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棣的心也就凉了半截,偏巧这时候他又得到了大宁和辽东的兵权……朱棣就像是得到了新玩具的孩子,把一颗心都扑在了这三处。
柳淳进京了,而朱棣呢,则是全力以赴,经营老巢。在他的努力之下,大宁的人口突破了百万,辽东更是达到了一百五十万。
淘金,采珠,挖参……朱棣用尽了办法,吸纳移民,他甚至从海盗手里买人……只要有了人,就有了一切!
朱棣埋头苦干,总算弄出了成绩,可就在这时候,朱标突然去世,接着牵连到晋王朱棡,直到不久前,秦王朱樉也在京城病死了。
排在他前面的三位哥哥,三个嫡子,全都死了。
朱棣成了老朱活着的儿子当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功劳最大,手上的力量最强的藩王!
突然之间,朱棣拥有了竞争储君的机会。
可是还没等朱棣行动,老朱就果断立了太孙。
命运再一次戏弄了朱棣。
父皇对大哥的感情太深了,他把父子之情,还有心中的愧疚,都转移到了朱允炆的身上……看起来还是原来的样子。
不管他多努力,都抵不过父皇的垂青!
同为儿子,爹啊,你怎么就不能看看我?
朱棣发出了如是的呐喊。
但是却没有人愿意回答,这是很焦躁的一段日子,朱棣不得不把自己关在军营,每日练武,发泄愤懑。
他爱好宁静,可宁静不爱他啊!
没等朱棣主动夺嫡,就有人把他视作了眼中钉,一下子安排两个藩王,尤其是辽王朱植,他本来被封为卫王,已经有了封国,可太孙这边非要改封辽王,只为了分朱棣的权力,其用心,昭然若揭!
俺朱棣辛辛苦苦经营的地盘,就这么无声无息,被人拿走了。
真是一个仁厚的侄子啊!
既然这样,那就别怪叔父无情了。
“王爷,还记得当年老衲跟你说过的事情吗?天子一心变法,太子若是和天子有了冲突,王爷的机会就来了……这话在太子身上没有应验,不过应在了太孙身上,真是命运弄人啊!”
朱棣摆手,“大师,别跟我扯什么命运,这事情还是怪太孙自己!他容不得柳淳,也不愿意重用变法一派。父皇明明把柳淳塞给了他,他却依旧相信腐儒,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道衍点头,“王爷所言极是,不过老衲倒是觉得没有什么奇怪的,太孙生长于宫中,听命于妇人……骤然为储君,必定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最怕的就是比自己强的人!不要说柳淳了,就连柳淳的那些弟子,太孙殿下也是排斥的。”
“哼!没有山海一般的胸襟,如何坐拥万里江山!”朱棣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而后站起身,朗声大笑,狂放豪迈!
“大师,这条夺嫡之路,孤王是不得不走了!还望大师诚心谋划,等功成之日,孤一定不杀你!“
道衍也笑了起来,“身为谋臣,能功成身退,已经是凤毛麟角,范蠡和张良也不过如此,老衲要谢谢王爷了!”
道衍躬身施礼,抬头的时候。发现面前有一只手等着他,老僧也伸出硕大而枯瘦的手掌,和朱棣紧紧握在了一起!
朱棣打算夺嫡,却不是大刀阔斧,起兵造反。他爹朱元璋还有一口气在,就算给朱棣一百万兵马,他也没有这个胆子。
朱棣的打算是以堂堂正正阳谋,破解太孙的阴谋诡计。
柳淳说太孙身边的人眼界不行,真不是冤枉他们。
就拿柳淳来说,他直接告诉宁王,要想站稳脚跟,就要跟朱棣合作,而朱允炆呢,没碰他四叔,反而对小胖墩朱高炽下手。
你一个储君,还不及柳淳来的大气,专门弄些阴谋算计,看起来精明,实则已经落了下乘。
朱棣打出的第一杆大旗,就是变法!
没错,就是变法!
“茹大人,你以为北平清丈田亩的时机,是否成熟?”
坐在朱棣对面的正是北平布政使茹瑺。
此人和老先生茹太素同姓,但却没什么关系。
不过同朝为官,老先生又喜欢提拔后进,茹瑺得到了不少关照。
而柳淳呢,他把茹太素塞到了皇家银行的宝座上,老先生比起历史上寿命长了许多,现在还欢蹦乱跳的。
由于要推动变法,光靠着柳淳的弟子也不行,必须有些经验丰富的臣子撑着,茹太素就推荐了茹瑺!
因此,在种种运作之下,茹瑺成了北平布政使。
他这个布政使跟朱棣一样,能同时管到大宁和辽东,权柄极重!
“王爷,北方地广人稀,重要的不是清丈田亩,而是官绅一体纳粮服役……下官正准备推行,正需要王爷的一臂之力!”
朱棣大笑,“此事易耳,王府三卫,包括本王在内,全都归茹大人调动!”
茹瑺大喜,“那下官可要大干一场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24章 收获的时刻
朱高炽成了燕王世子,而且还得到了赏赐,很丰厚的赏赐,是老朱给的。在离京之前,老朱把朱高炽叫进了宫里,祖孙聊了很长时间。
然后朱高炽就带着老朱赏的两船礼物,返回了北平。
没人知道他们具体谈了什么,但是据老太监透露出的风声,朱元璋在孙儿离去之后,曾喃喃自语,说他真像朱标啊!
这一点柳淳倒是不否认,的确,朱高炽秉性敦厚,仁慈又不乏睿智,除了长得太肥之外,活脱又一个懿文太子。
朱元璋说这话什么意思?
是不是皇帝陛下后悔了……柳淳没有胡乱猜测,他太清楚了,在这个关头,阴谋诡计是不顶用的,必须拿出真正的东西。
假如老朱真的有心易储,那就是最好不过了。
即便朱元璋不舍得,柳淳也有自己的思路……他现在就想全力以赴,推动变法,让变法的好处显露出来,真正深入人心。
到时候只有真正支持变法的人,才能成为帝国的主人。
因此柳淳把功夫放在了夏粮上面,之前他跟朱元璋谏言粮长之弊,老朱思量之后,挑出了一些州县,暂时废除粮长,交由官府统一征收,其余依旧由粮长负责。
老朱也想看看,到底是他的想法对,还是柳淳说的有道理。
这是一场很重要的竞争,在户部那边,尚书郁新,已经下令,给各地粮长去了公文勘合,告诉他们,务必要按时将粮食解送京城。
而且他还特意嘱咐郁家,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将税粮送到太仓,一定要准时,要足量!
粮长之制,虽然有弊端,但对于一些家族来说,却是一条登天之梯,这次只要赢了,证明柳淳是胡说八道,郁家子弟表现好,一定会得到重用,但愿老天保佑吧!
户部如此,其余各部官员,反对变法的人,都会传出消息,嘱咐乡里,告诉他们,今年关系重大,绝对不许懈怠,不许敷衍。
“这帮人都动起来了!”
龙镡冷哼道:“师父放心,弟子们绝对不会给师父丢脸!”
柳淳严肃道:“你们毕竟为官年头太少,道行也浅,别觉得自己了不起了,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才能把事情做好,懂吗?”
这番话说的,有些师父的样子,龙镡忙点头。
可荀顺庆就耿直多了,“师父,从一开始就错了,他们越努力,只会错得越离谱!”
柳淳轻笑,“何以见得?”
“师父,这不是明摆着吗!”荀顺庆闷声道:“夏税征收夏税曰米麦,曰钱钞,曰绢,也就是说,要收三样,包括粮食,钱币和绢帛,前两样不说了,光是绢这一样,就能分成多少种!曰丝绵并荒丝,曰税丝,曰丝绵折绢,曰税丝折绢,曰本色丝,曰农桑丝折绢,曰人丁丝折绢,曰改科绢,曰棉花折布,曰苎布,曰土苎,曰红花,曰麻布……”荀顺庆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跟相声的贯口似的,十分流利,可见他是真的下了功夫。
他所说的,就是食物税收的麻烦之处。
柳淳记得,上辈子有个著名的争论公案,就是宋朝的收入,为了证明宋代的富庶,很多人都大肆吹嘘一亿六千万的数字,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一亿六千万的单位,是完全不同的,里面包括代表钱币的贯,代表粮食的石,代表布帛的匹等等……那些吹嘘宋代富庶的人,多半小学数学都不及格,因为他们不知道,不同的单位,是不能相加的。
而且有趣的是,还有一批人在讨论明代岁入的时候,又会自动忽略石,匹一类不同的单位,仅仅保留代表白银的两。
结果就是明代岁入仅有几百万两,相比起“繁荣发达”的宋代,连个零头都不如,又得出大明极端落后的结论。
诚然,明代的税制存在问题,有很多税被地方截留了,但一个偌大的明朝,又怎么会只有那么一点钱?
稍微动点脑子都知道,真的那么少,明朝早就亡国了。
柳淳跟弟子们,不需要讨论大明的税收到底有多少,他们关心的是怎么才能把税稳妥快速地收上来。
“师父,地方统一征税之后,我们就可以统一标准,比如把粮食都用稻米计算,丝、绢、绸、缎、麻、布……这些我们也可以简化成一种,或者两种,这样统一了标准,交入太仓之后,调拨使用,就会方便多了。”
柳淳听完,频频点头,“说得好,在实物税还是主体的情况下,简化纳税的种类,的确能方便不少,你们用心了。”
龙镡道:“还是师父教导的好,一个万石的粮区,是万万没法进行调配简化的,弟子们信心就在于此!而且弟子们还根据师父的教导,研究了最优的运输线路,会想尽办法,节约路上的消耗。”
荀顺庆也道:“没错,师父说过,学好算学,什么都不怕!”
柳淳满意微笑,“行,我总算没白费心思……瞧你们俩瘦的跟鬼似的,临别之前,为师请你们吃火锅,羊肉的,给你们贴点膘,回头好有精神头做事情。”
柳淳假假的也是二品大员,但他跟门生弟子,包括普通人,相处起来,都十分自然随意。师徒三个,能为了一块羊肉,你争我抢,浑然不觉。
或许就是如此,才赋予了柳淳门下接地气的朴实作风。
对于这场较量,柳淳已经没有什么担忧了。
只要不被黑,赢家一定是变法派!
而就在柳淳等着结果的时候,一个令人震撼的消息从北平传来,率先完成夏税征收的居然是最北边的北平!
这下子可把所有人都炸晕了。
怎么回事?
别是弄错了吧?
北平?
那不是荒蛮之地吗?每年都要从内地调拨粮食,虽然在柳淳的折腾之下,北方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人们的偏见依旧没法改变。
而且当人们看到了这一次的数据,那是越发惊骇了!
北平,辽东,大宁,三处贡献粮食,一百二十万石。
不算很多,一个苏州府,就要缴纳二百一十万石,相比之下,这三处还是很可怜的。不过也别太小瞧了,因为苏州的税赋太重,没有可比性。一百二十万石,正好跟浙江相同。
三镇顶一省,也算不错了。
等等!
这三镇有多少人?
加起来有五百万吗?只怕连浙江的一半人口也没有,哪来的这么多税粮?
再往后看,吓人的还在后面!
各种商税,总计达到了惊人的五百五十万贯!
什么?
全国的盐税加起来,也刚刚七百万出头!这三地的商税,就快赶上盐税了。
开什么玩笑啊?
很多人都想立刻上书,弹劾朱棣做假。
就连老朱都坐不住龙椅了,他第一时间,把柳淳叫到了宫里。
“你小子给朕说说,燕王的呈报,是真是假?”
柳淳轻笑道:“陛下,莫非您也不信,能有这么多的税收?”
朱元璋赏他一个大白眼,“别说朕了,你问问满朝文武,有几个人相信?”
柳淳依旧不慌不忙,轻笑道:“陛下,莫非忘了,从今年开始,北平,大宁,辽东的等地的商屯,作坊,陆续结束了免税免赋的时期,臣只能说,这还算少的,到了明年,后年,或许会更多!”
柳淳可没有撒谎,商屯,军屯,作坊,都是在洪武二十年之后,陆续建立起来的……按照大明朝的规定,开荒的前五年,可以免赋,朝廷甚至会免费给予种子和农具,等到五年之后,再征收田赋。
一转眼,五年的功夫,已经到了。
柳淳当初所做的一切,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朱元璋看着北平的呈报,再看看其他各省的,眉头渐渐皱起,老皇帝只有一个疑问,“这要是都变法成功了,朝廷能增加多少税收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25章 皇明祖训
柳淳当年能名动京城,就源于他对大宁等地的治理,一片世人眼中的蛮荒之地,愣是被他榨出了油水,因此老朱视柳淳为奇才,这才留在京城,创立皇家银行,进而推动变法。
朱棣延续柳淳的道路,做得更大,产生的效果也更好,把商税算进去,三镇给朝廷带来的岁入,尤其是货币部分,占了四分之一强!
也就是说,大明的货币税收,加上辽东三镇的,也就两千万出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盐税,剩下的就是各种折现,七拼八凑,才弄了这么多。
朱元璋当初想给子孙留下一千万两金银的内帑,也就是这个原因,毕竟太多的钱数,老朱还是没法设想的。
经过柳淳的折腾,已经让朱元璋有了很大的改变,一句话,洪武帝开了眼界,见识了钱财……可即便如此,变法的效果还是让老朱瞠目结舌!
“北平三镇能缴纳如此多的商税,试问南直隶,浙江呢?这些地方更加富庶,如果推行新制,是不是能有……更多的税收?”
老朱迟疑了半晌,他想象不出,具体会达到多少,貌似只有柳淳,才会对庞大的数字没有半点感觉,完全心平气和,云淡风轻。
“陛下,北平三镇的商税固然很多,但是其中大宁钢铁厂就贡献了八十万贯,连同钢铁相关的行业,一共纳税一百三十万贯!”
老朱哼了一声,“你的功劳,朕知道了。”
“陛下,臣不是表功,臣是说其他地方,并没有这样的工厂,另外呢,北平和大宁等地还有许多的作坊,还有商屯和军屯,这些产业都需要朝廷的保护,所以征收税赋很容易,如果在内地征收,会遇到很多难题,也未必能如数征收上来……不过以臣的估算,如果全面推行,仅商税一项,就能超过一万万!”
“一万万……”
果然,老朱脑袋晕了,真是不够用了。
朱元璋仿佛看到了金山银山一般,他喃喃道:“这么多的钱,该,该怎么用啊?”
还有钱多不会花的!
柳淳哑然失笑,“陛下,征收更多的商税,就要做更多的事情,修路、兴学、扩建城池、招募更多的官吏,完善税收系统,建立强大的军队……花钱的地方太多了,陛下会觉得,征收越多的钱,可花的更多,甚至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老朱气得眉头乱挑,“臭小子,那朕还多征税干什么?”
柳淳哑然,“因为两个字。”
“什么?”
“权力!”
“权力?”
“嗯!”柳淳笑道:“以目前的岁入,仅仅够维持朝廷的日常开销,偶尔有些积累。假如能有一亿以上的岁入,朝廷就能勒紧裤腰带,每年拿出一千万治理黄河!陛下请想,假如黄河治理好了,会带来多少的收益?”
“这个……不是能用收益来说的。”老朱轻叹口气,“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几时清过?”
“陛下!黄河清浊不在天,而在人!在于投入,在于治理……如果能持之以恒,每年千万贯以上的投入下去,至少十年,二十年之后,就能基本杜绝黄河水患!”
“什么?”
朱元璋惊得站起来,“你说能消除黄河水患?这,这是真的吗?”
老朱的反应,有点超出柳淳的预料,皇帝陛下各位的激动,双手情不自禁挥动,浑浊的老眼放着异样的光彩。
朱元璋想起了自己一家,他童年的悲剧,就源于水患,水灾,蝗灾,反复蹂躏,家园摧毁,父母兄弟,都变成了可怜的流民。
有些时候,朱元璋真的相信有天命存在,因为没有老天的庇护,他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活下来的!
那段记忆太痛苦了,苦到了即便当了几十年的皇帝,还是念念不忘。
后来元廷出了个能干的大臣,叫脱脱!
坦白讲,他是个真正愿意做事的人,也能做事,元末的历史,脱脱就像是辛勤的工蜂,燃烧一腔热血,在全力延续元朝的寿命。
他做了太多的事情,讽刺的是,他是因为做一件正确的事情,而断送了大元朝。
做错事误国,没有什么说的。
做正确的事情,也会亡国,感情上很难让人接受,其实并不新鲜。
远有秦始皇透支民力,近有隋炀帝修大运河亡国。
元朝就败在治理黄河上面。
大量征调民夫,无休无止的劳动,残酷压榨,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范围,终于几十万红巾军揭竿而起,元朝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朱元璋经历过那段时间,可以说刻骨铭心。
老朱治国方略,处处都能看出,吸收前朝教训的痕迹。
他体恤民力,不许官吏欺压百姓,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广开言路……这些都是为了避免走上元朝的老路。
朱元璋做得对不对?
对!
绝对正确!
但是呢,有人给老朱开出了另一个药方。
其实吧,不用这么费力气,只要重新整理财税体系,充实国库,试想一下,当年脱脱手里有一千万两银子,不是强征民夫,而是花钱雇佣劳动力,
坚持下来,或许元朝不但不会灭亡,反而会更加强盛。
“陛下,其实这也是臣坚持变法的缘由所在……变法不是单纯为了增加多少的岁入,钱不是朝廷要追求的东西。通过清丈田亩,通过摊丁入亩,通过取消优免,增加商税,要完成的是对所有百姓的动员!让朝廷的力量,深入到每个百姓中间,像是一张渔网,将所有人囊括其中。朝廷的力量就会大大增强。在财税的问题上,由各级衙门,统一征收,就等于把力量集中在一处,大明万里江山,亿兆黎庶,每天的事情,千千万万,能都解决吗?臣以为不然,那要如何应对呢,一句话,抓大放小!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主要的事情,把这些事情处理好了,别的小事也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说,现在推行变法,急需人才,假如朝廷每年能拿出一千万贯,去各处兴学,臣估算,十年之后,我大明的识字率就会超过三成,百姓读书识字,朝廷有了人才,民间也有了一批聪明能干之人,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了,有了上进之路,自然心向朝廷,天下也就稳如磐石了。”
“还有,一些困扰朝廷的边患问题,臣不是说投入金钱就能解决,但是有些地方确实是因为投入不足,假如朝廷还能拿出一千万两,针对四周的蛮夷,进行重点打击,势必能打出大明的军威,打出几十年的太平。”
……
柳淳一千万,一千万,给朱元璋算着,越算老朱的脸就越纠结,最后他突然一拍桌子,怒吼道:“不要说了!”
朱元璋像是一头雄狮,暴躁地冲到柳淳的面前,探手抓着他的肩头,使劲摇晃。
柳淳第一次知道,原来老人竟然有这么大的力气!
“陛下饶命啊!”
“兔崽子!”老朱破口大骂,“柳淳,你这个小兔崽子,你怎么不早生几十年啊?”
这个问题柳淳哪能回答得了啊!
“那要问我爸妈了!”
“哼!”
老朱重重一跺脚,无奈长叹。
“朕须发皆白,垂垂老矣,才骤然发现,这几十年,朕都浪费了!你,你小子太狠了!你,你要是早生三十年,跟着朕一起打天下,朕的大明朝,势必更加强盛繁华啊!”
老朱满腹悔恨,仰头长叹,追悔莫及。
柳淳却不以为然,我要是早穿越几十年,这江山还指不定谁说了算呢!你当我愿意当你的臣子啊?
刻薄寡恩,喜怒无常,小爷很讨厌你,知道不?
老朱突然回头,再一次揪住了柳淳,“这么多事情,朕怕是做不成了,是吧?”
“陛下春秋鼎盛,身体强健,必能长命百……”柳淳还想往下说,突然发现祝愿皇帝长命百岁,好像是在骂人啊!
应该说什么?
万寿无疆!
老朱不屑道:“别拍马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朕又不会像鲁荒王那么糊涂!”
所谓鲁荒王,就是老朱那个追求长生,吃丹药丧命的鲁王,老朱气炸了肺,给自己儿子赐了个谥号,叫做“荒”,下手这么狠,也是没谁了。
“朕老了,朕真的老了!”老朱恶狠狠瞪了柳淳一眼,责骂道:“头几年,你怎么不跟朕讲?”
柳淳实在是无语,我敢进京的时候,就跟你说这些,你会听吗?再说了,当时的条件也不成熟啊!
“陛下,臣也是通过长沙之行,加上总结经验,才想通其中关键的,臣,臣又不是天才。什么都清楚。”
老朱深吸口气,气哼哼道:“说这些有什么用!朕现在发白齿摇,来日无多,你却告诉朕,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朕,朕……”老朱迟疑了半晌,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柳淳,朕给你件事情,在洪武八年的时候,朕撰写核定了一部《祖训录》,朕打算以此为子孙万世不易的祖制,近年来,朕又有颇多的见解,加上你刚刚提到的这些……朕打算重修皇明祖训,把这些事情,写到祖训里,凡是朱家子孙,都要恪守祖训,就算朕死了,也不用担心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26章 迷茫的朱允炆
去把太孙叫来。”
朱元璋又拍了拍柳淳的肩头,“陪朕去御花园瞧瞧。”
一听去御花园,柳淳就咧嘴了,老朱那个不叫御花园,叫御菜园!除了茶树青菜,还有小米,稻谷,桑麻,什么玩意都有,甚至鸡鸭鹅狗,一样不少。
柳淳觉得把这么好的一块地个老朱,都浪费了。
纯粹是包饺子喂猪,糟蹋东西。
可是他也没办法,只能跟着,走到了一半,太孙朱允炆急匆匆赶来。
相比起刚刚册立的时候,朱允炆个头高了一些,也稳重了不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储君了。
“允炆,刚刚皇祖父跟你的师父谈了很多,这大明的江山,是要交给你的,为了让江山千秋万代,永远太平兴旺,就必须打好基础。要定下牢不可破的规矩。皇祖父打算让你师父领衔,草拟一份皇明祖训,作为历代帝王,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你以为如何啊?”
朱允炆很快点头,“皇祖父深谋远虑,先生雄才过人,孙儿以为非常合适。”
从表面上,已经察觉不出他是高兴还是反对,能做到不露声色,看起来朱允炆的功力的确上升了不少,他身边的师傅们,教导有方啊!
“殿下,臣以为皇明祖训,虽然是万世不移之法,但是天下的事情,推陈出新,层出不穷。以当世之智慧,未必能洞彻百十年之后的情况。臣以为在祖训当中,应该有两个层面,其一呢,是绝对不能更改的部分,其二呢,是可以随着情况调整,进行改变的……”
朱允炆迟疑道:“先生,既是万世不移之法,又如何可以改变,这个……弟子万难领会。”
倒是朱元璋,他温和道:“柳淳所说朕也思量过了,比如在祖训录里,朕告诫后世君王,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除谋逆不赦外,其馀所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拿问。”
老朱顿了顿,“朕当初定下这个规矩,是希望宗亲皇室,能够相互友爱,彼此和睦。一心一意,共扶朝廷。可晋王谋害兄长,罪大恶极,十恶不赦!朕不得不亲自捉拿拷问,并且赐死狱中!”
提到了朱棡,朱元璋还是怒不可遏!
“所以,对于皇亲国戚,不能一味纵容,还要严格惩办!”
听到了这里,朱允炆心中暗喜,若真是如此,祖训修改,岂不是意味着他可以光明正大进行削藩吗?
这个太好了!
可朱允炆也清楚,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只能继续听下去。
“还有,祖训录里面也提到了不征之国……这一点在万寿盛典的时候,就被你师父驳倒了!”老朱白了一眼柳淳,这个兔崽子,从那时候他就心目中没有祖训,着实可恶!
老朱气哼哼道:“新的祖训,针对不征之国,要进行重新阐释,顺我大明者,可安享太平,敢忤逆大明,一定要严惩不贷!”
老朱又说了好几样,最后到了关键的地方。
“皇祖父打算明定变法,为子孙之使命所在,务必让我大明国富兵强。”
此话一出,果然,朱允炆先是面色狂变,紧接着他撩起袍子,跪在了朱元璋的面前。
“允炆,你这是何意?”
“启奏皇祖父,孙儿以为此议似有不妥之处!”
老朱眉头紧皱,“你什么意思?”
“皇祖父在上,孙儿不敢隐瞒。孙儿觉得,变法这一词,就有不妥的地方。“朱允炆偷眼去看柳淳,发现柳淳云淡风轻,并没有任何的变化,脸上的笑容依旧,他的心就咯噔了一下。
齐先生教导自己的话,可千万别触了霉头啊!
朱允炆咬了咬牙,“启奏皇祖父,我大明江山,乃是皇祖父提三尺宝剑,打下来的基业。大明的法度规矩,皆是皇祖父所定。既然如此,变法岂不是成了变皇祖父之法?若是在祖训之中,规定子孙要进行变法,那,那皇祖父的祖训,又放在哪里,孙儿委实没有想清楚,还请皇祖父明鉴!”
老朱听闻朱允炆的话,不置可否,而是扭头看向了柳淳,“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太孙不懂,你这个当师父的,应该给解释清楚吧。”
柳淳点头,他先伏身,请朱允炆站起。
而后笑道:“殿下,臣所言之变法,其实不是变陛下之法,而是变秦汉以来,绵延两千年的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