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棣暗暗给柳淳竖起了大拇指。

    这小子真是够坏啊!

    让他罗织罪名,他就真的干出来了,行,朕没看错人。

    “柳淳,你说的如此严重,但是你能指出,具体是何人吗?”

    柳淳朗声道:“既然是结党营私,必然是同进退,待罪诸臣之中,除了郑赐不是之外,其他众人,皆在其中!”

    “阴谋结党,对抗新法,不但按照大明律法,应该死罪,就算在皇明祖训当中,先帝也说过,凡是反对变法,皆可杀之,臣以为陛下务必按照先帝遗训,断然处置这些逆臣贼子,万万不可手下留情。”

    柳淳下手,岂止是黑!

    光是律法就够了,你把祖训都搬出来,这是要灭九族啊!

    “陛下,臣等冤枉啊,柳大人诬陷臣等,陛下给臣等做主啊!”这帮人趴在大殿上,痛哭流涕,那叫一个惨啊!

    朱棣还没等说话,柳淳立刻道:“陛下,这才几天的功夫,他们就反复无常,由此可见,彼等心中只有厉害算计,并没有半点操守,唯有这样的无耻之徒,才能干出丧心病狂之事,陛下明察啊!”

    柳淳!

    这些跪着的臣子都疯了。

    曾几何时,你小子信誓旦旦,说锦衣卫要按规矩办事,要符合大明律法。

    可现在呢,你说的还是人话吗?

    没有半点证据,全凭你的一张嘴,就想置我们于死地,咱们没完!只要我们能活着,往后跟你姓柳的拼了。就算你权力大,地位高,可也架不住我们人多。拼一个你死我活,还指不定谁先完蛋呢?

    百官义愤填膺,这时候朱棣咳嗽道:“柳淳,你这么说,未免太过了。他们弹劾练子宁,也不过是一犬吠人,百犬吠声罢了。远远没到结党营私的地步,至于说他们反对变法,这个或许有之,可朕不能以心思论罪,还要看真凭实据。你这个锦衣卫指挥使,略显粗糙啊!”

    臣子们都哭了,被骂成狗了,还要感激涕零,我们太难了!

    柳淳还能说什么,只能躬身道:“陛下圣明,臣也是过分担忧了,还请陛下见谅。”

    朱棣颔首,“的确,朝中言官攻讦倾轧,置国政于不顾,每天靠着胡言乱语,胡说八道立足朝堂。实在是大明之耻,朕倍感痛心疾首!”

    “朝廷置百官,是为了辅佐天子,治理江山,如今的百官,实在是让朕失望,非常失望!尤其是言官,更是可耻!”

    朱棣恶狠狠道:“这一次,朕打算罢免一半的言官,剩下的人也要吸取教训,给朕好好做事,莫要辜负了社稷之重,万民之托!”

    天!

    六科十三道,全都疯了,罢免一半,也就是说隔一个毙一个,这也太狠了吧?会有冤枉的,我们冤枉啊!

    大家伙只能求助似的看向道衍,心说老贼秃,你可是科道的头,你要是不说话,我们就弹劾你去喝花酒,咱们破罐子破摔,谁也别想好。

    老贼秃虽然后面没长眼睛,但是也能想到会有多少人骂他,没法子,只能为难道:“陛下,科道纵然有不肖之徒,可毕竟职所当为,陛下若是罢免了他们,岂不是浪费了人才,老臣恳请陛下三思啊!”

    朱棣笑了,“先生高见,朕也不忍心如此,可是又不能不罚。朕思前想后,这样吧,品级不变,就是给他们换个位置。”

    道衍本能感觉到不妙,急忙道:“陛下可是要让他们出京?去地方上历练。”

    朱棣哈哈大笑,“先生果然机敏,就按先生的意思办,即刻将这些人发配安南和东番,担任县令知州,给他们五年时间,如果做得好,调回京城,继续担任言官,如果做不好,那就不要回来了!”

    朱棣突然变得疾言厉色,一甩袖子,直接退朝。

    老贼秃道衍傻了,我几时说过要发配他们了?我是说派到地方为官啊!

    “道衍大师真是思虑周全,既顾全了大家伙的官位,又替朝廷解忧。要不怎么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柳淳仰面大笑。

    道衍气得咬牙切齿,“柳淳,你小子还敢跟老夫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整个大明朝,就属你小子最不尊老,你,你处心积虑,陷害老夫!”

    柳淳把脸一沉,“道衍大师,谁处心积虑,你比我清楚,想算账,找正主去啊!”柳淳一甩袖子,扭头就走。

    把道衍晾在了一边,能让这个老贼秃吃瘪,柳淳的心情大好,简直要飞起来了。

    出了宫门,准备上车离开,突然一个人追了上来。

    不是别人,正是郑赐。

    他满脸的凄苦,对着柳淳深深一躬,“柳大人,我多谢大人刚刚的回护之恩。”

    柳淳点头,“好说好说,我还是很乐于助人的。”

    郑赐要哭了,“大人,下官虽然逃过了一劫,可,可现在满朝上下,都视下官为寇仇,下官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柳淳点了点头,“哦,原来如此,郑大人,我这里正好有一个绝佳的办法,你有兴趣听不?”

    书客居阅读网址:


………………………………

第656章 钱暂时够了

    郑赐咧着嘴苦笑,“大人,现在朝堂已经没有我的容身之地了,大人若是有办法,下官感激不尽啊!”

    柳淳大方笑道:“郑大人别客气了,区区小事而已,毕竟我也没有本事把你留在朝廷。”

    郑赐惊得瞪大眼睛,莫非柳淳在耍他?

    “郑大人,既然他们都走了,你还留在朝堂干什么啊?”

    听听!这是人话吗?

    明明是你在朝堂上,说我只是反对变法而已,那些人是处心积虑,结党营私,我们不一样,你,你怎么变卦了?

    郑赐吃惊地盯着柳淳。

    “别那么惊讶,同样出去,也有不同的,你自己好好想想吧。”柳淳说完,上了马车,就直奔府邸。

    朱棣的生财之道很简单粗暴,但却是绝对可行的。

    东番岛已经陆续向大明输送了两批蔗糖,足足有上百船之多。

    这些白糖涌入之后,能够很明显感觉到,整个大明的饮食都发生了改变。

    最明显的就是各种糕点的甜度明显增加了,连豆腐脑的小摊都能放蔗糖了,菜里面也多了许多甜味。

    而那些寓居大明的海外商人,简直跟疯了一样,毕竟他们理想中的天堂,也只是流着牛奶和蜜糖而已。

    如今大明的糖价便宜到了令人发指,和天堂还能有多少区别呢?

    他们不但顿顿离不开蔗糖,而且还大肆采购,尽管运回国内之后,糖价要增加十倍,可依旧非常便宜。

    是求之不得的美食。

    听说在更远的地方,寻常人根本见都见不到,只有那些顶级贵妇,能在自己的茶杯里,加上一块糖,品尝难得的甜蜜,如果能加两块,绝对是王后一级的享受。

    他们甚至认为蔗糖有着不可思议的疗效,得了病,只要喝上一杯糖水,就能起死回生,原地复活。

    好吧,或许有夸张,但是蔗糖已经成了大明又一个主打商品,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受到了强烈的追捧。

    作为蔗糖的主要产地,东番岛的土地相比起之前,价格成倍上涨,最早投资的那群人,全都发了大财。

    当初还有人抱怨朝廷太过苛刻,现在他们什么说的都没有了,只恨当初投得太少了。

    与此同时,在安南方向,大批的粮食也输入了大明。虽然粮食属于管制商品,价钱没有那么夸张,但依旧获利不菲。

    现在人们迫切要求,继续拍卖两处的土地。

    只不过有趣的是制约土地拍卖的罪魁祸首竟然不是土地没了,而是人手不够用。

    李景隆这段时间,一直在海外折腾,用他的话讲,就是到处撒尿,标记地盘。

    从东番岛南下,他找到了吕宋,然后继续南下,他发现了一大堆面积惊人,而且物产丰饶的岛屿。

    只是这些岛屿实在是太大了,岛上尽是密林丛生,只是在海边平坦处,会有一些土人部落。

    李景隆看在眼里,那个着急啊!

    这么好的地方,竟然没有足够的人手去占领,简直是犯罪。

    他迫切希望朝廷加大开发海外的力度。

    正是在这种要求之下,朱棣才想出了发配言官去海外的点子。

    有人或许要说了,这些人都是书生,他们不行的,只会高谈阔论,如何懂得治理地方,如何能替朝廷敛财,陛下用他们,完全是胡来。

    这话如果在一年前,朱棣或许相信。

    可现在朱棣只有俩字:呵呵!

    解缙怎么样?

    算是文人的表率吧,把他扔到了安南,这货儿是彻底放飞自我了,种种敛财之术,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他挖空心思,制定了一大堆的规矩,其中一条,竟然规定安南人不许使用铜制门环。还要求家家户户,进献生铁,如果没有,就要折成银子,如果连银子都没有,那就要折成粮食,连粮食都没有,那对不起了,东番岛种甘蔗去吧!

    解缙给朱棣送来的八十万两里面,就是出售壮劳力换来的。他给朱棣送了八十万两,自己揣进荷包的,就只有他知道了。

    这些文人的智商绝对不用怀疑的,不会干什么的都有,还从来没听过说不会捞钱的。

    即便这一百人里面,有一半铁骨铮铮,不还是有五十个可用之人吗?让他们比赛着捞钱,该给朝廷带来多少利益啊?

    他们可比那些只会抢掠烧杀的武夫管用多了。

    而此刻这些言官还体会不到永乐大帝的苦心。

    从清贵的言官,变成了发配海外的罪官,这是多大的落差啊!

    安南啊,那可是比天涯海角还要遥远的地方。

    从此之后,背井离乡,再也没法或者回来了,没准他们还会死在海上,连个尸体都找不到,成了海上的孤魂野鬼……救命啊!

    言官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穷尽一切办法,也没有任何用处。

    终于,发配的名单出来了,除了告练子宁的那些人之外,还有十几个因为历次考评,成绩都很差的,一共凑了一百一十人。

    光荣地成为大明第一批外派地方官。

    为了给他们一点面子尊严,柳淳还很体贴,送了每人一朵大红花。

    还用红色绸缎,打个十字,系在了胸前,就跟新郎官似的。甚至乌纱帽上,还插着几根野鸡翎。

    如果忽略他们死了老娘一样的表情,还真跟要娶新媳妇似的。

    “来,大家伙都笑一个,笑得开心点!”

    柳淳一挥手,顿时鼓乐响起,欢快的唢呐,咚咚的大鼓,当真是过了年似的。

    “笑啊,快点,高兴起来,今天是大好的日子,远大的前程等着诸位呢!”

    柳淳鼓励大家伙,可这帮人你瞧瞧我,我瞧瞧你,要多没心,才能笑得出来啊!柳淳,你就坑人吧!

    有人蹲在地上,捂着脸痛哭。

    还有人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杀死我吧!我不想当外丧鬼啊!”

    他们撕心裂肺的哀嚎,弄得柳淳十分不悦。好歹也是朝廷命官,简直是耻辱啊!我想了多少年了,一直打算跑去海外。

    都开价五千万了,奈何朱棣那厮不答应。

    你们这帮玩意,好赖不知,人家放你们出去,倒不愿意走了,留在大明,等着吃屁啊!

    既然你们不识好歹,那可就别怪我了。

    “诸位大人,为了确保这次出海顺利,还有一个人,他主动请旨,随你们一起出海。

    谁?

    谁会这么傻?

    正在大家伙茫然的时候,郑赐迈着沉重的步伐,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他板着脸道:“老夫要跟你们一起出海,从今往后,咱们就要同舟共济,还望诸位大人能够痛改前非,真正做到一心一意,同心同德!“

    “什么?”

    郑赐也要出海?

    这是什么鬼?

    有人想要大笑三声,你不是和我们不一样吗?怎么也被发配海外了?还以为会对你高抬贵手呢,可结果还不是一样!

    由此可见啊,人家存心要收拾你,怎么也逃不掉,这就是命啊!

    多了一个倒霉蛋,大家的心情稍微好了一点,可很快他们意识到了一件事。这个郑赐是以什么身份发配海外啊?

    正在这帮人思索的时候,柳淳直接揭开了谜底。

    “陛下已经加郑大人右都御史之职,奉旨巡抚东番及南洋诸岛,他是你们的顶头上司了。顺便再告诉大家一件事,刚刚陛下提拔解缙为安南巡抚,他跟郑大人一个管岛,一个管陆,你们往后要听从两位大人的统筹安排,陛下盼着你们替朝廷立功呢!”

    郑赐依旧板着脸,“请柳大人转告陛下,郑赐一定竭尽全力,为了充实国库,在所不惜!”

    柳淳心满意足,“有郑大人的话,我就放心了。来人,准备酒水,替诸位大人践行。”

    还喝什么酒啊?

    在场的诸位大人都要哭了。在金殿上,他们一起卖了郑赐,以为陛下会拿郑赐开刀。结果峰回路转,倒霉的变成他们。

    发配海外就够惨的了,还弄来一个跟他们有仇的顶头上司,老天爷啊,这还让不让人活了啊?

    看着这帮人的模样,郑赐突然明悟了。

    去哪不一样?

    只要手中有权,就算在海外,一样说了算。

    而且到了海外,还能为所欲为,你们这帮畜生不是想看着老子倒霉吗?这回我把你们整死了,都没人管!

    “你们听着,这次出海,每人都要立下军令状,一年之内,不能上缴五十万两以上,本官代你们向朝廷请罪!”

    代我们请罪?

    这是什么操作,姓郑的,你可不要太过分了,同朝为官,好歹留点情面啊!

    “郑大人,临别之际,我这里有陛下御赐王命旗牌,海外之事,大人有独断专行之权,凡三品以下官员,先斩后奏!”

    完了!

    这下子彻底掉到了后妈手里,想不死都不行了。

    郑赐倍受鼓舞,连忙道:“柳大人放心吧,下官要是完不成朝廷的使命,愿意和所有人一起领罪。”

    言官们真是服了,怪不得人家官当得大呢!这脸皮就是够厚,你自己吹牛立军令状,干嘛把我们牵扯进去?

    不当人子啊!

    不管他们怎么哀嚎腹诽,柳淳算是完成了使命,还是赶快复命吧。

    柳淳见到了朱棣,第一句话就是“陛下,臣估计钱差不多了,至少今年的兴学费用是够了。”

    朱棣脑袋都大了,费了这么大劲儿,竟然只够一年的,朕这是造了什么孽,竟然答应兴学啊?

    朱棣无精打采道:“传旨,三天之后,在宫中大宴,所有地方官吏,悉数到场,朕有心里话要跟他们讲。”


………………………………

第657章 朱允炆的踪迹

    大明幅员辽阔,纵横过万里,聚集所有地方官吏,着实不易,没有小半年的时间,根本做不到。

    此刻最后进京的地方官才来了不到十天,而最早进京的已经过去了三个月。

    但是别管来得早的,还是来得晚的。

    都被京城的发展深深震撼着。

    这种震撼不是来自于市面的繁华,也不是街道多宽,城墙多雄伟,商品多丰富……尽管这些也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但是最紧要的还是氛围的改变。

    在他们看来,似乎每个京城百姓,都变成了经济动物,哪怕市井小民,酒馆茶楼的小贩,也开口闭口,谈的都是证券交易所,谈市面的物价,谈海外的推展……别以为他们是胡说八道,仔细询问,许多人都能讲出一番道理。

    从前的士农工商,完全被打破了。

    作为四民之首的商人,不再被盲目崇拜。至少百姓们知道,想要发财,就别想当官,想当官就别发财。

    越来越多的成功商人,被人们推崇称赞,报纸上经常出现他们的故事。

    总而言之,天子脚下,处处言利,人人都想着赚钱。

    看着这帮人,第一印象就是:俗!

    俗到了极点!

    光想着钱,你们的诗和远方呢?

    士大夫不是口不言利吗?

    不是安贫乐道吗?

    不是讲究不为五斗米折腰吗?

    怎么全都忘了?

    简直是读书人的耻辱!

    可若是呆久了,大家伙渐渐也想通了……其实许多东西都是虚的,说到底,想要过得好,不就是要多赚钱吗?

    因此好多地方官都买了《国富论》,准备着带回去,好好研读。

    而且就在他们的面前,汉王朱高煦上演了一场财富神话。

    一个新式的火药出现,居然一瞬间,将皇家科学这支股票推到了令人目眩的高度。朱高煦一夜之间,财富超过了户部的岁入,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

    可这种财富不是靠着抢来的,也不是靠着盘剥,更不是贪墨,而是靠着发明,靠着科学!

    在这一刻,科学两个字,真正深深刻入了地方官的心里。

    “朕请大家伙进京,就是想聊聊兴学的事情。朕原本打算出资五千万两,不过……”朱棣在这里顿了一下,所有官员的心都提了起来。

    不会要减少投入吧?

    这可不行啊!

    朱棣的目光从每个人脸上扫过,当发现所有人都焦急不已的时候,他才促狭笑道:

    “朕经过反复思量,决定增加三千万投入,第一批投入要达到八千万两!”

    轰!

    这句话的威力,简直比汉王实验室爆炸来得猛烈十倍不止!

    八千万两!

    这是多少钱啊?

    就按在场两千人计算,平均分下来,一个县也能拿到四万两。

    事实上,许多偏远的州县,一年的岁入也没有这么多,陛下一口气拿出这么多钱,全部用来兴学,这个决心简直大得没边。

    朱棣表面上云淡风轻,可心里却在滴血。

    足足八千万两,如果用来打仗,足够他发动十次对草原的攻势了,拓地几千里,不在话下。

    光是凭着这份功劳,他就足以彪炳史册,成为跟秦皇汉武并驾齐驱的大帝。

    偏偏就有个该死的柳淳,非要在他耳边胡说八道。

    说什么汉唐虽强,拓地有功,但是终究不能长久。

    归结起来,就是能打下土地,却不能守住疆域。

    要想长久占有疆土,就必须有足够的科学人才,唯独掌握了科学本事,才能在气候相对恶劣的地区,寻找到足够的财富,供养军队,让拓展土地变得有利可图。

    而且科学还能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建立起快捷的交通网,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

    做到了这一点,指挥作战,就会如臂指使,随心所欲。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控新的土地。

    ……

    这一顿迷魂汤灌下来,朱棣也迷糊了,竟然真的相信了柳淳的鬼话。不惜血本,开始投资兴学。

    现在朱棣想想,都有点荒唐,什么时候自己这么容易轻信了?

    要不是朱高煦弄出来的爆炸,没准朱棣就反悔了。

    更气人的是朱高煦,朱棣私下里问题,科学这玩意到底靠谱不?

    哪知道朱高煦竟然翻脸了,堂堂皇帝,竟然不相信科学,难道要去相信神鬼之说吗?新式的炸药,已经让普通人拥有了雷公电母一般,神明才有的力量。

    现在陶成道领衔,还有一群人在研究新式动力,希望让船只运量更大,甚至不依靠风帆,不用靠洋流风向,就能行驶万里,运送几十万石的货物……

    朱棣觉得二儿子彻底疯了,而且疯的不轻,船只不靠帆,难道光靠浪啊?

    怎么好好的孩子,到了柳淳手里,就成了这副模样?

    不光是老二,就连五弟朱橚也这个德行。

    他现在看朱高煦的股票上市了,他竟然也筹划着要把医学院上市,然后筹措经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朱棣环顾身边,要吗就是科学疯子,要么就是靠着这些疯子赚钱的混账!

    似乎连一个正常人都没有了,全都是柳淳造孽,真是气死个人。

    心里吐槽着,表面上却不能带出来。朱棣信心十足道:“此番兴学,那是亘古未有的壮举,八千万两的投入,朕希望在三年之内,让五百万的孩童,能够入学读书!”

    又是一个超级大饼。

    反正百官都麻木了,也不好说什么。

    目前大明的识字率还不到百分之十,也就是说,整个大明,读书人加起来还没有五百万。这还是朱元璋通过三十年苦心经营,积累下来的。

    而朱棣要在三年之内,就彻底超过朱元璋三十年的努力,他也真敢想。

    “你们要清楚一件事,教化不是士大夫的玩具,是要普及到每一个百姓,朕希望在十年,二十年之后,我大明人人都能识字,都可以读书。尔等务必清楚一点,朕给的兴学经费,不是让你们培养神童,也不是让你们去挑选一些天赋异禀的人,糊弄公事!朕是要看每一个地方的入学率,看每一个地方的识字率。这些都会成为你们在吏部考评的重要方面,甚至可以这么说,只要兴学失败,无论别的方面做得多好,都会列为下等!”

    “朕说到做到,绝不留情。”

    “还有,这次兴学经费固然不少,但是你们也要清楚,每一文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如果谁敢乱用,或者中饱私囊,呵呵……”朱棣冷笑道:“兴学是为了所有孩童的前途,乱用就是断送了别人的前途,既然你们不把别人的前途当回事,朕就更不会在乎你们的前途!”

    “别管是谁,只要抓到,必然会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养奸,而且在兴学上面出错,罪加三等!”

    地方官员们战战兢兢,惶恐到了极点。

    朱棣说话可不是开玩笑,这位永乐天子是真的干得出来的,别的不说,那么多言官,不就刚刚被发配海外吗?

    码头上哀鸿一片,可不是开玩笑的。

    朱棣和那个老实巴交的朱允炆不一样,简直就是朱元璋重生,甚至犹有过之。面对这么一位天子,最好还是夹起尾巴做人,尤其是旁边还有一个更不好惹的锦衣卫指挥使,君臣一心,上下联手,实在是威力无穷。

    朱棣借着酒宴,大肆训斥百官,部署兴学事宜。

    此事堪称最近京城最大的新闻,因此所有的报社都在连夜忙碌着,准备发明早的头版头条。

    就在一间房舍当中,有一个斯文瘦削的中年人,正在逐字逐句,校阅着稿子。如果出现了一点错误,立刻就会改正过来。

    他工作十分认真,入职以来,一年的功夫,从来没有犯过错。而且经常加班,任劳任怨。

    为此报社还专门给了他奖励。

    这个人没有什么爱好,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回家读书,单调的两点一线生活。起初大家伙还以为他家中有悍妻,生怕惹老婆生气呢!

    可渐渐大家伙知道了,这个人竟然还是个单身,似乎原来有过婆娘,结果被火烧死了。

    因此报社上下,好些热心人,都想给他介绍个媳妇,却被这个人婉言谢绝。

    今天,他又加班了,直到拂晓,才悄然离去。

    行走在僻静的巷子,此人的脚步很轻。

    突然,有人从另一个方向走来,跟他撞在了一起,等再度向前走的时候,他的手里多了一个蜡丸。

    回到住处,急忙展开,里面有一张纸条:鹰爪孙闻到了味,速走!

    中年人将纸条扔到了烛台上,化为了一缕烟。

    “唉,四叔,师父,你们的鼻子还真灵,我不过是废人一个,还值得你们如此费力气吗?”中年人又愣了片刻,似乎想到了去处,忍不住轻笑。

    “师父,要说起来,还要感谢你的教导,于科学一道,弟子也有些本事,虽然比不上朱高煦,但是当个教书先生绰绰有余了,我就不信,你们还能找到我!”

    说完,中年人吹灭了蜡烛,收拾了几件衣服,带着盘缠,竟然扬长而去。

    等到天明时分,锦衣卫冲到了报社,搜出了一大堆的东西,上面都有涂改的痕迹。

    “这是伪帝的字迹,他果然没死,而且他就藏身京城,真是好大的狗胆!”洛枫咬碎了牙齿,“去,赶快追查,一定要抓到他!”

    顶点


………………………………

第658章 天子守国门

    朱允炆轻车熟路,来到了一处招聘区域。

    这是礼部为了各处兴学专门设立的招募点,朱允炆快步走过来,递上了一份公文。负责的书吏漫不经心接过来,可是当他浏览到了一半,忍不住豁然站起,拱手道:“失礼,失礼,真是没有想到,阁下竟然是凤阳学院出身,想必是科学一脉的高徒了?

    朱允炆谦逊笑道:“当不得,我年纪大了,只是旁听了几年课,通过了考核而已。”

    “那也不容易了。”书吏兴奋道:“先生这次来报名,可是要担任讲师?不知道你是想去哪里?应天府,还是浙江?”

    朱允炆憨厚笑笑,“莫非还能选择吗?”

    书吏道:“现在各地都缺少讲师,以先生的资历,完全可以随便挑选地方,在应天,或许机会能更多,只不过要想赚钱多,还是去浙江,毕竟他们更富裕吗!”

    书吏的坦诚,让朱允炆来了兴趣。

    “江南当然是好地方,不过我想请教,哪里的人最少呢?”

    “这个……就不用说了。”书吏搓着手道:“去岭南的人不多,云贵也很少。不过相比之下,最可怜的就是西安!”

    “西安?那可是古都啊?”朱允炆故作惊讶道:“怎么,西北没人愿意去?”

    “岂止是没人!”书吏冷笑道:“简直畏之如虎,西北风沙,苦寒,人烟稀少,穷到了极点。除非傻子,谁愿意去西北啊!”书吏迟疑地看着朱允炆,“先生,你不会是?”

    朱允炆慌忙摆手,“不不不,我的确有历练之心,但是西北既然这么苦,那我就不去了。你看北方如何?”

    书吏沉默半晌,摇头道:“北方除了北平,其他地方也极为普通,不过北平的竞争略微激烈了一些,以先生的程度,只怕会有些难度,不过我也可以帮忙争取,只是上面答应不答应,就不好说了。”

    朱允炆忙道:“既然这样,就不麻烦了,我要去大宁!”

    ……

    半个时辰之后,朱允炆就拿到了礼部的批文,以这份批文,只要到了大宁,就可以选择学堂,报名教书。

    朱允炆匆匆告辞,动身北上。

    在民间的这段时间,他可比过去顽强多了。

    朱允炆不得不承认,朱棣的确比他强多了,在朱棣的治下,这个大明朝蒸蒸日上。可要说有多好,朱允炆却觉得未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