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争霸-第2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键还有,野战防空武器的有效射程都不太远,一般就只有20千米,即便是较为先进的也不会超过40千米。也就是如此,防空压制战斗机完全可以在防空导弹的射程之外将其摧毁。
显然,这也是不需要动用“战…16AD”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有可能的漏网之鱼,尤其是那些能够机动部署,而且精心伪装的防空导弹,帝国空军采取了一个相对简单,代价却有点大的办法,也就是让执行攻击任务的作战飞机始终在中高空飞行。
按帝国空军的规定,作战飞机在进入战区之后,飞行高度不低于6000米,投弹高度不低于5500米。
其实,这也是在波沙湾战争中总结的经验。
主要就是,几乎所有小口径高射炮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有效射高都在5000米以内。
在遭到近程防空导弹攻击的时候,保持足够的飞行高度,能够获得更多的反制时间,摆脱导弹的概率更大。
实战证明,只要飞行高度超过了5500米,被击落的概率就能降低一个数量级。
不过,这也意味着,要想保证轰炸的效率,就得以精确制导弹药,特别是激光制导炸弹为主。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帝国空军的底气所在。
虽然在几个月之前,尤其是在波沙湾战争期间,激光制导炸弹一直很紧俏,只有在对付高价值目标的时候才能使用,比如在波沙湾战争的初期,近八成激光制导炸弹由“攻…11A”与“战…16A”投掷,但是在大战爆发之后,特别是军工体系进入战时状态之后,激光制导炸弹的身价顿时一落千丈。
原因就是,生产线开始全速运转,制导组件的产能在9月份提高了上百倍!
至于出厂价格,在战时按照计划生产,也就不需要考虑太多。
不出所料,在年底能达到月产20万套的规模。
就算还没有达到管够的程度,不过也大大缓解了弹药紧张的局面,作战部队基本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激光制导炸弹。
此外,精确制导弹药的打击效率本身就非常高,因此对弹药的需求量反到比过去降低了许多,从而大幅度减轻了后勤保障的负担。也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优先确保让战术航空兵使用精确制导弹药。
相对而言,战略航空兵部署在大后方,后勤保障的负担要轻得多。
其实,在23日夜间到24日凌晨的战斗中,包括巡航导弹在内的精确制导弹药的用量就占到60%,不但超过了波沙湾战争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大陆战场的使用比例,成为了最主要的打击手段。
在24日白天,帝国空军的作战飞机总共出动2300架次,除掉战略航空兵,战术航空兵出动2000余架次,投弹量超过8000吨,只是500千克与以下级别的激光制导炸弹就用掉了大约2万枚。
消耗量最大的其实是250千克级激光制导炸弹。
道理也很简单,只要投弹精度有保证,哪怕威力小一些,也能够摧毁目标。
要说的话,即便是250千克级级炸弹,威力都明显偏大,用来对付防空导弹发射车、自行高射炮与主战坦克这样的战术目标,不止是绰绰有余,还显得有点大而不当,即限制了载机的挂载能力。
即便对付军事基地,250千克级炸弹也足够了。
如果轰炸机场这类大型目标,往往得使用特种弹药,比如集束炸弹与子母炸弹,并非使用更大的炸弹。
问题就在这里。
在开发激光制导组件的时候,帝国空军的常规炸弹当中最小的就是250千克级,因此没有要求适配更小的炸弹。
当时,帝国空军也没想过要采购与装备更小的炸弹。
在投弹偏差高达数十米,甚至超过了一百米的时代,对炸弹威力有很高的要求,过小的炸弹不受欢迎。
直到大战爆发之前,帝国空军才提出了研制“小型制导弹药”的需求。
当然,不是说生产一些小型炸弹,再开发一种适配的激光制导组件就行了,帝国空军提出了更高,也更苛刻的要求,比如无动力射程至少都要达到60千米,能够通过更换引信来改变用途。
要求不低,研制难度也不小,意味着无法在短期内投入生产。
虽然帝国空军在24日白天大打出手,但是当天的主角不是空军,而是同样部署在斯兰的帝国海军航空兵。
在夜间的战斗当中,海军航空兵承担了一部分打击任务,不过更像是在做热身运动。
此外,所有在夜间出动的作战飞机均在完成任务后,转场飞往巴铁南部的机场,准备参与那边的战斗。
到24日上午,进驻斯兰的是来自东望洋舰队的4支舰载航空兵联队。
按照最初计划,这4支联队原本应该增强给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只是在霍瓦依群岛攻防战结束之后,已经没有这样的必要,海军司令部就把这4支舰载航空兵联队派了过来。
此外,4支联队各有2个重型战斗机大队与2个重型攻击机大队。
至于多用途战斗机大队,暂时留在狮泉城。
原因也很简单,斯兰这边的机场与军事基地容纳不下更多的作战飞机,而且暂时也不需要增派战术航空兵。
在24日下午,4个联队的作战飞机全体出动,在空军加油机支持下,奔袭了梵罗海军东方舰队与西方舰队的母港,也就是东海岸的维纱军港与西海岸的孟卖港,一举歼灭了梵罗海军。
相对而言,奔袭维纱军港的行动更加容易,几乎没有挑战性可言。
正是因为东海岸的军港难于防守,所以梵罗海军一直都不太重视东方舰队,其主力是3艘排水量不到2000吨的小型护卫舰。东方舰队的使命,其实是依靠数量众多的导弹艇与鱼雷艇阻止帝国海军在东海岸登陆。在大战爆发之后,特别是在梵罗国参战之后,东方舰队一直龟缩在维纱军港里面,别说3艘护卫舰,即便是导弹艇与鱼雷艇都很少出港,更别说前来挑衅帝国海军。
其实,在10月初,帝国海军就对维纱军港发动过一次空中打击。
不过,打击对象并非停在港口里面的舰艇,而是港口的基础设施,而且在港口外面布设了上百枚水雷。
几天之后,就有一艘大型导弹艇在港口外面被水雷炸沉。
在试图扫清航道的时候,一艘原本是水雷克星的扫雷舰反到被水雷炸沉了!
此后,除了偶尔派遣仅有几十吨的鱼雷艇出港巡逻之外,东方舰队的其他舰艇就没再离开过维纱军港。
原因也很简单,梵罗海军没有能够对付智能水雷的扫雷舰艇。
至于部署在维纱军港附近的防空部队,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不是梵罗军队没有防空系统可用,而是远程防空部队编在空军的名下,野战防空部队编在陆军的名下。
也就是说,防空部队与海军无关。
时隔20多天,梵罗海军都没有修复维纱军港里遭到破坏的基础设施,唯一的大型船坞依然处于关闭状态。
正是如此,这次的轰炸行动,主要针对的就是军港里的舰艇。
虽然那些舰艇全都不值一提,别说被水雷困在军港里面,哪怕突破了水雷封锁,也未必能够从埋伏在港口外的潜艇面前逃脱,但是对于即将发起的登陆作战来说,这些舰艇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
当然,帝国海军一直就认为,击沉敌舰是消除威胁的最可靠手段。
………………………………
第227章 海航出手
严格说来,让2个大队的“攻…5E”在2个大队的“战…9B”的掩护下,长途奔袭维纱军港更像是战术佯攻。
只是对付梵罗海军东方舰队的3艘护卫舰,根本就用不着出动重型攻击机,甚至不用出动航空兵。3艘护卫舰停在码头旁边,根本跑不掉,让埋伏在港口外面的潜艇发射反舰导弹就足够了。
当天的重头戏在西海岸这边。
虽然以全球大战的角度来看,梵罗国根本就没有发展海军的必要,因为就算是拼尽全力建设海军,也不可能动摇帝国海军的霸权地位,但是为了维护所谓的地区霸权,也为了牵制帝国海军,梵罗国依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打造了一支规模不算太小,战斗力也不算太差的海军。
当然,这也离不开纽兰共和国的支持。
在大战爆发前,梵罗海军总共有100余艘舰艇,大型舰艇有40余艘,包括2艘进口的轻型航母。
这些大型战舰,几乎全都部署在孟卖。
其实,在梵炎洋上,梵罗海军的实力只在帝国海军之下,也是环梵炎洋地区最先拥有航母的海上力量。
有趣的是,这2艘小型航母跟纽兰共和国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从斯班王国进口,还全都是布兰王国在上次大战期间建造,在大战结束之后,被当成战争赔款移交给斯班王国的轻型航母。在达到服役年限之后,斯班王国才把这2艘航母以“废品”卖给梵罗国,只是需要由梵罗海军出资改造。
当然,肯定由斯班王国的造船厂承接改造工程。
要说的话,斯班王国就是通过为这两艘航母进行现代化改进,对航母的内部构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锻炼了设计与施工队伍,为接下来建造“战略支援舰”,也就是由纽兰共和国设计的小型航母打下了基础。
不过,这2艘服役时间超过了半个世纪的小型航母,也只是充当摆设。
和平时期,这2艘航母还经常去巴铁近海活动,说是炫耀武力也没错。只是在大战爆发之后,准确说是在梵罗国正式参战前,就退回到孟卖港,还进了内港,完全没有准备出海作战的打算。
此外,由航母搭载的几十架“海鹞”战斗机也全都去了空军基地。
至于其他大型舰艇,也龟缩在孟卖港里面。
其实,这很好理解。
在梵罗国正式参战之前,帝国海军就在其主要的港口外面部署了潜艇,只是没有袭击过往的舰船。
关键就是,梵罗海军最为欠缺的,也就是反潜作战能力!
虽然梵罗海军有20多艘驱逐舰与护卫舰,2艘轻型航母也能搭载反潜直升机,还有数十架部署在陆地上的反潜巡逻机,但是针对的并不是帝国海军的大型攻击潜艇,而是巴铁海军的小型潜艇。
此外,梵罗海军基本无法在远海为反潜巡逻机提供掩护,也就不具备在远海执行反潜任务的能力。严格说,在飞出了远程防空导弹的有效射程之后,梵罗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就很难生存下来。
可惜的是,所有的远程防空导弹都归属于空军,仅够用来保护主要的战略设施。
正是因为心里没底,所以梵罗海军才退回港口。
此外,月初发生在维纱港外面的灾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艘大型导弹艇在港口外面沉没之后,梵罗海军首先想到的不是水雷,是被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在几天之后,西方舰队的一架反潜巡逻机就在孟卖港外面发现了潜艇的行踪,还认定是梁夏海军的大型攻击潜艇。随后在“北霍努岛大海战”的次日,帝国海军向孟卖港发射了200多枚巡航导弹。
经过这些打击,梵罗海军断定帝国海军在孟卖港的外面部署了十几艘大型攻击潜艇。
显然,这明显是在故意夸大其词。
通过强调威胁为胆小避战找借口。
即便是最多的时候,在孟卖港外面活动的潜艇也就只有3艘,而且跟孟卖港的距离都在50千米以上。
在理论上,只要1艘大型攻击潜艇就能封锁孟卖港。
正是如此,在10月中旬就减少到了2艘,而且呈前后部署,只有1艘在孟卖港的外面待命,另外1艘在远海活动,主要是监视过往船只,协助岸基航空兵与地区分舰队对梵罗国实施战略封锁。
至于攻击孟卖港的那些巡航导弹,是由第三十一特混舰队的大型战舰发射。
这些战舰全都来自第五十一特混舰队。
主要就是,在和平时期,驻守梵炎洋的第三舰队其实就是一支区域分舰队,没有承担太多的作战任务。即便是在波沙湾战争爆发之后,进驻穆阿海与波沙湾的战斗群,也编在第五十二与第五十三特混舰队的名下。直到第五十一特混舰队被击溃,撤离陆心海,第三舰队才得到加强。
按海军的安排,这些来自第五十一特混舰队的大型战舰,将在年底前往南玄国,编入即将成立的第七十一特混舰队。今后以制海作战为主,需要对弹药进行调整,也才被派去执行打击孟卖港的任务。
那些巡航导弹,就算没用掉,在到达南玄的军港之后也要从垂直发射系统里取出来。
与其这么麻烦,还不如在此之前用掉。
这样,还能在基布要塞补给弹药,省了往南玄国运送的麻烦。
不管怎样,在潜艇的巨大威胁下,梵罗海军倾心打造的西方舰队依然当了缩头乌龟。
正是如此,战后才有很多人认为,梵罗海军这种不思进取的行为,错过了夺取战争主动权的最佳机会。甚至有一部分人觉得,这是以纽兰共和国为首的西方联盟走下坡路,并且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照这些人的观点,当时存在一个夺取梵炎洋战场主动权的绝佳机会。
理由就是,帝国海军在梵炎洋的军事存在跌到谷底,而且要到新历151年的年初才能够恢复。
单纯的说帝国海军,还真是如此。
当时,第五十一特混舰队基本丧失了航空作战能力,而参与波沙湾战争的另外3支航母战斗群也处于“非战”状态,三艘航母全都在基布要塞休整,就算能出海作战,也没舰载机可用。
主要就是,在波沙湾战争中,几乎所有的舰载机都是超标准出动,超过一半的舰载机得返厂大修,其余也需要进行全面维护。
此外,这几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的飞行员也不在状态。
为了让飞行员尽快调整过来,帝国海军专门送他们去索科特拉岛的度假区。
那地方之前一直是高级将领专属疗养胜地,从来没向基层官兵开放过。
正是如此,才把第五十一特混舰队的护航战舰抽调出来,组成了第三十一特混舰队,随后参与了针对梵罗国的作战行动。
如果梵罗海军西方舰队能够在这个时候从孟卖港冲出来,确实是势不可挡。
可惜的是,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
不要说部署在斯兰的航空兵,只是在孟卖港外蹲点的那几艘潜艇,就能把西方舰队送到海底。
当然,封锁无法彻底的消除威胁。
正是如此,在完成兵力调整之后,帝国海军立即组织航空兵,发起针对孟卖港与西方舰队的打击行动。
帝国海军为此出动了2个大队的40架“战…9B”与4个大队的80架“攻…5E”。
机群在24日下午出发。
选择这个时间,主要是得确定有没有摧毁特里凡的远程警戒雷达,保证打击性能能够隐蔽的进行。
机群在起飞后,首先向西南方向飞行,避开了梵罗本土。
在绕过了马尔代夫群岛之后,才转向朝着西北飞行,并且在转向之前,跟空军的加油机汇合,进行了首次空中加油。
随后,机群从西边绕过了拉克沙群岛。
在孟卖港西南大约500千米之外,跟来自卡拉港的支援编队汇合之后,机群进行了攻击前的编组。
当地时间的下午4点50分左右,第一支“攻…5E”编队开始投弹。
按照安排,首先到达的2个攻击机大队重点对付港口里面的战舰,使用的全是空射反舰导弹。
因为有预警机协助,而且目标全都在港口里面,帝国海军在大战爆发前就掌握了梵罗海军主力战舰的信号特征,所以不需要在投弹之前用雷达锁定目标,攻击机全都从超低空进入发起攻击。
即便在投弹后,这些攻击机都没提升飞行高度。
结果就是,直到上百枚反舰导弹从天而降,击中了停在港口里的战舰,梵罗海军的官兵才知道遭到了空中打击。
结果毫无悬念。
前后不到10分钟,孟卖港里的数十艘大型战舰全都遭到了打击。
几分钟后,第二轮轰炸开始。
第三个大队的“攻…5E”携带的是短程空对地导弹,肩负着两个任务。一是继续轰炸那些还没有沉没,或者没有遭到打击的大型战舰,特别是两艘航母,另外就是轰炸港口里面的基础设施。
当时,至少有1个小队的4架“攻…5E”扑向了还没翻覆的航母。
正是如此,后来把击沉航母的功劳算在了这4架“攻…5E”头上。
其实,根据战后勘测得出的结论,击沉2艘轻型航母的其实第四个大队的“攻…6E”。
这20架“攻…6E”最后到达,而且携带的全都是500千克级激光制导炸弹,其中2个小队还是穿甲弹。
准确的说,也就是采用延迟时间引信,而且把延时定为500毫秒。
这个延迟时间,足够让炸弹在击穿一般防御工事的涂层之后引爆,也就能够产生类似于穿甲弹的效果。
当然,击穿战舰的装甲肯定不在话下。
按照安排,这20架“攻…5E”的主要任务是摧毁弹药库、油库等重要设施。
只是,至少有1个小队的4架“攻…5E”飞向了还没沉没的2艘航母,并且投下了激光制导炸弹。
也就是这一轮攻击,2艘小型航母才寿终正寝。
可惜的是,这4架“攻…5E”都没能返回斯兰,3架在投弹之后就被击落,另外1架在返航途中坠毁。
结果就是,在统计战果的时候没有人提到这4架攻击机执行任务的情况。
其实,在袭击孟卖港的行动当中,总共只损失了这4架攻击机。
相反,在攻击结束后爆发的空战当中,掩护攻击机撤退的20架“战…9B”在预警机的指挥下,击落了47架梵罗战斗机,且自身无一损失。也就是因为损失太过惨重,梵罗空军才在天黑之后撤回了所有作战飞机。
按照惯例,梵罗空军随后还宣称,当天在孟卖港附近击落了上百架来犯的敌机。
因为机群还没返回,而且有部分攻击机在战斗当中被高射炮击伤,所以一直到25日的上午,帝国海军司令部才公布了战报,宣称用损失4架攻击机的微弱代价,全歼了梵罗海军西方舰队。
当然,丁镇南在此之前就拿到了战报。
为了确认打击结果,帝国空军在当天晚上派出了1架“暗夜凤凰”飞越孟卖港,拍下了大量照片。
打击结果无庸质疑,只是孟卖港没有完全瘫痪。
毕竟,孟卖港不但是梵罗海军西方舰队的母港,也是梵罗国头号商港,甚至是南方次大陆上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在此后的2个月里,帝国空军与帝国海军航空兵多次轰炸孟卖港。
到年底的时候,帝国空军还在丁镇南的要求下,跟海军发起联合行动,出动了数十架战略轰炸机,在孟卖港的外面投下了数百枚智能水雷,封锁了主要航道。也就是在此之后,孟卖港彻底瘫痪。
只是,围绕着孟卖港进行的战斗,主要目的其实是牵制梵罗空军,分散了本来就不够的作战力量。
不管怎样,梵罗当局都得拼死守卫人口最多的城市。
此外,帝国空军与海军在孟卖港这边大做文章,让梵罗领导人不得不相信,帝国会强攻孟卖。
显然,这也是丁镇南想要达到的目的。
在24日夜间,也就是丁镇南回到前线司令部当天晚上,已经部署就位的第五陆战师的先头部队就在海得拉巴东边,靠近边境线的前进集结地出发,并且在天亮之前就把战线推进到梵罗国境内。
西南战场的地面战斗也由此开始。
不过,这只是佯攻。
虽然第五陆战师的推进速度很快,而且全程得到了空中支援,必要的时候甚至能够呼叫远程炮火支援,但是充当突击先锋的就只有一个加强装甲营,而且沿着公路线推进,套路非常的死板。
按照丁镇南的要求,进攻行动不求取得多大的胜利,主要是引起敌人注意。
结果也是如此。
到25日上午,在得知东方联军的地面部队已经突破边境线,攻入到本土之后,梵罗国上下顿时就热闹了。
………………………………
第228章 一厢情愿
德城,总理府。
天还没亮,迪迦拉就召集战时内阁的全体成员,以及军方的高级将领,为南部战区与西部战区的局势商讨对策。
虽然话是如此,但是除了由军方安排的高级参谋介绍了交战情况之外,没有一名参会官员与将领发表意见。针对当前的战局,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大家都知道,迪迦拉召开紧急会议,主要是为了增强在领导阶层的威信,抵消失败产生的冲击,确保梵罗国上下,特别是军队依然听从他的指挥。
至于战争,还是得照常进行。所谓的对策,也不需要拿到这种高级会议上讨论。
南部战区,梵罗军对已经着手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御部署,还会按计划,逐步把空中作战的指挥权移交给纽兰远征航空队,由纽兰空军派来的将领担任总指挥,从而减轻梵罗空军的作战负担。
只是,纽兰远征航空队绝不是万金油。
除非能够打通海运航线,不然纽兰远征航空队最多就只能坚持几个月,然后就会因为没有飞机可用而丧失作战能力。至于在战前送过来的那些作战飞机,就算拼凑起来后能够正常使用,那也是杯水车薪。在打通海运航线之前,唯一能够指望的,也就是用潜艇运送一些关键的耗材,比如非常容易损坏的电子设备,使用寿命较短的零件,以及梵罗国没办法生产的特种油液。
总而言之,纽兰远征航空队再是厉害,也是无根的浮萍。
真正能指望的,其实是横垣在冈伽罗平原南面,覆盖了大半个梵罗半岛的德干高原。
换句话说,就算东方联军在南部地区登陆,也需要横穿德干高原,才能把战线推进到冈伽罗平原。
以梵罗国糟糕透顶的道路与铁路,在德干高原上行军绝对是一场灾难。
至于沿海岸线推进,因为需要夺取港口充当后勤保障的基地,所以作战难度不会小到哪里去。
关键还有,南部地区不是杳无人烟的荒漠。
除了沿海城市之外,德干高原上也有很多城镇,还有不少大城市,南部地区的人口总量高达3亿。
在理论上,占领南部地区至少需要动用100万地面部队。
战争初期,梁夏帝国去哪里找100万地面部队?
何况,还需要为占领军提供后勤保障。
别说肯定会遇到的武装抵抗,哪怕没遭到抵抗,出动百万大军占领梵罗国的南部地区都得不偿失。
正是如此,连迪迦拉都认为,东方联军不会在南部战场投入重兵,最多也就是夺取几座沿海港口城市,获得几处立足点,然后由航空兵与远程炮兵打击内陆地区,通过远程封锁与打击让退守内陆的梵军不战自乱。只要封锁持续数个月,居住在内陆的2亿平民就将成为梵军的头号麻烦。
这个判断并没有错。
前面已经提到,不管是哪套作战计划,都没有考虑攻占梵罗国的南部地区,特别是内陆腹地。
以当前的战略局势,重点在西部战场。
梵罗国划分的西部战场,就是东方联军的西南战场。
如果按照人口分布划分,梵罗国在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也就是西北地区、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按照非官方统计数据,这三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全都在3亿左右,没有明显的差距。
换成人口密度的话,差距就很明显了。
西北地区还不到3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8%,却供养了3亿多人。北部地区接近50万平方千米,占比为15%,人口也超过3亿。南部地区超过140万平方千米,占比超过了40%,人口还不到3亿。
可见,西北地区的人口密度最高,而南部地区最低。
如果计算农业产值,北部地区则是绝对的第一。
梵罗国的各地总面积在24亿亩到27亿亩之间,为全球第二,仅比纽兰共和国少了不到百分之十,至少都比梁夏帝国多了2亿亩。在粮食产能方面,梵罗国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梁夏帝国与纽兰共和国。
在这20多亿亩耕地中,冈伽罗平原占了4成。
得益于良好的光热条件与充沛的降雨,以及肥沃的土壤,冈伽罗平原一直都是梵罗国的粮仓。依靠4成的耕地,产出了差不多四分之三的粮食,供养了7亿多梵罗人,甚至能用来出口创汇。
其实,梵罗国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之一。
只看自然因素,由冈伽罗河冲积了数千万年才形成的冈伽罗平原,绝对是这颗星球上面最适合农业耕种的地方。拿水稻来说,同纬度地区只有冈伽罗平原能一年三熟,而且不需要大量使用化肥。
从无极高原上冲刷下来的淤泥足足有数千米厚,即便再过几千年都很适合耕种。
关键还有,梵罗国依然是典型农业国,全国有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即便是城市里的居民,也有很多是从事第一产业,或者跟农业相关,比如食品加工与农具销售。
从这个角度看,北部地区的重要性并不在西北地区之下。
虽然在地理位置上,西北地区与北部地区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从西到东,横贯梵罗国的“梵罗河…冈伽罗河走廊”,而这也是梵罗国的基本盘,但是在这条走廊的西南方向上,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缺口,也就是位于德干高原西北、冈伽罗平原西部、在德城南面数百千米之外的马尔瓦高原。
说是高原,其实更像是丘陵地带。
如果把冈伽罗平原说成第一台阶,那么马尔瓦高原就是第二台阶。
也就是说,如果敌人从西边杀入,然后沿着马尔瓦高原向东推进,就能够切断西北地区与北部地区的联系。
更加重要的是,德城所在的西北高原,在地理层面上也属于第二台阶。
说得直接一点,在控制了马尔瓦高原之后,东方联军既可以北上强攻德城,也可以南下征战德干高原,还能向西扫荡冈伽罗平原。反过来,梵军只要丢失马尔瓦高原,就必然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
早在6年之前,梵罗当局就认识到了马尔瓦高原的价值。
前面就提到过,周涌涛出任帝国首辅之前,纽兰共和国依仗SR…71A“黑鸟”3倍音速侦察机率先服役,利用在梵罗国租用的军事基地,对帝国本土进行战略侦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