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炮击行动,就是由这4艘大型巡洋舰开始。

    要说的话,如果不是在波沙湾战争中,库存的400毫米炮弹用得差不多了,而且重新生产400毫米炮弹不但很麻烦,在效费比方面也没有多少意义,帝国海军恐怕会把那几艘快速战列舰派过来。

    当然,炮力是34艘现代化的驱逐舰与巡洋舰。

    这34艘战舰,全都配备了2门130毫米舰炮。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时候,每艘战舰提供的火力强度都相当于陆军的一个加强重炮营,而且拥有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更适合执行登陆前的火力压制任务。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海军保留大口径舰炮的主要原因。

    用舰炮对付敌人的舰艇?

    显然,这不过是用来骗取经费的噱头。

    对于制海作战,帝国海军一向不是很重视。道理很简单,帝国海军是全球霸主,根本没有需要制海的问题。哪怕存在几个有点分量的对手,比如纽兰海军与迢曼海军,可是决定胜负的,也是由航母与舰载航空兵当主角的空中作战。也只有在夺取制空权之后,才有能力夺得制海权。

    在夺得战场制空权之后,或者说依托于舰载航空兵,还需要担心制海权吗?

    当然,舰炮也确实能够用于制海作战,不过主要用来对付中小型舰艇。

    正是如此,在一些吨位较小的战舰上,比如护卫舰,帝国海军才放弃坚持数十年的最低标准,也就是主力战舰的主炮口径不低于130毫米,开始采用80毫米速射炮,并且投资研制了特种弹药。

    不过要说的话,如果只用来对付小型舰艇,特别是武装快艇,30毫米机关炮其实都足够了。

    只是,在驱逐舰与巡洋舰上,帝国海军依然坚持使用大口径舰炮。

    此外,也就是到在大战爆发之后才下水的“杨城”级驱逐舰,才把主炮的数量由两门减少到一门。真要说的话,这是不得已才做出的妥协,即“杨城”级为了装上给“青州”级配备研制的“金钟罩”系统与96具垂直发射管,在设计阶段还考虑过取消全部主炮,而最终只保留了舰首那门。要想保留舰尾的主炮,就得取消直升机飞行甲板,或者是机库,导致反潜能力大幅度降低。

    显然,相对于增加一门主炮,两架反潜直升机更有价值。

    帝国海军坚持让大型战舰使用大口径舰炮,也就是为了打击地面目标。

    在某种意义上,对地支援一直都是帝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或者说是帝国保持一支强大海军的关键理由。

    不要忘了,梁夏帝国是陆权强国。

    哪怕打赢了第二次全球大战,帝国的根本属性也没改变,依然得以维护与巩固在世界岛上的陆上霸权为主。

    也就是说,帝国的海权,必须为陆权服务。

    其实,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的后期,这个特征已经显现了出来。

    在击败了主要对手之后,帝国海军在大战最后的2年里,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支援登陆作战行动。

    到了战后,也就更是如此了。

    波伊战争期间,帝国海军盘踞波沙湾,根本就没有受到威胁,所有作战行动都是围绕对地打击与对地支援进行。

    显然,舰炮是最主要的对地打击武器。

    如果以使用强度为衡量标准,没有任何一种武器更够跟舰炮相提并论,就连舰载攻击机也比不上。

    有很多人觉得,帝国海军还抱着巨舰大炮主义不放。

    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发展惯性使然。

    关键就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与波伊战争期间,大口径舰炮一直是对地打击的主要投送工具,不管是打击效果,还是效费比,都超过了航空兵。尤其是在登陆作战行动中,舰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为此,帝国海军没有理由不发展舰炮。

    只是,随着各种各样的精确制导弹药诞生,尤其是廉价制导弹药出现,舰炮的地位已经受到影响。

    站在帝国海军的立场上,第三次全球大战或许就是大口径舰炮的绝唱。

    不管未来战争要怎么打,在技术的推动下,包括舰炮在内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武器被送进博物馆。

    当然,还不是现在。

    在持续数个小时的炮击当中,38艘战舰打掉了数万发炮弹。

    随后就是登陆作战行动。

    与传统登陆作战行动不一样,这一次没有抢滩。

    在第一批突击部队里面,或者说首先发起攻击的部队中,根本就没有两栖部队。没有登陆艇、没有气垫船、没有两栖装甲车、也没有两栖坦克、甚至没有冲锋艇,离得最近的登陆舰在几十千米之外。

    把第一批登陆部队送上岸的是运输直升机!

    其实,这也是“立体登陆”理论诞生之后,首次用于大规模登陆作战行动。

    帝国海军为此出动了9艘两栖攻击舰、12艘综合登陆舰、24艘船坞登陆舰、24艘兵力投送舰与24艘突击船。

    这里,还没有算上搭载了武装直升机,参与登陆作战行动的其他战舰。

    要说的话,主力其实是后面两种用民船改造来的辅助登陆舰。

    所谓的兵力投送舰,其实就是做了必要的改造,能够搭载一个加强陆战团的3000多名官兵,以及全部的主战装备,还在露天甲板上面设置了直升机起降点,能够为直升机提供支持的大型滚装货轮。

    必须得说,帝国海军一直在为战争做准备。

    虽然没有相关法律提供支持,但是在和平时期,帝国海军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秘密控制了本国与盟国的航运企业。为了加强对具有军事用途的民用船只的管控力度,帝国海军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面向民营企业的机构。在众多的民用船只中,最受重视的,也就是能够用来运载主战装备的滚装船。

    在帝国造船厂建造,由帝国或者盟国航运企业经营的滚装船,车辆甲板的承载能力都达到了军用标准,能够在不做准备的情况下,装载帝国陆军与陆战队的主战装备,包括配有附加装甲的主战坦克。

    此外,大型滚装货轮还有直升机起降平台。要是有需要,还能拆除非必要设施,在露天甲板上多设置几个直升机起降点。事实上,征用的这24艘大型滚装货轮,全都增设了直升机起降点。

    只是,受船体结构限制,滚装货轮没法搭载直升机。

    不过,这是小问题。

    为了利用滚装货轮上的直升机起降点,所有两栖攻击舰与综合登陆舰,都尽可能多的搭载突击运输直升机。在登陆行动开始之前,这些直升机全都飞去滚装货轮,将滚装货轮搭载的官兵送上岸。

    相对而言,突击船更加极端。

    这东西其实就是集装箱货轮。

    当然,全都是排水量在10万吨左右的大型集装箱货轮。

    跟滚装货轮不一样,这些集装箱货轮不但做了必要改造,还具备支持直升机进行持续作战的能力。

    关键就是,只能支持直升机作战。

    受内部构造的限制,集装箱货轮没办法搭载陆战队,也很难运载大型装备,最多只能运送一些用集装箱装载的设备物资。因为船体的尺寸极为巨大,甲板也非常平整,所以集装箱货轮非常适合搭载与运作直升机,甚至能够利用集装箱搭载维护设备,获得跟登陆舰相当的持续作战能力。

    简单的说,这些突击船,其实就是直升机母舰。

    其实,集装箱货轮还能够改造成航母,搭载轻型攻击机,或者垂直起降战斗机,从而获得更强的作战能力。

    虽然搭载能力,以及运作效率比不上真正的两栖攻击舰,比如一艘能装载1500个标准集装箱的10万吨级突击船,最多也就搭载30架“直…18”级别的突击运输直升机,并且设置5个起降点,同时支持5架直升机起降,但是凭借巨大的吨位,尤其是内部空间,突击船的自持能力远超两栖攻击舰。

    在距离登陆场50千米的情况下,按照每天出动120架次的出动强度,突击船携带的给养能够坚持18天。

    差不多是4万吨级两栖攻击舰的3倍!

    此外,两栖攻击舰在耗光给养后,至少需要用3天进行补给。

    也就是说,不考虑直升机的作战损耗,突击船在执行垂直投送任务的时候,效率大约是两栖攻击舰的两倍。

    不说别的,只是24艘突击船就搭载了700余架大型直升机。

    此外,12艘两栖攻击舰与12艘综合登陆舰还打造了近300架直升机。

    除掉100余架执行攻击任务的武装直升机,运输直升机大约有900架,其中三分之二还是大型直升机。

    把这些直升机全派出去,一次能够投送15000余名官兵,或者是运送2500吨物资。

    当然,不可能同时出动所有的直升机。

    首轮突击只出动了三分之一的直升机,不过全都是“直…18”与“直…17”,总共运送了大约3000名官兵。

    其实,也就是一个加强陆战团的兵力。

    此外,还运送了配套的重型武器,包括几十门超轻型榴弹炮,以及用途更大的大口径迫击炮。

    只是,这么多的兵力肯定不会投送到一个地点。

    当然,也没有这个必要。

    按照丁镇南拟定的作战计划,首轮突击行动主要针对戴蒙德港附近的六个战略要道,以控制地面交通为主。

    说得直接一点,首轮空中突击的任务就是包围封锁戴蒙德港。

    至于攻打戴蒙德港,还是要等到两栖登陆。

    关键就是,戴蒙德港不但是一座港口,还是一座有十几万居民的城市,城市战也就不可避免。

    实战早已证明,轻步兵在城市里面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

    没有装甲掩护,步兵在进入城市之后只能任由敌人宰割。事实上,轻步兵根本没办法攻入敌人坚守的城市。

    攻打城市,必须得依靠装甲部队。

    其实,两栖突击行动与垂直突击行动几乎同时开始,只是因为气垫船、登陆艇的速度比直升机慢,所以在直升机把轻装的陆战队官兵送上岸的时候,运载坦克等主战装备的登陆艇与气垫船还在海上航行。

    大约上午9点左右,两栖登陆行动才正式开始。

    因为之前已经遭到攻击,通往戴蒙德港南面登陆场的公路也已被控制,所以在陆战队冲滩的时候,并没遇到像样的抵抗。直到控制了滩头阵地,向戴蒙德港方向推进,才遭到了梵军的反击。

    此时,已经是下午3点左右。

    在第二批部队上岸之后,滩头阵地的安全已经有足够的保证。

    此外,工程部队将按计划在夜间登陆。

    不出所料的话,野战机场的第一条跑道将在22日上午投入使用,到时候就能够让空军的前线攻击机靠前部署。

    为此,陆战队的前线指挥官把攻打戴蒙德港的作战行动提前到21日傍晚。

    这比计划的提前了大约半天!


………………………………

第273章 粮食问题

    攻打戴蒙德港的行动比预先设想的更顺利,根本就没有遇到麻烦。

    随着第一个装甲营上岸,在21日的夜晚,陆战队就发起了进攻,而且常顺利的攻入了港区。

    虽然遭到了梵军的抵抗,但是没有想象的那么激烈。

    关键还有,梵军也只是抵抗,并没有大肆破坏港口里的基础设施。

    除了没有料到帝国陆战队会攻打戴蒙德港,也就没有提前做准备之间,还跟梵军的士气有很大的关系。

    说得直接一点,大部分梵军官兵在进行了象征性的抵抗之后,就主动缴械投降。

    对于在古吉邦苦战过的第五陆战师的官兵来说,反到不是很适应,因此表现得有些过于谨慎。

    在22日凌晨,陆战队就控制了整个港口。

    只是,直到22日下午,前线部队才发出捷报,宣称占领了戴蒙德港,而这个时候,陆战队已经攻入城区。

    准确的说是开进了城区。

    让陆战队官兵万分疑惑的是,戴蒙德港的居民并没表现出害怕的样子,更谈不上自发的进行反抗。

    陆战队开进城区的时候,当地居民的反应可以说非常的冷漠。

    仿佛,这场战争跟他们无关。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原因。

    戴蒙德港所在的西孟邦,由德城直接管辖,跟那些原本独立,后来被梵罗国吞并的邦有巨大区别。

    最主要的差别,其实就是缺乏自治权。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西孟邦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由德城中央政府下达的命令,最先进入到军事管制状态。那些拥有自治权的邦,除非已经遭到了攻击,不然可以借口要立法机构批准而推迟发起动员的时间。

    对于西孟邦的居民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

    只是在9月到11月的这3个月里面,进驻西孟邦的梵军就按德城的命令,强行收购了差不多1000万吨粮食。

    这是什么概念?

    虽然西孟邦本身是产粮大邦,还是水稻主产区,很多地方能做到一年三熟,但是受到糟糕的水利设施限制,加上基本没化肥可用,粮食的单产量并不大。理论上,西孟邦的水稻年产量在3500万吨左右。

    这个产量,看上去不少,可是能够征用的,也就是富余的粮食并不多。

    关键就是,西孟邦也是人口大邦,按照官方的统计数据,已经超过了1亿,而实际肯定更多。即便按照1亿人计算,西孟邦每年也要消耗掉大约2500万吨粮食,能够输出的就只有1000万吨。

    和平时期,西孟邦一年输出的粮食也确实在1000万吨左右。

    有趣的是,在过去几十年里,西孟邦出口的粮食大多卖给了孟国,准确说是由在孟国注册的贸易公司收购,然后转手出售到其他国家,其中大部分流向梁夏帝国。直到几年前,巴铁才取代梁夏帝国,成为了梵罗大米的头号进口国。巴铁能成为粮食进口大国,与其工业化有很大的关系。

    严格说来,实现工业化,或者说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几乎全是粮食进口国。

    道理也很简单,农业的生产效率太低,远远比不上工业,因此大部分工业国都愿意通过进口解决粮食问题。

    进口粮食远比自己生产粮食划算!

    别说巴铁,即便在梁夏帝国,农业生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虽然一直以来,梁夏帝国都是全球头号粮食生产国,但是在战后的几十年,梁夏帝国粮食增产的速度一直都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如果按照人均值来算,梁夏帝国的粮食产量一直都在降低。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原因,农业生产的效率太低。

    所幸的是,梁夏帝国利用在战争期间,以及战后十几年在国际粮食市场的主导地位,建立起了一套相当完善的粮食贸易体系,全球最大的粮食期货市场就在梁夏帝国,而且主要的进出口商也在梁夏帝国。

    此外,梁夏帝国的农业动员能力也很强大。

    说得简单一点,在完成动员之后,梁夏帝国的粮食产量能够提高50%以上,不但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还能够满足主要盟友。如果严格实施战时配给制,在理论上能够满足整个东方集团的粮食需求。

    只是,在东方集团内部,并不存在需要梁夏帝国扩大粮食产量的必要。

    全球排名前十的粮食出口国,有七个是东方集团成员国,除了梁夏帝国与奥国,另外五个都是东南地区的国家。可以说,只要梁夏帝国能自给自足,奥国与东南地区富余的粮食就能填上其他国家的缺口。

    出口粮食,还是东方集团的战略武器。

    和平时期,东南地区的粮食,主要销往西大陆。

    在大战爆发后,东方集团就按照战争预案,限制主要的战略物资出口,其中就有至关重要的粮食。

    更加重要的是,帝国当局抓住最后的机会,扩大了粮食进口规模。

    在梵罗国正式参战之前,帝国的贸易商就通过各种渠道,从梵罗国采购了约1500万吨粮食,而且主要是水稻。虽然有一部分没有赶在梵罗国参战之前运走,但是突击采购已对梵罗国的秩序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在西孟邦等几个主要的产粮邦,稻米的价格在短时间内上涨了50%。

    受此影响,梵罗国很多地区都爆发了饥荒。

    严格说来,梵罗国的粮食产量并不大,甚至没有达到自给自足的标准。

    即便按梵罗当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梵罗国在新历149的广义粮食总产量为2。1亿吨,人均仅250千克。按国际粮食署规定的标准,温饱的最低标准为日均800克,而梵罗国生产的粮食,就算不拿来出口,并均分配给所有国民,日均才600多克。问题是,梵罗国每年要出口大约3000万吨大米,而且不可能做到平均分配。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梵罗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

    其实,这也是事实。

    即便是在和平时期,梵罗国每年都有大约500万人死于饥饿,或者是跟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

    战争期间,特别是在征收粮食的时候,粮食问题就变得更突出了。

    关键就是,平时是分散在1年的12个月里面,准确说是在3个收获季节,分批次向外出售粮食。

    这次,在短短的3个月之内,就从西孟邦收购了1000万吨粮食!

    说是收购,其实是强行征用。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偏远乡村,负责收粮的梵军根本就不会向当地居民付款。即便是在小城镇,往往也是开白条,或者写欠条,让交粮的农民找当地政府兑现。

    毫无疑问,当地政府肯定不会给梵军开的白条买单。

    显然,对农民,以及小城镇居民来说,首先需要考虑的,肯定是如何填饱肚皮。

    至于战争,跟他们有啥关系?

    不说加尔,只是在戴蒙德港,就有大约15万饥民,很多家庭已经断炊半个月,几乎每天都有人饿死。要不是港口城市,不少家庭有农村亲戚,以及还有不错的渔获,恐怕早已饿殍遍野了。

    在大城市,特别是加尔,情况肯定更加的严重。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军队面临的新问题,或者说一个之前没有想到,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才能把足以养活数千万人的粮食送到前线?

    正是如此,在占领戴蒙德港之后,丁镇南根据前线指挥官反馈的消息,对作战部署做出调整。

    也就是让保障部队提前上岸,加大保障物资的投送力度,以及在占领区设置救助点。

    虽然陆战队是来作战的,而不是来搞人道主义救援,但是不管10多万饥民的死活,肯定行不通。

    不说别的,在前线作战,也就是直接面对当地居民的官兵也是人。

    面对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灾民,哪怕是钢铁战士,也会动恻隐之心,更别说大部分官兵都不是铁石心肠。

    结果就是,攻打戴蒙德港的战斗变成了赈济饥民的人道主义行动。

    其实,这也是丁镇那最为担心的事情,或者说是帝国当局不愿深入梵罗国,不愿在南方次大陆用兵的关键所在。

    在控制了戴蒙德港,准确说是安顿了10多万饥民之后,陆战队没有立即北上,也没有急于向前线部署航空兵。

    不是兵力不够,而是准备的物资不够。

    虽然在发动进攻前,其实是准备阶段,丁镇南就采信了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即西孟邦的情况很不乐观,存在大量的饥民,并且做了相应的准备,比如把粮食等给养物资的投送量增加了两倍,但是跟实际情况相比,增加的这点投入根本就不够看,更别说还要攻打与占领人口接近2000万的加尔。

    这可不是小事。

    按照正常标准,2000万人一天要消耗4万吨食物,就算按温饱标准,日均消耗食物也高达16000吨。

    当然,不是说加尔的2000万人得由帝国军队养活。

    只是,相对于本来就比较紧张的运力来说,每天增加数千吨的运送量,必然会增加后勤保障负担。

    关键还有,从戴蒙德港到加尔的公路只有一条,路况还非常糟糕。

    哪怕把粮食运到了戴蒙德港,也未必能够送到加尔。

    为此,除了需要加大给养物资投送量,还必须调整作战部署,把攻打坎宁港的作战行动提前。

    道理也很简单,坎宁港距离加尔更近,交通也更加便捷。

    在接下来的2天里,陆战队除了加紧上岸,以及在戴蒙德港南面修建野战机场,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之外,主要就是让直升机转移到岸上,依托正在修建的野战机场,增强垂直空运力量的作战效率。

    攻打坎宁港依然以空中突击为主。

    在河网弥补的地区作战,坦克等主战装备反到成了累赘。

    帝国陆战队面对的问题,梵军同样逃不过。

    不说别的,守卫戴蒙德港的梵军就是步兵,别说是主战坦克,连装甲车都没有。

    要说的话,这也是丁镇南敢于采用空中突击战术的关键原因。

    在这2天里面,支援陆战队作战的第三十一特混舰队并没有离开,只是把炮口转向了坎宁港。

    在23日傍晚,准确说是日落前,梵罗空军派出了数十架攻击机发起反击,试图偷袭在近海支援陆战队的第三十一特混舰队。为了避开预警机,攻击机群不但全程超低空飞行,还保持了无线电静默,并且突破了第三十一特混舰队的外围防空网,至少在发起攻击之前没有被预警机发现。只可惜,在进入孟湾之后,带队的飞行员把几艘正在驶往戴蒙德港的货轮当成了战舰。接下来,20多架梵罗攻击机一拥而上,用几十枚炸弹把7艘大型货轮炸了个底朝天。

    其实,第三十一特混舰队的一支拥有8艘驱逐舰的火力支援分队,当时就在西南方向大约50千米外,而且8艘驱逐舰都在补充弹药,不但没有在战备状态,甚至连必要的警戒都没有。

    遭到突然袭击,这8艘驱逐舰绝对是凶多吉少。

    可惜的是,领队的行员急于求成。

    这也是帝国陆战队攻打戴蒙德港期间,梵罗空军的绝唱,严格说来也是唯一的一次反击行动。

    此后,在帝国军队攻打加尔之前,梵罗空军都再无表现。

    要说的话,梵罗空军已经拼尽了全力。

    让攻击机挂着炸弹执行制海任务,对付拥有防空导弹的战舰,更别说还要突破防空战斗机的拦截,本身就是疯狂的举动。这也反映出,梵罗空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离彻底丧失作战能力也不远了。

    只是,梵罗空军的反击,确实产生了影响。

    被炸沉的7艘货轮,运载的全是作战物资,其中1艘运载了差不多3万吨粮食,还全是军用给养。并不是罐头食品,或者密封包装的熟食,其实大部分都是按照军方标准处理过的食材。

    严格的说,军用给养主要就是经过了初加工的食材。

    在大规模战争,特别是正规军参与的作战行动,提供给前线官兵的肯定是在现场制作的新鲜食物。

    至于广为人知的军用罐头与袋装熟食,主要提供给特种部队,最多就用来应急。

    只是,丁镇南没有因此推辞攻打坎宁港的作战行动。

    按重新拟定的计划,在攻占了坎宁港之后,才会加大给养物资的运送力度,因此就算少了几万吨食物,也可以在占领坎宁港之后补充,没有必要因为所遭受的损失就推迟攻打坎宁港的作战行动。

    其实,囤积在戴蒙德港的给养物资并不少,足够支持陆战队去攻打坎宁港。

    要说影响,也只是说在下一批物资运到前,提供给当地居民,尤其是附近农村里的饥民的援助会减少。

    挨饿的也是梵罗人。


………………………………

第274章 人海战术

    攻打坎宁港的战斗,再一次证明,梵军的战斗意志极为低落,从上到下都没有要决一死战的勇气。

    按照丁镇南拟定的计划,第五陆战师在25日凌晨出动空中突击部队,同时对坎宁港外围的几处要地发动进攻。

    与攻打戴蒙德港的行动一样,也是先控制外围,包围之后再向内推进。

    说是进攻,其实根本就没有遇到抵抗。

    别说顽抗,就连象征性的抵抗都没有!

    当然,最大的麻烦并非地面战斗,或者说作战行动,而是要如何应付成千上万从北面涌来的饥民。

    虽然攻占戴蒙德港也才几天,但是东方联军在当地救助饥民,向饥民分发粮食,甚至提供医疗服务的消息,已经传播了出去。结果是,加尔的饥民纷纷南下,涌向帝国陆战队控制的占领区。

    只是在24日白天,陆战队就收容了大约5万饥民。

    赈济用掉的粮食反到是小事,毕竟戴蒙德港里有几十艘货轮,只是已经卸下的粮食就多大5万吨,而且年底还会有船队送来数十万吨粮食。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必须动用兵力维持秩序。

    受此影响,第五陆战师不得不把主力留在戴蒙德港。

    当时,上岸官兵也就在15000名左右,而留在戴蒙德港维持秩序与修建野战机场的就超过了10000人。

    兵力不足,也是陆战队面临的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按最初的计划,需要用大约5天时间才能拿下戴蒙德港,然后还要耗费几天时间来巩固滩头阵地,特别是修建野战机场,因此最快在1周之后,搞不好是10天之后,才会发起下一轮进攻。

    兵力投送,肯定是按照作战计划实施。

    受此影响,在第一阶段,也就是最初5天里面,只向前线投送一个标准陆战师。要等到占领戴蒙德港,才会把第二批部队送过去。按计划部署,也就是在12月26日之后,第二批部队才会到达。

    显然,这就是问题所在。

    第二批登陆部队也就是第十三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的一部。

    因为涉及到向内陆地区挺进,并且预测会遭到梵军顽强抵抗,还必须考虑强攻加尔的可能性,所以为第二批部队配备了足够多的装甲武器,只是主战坦克就有数百台,也就只能走海运。

    此外,还只能安排民用船只运送。

    这意味着,哪怕想快也快不起来。

    就算运送第二批部队的船队在26日到达戴蒙德港,也需花2天时间进行整编,才能完成参战的准备工作。

    此外,地面推进还需要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按原订计划,第二批登陆部队能在年底到达,赶去跟随第五陆战师一同攻打加尔,就很不错了。

    其实,在原订的作战计划中,并没有提前攻打坎宁港的部分。

    这也对作战部署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把第五陆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