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光看后面的这一段。”

    跪伏在地上的李至刚浑身颤抖,柳淳这家伙真是名不虚传,无论自己如何辩解,他都能找到破绽。

    现在的关键,就是陛下的心思了。

    李至刚拼命祈祷,朱棣能够从大局着眼,不要听柳淳的蛊惑,不然自己就真的没有活路了。

    “柳淳,李至刚希望朕这么看,你觉得朕该如何呢?”

    柳淳道:“陛下,听李大人的话,似乎这么切开也没有什么错。但是臣觉得他搞错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什么事情?”朱棣平静问道。

    “百姓!”

    柳淳回答了两个字,“陛下登基前后,全都是大明的江山,全都是大明的百姓!贪官污吏取的是大明百姓的脂膏,陛下是大明百姓的君父,承袭的是太祖爷的江山。在这日月之下,天地之间,岂能颠倒黑白,是非不分!”

    “李至刚!”柳淳断然道:“伪帝乱政,尔就是助纣为虐的帮凶,似你这种蛀虫,不论到了什么时候,都是害群之马,必须除之!”

    柳淳已经很少如此声色俱厉过了。

    可面对此人,他不能不愤怒!朱棣登基才两年而已,两年的时间,之前做的恶事就一笔勾销了?尤其是贪墨搜刮,这可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事情,不论哪个皇帝,全都是大罪。

    所不同的只是有人能治罪,有人没本事治罪罢了。

    面对柳淳掷地有声的一番话,李至刚惊恐到了极点,他还想辩驳,哪知道朱棣一摆手,让他住嘴。

    接下来的话,朱棣已经没有兴趣听了。

    永乐大帝缓缓站起,冷笑道:“李至刚,你以为把朕绕进去,就能替你脱罪吗?”

    “你错了!”

    朱棣毫不客气道:“朕举兵靖难之初,并非要抢夺龙椅,而是不想看着变法中道崩殂,不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俺朱棣镇守北平也好,起兵靖难也罢。排在第一位的,永远都是江山社稷,黎民苍生!”

    “你说你帮了朱棣,就是功臣,就该既往不咎……你未免也太不把朱棣放在眼里了?”突然之间,永乐大帝面目狰狞,恶狠狠道:“就凭你的险恶用心,朕就应该立刻灭了你的九族!你的恶,胜过黄子澄十倍!”

    比黄子澄还可恶,那该是多大的罪啊?

    李至刚被骂得傻眼了,完全不知所措了。

    难道说自己错了?

    朱棣竟然比之前更加愤怒了?

    他还真猜对了,朱棣是多骄傲的一个人啊,难道他靖难成功,还要感谢一群贪官污吏吗?

    “李至刚,你放心,朕不会随随便便杀了你的。可是朕也不会纵容你!”朱棣冷哼道,猛地转向柳淳和孙桓。

    “朕现在就把这个奸佞小人交给你们。你们务必要彻查清楚,然后按律定罪!”

    朱棣的话刚说完,孙桓就激动地趴在地上,发自肺腑磕头作响,他太佩服天子了,这才是真正的君父!

    “吾皇圣明!臣必定查清李至刚的罪行,办成铁案,否则臣情愿献上人头!”

    :。:


………………………………

第625章 听说官员很凄惨

    永乐二年,对于所有的官吏来说,都是最难的时光,在他们的头上,悬着三把锋利的刀。这三把刀,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凶狠。

    首先就是柳淳和他的锦衣卫。

    获得监察朝野大权之后,柳淳的重点放在了肃贪上面,他对官吏的言行,做出了详细的规范,并且得到了朱棣的同意。

    身为官员,不许参加各种名目的文会诗会,不许去秦淮河喝花酒,也不许弄一大堆优伶到家里办堂会……总而言之,一大堆的禁令下来,官员们简直被套上了紧箍咒。

    过去只要考上了进士,成为了官员,就可以随意折腾,只要不过火,就没人管,毕竟大家默认了,蟾宫折桂,荣华富贵,有太多的人,争抢着往手里送钱,拿着土地投献的,拿着宅子赠送的。

    不光送宅子,没准里面还安排个美女伺候着。

    一句话,只要考上了,哪怕七老八十,也能一下子走上人生巅峰。

    可现在呢?

    免税免役的特权被拿掉了,颜如玉和黄金屋也没了,还多了一帮成天到晚盯着的人,官当得是一点滋味也没有。

    光是没滋味也就罢了,后面的还有两把刀呢!

    黄观考核百官有功,被朱棣提拔为吏部侍郎,接替了李志刚。

    原本黄观的考核就让大家惶恐不安,如今兼任吏部侍郎之后,考核就跟朝廷的京察大计挂在了一起,如果表现不好,绝对要丢官罢职的,没有任何客气可讲。

    而且黄观进入吏部,使得原本吏部的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吏部管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升,一个是罚……官职出缺,谁能递补上去,这是吏部说了算。从洪武朝开始,三年一次,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察,如果表现不好,是要受到各种惩罚的,因此所有的官员,都畏惧吏部如虎,也成就了六部之首的威严。

    要知道长久以来,即便是内阁权势滔天的时代,也不敢完全无视吏部。一个强悍的吏部尚书,绝对能跟内阁首辅分庭抗礼。

    本来就很强的吏部,此刻却有人说还不够,还要更强!

    光是赏罚不行,还要增加一项权力,那就是教育!

    通过科举之后,不意味着学习就停止了,官员要跟得上潮流,要不断增强水平能力。只是选拔还不够,要系统培养,针对官吏的特点进行考察历练,提升整个官僚集团的素质。

    这一套事情,都落到了黄观手里。

    几乎一夜之间,百官又回到了年轻时候,甚至小时候还要凄惨。每天忙着政务,忙着学习,有些人干脆搬到了衙门值房。

    如果去查这段时间官吏的家庭情况,普遍没有新生儿出现,如果有了,可以考虑一下,隔壁姓不姓王!

    除掉前两把刀,第三把刀就是大理寺了。

    得到了朱棣的旨意,大理寺从上到下,全都忙碌起来,清查积年的旧案,针对官员和家眷亲朋的案子,严厉追究,绝不手软。

    在三把刀中间,最招人恨的就是大理寺。柳淳的锦衣卫管得很宽,不光是官员而已。至于黄观,他的教育培养虽然很烦人,但不得不说,的确能帮助官员提升素质,让他们适应职务需要,以免闹出笑话。

    所以说黄观的存在,对百官还是另一种保护。

    轮到大理寺,那就是大刀狂砍了。

    翻身的小吏憋了一肚子怨气,同时又急于证明自己,更要命的是这帮人伺候了无数的官员,对这帮大人的德行都太了解了,只要让他们盯上,绝对没有好下场。

    李至刚、黄福、郭资,这三位昔日的大员,被一起扳倒。

    首当其冲的就是李至刚,这家伙抖小机灵,没想到不但没有保住性命,还被朱棣下了奸佞小人的评语。

    虽然朱棣让孙桓和柳淳按规矩办事,可有了天子的评语,李至刚的下场还能好吗?

    经过彻查,孙桓找到了证据,当初王琎曾经给李至刚送礼,靠着李至刚帮忙,他才进入了吏部。

    这个案子揪出来,李至刚可就万劫不复了。

    算起来,王琎的案子,其实是整个一系列整顿的开始。

    他在吏部放水,才让许多**进入了衙门,充当小吏。后来查到了王琎头上,他更是在金殿刺杀天子,这事情后来牵连到了孔家,朱棣一怒之下,将孔家悉数发配到了东番岛。

    不过话说回来,王琎一个小官,如何能肆意胡来?背后岂能无人!

    这不,总算抓到了证据,李至刚收了王琎的三千两黄金……至于王琎如何弄到三千两黄金这么大的数额,一时无法查清楚,但是可以肯定,支持王琎的人,就是那些反对均田的人。

    事到如今,李至刚已经是逃无可逃。

    朱棣大笔一挥,将李至刚剥皮楦草……这家伙当年就两面三刀,不择手段,现在终于轮到他头上了。

    这次的剥皮是活剥!

    刽子手先卸了他的下巴,然后用飞快的刀子,割开后背的皮肤,犹豫仅仅是扯掉了皮肤,并没有伤损到重要的器官,因此人不会很快死去,一团鲜红的肉,挣扎抽搐,痛苦哀嚎……

    黄福和郭资都吓坏了,他们生怕自己也落得跟李至刚一样的下场。

    好在朱棣审查了案子之后。认定两人没有死罪,但是却要求他们将赃款上缴……其中郭资担任过户部尚书,缴纳三十万两,黄福也有十八万两。

    朱棣还是讲规矩的,拿钱买命,朕不会杀你们,可朕也不会放过你们,朱棣将两家悉数流放到了东番岛,都去种甘蔗吧!

    其中的臣子,朱棣也没有客气,不是发配东番,就是发配安南……整个上半年,几乎每天都有官员下台。

    有人是才能不堪用,被赶回了家里,有人是犯了案子,丢官罢职,发配海外。

    值得一提的是科道言官。

    一向以正人君子,浊世清流自诩的他们,在这一次的整顿之中,也损失惊人,足有五十多位御史和给事中落马。

    而且黄观还把科道当成了整顿的重点,因为他发现科道官员常识水平之差,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翰林院书呆子多一些倒是正常,可言官监察六部十三省,什么都不懂,这就不行了。一个素质很差的言官,根本无力指出政务得失,他们只能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做文章……去看看言官的弹劾奏疏,多数都是气势恢宏,排比华丽,扑面而来……可是当你仔细读完,几乎没有什么有用的东西。

    都是什么擅权误国,阴制言路、窃据主上威福之类,模棱两可的欲加之罪。这些空话不但柳淳讨厌,黄观也是厌恶透了。

    因此他对言官的考察是最严格的。

    各种账目,有没有贪污的情况,各地的工程,有没有偷工减料的,任用官员,有没有私相授受的,采买物资,有没有营私舞弊的,朝政安排,有没有失误的……所有这一切归结起来,只有四个字:言之有物!

    而要想言之有物,就要肚子里有货。

    没办法,官员只能被逼着,拼命充实自己。

    在京城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官员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累得像条狗,赚得蚊子腿……还有人说,老朱家其实才是最刻薄的东家,简直不把臣子当人看。

    “朕有这么过分吗?”

    朱棣拿着东厂的奏报,对柳淳道:“你说是不是有人故意编排君父?应不应该把他们给揪出来,严惩不贷?”

    朱棣眯缝着眼睛,凶光闪闪,这是又要杀人了。

    不过柳淳很清楚,真正的原因是东番岛又缺人了。

    不久之前,李景隆送来了奏报,说是今年东番岛风调雨顺,如果不出意外,甘蔗会丰收……等到七八月份之后,就会有蔗糖产出,为了能确保一切顺利,希望朝廷想办法,给东番岛提供壮劳力。

    “陛下,臣斗胆提议,如果东番岛蔗糖上市,陛下是不是拿出一点钱,给百官发点津贴?”

    朱棣瞬间瞪大眼睛了,“什么?你要朕给官员增加俸禄?”

    果然,提到了钱,朱棣就抓狂了,尤其是让他出钱。

    “陛下,不是增加俸禄,而是发点津贴,一点点而已。”

    朱棣用力摇头,“不行,绝对不行,俸禄多少,那是父皇定的,这是祖制,朕不能违背!柳淳,莫非你要劝朕违背祖制?你要是这么干,那可就是奸佞之臣啊!”

    朱棣第一次觉得祖制这个东西,竟然是这么管用。

    柳淳被噎得无话可说,顿了好半天,才沉声道:“要不这样,陛下可以去市面上瞧瞧,臣得到了消息,现在有些穷苦的官员,都在京城做起了小生意糊口……还有人欠了好几个月的房租了。”

    朱棣眉头紧皱,“真有这事?”

    柳淳坦然道:“臣不敢胡说。”

    朱棣愣了半晌,突然哈哈大笑,“这就对了,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知道民间疾苦,知道百姓的不易!”

    他深深吸口气,“好了,朕去瞧瞧,这帮人到底有多惨?”朱老四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简直迫不及待了……

    顶点


………………………………

第626章 抓贼抓到了自己头上

    人们都说大明朝的俸禄很低,朱元璋对人很严苛,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就拿柳淳来说吧,他现在的官职是少傅太子太傅,都督同知,锦衣卫指挥使……这里面最高的就是从一品,大明朝和宋代不一样,宋代的俸禄分成好几个部分,首先宋代的官员几乎都是临时工,他们拥有一个分辨品级待遇的寄禄官,按照这个品级,就能拿一份俸禄了。

    另外呢,有了具体的差事,也就是职事官,又能拿一份俸禄。

    此外呢,一些高官会有馆职,就是龙图阁直学士一类的,还有些人挂着爵位,比如像潞国公文彦博这种货色,都是可以作为拿俸禄的标准。

    同时呢,宋代每逢年节,都有赏赐,官员还有职田,也就是直接给地。

    林林总总算下来,以包拯为例,他最高当到了枢密副使,各种俸禄加起来,一年三千多贯,正好相当于宋代最穷的一个府的税收!

    总体来看,不论是高官,还是低级官吏,只要当了官,在宋代就登上了人生巅峰,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到了朱元璋这里,咱洪武大帝给亏心的赵大不一样。

    他才不需要收买文官,替自己说好话呢!

    朱元璋大笔一挥,把乱七八糟的都给砍掉了。

    一个官员,就有一份俸禄,多余的什么都没有。

    正一品大员一个月禄米87石,柳淳差了一级,只是从一品,每月禄米74石,一年下来是888石。

    其实吧,这也不能算低了,毕竟一个人能吃多少东西,快一千石粮食,还不撑死几十个啊!

    但是别忙,这些俸禄是要承担全家开销的,迎来送往,雇个车夫,养一匹马,找两个丫鬟,全都要从里面出。

    像京官还要租房子,外官呢,更要担负衙门日常开支,还要请个师爷……这么算下来,禄米也不算多了,甚至紧紧巴巴的。

    如果你以为这就完事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发俸禄的时候,还有学问。比如柳淳在洪武朝的时候,他的俸禄里面,有三成是折成宝钞的,宝钞是什么玩意就不用多说了,差不多相当于直接把俸禄打了七折。

    而且一旦遇到了困难,就会在官吏的俸禄上动手脚,不给禄米,而是用其他的东西折,柳淳就曾经收到过腊肉。

    所以说吧,明代的官员,几乎没有靠俸禄过日子的,必须挖空心思,从各处弄钱,才能维持体面的生活。

    柳淳推动变法,把官吏伸向各处的手脚都给砍断了,家里的田产也没了,日子越来越艰难。如果再折腾下去,只怕满朝官员都要受不了了。

    所以柳淳觉得在国库稍微宽裕之后,应该给官员一点福利,一张一弛,软硬兼施吗!打了那么多个巴掌,该给点甜枣了。

    所以他才提出增加俸禄的提议。

    可显然朱棣不这么看。

    “柳淳,朕问你,增加俸禄,能不能换来官吏感恩戴德,更加卖力替朕做事?”

    柳淳嘴角抽搐,顿了顿道:“那个……暂时还是有些效果的。”

    朱棣冷哼,“你也说暂时,如果长远了呢?两宋对待官员算是最亲厚了,可又有什么用?想靠着俸禄养廉,可是胡说八道!人心不足,你给他多少,他都盼着拿更多。朕总不能把国库都交给他们吧?”

    朱棣的这番话,说得柳淳哑口无言。

    “陛下,那……你还跟臣出来干嘛?”

    朱棣绷着脸道:“我出来看热闹不行吗?朕很想瞧瞧,百官究竟成了什么样子,这可比戏台上有意思多了。”朱棣抱着肩膀,冷笑道:“记住朕的这句话,我就算是死,也会留下遗训,不会给百官增加一文钱的俸禄!”

    柳淳是彻底被打败了,朱棣这个倔强的劲儿,跟他爹是一模一样,实在是太难打交道了。柳淳第一次不抱任何希望。他把朱棣带到了平安里的一家茶楼,随便找了个雅座。

    “这里离着证券交易所很近,有许多富商云集,官吏们如果缺钱,就会到这边借贷,陛下要想看热闹,在这里就行了。”柳淳算了算,“对了,昨天就是发俸禄的日子,今天该有人来还债了。”

    朱棣也是吓了一跳,他虽然也有猜测,但是总觉得官员吗,毕竟还是有权力的,怎么会那么惨?寻常人谁敢跟官员逼债?

    根本是有些人在故意装穷演戏,就连柳淳都被他们的花招给骗了,朕就不上当!

    且看着吧!

    朱棣低头品茶,有屏风遮挡,外面看不到他们。

    坐了不到一刻钟,就有人喊了起来。

    “哟,是金大人来了,金大人里面请!”

    说话之间,从外面走进了一个年轻的书生,此人最多不会超过三十岁,面皮白净,文质彬彬,他轻车熟路,直接到了靠窗户的一张桌子。

    在这张桌子边,坐着两个中年人,一个年岁稍长,五官阴翳,一个长着黄色胡须,总是带着笑。

    见书生前来,急忙挤出灿烂的笑容,橘子皮一般的老脸堆积在一起,就像是枯萎的老菊花。

    “金大人,快请坐吧!”

    书生哼了一声,却没有坐下,他从怀里取出了一样东西,并没有直接给两个人,而是扔在了桌上。然后淡淡道:“我已经把十石稻谷送过去了,你们再借我三十两银子!”

    桌面上的两个人,年纪稍大的,把扔在桌上的借据拿到了手里,看了看,微微点头,“金大人就有有信誉,过去的账清了!”

    他拿起桌上的毛笔,在借据上画了两道,而后撕碎作废。

    年轻书生抿着嘴,眼睛斜视,根本不屑和这俩人对视。好在这俩人也不在乎,他们笑嘻嘻道:“金大人,你先别忙,咱们好好谈谈。”

    “谈什么?欠债还钱,我把账都清了,难道连三十两都不愿意借?那我去找别人!”

    “别!”

    靠外面的人急忙出手阻拦。

    “金大人,这次你借三十两,比以往都多。而你呢,又没有别的收入,只有每月的禄米,所以……”他语气为难。

    书生把眼睛一瞪,“禄米怎么了?别以为本官什么都不知道!这青黄不接的时候,米价最高,我借银子给你们禄米,是你们赚了。”

    “哈哈哈!金大人所说不错,只是您不知道啊!从今秋开始,安南的粮食就要陆续送进京城,很快许多存粮大户就会往外面抛售,粮价不会一直走高的。小的们查过了,安南的米,一石只要三百八十文!这话不假吧?”

    书生吸了几口气,脸上的肉抽搐了几下,幸亏这段时间的恶补,要不然他还真不知道粮食价格会变化这么大!

    “你们想怎样?”

    焦黄胡须的家伙有些口音,吐字不算清楚。他未语先笑道:“金大人,你要多借钱,是为了儿子读书发蒙,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小的们可不敢挡小公子的前程,而且我们还听说了,金大人要调到工部去了,而且主要负责木料采买!”

    书生一听,顿时警惕心骤起,切齿咬牙,“你们!你们竟敢探查我的家人,还有,朝廷任命官吏,你们也敢插手?”

    焦黄胡须的家伙连忙摆手,嘿嘿笑道:“金大人说笑了,我们可没有这么大的胆子。你从洪武二十五年进京求学,一直住在丁家的宅子,丁老爷爱惜大人的文采,故此每月只收100文钱,整个京城,哪有这么便宜的房子?”

    书生越听越不对劲儿,他眉头拧成了疙瘩儿,突然跺脚道:“好,你们有本事查我……金某我不借了!”

    说着,他转身就走,那个年纪偏大的幽幽道:“金大人,您的老母染病,写信让你给家里送点花销,这事你也不在乎了吗?”

    书生的脚步突然站住了,他脸色漆黑,扭头盯着他们,“你们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这么清楚我的事情?”

    胡须焦黄的家伙站起身,走到了书生身边,冷冷笑道:“金大人,实说了吧,我们眼下正给贵人办事,这位贵人你可惹不起。他老人家仰慕金大人的才学,知道大人前途无量,这才想要帮大人一把。”

    “就这么说吧,不要讲什么借钱不借钱的,令郎要去鸡鸣山学堂读书,贵人能帮着送进去,您的高堂要治病,贵人已经把医者派过去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贵人就想跟大人交个朋友而已。请金大人放心,绝没有半点贿赂的意思。”

    这三个人说话的声音不算太高,可柳淳跟朱棣的耳音都不错,听了个一清二楚。朱棣的老脸瞬间沉下来了。

    这个姓金的臣子完全被人家给套住了,从里往外,都被查得清清楚楚。

    最要命的是连他即将调任工部也知道。

    还说背后有一位贵人!

    能有多贵?

    这家伙能把人送进鸡鸣山学堂,还能请动医生治病,又知道这么多消息……朱棣突然转向了柳淳,脸上露出了似有若无的笑。

    “不会是你吧?”

    柳淳简直想给朱棣一拳头,你丫的脑洞真大,我领着你出来,抓我自己的把柄,这不是挖坑把自己埋了吗?

    就算找死也没有这个找法啊!

    金大人怒视着那两个家伙,咬着牙道:“你们这位贵人到底是谁?”

    那个胡须焦黄的家伙笑呵呵道:“金大人,小的只能说我们都尊贵人为‘柳爷’,您一见便知。”


………………………………

第627章 “柳爷”被抓了

    朱棣微服私访过很多次,唯独这一回心情最好,一路回宫,都忍不住笑容,到了宫里,更是哼起了小曲。

    要知道朱棣向来不苟言笑,不管君臣,最常见到的就是他的一张大黑脸。今天皇爷居然笑了,当真是春花开放,春风化雨啊!

    大家伙都在憧憬着,是不是要有额外的赏赐了?

    对于这帮人的痴心妄想,朱棣只有一句话:想屁吃呢!

    朕为什么高兴,你们这帮蠢材怎么会知道。

    “柳淳这小子一向自诩清高,没想到他竟然私下里拉帮结派,收买官员……尤其可笑,还让朕给抓了个正着,妙,太妙了!”

    朱棣笑开了花,对面的徐皇后可半点都高兴不起来,她仔细询问了一遍,眉头紧皱,“陛下,你说是有人打着柳淳的旗号,通过放贷,控制官员?”

    朱棣点头,“应该是这么回事,有些官员生活遇到了困难,有人趁机给他们放贷,逼着官吏替他做事,这一手的确高明,可也着实可恶!”朱棣气得拍桌子,徐皇后却忧心忡忡,她想到了一种可能。

    貌似小妹就在干放贷的事情,万一这事情查下去,查到了小妹头上,那可怎么办啊?

    徐皇后忧心忡忡,忍不住劝道:“陛下,都是一家人,你又何必幸灾乐祸呢?”

    朱棣哼了一声,“朕可不是幸灾乐祸,我只是觉得通过这件事,证明柳淳也是个普通人,也有私心把柄攥在朕的手里,朕倒要看看他,日后怎么教训朕!至于分寸吗,朕自有把握。”

    敢情朱棣还记着头些时候,柳淳阻止他大举提拔吏员的事情。假如当时有把柄在手,就不怕柳淳跟自己唠叨了。

    这君臣斗智啊,就更下棋一样,手里的棋子越多,就越是有胜算。

    徐皇后太了解朱棣了,丈夫倒是不会真的把柳淳怎么样,可他一定会查下去,万一查出来柳淳是无辜的,小妹是背后主使,岂不是会影响人家夫妻之情?

    这可怎么办啊?

    徐皇后急得不行,迫切想要把消息送去宫外,提醒柳家人注意。可朱棣这家伙还一反常态,居然不去处置公务了,就一直坐在徐皇后的寝宫,没完没了地聊着,拖着,一直等到了宫门关闭,朱棣才大笑着离开。

    按照约定,今晚那位“柳爷”就会和金大人见面。

    朱棣把这事交给了木恩和柳淳一起处置。说白了,就是让木恩盯着柳淳,免得他把消息传出去,朱老四还真是下了功夫。

    木恩统御东厂,是朱棣重要耳目,而且还整天伺候在天子身边,地位非比寻常。

    可不管他多受宠,跟柳淳也没法比。

    所以东厂被锦衣卫死死压制住,他们就像是一群贼耗子,只能出没在锦衣卫不存在的角落。偏偏木恩是个身残志坚的人,当初他就准备好了,要跟纪纲对阵。可谁知道转眼之间,锦衣卫落到了柳淳的手里。

    一度木恩都绝望了,可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等到了机会。

    这个“柳爷”或许不是柳淳,但跟柳淳未必没有牵连,他不敢奢望一下子扳倒柳淳,但是从此之后,朝堂之上,必然有东厂的一席之地。

    “柳大人,奴婢把一切都安排好了,那个金纯已经离家,前去见面了。”木恩卑躬屈膝,跟柳淳汇报。

    木恩丝毫不觉得尴尬卑微,因为以往他连跟柳淳谈事情的资格都没有,这已经算是巨大的进步了,他非常满足。

    此刻在柳淳的手上,正好有一份有关金纯的履历。

    他跟朱棣遇到的书生叫金纯,他是洪武二十五年,入选太学,由于在同科当中,表现突出,直接到了吏部文选司,接了一份肥差,在建文朝,因为得罪了人,被调到了太仆寺,坐起了冷板凳。

    不久之前,他被吏部看中,准备调到工部担任郎中,主要负责采购木料。

    这个差事简直比吏部还要肥!

    在三大殿工程之后,陆续有好些大工程开工,包括扩建北平在内,每年各种物料开支,就是个天文数字。

    工部的预算非常充裕,金纯手上的权力也会十分惊人。

    他甚至不需要营私舞弊,就可以让一些人赚得盆满钵满。

    柳淳看着金纯的履历,想着今天听到的那些话,他也不得不感慨,那位“柳爷”是真的处心积虑啊!

    在洪武二十五年,金纯不过是一个前途不错的太学生,居然就得到了照顾,提供低价房舍……这些年又陆续提供借款,直到他要升任工部郎中,背后的人才跳出来收割,布局之深远,用心之精深,的确让人赞叹。

    朱棣怀疑柳淳,也是有道理的,毕竟柳淳最喜欢干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事情。

    只不过朱棣还是低估了柳淳。

    布几年的局算什么,老子收了于谦当徒弟,未来几十年都在筹算之中,别说你朱棣了,就算你的儿子,孙子,都未必能享受到,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呢!

    柳淳十分确信,这个“柳爷”跟他是半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