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照丁镇南的计划,也就组建3个陆战师。

    不是没有那么多预备队,之前就提到,帝国陆战队总共有5个预备师,而且都在开战之后进行了动员。

    关键,其实是缺少投送力量,以及支持作战的保障力量。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没那么多登陆舰与运输船。

    此外,后勤保障能力也是大问题,即以帝国当前的海运能力,决定了能在南方次大陆南部地区投入的兵力总量。

    其实,这对整体作战计划产生了影响。

    如果兵力充足,而且后勤保障足够的给力,丁镇南更愿意攻打孟卖这类大城市,通过一次或者几次大规模战斗就能击败对手,而不是分散使用已有兵力,更别说存在演变成为消耗战的风险。

    可惜的是,现在就只能通过规模有限的登陆作战行动来达到作战目的。

    为此,就必须避开孟卖这样的大城市。

    不是说攻打孟卖的难度更大,而是在占领之后,需要耗费更多资源来维持秩序,也就会增加后勤保障负担。

    就拿孟卖来说,只是城区的人口就超过了2000万,为南方次大陆最大的城市,即便放眼全世界,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问题是,在这2000万居民中,至少都有1500万住在贫民窟里面,而且大部分属于日均生活开支还不到0。5金元的赤贫。很明显,出兵攻占孟买就要面对这1500万贫民,至少需要解决其生存问题,比如每个月都需要为其提供60万吨粮食。

    哪怕不算其他生存必须物资,比如发电需要的燃料,只是每月60万吨的粮食,就足够让帝国当局打退堂鼓了。就算帝国不缺粮,战略储备多达上亿吨,也不可能毫无缘由的增加这份消耗。更何况,从帝国本土运送这么多的粮食,意味着在不增加运输船只的情况下,运往前线的作战物资就得减少60万吨。

    正是如此,丁镇南选择的都是中小规模的沿海城市,而且附近要么有港口,要么有能够让舰船锚泊的深水海湾。

    最初选了5个目标,都在梵罗国的西海岸,由南到北分别是:纳盖科伊尔、乌迪比、达波尔、塔纳与达曼。除塔纳之外,另外4个都是小城镇,不过都在大城市附近,而且都比较适合登陆。

    其实,这也是刘尊山的另外一个任务。

    搞清楚梵军在这5处地点的防御部署情况,特别是后方预备队的状况,为制订作战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其实是地面侦查。

    虽然在梵罗国参战之后,帝国空军就不再束手束脚,出动了包括“暗夜凤凰”在内的战略侦察机,频繁进入梵罗国领空,获取第一手情报,但是侦察机并非无所不能,也不可能获得完整详尽的战场情报。

    比如,侦察机就很难辨别出经过精心伪装的假目标。

    落实到战役与战术层面,就得依靠其他的侦查手段,比如派遣侦察兵去前线搜集敌人的情报。

    正是如此,在侦察机与侦查卫星满天飞的时代,帝国军队依然保留了侦查部队,还发展成了特种部队。

    在帝国陆战队,就有专门的特种部队,即“海龙侦察分队”。

    该部队在波伊战争时期成立,最初的主要任务只是守卫军港。

    其实,也就是波伊战争期间,因为港口警卫部队的疏忽大意,停在军港里的舰船遭到反抗组织的蛙人袭击,导致上百名官兵丧生,3艘驱逐舰报废,帝国海军才下定决心,组建一支专业的特种部队。

    在此之前,特种部队一直都是帝国陆军的“专利”。

    有趣的是,该分队隶属于海军司令部,由海军司令部下的特勤处管理,在编制与人事上跟陆战队无关。

    严格的说,只比陆战队司令部低半级。

    只是,“海龙分队”一直是由陆战队代管,在陆战队的内部进行选拔,还由陆战队直接指挥。

    当然,其主要使命早已演变成两栖渗透与战术侦查。

    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海龙分队”的规模已经扩大数十倍,任务范围也得到了相应的拓展。

    在科伦城就有一支大队,以及专门的驻地。

    其实,在过去几十年里,科伦城一直是“海龙分队”在梵炎洋的总部,有很多官兵在此安家。

    为此,在科伦城的郊外的“军事城”里面,还有“海龙分队”的专属小区。

    原因也很简单,大城市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活也更加舒适。

    此外,科伦城拥有斯兰唯一的一条长度超过3000米的跑道,因此支援特种部队的大型运输机就部署在此。

    在整个9月份,驻科伦城的第3大队都在频繁出动。

    除了依靠空军的大型运输机,还借助潜艇执行渗透侦查任务。

    “就总体而言,乌迪比的条件最理想。”

    在刘尊山强调这一点的时候,丁镇南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发表意见。

    乌迪比在门戈洛尔北面,西高止山脉西边,往北三百多千米就是果阿。因为恰好在西部沿海平原最狭窄的地方,所以只要控制了此地,就能切断沿海交通线,让北面的梵军主力部队无法从沿海平原南下。由内陆南下的话,除了需要绕过西高止山脉,还必须得面对复杂的山区地形。

    此外,离得较劲的门戈洛尔,其实只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人口100万出头。

    也就是说,在乌迪比附近没有人口超过200万的大城市。

    正是如此,梵军才没有在这附近部署太多兵力。

    不过,问题也不可忽视。

    地处偏僻,也意味着在登陆成功之后,依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扩大进攻面,而且向内陆推进还是得面对西高止山脉。如果在沿海平原用兵,那么不管是向北,还是向南都要强攻梵军的防线。

    此外,乌迪比在拉克沙群岛东北。

    也就是说,登陆舰队必须经过拉克沙群岛。

    出于安全考虑,得提前攻打一座能够部署航空兵的岛屿,并且让其他岛屿上的梵军丧失作战能力。

    显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保护孟卖,梵军高度重视拉克沙群岛,在此苦心经营数十年,哪怕受到岛屿面积的限制,没办法驻守重兵,也不等于会拱手相让。关键是,拉克沙群岛距离梵罗本土很近,在战术航空兵的掩护范围之内。

    在群岛东南就是特里凡。

    此地是梵罗国南部军事重镇,更是梵军为了抵抗来自斯兰的军事威胁,精心打造的头号堡垒。

    要攻打拉克沙群岛,就肯定得打击特里凡。

    毫无疑问,丁镇南一直在避免强攻特里凡。

    不说别的,因为位于南方次大陆的最南端,东南西三个方向都是海洋,所以就算打下特里凡,也没啥意义。

    有了斯兰,帝国并不需要在附近获得另外一座军事堡垒。

    “现在看,在西线只能进行佯攻。”

    “啥!?”刘尊山大概是觉得自己听错了。

    “在西线发起佯攻,把主攻放到东边。”

    “这……”刘尊岭微微一愣,才说道:“你是不是早想好了,之前的安排,全都是为了欺骗敌人?”

    丁镇南笑了笑,说道:“可以这么说,不过主要是时间有限。”

    “要这样,我就更加想不明白了。”

    “有哪点想不明白?”

    “既然时间不够用,那就更应该直捣黄龙。”

    “你说的‘黄龙’又是什么?”

    刘尊山又一愣,明显被丁镇南问住了。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梵罗当局决定投降之前,完成最为重要的战略使命,彻底消除来自西南方向的威胁,至少得控制在能够轻松应付的范围之内,因此你所说的‘黄龙’肯定不是指某城某地。”

    刘尊山点点头,不过没接话。

    “把主攻方向放在东边,确实远了点,不过只要能打成,那么结合我们在西南战场做的部署,就有把握在半年之内达成作战目的。严格说,这也是在半年之内彻底击败梵罗国,确保达到战略目的的唯一办法。”

    “没别的办法?”

    丁镇南只是笑了笑,而刘尊山也没有多问。

    其实,就在几个月之前,刘尊山对丁镇南都有那么一点点的成见,觉得这个其貌不扬的家伙根本没有资格获得施授良的重用,更别说充当李天凌的情敌。只是在打赢了波沙湾战争之后,准确说是在第一场战斗结束后,刘尊山对丁镇南的看法就来了个大转弯,可以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然,刘尊山本身就是那种直来直去的人,而且特别佩服有才华的指挥官。

    “行,我们怎么打?”

    “先按照最初的计划打,在西边发动进攻,重点打击特里凡,如果有必要还得在拉克沙群岛夺取前进基地。西南战场那边将同步采取行动,投入足够的兵力,至少得牵制住那边的梵军。”

    “陆军作战部队已经部署到位了?”

    丁镇南点点头,接着开始的话说道:“不管怎么样,先在西边打起来。等到海军完成了部署调整之后,再发起主攻。”

    这下,刘尊山猛然明白过来。

    就算他的脑子不够灵光,反应速度总比别人慢一些,也听出了此话的另外一层意思。

    丁镇南把重点放在东边,准备在梵罗国东海岸发起强攻,来一次左右夹击,还跟白华伟有关!


………………………………

第221章 好景不长

    对于为什么要临时改变作战计划,丁镇南没做解释,也用不着向刘尊山做解释。

    在梵罗国的东海岸登陆跟白华伟有关?

    哪怕有关,也只是次要关系。

    不管怎样,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丁镇南很有原则。

    在来到南方次大陆之前,丁镇南就向施授良提到过,如果只是着眼于巴铁方向上的作战行动,很难迅速击败梵罗国,甚至有可能演变成消耗战。要想达到既定的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开手脚,不对作战区域做明确限制。只是在当时,因为没有首辅的授权,丁镇南也就只是说说而已。

    现在,有了首辅的授权,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回到卡拉港之前,丁镇南就已拿定主意,既然要在半年内取得胜利,就必须得在东海岸地区做文章。

    其中关键,并不是攻占多少城市,也不是消灭多少敌人,而是彻底的摧毁梵罗国上下那中有点莫名其妙的自信,也可以说是自大。也只有如此,才能以最快速度,用最小代价达到肢解梵罗国的战略目的。

    落到实处,就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让大部分梵罗人领略到帝国的战争实力。

    那么,也就需要在梵罗国的核心地区打一场没有水分的地面战争。

    可见,这才是丁镇南的真实意图。

    就算能帮上白华伟,那也只是顺带的影响。

    此后几天,丁镇南到主要的军事基地转了一圈,掌握了驻军情况,以及启用储存装备的工作进展。

    月底之前,第十一、第十二与第十三,3个由预备役改编来的陆战师就将陆续到达。

    按照丁镇南的安排,前期的作战行动将在月底开始,主攻行动也将在年内开始,战前的准备时间已经所剩无几。

    还好,刘尊山的前期工作做得很到位。

    此外,还需要感激斯兰当局。

    虽然斯兰当局并没有对外扩张的意图,一直不是很重视国防建设,但是持续了十几年的内战,尤其是最后几年,在帝国军事顾问的协助下,斯兰国防军培养出了大量优秀官兵,尤其是上过战场,拥有实战经验的基层军官。

    关键还有,在旷日持久的内战中,斯兰建立起了基本的军事工业,也培养出了一批技术工人。比如说,位于科伦城郊外的国营兵工厂,能为包括ZT…80DG在内的主战装备提供大修服务。就算一些关键的设备,像坦克炮的炮管,观瞄设备与电子设备,仍然需要从梁夏帝国进口,不过普通的返厂维修工作,都能在本地进行,而且技术工人几乎全都是本地居民,跟帝国驻军无关。

    发展军事工业,也是斯兰当局拟定的战后重建,以及国家工业规划的主要方针。

    有趣的是,斯兰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的主要目的,不止是为了加强国防建设,还为了赚取外汇。

    道理也很简单,在南方次大陆这边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工业国,即便是梵罗国与巴铁,其军事工业都算不上完整,很多的武器装备依赖进口,别说是自行生产,连基本的维护保养都无法保证。

    当然,军火贸易本身就是一本万利的行当。

    按照斯兰当局做的规划,把军事工业发展起来,哪怕仅具备维护保障能力,都能从梁夏帝国驻军那里赚到大量外汇。对于还在进行战后重建的斯兰来说,最为紧缺的,也就是以帝国金元为主的外汇。

    这也是斯兰大力发展包括石油化工在内的重工业的关键原因。

    由帝国石油企业提供资金与技术,斯兰当局提供土地与税收优惠,共同组建的“斯兰国际石化集团”,在科伦城郊外的石油精炼工厂,第一期工程的设计产能就高达1500万吨,其中500万吨是按帝国军用标准生产的航空煤油。很明显,这座石油精炼工厂针对的就是帝国驻军。第一期工程就能够满足驻军的作战消耗,等产能提高1倍的第二期工程完工,总产能达到了4500万吨,不但能够满足斯兰本国的日常消耗,还能够提供给环梵炎洋地区的帝国驻军。到时候,就不再需要从帝国本土向梵炎洋地区的军事基地运送燃料,斯兰生产的燃料就足够了。

    只是,这座石油精炼厂最快也要等到年底才能够进行试生产,而达到设计产能,恐怕是明年的事情了。

    显然,进攻行动不可能拖到年底。

    5天之后的10月22日,由帝国空军临时征用的60架大型民航客机,把第十三陆战师的近2万名官兵送到了斯兰。

    这是开战之后,用民航客机进行的规模最大的战略空运。

    与官兵一同送达的,还有大约5万吨物资。

    其实,客货混运正是民航客机的一大优势。

    拿保有量超过了2000架的C…420来说,其基本型在搭载420名乘客与80吨货物之后能够飞行12000千米,在执行航程不超过6000千米的运输任务时,在搭载360名全副武装的作战人员之后,还能装载120吨货物,并且留下轻载返航所需的燃油,即不需要在目的机场进行加油作业。

    只看运输能力,C…420并不比帝国空军的“运…10A”差,甚至还要强一些。

    差的,其实是场地适应能力,以及运送大型货物的能力,毕竟民航客机在设计的时候不要求装载主战坦克。

    此次执行空运任务的就是C…420。

    因为斯兰只有一座大型机场,存在备降时间过长的问题,也就需要留下更多的余油,所以这些客机都没达到最大装载量,不然还能够多运送大约1万吨货物。只是受客舱限制,没办法运送更多人员。

    其实,民航客机在战时的主要使命就是向前线运送作战人员。

    就算是在和平时期,帝国空军也经常征用民航客机执行人员运输任务,不但要比使用运输机便宜,乘坐舒适性也好得多。在执行飞行时间超过6个小时的长途空运任务时,民航客机是最佳选择。关键就一个,民航客机更舒适,能让官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到达战区之后,能立即参与作战行动。如果换成运输机,因为乘坐舒适性太差,官兵很难一直保持理想的精神状态。

    对运输机进行改造,使其达到民航客机的标准,显然不可能,毕竟运输机的主要任务是运送大型装备。

    由民航客机运送的物资,一般是轻型武器,比如随身携带的单兵武器。

    当然,放眼全世界,能够在战争时期,利用民航客机在一天之内,向前线运送1个师的国家,就只有两个,即梁夏帝国与纽兰共和国,因为只有这两个国家,拥有足够巨大的民航市场。别说二流与三流国家,即便是迢曼帝国,保有的民航客机都不太多,还以中小型干线客机为主。

    不过,送来的也就只是官兵,以及少量的作战装备。

    第十三陆战师要想达到作战状态,还需要获取主战装备,并且花一些时间让官兵进行适应性训练。

    当然,时间还比较充足。

    此后几天,第十一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的官兵也陆续到达。

    就算动用的是民航客机,这种战略性质的空运行动,也肯定无法做到绝对保密。

    向斯兰运送了相当于3个陆战师的数万名官兵,哪怕梵罗国的情报人员都是睁眼瞎,也能看出帝国的战争意图。

    当然,也就会进行反制。

    在10月23日,第十三陆战师的官兵到达科伦城的次日,梵罗空军就组织发起了一次非常有针对性的突击行动。

    没错,针对的就是科伦城的国际机场。

    前面已经提到,在整个斯兰,只有科伦城国际机场的跑道长度超过了3000米,能够为所有军用飞机提供支持。

    此外,像C…420这样的大型民航客机,因为对跑道的平整度、承载能力有很高要求,就算轻载起飞所需的滑行距离不会超过2000米,也很难在其他的机场降落,还是只能依靠科伦城国际机场。

    那么,只要摧毁了这座机场,就能阻止梁夏帝国向斯兰增兵,至少是迟滞增兵速度。

    要说的话,10月22日才是最理想的突袭时机。

    可惜的是,梵罗国的情报机构不给力,而且军事指挥体系的反应速度也不够快,收到消息的时候,空运行动已宣告结束。等梵罗空军在当天夜间完成调度的时候,最后一架载着侨民的C…420已从科伦城国际机场起飞。

    只是,梵罗空军并没有就此罢休。

    在经过谨密的准备,特别是完成前期侦查之后,梵罗空军在次日凌晨,发起了代号“铁栅栏”的突袭行动。

    必须承认,梵罗空军确实是有备而来,还下了血本。

    按帝国空军提交的战报,梵罗空军在当天凌晨的战斗中,至少投入200架作战飞机,还动用了一些侦察机,而且攻击机群分成了几个编队,在精心计划的时间点,从几个方向发起突击。在战术层面,梵罗空军的攻击机群做了精心编排,比如让少数快速突击的超音速攻击机在高空充当诱饵,主力机群则从超低空突防,试图利用防空雷达的探测盲区,突破科伦城的防空网。

    可惜的是,这套战术早就过时了!

    其实,在22日夜间派遣侦察机去科伦城搜集战场情报,就已经犯下大错。

    没有特殊目的,为什么要让战术侦察机冒险飞往科伦城?

    此前,梵罗空军的战术侦察机最多也就是在科伦城西边上百千米之外活动,很少挑衅帝国空军与海军的防空战斗机。

    道理也很简单,梵罗空军的战术侦察机是用二代战斗机改进而来,而驻守斯兰的帝国空军与海军,装备的全都是三代战斗机。哪怕侦察机一般以较快的速度进入,也很难在防空战斗机面前占到便宜。

    何况,科伦城是帝国驻军重点守卫的战略要地。

    要说的话,也就是因为战术侦察机存在暴露作战意图的问题,帝国空军与海军都在寻找更稳妥的侦查手段。虽然帝国空军与海军仍然装备了大量战术侦察机,但是在战时主要用来执行战果甄别任务。简单说,就是在突击行动结束之后,再让侦察机上场,确认是否已经达到了作战目的。

    也就是因为梵罗空军突然加强了侦查力度,驻守科伦城的帝国空军才提高战备级别。

    结果就是,等到梵罗空军的攻击机群杀到,帝国空军早已经严阵以待。

    至于交战结果,反到没什么悬念。

    梵罗空军所采用的突击战术,主要针对由地面雷达支撑起的防空系统,在预警机面前就成了跳梁小丑。

    此外,梵罗空军出动的作战飞机,也以二代机为主。

    别说是攻击机,即便是数量不多的护航战斗机,也主要是MG…23与F…4E,仅突前编队是8架MG…29。

    跟“战…10B”面前,梵罗空军的这些作战飞机根本就不够看!

    关键还有,防空战斗机全程获得2架“指…8C”的支持,把KK…12A中程空空导弹的性能发挥到了极限。

    整场空战,完全就是一边倒。

    仅用15分钟,“战…10B”机群就通过2次视距外拦截,击落了8架MG…29,消除了预警机受到的威胁。

    此后,防空战斗机在预警机的指挥下,开始拦截来袭的攻击机群。

    更加重要的是,梵罗空军严重缺少空射导弹这样的远程对地打击弹药,即便是精确制导炸弹都没多少。大部分攻击机携带的是传统的铁壳炸弹,仅少数携带了用来对付机场跑道的集束炸弹。

    这些弹药的投掷距离一般只有几千米!

    别说天上有防空战斗机,哪怕面对地面的防空系统,梵罗空军的攻击机也未必能够到达投弹空域。

    按帝国空军公布的战报,此战总共击落146架敌机,且自身没有遭受损失。

    因为在梵炎洋上空作战,而且大部分敌机都是在超低空飞行,所以不存在敌机在负伤之后逃脱的说法。

    不过,梵罗空军公布的战报,就是另外一个说法了。

    当天晚上,梵罗空军不但宣称已经摧毁科伦城国际机场,还在空战当中击落了近百架梁夏空军的作战飞机,包括1架大型预警机,突击行动取得了大胜,并且一举夺得该地区的制空权。

    随后,梵罗当局发表了外交声明,除了宣称斯兰当局充当梁夏帝国的走狗之外,还要求斯兰立即投降,并且号召周边国家抵抗来自梁夏帝国的残暴统治,与梵罗国一同创建光明的未来。

    由此,在南方次大陆的南端,以空中打击为主要交战手段的战斗正式开始。

    梵罗空军抢先发起攻击,只可惜好景不长,帝国空军很快就用行动宣示全球头号空军的恐怖实力!


………………………………

第222章 心腹大患

    在23日夜间,帝国空军发动了首轮进攻。

    当时,丁镇南正在返回卡拉港的途中。因为需要绕行避开梵罗国本土,航程增加了数千千米,所以飞行时间延长到了近6个小时。跟以往一样,丁镇南上飞机之后就睡觉,充分利用了飞行时间。

    首轮空中打击,分多个波次进行。

    参战的作战飞机多达数百架,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投入战斗。

    最先到达,并且负责开路的,并不是在波沙湾战争当中大杀四方的隐身攻击机,而是战略轰炸机。

    显然,这体现出了帝国空军的战术灵活性。

    关键就是,在扩大打击范围之前,必须干掉拦路虎,也就是部署在特里凡,得到严密保护的远程警戒雷达。

    要说的话,这部由纽兰共和国生产的远程警戒雷达,一直都是帝国空军的心腹大患。

    不说别的,超过600千米的探测距离就足够覆盖整个斯兰岛。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的作战飞机只要升空,还没爬升到巡航飞行高度,就会被这部雷达发现。

    虽然帝国空军针锋相对的部署了干扰设备,还专门加强了电子战能力,但是只要那部雷达雷达仍然在工作,帝国空军在斯兰这边的部署与活动就没秘密可言,更别说大规模的兵力调动。

    显然,就是那部雷达发现了飞往科伦城的民航客机,然后判断出帝国空军正在进行战略空运。

    按理,这类高风险突击行动,更适合动用“攻…11A”这类隐身攻击机。

    在波沙湾战争当中,帝国空军就动用“攻…11A”摧毁了伊军的指挥中心与通信结点,让伊军全面瘫痪,作战部队都只能各自为阵。在随后的战斗中,几乎所有高风险任务都是由隐身攻击机执行。

    要说的话,“攻…11A”是帝国空军手里唯一能够突破现有防空系统的打击力量。

    只是,“攻…11A”主要针对的其实是战术与战役级别的防空系统,在战区与战略级别的防空系统面前,反到没什么优势可言。

    这里面的关键,其实就是“攻…11A”实现雷达隐身的基本原理。

    虽然帝国空军宣称“攻…11A”能实现完全隐身,但是实际上,只是在几个主要方向,把反射的特定波长电磁波的强度降低到极低,让防空雷达无法从背景辐射中,辨别出攻击机反射的信号。

    降低反射的电磁信号的强度,就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吸收电磁波,二是改变电磁波反射方向。

    前者,主要靠吸收电磁波的特殊涂料。

    后者,则是在气动外形上下功夫。

    因为任何一种特殊涂料多只针对部分波长的电磁波,外形隐身同样与波长有关,所以这也直接决定了,“攻…11A”只能在少数的雷达面前实现隐身。做为战术攻击机,肯定主要针对工作在厘米与毫米波段的火控雷达,对分米波段,以及波长更长的警戒雷达,隐身效果也就不会好到哪里去。

    此外还有,在几个特定的方向上,“攻…11A”的RCS值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超过了常规作战飞机。

    正是如此,“攻…11A”的作战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

    对付远程防空警戒雷达就不是“攻…11A”的强项,要不然的话,丁镇南也不会安排武装直升机对付伊军的远程警戒雷达,让陆军航空兵打响波沙湾战争的第一枪,却没动用隐身攻击机。

    这次的情况也一样。

    就算远程警戒雷达受工作波长的影响,哪怕探测到了隐身攻击机,也未必能够获得准确数据,比如飞行速度与飞行高度,无法直接引导防空战斗机前去拦截,不过可以及时的发出防空警报,让承担要地防空的野战防空部队能部署到位,而且采取有效的战术,就能够对隐身攻击机构成威胁。

    其实,在帝国空军组织的对抗演习中,野战防空部队早已经证明,提高防空系统的战场机动性能,特别是火控雷达的战术灵活性,能够把拦截隐身攻击机的作战效率提高数倍,大幅度削弱隐身攻击机的突防能力。

    一台部署在飞行路线附近的火控雷达,就能够让“攻…11A”折戟沉沙。

    显然,了解这套战术的,不止是帝国空军,还包括纽兰空军。

    原因就是,代号“夜鹰”的F…117A在数年前就已正式入列,纽兰空军也由此成为了第二支获得隐身攻击机的空中力量。通过F…117A隐身战斗机,纽兰空军肯定掌握了对付隐身攻击机的战术。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特里凡的那部远程警戒雷达在3年前,也就是F…117A正式服役之后不久,进行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