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戏弄孩子则是一种捉弄,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只能是逗大人高兴,而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例如,我经常看到有的大人,到朋友家里时手里拿一个准备给孩子的礼物,却不痛快地给孩子,而是提出一些条件,比如让孩子唱一首儿歌或者流行歌,要么就是让孩子说一些好听的话,诸如“阿姨真漂亮”、“叔叔你真帅”等等,如果孩子不想唱、不愿意说,就做出要把礼物拿走不给的样子,直到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做了,这才满意地把礼物递给孩子。还有一些大人以吓唬孩子取乐,看到小男孩,总是以孩子的小鸡鸡做要挟,故意做出要找把刀子割小鸡鸡的之类的动作;看小女孩,就把小女孩极喜欢的洋娃娃或者喜爱的发卡藏起来,说丢了或被别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来算完。成人有时会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个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无形的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不仅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更会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感。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只要遇到这类事情,作为家长就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因为,这绝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也没有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在孩子来看却是大事。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戏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戏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严重缺陷。例如大人经常用欺骗孩子的方法,戏弄孩子着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信任他人和说谎的毛病。
 第20节:“哥哥应该让着弟弟”
    “哥哥应该让着弟弟”
    有次周末,在家里无意看到这样一个节目,某电视台邀请来一家的三胞胎小兄弟。这三个小孩子年龄只有三四岁的样子,各个健康可爱,齐齐地站在演播室舞台中间,一点也不怯场,可能是看到很多观众都喜欢他们,孩子们脸上都是兴奋的样子,我一下子就被可爱的孩子们吸引住了,放下手里的事情,就来看节目。也许是自己职业的缘故,我更是关注这几个孩子。
    漂亮的女主持问道,“你们谁在家里最不听话呢”。孩子们可能有些意识到,最不听话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就犹犹豫豫的互相看看,接着互相乱指,到最后统一在一个孩子身上,被指到的孩子立即变得不知如何是好,脸上开始的高兴和喜悦顿时变成说不出的尴尬。
    主持人接着问:“在幼儿园里,谁是小霸王呢,也就是平时最爱和别的小朋友打架啊。”孩子们又是几分钟的乱指,中间还有互相揭发,台下的观众开始小声说话,最后又是两个同时指向第三个孩子身上,那个“最爱打架”的孩子一下子低着头,不敢看观众,觉得大家肯定都在指责他,显得很难为情。
    又是一个让人难受的问题,“你们中谁最爱向幼儿园阿姨告状呢”。孩子们听了这个问题一脸迷惑,也许都不想做那个爱告状的孩子,可是又不知道是哪一个,最后就统一到刚才没有被指过的孩子身上,那个被确定为最爱告状的孩子一下显得无所适从,台下的观众一阵鼓掌和笑声,这个孩子肯定感觉到了自己不是个好角色,样子有些委屈,甚至害怕。
    主持人和观众都被孩子们的样子逗乐了,没笑的只有这几个孩子。他们的关系已被挑拨,大庭广众之下被贴上某个坏标签,他们都不像刚上场那样轻松,变得紧张起来,有些不知所措了。这时,主持人拿来一个很好看的飞机模型,还说道就这一个小飞机,问孩子们给谁。三个孩子明明都被这个漂亮的小飞机吸引着,他们的眼神充满了渴望,小小的心一定都很想得到这个礼物。但是,孩子们可能觉得刚才已有被贴上坏标签的经历,他们都想表现得好,就开始了互相推让,都说给别人,没有一个人敢说给自己。指来指去,最后决定给站在左边的第一个孩子,孩子拿到玩具后很高兴,其他两个孩子的失望是显而易见的;拿着玩具的孩子在一瞬间感到不妥,咬咬牙让给了站在最后的弟弟,这倒有些出人意料。正当主持人夸奖他时,这个小男孩一下哭了,万分失落和委屈。女主持人故做惊讶地问他为什么要哭,而孩子已哭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中间的小孩子打圆场说:“哥哥应该让着弟弟。”观众又一次被孩子的“解释”逗笑了。台下一阵掌声。
    节目就这样一直弄到孩子们各个沮丧着脸,也不如刚站在舞台上的高兴了,也许他们都还惦记着那些可怕的问题,孩子们虚假的话也说了,哭的也哭了,观众笑也笑了,也许看到孩子表情都不自然了,主持人才拿上另外的礼物,三个孩子也终于破涕为笑。
    看到这里,我不禁要问,这个节目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设计这些问题和环节的用意何在?只是为了让观众开心吗?可给这几个孩子带来的又是什么呢?这些所谓“文明”的节目,无情地伤害着幼小孩子的心。
    ·看孩子“像牛顿一样”,他就真的会越来越像牛顿
    孩子成长中的“犯错”是一门必修课,赞赏他的优点时,家长也要善待孩子的缺点。家长看孩子“像牛顿一样”,孩子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妞妞的“牛顿行为”
    妞妞小时候看过一个关于科学家牛顿的故事。说牛顿醉心于实验,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牛顿,等了很久但就是等不到牛顿,朋友决定和牛顿开玩笑,把佣人给牛顿准备的午饭都吃了,然后走了。待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就离开饭桌,又钻进实验室。
    科学家因为太痴心于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发笑或令人生气的事,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故事。可现实生活中出现这类人和事时,却多半会被看做“不用心”、“不聪明”,引起人们的不屑或生气。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儿童身上。
    大多数儿童都会醉心于某件事,或者是用全部心思想“小狗是从哪里来”、“奶奶家的小猫咪怎么是黑色的”等等类似这些问题,以至于听不到妈妈三番五次叫吃饭的声音;或是玩得过分投入,忘了上厕所后洗手,吃完饭匆忙跑开……
    有个朋友说到她儿时的一件事情:小时候经常一边帮忙妈妈拉风箱一边专心看自己喜爱的小人书,结果有几次看得太投入,忘记往火堆里添加苞米秆了,把火弄灭了,她的妈妈一发现就打骂她一顿。二十多年过去了,她说起这件事还是很难过,觉得这件事对她的心理健康和事业成长有长久的消极影响。用她的遭遇对比爱迪生的母亲对儿子种种“过错”的理解和支持,真的可以感到,孩子最后成不成“才”,父母在这些细节上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很关键的。
    妈妈们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毛病”呢!
    家里人经常说妞妞“像牛顿一样”,这不是一句表扬,而是批评,批评她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用心,犯各种低级错误。看来,妞妞的故事很不少啊。丽文说,妞妞的“牛顿行为”一大筐子呢。比如,花好几百元买个电子辞典,用了没几天就丢了,都不知道丢哪儿了;在家帮妈妈拖地,拖个半截,伙伴们有事招呼一声就走了;说好下午回来和妈妈一起理发,可是回来就自己玩去了,早就忘了;爸爸让她把钳子放到工具箱,自己走到客厅返回来奇怪地问爸爸给她钳子干吗。每当这个时候,家里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她“像牛顿一样”。
 第21节:别阻止孩子“犯错”
    别阻止孩子“犯错”
    妞妞刚住校的前几个月,周末返校时总是有必要的东西落在家里,妞妞到学校后总是给丽文打电话,让妈妈给她送一下。妞妞的学校离家远,丽文有时候在单位里,跑回家又要把东西给妞妞送到学校。丽文一天的班也上不成了。每次妞妞给丽文打电话,丽文开玩笑地说:“妞妞博士,什么落在家里呢?”丽文明白孩子在往家打电话时,已经知道由于自己的疏忽给父母带来了麻烦,这种情况下父母就用不着再责备她,如果父母责备,倒是给了她辩解并不肯反省的机会。
    丽文说自己从不会帮妞妞去收拾东西,只叮嘱她一句好好想想,把东西都带全了。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下来,妞妞就很少丢三落四的了,自己能把该带的东西都收拾妥当。丽文看到妞妞为此专门弄了个小本,把要做的事一样样记下来,临走前再翻一次,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情没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的地方。丽文想一方面可能和家庭的一些教育有关,或者是家长们无意中包办了不少本该由她自己干的事;也可能和妞妞的天性有关,每个人的能力和弱点不一定表现在哪里。在这方面丽文意识到了,一方面是尽量接受,另一方面是尽量帮助妞妞克服弱项。但这帮助不是热心地帮妞妞干这干那。
    妈妈们都知道自己不可能帮孩子一辈子,你的“帮助”就是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妈妈要做的,主要是“有耐心”,允许孩子把事情做得一团糟。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家长就全部替他考虑了,然后又在旁边专门盯着他做了,这从长远来看,是帮孩子的倒忙。凡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妞妞班主任让每个人值日时拿着班里的钥匙,可是妞妞有一次回家把钥匙放在自己桌子边,后来拿书的时候,钥匙掉在地上,她返校时就忘得一干二净。周一的时候,妞妞到教室门前,自己都忘了自己拿着钥匙,同学们都在那等着,都说是谁拿着,妞妞自己也不知道,这时前一天值日的学生说是把钥匙给妞妞了。妞妞才知道自己忘拿了。看着同学们都在等那把钥匙,妞妞心里难受极了。妞妞赶紧找班主任老师拿来备用的钥匙。因为学校早晨要上早操,妞妞耽误了班级早操,学校扣了妞妞班级的分数。妞妞在班会上,给同学们道歉,还写了份“保证书”。
    丽文知道后,觉得妞妞自己已经反思了自己,还做了“保证”,也就没有说一句责备的话。从那以后,妞妞再也没有在家落过东西。
    我并不是说家长不要批评孩子,但批评一定要用常规的、孩子可以心平气和接受的“批评”方式表达。有些妈妈在平时也知道孩子有了过失要好好和孩子谈。但一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时,经常条件反射地冲孩子发火,“妈妈说过几千遍几万遍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啊……”,“你怎么这么笨,那么不小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txt电子书下载
    心……”,带火的教训话说过了,事后又后悔;可下次遇到同样的事,还是忍不住先发一通火。一些妈妈总是事后说,“妈妈今天心情不好”、“妈妈脾气不好”等等来给孩子道歉,也为自己开脱,来平衡自己。“心情不好”或者“脾气不好”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它给孩子带来的却会是个大恶果。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一个痼疾,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等。
    孩子偶尔的“过错”可能会给自己及家长带来时间、经济等方面的损失,完全可以作为培养他成长必交的“学费”,可以换回他的成长、成才、直至成功。孩子拆坏了一辆新买的玩具坦克,可能就此激发了他以后要做一名军人的志向,也可能激发他制造一艘轮船的兴趣和潜能;今天熨坏了一条裙子,明天孩子也许就可能是个服装设计师……
    我要告诉妈妈们的是,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自己“试误”,需要孩子亲身经历。孩子从生活中直接获取的经验与教训,比家长口头讲千万遍的道理都印象深刻。家长要理解孩子“过失”的价值,因为在任何一个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作用。
    在妈妈们的心里只要建立了正确的儿童观,用期许的眼光看孩子那些“犯错”行为,用赞美的话语鼓励孩子无恶意的“犯错”,就会感到它们是良机而不是坏事。这样的心态下,哪里还有什么“火”呢!
 第22节:“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
    “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
    有的妈妈说,自己的孩子永远改不掉的“毛病”,在生活上永远那样。在我看来,只要不是什么大事,请允许他有这些“毛病”。
    丽文对妞妞的批评很简单,一句“像牛顿一样”既是家长如何理解孩子的一个问题,也是以什么方式批评教育孩子的问题。家长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目的是保护孩子自尊心,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他们潜在的某种能力。家长们要意识到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要彻底戒除掉的。
    我们换个角度来说问题。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一些“毛病”呢,是不是也有很多弱点,会不时地犯些小错?也许你不止一次地犯可笑的错误。上班时发现自己穿着打扮并不适宜今天的重要会议,有时候甚至穿着西装,脚上却穿着运动鞋;要去商场大购物,逛了几圈,回家才发现要买的香油给忘得一干二净——这些毛病像肤色一样,长在我们身上,不好去掉。孩子也各自有他们的“毛病”,发生了,轻轻松松一笑了之。
    有的孩子细致认真,有的孩子粗心马虎;手工制作中,有的孩子心灵手巧,有的却显得有些笨拙;有的孩子打小就善于关注生活小节,表现得聪明伶俐、灵活乖巧;也有的孩子喜欢安静,喜欢自己默默思考,思想整天不知在哪里飞舞,样子宛若梦游。孩子的状态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存在。正是这种差异性才构成了人的丰富性。
    丽文采取的“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孩子做得不好的事,父母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妞妞知道她哪里错了,又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还暗含了对孩子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她某种才能的褒奖。这类批评话,孩子比较爱听,也从内心里比较接受批评。
    有的妈妈太追求完美,孩子的每一个小节都不放过。当孩子犯了一些小错误,或在某方面表现出能力不济时,她们就忧心忡忡,就想立即按照自己设想的样子帮助孩子改变——而她们选用的方法就是告诉孩子你应该如何如何,一旦孩子在后来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时,她们可能就会拉下脸来,训斥孩
    子……
    牛顿如果整天因为不注意生活小节而成天挨训,他还能是牛顿吗?华罗庚如果整天被苛责,他还能是华罗庚吗?孩子的小错,只要不涉及什么道德问题,妈妈们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知道以后该如何做。妈妈们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孩子,但同时一定要有耐心等待他经历并成长。在生活中,妈妈们可以故意给孩子制造一些机会让他尝点不用心的苦头。孩子也有自尊自爱的心态,只要有足够多的经历,该学会的他都能学会,该注意的他也都会注意到。
    妈妈们一定要记住,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而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妈妈看孩子的眼光“像牛顿一样”,孩子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让孩子的困难在游戏中解决
    孩子面对一些痛苦的事情时,父母如果能给孩子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不仅能使孩子坦然面对眼前的痛苦,也会使孩子有勇气面对更大的痛苦。父母要知道,儿童也是有忍耐力的,而且是非同一般地惊人!
 第23节:打针为什么会疼
    打针为什么会疼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情。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妈妈们在孩子两三岁时,可能最犯愁孩子打针的事了。妈妈们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度量孩子,认为打针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一个妈妈对我说,她的孩子上医院打针输液的时候,她不敢一个人带着孩子去,要和孩子爸爸两个人一起去。有一次,小男孩(四五岁)拒绝打针,护士在一旁等半天了,妈妈哄了一遍又一遍,可孩子就是不同意,哭喊着。这时候孩子的爸爸着急了,使劲按住孩子,几次想抓住小男孩子,最后都被挣脱。妈妈在一旁看到孩子如此的反抗,心疼孩子,又觉得束手无策,小小身躯爆发出来的惊人力量,凄厉的哭喊声都让人感到震惊和心痛,整条走廊都被惊动了。我在想这给孩子带来的是多么大的心理折磨呀。真的就没有办法吗?
    丽文说,妞妞小时候很勇敢呢。有一年元宵节,丽文和先生带着两岁的妞妞,看了一晚上的灯展。结果第二天,妞妞直咳嗽。丽文带妞妞到一家儿童医院看病,大夫给开了药,还有针剂。取上药后,丽文告诉妞妞要带她去打针。妞妞可能对上次丽文带着她去医院打预防感冒免疫针还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妞妞当时打预防感冒免疫针时才一岁还不太会说话,懵懵懂懂中屁股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几声,针头一拔出去,护士赶快说,“咦,宝宝衣服上还有个漂亮的小白兔啊”,妞妞的注意力被衣服上印的小白兔吸引了,就忘记屁股被扎这回事了。
    丽文一说要打针,可能唤起妞妞“打针”的印象了,妞妞坚决地说:“我不打针。”丽文说:“妞妞现在生病了,你觉得咳嗽舒服吗?”妞妞摇摇头说不舒服。丽文问:“妞妞是不是想赶快不咳嗽啊?”妞妞回答:“想”。接着又咳嗽,小脸蛋烧得红红的。丽文亲亲妞妞的脸蛋说:“大夫开了药了,能让妞妞的咳嗽好起来,妞妞病好了,就可以去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对不对啊。要是不打针,妞妞只能每天一个人在家里呆着了。”
    小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她是会听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让病赶快好了。于是,妞妞从道理上接受了打针,但她小小的心还是害怕,满眼忧虑地问丽文:“妈妈,打针很疼吗?”丽文微笑着平淡地说:“哦,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疼一小会儿。你看就像妈妈这样掐一下。”说完就轻轻掐了一下妞妞的手背。
    妞妞自己尝试了一下,可能觉得是有点疼,不过表情不那么害怕了。丽文问妞妞:“你觉得妈妈掐你的手背疼吗?”妞妞可爱地答道:“有一点点疼。”“哦,打针的疼和这个疼差不多,也是有一点点。”丽文很坦率地告诉妞妞,然后又说,“妈妈掐一下你,不疼也不哭,打针也不疼,也用不着哭,是不是?”妞妞点点头。丽文看出妞妞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和紧张的。于是又给妞妞打气说:“妈妈觉得妞妞是个勇敢的孩子,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妞妞要是能忍住疼呢,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哭了也没事。”妞妞听了妈妈的话,觉得自己想做个勇敢的孩子;同时,也知道,自己哭了,妈妈也不会批评自己的。
    丽文表现出打针确实是很简单的一回事,而且说话的语气很轻松,一点也不让妞妞觉得很痛苦。这样让妞妞也坦然了许多,孩子的愿望肯定是不想让别人笑话她,同时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打针和掐一下手背是一样的,一点点疼。”
    毕竟是小孩,妞妞打针时还是很紧张,浑身绷得紧紧的,可是能忍住疼没哭。丽文在一旁看着妞妞,什么也不说,这时护士看着妞妞一点也没哭,表扬了妞妞。这样,妞妞通过“试验”,觉得打针的痛,确实是能忍住的,心态由此变得很镇静。妞妞打了三天的针剂,咳嗽还是没有好转,再检查时,大夫说妞妞呼吸道感染有些严重,要住院输液了。
    妞妞住在儿童病房,一个病房有六七个小孩,大部分三四岁。不管是护士还是医生,只要看到穿白大褂的人进来,病房里顿时就哭成一片,孩子们的惊恐宛如羊圈里进了狼。只有妞妞一个人不哭不闹,但她会停止玩耍,要丽文抱着她,一脸忧愁地等着。虽然妞妞也不喜欢扎针,但她已能理性地接受了。扎针过程中她从不乱动,总是很配合,每天能受到护士的表扬。
    周末,值班的护士就两个人,有经验的护士正忙着,就让一个实习生小护士给妞妞扎针,小护士可能没有给小孩扎过针,也有些紧张,一连扎了五下都没扎住。丽文看到妞妞有些哼哼唧唧地哭,但没有大声哭出来,丽文也什么都不说,她害怕自己一说,妞妞会大哭起来,孩子这时候最经不起妈妈的安慰了。等有经验的护士过来一下就扎住了,妞妞马上就不哭了。旁边的家长们都给自己的孩子说,看小朋友,多勇敢啊!
    经常看到一些妈妈们,总是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而针扎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也好像比别的孩子要痛多少倍似的。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


 第24节:“哭也一样疼!”
    “哭也一样疼!”
    妞妞三岁多,丽文晚上回来买了几个橘子,妞妞吃完饭,自己就拿着橘子要吃。突然妞妞的脸憋得通红,想说却说不说来的样子。丽文吓坏了,猜想可能是橘子里的小核卡到喉咙了。丽文着急得很,忙把孩子扶起来,让妞妞嘴张大往外吐,可是孩子太小,情急之下不知道怎么往外吐。丽文也经常看些育儿的书,她知道小孩子喉咙卡了东西越难受越要哭,越哭可能就会引起喉咙肿得越厉害,可能会发生喉管堵塞,引起窒息。丽文稍微冷静下来,尽量把语气放平对妞妞说:“妞妞不要哭,可能橘子的核卡在喉咙那了。”丽文指指妞妞的喉咙,又告诉她:“要是哭的话喉咙就会肿,那更不好受了,你忍耐一下,妈妈这就带你去医院。”妞妞听懂了,立即就不哭了,配合妈妈穿好衣服。尽管妞妞看起来那样难过,却一声不吭。
    而妞妞爸爸去外地出差,丽文只好自己骑着车子,以前的车子前面有儿童座,丽文让妞妞坐好,赶忙去医院。快到医院时,有一段路没有路灯,丽文一着急,就没有下车子,自行车可能撞到一旁的井盖,两个人都摔倒了。这一折腾妞妞呼吸更费力了,但没哭,表情还是很平静。丽文觉得妞妞真是懂事。到了医院急诊,很快得到治疗,几个小时后情况就变好了。医生说这个孩子真乖,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一点要哭的意思,小孩子喉咙卡了东西最怕的就是哭闹。
    懂事和勇敢的妞妞确实惹人疼爱。妞妞还勇敢地抽过一次血,一点也不哭。妞妞上幼儿园中班时,班里有个学生检查出患有乙肝,幼儿园建议家长们让孩子都去进行体检。去医院的路上,丽文还在想体检要抽血,妞妞会不会接受。丽文觉得还是提前和妞妞说好,就告诉妞妞可能要抽血化验。一听到抽血,这下妞妞有些紧张,问妈妈疼不疼。丽文告诉妞妞有些疼,然后告诉妞妞抽血和一般的打针差不多,就是扎的时候有点疼,抽的时候就不疼了。妞妞听妈妈说和打针差不多,也就很坦然接受了。
    丽文和妞妞到了医院时,那里已经被哭声包围着。有十多个孩子,已抽过的、正在抽的、还没抽的,看着其他小朋友在哭,也都在哇哇大哭,有的孩子一两针还是扎不住,不光孩子哭,有些大人着急了还和护士在理论。抽血的护士也被弄烦了,态度很不好。
    妞妞牵着丽文的手在等着,用有些好奇也有点同情的目光看着那些小朋友。妞妞突然对丽文说一句“哭也一样疼”。丽文说:“你看抽血时哭和不哭是一样疼的,哭了还是疼,不如不哭呢,是不是?”妞妞说是。
    等轮到妞妞了,她主动伸出小胳膊,等着护士抽血。护士发现这个孩子不哭,很诧异地看看妞妞。妞妞对护士说:“阿姨,我不哭!”护士舒展开紧紧的眉头,对丽文说:“你的女儿真是太懂事了!哎呀,阿姨从来没遇到过这么懂事的孩子!”护士手里拿着针管,去妞妞胳膊上找血管时,犹豫了一下,放下手里的针管,拉开抽屉找出一个新的针管说:“小朋友这么懂事,阿姨更不舍得扎痛你了,这个针头稍细一些,没有那么痛,就剩这一个了,给最听话的孩子用。”
    妞妞好几次都表现得如此勇敢,宛若个大人。我觉得丽文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她表现得平静自若,没有让孩子觉得妈妈很焦虑。如果妈妈满脸的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无意识中扩大了痛苦。二是如实相告孩子,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而有的妈妈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解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第二次就难以听取妈妈的话,孩子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三是很好地激发了妞妞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四是丽文从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妈妈总是说“不打针坏人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买个喜欢的玩具”等方式达到目的,其实这种做法很糟糕。哄骗和收买只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第25节:给孩子需要的“纵容”
    ·“听话”决不仅仅是孩子的事
    如果家长经常以命令的口气让孩子服从,提出“
    听话”的要求,这样的家长其实就是个权威主义者,他的潜意识里比孩子高一等,他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
    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但在孩子眼中,他们只不过是些“不听话”的家长。
    给孩子需要的“纵容”
    “听不听话”、“乖不乖”,已成为人们评价孩子的一个简易标准。但在丽文的家中,也许是丽文一直有一种意识,所以她和先生很少对妞妞使用“听话”这个词。
    丽文和小姑子带着三岁的妞妞到儿童乐园玩。在乐园里,有个小桥,台阶比较多,小姑子嫌妞妞走得慢,就要抱妞妞快点走,可是妞妞偏要自己一个人从一个台阶蹦到第二个台阶上,也不让姑姑和妈妈扶她。小姑子怕妞妞磕着,就是不让妞妞一个人蹦。丽文说让她玩吧。小姑子说,要是磕着怎么办啊,妞妞咱好好走吧。丽文对小姑子说,不用管她,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