从没有为诗中的情打动,从没为语言的美震撼,从没为智慧而深思,纵使孩子背会了一万首诗,也还是个不会读诗的人。
听不少妈妈说,家里都会买一些让儿童快速背会古诗歌的光盘。我也买了一张来听,发现这不是读诗,更不是享受诗歌的美。光盘确实做得很动感,时尚的动画加上流行歌曲的节奏来“说唱”诗,所有的诗歌都是一个味道。因为光盘上收集的诗歌数量很全面,在市场上很是畅销,不少幼儿园和小学也使用这些光盘。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到哪里体味古典诗歌中意境美、思想美和文字美?它只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背诵数字,带不来阅读美的感受。这样背诵来的东西也不会记忆得深刻,难以在记忆中扎根;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是浪费了孩子宝贵的记忆时间。
妞妞自己还经常写诗呢,初中时,假期回到乡村里,就会“诗兴大发”,看来背诵一些诗歌还赋予了妞妞“创作”的冲动呢。妞妞高二的语文老师很欣赏她这方面的修养,让妞妞在文学欣赏课上给同学们讲古诗赏析。班上有的男同学居然在听完妞妞的“课”后说第一次被诗歌打动,原来诗歌这么美。
丽文说,现在妞妞上大学了,自己总是回想和妞妞一起读诗的乐趣。看来,和孩子一起享受诗歌的美,并不是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回忆,更多的是给了自己一个美丽的记忆!
第16节:让自己也多一个美丽的爱好
让自己也多一个美丽的爱好
不少妈妈说,自己的水平不高,教孩子读诗有些难度。其实这并不是个问题。我经常去书店,发现有很多不错的古典诗词选读本,一般都有较完备的注解,读懂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多买几个版本,挑自己喜欢的去读,对照着去理解。有的句子暂时读不懂也没关系,以后读得多了自然会懂。
家长只要能经常和孩子一起去读去背,这方面修养自然会加深。孩子的感悟多半比家长的好,孩子在简单的诵读中,也会有好多收获。家长和孩子一起去学习,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不仅增进和孩子的交流,更容易唤起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多了一个爱好。
一般孩子学古诗从幼儿两岁时开始较好,有的妈妈对我说,孩子已经上中学了。我要说的是,任何时候的学习都不晚,现在提倡的是终身不断的学习,不存在绝对的“错过时机”。有的妈妈会顾虑孩子的功课太紧张,没时间去读诗。时间是很多的,看你是不是将孩子的时间用在了正事上,读诗比让孩子硬着头皮上补习班强百倍。有的妈妈说,虽然读诗有种种好处,可现在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专业技术知识,还是先抓紧时间学课程吧。
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不一定有道理,须知另有一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从四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汉字,他在一年多的时间认识了三千个字。杨振宁在五十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两倍。”杨振宁从小表现出超常的数学天赋,刚上中学一年就把中学所有的数学课程都学完了。有朋友建议他父亲让孩子去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他父亲不同意。父亲杨武之是一位大学数学教授,他要求杨振宁花几年的时间去学中国古典文学。后来,杨振宁先生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经典文学对他的熏陶,认为这种熏陶对他的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
温家宝总理的古诗文修养也令人佩服不已,他在每一次重大的记者招待会中,都会信手拈来经典的诗句,为他清晰、严谨的讲话增添深情而动人的色彩——文化修养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完善的思维方式。
我国古典诗歌浩瀚如大海,璀璨如星河,每个人所接触的不过沧海一粟。即使是对接触的有限篇章,我们也不敢说完全读懂了读透了——即便这样,我们其实已受益匪浅。
这里我想说的是,被古诗滋养的孩子,他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他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个“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
妈妈们,让你的孩子多读些诗吧!
第17节:让孩子牵挂的礼物
第二辑
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
·希望孩子是天使,就让他享受童年
儿童的童年应是快乐的,而不是为了“长大”当“企业家”、“画家”而痛苦地活着,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可爱的“天使”,父母不要让“天使”生来失去翅膀。
让孩子牵挂的礼物
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近几年来在我们的城市也开始盛行,而在孩子的眼里,它和宗教无关,只是孩子们的另一个“儿童节”。妞妞从一岁多时,每年在圣诞节早上都会收到一份礼物,每件礼物都用漂亮的包装纸包着,打开后全是她喜欢的。有穿的有玩的也有读的,而这些东西居然是一个从未谋面的老爷爷在半夜悄悄送来的,这真是让妞妞感到万分神奇,惊喜不已。丽文从妞妞的画册上帮她找到圣诞老人的图片,告诉妞妞,“就是这个老爷爷给你送礼物的,他说你很可爱,还说以后的圣诞节都会给你带来礼物呢。”妞妞很激动,生活里多了一份盼望。妞妞激动得小嘴呱嗒呱嗒地念叨着,也很好奇圣诞老人今年给她什么礼物呢。
四岁的时候,妞妞在听完妈妈讲了白雪公主的故事后,就特别想要一个白雪公主娃娃。她这个愿望已说了好多次了,丽文就告诉她说,圣诞老人能猜出每个小朋友的心思,“等明天看看圣诞老人能不能猜中你的想法呢”。到了晚上睡觉的时间,妞妞说她不想睡,要等圣诞老人到来。丽文对妞妞说圣诞老人看哪个小朋友睡着了,才去给他送礼物。于是妞妞乖乖地躺下了,却有些睡不着,孩子开始为一件事有些失眠了。丽文和老公觉得尽量不再刺激妞妞,让她安静下来。到她终于睡着后,赶快拿出几张漂亮的包装纸,把礼物悄悄地包好,还扎上绸带花,然后把礼物轻轻摆到她醒来后一眼能看到的地方。
妞妞早上起来一看到礼物盒,就高兴地喊,爸爸妈妈,快来看啊,圣诞老人给我礼物啦!妞妞小心翼翼地拿起礼物,又不舍得马上撕开包装纸,她摇一摇听一听,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也让爸爸妈妈猜,然后再小心慢慢地打开,妞妞看着身穿美丽花裙的白雪公主出现时,快乐的无以言表。她小小的心一定在暗叹圣诞老人的神奇,没见过她,却知道她最想要什么。
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都合妞妞的心思,欢喜之余,妞妞总是惊奇不已地问爸爸妈妈:“圣诞老人怎么知道我喜欢这个?”丽文和老公就一再解释说:“圣诞老人神通广大,他知道你的想法嘛。”
妞妞的圣诞节是她感到最幸福的节日。
在“天使”的世界里
有一天,妞妞从幼儿园回来问妈妈,为什么邻居的小可和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都没收到礼物啊?圣诞老人为什么不给他们送礼物呢?丽文说:“爸爸妈妈经常在心里对圣诞老人说,‘妞妞是个非常可爱、非常懂事的孩子,每年您来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给她带礼物啊。’”然后告诉妞妞,“你去告诉别的小朋友,妈妈就这么说的,圣诞老人听到了,让他们的爸爸妈妈也试试吧。”
爸爸妈妈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有不同凡响的经历,让孩子在童年的生活和世界里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儿童生来就是“天使”,只有“天使”的世界里,圣诞老人才千真万确地存在;到孩子长大了,变成了凡人,圣诞老人好像就消失了,再也不来了。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丽文说,其实做法很简单,只要家长平时稍微留心孩子的每一个愿望,关注孩子想要什么,平时到商场或什么地方也注意有没有可用来做节日礼物的东西。合适的东西看到了就随时买下来,但拿回家先不要让孩子看到,先把东西藏起来。有时孩子想买什么东西,也许我们就可以找个借口说没时间逛商店,是不是可以等到元旦放假时再出去买;或是借口某个东西有些贵,要不要再到别处看看,比较了价格再买。结果没等父母去买,圣诞老人就给送来了。
有一天,妞妞在玩耍时说自己的白雪公主没有王子,想给她找个王子。丽文领着她几次到儿童商场寻找,一直没能找到一个妞妞自己喜欢的“王子”。丽文有次逛街,偶然看到有的妈妈给孩子在买芭比娃娃,突然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买了一个面相看起来英俊的女芭比娃娃,回家后把娃娃的金色头发剪成画册上“王子”的模型,还搭配买一把金色的玩具剑,还给“王子”做了一身白色的男装,配一双长筒靴。丽文说这些工作都是在妞妞睡觉以后悄悄做的,为的就是给女儿一个惊喜。当白雪公主的“王子”出现时,妞妞真是高兴坏了。她没想到自己想买而买不到的东西,圣诞老人却给她送来了。
到妞妞上小学后,可能已经意识到圣诞老人是虚构的,就再也不问到底有没有圣诞老人了。即使妞妞已心知肚明,丽文和老公也一直没有正面说过这个事。“圣诞老人”是一家人共同的享受,是一家人共同的梦想,所以它是大家共同要保护的秘密。
一个人的童年是多么短暂啊,看着孩子们快乐的样子,家长们多么想延长孩子的快乐,不愿意让孩子早早失去一个童话世界。
第18节:“我的童年要到一百岁”
“我的童年要到一百岁”
童年总要消失。圣诞老人虽然和童年一起慢慢远去了,但妞妞一家人仍然愿意延续这份快乐。妞妞上初中了,家里人依旧会在每年的圣诞节送给她一件礼物。开始送一些妞妞学习上有用的。比如,电子词典、MP3等。家里人仍然习惯于把这些称做是“圣诞老人送的礼物”。
“圣诞老人每年都来”的意义不在于礼物本身,就在于这份惊喜,惊喜是另一层更值得享受的价值。有一年圣诞节的前一周,丽文在外地,妞妞爸爸工作特别忙,没来得及给妞妞买礼物,丽文给妞妞打了个电话说节日快乐,妞妞爸爸给她一些钱,让妞妞自己替圣诞老人给自己买些礼物。妞妞后来说,那是她觉得最没意思的一次圣诞节。虽然花一样的钱,买一样的东西,可方式不一样,带来的快乐就不一样了。
丽文说她没有记录下妞妞成长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挺遗憾的。妞妞小时候经常给她讲自己的梦,妞妞的梦一直都像童话一样,非常美妙。爱做美梦的妞妞,童年是很幸福的。
儿童美丽的梦一方面来源于他们从书上读到的那些天真神奇的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像妞妞的孩子们也可能是圣诞老爷爷带来的吧。正是这位神奇的“圣诞老人”不仅让妞妞的童年过得不一般,也让她更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并且教给她如何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惊喜。妞妞的好朋友过生日时,她总会很认真地挑选礼品或者自己制作小礼物。偶尔也制造点浪漫小情调,给爸爸妈妈送上点惊喜。
丽文说,妞妞做了一件让她一辈子都感动的事情。丽文和老公结婚十五周年那天,妞妞早晨上学时说她今天不想骑车了,要坐公交车去,丽文觉得挺纳闷的,妞妞当时就是嫌坐公交车挺费时间才要求买自行车的,干吗要为难自己。结果晚上放学时,妞妞带回一大把丽文喜欢的红玫瑰。原来妞妞的自行车没车筐,她乘公交车是为方便拿那把花。而丽文和老公都没有想到妞妞记得他们的结婚纪念日,让他们感动了很久。
我在丽文家里,听了这件感动的事后,笑着问妞妞,都十五岁了上大学了,以后还要不要圣诞礼物了?妞妞开心地说当然要啦。我问,到多大就不要了呢?妞妞笑着说“一百岁”。大家都笑了。到时候,圣诞老人不仅要给小孩子带礼物,还要给这个百岁老人带份礼物了。
·爱孩子,又怎能戏弄孩子
一句无意的玩笑却让孩子感到恐惧。成人总以为孩子很幼稚,好玩,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以博得大家的笑声,年幼的孩子在笑声中感到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曾经忽视的玩笑: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大人经常会和小孩子开一些玩笑,可是有时候几句无意的玩笑却让孩子觉得自己失去了爸爸妈妈。
妞妞上幼儿园一般都是丽文接送。有一段时间丽文要去外地学习,接送妞妞就由妞妞爸爸负责。爸爸的公司就在幼儿园附近,幼儿园放学较早,爸爸接上妞妞还不到下班时间,就把妞妞带到公司里再呆一两个小时才回家。
妞妞爸爸公司有几个同事也都三十多岁,和妞妞的爸爸关系相处得很好,也都很随意,经常互相开玩笑。其中就有两个同事见过妞妞,很喜欢逗一逗妞妞,也和妞妞开一些玩笑。在他们休息时,有时候装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强行要来抱孩子,孩子吓得直躲,他们则乐得哈哈大笑起来;或者煞有介事地要妞妞喊他们“伯伯”、“爷爷”之类的,刚刚三岁的孩子并不知道有些称呼是不能乱叫的,不懂事就叫了“伯伯”、“爷爷”,于是同事们都围着妞妞笑起来。丽文气愤地说能够想象,当时妞妞一定从大家的表情中感觉到有什么地方错了,但又不知哪里错了,她一定很惶惑,也很不安。
再后来,他们又让妞妞叫“伯伯”、“爷爷”的时候,妞妞就不叫了,他们就假装生气了,说妞妞不懂礼貌,不是好孩子,弄得妞妞不知道自己该怎么了,妞妞想做个好孩子,可是他们似乎在嘲笑妞妞,听他们的话,就是懂礼貌,就是好孩子,要是不听话,就被说成不是好孩子了。
妞妞的爸爸也不喜欢同事那样对妞妞开玩笑,但也许是觉得这只是逗着孩子玩,也许是因为对同事不好意思,也就没有强行制止过他们。丽文开始并不知道这件事,孩子那么小也没有能力把她的不快讲给妈妈听。
丽文学习一个月回来后,突然发现妞妞和邻居孩子玩的时候很怯懦,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大声了,经常是又想说又拿不准,自己一个人站着不敢与伙伴们玩耍,尤其是让她称呼陌生人的时候,眼神一片犹疑躲闪,一声不吭。这让丽文有点着急,但一下也找不到症结,就反省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还是对孩子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丽文开始在生活中更留心让妞妞多和别人多说话,培养她的自信。
有一天,妞妞和老公回家后,丽文看出妞妞有哭过的痕迹,便问怎么了。妞妞说:“王叔叔说爸爸妈妈不要我了。”说着又想哭。老公解释说,他下班前到董事长那里交报告,怕妞妞乱跑,就让王同事看会妞妞,走的时间稍长些,那个王同事就对妞妞说:你爸爸和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我家有个小妹妹,妞妞去了当姐姐,走吧,跟我回家吧。说着就做出要拉妞妞走的样子。妞妞被吓坏了,大哭起来。
这时,丽文才知道他们经常戏弄孩子。丽文当时很生气,就责怪先生不懂得保护孩子,气头上说要剥夺他接送孩子的权利。妞妞的爸爸觉得丽文把这件事看得太重了,虽然对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满,但他不认为会给妞妞带来什么影响。丽文多次和他谈到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最近的表现。妞妞爸爸从事实中也看到了影响,妞妞好几次半夜哭醒起来,都是说梦到爸爸妈妈不要她了,把她送给别人了。
第19节:请别把“逗”当成了“戏弄”
成人觉得一个“玩笑而已”,却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多么深刻的恐惧啊!
请别把“逗”当成了“戏弄”
“逗”孩子和“戏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它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欢笑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家长们,也要注意一点,就是宁得罪自己的同事或朋友,也绝不“得罪”孩子。当然,有时候同事、朋友们和孩子开玩笑也不存在恶意,看家长不愿意,以后也就不那样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问题。
周末,丽文洗完衣服,看到阳台上有自己刚洗过的窗帘,就想和妞妞一起玩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丽文让妞妞站在窗帘另一边,自己站这一边,抓着窗帘的一角,互相看不见对方的脸,然后由一方开始喊对方,丽文喊“妞妞”,妞妞开始判断妈妈藏在哪一边,俩人同时从窗帘左边或右边探头去看对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头能和妈妈碰面,而妈妈的目的是每次探头都不让孩子看到。这样,妈妈有可能这一次刚刚从左边探了一次头,听见孩子叫声“妈妈”接下来还是从左边探头;而孩子的判断,妈妈刚才从左边出来,这下该到右边了,就跑到右边,结果扑个空。这样可能来回扑几次空,到终于和妈妈碰上面了,孩子就会乐得大笑起来。尤其是妈妈使了小计策,刚从左边出来,又从左边出来,而孩子已学会判断,通过猜测,也两次从同一边出来,连着脸对脸地和妈妈碰上面的时候,孩子会为自己的成就感兴奋不已。经过丽文一段时间的调整,妞妞回到了自己快乐的生活中。
戏弄孩子则是一种捉弄,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只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