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争霸-第2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此,帝国空军还紧急增派了4架“油…20A”,为返航的“战…10B”提供燃油。
也就是在梵罗战斗机的奋勇拦截之下,纽兰远征航空队的两架E…3B成果逃脱,避免了被击落的命运。
可惜的是,没能改变惨败的结局。
在经过三次大编队空战之后,帝国空军击退拦路虎,夺得制空权,而第二波空中打击也同步开始。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支轰炸机群投射的数百枚巡航导弹。
只是补充打击,主要对付的依然是远程警戒雷达与防空阵地,特别是纽兰远征航空队控制的区域防空导弹系统。
由战术航空兵担纲的第三波空中打击接踵而至,几乎就没有间隔时间。
在具体战术上,其实没多少新意,也没有那个必要。
夺得制空权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摧毁敌人的指挥系统、通信结点与防空部队,让敌人无法协同作战,并且丧失基本的防卫能力。在完成这一步后,就能够随心所欲的发起空中打击了。
这次,充当尖刀的是“攻…11A”。
按照安排,分成两个编队的8架“攻…11A”首先轰炸特里凡的纽兰驻军司令部,纽梵联军司令部,当地的通信中心等主要的战略目标。在瘫痪了敌人的通信指挥系统之后,再派遣其他机群上场。
关键就是,通过前两波轰炸,已经“摧毁”了远程警戒雷达。
当然,根据后来获得的情报,那部雷达没有被完全摧毁,只是遭到了破坏。因为担心遭到第三次轰炸,直到战斗结束都处于关闭状态,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更别说对隐身攻击机构成威胁。
与波沙湾战争一样,“攻…11A”使用的是激光制导炸弹。
只是,这次用的钻地战斗部。
原因也很简单,几个必须摧毁的军事目标都深埋在地下,使用普通的炸弹,哪怕采用了延迟时间引信,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使用专门的钻地炸弹,才能够穿透土层,将这些目标彻底摧毁。
前面已经提到,帝国并没有研制激光制导炸弹,研制的是激光导引头,准确说是包括控制系统在内的制导模块。这些模块采用的标准接口,能够跟任何标准口径炸弹搭配使用,而且不需要做任何的改进。
与普通的激光制导炸弹相比,钻地炸弹的区别,也就是配备的战斗部。
为了提高穿透能力,钻地炸弹的弹体由报废的炮管制成,而且是质量更好,保有量也更多的舰炮炮管。常用的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使用的是150毫米舰炮的炮管,而2000千克级炸弹使用的200毫米舰炮的炮管。理论上,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能穿透15米厚的土层或者是3米厚的混凝土。
这个穿透能力,足以摧毁99%的军事目标。
8架“攻…11A”总共携带了16枚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需要确保摧毁的目标也就只有6个。也就是说,只需要37。5%的成功率,就能够摧毁全部目标,而“攻…11A”在波沙湾战争中的打击效率超过80%。
为了保密,也是为了达成突然性,这些“攻…11A”都是从帝国本土的机场出发,飞行了近10个小时,在投弹之前还进行了2次空中加油,而且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甚至没跟预警机通信。
在作战行动开始后,斯兰驻军司令部才告知前线指挥官,为“攻…11A”机群留下半个小时的投弹时间。
跟在“攻…11A”后面的,就是由“攻…8FZ”率领的防空压制编队。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也下了血本。
为了摧毁保护特里凡的防空网络,帝国空军不但出动了12架“攻…8FZ”,还派来了20架“战…16AD”。
从编号就能够看出,“战…16AD”是专用防空压制战斗机。
之前,帝国空军一直用“战…10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而且严格说,“战…10AD”并不是专门的型号,而是对“战…10A”的火控软件进行升级,使其能挂载与使用反辐射导弹攻击防空雷达。理论上,任何一架“战…10A”只需要用几个小时升级火控软件,就能成为防空压制战斗机。
当然,作战效率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
关键就是,“战…10A”是轻型战斗机,再怎么改进,挂载能力都十分有限,无法携带太多的打击弹药。
在低烈度战争当中,“战…10AD”还勉强够用。遇到高强度战争,肯定是力有未逮。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决定用“战…16A”为平台,发展一种重型防空压制战斗机,而且是全能型号。
也就是说,不但用来取代“战…10AD”,还要取代“攻…8FZ”。
今后,只需要这一种作战飞机就能完成防空压制任务,再也不用安排多种作战飞机协同作战。
这也是选择“战…16”的关键原因。
在帝国空军的装备序列当中,“战…16”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战术轰炸机”,并不是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更非重型攻击机。
严格说来,帝国空军并不缺乏重型攻击机,而且对重型攻击机的需求也不是很紧迫。
不说别的,“攻…8”系列再飞10年都没有问题。等到10年之后,“攻…11A”恐怕都几百架了。哪怕“攻…11A”只能算轻型攻击机,而且维护保养太麻烦,难以大规模装备,也还有海军的“攻…12A”可以期待。就算海军靠不住,还有按照多用途战斗机的标准研制,充当备胎的“战…11C”。
相对而言,在“轰…7”全部退役之后,战术轰炸机就已经“断代”了。
可见,真正青黄不接的其实是战术轰炸机。
可惜的是,不管空军提出了多少理由,论议两院都不肯为新式战术轰炸机拨款,认为战术轰炸机已无存在价值。
道理也很简单,重型攻击机的作战半径超过了1500千米,载弹量在10吨左右,并不比战术轰炸机差,而且有加油机的支持,加上精确制导弹药的普及,即便是仅有的那点差距也变得无关痛痒。
何况,还有综合性能更加突出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那么,有什么理由在战术轰炸机上浪费资源呢?
只是,帝国空军并没有就此罢休。
先不说战术轰炸机还有多少价值,只是超过1000架的编制体系,就需要用其他作战飞机来填补。
战略轰炸机肯定不合适,因为太贵了。
攻击机同样不合适,因为作战能力依然有欠缺,保持编制规模不变就肯定会导致战斗力降低,而扩大编制规模肯定会遭到论议两院的反对。
至于多用途战斗机,那是战斗机。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打着“重型攻击机”的幌子,着手研制战术轰炸机。
为了获得拨款,肯定不能做得太露骨,毕竟论议两院的军事委员会有一些能人,更别说可以请专家当顾问。
结果就是,“战…16”其实就是“战…11”的深度改进型号。
为此,也才保留了战斗机的编号。
与后来研制的多用途型,也就是“战…11C”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设计的时候把起飞重量放宽到50吨,并且完全放弃了机动性能要求,甚至不需要拥有自卫空战能力,所有的改进都是为了增强打击能力。
所幸,最后的设计方案没有这么极端。
道理也很简单,战术轰炸机确实不适合现代化战争,稍微小一点,定位于重型攻击机之上的,或者说是增强了打击能力的重型攻击机,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战争。
正是如此,“战…16”才成为取代“攻…8”的主力攻击机。
在大战爆发前,“战…16”就已经开始量产。
随着大战爆发,帝国空军立即下达了1000架的大订单。
从这个时间点来看,帝国空军大批量采购“战…16”,其实有那么一点私心,也就是想借此打击由海军主导的“攻…12”,甚至是逼迫“攻…12”下马,夺得未来攻击机的主导权,全面主宰战术航空兵。
不要忘了,“战…20”就是由空军牵头。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战…16”确实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重型攻击机。
………………………………
第225章 重战称雄
“战…16”的打击能力超过了所有现役攻击机,不止是载弹量更大与航程更远,还因为能够使用现役,以及即将服役的所有精确制导弹药,并且在任何气象条件下摧毁地面与海上目标。
以46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升空时,“战…16A”最多能够挂载16吨炸弹,内部满油的最大作战半径为1800千米,进行一次空中加油能够达到3000千米,携带5具副油箱的转场航程可达7500千米。
相对而言,“战…16A”的其他性能算不上突出。最大飞行速度仅1。6马赫,最大可用升限为18000米,可用过载为+5G到…2G,海平面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1100千米,最大爬升率为每秒240米。
当然,对于体量接近于战术轰炸机的超重型攻击机来说,这样的飞行性能也能接受。
帝国空军选择了“战…16A”,以其为基础开发新一代电子攻击机,也就是看中其巨大的改进潜力。
超过45吨的起飞重量,以及巨大的内部空间,就算“战…16A”没有内部弹舱,也能够像“攻…8FZ”那样把电子战设备置于机体内部,从而腾出宝贵的外部挂点,用来携带打击防空系统的弹药。
得益于电子设备小型化,“战…16AD”只是牺牲了位于座舱后方的背部油箱,内部载油量减少了1800千克。因为有5个2000千克级的重载外挂点,而且一般不需要使用重型对地打击弹药,也不用挂载电子干扰吊舱,通常可以用3个重载外挂点挂载副油箱,所以作战半径不但没缩短,还稍微有所提升,达到2000千米,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最长滞空时间更是高达6小时。
关键还有,“战…16A”采用的并列双座布局。
前面已经提到,帝国空军最初把“战…16”当成战术轰炸机看待,也就需要考虑长时间飞行所带来的问题。
显然,至少需要2名飞行员。
不管自动驾驶设备多么先进,只要正常任务周期超过了6个小时,就得必须安排2名飞行员。
在战术飞机上,通常是纵列布局。
这么设计的好处有三个:一是能降低迎风面积,也就是降低飞行阻力;二是能减少水平投影面积,等于降低了被机关炮这类小口径高射武器击中的概率;三是结构更简单,能够减少上百千克的重量。
缺点也很突出:得配备2套飞行控制系统,飞行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不是很方便。
对战术轰炸机来说,纵列布局的优点没多大的价值,缺点反到显得很突出。
正是如此,战术轰炸机都是采用并列双座布局,而且“战…16A”在设计的时候,为了显现出“重型”与“攻击”的定位,采用了并列双座布局,还一直沿用下来,在后期修改的时候都没有换成纵列双座布局。
当然,这也跟空军希望尽快让“战…16A”投产有关。
对电子攻击机来说,并列双座布局肯定要比纵列双座布局好,尤其是在只有两名飞行员的情况下。
准确的说,在“战…16AD”上只有一名飞行员,坐在右侧的是电子战军官。
在同样具备防空压制能力的“攻…5CZ”上,有足足4名成员,除了飞行员,还有3名电子战军官,而且前座副驾驶兼任武器军官。“攻…8FZ”因为只有2名成员,所以不具备防空压制能力。
虽然随着技术进步,不再需要数名电子战军官来操作电子战设备,但是肯定需要让两名成员协同作战,比如在必要的时候得由飞行员控制机载武器。很明显,并肩而坐能更有效的进行沟通协调。
当然,还能够共同使用一套电子战的操控设备。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对“战…16AD”是非常的满意,在完成验收测试之前就下达了批量采购订单,而且第一批的采购数量就超过了200架,除了一对一的取代“攻…8FZ”,还要取代“战…10AD”。
在空军的战术体系当中,“战…16AD”的地位还在“战…16A”之上。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并不缺乏攻击机,重型攻击机也足够用,更别说还有数量众多的战略轰炸机,相对的,专用的电子攻击机却捉襟见肘,而且“攻…8FZ”缺乏实施硬摧毁的能力。
在波沙湾战争期间,帝国空军的攻击机群经常需要海军的“攻…5CZ”提供掩护。
先不说作战效率的问题,面子上就挂不住。
此外,“攻…5CZ”的综合作战效能确实超过了“攻…8FZ”,即便是执行压制干扰作战的能力也能通过携带更多的电子战吊舱来增强。加上具备硬摧毁能力,所以“攻…5CZ”的作战灵活性远远超过“攻…8FZ”。
实战早已证明,硬摧毁是最为可靠的打击手段。
面对先进防空系统,电磁压制干扰的可靠性往往会受到挑战,甚至遭到攻击机飞行员的质疑。
按之前的规划,空军将在5年内让所有“攻…8FZ”退役,仅保留“战…10AD”。
虽然“战…16AD”已经完成设计,进入到验收试飞阶段,但是没拿到拨款,就别想进行量产。
也就是说,今后只能从海军借用“攻…5CZ”执行电子战任务。
如果不是大战爆发,帝国空军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自己的电子攻击机可用。
不要忘了,哪怕“攻…5CZ”也要面对机体寿命即将耗尽,在10年之后就要陆续退役的尴尬处境,可是下一代电子攻击机仍然由海军主导,在“攻…12A”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与空军没有直接关系。
到时,空军还是得采购“咸菜”。
由此不难看出,“战…16AD”的价值是多么巨大。
可惜的是,在大战爆发之后,“战…16AD”的采购计划才获得批准。哪怕帝国空军立即调整了生产计划,把“战…16AD”的优先级别排在“战…16A”之前,还直接使用了已经生产出来的机体,也不可能立即获得足够多的“战…16AD”,何况“战…16AD”的验收试飞都还没有完成。
迄今,帝国空军就只有30余架“战…16AD”,其中的10多架在进行验收测试。
也就是说,剩下的“战…16AD”全都参与了突袭特里凡的战斗。
这也是帝国空军安排“攻…8FZ”在前面开路,让“战…16AD”在后面跟进,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主要原因。
参战的20架“战…16AD”都还没有进行验收,很多电子战设备甚至没有进行调试!
武器控制系统其实是现成的,比如火控雷达来自为“战…11C/D”研制的AESA,而且在战前就完成了作战测试。火控软件跟“战…10AD”的差不多,而且已在测试机上完成了跟武器系统的调试匹配工作。
说得直接一点,这些“战…16AD”都能挂着反辐射导弹执行打击任务,只是无法使用电子战设备。
安排“战…16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其实也是在进行验收测试。
至于作战效能,完全没必要担心。
关键就是,“战…16AD”能挂载与使用很多“战…10AD”根本用不了的重型武器,由此获得远远超过“战…10AD”的打击能力。
比如射程超过300千米,飞行速度高达4马赫的KD…24A重型反辐射导弹。
其实,这种导弹就是为“战…16AD”量身打造。
帝国空军当初选择使用“战…10A”来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轻型战斗机更加灵活。按照当时的理论,在遭到防空导弹攻击的情况下,轻巧灵活的轻型战斗机更容易摆脱。
当然,该理论的基础其实是反辐射武器还不够先进。
说得直接一点,因为反辐射武器,比如反辐射导弹存在性能缺陷,所以防空压制战斗机不得不冒险进入防空导弹的有效射程,以拼刺刀的方式发起攻击,也就只能选择生存能力更强的作战飞机。
实战结果也是如此。
在波伊战争中,防空压制战斗机的作战损失率高居战术飞机之首,而且达到战术航空兵平均损失率的5倍。即便到了波沙湾战争,防空压制战斗机的损失率依然居高不下,超过了其他战术飞机。
原因也很简单,战斗机再是敏捷,那也比不上防空导弹。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选择了重型攻击机,而且着手发展射程更远与性能更好的重型反辐射导弹。
其实,这番话应该反过来说。
在决定研制重型反辐射导弹之后,帝国空军才发现,需要一种重型平台来搭载使用这类导弹。如果仍然是“战…10AD”这类轻型平台,挂上2枚重型反辐射导弹之后,就别想挂载其他武器与设备了。
当然,KD…24A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导弹。
KD…24A的导引头其实就来自KD…18C,拥有全频段侦测能力,还具有记忆功能,而且攻击航线标定点由12个增加到了48个,从而获得更加精确的航线规划能力,能够更有效的应付欺骗与干扰。
凭借高达1800千克的发射质量,KD…24A获得了超过300千米的射程,平均飞行速度超过4马赫。
这个速度,比大部分防空导弹还要快!
此外,300千米的射程更超过了现今几乎所有防空导弹。
也就是说,“战…16AD”能够在敌方防空导弹的射程之外发射KD…24A,再也不需要跟防空系统拼刺刀。
至于威力,肯定是管够。
重达250千克的战斗部,达到了100米的杀伤半径,能确保摧毁任何一种防空雷达。
换个角度来看,也就是因为不需要冒险进入防空导弹的打击范围,所以不需要防空压制战斗机拥有多好的机动性能。
其实,KD…24A还没有完全达到空军提出的性能指标。
比如,暂时不具备对付机动目标与时间敏感目标的能力。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敌人把雷达部署在履带式底盘之类的机动平台上,在受到威胁之后立即关机,并且以最快速度转移,就有很大的把握避开从300千米之外射来的KD…24A,毕竟以4马赫的速度飞行300千米,至少需要4分钟,而常见的履带式载具能在4分钟之内行驶数千米。再结合有源诱饵,或者是具有相同辐射特征的假目标,就更加有可能让KD…24A瞎火。
关键还有,把雷达部署到机动平台上,提高平台的战术机动性能,本身就是提高生存能力的主要手段。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提出,反辐射导弹必须得具备对付时间敏感机动目标的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在目标消失之后,能够在战场上空逗留一段时间,等到目标重新出现之后再发起攻击。
这个要求一点都不简单,实现难度非常大。
关键就是,延长滞空时间与飞行速度相互矛盾。
如果保持4马赫的飞行速度不变,那么多飞行15分钟,就得增加3倍的燃料,导弹的整备质量将超过4000千克。
显然,帝国空军肯定不会接受4吨重的反辐射导弹。
要获得更久的滞空时间,就必须降低速度指标。
只要降低到亚音速,别说获得15分钟的战场滞空时间,哪怕多飞行1个小时,也没有什么难度。
可惜的是,帝国空军同样没办法接受飞行速度太慢的反辐射导弹。
针对这个矛盾,唯一的解决办法,也就是采用两级弹体,或者说在攻击阶段让战斗部跟弹体分离,并且为战斗部配备一具加速用的小型发动机,确保在攻击阶段获得4马赫的冲刺飞行速度。
这就是还在研制的KD…24B。
虽然采用了相同的编号,只是序列号不同,但是与KD…24A相比,KD…24B其实是一种全新的导弹。
严格说来,除了战斗部与导引头,两者没有任何共通的地方。
当然,研制KD…24B的难度比KD…24A大得多。
关键,也就是动力系统。
KD…24A的动力系统,其实是一具整合了助推火箭的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难度。而KD…24B至少需要两套动力系统,而且这两套动力系统还必须达到极高的技术水准。
要说的话,也就是帝国空军提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保持KD…24A的飞行性能的基础上,至少获得15分钟的战场滞空时间。
这意味着,仍然需要以4马赫的速度飞行300千米!
此后才以亚音速在战场上空飞行15分钟,并且在重新发现目标之后,以4马赫的速度发起攻击。
要命的是,整备质量不得超过1800千克。
其实,这也是战术作战飞机通用重载外挂点的上限。虽然名义上能够挂在2000千克的弹药,但是在实际使用当中,肯定要留下一些余量,特别是在挂载导弹的时候,还得使用专用的电气转接部件。
毫无疑问,不增加质量,又要获得更好的性能,肯定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
正是如此,KD…24B的研制规划一拖再拖,即便在大战爆发之后,也没有多大起色,至今都只存在于设计图上。
所幸的是,对付基本没有战场机动能力的远程防空系统,KD…24A就够了。
………………………………
第226章 长途奔袭
接下来的战斗,完美的证明了“战…16AD”与KD…24A这对组合的巨大价值。
按照斯兰驻军司令部发来的战报,在半个小时之内,“战…16AD”机群在“攻…8FZ”的指引下,使用KD…24A摧毁了特里凡附近所有的远程防空雷达,而且自始至终没有遭到敌方防空系统的反击。
达到了300千米的射程,让“战…16AD”不需要冒险进入敌方防空系统的攻击范围,也就不会给敌方防空系统开火机会。
虽然有少数野战防空系统生存了下来,但是也被随后杀到的“战…10AD”摧毁。
等第三波打击结束,特里凡的空防系统已彻底瘫痪。
此时,还没有到24日凌晨。
随后几个小时,部署在斯兰的帝国空军战术航空兵,以及海军岸基航空兵倾巢而出,用行动给纽兰空军与梵罗空军上了一课。
当然,学费非常的高昂。
到24日的凌晨5点过,首轮空袭行动宣告结束的时候,帝国空军与海军的作战飞机总共出动大约2000架次,投弹量超过12000吨,精确制导弹药的占比高达60%,总共摧毁近万个目标。
不可否认,这里面存在一些水分,比如摧毁目标的数量,存在重复统计的可能。
只是,这个晚上的行动,充分展现出了帝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尤其是远远超过了对手的战场统治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来自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先进武器装备,而是由整个体系决定。
在波沙湾战争当中,“系统战”的先进性就已展现出来,并且宣告依靠几种先进武器就能取得胜利的时代已经结束!
相反,哪怕是老旧装备,只要使用的方法得当,依然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比如,帝国空军的“轰…9D”与“攻…8FZ”、帝国海军的“攻…5”与“攻…6”,还有占到弹药消耗量40%的非制导炸弹,不但算不上先进,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老旧,却依然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在打击行动宣告结束时,以特里凡为中心的梵罗南部地区的防御体系已经彻底瘫痪。
不过,也并非没有遗憾。
因为没有能够在第一波攻击当中摧毁特里凡附近的野战防空力量,加上第二波攻击是以补充轰炸为主,此后还预留了一些时间给“攻…11A”机群摧毁敌人的指挥中心,所以针对空军基地与机场的轰炸行动推迟了大约一个小时,而纽兰远征航空队的作战飞机,全都利用这个机会逃走了。
这其中包括近百架F…15与F…16,以及4架价值更大的E…3B。
此外,梵罗空军也就损失了近百架F…4E(I)。
如果需要,梵罗空军能在短期内向南部地区增派数百架作战飞机。
经过此战,帝国空军暂时掌握了梵罗南部地区的制空权,而空中打击行动也在24日进入到第二阶段。
主要就是扩大轰炸范围,由空中突击转为战场压制。
随着作战力量增强,以及打击目标的减少,最快在3天之后,就将开始轰炸南部地区的地面部队。
可见,在最初几天里面,依然需要重点打击敌人的防空部队。
虽然在第一阶段轰炸中,已经摧毁梵罗南部地区的远程防空力量,但是仍然有部分野战防空部队得以幸免,而且大多具有很强的作战能力,其中不少还部署在特里凡附近,对过往的作战飞机构成了严重威胁。
放在以往,帝国空军至少都需要花费数日,甚至大半个月的时间来对付这些分散的野战防空系统,尤其是能够单独作战的自行高射炮,以及配备了火控雷达的防空导弹发射车。比如在波沙湾战争中,帝国空军在夺得制空权后,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搜寻与消灭伊军的野战防空系统。
只是这次,帝国空军没有这么做。
在24日下午,帝国空军就把“战…16AD”撤了下来,并且在当晚就转场飞回了本土。理由是,这些重型战斗机没有完成全部验收测试,可靠性不是很高,不适合频繁出动执行作战任务。
其实,真实的原因是配套的KD…24A还没量产,而且库存只有几十枚。
既然只能使用射程还不到100千米的KD…18C,那还不如出动“战…10AD”,完全没有必要动用“战…16AD”。
此外就是,等西北战场发起反击,更需要像“战…16AD”这样的重型作战平台。
道理也很简单,在高原作战,依靠更大的起飞重量,重型战斗机的作战效率远远超过轻型战斗机。
当然,撤走“战…16AD”机群没对作战行动产生太大的影响。
在天亮前,有2个“战…10AD”分队到达斯兰,而且都在天亮后出动,参与上午的作战行动。
关键还有,帝国空军投入了足够多的“攻…8FZ”,帝国海军也出动了数十架“攻…6CZ”为攻击机群护航。
这些海军的电子攻击机,全都来自波沙湾。
以帝国陆军为首的联军已经攻占了巴格达,正在按计划向北推进,围剿逃往北部地区的残敌。
伊军已被击溃,仍然在负隅顽抗的也是些残兵败将。
到24日下午,进驻斯兰的电子攻击机已经超过100架,此外还有差不多150架防空压制战斗机。
正是如此,才能为每支飞往战区的攻击机群至少安排2架电子攻击机,以及4架防空压制战斗机。
关键还有,野战防空武器的有效射程都不太远,一般就只有20千米,即便是较为先进的也不会超过40千米。也就是如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