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朱同志啊,你被总提这些吓人的事情行不?你们家的事情,我真是没办法,即便有,我也不能说啊!

    好在朱元璋也没用柳淳说什么,他自顾自讲道:“诸藩不能一心辅佐天子,甘为屏障,朕分封诸王的设想,怕是要落空了。更兼允炆孱弱,怕是难以驾驭诸王,朕,朕真是进退两难啊!”

    老朱都犯愁了,柳淳就不是两难,而是三难四难了。

    “柳淳,你有什么想说的?”老朱不想放过柳淳,追问道。

    “陛下,凡事都逃不过天理国法人情,诸位藩王是陛下亲子,肩负镇守四方的重任,西北边疆,尽数在几位王爷的肩上,若是骤然削藩,海内震动,想来也不是陛下愿意的。但太孙殿下几次提到削藩,想来他的忧心,也不无道理!”

    “又是敷衍搪塞!”

    老朱忍不住骂道:“你小子光会耍滑头,你就不能替朕出点好主意?”

    柳淳挠头,“陛下,您也知道,这清官难断家务事,臣,臣真的不知道!”

    “哼!你个臭小子不老实,一点也不老实!”朱元璋气哼哼道:“你不是锦衣卫指挥使吗?就去外面给朕当侍卫!老老实实站一个晚上,朕要去睡觉!”

    柳淳算是无语了,先是锄地,接着又是看门。

    给老朱当臣子,实在是让人难受。

    不过柳淳已经意识到了,朱元璋要做最后的布局了。

    朱允炆肯定跟老朱提到了藩王的问题。

    这小子不会无的放矢,究竟又是谁给他出的主意呢?

    柳淳虽然是太子太师,负责教导朱允炆,但他的事情太多,而且很多学问,也不是柳淳一个人能教的。

    陆陆续续,朱元璋给朱允炆挑了几个师父。

    其中首当其冲,就是六元黄观,接着呢,又是一位姓黄的,鸿胪寺卿黄子澄!

    没错,就是那位让柳淳坑得很惨的黄探花。

    本来他被调到了苏州当知府,成为了地方官吏,按照道理,是没有机会咸鱼翻身的。

    可随着变法推行,大批年轻官吏到了地方,黄子澄就被调来调去,最后调进了京城,接掌鸿胪寺。

    由于他曾经是朱标的师父,学问也很好,又一次被选入东宫。

    其实这两个人,柳淳还都能接受。

    黄观本就和文官有些抵触,而黄子澄是吃过亏了,也没有那么大的胆子。

    真正让人意外的是第三个人,他叫齐泰!

    柳淳也颇为意外。

    作为有名的猪队友,柳淳见过了方孝孺,也见过了黄子澄,唯独没见过齐泰。这个人就仿佛不存在一样。

    柳淳发动锦衣卫,四处打听,收集资料,就是找不到这个人。

    难道齐泰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直到不久之前,吏部考评百官,其中有一位叫做齐德的兵部郎中,连续三次考评,全都是上等,而且为官以来,从无过错。

    老朱欣然召见,赐名齐泰,并且让他入东宫,协助教导太孙!

    “竟然是他!”

    柳淳总算想起来了,怪不得他找不到齐泰呢!

    行啊,竟然有两个小马甲!

    齐德就是齐泰,齐泰就是齐德!

    柳淳突然想起来,当初朱标巡边,随行的文官之中,就有这个齐德!不过当时傅友德负责太子的安全,朱标死后,处死了傅友德。

    倒是太子身边的小鱼小虾,没有追究,这也是朱标的遗愿!

    真是疏忽了!

    谁能想到,一群名不见经传的杂鱼,竟然藏着帝师齐泰啊!

    早知道齐泰跟在太子的身边,柳淳或许从一开始,就会把精力放在他的身上,没准太子的案子就会有另一番结果……

    柳淳消化着目前的情况,有人却已经出手了,三天之后,朱元璋降旨,改卫王朱植为辽王,就藩辽东广宁卫,命十七子宁王朱权,前往大宁就藩!

    同一时间,二王齐出,朱棣统领三镇的局面,瞬间打破……莫非洪武大帝要削藩了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21章 朱棣要加油啊

    朱允炆的身边,依旧聚集了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文人。

    之所以这么说他们,是因为这些人永远把握不住大势。

    或者说,根本没有勇气,塑造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柳淳告诉朱允炆的话,既是敷衍,其实也是肺腑之言。

    作为储君,你有太多的优势,只要在变法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走出了成果,所有藩王都不在话下。

    可惜的是,朱允炆,还有他身边的那些人,不这么想。他们永远觉得。消灭那些看起来很强大的潜在对手,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强大自己,而是先削弱别人!

    然后大家伙一起烂下去,也就无所谓了,很典型的文人思维。

    手握重兵的藩王是第一个,而握着锦衣卫,又主导变法的柳淳,没准就是第二个……或许,在那些人看来,柳淳的威胁更大,只不过有老朱庇护,他们还不敢动罢了。

    柳淳曾经犹豫过,是不是要拉朱允炆这个可怜的孩子。

    现在他却觉得,这就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明知道柳淳跟朱棣的关系匪浅,连知会一声都没有,就迫不及待对朱棣下手,分化权力,这一招玩得真漂亮!

    可朱允炆啊朱允炆!你把我放在哪里?

    柳淳感到了很强烈的挫败感,这养不熟的就是养不熟,自己真的要做一些准备了。

    而就在柳淳准备有所行动的时候,有人前来拜访了。

    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的十七子宁王朱权,陪着的还有徐家的老四徐增寿。

    这俩人的到来,让柳淳颇为惊讶。

    宁王朱权,就藩大宁,是要分朱棣的权力,作为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寿怎么跟朱权搅在了一起,而朱权又怎么找到了自己?

    “见过柳大人!”宁王朱权今年虚岁十六,比朱允炆还小哩。

    他恭恭敬敬给柳淳行礼,一躬到地。

    柳淳忙道:“殿下这是为何,臣愧不敢当!”柳淳连忙让朱权坐下,又对徐增寿道:“四公子,你陪着宁王殿下过来,一定有什么事情了?”

    徐增寿无奈道:“还能有什么事情,大宁是你的地盘,王爷听说要就藩大宁,就央求我,带他上门拜访,有什么指点,还请柳大人不要客气了。”

    朱权忙道:“是啊,柳大人,我早就听人说了,大宁城是柳大人筑造的,我这是玄喧宾夺主,还请柳大人不要责怪才是。”

    朱权的客气,让柳淳颇为惊讶,原来朱元璋的儿子里也不都是奇葩,还有这么老实的好孩子,真是难得!

    朱权作为老朱的十七子,在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他的朵颜三卫被朱棣拐走,借着朵颜三卫的力量,打赢了靖难之役。

    听起来朱权似乎是个废物,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朱权是杨妃所生,自幼聪明,他不但能读书,还精通三教九流,琴棋书画,论起爱好之广泛,绝对超过了柳淳。

    他跟徐增寿结实就是通过打猎认识的。

    年幼的朱权竟然箭法高超,丝毫不弱于徐增寿。

    朱权还喜欢道教,精通戏曲,他喜欢道教,却不像鲁王那样,沉溺炼丹之道,追求什么长生不老。朱权结识了一个很厉害的朋友,就是现任道教正一派天师张宇初。这位受皇命,在京城创醮神乐观,并且准备兴建大上清宫,弘扬道法。

    朱权结交了张宇初,此次就藩,就询问张宇初的意思。

    这位天师给朱权卜了一卦。

    “毕竟英雄起布衣,再看神龙向北飞。燕子南来又北往,不见大宁总不宁!”

    四句话,摆在了朱权的面前,弄得这位宁王殿下,心绪不宁。

    “天师,这,这英雄起布衣,说的是……父皇?”

    张宇初大笑,“今世当得起英雄的,唯有圣天子了。”

    “那,那神龙北飞是什么意思?父皇自江南龙兴,莫非,莫非又要北往?”朱权思索着,“这燕子南来北往,又是何意?还有,本王就藩大宁,却说见不到大宁,总不宁……莫非是说,我接下来的命数不好,无缘留在大宁,会,会颠沛流离?”

    朱权越想越害怕,小脸竟然变得惨白。

    他连连拱手,“天师,你可以给我指点迷津啊!”

    张宇初伸手取过纸条,把四句话付之一炬。

    “殿下,这占卜卦象,只是让人趋吉避凶,做不得真。大宁雄踞塞外,气象雄浑,非一般之人,能够镇守。殿下年轻,身边又没有可用的人才,想要顺利就藩,自然离不开地头蛇。王爷莫非忘了,在京还有一位大宁都司的经历官呢!”

    朱权是恍然大悟,这才央求徐增寿,找到了柳淳。

    说起来徐增寿也挺生气的。

    姐夫朱棣这些年辛辛苦苦,经营北方,费了多少心血,刚刚有所成就,立刻就派人去摘桃子。这也未免太欺负人了吧?

    就算是父子家人,这么做也不厚道。

    “柳大人,小王对大宁一无所知,此次就藩,全赖大人指点,大人放心,小王一定谨遵大人的吩咐,绝不敢肆意胡来。”张宇初的卜卦,让朱权心中忐忑,他也知道大宁是个凶地,生怕自己会陷进去。

    “殿下,虽说臣进京有几年了,但是大宁的情况,我还是熟悉的。大宁虽然地处塞外,但却丝毫不荒凉。那里有大凌河流过,在河边有大片的钢铁厂,年产精铁在千万斤左右。另外那里还有数之不尽的油坊,豆油,菜籽油,行销江南。对了,最近在大宁,毛纺十分兴旺,养羊的数量激增,至少在二百万头以上,也就是说,平均一个大宁百姓,有四头羊,羊比人还多哩!”

    “哎呦!”

    朱权颇为惊讶,继而大喜过望。

    “柳大人,照你所说,大宁非但不是蛮荒之地,简直是塞上江南,富饶无比啊!”

    柳淳轻笑,“大宁不过是发挥了区域优势,扬长避短罢了。不过大宁缺粮,仰赖内地输运,又面临着蛮夷的入寇,宁王殿下若是想要站稳脚跟,不妨向燕王借兵,而且大宁,北平,辽东三镇,以北平为枢纽核心,物资出售,货币交割,全都在北平。殿下与燕王兄弟情深,其利断金,只要携手合作,就没有什么难的。”

    跟柳淳一番交谈,朱权总算有了底儿。

    “小王多谢柳大人指点,什么都不说了,回头小王到了大宁,一定要重谢柳大人!”朱权乖乖离开。

    徐增寿去而复返。

    他见面就冲着柳淳笑,“你小子什么时候,这么热心了?你还劝宁王听燕王的,我姐夫给了你多少好处,你怎么愿意帮他说话了?”

    柳淳不爱听了,“四公子,你的这张嘴巴,实在是讨厌,我是实话实话,讲的都是正理。难道非要建议宁王跟燕王内斗,兄弟相争不成?没有道理啊!”

    “哈哈哈!”

    徐增寿大笑,“什么没道理,我跟你说,有人就是希望二王能够斗起来……不对,最好是三王相争,还有个辽王呢!”

    徐增寿的脸色渐渐阴沉,他低声道:“柳淳,我现在想念先太子了,太孙处处自以为学习懿文太子,可他只学了表面的功夫,懿文太子的仁慈友爱,他没有学到半分。相反,他还小肚鸡肠,刚刚坐稳储君的位置,就迫不及待,怂恿天子,削弱叔父的势力。若是他登基,姐夫只怕没好日子过了。"

    “慎言!”

    柳淳敲着桌面,凝重道:“四公子,你要是听我的,就不要随便掺和,且让那些人折腾去吧!”

    徐增寿惊道:“莫非柳兄有办法了?”这家伙又一屁股坐在了柳淳的对面,贼兮兮道:“哥,你是我亲哥!快给我说说吧!我真替姐夫着急啊!”

    柳淳只能给他一个大大的白眼,“你啊,这辈子就是个弟弟了!该怎么样,燕王会有数的。”

    柳淳在心里暗暗想道:“朱棣啊,你可别让我失望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22章 太孙的眼界

    柳淳能帮朱棣的不多,而且他也不想帮得太多,如果朱棣没有抓住机会的能力,他就不配做未来的永乐大帝!

    柳淳敢这么做,道理很简单,因为他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实力。

    手握锦衣卫,又是天子宠臣,门生弟子,遍布朝野,许多大臣都跟他有所联合。现在柳淳的实力,绝对有资格跟朱棣进行平等交易。

    不过柳淳还在等待,等待朱允炆的动作。

    没错,就是等待朱允炆!

    宁王朱权都来了,作为主导了这个阴谋的皇太孙,不能视而不见吧!

    柳淳足足等了七天,正巧赶上了朱允炆的生日。

    作为太孙的师父,他才被了东宫。

    朱标在日,柳淳经常来东宫,创办银行的时候,柳淳几乎每天都过来,跟朱标谈货币,聊金融。朱标虽然仍弱敦厚,但绝对是个很好的倾听者,也是个很好的朋友。

    等到朱允炆成了太孙,柳淳反而不经常来了,只有朱允炆偶尔请他,才会赶来,每次也都是匆匆而过。

    反倒是那些儒者,文臣,更受朱允炆的喜欢,他们常常能秉烛夜谈,每次朱允炆都会觉得如沐春风,大有收获。

    相比起柳淳那些带着土腥味的学问,先生们的高谈阔论,更加让人欢喜。

    “先生,弟子好些时日未曾见到先生,正好有许多事情要请教先生呢!”朱允炆努力微笑着说道。

    柳淳躬身施礼,“殿下,臣既然是您的老师,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望殿下不要客气。”

    “那太好了。”朱允炆忙道:“先生,弟子疏于军务,不了解边疆的情况,不知道师父有何高见?”

    柳淳拿起桌案上的茶杯,喝了一口。

    “殿下,是想问辽东和大宁吧?”

    朱允炆略微迟疑,忙道:“的确,这两处也是重镇中的重镇,兵马还不少哩?”

    “两镇兵马倒不多,主要是各自有三卫精兵,每一卫是一万九千人,三卫是五万七千人……如果算上北平,加起来就是十七万多人。而且是齐装满员的悍卒。其中有一成多还是蒙古人,以朵颜三卫为主,屯扎在大宁城,负责保护大宁的铁厂。”

    “这些悍卒不但战力强大,而且时常深入草原,袭击鞑靼等部。另外呢,在大宁屯田的百姓当中,不少也是老军退下来的,这些人加起来也有十来万。其中以梁国公的旧部居多,再有就是一些流放的罪犯,他们不少都是江洋大盗,杀人不眨眼,还有些犯官,豪强……总而言之,塞北之地,民风剽悍,不是强悍的人也活不下来啊!”

    柳淳不屑于隐藏什么,他把整个三镇的实力,明明白白告诉朱允炆。柳淳没有绕圈子,反而让朱允炆准备了一肚子的套路,失去了用武之地。

    场面一度有些僵硬。

    半晌,朱允炆才惊道:“竟是如此厉害!”

    瞧他一副恐怖如斯的样子,柳淳就忍不住摇头。

    “殿下,在北疆屯扎重兵,乃是为了防范北元死灰复燃,而且那里有许多的军屯……普通百姓没法涉足,不用军人能用谁?殿下,当年陛下建藩诸子,就是让他们替朝廷守卫边疆,在最苦的地方,磨砺爪牙,对付四周的蛮夷。这些边地的藩王,多次出征塞外,立下的功劳可都不小啊!”

    朱允炆深吸口气,显然没有听懂柳淳的意思。柳淳是告诉他,凡事都有原因的,老朱安排藩王戍守边地,那是没办法的。

    他不分封儿子,就要安排大将。

    而跟着老朱一起打天下的勋贵当中,骄兵悍将极多,彼此又互相勾结。如果把边地让给他们,这大明朝早就乱了。

    说起来,分封诸子,也是不得不为。

    而且在这段时间里,藩王的作用还是很正面的。

    可是在朱允炆听来,那就是柳淳替燕王说话了。

    “先生,藩王越来越强,尾大不掉,有朝一日,孤又能如何对付?”朱允炆忧心忡忡道。

    柳淳反问道:“殿下,前番臣所讲以变法图强,来实现削藩,殿下以为然否?”

    “先生高论,弟子当然谨记于心。只不过,只不过……”朱允炆露出了为难之色,“先生,弟子听闻因为变法,民间非议很多,天下不安。假如变法……遇到挫折,藩王再趁机捣乱,那可就不好办了。”

    柳淳没说什么,而是点头道:“殿下虑得是,臣疏忽了。”

    “不不不!”

    朱允炆忙摆手,“先生之论,即便皇祖父,也非常赞赏,皇祖父几次叮嘱弟子,要想治国安邦,非仰仗先生不可。”

    没想到,自己在老朱那里,地位还挺高啊!

    柳淳轻笑,“是陛下谬赞,臣只有尽心竭力而已。奈何臣对削藩之事,没有太多的心得,不知道殿下,有没有可以指点的?臣洗耳恭听!”

    朱允炆迟疑了片刻,道:“先生,弟子以为当下可效仿汉武帝之推恩令,将强藩拆散。”

    “哈哈哈!”柳淳大笑:“那宁王和辽王,就是殿下的手笔了?”

    “这个……这个弟子事后才知道的。”朱允炆无力地辩护着,停顿片刻又道:“先生,弟子觉得,还应该定名分,安人心。“

    “如何定名分,安人心呢?”

    “尽快挑选德才兼备的敦厚之人,作为世子,日后继承藩国,也就不会出乱子了。”

    柳淳越发想笑了,“殿下,如果臣没有猜错,燕王长子朱高炽,就是这个敦厚之士,对吧?”

    朱允炆忙点头,“先生也是这么看的,那就太好了。弟子听闻先生也是高炽的老师,不知道能不能替高炽表奏皇祖父?”

    柳淳微笑,“册立藩王世子,乃是礼部的职责,臣回头安排人上书就是了。”

    “那……有劳先生了。”

    柳淳起身要走,突然又停住了脚步,“对了,今天是殿下的生日,臣竟然忘了礼物,实在是该死!”

    柳淳让人取来了一个红木箱子,展开之后,里面是一副刺绣,在图上嵌着一百零八颗硕大的东珠,共同组成了一个寿字。

    摆在眼前,熠熠生辉。

    “诶呦,先生如此厚礼,弟子怎么敢收啊!这么大的珠子,我从来没见过。”

    柳淳轻笑,“这是产自辽东的东珠,个头大,晶莹圆润,堪称珍品。殿下若是愿意放眼四海,各种奇珍异宝,多如牛毛,不算什么的。”

    朱允炆连连点头,可眼睛还是落在了这些东珠上面,甚至还伸出手去摩挲,显得兴奋无比。

    柳淳送过了礼物,就从东宫出来。

    他刚走,朱允炆就立刻变了脸色,这时候从书房的侧门,走进来一个中年人,正是那位齐泰!

    “殿下,你看,这么大的珍珠,一般的富贵人家,连一颗都拿不出来,柳淳一下子拿出了一百零八颗,他不是贪官,又是什么?”

    朱允炆面沉似水,“柳先生协助皇祖父建立银行,还曾经创办大宁钢铁厂,就连父亲在日,都曾经入股,他有钱,并不奇怪!”

    “错!”

    齐泰摇头道:“殿下,为官者,行商贾之事,跟商人搅在一起。一直以来,柳淳都极力讽刺士人,说士绅经商,官吏贪财。可纵观他的言行,表里不一,自相矛盾,臣唯恐此人居心不良啊!”

    朱允炆重重叹气,“齐先生,你和柳先生都是孤的师父,他还是皇祖父亲自挑选的,你不要离间我们师徒之情……行了,那边寿宴开始了,你过去作陪吧!”

    齐泰顿了顿,站起摇头离开。

    朱允炆苦着脸,过了半晌,才厌厌摆手,让人把这副寿字图送给了母亲吕氏。

    “恭喜你,捡了个大便宜!”

    柳淳冲着小胖墩道:“你要当燕王世子了。”

    朱高炽准确说已经不是小胖墩了,他长得很高大了,都说朱高煦像朱棣,其实朱高炽也差不多,只不过被一身的脂肪给遮掩住了。

    从几年前,柳淳鼓励他锻炼身体,到后来跟着蓝玉练武。

    朱高炽看起来还是很胖,但是浑身的肌肉发达,五大三粗,堪称一头猛熊。只不过这小子善于藏拙,跟谁都是一副憨厚的模样。

    只有在师父,舅舅,或者兄弟面前,才会露出狡黠的一面。

    “有什么好的,被挑选成了燕王世子,那说明我在人家的眼里,好对付!”

    “哈哈哈!”柳淳大笑,“我说你怎么知道的?

    朱高炽哼了一声,“还不是跟你学的,要是连这点本事都没有,当柳淳的大弟子,岂不是很丢人吗!”

    “说得好!”柳淳大笑,“那你跟我说说,他们都用什么办法,笼络你来的?”

    “送礼呗!给我挑了几个最好的厨师,还每隔几天送些顶级的食物,什么鱼翅燕窝,猴头鲍鱼,弄得跟我要坐月子似的。”朱高炽捏着厚厚的肚皮,气鼓鼓道:“师父,要不我每天都给你送来!”

    “算了吧,我还不想英年早肥呢!”柳淳无奈摇头,“太孙身边的人,眼界太低,格局太小了……”

    朱高炽好奇道:“师父,假如让你坐在那个位置上,你会怎么办?”

    “我……我不会削弱燕王的兵权,相反,我会给燕王更多的人马……然后打开地图,让他随便挑选,想要海外的哪一块土地,我就全力以赴,支持他开疆拓土!有朝一日,燕王的疆域,能比大明还要辽阔,那才好呢!”

    朱高炽包子一样的眼睛,放出闪亮的光芒,笑嘻嘻道:“师父,这个办法好!弟子学会了,要不这样,等过些年之后,弟子就让师父选,你想选哪里,就给你哪里!”

    柳淳气得照着朱高炽肥肥的屁股,狠狠一脚。

    “先想想怎么过眼前的这一关吧!人家已经连环出招了!”

    朱高炽满不在乎,嬉笑道:“师父用了’人家‘俩个字,说明咱们是一家人了,只要师父帮忙,我父王就稳如泰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23章 朱棣的起手式

    想我帮你爹,那是做梦!”

    柳淳板着脸道:“你皇祖父安排我当太孙的师父,就是防着这一手呢!”

    朱高炽嘿嘿直笑,“谁让师父厉害,皇祖父自然要像防贼一样防着了……不过只要师父作壁上观,就没什么事了。”

    柳淳伸手,狠狠戳朱高炽的脑门,戳的一手油。

    “你小子真该减肥了,这次回北方,好好练练武,管住胃口,你现在是世子了,无论各方面,都要更优秀一点,懂吗?”

    “回北方?我能回北平吗?”朱高炽的关注重点显然不一样。

    “你说呢!”柳淳从桌案旁边,拿过来厚厚的一摞,“这是我拟定的北方发展纲要,其中包括屯田,修路,采矿,商贾等等各项……另外呢,你可以让你爹在北平创办一所学堂,我从京城给他派人过去。”

    朱高炽的眼睛贼亮,他结果柳淳撰写的东西,简单看了看,小家伙就如获至宝!

    “师父,你可真帮了父王的大忙!有这些东西在,就不怕太孙的分化瓦解了。”

    柳淳却不以为然,“办法放在这里,能不能管用,还要看人!有些人明明是一把好牌,他就是不会玩,但愿燕王殿下英明睿智,能够走出一条活路吧!”

    朱高炽笑嘻嘻道:“弟子对父王充满了信心……师父,提到了打牌,弟子临走之前,陪师父打马吊吧!”

    三只小猪,围着柳淳,热热闹闹玩了起来。

    一个时辰之后,这三个小崽子,面前的钞币都堆积如山了。

    “师父,那个……多谢厚赐,我们的路费有着落了!”

    这仨没良心的说完,搂起面前的钱,撅屁股就跑!

    跑也就算了,他们还绕到后面,把柳淳从李景隆那里拐来的战马给牵走了好几匹。

    柳淳气得翻白眼,朱棣,你等着啊,这笔账我一定跟你算!咱们没完!

    柳淳在发狠,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此刻却是五味杂陈,很不舒服。

    他提着酒壶,给道衍和尚倒了一杯酒。

    “大师,跟你喝酒,很没有意思,远不如那个小子好玩!”

    道衍含笑,“是啊,老衲千杯不醉,而那个小子呢,酒量似乎不差,但喝多了就没有把门的,什么都往外说!”

    朱棣也笑道:“他在酒后说的话,字字千金,珠玉一般!真不知道郭氏门下,有多少高才,能教出这么一个妖孽!”

    道衍笑道:“王爷,此子虽然妖孽,可他并不如老衲一般,一心忠于王爷,王爷又何必如此青睐有加!”

    “哈哈哈!”

    朱棣大笑,“道衍大师,你说父皇知不知道柳淳跟本王的关系?”

    “这个……当然知道了!”

    “那父皇为何敢放手用他?这才几年的功夫,加了太子少师衔,又执掌锦衣卫,即便是本王,也有求得到他的地方。”

    道衍默默放下酒杯,无奈道:“柳淳此子学问惊人,又善于谋国……他这几年,在京城推行变法,其中的种种设计,老衲都叹为观止,自愧弗如啊!”

    朱棣摆手,“行了,大师,你没必要在这上面跟柳淳比,你们两个的学问不是一路的。孤王也没有把你们放在一杆秤上称量!”

    朱棣的话很不客气,但是道衍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越发笑容灿烂……他太清楚了,朱棣是个很耿直的人,当然了不是说朱棣没有心机,而是当你成为他的心腹之后,朱棣就会卸下伪装,不屑于使用心机。

    这点上,他跟老朱颇为相似。

    你听朱棣跟你客客气气,那是他没把你当成自己人。

    从洪武十三年开始,十多年了,道衍就一直在等这一天,等着朱棣把他当成自己人!

    等得胡子都花白了,总算等来了。

    “王爷,这夺嫡之路,一旦开始,就再也回不去了,所谓破釜沉舟,在此一举了。太孙削藩之心,人尽皆知,王爷若是不能尽快破局,早晚难逃一死啊!”

    朱棣重重一顿酒杯,叹了口气,“是啊,我这个侄子,和他爹差得太多了!大哥在日,身边都是什么人?梁国公蓝玉,颖国公傅友德,还有柳淳那小子……可看看现在的东宫,尽是一群腐儒,嫉贤妒能,小肚鸡肠!这大明朝落到他们的手里,早晚要出事的!”

    朱棣气得咚咚敲桌子。

    道衍只是默默听着……事情发展到了今天,也真是无可奈何!

    其实前面提到过,朱棣有心夺嫡,但是几次下来,发现老朱厚爱太子朱标,他半点机会都没有。

    朱棣的心也就凉了半截,偏巧这时候他又得到了大宁和辽东的兵权……朱棣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